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四) 返回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四)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5-14



《维摩诘经》

香积佛品第十(四)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5月14日




仁波切先念藏文传承,然后宣讲。

喇嘛钦




前  言

我们讲《维摩诘经》。之前也说两句。

第一件事情是,这个周日,有一个开示。这个开示主要是讲纪念佛陀。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功德非常大。而且大多数地方过卫塞节。前天过浴佛节,我们这里没有特别做什么,虽然我以前讲过,这个卫塞节在各个国家的节日有所不同,但很多地方对佛陀的特殊怀念的一个节日。

所以想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释迦牟尼佛的恩德,在这方面说一些话。

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在即生中对佛陀的信心非常坚固。

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同时念一个麦彭仁波切的释迦牟尼佛的传承。

明天可能《善生经》讲完,后天开始,讲《宝性论》。可能听众的人数是有限的。因为人数的压力大,我们各方面进行规范吧。

可能有缘的人,就可以听。然后因为有一些人数,有一些特殊情况不能录取的话,希望大家要理解。可以下一次或者以后,在其他时候,或者其他地方都可以。不管是我们山上也好,山下也好,不一定所有的人能听得到。

当然我们尽可能给予,但名额听众也许是有限的。大家要做一个思想准备。

虽然作为大乘佛教徒,释迦佛的三转法轮是很重要的。

《善生经》应该是一转法轮,《般若》应该是二转法轮,《宝性论》是三转法轮。

昨天讲过,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实际上最开始这个词来源于《维摩诘经》。有的人非常刚强,什么样的上师和教言遇到,不能柔软,非常难以度化,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也是无所谓。遇到什么样的比如大乘佛法、声闻乘也好,密宗也好,非常难以度化。

所以佛陀用一切苦切之言。

昨天时间的关系,讲得不是很满意。希望大家再三考虑。

昨天有些大德讲到,我们世间驯马时有五类马,有的鞭打,有的刺入肉,有的刺入骨头才能调伏。同样人也是一样,从无常的层面来讲,从一般的人间的无常到自己的身上,才能度化。

或者有些人不是简单的行为才能调化,不能有疲倦心。

有的人在引导过程中,稍微自己多下一点功夫之后 ,就特别失望。其实有些众生,确实如前面所讲,特别容易 度化,比较利根者,或者前世有宿缘,短时间相应佛法的教义。

就象有些出家人,时间不是很长,很短的时间特别融入出家的团体。有的人出家很多年了,越来越野蛮,不但身口意不调柔,反而越来越粗暴。

有的居士也是一样的。

有的人学的时间短,象老菩萨一样的,有的人一听法,马上相续调伏,有的人听了多少也不行。

我特别赞叹昨天野马的比喻。有的人讲了那么多法,我不是特别脆弱 的人,否则 早就放弃了。在整个引导 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人让人很失望,从世出世间的法,各方面对他好,反而越来越野蛮。

有的人得法不多,基本只有两三年的时间,确实慢慢度化众生,发心做得特别好。

所以每个人的根基不同,他的底蕴不同吧。他的前世积累的不同。所以很多人度化众生时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人耗尽所有的精力维护他,反而没有希望。有的人不是这样的。

所以在调伏众生时,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情况不相同。

所以为什么佛陀在有些场合说一些严厉的语言,苦切之言。有的善知识,说一些粗语、批评,击中要害的话。虽然语言不多,但一句话让人终身难忘。错误或者赞叹,或者对某个方面说到心坎上的,这也根据各自的不同。

有的人上师也好,佛经上普通的语言,却令你收获非浅,能从轮回的深渊里解脱 出来。

因此每个人,哪怕是每天学佛、听课时,每个人要非常专注地看。也许我的课上遇到了非常重要的窍诀。

有时讲密法有窍诀,有时讲世间的语言也有。

昨天的苦切之言,我个人而言,对刚强难化的众生而言,我感觉这是很重要的。

这是昨天的内容,讲到这里。

接下来,因为昨天当时香积世界的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你们的世界如何,佛陀如何讲法。于是做了这些总结 。

维摩诘居士对整个娑婆世界众生的情况都讲了,我们去非洲时,他们说我们这里很贫穷,你们有机会过来帮我们建学校、建监狱,因为犯错误的人特别多,但没有正式的监狱(没有说错,你们不要笑)。

