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之所以要观想佛的原因是什么? 返回

之所以要观想佛的原因是什么?

  


观经四帖疏 29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八、像观

【八、就像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三:】

(一)结前生后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所以者何”已来,正明结前生后。

言“所以者何”者,是其问也,所以须想佛者何。】

 

(二)诸佛大慈,应心即现

【二、从“诸佛如来”下,至“心想中”已来,正明诸佛大慈,应心即现,有斯胜益,故劝汝想之。】

 1.总举诸佛问答 

【问曰:韦提上请,唯指弥陀。未审如来今总举诸佛,有何意也?

答曰:欲显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等齐无二。端身一坐,影现无方。意赴有缘,时临法界。】

显示诸佛同证了法报化三身,同圆了悲智果位,平等无别,佛佛都是如此。

 2.释“法界身” 

【言“法界”者,有三义: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法界”三义:①心周遍 ②身周遍 ③无障碍

因为心到哪里,身也跟着到,身是随着心的,所以说是“法界身”。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

“入众生心想中”:由于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就以无障碍智了了明知,也就当即能入到他的心想中显现。

(三)结劝利益

【三、从“是故汝等”下,至“从心想生”已来,正明结劝利益。】

 1.标心想佛,但作佛解 

【此明标心想佛,但作佛解。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或想顶相,或想眉间白毫,乃至足下千辐轮之相。作此想时,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

 2.如来教诸想者具足观 

【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也。言“八十随形好”者,佛相既现,众好皆随也。此正明如来教诸想者具足观也。】

 3.释“心作”“心是” 

【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缘相,如作也。

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心是佛也。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

“是心作佛”:依着自己的信心来缘着佛的相好,如同在心里作出佛来。

“是心是佛”:心里能这样想佛,佛身就依着自己的心而显现。

 4.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言“诸佛正遍知海”下,此明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但能作想,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

 5.辩异解 

 ①异解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

行者错解:作唯识法身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

善导大师都是住心观像上面来解释的。

 ②辨析 

【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因为:真如法性没有相状可缘,没有色身可取,不是眼识所对境,更没有妄识前的事物可作比方。

因此:唯一取无色相的虚空来譬喻法身的体性。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十六观门的法从头到尾都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根本没有说无相离念。

因为:末代的罪浊凡夫立相住心还做不到,何况离相而求呢?

(四)展转相教,劝观彼佛

【四、从“是故应当”下,至“三佛陀”已来,正明如前所益,专住必成,展转相教,劝观彼佛也。】

(五)牒前生后

【五、从“想彼佛者”下,牒前生后。

言“先当想像”者,定所观境。】

(六)辩观成相

【六、从“闭目开目”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辩观成相。 

即有其四:

一、明身四威仪,眼之开合,见一金像似现目前,常作此想;

二、明既能观像,像即须有坐处,即想前华座,想像在上而坐;

三、明想见像坐已,心眼即开;

四、明心眼既开,即见金像及彼极乐诸庄严事,地上虚空了然无碍。】

 

 1.观像住心之法 

 2.三观最要 

【然十三观中,此宝地、宝华、金像等观最要。若欲教人,即教此法。但此一法成者,余观即自然了也。】

(七)结成上像身观,生后二菩萨观

【七、从“见此事已”者,结成上像身观,生后二菩萨观也。】

(八)成上三身观,生后多身观

【八、从“复当更作一大莲华”下,至“坐右华座”已来,正明成上三身观,生后多身观。欲观此二菩萨者,一如观佛法也。】

(九)结成上多身观,生后说法相

【九、从“此想成时”下,至“遍满彼国”已来,正明结成上多身观,生后说法相。

此明诸行者等,行住坐卧,常缘彼国一切宝树、一切宝楼华池等。若礼念,若观想,常作此解也。】

行者行住坐卧,常时缘着彼国的一切宝树、宝楼、花池等,或者是礼拜而忆念,或者是端坐而观想,常常要做这样理解。

(十)因定见极乐庄严,闻法忆持

【十、从“此想成时”下,至“忆持不舍”已来,正明因定得见极乐庄严。又闻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既见闻此已,恒持莫失,名守定心也。】

(十一)辩观邪正之相

【十一、从“令与修多罗合”下,至“见极乐世界”已来,辩观邪正之相。】

(十二)总结

【十二、从“是为”已下,总结。】

(十三)克念修观,现蒙利益

【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得念佛三昧”已来,正明克念修观,现蒙利益。

斯乃群生障重,真佛之观难阶。是以大圣垂哀,且遣注心形像。】

【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广明像观竟。】



QUESTIONS

思考题

1、善导大师如何解释“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对此为何不能理解成要作唯识法身观,或者作自性清净佛性观?

2、应如何观弥陀色身像?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9
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1
观经四帖疏 12
观经四帖疏 13
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5
观经四帖疏 16
观经四帖疏 17
观经四帖疏 18
观经四帖疏 19
观经四帖疏 20
观经四帖疏 21
观经四帖疏 22
观经四帖疏 23
观经四帖疏 24
观经四帖疏 25
观经四帖疏 26
观经四帖疏 27
观经四帖疏 28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