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实修 >> 山法宝鬘论讲记 >> 九 修者与修法 返回
字体: A- A A+

九 修者与修法

在即生的所有圆满之事中,稳重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的圆满财富恐怕是谁也比不上的,换言之,也就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幸得如此殊胜圆满机缘的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种。

稳重地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非常有福报,这是世间任何一种福报都无法相比的。

在座的修行人,现在能够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确实很有福报,因此应该稳重地住下来,不要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这样既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是一种圆满的福报。现在有些人,虽然已经具足了这种福报,心态却不太端正,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到处奔波,这不是一个好修行人的行为。

在世间获得转轮王、世间尊主的果位也不是很难,但是能够依止善知识、精进地在寂静地方修持,这是千生累劫当中积累福报才能够获得的,希望大家正在享受这种福报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舍弃。

上等修行人

其中上等修行人,已将贪恋现世中欲妙之藤斩草除根,专心致志地修行,从而获得了见修行的稳固境界,在此基础上,利他事业也极为广大。

上等修行人,已经对现世一切妙欲从根本上断除。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对今生的贪欲是不是已经断除了?是不是能够专心致志地修法?是否已经获得了一种稳固的境界?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否广大?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你就是一个上等修行人。

中等修行人虽然无有广闻博学的智慧,可是对于上师所传授的窍诀要点,却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样一丝不苟地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猛厉祈祷,并通过实地修行菩提心与正见获得证相,进而达到了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的境界。

中等修行人虽然没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但是依靠他虔诚的信心,对上师传下来的窍诀可以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就好像盲人抓住了牛尾巴一样,唯一对上师本尊一心一意地恭敬祈祷。

他认为:自己无始劫来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师的教言,无论遇到什么违缘,都不应该舍弃。因此唯一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祈祷传承上师加持,并且对自己所听闻的有关菩提心等方面的教言精进修持,由此获得证相,这样一来,他对利益众生也根本不会心生厌倦。

下等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却仍旧未断绝今生的束缚,身在静处的他们经常为现世的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在世间人看来,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萨们看来,就成了耻笑的对象。

下等修行人表面在静处修行,实际内心却经常往大城市里面跑。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即使住在寂静处,他的境界也比不上住在城市当中修行比较好的人。住在城市里的好修行人,日日夜夜都在思维中观、大圆满以及无常方面的教言,但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却每天思考着怎样获得名闻利养,这种行为,即使在世间人眼中也只是一个形象修行人。

对上述三种修行人,我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修行人?

无论称为大行者或住山隐士或者修行人,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如果见修行已达到最高的境界,并且利他事业也颇为广大,则堪称为上等修行人。

我们学院也有很多修行隐士,他们从来不愿意出来,经常住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不论是隐士还是大修行者,他们相续中对大中观、大圆满都有很高的见解,而且对上师具有虔诚的信心,利益众生的事业也非常广大,哪怕只给众生写一封信,对他们也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中等修行人必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正见,一心一意安住,做到活到老修到老。

三种修行人在行为上有很大差别,中等修行人就是按照《三主要道论》中所说那样,经常精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非常稳重地住在寂静处,将一切世间琐事全部抛之脑后,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必定会成功的。

否则,只能算是下等修行人,此类住山修行人可谓与世间俗人是一丘之貉,他们醉生梦死般地沉湎于世间八法之中,实际上他们已为自己打开了恶趣的大门。关于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在给雪山的大行者们的书信中讲述得十分精彩。

世间人日日夜夜就是在世间八法中度过,如果修行人也是如此,那他已经给自己打开了趋往三恶趣的大门。

藏地不管哪一个教派都特别重视萨迦班智达给雪域修行人的教言,这虽然是给雪域修行人的一封信,但所有修行者都可以行持。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所转的F轮并非只是为了楞伽山的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行持。

此书中云:“雪山静处住有大行者,当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断除偏见颠倒邪执著,以极清净之心而谛听。”

人格正直的人,你怎么说他就会怎么听,但人格不好的人不会听的,因此你们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断除偏见与执著,以极为清净的心专注谛听。

堪为听受他的这封书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说,并非是那些持有偏见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应当展示给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这封信的法器并不是持有偏见以及心地不正直的人。因为对于上师指出的错误,心性正直的人非常容易接受,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很难接受。

信中云:“离戏论见清净大力身,无散修行具清净窍诀,行为清净犹如碧绿鬃,即是雪山狮子大行者。”

首先,上等修行人是用狮子来比喻的。这类修行人,已经获得了中观、大圆满清净离一切戏论的见解,如同狮子谁也无法动摇一样,他的见解由其他任何见解都无法改变;他的修行具有一种非常清净的传承窍诀,无有一丝一毫的散乱;雪山狮子的绿色鬃毛非常漂亮,以此比喻他清净善妙的行为。

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净的见解、获得止观双运之等持稳固不动的修行以及不杂染世间八法等不清净之过患的行为者,就是像狮子一样的大修行人。

我们应该看一看自己的见解、修行、行为是不是像雪山狮子一样?如果已经达到这种境界,那你已经成为一个大修行人,可以如同日月一样四处云游。

下面从见解、修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宣说。

之所以将他们比喻成狮子,因为这些修行者具有清净的正见而毫不畏惧实执的分别妄念,已获得了根除轮回的境界;

这样的修行人具有非常清净的正见,已经获得了断除轮回的境界和把握。

依靠清净的修行,身心获得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所引发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垂手可得,已经获得者经久不衰,达到如此境界;

他已经获得了身心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引发的所有五道十地的功德唾手可得。

这是从修行方面讲的,由于已经遣除了罪障,相续中修行慈悲心的缘故,一切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引发,如同堆积财物一样全部可以显现。

由于行为清净而于诸佛菩萨前无有可被指责的过失,成了令他们心生欢喜的对境。

由于他的行为非常清净,上师和诸佛菩萨根本不会指责他,这样一来,一切功德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上。

好似狮子美丽的绿鬃一样无论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大光明地显露出来,

狮子的绿鬃根本找不到一丝杂质,可以毫无畏惧地显露在世人面前,同样,这样的修行人,见解、修行、行为不论哪方面,都可以无所畏惧地在世人前显露。

就像法王如意宝,已经具足了圆满的地道功德,不论哪一方面都让人非常敬仰。不过有些人见解倒可以,行为上非常不如法,很难让人接受;有些行为上还可以,每天都是规规矩矩的,就像声闻罗汉一样,而在见解方面却怀疑重重,更别说大圆满、大中观的见解了;有些修行还不错,其他方面却很难令人满意。所谓的见、修、行各方面全部圆满的修行人,在末法时代确实很难找到。

称为具有狮子般无所畏惧境界的伟大修行者。

在座的一些人,虽然没有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境界,但对大圆满、大中观已经生起了一定的定解,平时经常修持善法,行为也算如理如法,这样也是非常不错的。