维摩诘居士很自卑地介绍了,菩萨们说(如下)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彼诸菩萨听到维摩诘居士这么说,都说道:“这没有什么的。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藏了他无量自在之功德。不象众香世界一样,有些喜欢天乘法,有些喜欢声闻乘的法,对大乘和清净法比较贫穷,所以佛陀来度化他们。

本来佛陀可以与众香世界一样,示现清净刹土,过安乐的生活。但在这样的具有诤论的娑婆世界,佛陀也现一般的身相,财富威力,以这样的形象度化众生。


佛于世界上 亦世界无上

于苦恼众生 能为作归依

         ——《华手经》


他的功德超越这个世界,但在我们苦恼的粗暴的所化的众生面前,佛陀也示现为皈依处。相好圆满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知道,娑婆世界,佛陀非常伟大。


我常想,各个宗教都有至高无上的尊主,各有功德。但从佛陀来讲,自利他利,确实非常伟大。这种伟大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有信仰讲的,而是以智慧分析的。


因为佛陀讲的这些法,已经留在人世间,《大藏经》有的国家有语言,有的在天界龙宫中,但部分的经典在学习时非常惊讶赞叹。在2500年前,居然有这么高的智慧和思维模式。不仅是我们,包括西方的科学家,都客观分析而赞叹不已。


当时诸菩萨也是赞叹佛陀非常伟大,在这么贫困的众生面前示现。

我们佛教徒以后,不能因为当了佛教徒,就要过得安逸快乐,不要想去发达的地方,如果贫穷落后的地方没有人去的话,是比较遗憾的。


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极少数的人去度化,是非常伟大的菩萨的行为。我们应该发愿。不要永远呆在一个寺院里,不用做活动,天天吃得饱。这不是大乘佛教徒。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中,将所学的解脱 法门在不同的世界。


昨天有一个人说,在世界的角角落落都要弘扬。有这种说法吗?男众说有,女众说没有,你们要辩论。

好象不太顺。我学一下。


各个角落好一点,要去弘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应该有这样的发愿。

,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在这样的佛土。”


藏曰:如法华云“脱珍御服,着弊垢衣,以化穷子”,敢同其贫随,顺其所乐,而济度之。

唐译:时彼上方诸来菩萨,闻是说已得未曾有,皆作是言:「甚奇!世尊释迦牟尼能为难事,隐覆无量尊贵功德,示现如是调伏方便,成熟下劣贫匮有情,以种种门调伏摄益。是诸菩萨居此佛土,亦能堪忍种种劳倦,成就最胜希有坚牢不可思议大悲精进,助扬如来无上正法,利乐如是难化有情。」

•此叹菩萨,忍种种劳倦者,利众生时,苦恼事也。胜希坚牢者,众事恼乱不退败也。过外道等,名胜精进。世间难遇,名希有。不可退屈,名坚牢不可思议,策励深也。大悲精进,为物起也。此精进言,通上诸义,一胜,二希,三坚牢,四不思议,五大悲精进。


不仅是佛陀,你们这些菩萨,也是非常伟大。

这里说是以无量的悲心来到这个世界。

劳谦君子 万民服也

         ——《易经》

可能作为菩萨也不是高高在上,了不起地,一直让众生为我服务。我们大乘佛教的理念,应该让众生获得快乐,我们作为他们的服务者、勤劳者。我们来服务。

其实大乘佛教的意义在某些方面,特别相应于现在社会的一些理念,这是和很多地方不同的。


我们上师如意宝在跟喇荣有一个不同的理念, 对堪布也好,对高僧大德也好,都是一视同仁的。他的威德力是个人的,但没有法王坐在上面,其他人坐在下面。除了传法,比如开法会,所有的僧人一视同仁的。


这个原因,有的人到了社会上也是比较谦卑的。

我看到藏传佛教的某些寺院,从小培养你是大德,你是……所以自己带有一副很傲慢的样子,这不是很好的,如果内心没有什么智慧和功德的话,外在的形象,来自于哪里,我是法师……给别人带来这样不是很谦虚 的姿态不是很好的。


我觉得上师对我们后代的弟子的教育,是很好的。


不要象世间的领导一样,我没有注意,会不会如何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谦虚 是很重要的。

