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显句论精要讲解 >> 显句论精要讲解3 返回
字体: A- A A+

第3课

月称菩萨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月称论师的中观《显句论》。

中观《显句论》确实非常殊胜。可能讲者不一定讲得特别清楚,听者也只是泛泛地看一下,这样不一定能接受到其中真正的内涵。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过长期闻思,把中观的思想、智慧精髓真正融入自己的心,那确确实实是获得了如来真正的教言甘露。

上节课第十八品当中有这么一句: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意思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不是常有、也不是无常,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样的甚深道理就是大慈大悲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唯一甘露妙法。

我们并不是跟随别人的赞叹、人云亦云地认为佛法很殊胜,不是这样的,应该是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真正能品尝到中观的甘露妙味。这样的话,即生当中不容易退转,并且在任何时候都能展现出你的境界和智慧。

前面这几品有很多特别殊胜的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接下来学习的是第二十品,观和合品,前面第十四品也是观和合品。此处的和合,是因缘聚合的意思,观聚合品。

这一品中讲到:如果是因缘和合而产生,怎么会能产生呢?不可能产生的;如果因缘和合不能产生果,也不合理——从这个层面来分析。

这里中间有一个偈颂: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颂词解释

由于没有接触的缘故因不生果,如石女儿。

如果认为:有接触,因生果。

驳:那也不合理,因为三时中都得不到接触。

如果认为:因与果二者无论如何都接触。驳:“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即便是有接触,因又如何能生果呢?因为与果同时并存,再生无义,而且不是同时并存接触也不合理。

我们平常认为因缘和合以后能产生果。但实际上前面分析了:所谓的因缘和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和合才能产生果,那和合是什么?不和合的时候能不能产生果呢?不能。和合的时候跟以前又有什么不同?如果一个法上有实相的和合存在,你应该能指出这个实相的和合,但事实上是不可能指出来的。

因和缘如果不和合,能不能产生果呢?不能,因为因和缘没有接触、没有和合,怎么能产生果?这里的和合,藏文当中是接触的意思。

如果因和缘有接触、和合的话,依靠因怎么能产生果?接触、和合,我们也要观察。中观当中,名言的和合、名言的接触不算是真正的接触和和合,因为还可以对其进行分析。凡是可以再进行分析的法都不实有,如果不实有,则对方的观点不成立。所以,所谓的因缘和合产生果的说法,在具有眼翳的世人面前,未经观察时,我们可以这样承许,如梦如幻的因缘和合产生也是可以有的。中观四大因之一的大缘起因,也是不会否认名言中的因缘和合,但实际上在胜义中并不成立。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因缘和合产生果不成立,那善有善果、恶有恶果的说法是不对的,所以佛教中的因果道理不合理。其实这里不涉及到善和恶。我们现在所说的因和果,如果用中观的推理来观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比如说,因和果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因就是果、果就是因,那不可能产生果;如果是他体,他体的法当中可以产生果的话,那一切可以产生一切。

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因果、我们相续的一部分而已。这里的因缘聚合,指所有世间的因和果只能在名言当中以假立的方式安立,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安立,真正经过智慧观察的因果不成立。这种因果是指人们承认的世间中,包括父子之间的关系、种子与苗芽之间的关系等,当然还可以包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实义当中因果不成立,这就是中观的思想。所以,佛教中说“万法皆空”,这种说法依靠智慧确实可以成立。

接下来是第二十一,观成坏品。

我们当时讲了几堂课,你们看了没有?114课。

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

颂词解释

因为后世已灭、未灭及正灭都不存在前世,所以三时中均不存在生世的相续。

如果三时中不存在生世的相续,那么它岂能依靠他性存在?因此,一切情况下均不存在生世的相续,“若因果生灭,相续而不断”不合理。可见,如果承许有实法存在,那么就难以遣除常见及断见的过失。所以,诸法无生是成立的。世尊也说:“三有如梦无实质,速灭无常如幻术,无来亦无由此去,相续常空无相状。”又言:“虽成生与死,实无生无死,何者了知此,不难得此定。”又云:“知此无边法,诸人常安乐,不计法非法,是心戏论分。无量皆非生,慧破实无实,凡愚随心转,百俱胝世苦。”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寻求的话,相续是不可得的。未经观察的时候,三世当中有一种相续贯穿于前世、现世、后世,前世、现世、后世之间有一个相续存在。如果用真理智慧观察,所谓的相续不可能存在,相续不可得。如果三世无有相续,怎么说相续存在呢?平时在名言当中所谓的相续,在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里并不是说前后世不存在。其实,相续不仅仅是指前世、后世,包括昨天、今天,都认为是我的相续,比如:昨天我心的相续、身体的相续、分别念的相续、工作的相续,明天也是我的相续。在暂时短短的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当中,或者说现在和刚才、过一会,在这三时当中的相续,前面也讲了,以智慧对相续的时间、本体等等进行观察的时候,实际上相续根本不成立。

