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五蕴之谜(上)——我的诞生 返回

五蕴之谜(上)——我的诞生

 


当我们在镜子前,或兴奋欣慰或郁郁寡欢的时候,我们把这个聚集在各种服装配饰中的身体当做了“我”;当月下松间吟诗抚琴时,我们把能够欣赏这般景致,有能力与这般景致融为一体的那个精神当做了“我”;当病患来袭时,肉体的种种痛苦被称为了“我”;挥金如土购物时,金钱和导购的和颜悦色的态度让我们觉得这个“我”是“富足的、幸福的、尊贵的……”。
 
大多数凡夫将“心识”执为“我”;执著内外色法与“我”有关联;将“受”执为“我所感”,“想”即是能安立名言而执著;“行”即执著行善等。

常见外道中往往许“我”是常有成实之法,万法皆依“我”而有,“我”不依任何法,独自成立常恒不变。一般凡夫虽无如是立宗,内心亦会隐隐约约地觉得:自我是常有的,苦乐等依“我”而生。
 
然而,
这个“我”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当真就是哇的一声哭喊,
从娘亲肚子里滑溜出来那么简单吗?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诸行的果法,也即作为轮回种子的识,是因随顺诸行,而受身(六道)成为天人等众生之识的。在诸识形成之后,依靠诸识又形成了受、想、行、识四名蕴,以及凝酪、膜疱等色蕴。


科普五蕴

科普五蕴


我们都知道蕴乃聚集之意。那么什么是色受想行识呢?



色蕴包括五根、五境、无表色。

《大乘阿毗达磨》中,对色蕴的法相安立了两个条件:一是可与之接触,二是可作为意识观察的对境。

人们眼睛见到的色法,比如柱子,实际是色蕴中的一部分。那眼睛是不是色蕴呢?眼根、鼻根、耳根等,按照有部宗的观点都属于色蕴当中。色法与色蕴有很大差别,色蕴的范围比较广。

但是眼睛并不是眼根,而只是眼根等诸根产生的依靠的一种色法而已。

小乘认为根是一种清净的色法。唯识宗和中观宗则认为,耳根、鼻根等五根是一种特殊的种子或习气,也可以说是执著外境的习气叫做根。

虽然五根是诸识产生的所依,但是它们是眼睛、鼻子等身体器官之外的一种色法。

当然除了眼睛看到的,这里的色蕴也包含诸如声音和无表色(比如戒体)等无法看到的。



受蕴的法相是什么呢?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体验自之对境的差别。比如感受外境时,美丽悦意的外境,令内心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丑恶不悦意的外境,会在自己心里产生一种痛苦的感受;外境平等,就会产生一种等舍的感受。

 


什么是想蕴呢?“执相之自性”,它是执著相的自性,比如见到柱子的时候,柱子上有颜色、形状等,不论眼识、 鼻识、身识、意识等,只要取外境的时候,能够原原本本地感受、了知与他法不同的特点,这叫做想蕴,它与其他任何法毫无混杂,能真正执著自己的对境。
 
很多人在讲五蕴的时候,可能对想蕴和受蕴有点模糊。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受是从外境中得到的感觉,可以包括在苦、乐、舍当中。想蕴是对所取外境进行分析,法相是心毫无混杂地执著自之对境的蓝黄等相,以六根来分,眼根、鼻根等所得到的外境相全部具足。《大乘阿毗达磨》中,想又有广大、狭窄等分类,比如认为这个声音好听、这个味道很香、这个花很好看等等,全部是想在分析。想作出区分后,受开始运作,在内心产生苦乐舍的不同感受。


所谓的行蕴是什么呢?除四蕴以外其他的有为法,具体来讲,即除受蕴和想蕴以外的一切心所和不相应行法。一般来讲,《大乘阿毗达磨》讲五十一心所,《小乘阿毗达磨》讲四十四种心所。

心所又有哪些呢?简而说之,见下图。


依靠自己的力量分别了知对境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识蕴。一般来说,心所全部包括在受蕴、想蕴、行蕴当中,而主要的心则称为识蕴。

识蕴的法相:依靠自力分别认知对境的本体。《俱舍论》承认有六识聚。唯识宗认为:在六识聚(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上,再加上阿赖耶识以及缘阿赖耶识执著我与我所的染污意识,共有八识聚。阿赖耶识的特点是缘一切内外所缘境、形象不明,并且不间断执著。

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心(识蕴)可以产生各种心所(受想行蕴),但两者是同时产生的。此二者为俱有因,是异体,心以自力见到事物的本体,心所见到事物的差别。


