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善生经》(十一 圆满) 返回

《善生经》(十一 圆满)

善生

sigalovada sutta

第十一课笔记

上师开示

有一件事等一会儿,念完普贤行愿品,这里的道友听一下。这是第一个事情 。


第二个事情 ,今天我们《善生经》讲完了,下周三讲一个《父母经》,父亲和母亲的一个简单的经典。我们藏文中有,其他没有。


这个月的24号以后(24号,星期五有),大概十天左右,我的课没有。6月4号、5号、6号、7号,讲四节课《释迦牟尼佛广传》,有大概两本书。大概三十来万字。四天中的讲法是,麦彭仁波切后面的禅修法。


法王如意宝98年传过一遍。我当时对这边的道友第二天作过口译。然后,2002年时,我已经翻译完了,在厦门翻译的,有十七八年了,堪布堪姆可能讲过。所有的讲一遍有困难,最精要的是在后面,就是解释释迦牟尼佛的修法仪轨。


可能用四天,将广传(显密宝库),有918页,这是下册,上册有400多页。


因为这里的禅修法,去年世青会的时候,也有英文的,也想做传播吧。当时也印了法本的,这是很好的,我也算是这部论典翻译之后的一个结缘吧,这是十八年来第一次结上善缘。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有给大家传。


这是6月4日-6月7日间的时间安排。


当然《维摩诘经》5月24号暂时告一段落。到七月底,中间都没有,你们跑到全世界都可以。但最好这边的入了五论班和修行班的道友心安静下来,闻思时好好闻思,边闻思边到处乱跑意义不是很大,可能带来祸害。我看到有的讲考班的道友,上半年在,下半年不在。就象《法集要经》中说的,上午很多人下午不见了……真正的闻思修行的人到处乱跑不是好事,招来很多祸患,给自己和他人。

当然你到处跑我也不遮止,这是开放的世界,我放下执著,就自在了。


下了课稍微有一点事,听一下。


明天讲《宝性论》。大多数应该都可以听吧。看因缘具足,只要有信心,尽量给大家提供方便。


今天是《善生经》的最后一堂课。六方前面讲完了五方,今天是最后一方。对上等人如何交往和交流的方法。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


佛对善生说,檀越应该是施主的意思 。作为修行人,应当以五种事来奉沙门和婆罗门。


沙门,按鸠摩罗什,广义讲不管是内道外道,出家人都算。狭义是佛教的出家人。也可以理解成凡是修行人。三个方面都可以理解吧。


这里通过五种事承侍,哪五种法呢?

一者是身行慈,下者对上师好好,对沙门也好,对长辈也好,用身体,所谓的慈是一种心态。身体有没有这种心呢?可能是一种表示 吧,经常对他恭敬承侍、顶礼,在交往中不是高高在上傲慢的姿态,应该是身体特别行善的行为。


二者是口行慈,语言也是在沙门和婆罗门面前,用和蔼的甜蜜的恭敬的语言,并不是粗大的谩骂的语言。


三者是意行慈,心里怀有善良、信心、亲近心、欢喜心、恭敬心来行持。


四者是以时施,饮食时合适的时候进行布施。在他需要的时候,或者饥饿时、缺少时,就象病人、远来的客人、新来的人,一无所有,我们用财物布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雪中送炭。

同样,对沙门应该在适合的时候,并不是锦上添花,他们可能用不上。


五者是门不制止。作为对沙门,经常什么时候来作客、化缘,希求任何事情,门不关闭,都可以提供各方面的方便。


这是下属者对沙门的恭敬。我们对出家人,对上师,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恭敬。


我看到《杂譬喻经》也有其他的布施方法。

一、眼施。对父母和沙门,应该有慈悲的目光,经常对他相看。

二、悦颜。应该是慈悲的表情、微笑的表情、和蔼的目光。

三、言辞柔和。说话交流时,非常文明柔和、温和的语言,并不是粗言暴言进行威胁,并不是这样的。

四、身施。用自己的身体无论任何行为,对父母和婆罗门等恭敬。

五、心施。用心来布施,善良的心欢喜 的心等。

六、床座施。经常铺坐垫、床垫,座位。藏地对高僧大德,经常供养坐垫。比如寺院供养他们坐垫地毯,一方面表示住在这里,一方面表示安住,长久住世。在对大德的祈请文中也有这样的缘起。