佛经当中说,三有如梦无实质。一切三有就如梦幻一样,有没有梦幻的相续?根本没有。为什么呢?我在做梦的时候,第一天做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做了一件事情,第三天也做了一件事情,这三件事情在梦里可以有,但实际上醒来一观察,梦里做过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那怎么可能有三天的相续呢?在《成坏品》当中可以观察。成是指形成,然后安住、毁灭,如果有实相存在,也不得不承认。但对这些道理真正分析的时候,成、坏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科学家的智慧很厉害,古代的人好像有陈旧的迷信思想,他们的智慧并不是那么尖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建议以前读过大学的人,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好好学习一下中观。

以前好多大学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很了不起。但其实现在研究生、博士生也不是很了不起,我那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有七万研究生做外卖,在美团里面“发心”。(众笑)我倒不是觉得这是什么不能干的事情,这是最好的生存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是体力劳动,而实际上,这对自己的健康很有意义。但有时候,人的学问越来越高的时候,傲慢心越来越厉害。《四十二章经》中说:一个人有了地位的时候不可能没有自我的傲慢心,很难没有傲慢心。我背不下来经的原话,但意思是这样的。很多人喜欢在别人面前说:我在那一年读大学的时候如何如何。因为他要宣传自己读过大学,很了不起。不过,他心里可能有邪见,可能很容易排斥世尊、排斥佛教的教义。

所以,自己要多闻思《中观根本慧论》。此时,如果有一个特别好的法师给你讲得清清楚楚,那刚进来时是凡夫人,听完《中观根本慧论》后就接近圣者了,跟以前的思想完全不同,这个可能性很大。建议这里学佛的,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分别念比较重的、一直认为自己的智慧尖锐用不上的人,好好学习中观,看看能否驳斥中观的观点。如果你能驳斥中观的观点,我们也完全承认。但中观的真理,也许现有的哲学思想,或者说心理学的思想,确实没办法企及。这样的教义很有必要去探索。

这是第二十一品。

下面是第二十二,观如来品,这一品中主要讲:所谓的“佛陀”“如来”,在胜义中并不存在。在迷乱众生面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在2500多年前确实来过世间,住世、转法轮、最后示现涅槃,还留下了这么多的法宝,这些在名言中有,但胜义中这些只不过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方法,实际上不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如来。真实的法是不存在的。

这里我引用最后倒数第二个颂词: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颂词解释

戏论是有实法的果,如来无有有实法,怎么会入于戏论呢?因此,如来超离戏论。是无生的自性,自性不成他法的缘故无有灭尽。邪分别者,以自我假立的垢染使心有垢,以种种非真实的妄念差别而对如来佛陀出有坏这般进行戏论,他们以自己的戏论毁坏,不会见到功德圆满的如来。所以,如尸体般的他们见不到此论中所讲的如来,如盲人不见日。因此,世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见诸如来。诸佛见法性,导师是法身,法性非所知,彼者非能知。”为此,安立如来是众生世间所假立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的佛陀和如来超越一切戏论,戏论是指有、无、是、非等,或者说来去、常断、有无等等。而我们现实当中的世间人们,经常生活在戏论当中——生戏论,这些戏论经常破我们远离四边八戏的慧眼,众生在迷茫当中见不到真实的如来,这些人根本见不到真正的如来。

《金刚经》中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如来远离一切戏论,他并不是有相的。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像无神论所说的“如来没有”“如来不存在”?实际上可以这么说,在胜义当中有相的如来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不仅是如来没有,众生也没有,包括“我”也没有。应该这样理解。否则有些人说我是存在的,如来是不存在的;我是存在的,天堂地狱是不存在的,人间是存在的……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特别可笑的邪见,不是这样的意思。如果世间真正有一个实有的东西,那如来那么真实、那么了不起,他应该实有,但他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我们应该懂得这样的道理。