勤劳和谦虚 在僧众中,不仅是行为上是这样。昨天我看到很多道友在做一些事情 ,看着是很认真努力 的。有些法师也参加。

堪布堪姆的学问大家是知道的,但上师如意宝的传承上讲,传法时不能在一个位置,平时大家都是道友、朋友来对待。这是很好的。


而且有些在僧众服务中,是很辛苦的,但也不能抱怨。


有一个维那师日夜非常辛苦,有一次在安居时抱怨僧人,我如此辛苦,你们不把我看在眼里,那么你们以后就呆在暗室中,说了一些恶语,可能也采取 了一些措施,他是迦叶佛时的人,在母胎中过了六十年,生出来是白发苍苍的人了。


僧众是非常严厉的对境,有不满的语言,要稍微注意点。我以前讲了《百业经》时,稍微小心一点,便以后在管理时,说了一些不恭敬的语言,回去也忏悔半天。

就象龙猛 菩萨讲的,僧众的负责人,下地狱是比较近的。为僧众服务是很好的,但不能抱怨。在说话过程中,把僧众看成不太好的比喻,也是比较可怕 的。


以前还有一个,哪个经中说,有一个三藏比丘,带了500僧人出城,遇到了一些人辩论。

可能在辩论时不是特别善巧,对方提出的问题他无法回答。他心里不满,生嗔恨心,就讲了一个比喻,“你们这些人故意刁难我,就象水牛撞人一样”(昨天我看到耗牛,不要太接近,包括野狗,有时耗牛撞人死的人特别多,当场就嗡玛尼贝美吽……)这时三藏大师的跟随者也随声附和骂人,辩论不行,骂人还是可以的。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世中,他们变成牛、牧牛的人。


听起来,可能你们认为是佛陀时代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后面有甚深的意义。

我们今天人类的很多故事,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人类通过文字看到,可能也会觉得现场的一些事情 如同神话故事一样。


不管怎么样,始终要注意。我们的老师们在因果方面特别注意,在行善断恶方面,尽心尽力地做。尤其一些老的修行人,特别注意。


我们菩萨为僧众做一些事很重要,但不要抱怨。

我与以前有些不同,有僧众中批评也尽量减少,否则 短短的人生造了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完。


同样,在群体中,人们很容易 生嗔恨心,当下的语言和所作是不明智的,容易 造下恶业。


我去监狱知道,有的人当下生了嗔恨心杀了人,所以明智的心一旦离开了正知正念,就容易 造下大罪。所以要祈祷上师三宝,而且要有正知正念。


他们赞叹佛陀和菩萨,条件那么差。


藏文中说,菩萨的利益众生是不可思议的,有不可思议的大悲心。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维摩诘居士回答,对对,我们这里确实不错,挺好的。此土的菩萨为众生,大悲心确实是非常坚固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有些人也是因为传承上师的加持和功德吧,对众生的大悲心还是比较坚固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这个世界在一生中饶益众生,这个远远胜过在众香世界百千劫行持善法的功德。我们这里的机遇 是有的,希望是有的。


僧肇大师还是窥基大师有一个人举个例子,说,一个医生非常高明,但在瘟疫时可以救很多人。但如果他非常高明,却没有病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再如一个将军,在敌人的群体中现出他英勇无畏的形象,但在小群体的小贼中显现不出来。

所以我们的优势是就有苦难的众生,所以有大悲心的菩萨就是非常好的。


安慧论师的《入大乘论》中说,其他世界修的功德,不如此世界一世修的功德大。

       汝于余佛世界 十劫修诸禅定

不如于此娑婆世界 能一食顷修行慈心

         ——《入大乘论》


在娑婆世界短短修悲心的功德很大,因为这里有苦难的众生,所以还是因为有度众生的机会。清净刹土没有这样的机遇 。


唐译:大士!当知堪忍世界行菩萨行,饶益有情经于一生所得功德,多于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行菩萨行,饶益有情所得功德。


“为什么呢?”

“此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余净土所没有的。”

有十种法可以利益,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何等为十?

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娑婆世界有哪十善法是其他净土所没有的呢?其实就是六波罗蜜多。

•别本云:十恶业。

藏曰:问:行此行十事,云何胜彼土修行?