七、房舍供养。提供住宿。


在这个经典中,布施对上者也分此七种,实际上,不管怎么样布施,供养也好,对今生来世有很大的功德。尤其作为修行人,不管是在家出家人,遇到了清净的僧团,清净的高僧大德、离贪者,是非常有功德的。


比如,以前法王在世时,八十年代时,我们还没有去印度,法王有时会说,我们诵戒三十和十五,那时僧众在排队……那时我们的大经堂还没有建,是小小的操场。诵戒后排队转绕一圈。法王说,那时你们要供僧的话,买一点糖也可以的,蓝色的纸包的软糖,我们那时有点等待, 一人发一块。


秋巴堪布现在圆寂了,如果不是他,我去印度可能不能回来了,因为答应在那里给他们讲三年的法。他答应代我住下来。

他那时负责发糖,每人一颗一颗,我们边吃边转绕。刚好转绕一圈的时候,甘多拉经堂的僧人,有几百人吧。

意思 就是说,特殊时候的供僧有相当的功德。


时食施沙门 来世得七福

得胜色命力 乐辩才乐说

生天善道中 终得至涅槃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供养沙门可获七种福德。妙色、长命和威力,加上乐辩才、乐说法、生于天界等善趣中,最后获得涅槃。


对殊胜的对境供养,这些方面,包括讲经说法等,生生世世获得善趣,最终获得涅槃。

所以对上者如何供养,在家人应该每个人有自己的上供处。这是很重要的。


《君规教言论》也说,国王对今生有皈依处,才能圆满成办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对沙门婆罗门是怎么样的。




“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佛对善生说,如果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那么沙门、婆罗门也应当以六事而教授之。


只是一个享受者,什么责任也不负是不行的。对沙门也是有要求的。就象前面,学生对老师,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 ,子女 对父母,都是有要求的。


我在想,如果学得很好,不管有没有信仰,做得很好,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六方,一个人站在这里。上面有人,前后左右都有人……


就象善生,以后每个人把自己当成善生,不要以为善生早死完了,与我没有关系。


这样的话,我对上面的人怎么样,我对下面的人怎么样,包括对六方,怎么样。我也是一样,我也是善生,这么多善生,都要会看上上下下。


有的人对上面特别好,对下面不好。有的人对四方很好,两方不好。可能特点和习气都不同。


我学这部经典的核心意义,就是把自己当成善生。就象我这样,父母早没有了,对东方我只能观想其他众生,老母有情。


沙门婆罗门对下面的人要求更高了,有六条。


哪六事呢?

一、防护不令为恶,作为一个沙门,老师,上级,对下面的人,并不是至死不管,不理不睬,只要得到恭敬供养就可以了。有一些坏老板就是这样的。只管自己享受。


我很多年前看到一个领导,印象比较深,不能说了。


应该防护下面的人不能造恶,对今生来世都不好,应该想尽办法制止。如果没有制止,确实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下面的人实在不听,也没有办法,但大多数是缺少上面的关爱,所以趋入邪道。


有一部经典叫《众经撰杂譬喻经》是印度的一个僧人造略结集的,玄奘法师翻译的。


有一个因果故事是,有一个屠夫杀害很多众生,但不是特别坏,想供养出家人。但出家人看到他不愿意与之结缘。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新出家的人,邀请他来家里经常供养,他可能不太懂,就说可以。他去他家,毕竟是屠夫,每天杀很多众生,但他不敢说。


有的人不敢说,怕对自己的饭碗有影响。没有制止。他父亲去世了,转生为河里的一个河鬼,感受了极大的痛苦。在这样的难忍的痛苦时,修行人与其他人过河,鬼当下抓 住他,说,你在我们家享受了那么多天,一直不劝我不要杀生,今天我一定要杀掉你。我每天杀生的果报特别可怕,你为什么不劝我?