这一品主要讲如来不成立。最后一个颂词讲到: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颂词解释

关于众生如何无有自性,在《观因缘品》等中已宣说。经中云:“常无生法即如来,一切法皆同如来,凡愚心者执著相,行持世间无有法。如来无有漏,是如善法影,此无如来者,世间见影像。”《般若经》中也说:“尔后彼等天子问具寿尊者须菩提:’圣者须菩提,彼等有情如幻抑或非幻?’具寿须菩提告彼等天子言:’天子,有情如幻。天子,有情如梦,天子,如是虚幻与有情彼等无二,不二。如是梦与有情彼等无二,不二。天子,一切法皆如幻如梦。预流向亦如幻如梦,预流果亦如幻如梦,如是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阿罗汉向皆如幻如梦。阿罗汉果亦如幻如梦。辟支佛如幻如梦,辟支佛本身亦如幻如梦。真实圆满正等觉如幻如梦,真实圆满正等觉本身亦如幻如梦。’尔后彼等天子问具寿长者须菩提:’圣者须菩提,真实圆满正等觉亦如幻如梦否?真实圆满正等本身觉亦如幻如梦否?’须菩提答言:’天子,涅槃尚且亦如幻如梦,何况余法?’天子问:’圣者须菩提,涅槃亦如幻如梦否?’须菩提答言:’天子,设若有超胜涅槃之一余法,彼亦如幻如梦。如是梦与涅槃此等无二,不二。’”

如来的自性是众生的自性,如同如来的自性不存在一样,众生的自性也不存在。

原来我们学《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有些人说,我以前认为佛陀是存在的,学了《中观根本慧论》以后终于明白佛陀是不存在的。但他心里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这种人很可怜,是学中观最不成功的典型例子。

接下来讲第二十三品,观颠倒品。

大家应该清楚,颠倒主要是指常乐我净,常乐我净的颠倒也是不存在的。

于无常著常,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处有常倒?

颂词解释

在此说颠倒有四种,对如是五蕴每一刹那坏灭无常,执为常有,是颠倒。如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凡是无常皆是苦,诸行皆是无常,所以五蕴具痛苦的本性,对此颠倒执为安乐,是另一种颠倒。如云:“精血混合中,不净种子生,本知不净体,欲者何贪此?”本来这个身体恒常是不清净的,由愚昧而执为清净是颠倒。同样,五蕴与我的法相不同是无常,所以是生灭之有法,本是无我,我自性空,对此执为常有,是对无我贪执为我的颠倒。这四种颠倒是痴心的因。

现在要对此分析,假设对蕴恒常空性颠倒执为常有,安立为颠倒,那么蕴自性空不是也没有无常了吗?所以,空性中无有无常,执著如何颠倒呢?

观待不颠倒的无常,才安立颠倒的常。而空性无有无常,由于无有无常,又怎会有与之相违的颠倒常有?为此,颠倒不存在。如同无有自性、自性无生的空性不存在无常一样,也无有痛苦、不净、无我。自性空性,无有痛苦,那么对它们的违品——常乐我净又怎会视为颠倒?因此,颠倒自性不存在。由于颠倒不存在的缘故,怎么会有无明呢?因为无有因。如世尊说:“无明缘生法,永时皆非有,无明世间无,故我说无明。”再者,文殊请问:“世尊,愚痴如何是陀罗尼语?”世尊告言:“文殊,愚痴即解脱,故名愚痴……”

意思就是说,如果把无常执著为常有是颠倒,但是在空性当中连无常也是没有的,那无常的反体——常有的颠倒也不成立。

首先要知道,人们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颠倒:我们都觉得一切都是常有的、不会变的,这是真正的颠倒行。《中观四百论》中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定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为什么苦呢?在三大苦当中讲行苦的时候,说有时候觉得好像世间中没有痛苦、很快乐,但只要是无常的,肯定有损,只要是有损就不会有快乐。所以我们说,凡是无常皆是痛苦。应该要明白这个道理。

《百喻经》当中也讲:“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三界当中没有什么快乐,都是大苦。但凡夫颠倒,常生乐想。我们现在觉得快快乐乐,但要懂得未来肯定会有变化,而有变化的话,也是痛苦的。因此,要对轮回产生一种厌离心,这样的厌离心能引发解脱。所以,在声闻乘当中,首先对万法的真相产生一个真实的智慧,然后再进行修持,能获得圣果。这也是断除四颠倒最好的一种方法。

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由何而有恚?

