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课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讲了四无量心,即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各自的修法都讲了。
甲八(宣说其他修法)分七:一、反复观修;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六、轮番修法;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第八个问题是讲其他的修法,其实也是上面的内容,但是修行的方式有点不同。这也分七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是反复观修。
乙一、反复观修:
如是修后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执。
我们前面已经修了从舍无量心到喜无量心的四种修法,现在为了达到真正修行的境界,我们换另一种方式来进行修持。是怎么样修呢?
“如是修后先修慈,”前面是先修舍心,再修慈心、悲心和喜心,这样修完了以后,为了达到稳固,这里讲先修慈无量心。或者说,有些修行人认为:“舍无量心永远是在前面的,喜无量心永远是在后面的。”他们有这样的执著,为了断除这些执著,就先修慈无量心,然后修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
“以此依次除四执。”以此断除四种执著。你认为:“有固定的修法,永远是这样修的,这个次第不能改变,它是实有的、稳固的。”这种想法实际上也不对,因为这种修行次第,只是前辈大德为了让我们的修行达到不同的境界,才这样制定的而已。
我记得《前行备忘录》当中也讲过,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是先修慈无量心,按照慈悲喜舍的顺序来修;从修行和窍诀的角度来讲,也有先从舍无量心开始修的。这是理论和窍诀的不同说法。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很认真地去修,原来很多非常浮躁、散乱的心态,到最后也是可以清净的。
修行需要恒常与专心
《入行论》当中也讲:“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如果我们渐渐地修习安忍一些小的危害,大的危害逐渐也能忍受。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困难的事,就看你能不能串习,不断去串习的话,世上的很多事都可以掌握在你的手里。
包括背诵,有时候我觉得,心的锻炼确实是很重要的。像我这种年龄,不管是记公案还是记一些教证,也能记得住;对于世间当中的建筑等知识,我有时候也很感兴趣,会特意去了解,在了解的过程当中也能记住。按人正常的生理状况和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很多的记忆也会衰退,很多的修行也很模糊,但是只要我们很认真、很努力地去实践,世间很多事情都可以串习、可以掌握,一旦成为习惯以后,就可以很熟练地去做。
其实,我们做任何一个工作,刚开始好像觉得很陌生,但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不断地去掌握的话,最后就会慢慢熟悉。所以,讲经说法也好,修行也好,实际上都跟我们的串习有很大关系——修行要长期地贯穿,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有些时候,理论的依据也不可缺少,但过多地在理论上讲,说得天花乱坠,而实际上没有修的话,确实也不太好。我们讲的四无量心等任何道理,可能在口头上说是很容易的。我以前讲过吧,光是口头上说的话,什么样的大道理都可以说出来,比如说法界光明、不可思议的觉悟之心、修行的境界等,或者是世间的政治、经济,这些都可以说的。
但实际上真正要做的话,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每一个人至少也是做一件事情,每一个人至少也要修一个法。就像学生读大学,他要知道自己的主科是什么、专业是什么,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藏传佛教里面有“本尊”呢?因为在所有的天尊当中,你要有一个根本的尊者、天尊。比如说,我对莲花生大士特别有信心、特别有缘的话,那我就要经常祈祷莲花生大士,虽然所有的本尊我都会去祈祷,但是我要在其中选一个根本的本尊。所以,我们如果在一个方面下功夫的话,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教的《出曜经》当中有一个故事,有两个比丘,一个比丘非常广闻博学,还有一个不太广闻博学,可以说是孤陋寡闻吧,没有很多的闻思。但是,这个没有很多闻思的人非常注重清净戒律,很专一、很专心地修一个法门,他经常念一个经;而广闻博学的人,在理论上什么都懂,讲得也很好。但后来,对理论不太懂的那个人受到了当地的土地神、一些非人和人的欢迎,大家都对他特别欢喜;而那个广闻博学的人,却不太受人和非人的欢迎。