五蕴:执著“产生”的流水线

 
五蕴的次第是按照粗细的顺序而宣说的,大多数色法都有阻碍并且粗大,因此最先宣说。

从非色的受想行识四蕴来说,我们见到色法后,自己的手、脚等就会有一定的感觉,说明受是粗大的,因而其次宣说受蕴;接触之后,“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个想得到”、“那个不愿意得到”……这就是执著体相而有的粗想,由此宣说想蕴;有了执著想以后,愿“获得安乐、远离痛苦”,这时就会付诸行动而作取舍,于是讲到行蕴;识只是觉知事物的本体,所以是细微的,故最后宣说。

或者,依照产生烦恼的次第来说,无始以来众生由于喜色而首先看色,由色的美与丑而产生乐受与苦受,从苦乐的感受中产生颠倒想,由想中产生贪嗔行,之后生起烦恼识。

整个五蕴在一个执著的过程中,全部已经圆满。

而我们恰恰就是把一系列的执著过程连接组合起一个结结实实的“我”。譬如儿时喜欢的是粉粉绿,现在喜欢了酱紫黑,曾经是个小肉团,现在已经一米七,这样粗大的无常摆在我们面前也丝毫不能动摇这份执着的果实——“我”的确立!
 

三生三世,我执永固


有人问十二缘起中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有、生与老死这十二缘起和五蕴有什么关系吗?其实关系是大大的。按照有部宗的观点,十二种缘起,通过前世的缘起、今世的缘起、来世的缘起来说明众生关于“我”的执著是怎样的“江山永固”,流转不息的。这十二缘起,其实就是前世、今生以及后世蕴的相续流转之轮。每一个缘起支都是不同阶段的五蕴。
 
或者这么说,由于一系列执著过程太过牢固强烈,甚至不会因为简单的肉体的死亡而结束,在三生三世,“我执”永固地书写这份传奇。不管故事变化如何花样繁多,但其本质仍都是五蕴的流转集结。恰是因为五蕴的微妙,关于“我执”的这份遗产实在是颇为丰厚、生生不息的。
 

前世之“我”:

烦恼现时为无明,宿业诸识名为行


虽然一般经部以上认为,无明是一种单独的心所,不包括在色蕴里面。但有部宗观点认为,前世烦恼现行阶段的五蕴,也就是烦恼,都称为无明。以无明烦恼引发,开始杀生、偷盗等,造作恶业的整个五蕴阶段,称之为行。这是前世的二缘起,也即今世成为烦恼深重者的因。

现世之“我”:

识即结生之诸蕴,名色显露六处前,

六处三者聚前蕴,触能知苦乐等前,

淫爱之前乃为受,爱即行淫之贪者,

取为得财而奔波,有为能生后世果



一张图表把今生“我”的诞生和发展描述的非常细致了。

Q

为什么叫做名色呢?

答疑:可以分两个方面。名是指受想行识,只有名称无有阻碍的缘故,当时还未形成胎位的凝酪等,虽然未形成真实的色相,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已经存在受想行识,这是医学角度也承许的。而色指凝酪、鱼形、龟形等住胎五位,这一点与大乘说法基本相同。因此,六处之前的五蕴,称为名色。


后世之“我”:

结生之蕴即是生,至受之间为老死。

传说此乃位缘起,主要之故称支分。

 
十二缘起的最后两支--生和老死,则是后世“我”的缘起:已经从此世死去,最后结生到后世时的五蕴叫做生,位于中间的今世所留下的后世的名色、六处、触、受四者则是老死。也就是说,依靠今生造业而结生到后世,而出现的名色、六处、触、受四者,这叫做老死。


Q

在这些诸如行、识、名色等诸多十二缘起支中既然包含所有五蕴,为什么会以其中的一个来命名呢?

答疑: 其实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其命名之蕴是主要的部分。这种说法,不要说缘起当中,世间上也有,比如上师和眷属特别多的话,我们会说“法王来了”,而不是说马队来了、车队来了,因为队伍中主要是法王,所以说法王来了。同样,在行的阶段,五蕴中行所造之业是主要的,所以那个阶段就叫行;而在入胎时,最主要的是识,所以那个阶段的五蕴叫做识……所以说“主要之故称分支”。


“我”确实是个巨大的奢侈品,要赔上我们无数生世生老病死的苦乐,才能如此坚固又丰满地“存在”着。如今把这个奢侈品背后生生世世的流水线和机器部件一一给大家看了,下一步该如何解呢?


     敬请关注下篇:

《五蕴之迷(下)——“我”的毁灭》


本文摘录自

《俱舍论释

《俱舍精钥》

中论释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