颂词解释

如果净与不净相不存在,那么由于无因的缘故净不净相的果——贪嗔也不存在。

意思就是说,在四种颠倒不存在的情况下,像清净的、美丽的、可爱的……这些也根本得不到。如果得不到,那贪心从何而起?正是觉得这是好看的、可爱的、美好的,以这样的颠倒分别念才会产生贪心。在本性当中观察四颠倒的时候,实际上没有不净的——不清净的也没有,净和不净都是同等的。如果没有不净,怎么会产生嗔恨心?嗔恨心是对对境的不满,他的缺点、不美、丑陋、不合理等,缘这些不悦意的对境而产生。本性中如果不存在不悦意的法,怎么会产生嗔恨心呢?

世间中最严重的就是贪嗔痴,其中,贪心和嗔心直接影响解脱。如果有人真正懂得万法净和不净平等、常和无常平等、我和无我平等,所有的这些非理颠倒就不会产生。

这是观颠倒品。

下面是第二十四,观四谛品,四谛品主要讲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一品有很多需要学的。如果以后实在没有时间讲《中论》全论,可以讲第十八品和第二十四品,这两品很重要。在座的各位,如果实在没有学习的时间,把这两品好好学,也许能清楚《中观根本慧论》的重要思想。这里说: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如义。

颂词解释

他宗说:假设胜义是离戏的自性,那么虽依于真如,但蕴、界、处、圣谛、缘起等非真实的这种他法有何必要呢?如果不是真如,就是完全所应舍弃的,那么宣说所舍的法有何用呢?

答复:虽然事实如此,但具足所诠能诠、所知能知等法相,在没有承许世间胜义之前不能宣说胜义,如果没有宣说,也就不能证悟,没有证悟胜义,也就不能趋至涅槃城。

以前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如果有些人不了知什么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不会分析这两个道理,那绝对不可能通达佛陀所讲的甚深真如意义。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听到、可以看到好多人在讲经说法,这非常重要,也特别随喜,但最关键是要明白哪些情况下是空性,哪些情况下是不空,比如说因果、轮回、三宝,在哪种情况下确实存在,在哪些情况下一切都是空性。如果不会分析世俗谛、胜义谛这两者的关系,那确实没办法悟入甚深的佛法。很多法师,包括有些人虽然没有什么真正法师的名称,但名称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有些人通过学习以后对二谛法门有特别深刻的了解。二谛在《解义慧剑》里面讲得很清楚:名言谛是什么样的,胜义谛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存在,什么情况下不存在。如果懂得了这样的道理,确实会明白佛法的大义。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当初上师如意宝没有讲经说法、没有摄受我们,我们可能会变成一个佛教徒,但不一定懂得佛教最根本的思想,因为如果没有大德、没有上师引领我们,想依靠自己的智慧通达佛教的教义,确实很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有感恩之心。传承上师为我们带来的思想,在这个世间当中,不管你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一定能得到。

胜义谛和世俗谛很重要,不依世俗谛不可能得到胜义谛。下一个颂词中就讲到: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颂词解释

瑜伽行者连世俗谛都不了知而证悟无自性(单空),就是它的空性。证悟胜义法相,不会堕于二边,因为现在不存在,又怎么会成为有呢(不堕有边)?因为先前诸法自性不可得所以就不会分别后来变成无有(不堕无边)。不会有害于如影像的世间世俗法,也不会有妨害业与业果、法与非法。也不会增益胜义是有实法。因为现见诸法无自性中业果等诸法无自性。按照说有自性者的观点,也不见业与业果,不见缘起等一切。不见如此二谛的分别而见诸行空性者,是分别妄计见空性诸行无有。或者,将空性观察为实法,也是意分别妄计有实法自性,这两种都必定因对空性有误解而遭毁坏。是怎样的呢?如果分别“假设一切空,一切皆非有”,那么这就成了邪见。如云:“颠倒持此法,无知亦毁坏,如此必沦陷,无见不净中。”