后来,那个有学问的比丘就不高兴了,开始指责这些鬼神:“你们很愚笨,我有这么广大的智慧你们都不接受我、不恭敬我,偏偏恭敬那个比较愚笨的修行人。”这个时候,有些天神告诉他:“你不应该指责我们,而应该指责你自己。你虽然在理论上讲得好,但实际上却没有很好地修行。”
后来天神们讲:“说法虽微少,一意专听受。”有些人虽然说法很微少,但是他会一心一意地专注听讲,一心一意地做事情、修行。“此名护法人,除去淫怒痴。”“淫怒痴”就是贪嗔痴的意思。就是说,刚才一心一意专注接受教法的这个人,可以叫做护法人——弘扬佛法、修持佛法的人,他有机会断除自相续当中的贪嗔痴。
当那些天神异口同声地说出这样的偈颂之后,这个人也反省了自己,最后感觉到,光从理论上讲是不行的,还应该在实际当中去修行。
所以,我们讲四无量心的时候,由于根基不同,有些人喜欢修慈悲心,有些人修人无我,有些人修其他的一些法门,但是我们至少也要会修一些善法,当然每个人的善根可能有一定的差别吧。不管怎么样,《出曜经》当中是这样讲的,我觉得这样也是非常好的。
有些人口才不一定很好,但是内心很善良,平时念经也好,做事情也好,他的生活经常处于一种善法的境界当中。我们跟人接触的过程中应该也看得出来,谁是放逸的,谁是专心的,而且这跟有没有智慧无关。
下面讲到,以悲心遣除慈心的障碍。
乙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
修慈若贪众如亲,修悲除苦因果执。
“修慈若贪众如亲,”我们前面讲的大慈心——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的心,如果修的时间太长了,最后很有可能把所有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一样,特别执著。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的,比如说他做了一件好事,收养了一个孤儿,那他就希望这个孩子快乐,但是在后来的生活当中,他就对这个孩子特别特别地执著。本来是跟你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一个陌生人,你却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昨天就有一个人说:“我的干儿子、干什么什么……”一直在那儿说。就像这样,有些人很想让别人快乐,一直特别特别执著,真正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了。
“修悲除苦因果执。”如果这样执著的话,你就应该修悲心。为什么修悲心呢?因为在修悲心的过程当中,我们愿可怜的众生离开痛苦。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痛苦有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有些人正在造痛苦的因——造恶业,有些人正在感受痛苦的果,但不管怎么样,痛苦的因和果对众生来讲,都是需要远离的。那么,你应该以有缘和无缘的大悲心来断除修慈心而产生的执著,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如果对众生一味执著的话,也会给你带来一种痛苦,而通过悲心来断除痛苦的因果时,你自己对自己也有一种反省,这样的话,修慈心时对众生的执著也可以遣除。
在修的过程当中,当然修世俗的四无量心是很重要的,但是有时候,如果没有以空性的智慧摄持,就很有可能修偏了、修成实有的了,这样也不太合理。《大宝积经》中也说:“常于诸众生,修行慈愍心,而不着众生,散灭一切法。”我们首先是常常对一切众生修慈心和悲心,这是在世俗当中修四无量心的基本要素,一定要修;但是到最后胜义的时候,对众生也好、对法也好,就都不要去修行了。
“如人于梦中,得道度众生,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上节课我引用了《诸法无行经》中的这个教证。就像入于梦中的人,他得的是道,也度众生;而在胜义当中是“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跟这里讲的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也要懂得四无量心的真实修法。同时,如果你产生一些特别强烈的执著或者是永恒的执著,那对你究竟的修行来讲,还是有一些障碍的,所以要断除。
下面说,用喜心来遣除悲心的障碍。
乙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
悲心微弱若有缘,以无缘喜除忧患。
“悲心微弱若有缘,”修了有缘的大悲心以后,如果这种大悲心太强烈了,那么你看到每一个众生都是特别可怜的,最后你可能都变成一个悲观者了。
其实这也是大悲心微弱的一种自现,因为你特别执著。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志愿者,经常看到这个可怜的众生、那个可怜的众生,最后饭也吃不下去、觉也睡不着,觉得他们特别特别可怜。
可能人的根基也有点差别吧,有些人就无所谓:“可怜的众生多的咧,你别去管他,你自己该享受就好好享受吧。你们这些人整天都是做这些哭哭啼啼的事情,是不是没事做了?”有些人可能会是这种态度。
