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中观庄严论106 访问量: 576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密法基础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106课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讲瑜伽现量关于因和果的辩论,有关因之本体和作用方面的辩论,前面已经讲完了,下面讲果方面的辩论。

果之辩论包括“断”与“证”两方面。声闻缘觉与佛陀都有他们各自的一种断证功德,很多外道或其他宗派认为,佛教所强调的瑜伽现量的断证功德并不合理,此处便是针对这些说法进行的辩论和遮破。

首先是关于“断”的辩论。

因明当中讲到,有些外道认为:由于不能、不知以及不稳固之故,佛陀无法断除障碍。《释量论》第三品中对这方面的辩论讲得比较广。

此处麦彭仁波切主要引用因明推理来宣讲。也就是说,很多外道认为瑜伽现量并不合理,为什么呢?他们说:烦恼障和所知障均为心之自性,因此不能断除,如果想要断除,必须将一切心行彻底断除,这是第一个“不能”;即使可以断除,作为凡夫人也根本不了知断垢的方法,此为第二个“不知”;如果可以了知断除的方法从而断除障垢,但如同衣服清洁之后仍会沾染污垢一样,心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到一定时候也会恢复如初,因为所依“不稳固”的缘故。所以,佛教说“烦恼障和所知障断除后,便可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并从轮回中永久地解脱”非常不合理。

下面对此回答:按照佛教观点,烦恼障、所知障的一切垢染并非心之自性,而是忽然性的,是一种客尘法。所谓的心,《现观庄严论》中讲到三种大时有一种大心,这是从光明如来藏角度讲的。现在分别念的六识聚或者八识聚,有时候也可以承认为垢染的本体,因为凡夫八识聚全部是虚假的一种障碍法,这种角度理解也可以。但在这里,主要从心的本性来讲,客尘垢染并不是心的本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如来藏的本体。所谓光明如来藏,也并非分别念想象出来的一种亮晶晶的法,它只是语言所表达的一种意义而已。因此,对方说不能断除障垢,我们说:“能。”为什么呢?垢染如果是心的本性,的确不能断除,但它并非心的本性而是客尘的缘故,完全可以断除。

第二个问题,他们说即使可以断除,但凡夫众生根本不知晓断除的方法。对此,我等本师佛陀早已作过开示,即使是凡夫人,依靠前辈高僧大德们的窍诀教言努力修持,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可以断除。所以,凡夫众生也并非不知晓断除的方法,是可以知道的。

第三,对方认为:如同清洗衣服的污垢后仍会再次染污一样,相续中的障垢虽然可以断除,但仍会再度出现。实际上,因如果已经根除,则如同薪尽之火不会再度燃烧一样,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本体怎么可能再次产生呢?不可能的。因此,解脱合情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的后面说过,我们虽然不是外道,也不会去学习外道,但是外道的这些分别邪见,还是在我们相续中以明显或隐藏的方式存在着,所以,学习这些观点非常有必要。

很多道友也这样讲:“我现在一直修修修最后已经成佛了或者得果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会不会又重新恢复呢?”这是不可能的。按照小乘观点,《俱舍论》确实讲到退失阿罗汉等观点,但按照大乘究竟了义的经典和论典来解释时,已经真正断除了客尘垢染习气后,根本不可能再度出现。一般来说,世间上的领导,比如局长生病了,降级当副局长也可以,但在佛教当中,成就就是永远的成就,解脱就是永远的解脱。原因是什么呢?自相续中烦恼的根本因或者说流转轮回的因已经断除了,也就不可能再次流转。

其次是关于“证”的辩论。

佛教观点认为:凡夫在因地时修空性、悲心等,可以进入资粮道、加行道,并获得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最后到达佛地,而佛陀照见空性的智慧无量无边、对众生的悲悯心也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修持悲心与空性最后可以达到一种无量无边的境界。有些外道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智慧和悲心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不可能成为无量。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说佛陀不成立,但是说佛陀无边的智慧、悲心以及力量不可能存在。

对方以三个比喻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其一,运动员等有些人在训练的过程中,虽然可以跳得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跳到虚空当中;同样,佛陀的智慧再高,也不可能成为无量。其二,在烧水的过程中,无论水如何沸腾都不可能变成火的本性,所以对智慧、悲心等无论如何修持,到最后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无缘的智慧本性。其三,金子或者其他金属物,通过高温加工后可以熔化,但离开火以后,原来的液体马上就会凝固;同理,通过精勤的修炼虽然可以获得智慧和悲心,可是一旦离开这种勤作,马上就会恢复到原来凡夫人的状态,或者恢复成有缘的智慧和悲心。

