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花呗!还呗!被透支的残酷青春 返回

花呗!还呗!被透支的残酷青春




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

 ——《正法念处经》


物欲侵蚀下的残酷青春


现在是物质极度发展或者说人们特别追求物质的一个时代。

 

很多年轻人沉迷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和垃圾知识当中,每天都是借钱啊、网贷啊,不要说学知识,最后可能一辈子都还不上所欠的债。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一旦陷进去就无法脱身。为众生、为整个天下的百姓这方面的理想就不说了,唯一沉溺在特别难以自拔的虚拟世界当中,就像吸毒一样,已经上瘾了,越陷越深,最后可能整个一生都毁了。

——《论语》第5课


随着信息科技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中国人迈进了借贷消费的时代,透支个人信用来满足当下的生活正在成为很多人的消费习惯。

 

尤其是双十一过后,存款、银行卡、支付宝、微信钱包四大皆空,花呗、白条、信用卡却负债累累。



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借贷消费的主力军,据某金融平台统计,中国近1.7亿九零后中,超过4500万人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在九零后的贷款人群中,已经有近47.2%的人产生过逾期,而逾期次数高于10次以上的人群,占比达到4%。 


最近几年间,大学生因为陷入各种不规范的“校园贷”“裸贷”,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


“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只刚上市的iphonex。一个月还1000,我完全可以负担的起。谁知欲望和贪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16年3月,河南郑州某大学生在10多个平台上借款60多万,最后无力还款,绝望之下跳楼身亡。他在跳楼之前,给46岁的父亲发了一条短信,文字里透出异常的决绝:“我跳了,别给我收尸”;“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你们”。


2017年4月厦门一名大二女生因卷入“裸条贷”,利滚利欠下57万元巨款,在其母亲收到自己裸照、被疯狂催债后,该女生在泉州一家宾馆选择了烧炭自杀。

 

2018年6月,西安大学生小森服毒自杀。去世后,家人在他手机里发现大量网贷平台的催款电话,疑其自杀与网贷有关。


错误的消费观念、无法抵挡的物质主义浪潮以及缺乏对自我欲望的管理约束,让很多年轻人还未踏上社会,就感受到了为欲望买单的压力和青春的残酷。


出来混,迟早要还


出来混,迟早要还。万事万物,皆是因果。

 

各类借贷APP在手机里闪闪发光,流程简单到只要登记身份证就能借到钱。钱,来得如此容易,花起来也是欢畅无比,只需刷一下手机——好像都不是自己的钱。











暴花户




然而,透支换来的消费快感迟早要还的,在收到贷款的笑脸背后,还款的痛苦已经开始酝酿。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人生三大根本苦之一——“行苦”。



  PAY BACK



一切快乐的背后,有无数的痛苦或痛苦之因。有些众生虽未感受现行痛苦,但却在造痛苦之因,时时处于行苦之中,苦果很快就会现前。


通常而言,行苦是很难体会到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用过一个比喻说:就像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当时虽然没有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痛苦就会随时到来。因此,行苦虽然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但它始终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存在着。

——《前行广释》第49课 



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这种“需要钱我给你”的借贷工具,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但就像钓鱼的诱饵,一旦吞下诱惑,苦果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


虚幻的错觉


大家谈论和关心的事物,也许仅是人们所耽著的一条彩虹,过去的彩虹谁都追逐不到,可是人们都在追。......寻找彩虹的人越来越多,难道彩虹真正存在吗?真的能抓住它吗?不一定。

——《当日教言解说》第11课


当“金钱”不再是钱包里的一叠叠纸币或者沉甸甸的硬币,而是手机屏幕上闪烁的一串数字,这种虚拟数字化,导致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只要举起手机,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好像没有付出什么。直到还款日的催款信息频繁在手机上提示的时候,才感受到心里隐隐作痛:天哪,我怎么花了这么多!?


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

虚幻和真实,

让人有点分不清。



虚拟的货币可以换来看似“真实”的物质,而在这个消费时代里,物质极其脆弱无常,随时都会贬值、报废乃至消亡。

 

如果购买最新款手机需要4000元,一年后贷款还没有还完,手机可能就贬值到1000元!再过两年,甚至变成电子垃圾;

 

一只昂贵的奢侈品手袋,淋了一次雨,就足以“毁容”得让人带不出门;

 

一辆全新的豪车,在落地上牌之后价值就立刻打了八折。



“现在苹果都出到iPhoneXSMax了,可是我前年买的6s还没还完款。”



物质是各种要素因缘和合的产物,它终究要走向消亡。从虚无的物质上获得的虚荣和满足,或许只是一次社交场合里的炫耀、几个微信圈里的点赞、一个别人投来的羡慕眼神,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就像水中的波纹,很快消失,只剩下一地狼藉,无法收拾。


管理自己的欲望


人有过多的欲望,莫名的痛苦,就会接踵而至,只有少欲,才会过得无比安乐。


《佛所行赞》也说:“多求则为苦,少欲则安稳,为安应少欲。”

——《残酷才是青春》


很多人声讨花呗等贷款工具,把它比作毁掉年轻人的洪水猛兽。实际上,真正的洪水猛兽不是花呗,而是人们无穷无尽的欲望。


商人们为了业绩增长,不断地变着花样创新概念,制造热点,精心设计广告,鼓吹精致人生、消费至上等价值观。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的欲望重,也很正常。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欲望,将之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用正确的方式去工作、去赚钱,满足自己正常的欲望,这也未尝不可,但终究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


思想和认知


我们的烦恼来自错误的思想和认知。盲目追逐物质,认为物质就能带来快乐,这种思想就像缘木求鱼。物质本身很无常,我们对物质的喜好更无常。


来看一看上师仁波切在微博中如何给我们示现的:


管理欲望,关键在于管理自己的心。要想保持这种自制力,这种不被外境所诱惑的觉性,必须要了解,内心和外境的关系,以及快乐的来源来自哪里。


大智者麦彭仁波切云:

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

恒时散于取舍境,贪嗔浪涛杂念中。

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自身,

恒时向内观自心,审视自己不放逸。


面对贪心的对境,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不为所动,是真正的智者。当我们了解到物质以及外境并不是我们的快乐之源,我们就不会被这迷乱的花花世界所诱惑。当我们的心不被欲望所牵引、不被物质所羁绊的时候,才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究竟的幸福,是一种更为恒久、稳定的幸福,不论自己身处何种境地——得到抑或失去,兴盛抑或衰落,年轻抑或衰老,富裕抑或贫穷,都始终保持快乐。这种幸福,无法依靠物质得到,唯有从内心收获。


---------


推荐阅读 :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