信中云:“身披饶益无量众生铠,骑二资马挥舞精进鞭,以智慧刃摧毁烦恼敌,奔赴沙场勇士大行者。”

这里将大修行人比喻成一个沙场上的勇士,即上等修行人中的第二种,他身上披着饶益众生的铠甲,骑着二种资粮的骏马,手中挥舞着精进的皮鞭,依靠智慧武器摧毁烦恼的怨敌。

意思是说,为了成办众生的利益,毫无怯懦之心实修广大的福慧资粮,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而将烦恼的怨敌斩尽杀绝,这样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场勇士般的大行者。

这样的大修行人,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慈悲心以及无我的智慧,而且对成办众生的利益无比的精进。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符不符合呢?关键是证悟无我的智慧有没有?不过,你们现在已经学了一些中观法门,相似的无我智慧应该具足吧!然后经常发菩提心、积累资粮,这也算是大修行人。

应该衡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上等修行人?不是上等修行人也不要紧,讲到下等修行人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所有的条件全部具足了!

信中云:“具有无垢三学之宝藏,于众发放财施无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脱道,以四摄利有情大行者。”

这是第三种上等修行人,他已经具足了戒律、禅定、智慧的一切功德,对众生经常用财物布施以及放生等作无畏布施,依靠灌顶传法等法布施令所有众生趋入解脱道,并且以四摄利益有情。

所谓的四摄,就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众生需要财物时,就通过布施度化。需要通过语言度化的,就宣说爱语。度化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利他心,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语言每个人都会说,但相续中有没有一个真正利他的心?我想在座很多人以后都会摄受弟子,你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利他心?到底是为了利益他们才摄受的,还是有一些目的才摄受的?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说:对别人的供养,没必要依靠财物进行回报,只要念经回向就可以了。并且说:以财物回报的话,已经成了买卖品,这样不合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别人供养比较多,上师也会多给一些加持品。汉地有些大居士说:“某某活佛经常给我什么什么。”其实这都是不太如法的,应该以念经、修法进行回向。因此,最关键的就是利行。同事,自己的行为一定要与众生相应,否则想利益众生也很困难。

也就是说,以三学成熟自相续后,通过四摄的方式成熟他相续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如是的三种上等大修行人可堪为殊胜的宝藏,所谓的三种上等修行人的第一类,见修行清净;第二类依靠清净的见修行而积累广大的二资粮,摧毁烦恼的敌众;第三类积累二资并以智慧铲除一切烦恼,以三学成熟相续,同时无偏利益其他众生。

在自相续完全成熟的基础上利益他众,这是最伟大的。

上述三种修行人的顺序和功德的次第,是在前前功德成熟的基础上圆满后后的。

应当明确的是,这三种修行人,按顺序,后者较前者功德高超。

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师修于顶上依信心,热泪盈眶而祈祷,即已获解脱道大行者。”

中等修行人一共有四类。虽然没有精通如海般的教言,但以虔诚的信心经常祈祷上师,这是获得解脱道的第一类中等修行人。

这一点应该做得来,有些人可能比较愚笨,闻思、背诵都不行,但你经常将上师观在头顶上,通过四种明观或者虔诚的信心进行祈祷,这一点应该做到。

虽然不是通达浩瀚无边之经论的智者,但是能够经常将上师观于头顶上,而依靠不为外缘所转、坚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师的言教奉行,这无疑是已获得解脱道之人,也就是第一类中等修行者。

不过,想要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很困难,但是每天坚持修习上师瑜伽,这就是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以无缘见离束缚,然珍宝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无有怯懦心,饶益他众宝珠大行者。”

第二类中等修行人,虽然没有以无缘见解远离一切束缚,对于真正的空性见、无二见还未证悟,但他的相续中菩提心无处不在,只要对众生有利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怯懦。

现在有些医生非常精进,有时候为了给病人治病根本不休息,如果他们相续中能发个菩提心的话,那功德就非常不可思议了。

虽然未如理获得正见,可是相续中却生起了珍宝菩提心,并具有饶益他众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像广泛利他的摩尼宝一样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类中等修行人。

饶益他众的时候确实应该有一种雄心壮志,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想到利益一切老母有情。

信中云:“虽未如理修持胜乘法,然而四种灌顶誓言花,恒时敬如顶饰般守护,即速解脱三有大行者。”

这是第三类中等修行人,他们虽然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持殊胜大乘法,但对灌顶的誓言鲜花却能恭敬有加,如同顶严装饰般精心守护,从来不会随便扔在地上践踏。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得过灌顶之后,经常把誓言抛之脑后,一点儿都不在乎,更不要说守护了。但好的修行人不是这样,他对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虽然丝毫也修不来,但对灌顶的誓言却能精心守护,对上师也非常尊重。

一般顶饰都是放在很高的地方,不会随意践踏的。法王如意宝说:“所有誓言中,对上师的誓言最重要。”一位黄教格西的教言说:根据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得过灌顶之后,守护身口语三门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修持的法门虽然数不胜数,但最主要的就是不扰乱上师的心和守护上师的誓言。”《三戒论》中也说:“尤其前译大圆满,根本誓师身语意。”

我们对传承上师一定要重视,否则,想生起如理如法的功德很困难。确实,为什么有宁玛巴、噶当派、格鲁派等这么多教派呢?其实每一个教派都是在传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但是,这些教法融入自相续时,究竟是通过哪个渠道来的?这一点一定要重视。

虽说未能如理地修持胜乘密宗的生圆次第等法门,但是,当得受了宝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种灌顶时,却能认真严谨、如理如法地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与戒律,这样的人称为速得解脱道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三类中等修行者。

他虽然任何法都不会修持,但对于誓言和戒律却能够如同护持眼目一般谨慎守护。

下面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无成办他利慈爱心,然而听闻无垢教言后,谨小慎微取舍业因果,即断恶趣险门大行者。”

就像小乘行者那样,他虽然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但在上师前听闻教言之后,能够守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不违犯因果,这样也已经断除了趋往恶趣之门。

这里讲的是,发菩提心后虽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弃恶从善,如理取舍善恶者即是断绝恶趣之门的伟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

现在缅甸、泰国也有这类修行人。

这四类修行人当中的第一类重视恭敬心与信解心之人与最后一类以虔诚的信心如理取舍业果的修行者分别是中士道与小士道者,他们只是很好地修炼自心,却未能具备菩提心。

中士道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下士道是从三恶趣当中获得解脱。

中间的两类修行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说具备了这一基础,但却未真正进入密宗。后者称为得受入密的灌顶的两类中等大修行人。

对于什么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你们应该牢牢记住。有些人说:“我什么法都修不来……”这样的话,好好地守护誓言或者好好地守护自己的菩提心,也可以称为中等修行人。