修行人特别害怕,其他人劝他,你不要杀他,如果杀了修行人,果报更可怕 。他说我知道因果可怕 ,但他不负责任,要么他应该想办法,念我的名字超度祈福。


修行人马上为他念经超度。这时河鬼的身体苦痛减少了,他说好了一点。第二天邀请到道场参加法会。

第二天有一位上座长老一起说法,念经、诵咒回向,因 佛法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河鬼以婆罗门的形象来,不仅没有痛苦,而且当场获得须陀亘果位。


这里主要宣说的是,第一,作为出家人修行人,可能经常收到供养。应该对他们要有一点回向的经文,要念一些经,或者观音心咒,《般若心经》《随念三宝经》,如果没有时间,至少要念一些偈颂。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方面,不管是你转生为其他什么样的众生,如果我们念咒语和经是对他们有利的。他可能出家不久吧,不知道他老子什么时候死的。他念咒语确实让他的痛苦减少了,甚至不痛了。

我们以虔诚的恭敬的心对别人超度或者自身忏悔,是 有加持力的。这是重要的,这一两个公案,是翻阅 了很多不同的资料为大家我提供的。不是佛陀时代的,不是我为了拖延时间讲的。


二、指授善处,我们应该让这些众生指点教授。应该让他们行持善法,不能天天造恶和浑浑噩噩中,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让他们善心,行持善法。这是很重要的。


佛经中有一个《大悲经》佛告诉阿难,要利益众生,要经常说法。


汉地有一个《成实论》

不闻善法 恶心易起 善心难生

         ——《成实论》


如果我们没有经常听善法,我的心可能越来越刚强 难化,如果经常听善法,我的心越来越柔软。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心应该变得柔和。

不一定马上调柔,但逐渐是可以的。


好象《大般涅槃经》中说,水滴虽小,渐盈大器。


如水渧虽微 渐盈大器

善心亦尔   一一善心能破大恶

         ——《大般涅槃经》


我们经常转绕、磕头……哪怕是瞬间的大悲心和慈心,但慢慢地,善的积累,恶业都会被破掉的。所以不要轻视微小的善法和恶法。小小的火星也会焚烧特别大的山丘。以刹那的善心毁坏恶法。也刹那的恶心能毁坏善法。



三、教怀善心,时刻让他们处于善心当中,不能在傲慢心中、嗔心中,不安逸,不论世间人,修行人,有些人很善良,整个世界看得很平等,不是看成凹凸不平,充满荆棘的,如果变成怨恨,就是修行不成功的象征。


四、使未闻者闻,下属不爱听法的人,让他听法。已经听法的人,让他不要忘记。领导确实很重要的。如果领导善良方便有智慧,他的群体下属如是善良……如他爱学习,下面的人都是爱学习的。 


我知道一个团体,领导特别爱看书,下面的人不得不看书。过一段时间领导换了,领导有了其他的爱好,然后,可能有两三年了,我发现下面的人大多数在这方面有爱好。过段时间又换了领导,那个领导完全不同性格 和爱好,下面的人多多少少跟他一起了。


可能西方也是这样的,我听说有的学校的学生,如果老师特别喜欢研究某个学问,比如探索科技、神秘文化,或者心理方面等知识,下面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影响。


包括我们有些上师的弟子,特别爱说别人的过失的话,弟子也经常说。


以前认识一个堪布,经常说别人的过失,下面的弟子也学着他。


所以上者应该让他们听法、广闻博学。


五、已闻能使善解,让他们思维,不然不能通达 其中的意义。


六、开示天路。不仅懂得了人天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开示天路,也就是人天的善趣,最究竟的是获得涅槃的究竟的道理。

