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散善是“散乱中行善”吗? 返回

散善是“散乱中行善”吗?

  


观经四帖疏 34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散善义〗

 1.解释三辈散善一门的含义 

【△从此已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

 ①说明以三福作为正因 

【今言三福者,

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

第一福:世俗的善根。以前从未听过佛法,只是自己行持孝养、仁、义、礼、智、信等的世间善法,因此成为世俗善。

第二福:戒善。一切世出世间、小乘大乘的戒法。不论是部分还是完全,只要能把持戒的善根回向往生,就都能够生到净土。

第三福:行善。指发大乘心的凡夫,自己能坚持修行,同时能兼劝有缘者舍掉恶心,执持善心回向往生净土。

 ②行持三福往生的情况 

【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总而言之,在三福里行持一种、二种或者三种,无论哪种情况回向都能往生。这就叫五乘都能往生净土。

最下等的要求:只能行人天善法的人,只要他对于净土、对佛有信心,然后发愿回向往生,就都能往生。

 2.明九品以为正行 

【言九品者,至文当辨。应知。今略料简三福差别义意竟。】

十四、上辈生想观

 1.解释上辈观行善之前,先作总的分辨 

【△十四、就上辈观行善,文前总料简,即为十一门:】

(一)总明告命

【一者总明告命;】

(二)辩定其位

【二者辩定其位;】

辨定往生者具有哪种修行地位;

(三)总举有缘之类

【三者总举有缘之类;】

(四)辩定三心以为正因

【四者辩定三心以为正因;】

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作为往生的正因;

(五)正明简机堪与不堪

【五者正明简机堪与不堪;】

(六)正明受法不同

【六者正明受法不同;】

(七)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

【七者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

(八)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

【八者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

(九)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九者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十)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十一)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2.十一门义亘通九品 

【今此十一门义者,约对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为一百番义也。】

九品中每一品都有这十一门,总的就有九十九门,统称为一百番义。

【又此十一门义,就上辈文前总料简亦得,或就中下辈文前各料简亦得。又此义若以文来勘者,即有具不具。虽有隐显,若据其道理悉皆合有。为此因缘,故须广开显出,欲令依行者,易解易识也。】

这十一门可以套在三辈的任何一辈观行的因果情况当中。

 3.总结 

【上来虽有十一门不同,广料简上辈三品义意竟。】

 


(一)上品上生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一:】

 

 1.修学大乘上等善行的凡夫人可得上品上生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2.对于有缘者的类型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二、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缘之类。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QUESTIONS

思考题

1、三福与九品的关系如何?

2、三辈九品的每一品都有十一门义,分别是什么?对行者有何必要?

3、何种人属于上品上生位?往生的正因是什么?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9
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1
观经四帖疏 12
观经四帖疏 13
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5
观经四帖疏 16
观经四帖疏 17
观经四帖疏 18
观经四帖疏 19
观经四帖疏 20
观经四帖疏 21
观经四帖疏 22
观经四帖疏 23
观经四帖疏 24
观经四帖疏 25
观经四帖疏 26
观经四帖疏 27
观经四帖疏 28
观经四帖疏 29
观经四帖疏 30
观经四帖疏 31
观经四帖疏 32
观经四帖疏 33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