下面是对中等修行人作的一个总结。

信中云:“如是彼等称入佛门者,具有证悟之士当了知。”意思是说,第一类与最后一类中等修行人步入了总的佛门,中间的两类修行人已进入了大乘道之门。

信中云:“入于自己所信解之道,为令他众生起定解受。”此处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对哪一法门有信解,就相应入于哪一道中,并且为令他众生起定解而应机施教,劝说他们接受。

自己不管修行哪一个宗派,当自相续生起了一定定解时,应该为了令其他众生生起同等定解,也应将他们安置在这一解脱道中,比如你对因果法生起了定解,就劝导其他人也行持因果之法;如果你对大圆满法生起了定解,就应该对其他人宣说这一法要。

下等修行人

信中云:“不断殊胜教言之戏论,自心专注迷茫寂止中,愚痴黑暗反复而增上,即如旱獭入睡大行者。”

在这里,对上中下三种修行人都用了“大行者”这个词,但在上等和中等修行人中,“大行者”是一种赞叹的意思,而这里则表现了一种讽刺的语气。

本来对教言中的戏论怀疑应该断除,但下等修行人根本不精进断除增益、怀疑,反而将自心安住在一种迷茫的寂止当中,这不是真正的修法。如此修行下去只会使自己的愚痴黑暗反复增上,对于获得断证功德没有丝毫利益。

札嘎仁波切以讽刺的口吻说:这样的“大修行人”,就如同入于睡眠的旱獭一样。

本来,作为一名合格的修行人,首先必须通过闻思断除增益怀疑,如果在未以闻思断除增益的情况下盲修瞎练,

依止善知识以后,本来应该通过闻思修行断除自相续的增益,但你却没有断除修行中的歧途、盲点,只是一味地盲修瞎练。

或者这一修法的次序前后紊乱,

或者将修法的前后次序颠倒,原本应该先修加行,之后再修大圆满正行,但他没有按次第进行,没获得灌顶之前就开始翻阅密宗法本;加行都没有修,就直接修持明点或者本来清净。

或者数量残缺不全,

本来应该是五十万加行,但连数量都无法达到要求,更不要说质量圆满了。

或者误解意思,是非颠倒,

既没有智慧也未做过闻思修行,唯一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将教言的含义颠倒理解。

本来合理的认为非理,本来非理的反而认为合理,

这种人非常多,本来因果的道理非常合理,他却认为不合理;本来外道的修法很不如法,他反而认为非常殊胜。

没有断除增益的这些人根本没有办法真正修行。

如此根本无法正确无误循序渐进地修持教言,鉴于这种原因而要求弟子必须具备诚实正直、具有智慧、寻求实义三种法相。

很多窍诀书都要求弟子需要具足这三种法相,否则,修法也很难成功。因此,每个听法者都应该观察自己是否具足这三种法相——诚实正直、具有智慧、寻求实义。

其中诚实正直也就是所谓的秉性善良;

修行人首先人格应该善良,不狡猾,这是第一个条件。

具有智慧是指通过广闻博思丰富相续;

具有智慧,也就是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广闻博学,这是第二个条件。

寻求实义是指对于修持正法饶有兴趣。

不管修什么法都应该有兴趣,但有些人对修法根本没兴趣,对世间的散乱放逸特别有精神,藏族有种说法:面对修法时天已经黑下来了,人也迷迷糊糊;面对世间法时天已经亮了,人也精神百倍。

这一点,通过平时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来,有些人谈论佛法的时候兴致勃勃,非常感兴趣,但一说到世间的贪嗔痴就一言不发了;但有些人一讲到修法方面的问题,心里就什么感觉都没有,甚至不太高兴,一讲到世间琐事,精神头马上就来了。

此处所着重强调的是三种法相中的具有智慧,即是说必须以闻思遣除满腹狐疑。

这里已经讲了,一定要断除盲修瞎练,无有闻思的修行没有任何实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已经再三讲了这个问题,大家务必需要注意。

有些修行人口中说:“我不懂得闻思,只管苦苦地坐在山洞里就是了。”进而以冷嘲热讽的口气说:“进行闻思的那些人的人生完全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中虚度的。”

有些人自己一个人坐在山洞里,不仅他自己不闻思,而且对精进闻思的人说:“你们这些人唯一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而已。”

自己对任何法理都一无所知,只能呆在山洞里,却自以为是地称为很了不起的实修者,

有些比较重视实修的佛教团体,他们认为只要精进修行就可以了,但法王如意宝说:“如果没有断除增益,只是坐在一个地方修持一种法,能不能成功也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他对于所要修持的法要没有丝毫的闻思智慧,连道的次第、本体、数量、定义等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清楚,

这些人自认为只要修一个法就可以了,但每个修法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修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了每个波罗蜜多的次第、本体、数量、定义,可是对他来说,对于这些问题全部懵懵懂懂,根本不想潜心研究,只是盲目地修持。

已经步入了疑团重重的愚痴黑暗中,居然还自称为了不起的实修者,想必再没有比这更为惭愧的事了。

他相续中怀疑重重,邪知邪见非常严重,完全笼罩在一片愚痴黑暗当中,但他还认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实修者。

学院也有个别人对闻思根本不重视,然后说:“我念了多少多少咒语,修了什么什么法……”之后想到大城市里去弘法利生,可是没想到,在途中就遇到了一些“恶狗”,自己的身体、戒律已经被咬得面目全非了……

闻思修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闻思,想要真正的修行还是很困难的。

这些自不量力之辈就像山上的旱獭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里一直在洞中沉睡一样,心里什么也不忆念,如此只能使愚痴的黑暗越来越深厚,作者萨迦班智达在致大修行者的信函中以谴责的口吻称这些修行人是像沉睡洞中的旱獭一样的大修行人。

像旱獭一样的修行人,不管藏地还是汉地都非常多,我曾经问一些修行人:“你现在修什么法?”他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执著。”但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中说了:所谓的修行,有些只是盲然的、明然的一种状态,有些是落在了阿赖耶上,根本不是真正认识心的本性的修法。

在修法过程中,应该按照上师的教言窍诀来修,如果没有任何窍诀,只是说“我要坐禅”,但真正坐的什么禅呢?按照禅宗的教言修持也非常殊胜,但现在真正禅宗的传承也很难得到,这些人只是执著在阿赖耶上,虽然有时感觉很舒服,但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有些人说:“我坐禅的时候可以两三天当中不吃不喝。”但你可能还没有旱獭厉害,旱獭在冬天四、五个月当中一直睡眠都是可以的。

显宗、密宗任何一个法都应该按照上师的窍诀来修,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分别念修的话,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很大意义。

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里极为多见。

在藏地汉地、国内国外,很多人都说要坐禅,尤其汉地特别严重,很多人都说:“只是自己看了看书。”这样的修行肯定不行。尤其刚入佛教的人,一来就要坐禅,这样坐禅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念一点儿观音心咒比较好。

闻思修行勿脱离

如果说,必须要通过闻思遣除疑惑,那么佛陀的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在尚未以闻思遣除所有怀疑之前不修法的话,那一生中进行闻法也未断除疑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修法呢?