但有些人的心就特别切,每一次看到可怜的众生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特别伤心。在这个时候,你是偏向于一种有缘的耽著了,实际上这对修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无缘喜除忧患。”所以,你一定要从胜义当中去观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这些也是如梦、如幻、如阳焰,没有什么实有的。因此,你也没有必要特别强烈地去耽著他们,这样去耽著的话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因此,最后要用无缘的喜心来断除你对某个众生特别耽著、特别伤心、特别悲哀、特别忧患等心态,这些可以一一地遣除。
所以,在度众生的时候,大家也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不是光在口头上说说——在闻思的时候,就像播音员一样跟众生讲一下,这也不一定有用。该做的时候就去做,但在做的过程当中,你也不能整天都很伤心、愁眉苦脸的。
有些志愿者跑到医院里面去帮助众生,每去一趟,回来之后都要伤心地睡一两天,他们的伤心跟痛苦一直轮番而修(众笑),这样的话,到最后可能自己也确实会有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原来上师如意宝在五台山作过一个道歌,好像不是很好翻译,说是:“陪着文殊菩萨,以后会云游世界各地,但那个时候,也会看到很多欢喜和痛苦的事件……”
确实,我们弘法利生也好,度众生也好,生活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看到一些特别开心的事情,也看到一些很悲哀的事情。但开心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特别地去执著。也许有时候别人对你赞叹:“啊,这次放生放那么多啊!”有很多很多值得自己骄傲的事。但我经常想,所谓的名声也好、财富也好、才华也好、相貌端严也好,都只是夏天或秋天的白云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翻开历史书的时候,看多少个名人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多少个美人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所以,用无常观可以看到世间的很多真相。
因此,唯有修持大乘佛法和利益众生是有意义的大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掌握自己的状态,这个很重要的。
所以,“悲心微弱若有缘”,应该以无缘的欢喜来断除它。下面讲用舍心来遣除喜心之障。
乙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
修喜心若极散乱,以修大舍离亲怨。
“修喜心若极散乱,”如果随喜他人获得快乐的这种喜心修得特别好,可能也会去执著,产生一种贪恋。
比如说我们做一些慈善,做一些有意义的、度化众生的、让别人快乐的事情,当别人真正获得快乐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特别地开心啊!但是我们也不能特别地耽著,如果去耽著它的话,也会变成一种极端、一种障碍。
“以修大舍离亲怨。”在这个时候,应该用大舍心来远离亲怨。
善事做完了以后,一直耽著也没有什么用的。现在汉地有的居士收养了一个孤儿之后就到处宣传、到处去说:“他就是我养的,他就是……”一方面,他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之后可能很开心,这种欢喜的心没办法控制;另一方面,他可能对空性、对世间很多法并不是特别懂,做了一件善事就永远宣传,把它当作最好的宣传片,没有其他的媒体宣传就自己宣传。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是:“看到骑马的人站着宣传,看到走路的人坐着宣传。”这个比喻翻译得好不好?也算可以吧。藏族的有些俗话也是比较好玩儿的。
所以,修了喜心也不能过度地散乱、贪著,否则也不行的。虽然你做了一些好事,但是到一定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放下。我以前资助过一些大学生等,后来有些人很感恩,有些人不但不感恩,好像还特别恨我一样,但是我也无所谓,做完就做完了。原来不是有个故事吗,老和尚背一个妇女过河,过了河之后小和尚还一直惦记着这件事,老和尚就说:“你还没有断除执著啊,我早就忘了。”
真正的修行人,对自己人生当中做的慈善、修的善心、修随喜的功德,到一定的时候应该放下来,否则也会变成一种障碍。
以上是遣除喜心的障碍。
乙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
舍心若成无记法,如前慈等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
“舍心若成无记法,”如果舍心修得特别好的话,到最后可能不会贪爱自己的亲人,也没有什么嗔恨的怨敌,最后处于一种无记的状态,好像没有什么执著,处于非常平庸的状态。这种心态实际上也不是很好的,也是一种障碍。