再者,如果不想损减一切,则当时声称:“这些有实法明明可得,如何成为空性,所以无自性的意义并不是空性的意思,”这必定舍弃空性,如此舍弃,必将以毁正法之业堕入恶趣。《宝鬘论》云:“此外倒受此,愚具智我慢,舍法难忍性,倒栽堕无间。”如此因为对空性执为无实而毁坏受持者。分别妄计诸佛的空性,其所依诸行存在,如此也会在涅槃的道上误入歧途,宣说空性也无果。所以,如果这样将空性执为有实法的本体,也毁坏受持者。

假设说:将有利的法执著为其他,虽然不成利益,又如何成损害呢?就像没有按顺序播下粮食,并不会毁坏播种者。

为此,龙树菩萨宣说表明了承许之义的比喻,“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如果借助蛇药与咒语的力量,依靠窍诀来捕捉,能召来大财富,如果舍弃说明而捕捉,就会毁坏捕捉者。如实依靠窍诀持诵明咒有利于修行者,失去窍诀而行,则毁坏修行者。同样,如果按照所讲解的意义如实受持空性,那么能使受持者获得涅槃的胜乐,如果舍弃所讲而受持,则必定以所说的道理而毁坏受持者。以如此受持空性的过失能毁坏受持者。

有些人没有学好空性,反而认为一切是断空。禅宗中也有这样的狂禅,什么都不承认。现在藏传佛教中,有些人上来直接学中观、直接学大圆满,这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万法本来都没有,但你直接学中观,认为善恶全部没有,承认没有因果,而吃饭、走路、睡觉却不会空,这种邪见特别可怕。所以,如果没有很好地了解空性,有些钝根依靠中观很有可能遭受损害,就像咒术,如果善于使用,自己也可以得到利益,他人也能得到利益。同样的,毒蛇的头上有如意宝珠,如果你善于捉毒蛇,那就能得到龙王的宝珠,如果不善于,反而会害了自己。所以,学空性并不是没有风险,还是有风险的。因为如果智慧浅薄,就会认为无善无恶什么都没有。这样很可怕。

当年月称论师继承龙猛菩萨的观点,还有一个月官论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旃札古昧,他继承无著菩萨的观点,以唯识为主。他们就唯识宗与中观宗不同的观点进行了七年的辩论。虽然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通讯发达,但是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不管是东方、还是北方,整个印度都很关注他们两个的宗派辩论。后来,有些牧童专门编了一些歌,说:奇哉,龙猛的观点也好也坏,也像毒药也像妙药,而无著的观点对大家都非常好,像甘露一样。像这样,牧人都编歌词来唱。历史上应该有不同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月称论师按照龙猛菩萨的究竟观点进行分析,月官论师按照无著的思想。

其实这两位在那烂陀寺中都很了不起。在辩论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月称论师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月官论师的本尊是度母,他晚上就祈祷度母,看明天怎么回答。他依靠度母的加持,第二天时对月称论师提出尖锐的问题。月称论师也没办法,就祈祷他的本尊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晚上给他指点。——不如让两个本尊自己辩论。(众笑)

旃札古昧是很了不起的。其它历史当中说,有一次,那烂陀寺的僧人请旃札古昧到那烂陀寺。当时,他们当中也有辩论,因为旃札古昧是一个居士,出家人迎请居士不太合理,所以他们就故意在前面放一尊文殊菩萨的像,让旃札古昧坐在后面的马车上,以这样的方式迎请。旃札古昧的诗学特别好,他给文殊菩萨做了一个赞颂文,一边念赞颂、一边坐着马车接受僧众的迎请。文殊菩萨觉得对自己的赞叹太好了,最后忍不住往后看。后来这尊文殊菩萨就叫转头文殊菩萨还是回头文殊菩萨,一直存放在那烂陀寺里。

还有一次,有一个特别可怜的乞丐,她先跟月称论师要吃的,但月称论师是修行者,知足少欲,没有什么东西。后来又跟旃札古昧乞讨,但他除了一本《般若经》之外,也没有什么财物,他就开始祈祷度母。因为那乞丐说家里女儿出嫁、没有嫁妆,旃札古昧就跟度母说:能不能赐予她一点,不然我也没办法。度母就把身上的璎珞全部脱下来,给了那个乞丐。我们知道,度母身上有好多好看的东西。后来那个度母像叫赤裸度母,这在可靠的历史当中是有的。