这是上者对下者负责任的道理。


现在有的人是领导,傲慢大,全部不放在眼里,认为别人的恭敬供养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心态不是很好的。应该谦卑、有爱心和服务的心。


当然有些负责人,可能下面的人觉得领导不好,也不是这样的。他有这个福报 和能力,下面的人没有这个福报和能力,所以关心下面的人很重要。


善生,如果檀越能如此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双方获得安隐快乐,无有忧愁和畏惧。




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

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


世尊说完之后,以偈颂说明上面的道理。有一些是总结 ,有一些是对没有宣讲的内容进行补充。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上面已经讲了这六方。




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


诸有长者子,善生是长者之子,如果你要恭敬顶礼敬于六方,那么师长妻子亲人等都要恭敬随顺,不失时,不要失去机会,应该应时进行供养。比如父母在的时候要恭敬供养,家庭和合时,或者有因缘时,比如世间说”子欲孝而亲不在“,不是这样的,要在合理的时候恭敬孝顺随从,这样的话,活着快乐,死了也得人天福报 。


因为很多人死了之后升天堂是他们的追求 吧。我们应该在世时,尽量当作自己是善生,适时时,时机成熟 时,也应该对六方进行恭敬供养顶礼随顺,这样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


四摄昨天讲了六度,这里讲得广一点。《中阿含经》中有四摄的长行文。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的长行文,过了再作这个偈颂,这里没有长行文,直接讲四摄。


首先作惠施,作财布施和法布施。

再作爱语,不是作呵斥的语言。

然后利行,经常用自己善良的心饶益他们。

四是同事,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与他同等地利他。别人一看,你也这样的做,我也可以这样做,这叫同事。


只有这四摄可以分享给所有有缘的人。




此四多负荷,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则无有孝养。


这是四摄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说荷担如来家业。就是任重,象车轮一样,四个车轮哪里都能到达 目标地。它支撑着车体。所以这四种是在利益众生时很重要的。这里虽然 是人天乘和声闻乘的法,但四摄也是很重要的。


就象车轮一样的。好象其他的译本中,这个车轮,说成是车夫。开车的人或者坐车的人,也有这样的比喻。


如果在世间中没有这四摄,不懂六方,则无有孝顺和赡养。不布施,不爱语,只有恨语(有没有恨语?好象没有这种说法,但为什么?以同等理应该有。爱和恨是反义词,为什么没有呢?可以说的,同理可推。从因明的推理可推。)没有利行和同事,也不想饶益别人和以身作则,则无法孝养其他人。




此法在世间,智者所选择,

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

严饰于床座,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名称远流布。


此法在世间是智者所选择的,愚者是无法得到的。如果做得好,是可以得大果报。《维摩诘经》中说,六度和四摄是往生极乐刹土的因,名声也很重要。


下面不一定讲四摄。

如果我们用严饰庄严床座,供养上等饮食,供养适合身份的,应该供养的布施的人,其名声也是远扬流布。

这主要是财布施。




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


亲旧不相遗,很久以来认识的亲朋好友,不会抛弃遗忘,同时对他们作有饶益的事情 ,上下和睦相处,则这个人即生的名声得到善妙的名声。


这个偈颂很重要。对亲朋好友要经常相处,对朋友要有饶益之心,不要害他。上上下下关系很好,这样的话,名声很好。


有的人认为我反正出家了,名声不重要,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名声,弘扬等只是冰上建筑。就象世间最后有名声评估。如果名声特别糟糕,到其他地方也是非常糟糕。


有的出家人和佛教徒,觉得别人怎么说无所谓。我的性格 如此。这是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违缘,修行不说了,生活都成问题。


