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双十一狂欢硝烟散尽,我们幸福了吗? 返回

双十一狂欢硝烟散尽,我们幸福了吗?


双十一刚刚过去,各位清空购物车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

有没有像小编一样,觉得优惠活动规则越来越复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省多少钱。

“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省出两毛五。”

除了反思自己数学能力不足并强烈希望商家少一点套路之外,还有一种剁手之后幽幽的失落与懊悔。


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似乎已经变成了“买买买+晒晒晒”。汇丰银行做过一个调查,中国的90后上班族,人均负债超过12万,在借贷市场上占比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位居首位。

 
可能大家觉得,购物确实能让自己开心。但这种开心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假的,它来源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裹挟,请看以下常见的营销语言:

为你花钱的男人不一定爱你,但不为你花钱的男人一定不爱你。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
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没钱。
如果你舍不得买某件物品,说明你潜意识中认为自己配不上它。

还有史上最佳的营销案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公司通过洗脑式广告,强化钻石与爱情的联系,致使钻石成了爱情的代名词和婚姻的必需品。


互联网更是极大地拓展了购买的渠道,大家在直播中跟着美妆博主买买买,不惜代价地种草、拔草、囤货。

很多年轻人在没有学会理财之前先学会了透支消费,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洗脑,成了商家的奴隶。

敲黑板:什么是消费主义

下面一则有趣的短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过。

消费主义把物质上的自我满足置于首位,让消费成为人们的生活重心。说得通俗一些,就是靠出卖劳动力来挣钱,然后去购买所谓的“享受”和“优越感”,并为此继续出卖劳动力,反而失去了享乐的自由。


我看过一个数据,说2014年的时候,全球一半的奢侈品都是中国人购买的。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人口,中国人只占不到五分之一,却消费了一半的奢侈品。其实,很多奢侈品都是“中国制造”,运到国外,价格翻了好几倍,又被中国人买回来。真的是我们需要这些吗?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购买理由,只不过是“看到别人买了”。大部分的文化潮流、消费趋势就是这样形成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跟风盲从。
——《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
上海外国语大学演讲


这就是为什么“年薪20万,却在北上广生活得跟狗似的”,因为我们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我们认为买了香奈儿就拥有独立,买了卡地亚就拥有优雅,买了钻石就拥有爱情,买了AJ就拥有个性……但其实,我们只是被批量制造出的欲望所驱动的消费者,是消费主义完美闭环中的傀儡。傀儡没有独立意志,也没有自由。

情人节、七夕、520、6.18、11.11、12.12……这些制造出的概念让我们为之掏空钱包、拼命工作。消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时候该好好思考一下了,生活不只是有这一种活法!


过度消费带来了什么?

仅中国双十一期间的网购商品,就会产生几十万吨垃圾。在一个快递包裹里,除了物品本身、还有塑料包装袋、减震泡沫、层层缠绕的胶带。绝大多数快递包装材料都无法回收,比如塑料胶带需要数百年才能在自然环境中降解。


有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生产4.06亿吨塑料,其中接近40%是一次性制品。每个全新的塑料袋,平均只在人的手里停留12秒钟,就被遗弃成为垃圾。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摄影师在西班牙的一处垃圾填埋场解救了这只被塑料袋套住的鹳。一只塑料袋可以造成多次杀害:尸体会腐烂,但塑料会存留下来,再次导致动物窒息或受困。


我们无法精确测算有多少塑料进入了海洋。佐治亚大学工程学教授詹娜·詹姆贝克在2015年做过一个估算:每年仅沿海地区就向海洋中排放了480万~1270万吨塑料。按照这个速度,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吨位就会超过目前已知的全部鱼类吨位。更可怕的是,这些塑料会在海洋中存在450年以上。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艺术团体用废弃塑料瓶填满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厅外的大地女神喷泉,旨在呼唤公众关注一次性塑料制品所造成的环境压力。


海洋中的塑料每年会杀死数百万只海洋动物。其中有些伤害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废弃的渔网、塑料袋或饮料瓶的塑料环都可能成为海中的绝命绞索。另外更大量的伤害是无形的,比如小到浮虫大到蓝鲸,都会吃掉较小的塑料颗粒,从而逐渐走向死亡。联合国环境署把这一局势称为“海洋末日”。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在西班牙附近的地中海,一张塑料材质的旧渔网网住了一只赤蠵龟。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海马通常攀附海草或其他天然碎屑在洋流中漂游。在受到污染的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附近,海马缠绕的是塑料柄棉签。


地球家园,需要人类共同去守护!消费主义枷锁,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破除!
 

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在当今商业经济当道的社会中,您如何看待环保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矛盾?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过。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与环保之间,有时候是对立的。


不过,我们佛教提倡一种生活观:不能特别奢侈、挥金如土;也不能极度拮据、衣食无着,若像乞丐一样,也会寸步难行。而应当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也不要为了竞争而活着。


如今大多数人,购置大量东西并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源于竞争。看到他人的房子不错,自己就非要买一个;瞧见别人的轿车很好,自己也要买辆好轿车,否则,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的人活得很累,所以,我们应该随遇而安,根据自己的福分来维持生活,如此才会活得比较开心,自己的消费与环保之间,也不会有很大冲突。


此外,我们平时还要有环保的概念,电水应该节约,不要随便浪费。我以前去新加坡时,他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但最近在香港,我看到晚上所有高楼的灯几乎都亮着,两三点钟也是如此。其实,这时候很多人都睡了,这些电白白地浪费掉,好像有点可惜。当然,也许是有人要上“夜班”。但很多问题,我们要值得思考。

——摘录自《心净国土净》

香港中文大学演讲问答




问: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强调身体的物质享受,导致消费主义日益增长,但同时,在精神层面却极为空白。您能提一些建议,改变这种“身心失衡”的状态吗?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强调身体的物质享受,导致消费主义日益增长,但同时,在精神层面却极为空白。您能提一些建议,改变这种“身心失衡”的状态吗?



我去过一些欧美国家,发现很多人对奢侈品或者虚构的内容,比如电影、动漫等特别贪求。但实际上,这些都没有实在意义。


其实,心和身体是分开的。身体的享乐是暂时的,而内心的安乐才是长久的。当我们只重视身体享乐时,很难建立真正的快乐,而一旦开始重视内心的安乐,那快乐就唾手可得。但如果没有关注过内心安乐,一味追求身体享乐的话,恐怕会与安乐越来越远。

——摘录自《信仰与时代》
国立玛希隆大学演讲问答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自《大学》。“格物”的一个解释是格掉自己的物欲;“致知”指本具的智慧就能显露出来。也就是说,物欲太大了,便会把我们的智慧遮盖住;若想真正净化心灵、开启智慧,就要先从断除对物质的贪求开始。
 
自由不来自于皮包和跑鞋,而来自于独立思考的能力。
快乐不来自于口红和珠宝,而来自于坦然安住的内心。
 

反观自心,对治执著。

看穿幻境,斩断枷锁!



推荐阅读 :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