答:此土有十恶法,故十德增长。彼土淳善,施德无地。如多病处,医有遍救之土。无疾之所,医无施用。故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有时看众生象荆棘树一样,但菩萨可以在哪里都能遇到利益众生的机缘。

哪十法呢?


一、以布施摄贫穷;

以布施摄受贫穷的众生,象非洲、尼泊尔,哪里都有贫穷的众生。只要你有金钱和法。

有一些乞丐二维码都有了,有机会的话随时可以扫他的二维码。清净世界哪里有乞丐呢?

本来我以为西方不会有乞丐,其实也是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二、以净戒摄毁禁;

可以戒律来摄受。


三、以忍辱摄瞋恚的众生;四、以精进摄懈怠的众生;五、以禅定摄乱意的众生;六、以智慧摄愚痴的众生;七、说除难法度八难者;八、以大乘法度乐于小乘者;对声闻乘的众生可以度化。九、以诸善根济什么呢?无德者。这就是人天乘的法;十、常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成就众生。


我们这里有上面十法。其他地方没有的。清净刹土没有,他们有什么呢?有愚痴,但与这里不同,我们这里可以以六度来度化,但他们那里的痴心不似这 里的愚痴,所以完全不相同。


因为有了十种恶的原因,所以有了十种法。就是六度和四摄 。


吉藏法师解释,如同肥㳊的土地庄稼可以生长,同样的道理。

娑婆世界的人际关系是最麻烦的。我说你们发心是好的,可能人际关系不一定弄得好。因为21世纪很多是独生子,来的时候是独来独去,在父母家是独来独去,有个人独立的见解,哪怕在一个寝室一个办公室,把个人的习气散发出来了。


所以很多人个人的习气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发心。

有一个人讲考还是哪里说,不怕我们的智慧,就怕我们的合作。

我们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能合作而退失了信心。

所以十恶可以是很好的机会,可以产生出离心、大悲心、清净观,菩提心,但弄不好,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没办法成长,最后就消失了。


所以每个人心一定要强大起来,学习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原来脆弱的心强大起来,心强大很重要。

维摩诘居士表面上讲娑婆世界不好,实际 在讲机遇 ,还是好的。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菩萨问道:“那么,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无伤害的方式,怎么能转生于清净刹土呢?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何等为八?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维摩诘居士回答:“菩萨成就八法,就可以于世界行无疮疣,从而生于清净刹土。


成就哪八法呢?大德的解释有点不同。


唐译:一者、菩萨如是思惟:『我于有情应作善事,不应于彼希望善报。』

二者、菩萨如是思惟:『我应代彼一切有情受诸苦恼,我之所有一切善根悉回施与。』

三者、菩萨如是思惟:『我应于彼一切有情其心平等,心无罣碍。』

四者、菩萨如是思惟:『我应于彼一切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

五者、菩萨信解增上,于未听受甚深经典暂得听闻,无疑、无谤;

六者、菩萨于他利养无嫉妬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

七者、菩萨调伏自心,常省己过,不讥他犯;

八者、菩萨恒无放逸于诸善法,常乐寻求精进修行菩提分法。

堪忍世界诸菩萨众若具成就如是八法无毁无伤,从此命终生余净土。」

僧肇大师的分法是可以的。智者大师分得不是很明显 。与藏译的分法不同,但其他是相同的。

我们按僧肇大师的分法来吧。

就象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一样的,各大德也是如此认为的。我们这样做得很好,则一个不剩下地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


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当然其他的注释把这三个是分开的,我们按此来说,饶益众生而不求回报,代受苦恼。

所作功德全部布施给他们;


二、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对所有的众生有平等心,没有亲怨,虚心谦卑没有傲慢心。

成就诸功德 虚己常谦下

如果树繁熟 枝条自胝屈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有这样的比喻。

平等还是有点难的。对喜爱的会爱,对不喜欢的不能。但菩萨往生极乐刹土要平等对待众生。


三、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对声闻缘觉和一切众生视之如佛。去年《妙法莲华经》中常不争菩萨,说你们都是菩萨。

我们不要说一个好人的功德都没有,这样不是很好的。


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听闻之后遣除一切怀疑。这里与藏文有点不同。后面在藏文和汉文中是没有的。