“如前慈等次第修,”那么,我们应该像前面讲的一样,从慈心到悲心、喜心一个一个地修,这个时候,原来无记的状态就可以遣除。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通过上面四种方法的修持,到最后我们的修行会得以稳固。
这是四无量心迅速得到稳固的方法,第六个问题讲轮番而修。
乙六、轮番修法:
修极稳固瑜伽士,顺逆轮番顿超修。
“修极稳固瑜伽士,”刚开始应该按照舍心、慈心、悲心、喜心的顺序来修,到了一定的时候,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易被外境所改变,慈悲喜舍的心特别稳固。
所谓的瑜伽士,很多人认为就是有头发的,或者是做一些不清净行为的人。现在,“瑜伽士”好像有一种褒义,也有一种贬义,但是,真正的瑜伽士是,对法性的意义,心如理专入的士夫。
“顺逆轮番顿超修。”修行稳固的修行人,应该先从慈心开始,一直顺式修到舍心;然后再逆式修,从舍心开始,修喜心、悲心、慈心。
之后又轮番地修,一会儿修慈心,一会儿修喜心,一会儿修悲心,一会儿修舍心。
还有一种方法是顿超而修,先修舍心、悲心,然后修慈心,等等,以中间搁置的方式来修。
为什么这样修呢?因为任何一种修行要得到稳固的话,都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修。所以修慈悲心的话,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修很长时间。
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当修慈悲心,稳固菩提心。”当时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叫做恰彻却,他是30岁时遇到阿底峡尊者的,他说:“您给我讲一个窍诀。”阿底峡尊者说:“你只需要一心一意地修慈悲菩提心。”后来他不断地修行,到35岁的时候已经获得成就了,噶当派的很多高僧传里面有详细的公案。
修行、做事都应稳固
因此,这种修行一定要通过轮番或顿超等方式才能得到稳固。不管是修慈悲心等,还是做事情,稳固还是很重要的。我自己觉得,做任何事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但是应该把它做得踏实、做得有头有尾的,应该有一定的坚固性、稳固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作为弘扬佛法的人,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只看一些表面的修行:“我得过多少个灌顶,得过什么法,见过多少个上师……”而根本不想:“我所得到的这个法,能不能在相续当中稳固地留下来?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我怎么样好好地去串修这个法门呢?”其实有时候,修的法不一定要很多,如果对部分法修得很认真的话,也许就对你的解脱和人生非常有意义。
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一个是要关心自己的修行,要使之得以稳固;一个是要关心佛教,使之长久住世——我们也需要考虑它的稳固性。就像建立一座高楼大厦,要看它的基础怎么样能稳固。在将来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希望在座的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都经常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办个寺院、办个道场,或者建立一个共修的团队,这个时候就要看,怎么样能使之稳固,要想使之稳固的话,可能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全面考虑 善巧方便
我是经常这样想的,如果只是单一地、很简单地想一件事情的话,恐怕是不行的。比如说,一个道场要想存在下去,就要看它跟周围的环境和整个时代的很多方面能不能相应,这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建立一些道场、居士林等的时候,要做些考虑。在考虑的过程当中,有些人想得很简单:“没事,我们在这里学就可以,大家大声念佛吧,大声念!”有些人是在租的房子里大声念,结果下面的保安人员就开始提意见:“这里来来去去的人太多了……”上下隔壁和周围的人也开始提意见,那个时候就措手不及了。
我们扎的根要结实,这个很重要的。另外,现在的佛教徒要学会一种方便方法。本来这个善巧方便是第七地才能圆满,第六地是圆满智慧波罗蜜多,从七地到十地之间分别圆满方便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和大智慧波罗蜜多。在凡夫地完全能做到善巧方便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至少也要有一些基本的善巧方便。