有的人堪布堪姆都不要,有的人都说要要抢。

以前一两百人,女众中有一个瘦瘦的,大家都不要,没办法入班,名气不行。


一个企业,上有领导,下面有人,左右前后都有人,通过无记名投票,有的人名声好,有的人不好。考核不通过,可能谁都不会要。业务好,但人品有问题是不行的。 


我们都在人群的中间,如果周围的人对我是什么评价。如果凡接触的人对我的评价很不好,修行和弘法都是会很难的。


佛教的修行应该是在善妙的基础上修的,作为佛教徒,做人非常重要。


确实同样的人,比如一个人死了,是好的人话,很多人都会哭的。有的人是坏的,不但不会哭,甚至有的人欢喜,这是很不好的。


不要以为名声是名闻利养,只修自己的大圆满,越修越糟糕的话,太可怕 了。


刚才这个偈颂要记住哦。

有些人当然业力现前,对不愿意放弃旧友,也想饶益想和合,但对方对你恨之入骨,只能随缘。可能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也不一定是你的过失。总之要自己问心无愧。


上上下下都要和睦共住,这样的话,即生有善誉。


藏地有谚语:很多人说你不好,是你的问题。少数人说你不好,不是你的问题。


有的人默默无闻地来,死的时候也是有一点哭声,这种人是隐藏菩萨,不是很出名的。但有的人有好的名声,有的人有不好的名声,要观察一下。





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世间人应该先学一些技艺,包括商业金融,然后通过一些技术和能力获得了财业。这时要发限了具足,不要大手大脚供养布施了,连路费都没有了。


要守护自己的财富,这是很重要的。我看到西方有三分之一的人,基本上连三四百美金都没有,因为他们从来不存款。如果整个国家福利特别好也可以的,但有时不是这样的。包括生病时看病的钱也没有,出现其他的一些特殊的变化 ,那时就比较困难。


积累太多财富是一种边,佛陀也制止。但另一种边也不行。作为出家人积财不允许。但在家人对财富要保护一部分,留一部分,不然遇到困难很难得到。





出财未至奢,当选择前人,

欺诳觝突者,宁乞未举与。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支出时不要太奢侈,要学习先人,他们是如何花钱的。应该看看他们的财富观。


尤其遇到与自己有冲突矛盾的欺骗者,不管他们如何索要,不要全部给与。不然风险很大。现在很多人理财等一点不保留,全部给别人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


身边有一些亲戚朋友还是有目的性,他们说得很好的,不用勤劳,轻而易举地,他们根本不知道背后有什么样的手段。很多人想短短时间发财,最后什么也没有了,选择跳楼自杀……

网络时代的欺诳者越来越多, 他们是欺诳专家。专门为我们设一些欺骗的网。


包括一些信用社倒闭,各种现象。大家对血汗钱,最好还是……以前藏地的老修行人把它拴在袋子里,睡觉时放在脖子上压着。


微小的财富积累,如同蜜蜂采花一样,这样最终没有损害 。有的人不想劳动,但很想赚大钱,这是很可怕 的。


就象蜜蜂采蜂蜜的方式,我看是很好的。我看到家乡有一些老年人,开一些小卖部,一天赚不了多少, 但能活得下去。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自己卖一点东西,一点点有保险,尤其自己没有能力但欲望大很不好的。


现在有些年轻人欲望太大,不愿意付出,短短的时间,看到别人有名表名车豪宅,就一定要……他已经赚了,我也应该这样。如果父母制止他就恨,为什么别人可以这样,我不能这样?别人有这个福报 ,你没有这个福报 ,而且几率是万分之一……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修行人吃饭不能太多了,要知足少欲。一是财富观确实很重要,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过,

一分自食用 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 以拟于贫乏

         ——《杂阿含经》


财富分三方面,一分自己使用,二分投资,还有一分作为应急。未来发生贫穷等。现在年轻人没有这一分,连吃的可能都没有,全部投资了。股票蒸发了,什么都没有了,安住在大圆满的如同虚空一样的境界当中。


出来时不知道自己是走路还是在坐着。有些听说是开悟了,可以的。


对食物,不能有太多的食用。尤其以前讲过,比如说佛陀的过午不食是很好的养生。有的人对食物比较执著,但佛陀时代也有减肥的情况。波斯匿王去见佛陀,他身体特别肥大,特别胖,气喘吁吁,佛陀说,你怎么胖得这么厉害?