这样的话,以前闻过的法和没闻过的法,都要听闻,对法遣除怀疑,之后不会诽谤。

我们大多数人是非常好的,但个别有些傲慢,不想听课,经常对法和说法者不恭敬。让他来讲,可能他也不会讲,自己本身没有正见。甚至有一些经常缺课的人,以后听课的机会也是没有的。比如他装病,其实没有病,只是懈怠病犯了。

我们身边的人其实是知道你不是真正的病,这样不是很好的,大乘佛法是很难得的。


五、不与声闻而相违背;声闻法是一转法轮,不能说它低劣,它是基础。


六、不嫉妒他的供养,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他种他获 故不生嫉

己种己得 何为自高

              ——《维摩经义疏》

我们不应该生嫉妒心,别人有财富,是别人种的因得到的。我们不应该傲慢,如果傲慢,我们下世变得贫穷。这个因果是很奇妙 的。

有的人想我肯定发财肯定成功,如果没有这个因,不一定会有果。

妒嫉心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寂天菩萨说过,

不愿人获利 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 宁有菩提心

         ——《入行论》

有一些财富,你产生嫉妒心,对于正等觉,更高的,谁愿意这样的呢?


这是烦恼,但个别民族以为这样的傲慢很好,有自信。其实自信和傲慢是有差别的。就象《俱舍论》中讲到的七种慢一样。有的人其实没有功德,以为有功德,就象增上慢一样。


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遇到一些事情时,大多智者怪自己,不会怪别人。有的人吵架, 是自己犯错误,反而怪别人。

鸠摩罗什讲了一个公案。有一个禅师在禅修,中午找吃的,遇到了一个小贼准备射他。他说,如果射的话,射我的肚子,因为我肚子饿了。他直接指着肚子,后来不知道怎么样。


意思是,修行人的过失往往归结于自己。我们会想,明明我们没有错,为什么还要让别人射你。


有的大德解释, 好象所有的过咎自己承担,好象会脆弱 ,但在别人面前,自己承担的话,自己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广大,不容别人来践踏。这是规律。


比如两人吵架,一直在怪你,他会说不是我的错误,是你的错误。如果你说,我错了,你挺好的。

表面看我忍下来,我失败了,有些有智慧的人就会这样,明明自己没错,但看到对方无理,就放下自己,说对不起我错了。对方以为是真的。


尤其象我们藏地,这种“对不起”别人说不会起什么作用的,尤其西方好象说这个话,是完全不同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表面看说“对不起,”在没有错时不合理,但如此发自内心的话,是会平息的。这是一种方法。

如果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说明自己还是有过失的,因为你有看过失的眼睛,你是有过失的习气的。


有的人说他真的很坏。我在想,你的眼睛有点坏,因为看别人坏。所取坏能取坏,二者是相观待的。比如镜子里显现黑色,说明里面还是有黑影。

所以不说别人过失,是往生清净刹土的第七个因。


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功德用之不尽。《大智度论》中有一个一百岁的跳舞 的人,有一个人说,你为什么那么老了还去跳舞?他说,我为了让子孙后代效妨我。同样的道理,佛陀功德圆满,但其他人还是需要积累功德。

就象法王一直念咒语,自己功德圆满,在我们面前,还是显现一点一滴行持善法。


我们道友在世俗层面,一直在行持善法,成了一种习惯,这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今天开法会了,之后就把转经轮扔这边,念珠的扔好边,去搞非法事。行善法成了一种表演。


我们也发愿往生极乐,也需要这八种因。


•藏曰:八法前四化他,后四自行。前四即慈悲喜舍。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此慈心也。

代众生受苦者,此明悲心。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明喜也。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此明舍心。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时,有百千天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万菩萨获得了无生法忍。

 

•灯曰:发心有三:一名字,二相似,三分真。既进让十千菩萨无生法忍,分真之发心,退非名字之始发于僧那,当同仁王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也。




法讯预告

明天(5月15日)北京时间19:30

《善生经》第11课圆满

随喜善始善终的您

咱们不见不散哦~


注:【1】黄色的小字,供参考,非仁波切金刚语。

【2】若有错误,请您修改,一意在此,向您忏悔!


文字:一意

配图:网络,阿源


祝您



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