有些人说:“佛陀的经典如此繁多,如何广闻博学呢?而且相续中的怀疑也如是多,如果全部断除的话,今生不是没有修法的机会了吗?到底怎么办呢?”

因此,干脆舍弃闻思盲目地修持苦行算了。

他们认为:既然如此,不如还是赶快修行吧!现在持这种观念的人特别多。

有这种想法的修行人实在不乏其数。

这种人学院也有,现在有人连堪布的课也不听,你们听不听对上师来讲也无所谓,但上师讲的都是诸佛菩萨以及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智慧,如果连这一点都不重视,那你到底重视的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不听课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相续中早就断除了一切增益怀疑,但这种人在学院当中不听课的暂时没发现;另一种就是非常愚笨的人,这种人相续中没有正法的智慧,非常容易生起邪见。听课还是很重要的,对你们既没损失又可以获得很多利益。

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的念头,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自己未通达佛法的奥义,另一方面未依止高僧大德的上师来根除疑义的过患而造成的。

造成上述想法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根本没有通达佛法真正的奥义,并不是说一定要你精通八万四千法门,但是闻思越深入,对你的修行也会越有帮助。另一个原因是,没有依止过善知识,相续中的许多疑惑与过患根本没有断除。

想真修实证的人如果未曾听闻佛法,那么要断除罪恶的过患、获得善妙的功德是不可能的。

虽然想要断除过患,但对于断除过患的方法、断除过患的意义和目的根本不懂,由于没有闻过法,所做的一切都很盲目。

经中云:“以闻了达诸正法,以闻断除诸恶业,以闻舍弃非义法,以闻获得胜涅槃。”

除了行为特别恶劣的人以外,一般闻法越多,行为也肯定会越如法。

“涅槃”一般是获得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修行使一切分别念得以圆寂。

能否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获得涅槃果位完全依赖于闻法,能否速疾获得佛果也依赖于广闻与否。

如果能够广闻博学,成就也会很容易,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就。

如果广闻博学的话,那么就会通晓断除烦恼等罪业过患以及成就功德的各种权巧方便,对佛法的深义也会获得广大全面的定解,从而懂得所有的经典都是教言。

闻法越来越多,断除烦恼的方便也会越来越多,比如生烦恼的时候,用这种方法不能对治,就用另一个方法对治,如果烦恼再次产生又应该如何对治……

广闻博学真的很重要,如果能在十几年中精进闻思、广泛学习各种经论教典,那你对佛法的奥义一定会产生非常坚定的定解。如果没有这样,只是读一个《金刚经》、《楞严经》,可能让你当法师也是很困难的。

如果依靠这种深信不疑的定解而修行,那么决定会具有非同寻常的一股力量。

广闻博学的修行人,在对治烦恼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力量,但不具备闻思的这些人,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会马上舍弃佛法,开始完全随顺世间人了。

显宗的论典中也说:“圆满菩提利根者易证,钝根之人难以证悟也。”

这里的利根者是指广闻博学者。已经通过广闻博学获得一定定解后,即使几百、几千个外道来到你面前,你的定解也不会被他人所夺,这样的修行很容易成功。

宗喀巴大师在介绍《菩提道次第论》的特性时说道:“证悟一切佛法互不违,所有经论悉皆成教言,容易证得佛陀之密意,深重罪行险隘亦能救。”

宗喀巴大师在介绍《菩提道次第论》时,讲到了四种不同的特性:通达这部《菩提道次第论》,就会了知一切佛法均不相违,一切佛经论典都是对治烦恼的殊胜教言,而且很容易证悟佛陀的甚深密意,可以从深重罪业的险隘当中解脱出来。同样,宁玛巴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也应该具足这四种特性。

证悟各教派互不相违非常重要,应该了知,佛陀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示了不同的法要。如果未能了知这一关要,不仅各宗派相违,甚至佛陀的很多经典也有相违之处,但是,真正明白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的话,佛陀的一切教言都不会相违的。

比如《毗奈耶经》中说“补特伽罗存在”,但《般若经》中说“补特伽罗不存在”;戒律中讲到有关五种欲妙必须断除的道理,但《胜乐幻化续》中说:依靠幻化五欲可以获得成就。《楞严经》中说:女人、酒、肉等具有很多过失。而《女胜乐经》中说:女人、酒、肉等可以享用。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能认为佛陀的经典有许多相违之处,实际根本不会相违。就好像一个善巧的医师,首先对病人说“不能吃肉”,等病情好转时,告诉他“可以通过食肉恢复体力”,这个医生虽然对同一个人说可以吃肉和不能吃肉两种语言,却完全是针对不同情况而言的。同样,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已经宣说了不同的法。

现在正在劝大家戒肉的时候,却用吃肉来作比喻可能不太好。很多人说吃肉可以增强体力,这是不对的,尤其是吃生肉,现在很多病都是通过吃生肉得来的,尤其是藏族人,他们吃生肉是一种习惯,但这些细菌在身体里逐渐增长的时候,也会得一些非常可怕的疾病。有些汉族人到藏地以后不学佛法,专门学吃肉,现在很多人已经发愿一年当中不吃肉了,但是听说做梦的时候还在吃肉,醒来的时候,枕头边上还留着口水……

一般藏族人吃肉是高原气候造成的,不得不这样,但现在各方面条件已经好转了,不用再吃肉了。你们却有很多理由:“身体不行了、精神不行了……”其实都是一种借口,根本没那么严重。

这其中的意思是说,认识到一切佛法互不相违,相辅相成;理解到所有经教均是调伏众生心相续的教言;

所有经典、论典都具有一种对治烦恼的力量。

了达佛陀的一切密意都是直接或间接领引有情抵达佛地的宗旨;依靠此等甚至是舍弃妙法的弥天大罪也能自然灭尽。

在显宗,深重的罪业是指舍弃般若法,它的过患比五无间罪还大;密宗当中,深重的罪业就是舍弃金刚上师。如果通达《菩提道次第论》,舍弃金刚上师以及舍弃般若法门的深重罪业都可以断除。

确实,如果通达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可以断除一切深重罪业,甚至舍法罪也可以清净。

一般来说,舍法罪是很难清净的,但依靠《菩提道次第论》也可以遣除。

关于这种特性本来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有明确的阐述,可是无视闻思的人将菩提道次第略论、广论弃之一旁,而另外做些念诵、顶礼、转绕的善事,认为这是广大的善法,并想依此来调伏自相续进而获得佛果,这实在是痴心妄想,根本是不可能办到的。