对方所举的比喻与此处所说意义完全不同。一般在以比喻说明某一意义时,不能随便以分别念加以想象,比如说“某人很坏,就像杯子一样”,这样说不存在任何理由;或者“某人不能说话,如同杯子不能说话一样”。在举比喻时必须与所说意义有一种共同点,将佛陀的无量智慧以有限度的法作比喻是不行的,好像说“虚空有边,因为柱子有边”一样,这样肯定不合理。

正因为以前从未学习过这些殊胜论典,我们相续当中存在很多这方面的疑惑,觉得对方所说的观点非常有道理。所以,通过真正的理证智慧观察,在自相续树立正见,这一点相当重要。

下面驳斥对方说:你们的比喻完全不成立。第一,串习跳跃实际是依靠地水火风四大组合的无情法———身体来完成的,它是一种有限度的法。比如一根绳子只有八米,超过八米还继续拉伸必定会断开,同样,按照《俱舍论》的说法,众生身体的这一异熟果各不相同,有些人稍微锻炼一下可以跳得高一点,有些再怎么练也没有用,但无论跳得如何高,身体的力量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而心无有这种限度,不管慈心、悲心还是智慧等,只要依靠符合真相的方法努力修持,决定可以无限增上并获得佛陀无量的境界。如同青稞种子长出青稞,新的青稞种又可以长出青稞一样,只要中间未遇到违缘,青稞种就可以不断延续下去;我们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 从凡夫地到菩萨地直至获得佛果,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法称论师宣说的这种理论,并非现在有些科学家为了自我发展而创造的理论,是根本不可能推翻的。自古以来,不要说我们这些连三四部论典都背不下来的特别愚笨者,就连世间上真正的聪慧者、智者夜以继日地思考,也根本无法反驳。当时外道中特别多的仙人、婆罗门,虽然很想推翻佛教的逻辑推理,最后也只能在佛教下皈依。

你们也不要想:其他世间的书籍里面会不会也有这种智慧啊?绝对不可能。真正的如意宝与相似假宝完全不同,你们相续中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和邪见,只有依靠因明方能断除。

第二个比喻也同样不合理,水不断沸腾以后便会慢慢干涸,因为前后之间的所依不稳固。可是作为心,一地菩萨所修积的资粮到二地菩萨时仍然存在,二地菩萨修积的资粮到三地菩萨时同样存在;上一世修积的福报,到下一世也会存在,心的所依非常稳固的缘故。因此,身体上的有些勤作与心的力量完全不相同,就如同薪柴燃烧变成火的自性,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成为无量也是可以的。

第三个比喻,金子即使通过加热后可以变成液体,但由于金子本身存在的缘故,只要离开火必定会变成固体,因为作为因的金子始终存在。但是,心上的垢染并不存在,一旦断除垢障,就不可能再度恢复,因为依靠对治已经完全断除之故。就好像木柴全部燃烧后,木柴还会不会存在呢?不可能存在。同样,贪嗔痴的本体通过真正的智慧焚烧殆尽,根本不存在再次产生的理由。

前面遣争当中的总说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别说。

前面颂词中说:“瑜伽王明见。”佛陀的瑜伽现量是所有现量中最至高无上的究竟之王,以下便是针对佛陀此遍知智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方面的辩论,分为关于因的辩论与关于果的辩论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关于“因”的辩论。

在外道当中,每个宗派都认为自宗有一个恒时自然的遍知,有些认为是大自在天、有些认为是上帝,还有些说是遍入天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他们说:恒时自然的遍知存在,除此之外,佛教所说佛陀的遍知无法建立,它的因不存在的缘故。

这种说法并不合理。为什么呢?我们以前讲过:在外道以及不信佛教的人面前,通过因明推理方式可以证明,显现上佛陀的智慧应该依靠因来产生,这一点完全成立。《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当中也阐述过这方面的道理。

下面针对外道的这种说法进行驳斥。

在凡夫位时,修持禅定、持戒、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从外境来讲并非成就佛智之因缘,但从心的造作来讲,此等方便法属于福德资粮;修持人我空和法我空的无缘智慧,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属于智慧资粮,此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缘,由此可以成立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所谓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从本体上虽然无二无别,但从显现上,一者缘世俗一者缘胜义,故而可以在分别念面前分为两种。

《俱舍论》中说:青稞种子产生青稞苗芽属于近取因,是主要的因;而土地、肥料等属于俱有缘,是次要的因。那么,佛陀了知万法的尽所有智是依靠何种因缘产生的呢?以大悲方便的光明智慧作为近取因,空性妙慧作为俱有缘,此二者聚合即可以成立佛陀的尽所有智;以证悟空性的智慧作为近取因、有缘的布施持戒等作为俱有缘,佛陀的如所有智也可以成立。因此,大悲方便与空性妙慧互为因缘,可以成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运用这一推理,在普通凡夫人面前非常有必要。