所以,这些大成就者为了调化众生,受持不同的观点,内部也有这样关于唯识宗和中观宗的辩论。月称论师是龙猛菩萨的继承者,月官论师是无著菩萨的继承者。当然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他们两个的观点可以合二为一。佛教徒并不是一定要驳斥内部的观点,这并不是很重要。不管是禅宗、天台宗,还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根本没有必要内部打架。唯识宗有唯识宗的特点,禅宗有禅宗的特点,净土宗有净土宗的特点。很多人认为一定要超越:我是最好的!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很重要,佛陀的教义对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利益,应该这样来理解。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颂词解释

颠倒受持,以空性法相之此法能毁智慧低下、见识短浅的众生。为此,世尊现前圆满无上真实圆满菩提而成佛后,照见众生的界性、法极其甚深,了知众生因智慧浅薄而难以证悟此法,能仁出有坏没有说法。如经中云:“尔后出有坏现前圆满成佛后不久,心想:我显现甚深法非是所观察,非寻思之行境,是深细智慧所了知、所觉悟通达,假设我为他众宣说,则彼等不能证悟我之境界,彼将有损于我,并怯懦,是故我当独自于极静阿兰若,安住所得现法乐住中。”其中作了广说。

因为佛教的空性那么甚深,害怕一些钝根者不能接受,所以佛陀了知如此甚深微妙法后,暂时没有说法。后来经梵天和帝释天,以及很多人和天人祈求以后,佛陀三转法轮。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颂词解释

在一切法自性空性合理的情况下,所说的一切才合理。怎么合理呢?因为我们讲缘起性空。为此,空性合理,缘起就合理,缘起合理,四圣谛才合理。到底是如何?因为是缘起才成立苦,不是缘起就没有苦,它是无自性,因此苦成立是空性。如果有痛苦,则痛苦来源之集谛、灭苦之灭谛、趋向灭苦之道谛才合理。所以,了知苦、断除集、现前灭、修行道也就合理。如果了知苦谛等存在,那么果就合理。如果有果,则住果者就合理。如果有住果者,则向也合理。如果有住果者与住向者,则僧宝合理。如果有圣谛,则正法也就合理。如果有正法与僧宝,则佛陀也合理。因此,三宝也就得以成立。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尤其是一切证法都合理,法与非法、其果、世间名言也得以成立。为此,在空性合理的情况下,一切都得以成立,如果空性不合理,那就无有缘起,一切都将不成立。关于如何不合理,下文将广说。为此,我们自宗,法清净,与一切安立不相违。自己的宗派有极其粗大的过失,却违背远离过失的宗派,这是极度愚痴之举,所以不见功过。

不知道他们现在辩论的情况怎么样,今天这些教证,以前的很多辩论场合当中经常用,尤其这一品的好多内容都非常重要。

在空性当中,一切都可以成立。如果万法为空性,那么因果也是成立的,前世后世也是成立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成立,相违也可以成立——只要是空性,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安立。一旦没有空的意义,如果不是空性,那一切则不成。如果这些法不是空性,那就没办法安立,你看,如果我不是空性,那动都动不了,说都说不了。因为空性的原因,我可以在这里如梦如幻地说法;你们也是因为空性的原因,可以吃饭、走路。从一般的世间角度来讲,你吃饭也好、走路也好,所有的这些,一切的一切,因为空性的原因都可以成立。如果不是空性,一切的一切都不成。

这个教证,鸠摩罗什直接的翻译不是特别好懂,所以,我在这里以藏文的意义来解释。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中解释得很清楚,但《显句论》中不是特别好懂。意思是说,只要法是空性,一切都可以拥有,一切都非常合理;如果不是空性,那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不能成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有些人认为,如果空性的话,应该怎么办?因为不空才可以走路。其实如果不空,什么都不能用。

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如果在所知当中有一法真实,那所有的法都不能显现,正因为没有实法的原因,无边的法都可以合理呈现。

因为空性的原因,一切都可以成,如果不是空性,一切都不成,这一点大家应该好好思考。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