这类人认为,像《大圆满心性休息》、《菩提道次第论》这样殊胜的论典没有什么意义,连看都不看,但仅仅依靠顶礼、转绕就想获得佛果,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如若能够在闻思具有上述特性的菩提道次第之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持,如此上面所说的一切巨大功德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别解脱经》中云:“多闻之人得安乐。”

广闻博学的人不会矛盾,因为在他相续中无有任何怀疑,许多功德已经圆满具足,这种修行人非常快乐。

又云:“多闻之人于林中,韶华已过安乐住。”

世间的很多人都害怕老,一直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延缓衰老——美容、拉皮等,但老了就是老了,你怎么拉也是没有用的。

至尊宗喀巴大师也曾亲口说过:“初时勤修瑜伽寡闻者,以及多闻不晓实修要,多数以偏见眼阅经论,无有以理分析教义力,见此离令智者欢喜道,圆满教义殊胜教言者,尔后我以无限欢喜心,宣说如此妙车之大道。”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造这部《菩提道次第论》呢?因为有些人虽广闻博学却根本不实修,还有人只是实修却不闻思,另一些人以偏袒执著阅读经论,还有人不具足以理证分析教义的能力,由于见到他们这些人已经远离了令智者欢喜之道,宗喀巴大师以无限欢喜之心造了这部如同妙车一般的大论典。

正如他老人家所说,精进修持内在瑜伽而不具多闻以及声称多闻而不精勤实修这两种人是成就遍知佛果的最大障碍。

这句话大家应该牢牢记住,最好不要变成这样的人。

要想成就佛果,博学多闻与精进实修二者必须兼而有之,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非常罕见。也正是鉴于此种原因,宗喀巴大师才特意撰著了这部《菩提道次第论》。由此可见,要想做到广闻博学与内在勤修二者兼顾进行就必须刹那也不离开第二佛陀般的上师善知识,长期亲近,以清净的心行如理依止,始终不渝,就像蜜蜂享用甘美的蜂蜜那样,津津有味地品尝教言的甘露,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

现在真正明白这一点的人非常罕见。有些人心和行为不太一致,总是有一者不太如法,这样不好,应该心与行为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闻思修行三者始终不离开,这才是修行人真正的行为。

马吃草和牦牛吃草还是有一点儿差别,马的上唇特别长,它一般在吃的同时就边咀嚼边咽下去了,但是牦牛不同,它是白天吃完草之后,晚上回来才开始咀嚼,嚼得细细地再吞下去。

这个比喻非常有意思,希望你们记住,我们应该边闻边思边修,不要说:“我现在是闻思的时候,先不修……”没有必要闻思修脱离,对这个比喻应该好好思维。

闻思修行如果相互脱离则不能获得佛果。因此,在修持下面每一修法的同时,也要闻思上上的修法。

比如要修正行的时候,首先应该修加行;要修不共加行之前,共同加行也应该好好修持。

只是闻思根本不实修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但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可谓多得数不胜数。

下面对只是闻思根本不修行的人进行驳斥。

有些修行人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面皱纹的垂暮之年,仍旧一门心思地用在与别人的口头辩论上,虽然被人们美其名曰为智者,实际上他们的修行境界甚至连最起码的对现世的厌离心也没有,

有些老格西确实是这样的,他们的牙齿早就脱落了,却整天是“如果白马是白色,那海螺是白色的缘故,海螺也应该是白马……”,就这样用因明的辩论作言词上的争论。

札嘎仁波切可能对这种人不太满意,所以在这里作了非常严厉的批评。

竟然自高自大、傲气十足,唯一追求的就是大上师、大堪布、大方丈的显赫高位,于是在城里为俗人家作经忏,到处招摇过市,名闻利养倒是十分昭彰显著,

这些人唯一追求很高的名声,只知道对世间人不断奉承,他们得到的名闻利养确实如他们所愿,非常的丰厚。

经常被一些喜爱罪业的眷属层层围绕,坐的时候要妙高的法座;走的时候要驯良的好马;

以前是坐一些好马,现在的上师们都坐豪华轿车。

吃的时候恣意享用信财亡财;穿的时候要最讲究的哔叽氆氇衣裳,注重打扮;说的时候,本来自己无有真修实证的境界,却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地讲些空洞的说法;想的时候唯是贪图现世幸福快乐的方法,而饶益他众方面的大事丝毫也不考虑,只求现世利益的此类修行人的种种劣迹显然是佛菩萨们心不喜悦的对境,因此,应当如毒药般舍弃。

如果是利益众生的心,那享受这些物质受用也可以,戒律里说:没有自私自利心而享用可以开许。但现在一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们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

对于喜欢名闻利养、注重打扮、整天辩论的这些人一定要舍弃,不应该依止他们。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所住的地方是寂静圣地、所依止的是殊胜上师、所闻思的是正道次第、所修持的是所闻法义、所行的威仪是知足少欲,那么必定会令诸佛菩萨满心欢喜,慈悲摄受。

所修持的应该是上师面前听闻过的法义,对既没传承也未听闻的法义进行修持无有任何实义,因此所修持的应该是真正得过教授的教言。

如果我们的行为越来越如法,诸佛菩萨会非常欢喜,这样一来,也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摄受与加持。住在寂静地方的人相续中容易生起功德的原因就是如此,在大城市或不寂静的地方,行为经常很不如法,这样无法得到诸佛菩萨的摄受与加持,即使修持正法也很难生起证相。

也就是一定能获得《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修加行十四种功德中的诸佛垂念关照这一功德。因此意义颇巨。

《现观庄严论》中说:修持加行会获得十四种功德。其中有一种功德就是诸佛菩萨垂念。获得诸佛菩萨垂念非常重要,如果经常依止寂静地方,那“诸佛菩萨垂念”这一功德一定会得到的。

总而言之,闻思修行必须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闻思修行必须结合起来,我们当中有些人:“我现在只想修行,不用闻思。”有些人说:“我现在是闻思的时候,不用修行,到老的时候再修。”但是闻过之后,应该再再地思维,思维过后在自相续中不断串习,这就是所谓的修行。闻思修行脱节非常不合理。

如果闻法越多,那么思所生慧产生的定解也就相应多,思所生慧产生的定解多,所修的法门也就有多种多样,如此就不会出现对修法的道理茫然不懂的弊端。

闻、思、修三者越来越增长时,所断除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多。有些人说:“如果闻法越来越多的话,会不会障碍我的修行啊?”这种想法非常荒谬。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说:“真正闻思修行的人才能通达我的大圆满的究竟密意。”

现在有很多人对修法的道理根本不懂。一般广闻多学的人,在修行时不会出现很大歧途;但是从来没有闻思过的这些人,今天矛盾、明天痛苦,经常怀疑重重,会出现很多违缘。为什么会出现违缘呢?因为他在修行过程中见到一些景象时非常高兴,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然后出现一点点违缘时,心里就痛苦不堪,这就是不懂闻思修行之间的联系造成的。