《入中论》里面讲到,通达人无我可以断除烦恼障,通达法无我可以断除所知障。对于没有如实了知所知万法之自性的所知障,唯有依靠与之相反的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方能断除,而佛陀已经具足的两种智慧,完全可以断除粗细的任何障碍。

因此,不论在外道面前还是在其他不信仰佛教者面前,通过逻辑推理都可以证实: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通过因缘而产生。这一点,从释迦牟尼佛直接宣说的空性法门中可以看出:通过五道十地究竟以后,可以现前如来智。或者,佛陀以隐秘方式宣说的《现观庄严论》中也说:通过四种加行圆满以后可以获得三种智慧。按照中观、因明的观点:暂时从众生显现角度来讲,佛陀的智慧依靠因缘而产生。不仅自己这样理解,对其他众生也可以如此讲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证实遍知智慧由其近取因和俱生缘所生,因果毫不错乱之故,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我等本师为量士夫。

关于量士夫的问题,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通过事势理成立。那么,《释量论》中成立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最主要的事势理是什么呢?由于他可以无误宣说四谛之理,故能成立其为量士夫,这是最好的一种推理。对于四谛的道理,任何一个凡夫、仙人,或者梵天、帝释天等世间伟人都无法宣说,唯一佛陀才能宣说这一道理。

佛陀与世间任何一位无与伦比的大师、智者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任何智者,只是对世间千差万别的万法中某一领域的有限知识有一定研究,而佛陀不仅了知世间各种各样的学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完全通达使众生解脱生死的四谛法。正因为佛陀已经完全通达四谛之理,也为众生宣说了四谛的真理,所以,佛陀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的。

因明中最早的论典———《集量论》也说:“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定量”也即决定为量的意思。具有定量之佛陀所有的想法就是利益众生,在这样救护一切众生的大师善逝者面前恭敬顶礼。这是陈那论师在此论最初所作的顶礼句。当时外道对这一顶礼句作了怎样的破坏,以及发生了什么样的辩论,在讲因明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这一偈颂在因明当中非常重要,有关的具体道理以后再广说。

这以上讲了释迦牟尼佛为主三世诸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依靠因缘产生的道理,对于这方面,大家通过思维、辩论,于自相续中真实产生这一正见极为重要。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关于“果”的辩论。

对方认为:佛教所说佛陀的一切种智并不存在,因为外境的一切所知法无有边际,如果佛陀能够照见无边无际的法,所谓的所知法就已经变成有边际了,佛陀已经了知的缘故。

实际上,即使了知,也不一定通过有边的方式来了知,佛陀以无边的方式了知所知万法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凡夫人的思维分别念有一定限度,在有限的分别念中只能了知一种有限的法,比如一面四方形的小镜子,它所显现的影像只能是所有法中的一小部分,但一面无边无际的镜子,无边无际的法自然可以显现其中。

但是,对方说:佛陀的智慧如果了知无边之法,所知法必定成为有边际,那么,由于无边的佛智与有边之所知外境不相符,已经成为颠倒识了。而且,了知无边之法的心不可能存在,就如同虚空的量无法衡量一样。

有些对辩论推理方面不太精通的人,对于这些道理不一定有兴趣,但是对喜欢分析思考的人来讲,因明方面的学问非常重要,因为这里面的道理非常尖锐,越思考越觉得佛陀和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的智慧妙不可言。所以,这部《中观庄严论》从头到尾的内容,对于真正研究佛教的人来讲非常重要。

对方的观点并不合理,因为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是以定量“此边”的方式来照见无边所知的。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并不是以了知南赡部洲多少公里、世界上有多少人等有边的方式来照见,法称论师说:佛陀遍知不可思。

当然,凡夫众生的分别念是一种有限的法,而佛陀的智慧是无限的法,以有限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佛陀的无限智慧,就如同一只小虫以自之身躯衡量虚空的大小一样不现实。

比如说每个众生都会成佛,这时有人也许会想:每个众生都会成佛的话,是不是轮回终有一天会灭尽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实际上,这也是以有限的思维判断无限之法,轮回中的众生无量无边,虽然每个众生通过精进修持皆可成佛,但轮回也不会因此变成空际。就如同一直朝向东方行走,虽然不存在新增之东方虚空,但也无法走到东方的边际一样。