我想,如果你们考虑得比较大一点的话,将来弘法利生的时候可能要看方方面面;如果你想到自己的修行,也要看方方面面。比如,对于自己的修行,要考虑所处的环境——我是在自己的家庭当中、处在朋友的群体当中;也要考虑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我上有上师、下有弟子,那么,我跟上师的关系怎么样,跟弟子的关系怎么样,跟道友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现代企业把这叫做纵向和横向的管理,我很关注这个,这很有必要。
现在我们佛学院有些部门的人,对上师、管家、堪布、堪姆还是可以的,但是跟横向的部门之间就关系不好、很强势,或者是什么都不理:“我就是这个部门的,不管你们了,我就是不理的!”那暂时可能大家都会说:“那也可以,随你吧。”但后来,整个影响就已经不是很好了。所以,我们生存在这个空间当中,要关心上下,但更要关心左右和前后,这是很重要的。
人生存在这个环境当中,如果不会考虑,或者不想考虑这些,不想与他人配合或和合的话,最后可能对自己不利。比如说,如果我是一个在家的修行人,可能有父母、孩子,还有同事,这些人我都要去考虑,这样才能完成我的修行。
如果我是一个佛教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比如是一个居士林的林长,那我也会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我要关心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上师的传承问题,还有我所涉及、管辖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脉络,要把这些纵向的关系理顺;同时,我也要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怎么样。
就像开车的人,既要看前面的路,也要看旁边的路,如果你要超车,也要看怎么样才安全。不会开车的人可能会只看一边,而没有看另一边,最后就把车刮了,然后说:“这里又刮了,就是我开车开得不好,以后要好好地,喇嘛钦,喇嘛钦!”听说有一些新开车的人经常这样。
所以,做事也好,修行也好,我总觉得稳固是很重要的。民间有这种说法:“枣死三年不算死,桃活四年不算活。”意思是什么呢?枣树如果死了三年的话,实际上是不会死的,因为它的根是很深很深的;而桃树的根特别特别浅,看起来它四年之内都是很好的,还能结果实,但是到第五年的时候也可能会死的。所以,办佛学院等任何佛教团体的时候,要看它的根怎么样,要让根扎得非常深。
而且,大家在考虑和研究的过程当中,也要会观察。一般人只看眼前,这并不一定是很有智慧的,应该要看长远,这个很重要。原来我也学过一点开车,有一个司机让我开车的时候不要看鼻子上,要看远一点的地方,这样就比较安全,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开车是不是这样?
所以,一个是要观察和思维,自己的修行怎么样才能长期持续,建立的道场怎么样才能长远存在;还有一个就是要知道,周围人对我们的认可也是很重要的。
在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己的能力很强,周围的人不得不认可——我有一种独特观点的话,他们都会慢慢接受。但是,如果我的力量并不是很强,那我一方面要暂时随顺他们,另一方面,在随顺的过程当中,不要被他们洗脑、不要被他们教化,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心态和威仪,这个很重要。
作为佛教徒,我觉得出家人应该没事,在寂静的环境当中,出家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但是作为在家佛教徒的话,入乡随俗是很重要的。如果在家佛教徒跟身边的人随顺得不是很好的话,自己的修行经常会出现很大的障碍。
尤其现在我们这边学佛的人,我那天看了一下,70%都是80后、90后,这样的人群跟以前年代的、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相比,在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都是完全不相同的。像这群在家的佛教徒,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生存?这也需要大家思考。是完全融入社会、同流合污,还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果要有主见,那他们现在要站在什么样的位置?
在穿着上,从佛教传统的角度讲,有一部分出家人是穿百衲衣的,像汉地近代的一些高僧,包括印光大师、弘一法师等都这样穿。其实出家人穿的衣服,颜色也不能太鲜艳,要比较古朴,很多是灰色调的,我觉得很多人应该能接受。
但如果一些在家居士也是这样,全是穿比较暗淡的衣服,头也不洗、脸也不洗,那别人看了就会想:“噢,没有学佛的时候,这个人还是很不错、很阳光的;学了佛之后,脸色也不太好看,头发也不太好看,穿着也是……”这样的话,很多人可能都不敢学佛了。
所以,有必要的时候也需要打扮一下。我们也不是整天都打扮——用三四个小时化妆,一个小时换一件衣服,我觉得这倒没有必要。但是,适当地做一些修饰,在世人面前展示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形象——比较好看一点、庄严一点、清洁一点的威仪和穿着打扮,是不是需要呢?