希望大家最好不要闻思修行脱离,如果脱离的话,暂时来说可能会成功,但长期来说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一般真正的高僧大德的传承弟子不会出现痛苦,但是现在没有善知识摄受的人,修行起来非常困难,着魔的、遭遇违缘的、生邪见的非常多,这都是没有闻思的原因。

修法过程中,首先见解很重要,当然见解有大中观、大圆满等比较高的见解,也有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比较基础的见解,修五十万加行的时候,首先见解应该具足,如果没有见解的话,修行不会成功的。

即便是仅修一次,所生起的觉受力量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有些高僧大德虽然没有修持很长时间,但仅仅短暂的修持,在他相续中产生的智慧与功德也无法用言语描述。有些人没有任何窍诀的盲修瞎练十几年,也不如一个好好闻思的人修行一两次的功德大。

依此断除所断的力量就会十分强大,所证悟的功德也容易增上。

有些人修了很长时间烦恼也没得到压制,但有闻思基础的人,仅仅修行一次,烦恼也会得到根治。

所以说,闻法非但不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反而会成修法的助缘。

有些人说:“闻法会不会成为修行的障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例如就算是只修持一个无常法门,也必须首先在上师面前洗耳恭听,并且不是听完就置之不理,而是如理实修,此外,在座间也是反反复复翻阅无常方面的论典与窍诀的相关书籍,之后又继续在上师座下听闻下一步的一个修法引导。

这里给我们举了一个修习无常的例子。修任何法都是这样的,比如修大圆满,首先在上师面前听受,之后自己修持,座间休息的时候,经常阅读其他有关大圆满方面的教言,而且经常看有关大圆满传承上师的传记,这样一来,自己也知道该如何修持。但有些人根本不听上师的教言,也不看书,只是修一个无常,这样不合理。

闻法的机会非常难得,但有些人根本不重视,只是修修修……这样一来,不要说闻法的功德得不到,到最后可能连修法也会放弃,只好到大城市当中散乱去了。

所闻的法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法作为自己长期主要所修持之法,其他的所有法只修一次即可,

我们从开始学佛到现在,已经得过很多法,但每个法都一一修持也不太现实,因此,应该选择与自己最为相应的一个法,比如《上师心滴》当中的三种讲义——《前行修心七法讲义》、《正行光明藏讲义》、《直断本住讲义》,如果你与这个法非常相应,那就把它作为每天不断修持的法要。其他如金刚橛等,只要修一次就可以了。

很多人非常矛盾,既没经验也没窍诀,在这个上师前听一个法,修一两天;过几天在另一个上师前听一些法,就把以前修的法舍弃,又开始修这个法,由于没有感应又把它舍弃。有些人一生当中舍弃了无数的法、无数的上师,但真正的觉受却根本没有得到。所以,终生修持真正与自己相应的法,其他法修一两次就可以了,不用天天修。

从显宗来讲,《释迦牟尼佛仪轨》应该坚持修,密宗的大圆满不要断,一定要每天坚持修。一般《上师心滴》里的法全部修很困难,但只是修持其中的几个法也非常好。有些人没有得过灌顶、传承,那可以先修加行,或者念《金刚经》,这样一直坚持,不要改变,否则不太好。

如此修行也不会障碍闻思,相反倒是闻思的助伴,一边修行一边闻法与根本不修单单听闻二者在理解所闻法义的深浅程度上有着天大的差别。

如果边闻法边修行,在理解法义时也会很深入;只是听闻根本没有修行,在对法义的理解上,与前者相比就会有很大差别。比如大圆满,有些根本没有修过,仅是文字上肤浅的理解;有些人听闻过后就不断地修持,这样在理解上也会有很大不同。反过来也是这样的。

这一点在听法过程中很容易知道,有些上师闻过很多法,自己也修持过,这样讲出来的教言也是非常深的;有些从来没有修过,只是词句上的一种理解,根本不能深入。

所闻到的佛法无一不修,就像有人拥有丰盛的食物而享用一样,进而对所听闻的法义一一品味,就好似亲眼见到色法而遣除其好坏的怀疑一样;

所谓的修,并不是一定要闭着眼睛,比如《水木格言》怎么修呢?首先应该在上师面前听闻,听闻过后自己思维,之后在实际行为中经常串习,这是一种修。当然,像《释迦牟尼佛仪轨》那样一直观想也是修。理论上的修持与仪轨上的修持应该是不一样的。

相反仅仅听闻而从不修行之人,就好比积累了无比丰富的食品后不享用的人最终饿死一样,

《大圆满前行》中说:有些人虽然住在佛法的海洋中,却由于没有饮用而干渴致死了。

虽说是闻受了一切法义,但如果没有在此基础上深深去品味,去体验,那么就会像不依靠眼睛见色法反而用手去触摸无法断绝色法颜色贤劣的疑惑一样。

比如眼睛见到色法,依此断定颜色的好坏,如果不是这样,仅仅依靠手来触摸,也就根本无法判断它的色泽。同样,如果没有真正行持,仅仅依靠听闻不可能品尝到空性的美味,因此必须修持。

《入行论》中云:“法应恭谨行,徒说岂获益?唯闻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佛法需要依靠身体力行,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验,只是口头上说一说怎么可能获得利益呢?就好像仅仅听到病方的内容而不去服用,你的疾病又怎么能好呢?这是不可能的。

《喻法宝积书》中也这样写道:“正行时当具五想而听闻,即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正法作妙药想;于闻法的道友作护士想;

一般来说,噶当派没有讲述密法的,他们公开修持的也是显宗法要。这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博朵瓦、仲敦巴特别重视密法的戒律,他们虽然秘密修持密法,但显现上根本不显露。

藏传佛教历史上有这样一种说法:阿底峡尊者从印度来藏地之前,准备将有关胜乐金刚等密法方面的窍诀在藏地广弘,但他来到藏地以后,仲敦巴说:“藏族人的性格很恶劣,不是密法的法器,只要传授一些皈依、发心和因果方面的法就可以了。”阿底峡尊者在藏地住了很多年以后,确实发现藏地的很多人都不是密法根基,他们泄露秘密、毁谤上师,有个别的人虽然是密法根基,但也很难区分。认清这一点后,他感慨万分地说:“我没有堕入恶趣,就是仲敦巴的恩德。”由于阿底峡尊者只是传授有关皈依、发心以及因果方面的教言,后来很多人都叫他“皈依上师”、“因果上师”。但是他给仲敦巴传了很多密法,这在有关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

现在有些人到汉地去传法,传法的方式就是灌顶,而且是“四心滴”和“时轮金刚”的灌顶,但真正来说,四心滴和时轮金刚的灌顶非常复杂,这位上师能否真正做这种灌顶也值得观察。即使是具足法相的上师,但对法器一点儿不观察也是非常可怕的。真正来说,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密法的根器呢?我觉得不是,因为有些人今天依止上师,在上师前说些好话,明天就开始毁谤上师,对密法也很容易舍弃,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密法根基。

