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虽然简单,你却未必真懂的三个佛法词汇(一):三宝 返回

虽然简单,你却未必真懂的三个佛法词汇(一):三宝


这些名词我们一定要记住,作为佛教徒,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专有名词也记不住,学了也毫无用处。如果仅仅知道一些简单的皈依等意思,而佛教最甚深的教义却一窍不通的话,也不一定能配得上佛教徒的名称。 

——上师仁波切

 


虽然我们时常去寺院里烧香拜佛,或者也喜欢和朋友喝着茶高谈阔论一些佛法内容,但是可能对佛法里最基本的一些词汇理解上都还是会有缺憾和迷乱。 


此番上师仁波切传讲《宝性论》,好多曾经无数次在嘴巴上挂着或在耳朵边遛着的词汇总算是露出真颜,让我们真正地见识到内藏意义的深邃。 

 


这一期我们首先推出的是佛门里讲的皈依对境:三宝。这个词虽构造简单,一般的佛弟子也都知道基本含义,但这一次的介绍尤其深入一些。否则,连我们自己究竟皈依了什么都不清楚,那就“悲剧”了。 


我们平时认为的三宝是指:色身的佛与佛像是佛宝;教法和证法叫做法宝;出家僧团叫僧宝。但是就像有些大德所说,我们认为的这种三宝只是相似的三宝,这里(指《宝性论》)所讲到的,才是真正的三宝佛宝,具有二利的八种功德或者是六种实体功德;法宝,是灭谛和道谛所摄,同样具有六种或者八种功德;僧宝,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所摄的智慧。这就是真正的三宝,是众生究竟的皈依之处,其中佛宝又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佛宝

///////////////////////////////


佛宝”的八种功德,其实主要是六种实体功德,因为这六功德中前三个是自利的,后三个是利他的,把自利和利他也加上则也可以算作八功德。 

 

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 

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 

——《宝性论》 



了解了这六种功德,我们才会真的对自己修行之后要现前的“佛”产生信心和欢喜心。 


第一个功德是无为法所谓“无为”,梵文Asamskrta的意译。凡是非因缘所生的法,都叫无为法。 


所以,不依任何因缘,无有造作、迁变的法,即为无为法 


第二个功德是任运成指不依靠任何勤作、造作,功德自然具足。比如有些福报具足的佛教徒,自己无需上班,却从不缺钱花,天天开心自在,这些就是任运自成而来的;有些人的相貌也是任运自成,不用天天刻意精心甚至痛苦地做里里外外的各种装饰,天生丽质,在众人眼里都是庄严美妙。 


同样,佛陀的一切功德都是不依靠勤作、勤劳得来,而是任运自成 


第三个功德是非依他缘证是指佛陀并不是依靠外缘,如善知识、各种比喻和推理以及文字等来证悟。 


显现上佛陀苦行了六年,有些人分析:佛陀当时苦行太久了,饥饿难耐,幸好遇到了婆罗门女,否则肯定会如何如何……他们完全是以世间人的方式来推测,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佛陀色身方面的一些显现而已,若是现前智慧法身,则是“非依他缘”而证悟 


以上三个是自利方面的功德。 



佛陀的智慧包罗万象,世俗和胜义所含摄的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全都通达无碍。就像把庵摩罗果置于手掌中一样,内外通透,一切尽收眼底。这以上讲的是佛陀的智慧圆满 


佛陀的悲心圆满,就是将所有没有证悟的可怜的芸芸众生,暂时安置于不同的果位。这是佛陀的悲心。 


最后一个“力”,前面的颂词以宝剑和金刚作比喻,依靠智慧和悲心,遣除众生相续中所有的苦因苦果,佛陀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佛宝的力之圆满 


我们也很想度众生,但自己能力、精力、智力各方面有限,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三个是他利方面的功德。 


 

《入大乘论》的:“以法身观佛,名真见如来。”以及《金刚经》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意指真正的佛宝是法身佛。而不是显现的色身佛陀。 


法宝

///////////////////////////////


无论是我们相续当中的痛苦也好,或是欲望也罢,正法都能为我们灭除,这就是“法宝”的力量。 


《入楞伽经》中也说:“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证无我”,意思也与此相同。所以,“正法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有无二俱,也不是非有非无,最后心转入了“无我”的智慧(灭谛),才是真正的“正法本体”。 

 

无思二分别,净明对治品, 

所能离贪者,具二谛相法。 

——《宝性论》




从灭谛所摄来说,一方面,他是“无思”的,即分别念无法思维,语言无法表达,凡夫无法揣测的圣者各别自证行境。另一方面,他又是“无二”和“无分别的”的,即寂灭了轮回的所有根本——业和烦恼以及他们的根本因——非理作意。 


从道谛来说,道谛所摄的三个功德分别是:清净(摧毁三毒中的烦恼障)、光明(摧毁三毒中的所知障)和对治(对治一切所缘对境,摧毁贪嗔痴三毒)。 


所以说到法宝,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是依靠清净、光明和对治的道谛最终现前的“无思”、“无二”、“无分别的”的灭谛智慧。 


 僧宝

///////////////////////////////


这里的“僧宝”并不是指所有的僧众,而是指佛菩萨相续当中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 

具慧不退僧,具无上功德。 

——《宝性论》



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指化身佛相续当中的智慧。通常,“如所有智”,是指通达万法的实相、通达空性的胜义谛智慧;“尽所有智”,是指精通显现的世俗法,包括通达业因果、轮回以及三宝的智慧。但在此处,二智的含义有所不同。 


《大乘经庄严论》和《入行论》中,包括加行道、资粮道在内的也称为菩萨。但此处的僧众,是指一地以上到十地之间的不退转菩萨。不退转菩萨的心,已经现前了光明。当然,每个众生都有自性光明,只是暂时还没有现前而已。而一地以上的菩萨已能现前自性光明,这是第一个特点;这样的菩萨能照见所有以贪嗔痴为主的烦恼、疑惑,如同虚空一样,无有任何本性,这是第二个特点;一切众生虽然在名言中有我执和法执,但菩萨已真正证悟了在胜义中这些执著全部寂灭,是故远离一切边,这是第三个特点。 


具足以上三个特点的智慧,叫做如所有智。 



一地以上的菩萨照见了所有众生都具足如来藏,这样的佛性周遍于所有的众生,上至诸佛菩萨、梵天帝释,下至蝼蚁昆虫。正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种照见佛性随行于一切众生的智慧,叫做尽所有智 


所谓的“僧众”,如上师如意宝的《大圆满道歌》中说:“……自然本智为诸多智慧所围绕……”实际上,智慧本无众多类别,因乃一个本体;但从反体来讲,比如自然本智又有成所作智、平等性智等诸多反体。就像是中间一个智慧本体被四周诸多反体所围绕一样,因此也可以叫“僧众”吧。这里的“僧”,并非出家僧众之意,而是从成为应供处的对境来说 


了知了三宝的甚深意涵,这“佛弟子”三个字有没有感觉更加踏实了? 


此番在上师仁波切的带领下学习三宝更究竟的含义,不仅点燃了我们对佛法深邃不思议境界的仰望和渴求之心,更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修学找到了方向,在闻思修这条路上,脚下的脚步更加踏实地迈起来!






推荐阅读 :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