我也并不是说,你们佛教徒从明天开始一定要如何如何打扮,也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完全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在世间当中生存,可能身边的很多人都不喜欢我们了。因为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这样,很多人的爱好以及这个社会的很多状况都跟以往不太相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让人们不生邪见,为了自他的修行能长期稳固,我们在世人面前也需要随顺。
《君规教言论》里面也讲了,一旦你的势力非常强大的时候,你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点是可以的,但是你没有这种势力的时候,要先随顺别人;但随顺别人的同时,自己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佛教徒说:“啊,我是因为有信仰啊!”一方面,我也经常说,你们拿着转经轮很好,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要入乡随俗,你要看什么样的场合当中适合用。如果大家都觉得你这样有一点问题,都盯着你,觉得你可能有点不正常的话,你最好就不要拿转经轮了;如果你拿念珠让别人觉得有点奇怪的话,那就不拿。像我们藏地,人们觉得不拿念珠倒是有点问题,但是在你的群体当中,拿着念珠就不一定合适。在手腕上套着是可以的,现在很多明星也特别喜欢这样,好像没有念珠就不是真明星一样,有这种说法。但是你如果把念珠拿在手里,一直念“嗡玛尼巴美吽”,就不一定很合适,而在我们这样的团体当中,你这样做大家都会很欢喜的。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你要会看人们的脸色。
其实,我们人如果有智慧的话,最好能察觉周围人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要看别人的脸色,这很重要的。我可能有点夸张吧,但是我开会也好,接触人也好,都会经常观察旁边的人:“这个人在想什么,那个人在想什么……”我的眼睛一直咕噜噜地转,有时候会发现:“噢,我的行为可能不行了,我拿念珠可能让他生邪见了。”于是就干脆不拿了。我还是有很多比较假装的行为和威仪,这叫做“诈现威仪”(众笑),但是有时候也不得不做。
乙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依此增进新证悟,较极稳固更稳固。
“依此增进新证悟,”通过以上这样四无量心的修法,最后我们会获得以前没有的一些境界和证悟,比如说获得神通、空性境界或者菩提心等。
“较极稳固更稳固。”如果以前自己的修行特别不稳固,今天好像还可以,明天就不行了,那就慢慢地以次第修行、以祈祷而修行。
在《三处三善引导文》的实修当中也是这样,前面每一个引导都讲了各自的修行,最后再讲一个超越的修法,叫顿超的修法,这样来修行。原来我们很多道友都修过《三处三善引导文》,很多人还是修得非常不错的。
总之,这样修之后会更加稳固。不像原来,自己的修行好像都没有什么可靠的。当然我们要长期地修,像无著菩萨的话,慈悲菩提心修了十二年,最后才生起真正的悲心,见到了弥勒菩萨,那我们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人说:“我已经修了两三年了,修了好几年了,现在好像没有什么境界,我要下山了,我不学了……”这就是没有稳固心,没有恒心,对吧?在世间办一个企业、做一件事情也需要有种永恒的心,更何况说解脱呢?
甲九(宣说修行之果)分十二: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二、等流果之利益;三、增上果之利益;四、士用果之利益;五、修慈心之利益;六、修悲心之利益;七、修喜心之利益;八、修舍心之利益;九、赞颂功德;十、四无量心为诸佛之遗迹;十一、宣说二获得之理;十二、如是修持之摄义。
乙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我们修四无量心会有四种果,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异熟果是暂时获得人天的增上生,最后获得决定胜,即究竟的涅槃。像《中观宝鬘论》里面就主要讲增上生和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在此之前,你也不会堕入地狱、饿鬼和旁生界等,而会转生到欲界的天界和人间,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和快乐。
我们经常讲“利乐有情”,“利”指的是让他人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乐”是让他人获得究竟的涅槃。很多人对“利”和“乐”二者分不清楚,“利乐”在藏文当中叫“潘得(ཕན་བདེ)”,“潘(ཕན)”指的是让他人暂时获得财富、健康、才华、美名等世间人们特别希求的各种各样的福报;当然,决定胜或者说最终的大乐,很多人都不一定希求,但是这个更重要。
《大车疏》里面引用了一些《经庄严论》的教证,有些是第十九品里面的,有些是第二十品当中的。明年或后年,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学到这部《大乘经庄严论》,如果能学到的话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讲完,我很希望早一点讲完,每一部论典的开始我都会比较着急,希望能讲圆满。不过也没事,人生是那么漫长。(众笑)
刚才讲的是异熟果,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我们前面也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修慈悲心对获得人天福报和究竟成佛都非常重要。