一般像上师如意宝那样摄受弟子是有一定密意的,乔美仁波切说:真正的大成就者,即使给毁坏誓言的弟子灌顶也不会受到一丝染污。但像我这样的人传密法时一定要特别小心,除了特殊的缘起之外是不应该轻易传的。

有些汉地的法师认为藏传佛教全部都是密宗,其实并非如此,很多藏传教派都是以显宗修行为主,他们非常注意密宗的戒律。希望在座的人,自己精勤修持密法确实非常重要,但给别人传法的时候,应该首先以加行为主,如果直接给他灌顶、传法,可能一方面你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且弟子也不一定是密法的根基,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于边理解边实修作治病想。应当以此五想而听受佛法。”

《大圆满前行》中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讲到了四想,《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说:“上师名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此等五想是在闻法时必须生起的,这样一来,听闻佛法的同时可以修持,修法的正行也再没有比此五想更加殊胜的观想方法了。

每天闻法时都应该观想:依靠上师所传授的佛法甘露妙药,希望能够医治自他相续中的一切烦恼疾病。甘露具有很多特点:美味可口,治疗疾病,异常珍贵……格鲁派经常将佛法称为甘露。

因此,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具备闻法基础的修行与无有深入修行的听闻此二者是修法的最大障碍。

这种现象非常多,很多人根本不愿意闻法,却喜欢独自修行;还有些人,没有深入修行地听闻——今天在这个上师面前听、明天在那个上师面前听,所听闻的法义根本不知道对治烦恼,好像听领导做报告一样,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就冒出来了。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在广闻博学的基础上实际修持,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所为。

在尚未进行广泛闻法之时就贸然修行的人犹如睡在洞中的旱獭一样后果只能是自心为愚痴的黑暗所笼罩,变得越来越愚昧无知,使愚痴的黑暗接连不断地加重。

他们就像旱獭一样,除了增长愚痴心之外,其他什么修法都没有。因此,盲目地修行只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这样还不如散乱好一点,因为没有增长智慧反而增长愚痴的话,没有一点意义。

由于未通过闻思断除心中的疑惑,即使修行,恐怕也摆脱不了或者道不完整或者谬之千里的过失。

确实,如果没有闻思,修法过程中很容易精神出毛病、遇到违缘,但边闻法边修行根本不会出现这些事。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急急忙忙地观风脉明点,这些不是很重要,首先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认认真真地观想,然后将五十万加行从质量上真正达到圆满,这样再继续下一步的修持会成功的。

闻而不修与修而不闻二者无论如何都会成为颠倒的误区,因而只能使愚痴的黑暗越来越深沉浓重,而对获得智慧眼毫无利益。

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学院的很多人不仅对理论非常感兴趣,修行上也没有脱离。现在汉地、藏地的个别佛学院,只讲理论根本不修持;有些地方只是修行,理论上根本不重视,这样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说。

能生起证悟的功德必须要具备正道完整与毫无错谬这两种特法。否则,自心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的寂止中,再好也只能是成了转生四禅四无色界的因,轮回的巨轮周而复始地旋转,因此萨迦班智达说“而令愚痴黑暗反复增”。

只是转生到四禅四无色界的话,仍然在轮回的巨轮中流转,没有很大意义。

猛兽贪肉

信中云:“未以信心愿望调相续,欲求竞争依止寂静山,恒时贪求一切诸欲妙,入睡山中猛兽大行者。”

有些人对上师、修行根本没有信心,对调服自相续也没有兴趣,只是抱着与其他修行人竞争的想法来到了寂静地方,这样的大修行人真是与猛兽没有什么差别。

有一部分修行人对上师与正法无有强烈的信心,也不具足日日夜夜如理取舍业因果的勇猛精进,他们住在寂静处的目的完全是以竞争的心态所引发想与其他比较优秀的修行人比试一番。

他们只想与其他好的修行人作一番比试,对真正的修行、解脱没有一点兴趣。这里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来学院不是为了求法、不是为了解脱,而且对上师、对佛法也没有任何兴趣,只是因为与他等同的人已经来了,他也就“不甘落后”,来到了这里。

这些人心里所想的就是如果某位施主死了,则会得到多少超度钱,如果施主病了,我能获得多少念经与打卦费等。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藏地还是很多的。

他们为了得到一点点利养便会对施主阿谀奉承、好话恭维等采取五花八门的虚伪手段,而且心里也想:如果能获得一些欲妙那该是令人多么高兴的事啊。

他在施主面前经常说神通、打卦,依靠各种手段希求利养,经常想:如果能有汇款来该有多好!

于是一直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这种人就像是睡在山中的猛兽一样。

他虽然住在寂静山中,却一直贪恋着世间八法,对世间财物非常执著。

出没山间的所有野兽心里想的就是将多少羊只等动物置于死地,好获得丰足的食物,于是平日里经常到处巡视。

有些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贪心却非常大,心里面经常想着如何获得财产,有些大城市中的修行人也不一定有这么大的贪念。

同样,我们这些人也是身处山上,整天想着施主带来多少信财亡财,翘首以待,这是最下等的修行者。

他虽然住在山中,但对调服自心却没有一点儿帮助,就像野兽住在山中,心却非常不调柔一样。

既然住在这里,对上师和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只在世间八法方面竞争没有很大意义。

如《喻法书》中云:“所谓‘如孩比高及赛跑’是指对某些修行人十分形象的一种比喻。比如,孩提时代的小朋友们当身体长高一点时,他们就会抬起脚跟比个头,这个小朋友说‘我高’、那个小孩又站到高坡的地方说‘我高’,就这样比来比去。

很多世间人在财产方面互相攀比,修行人则是通过写自传、做光盘互相攀比自己的名声,这类人与比个高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或者,当他们能够快速奔跑的时候,又相互比赛,一个小朋友跑到另外一个同伴的前面说‘我跑得快’。

对于名声财产等方面比赛就好像小孩子赛跑一样没有意义,修行人应该在闻思修行方面比赛,但是恰恰相反,现在很多人在这些没有意义的方面竞争特别激烈。

还有人说:“这是我的上师,不是你的上师。”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说,只要听过法就可以称为上师,应该了知,他是所有众生的上师,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属品。现在汉地有些居士就是这样,有人说:“这是我的上师,你不要来。”有些上师也说:“这是我的弟子,你不要接近他。”这类说法都是不对的。

同样,我们中的有些人如理如法的行为一个也没有,却常常在嫉妒心竞争心的驱使下一边颇为自信地说‘我要超过他,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拜倒在我的足下,那就没什么利益了’,一边勇猛精进地闻思,其实这种完全是颠倒的精进。”