波斯匿王觉得喘气 困难,也很惭愧。佛陀为他念了一个偈颂。

夫人常当自忆念 若得饮食应知量

身体轻便受苦少 正得消化护命长

         ——《别译杂阿含经》

作为人的话,应该经常忆念饮食的量。还有,这样的话,身体比较轻松,感受的痛苦也没有,也不会特别胖,会减肥,命也会长。


佛陀讲了之后,让他经常以此提醒自己,波斯匿王很高兴,对身边的人说,我吃饭时你为我念一遍,我每天给你一百个金子,他很高兴,念四句,得一百元。


之后回去了,佛陀当天说了一些法,回去了,吃饭就听那个偈颂, 慢慢地,身体越来越苗条了,长相越来越庄严,身体轻松了。 高兴地跑到佛陀处,说特别感恩佛陀,确实需要这样的窍诀。


可能出家人的团体好一点,不特别在乎。特别胖的话,做事睡眠都有困难。大家经常锻炼身体、磕头跑步,养生健身,这样是很好的。

食物的量也要适度。这是第一个。


第二,做事业不能懈怠,不然什么也不能成就。

第三,应当积蓄,用于应急。

第四,农业佛陀中开许,做生意。择地而放牧。以前的译本中是放羊放牛……总之工业农业牧业都要做。

第五、修佛塔。

第六、建寺院。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这就是在家人勤奋的六个事业,不能失去修善的机会。如是行持的话,在家的家产无有损减,且财富日是日增长,就象大海一样,用之不尽,取之不竭,非常圆满。


我看了这个版本是最好的。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逾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

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


这时善生对世尊说道:世尊讲得太好了,太了不起了,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也远远超过了父亲的遗教。


我自己感受,每个人站在中间, 上上下下……我说了几遍了,希望大家记住。


如同覆者拿掉覆盖之后看世界,如遇封闭的世界里的人打开,心开意解。如同迷惑的人恍然大悟一样,如同黑暗的密室中突然燃灯,有双目的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我相信这个经典对你们学习是很好的,不止是学一遍,哪怕只讲适合自己的几条,也要弘扬。可以到处去宣说。拿一本《善生经》到路口,凡路过的人都给一份……


以无数的方便,让愚昧的人开悟,而且显现清净鲜白的佛法,完全明白了世出世间的道理。这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佛是如来,万法通达。他是至真、是正等正觉,万法依如所智和尽所有智已经了悟,为芸芸众生开示正道,让众生引入解脱道,成为他们真正的引路明灯。


世间人毕竟有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不能了悟。 




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现在我(善生本来是婆罗门教)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皈依。

希望世尊开许我在你的正法中,成为佛教中真正的优婆塞。他还不想出家,一步一步来。成为居士,年轻人先受个居士戒好一点,出家要经过长期的思考才成熟 。


自今日始,尽形寿——有生之年中吧,别解脱戒都是生命用尽之前,这辈子受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在佛陀面前这样,讲到了三皈五戒。


当然今天的群体99.9999999%都受过了,以后在其他群体中,通过这种方式让人受戒是很好的。

 

善生闻佛所说之后,非常欢喜地奉行而去。


如果没有共同学习的话,很多事情 是很难完成的。现在圆满了,感谢翻译的译师们,才有了这样的文字,也非常感恩佛陀为无明众生开示了这样的教言。

也感谢听众等,唯一希望每一个人,今天这样的壮观 的场合中,以三宝作证,在生生世世弘扬《善生经》,同时以十一课所有的听闻功德,回向众生,让大德长转法轮……在这样的发心中,大家回向。




法 讯


明天(5月16日)北京时间19:30

仁波切开始宣讲佛陀三转之教言《宝性论》

我们一起善始善终

不见不散哦~

文字 | 一意

图片 | 网络,阿源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当堂笔记,愿您法喜充满,诸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