正如虚空可以周遍于一切,佛陀虽无任何勤作,却能平等一味地洞晓一切所知万法,此种彻见方式已经完全逾越观现世量的范围。对于佛经以及佛陀所讲的境界,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分别念来衡量揣度,分别念无法显现时,便认为佛陀说的不合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佛陀照见万法的方式,已经超越了凡夫眼耳鼻舌身观现世量的范围,以凡夫心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佛陀照见万法的境界,就连一地菩萨的境界,以凡夫分别心也难以想象,甚至对一些比较愚笨的人来讲,对一个科学家的智慧都很难思维。因此,在末法时代的此时,个别人对佛陀的智慧开始说三道四,这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有关佛陀在无分别以及三时中了知万法的道理生起定解的方式,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广释》以及《辨法法性论释》等其他论典中也已经讲过。

关于佛陀如何照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法的问题,以前格鲁派的克珠杰也曾说:过去的法已经消逝,无有自相;未来的法还未产生,也无有自相,那么,现在的佛以何种方式来照见呢?他认为:这是以佛陀的智慧资粮感召而照见的。原因是什么呢?佛陀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公案:当时在佛陀所处的一个地方正在闹饥荒,佛陀只能以不干净的喂马的食物充饥,但在阿难尊者享用此食物时,这些食物全部都成了非常殊胜的美味。所以,以佛陀的福德资粮感召,听到的全部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享受的全部是胜妙安乐之法;而由佛陀的智慧资粮感召,则可了知未来、过去之法。

大家应该明白:建立佛陀为遍知非常重要。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佛陀是遍知呢?

现在有些人说佛陀不是万能的、佛陀不是遍知的,很多学术界的人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佛陀既然是遍知,为什么不说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口、飞机坦克如何操作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对于诸如此类的疑问,佛陀以及众多高僧大德早已阐述过:对这些问题未详细宣说的原因,是它们对众生的解脱并不重要,众生最需要的就是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的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究竟要如何脱离轮回?需要依靠何种修法遣除痛苦?这些问题除佛陀外再无其他人知晓,既然佛陀知道如此深奥的问题,其他简单的知识当然是轻而易举了。

对于现在世间人的疑惑,佛陀在经中用一个比喻宣说过:比如在一座茂密的森林当中,有一个人不幸被一支毒箭伤及心脏,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毒箭立刻取出,再想方设法医治,否则,毒汁很快遍满全身就很难救治了。因此,这时最关键的事情,并非研究此箭由竹子所做、银子所做还是由铜铁所做,或者它到底来自于东方还是西方、天空还是地下同样,我们每一个众生已经被萨迦耶见的毒箭射入心脏,在如此短暂的人生当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将“我执”的毒箭取出,并认真医治。为此,佛陀才在经中最主要宣说了四谛法门。

因此,大家一定要从内心对佛陀生起不共的信心。这种信心并非人云亦云却根本不了知他的真正殊胜之处,现在很多人听说或者看到介绍某某上师时说他是第几世几世活佛对其本人从不作观察了解。比如有些人说:某某是五明佛学院的人,是法王的弟子他真是了不起啊!实际上,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里面也有修行好的和修行不好的。但现在很多愚笨的人唯一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他是法王的弟子、因为他是五明佛学院的人这些人真的很笨!

现在一些人认为佛陀真的了不起,但是根本不观察佛陀所宣说的真理,到底对众生如何重要这方面从来不想;佛陀所宣说的真理,对社会、对人类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方面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信心很容易变成一种迷信,很容易退转。在座的人,一个比一个年轻,一个比一个聪明,在世间法方面,看一眼就马上通达了,但对于佛法上的道理,好像是今天讲、明天讲越讲越糊涂一样,应该不会这样吧?应该不会,只是没有真正下工夫认真思维过而已。

所以,在这里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知道佛陀是遍知,这就是最根本的。这方面如果未了知,却在其他一些枝叶上想来想去,永远也不可能抓到重点。我们前面再三讲过,不论闻思还是弘扬佛法,一定要抓住重点,这是相当重要的。这一点如果已经抓住,你的见解永远也不会退转的。

此处从因明观现世量的角度来建立佛陀是量士夫。正因为佛陀已经无误宣说了四谛法,所以可以称其为遍知。而世界上有多少昆虫、树上长了多少片叶子等等,佛陀虽然可以了知,但了知这些对解脱毫无意义;或者牦牛所吃绿草的数目,佛陀并未记载,因为这些事情也无关紧要。《时轮金刚》中说: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道理,佛陀会宣说,而对暂时和究竟无有利益的,佛陀一般不会宣说。对于没有意义反而有可能对众生有害的这些法,佛陀并非不了知而不说,而是对众生解脱无义才不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