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等流果。
乙二、等流果之利益: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乐离违品。
“同行等流恒修彼,”修四无量心的同行等流果是,因为以前修四无量心,所以即生当中也特别喜欢修。
释迦牟尼佛的一些传记以及《阿含经》里面都讲,释迦牟尼佛在七岁的时候就修慈悲心,生生世世相貌庄严、利乐有情等,讲了很多很多的道理。有些人可能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愿意修一些善法,修慈心、悲心一点都不会有困难,也就是说,他的这种同行等流果从小就体现出来了,在即生当中修行一点都不会困难。
每个人都有同行的等流果啊,有些人是行善同行等流果,有些人是行恶同行等流果,包括抽烟、喝酒、吸毒等。我去一些监狱的时候发现,现在最可怕的就是吸毒的人。我去了好几个监狱,那里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因吸毒而入狱的。我们出家人和在家佛教徒没有这一点的确也是很好的。现在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吧,很多人开始有这些恶习。有些人说,他从小就特别想吸毒,虽然那时也不知道什么是毒品,但是心里面一直想吸。可能他前世是毒品老板这类人吧,虽然小时候还不会叫毒品的名字,但是就很想吸,自然而然有一种反应,有一种习气。
同样的道理,我们反过来说,关于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有些人从小看到可怜的众生就眼泪汪汪,悲心油然而生,这也是同行等流果。两个人一起看杀场,一个人可能会哭的,一个人会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可以看出来。
“感受得乐离违品。”四无量心的感受等流果是远离了其违品。因为在修行过程当中,他自己没有害心、嗔恨心等,心很柔软、很平和。
有些人是很慈悲的,他本身的性格就很温和,不会今天得罪这个,明天跟那个闹矛盾,生来就远离了很多违品,也没有敌人,有些人连一个敌人都没有,修行人也是这样的。但有些人即使出了家,好像显现上也有一些怨敌,跟这个人关系不好,跟那个人关系也不好,有个别相似的出家人也有这样的情况。按理来讲,出了家就不用说了,连受了居士戒都应该远离慈悲喜舍等的违品,怨恨的敌人也是不应该有的。
乙三、增上果之利益:
转生悦意喜乐境,众生和合财富裕。
修慈心的话,你的处境会很悦意;修悲心,你转生的地方会很快乐;修喜心,周围的花果会很丰富,特别舒服;修舍心的话,会转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特别相合的地方。
那次我去澳大利亚,感觉那个地方很好。我当时想:“这些人可能前世修四无量心修得很好,因为这里的整个环境、气候,包括吃的水果等都特别特别好。”后来我跟一个人说:“你们这个地方是很快乐的!”他说:“一方面是快乐的,但另一方面,这里的物价也特别高!”
还有去德国的时候,我看到一间房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就想:“哇,这里肯定被他们保护得很好!”我就问一个教授:“你们德国人很厉害,把这里的文明保护得那么好!你们内心肯定更有保护传统的意识吧?”但是这个教授回答:“这只不过是很少数的情况,我们德国很惨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个地方表面上特别好的话,实际上也不一定,因为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出来的东西。
但我倒是觉得,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整个环境是很好的,不管是那里的大海,还是人们特殊的生活状况,都很让人羡慕,但是不知道他们当地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总体上应该还不错吧。
修四无量心增上果成熟的地方就像澳洲一样,我就是这样来定位的,如果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下课的时候你们可以跟我辩论。
乙四、士用果之利益:
四无量心更增上,任运而成自他利。
士用果是善和恶不断地、翻倍地增长。修了四无量心的话,将来自利也好,利益众生也好,会自然而然成办,不是很费力的。有些人说:“我要去度众生,但是我没有路费,怎么办啊?”要度众生就很费劲、很痛苦,也找不到眷属——有些人很想度众生,但是一直不成功,因缘一直没有成熟。修四无量心的士用果已经增上的话,就不是这样的,什么顺缘都自然而然地来了,成办自他二利也不会有任何困难。
乙五、修慈心之利益: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
获得大圆镜智慧,相好严饰报身相。
下面讲,修四无量心分别获得四种智慧、圆满四种身、断除四种烦恼,从这些方面来进行对应。我们今天只讲到这个颂词就可以了。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获得大圆镜智慧,”修持慈无量心的这个人,在生生世世当中没有嗔恨心,而且受用圆满,会获得五种智慧当中的大圆镜智。按照《经庄严论》和很多经典的说法是有四种智慧。这里讲,修慈无量心的人会获得大圆镜智,即令嗔恨心转依为大圆镜智。嗔恨的本体就是大圆镜智,大圆满里面也是这样讲的,《大圆胜慧》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相好严饰报身相。”将来会获得相好圆满的报身佛身相。
所以,修慈悲喜舍非常重要。后面的部分下一堂课再讲,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