一般来说,修行人不能离开寂静地方,虽然有些高僧大德经常去喧嚣的大城市,但是他们出去对众生会有很大利益,像我们这样的修行人,离开寂静山林肯定是不好的。米拉日巴在他的道歌中说:修法的人舍弃寂静地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我们最好不要离开寂静的地方,但在寂静地方住的时候也应该如理如法,不然与山中住的猛兽没有什么差别。山里的猛兽每天就是想着吃其他众生的血肉,而你虽然住在山中,却也是每天想着施主的钱包,贪心特别强烈,这样不太好。

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表面上居住在寂静圣地的我们,一心只想如何才能得到衣食受用,却从来不在调伏心相续上下功夫,如此不仅无有功德,反倒会积累下无比深重的大罪。

修行人最好是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

狐狸寻香

信中云:“弃解脱道增长诸罪业,求利住山虚度时光后,为男女施主作经忏者,如狐流浪山城大行者。”

下等修行人中,有一种人已经完全舍弃了解脱道,虽然住在寂静地方,却也经常造作各种各样的罪业,唯一谋求名闻利养,最后居住在寂静深山的缘分尽了以后,他就成为男女施主的经忏师,在城市当中如同狐狸一样到处流浪。

没有以前面所说的无比信心与最大的精进来调伏心相续的烦恼,在自心尚未堪能之时,却将精力全部用在追求名闻利养上,这种“大修行者”可以说已经弃离了解脱的正道,正在不断增添投生总的三界轮回尤其堕入恶趣的罪恶之因,最后在寂静山间实在呆不下去,这时这些修行人认为住在山间岩洞的时光该结束了,

这些人既不具足对上师的信心,也没有精进调伏自相续的烦恼,虽然自心根本没有堪能,烦恼也非常深重,却认为住在寂静处的时间已经足够,于是风风火火地跑到城市当中去……

其实修行人有机会、有缘分的时候,还是应该住在寂静处,噶当派的四依法中,并没有说先依止寂静处,最后死在大城市,最后死的时候也应该死在寂静山谷里。但现在的很多修行人,只在寂静的地方呆了一小段时间,就急急忙忙跑到城市里去了。

当然,像章嘉国师那样具有弘法利生能力的大成就者到城市中去也是可以的,但作为凡夫人的我们,心不能自主,没办法抵挡住外境的诱惑,也许因的发心还很清净,但到了城市当中,眼见耳闻得特别多,五根面前经常显现各种各样诱惑人心的景象,即使每天遮住自己的五根也很困难,对治烦恼又怎么可能实现呢?但寂静地方根本没有产生贪嗔痴的因缘,因此,应该稳重地住在寂静地方。

现在有些人,首先以弘法利生的发心到城市中去,到最后却让世间人把你给“度化”了。还有些人特别愚笨,有人劝他:“你现在已经修得很好了,应该到城市里去度化众生了。”于是内心蠢蠢欲动,最后开始付诸行动——到城市当中度化众生去了,结果没有一两年,自己原来的境界并没有如如不动地安住,反而被世间八法染污的面目全非了。

于是为了男女施主供养亡财信财而到俗家去作经忏,就这样,几乎整个人生全是在城里度过的。

这些人,有的已经还俗,有的虽然没有还俗,但是所有的修法念诵已经全部放弃了,确实非常可怜。

比如,狐狸往往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入城区乡村,它跑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那些被人扔掉的皮鞋底或者破衣烂衫的碎片。

现在藏族人真正穿自己做的皮鞋的非常少,这种皮鞋的鞋底经常会被磨破,藏地民间的故事里面说:狐狸特别喜欢人们换下来的皮鞋底。因此狐狸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这些皮鞋底和破碎的皮革。

与之相同的修行人自然成了被极为严厉呵责的对境。或者信中的喻义结合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有些修行人就像居住并流浪在空城废墟处的狐狸一样,但我认为按照前一种来解释似乎更为恰当。

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经常会有许多被抛弃的皮革,狐狸在晚上的时候经常前去寻找。也有这样解释的,但札嘎仁波切认为他解释的更合适一点。

对于此类修行人《喻法书》中另有一种别开生面的相似比喻。此书中云:“所谓‘如同网狐狸’的意义,譬如,为了捕获狐狸而设下网罟,在捉狐狸的网中要放一些熏烟之类的诱饵,由于狐狸的嗅觉十分灵敏,它们从很远的地方便闻到了气味,于是一边用鼻子嗅一边朝着那一方向走来,结果落入网中被生擒活捉。

这种方法以前就有。现在甘肃那一带的人特别喜欢卖狐狸皮,他们有很多捉狐狸的技巧,由于狐狸的嗅觉特别灵敏,他们就经常放一些诱饵,这样狐狸会很快依靠气味寻找过来,就这样被猎人们生擒活捉,但这时后悔也没办法了。

这个比喻非常好。

与此相同,我们也是经不住欲妙气息的引诱,而屡屡沉迷,随后又中了恶友的圈套。”

贪心强烈的修行人与狐狸没有什么差别,他们经常四处打听一些大施主,然后不远千里的跑到他那里去。

现在的一些大施主还是挺苦恼的,因为个别大修行人经常“加持”他,吓得他们连电话都不敢接,因为这些人给他打电话就是为了化缘。

这里的含义是说,如同狐狸被熏烟所欺惑而落入网中一样,我们这些人也是受到名闻利养的诱惑而为之在城内奔波,到了最后居然落到在城内毁坏戒律,无法养活成群的孩子、女人而苦不堪言的悲惨下场。

现在藏地有很多修行人到城市当中去,一方面来说,汉地的众生会因此得到一些利益,但对修行人自身来说损失特别大。而且有些修行人不住在寺院里,经常到施主的家里去,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以前有个堪布在他的上师圆寂之后,到处化缘希望给上师建个金银的遗塔,但遗塔建完了,他也已经还俗了。所以为了三宝而贪执财产,最后的下场也是很悲惨的。

《喻法书》里讲到一个鸠丹大格西的公案:鸠丹大格西以前经常到寺院里去,但他的修行不好,原因是交丹巴地方与一个部落开始打仗,后来交丹巴地方的人失败了,鸠丹格西非常气愤,于是还俗参加战斗,结果死在战场上。后来交丹巴地方的一群麻风病人编了一首歌:“鸠丹格西呀,傲慢的你以前看不起我们,可是今天,你却放弃自己的修行,死在了战场上,真是非常可怜呀!”仲敦巴格西曾经有个弟子叫萨西,他在一次纷争中不幸丧生,格西惋惜地感叹到:“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的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

以前在蒙古有位华藏格西,是蒙古寺院非常有名的一位大格西,他摄受了非常多的弟子,后来他的寺院与当地的人们出现矛盾,以此因缘,他也是去参加战斗,后来成了蒙古革命的先锋者,据说在外蒙古的首都,为了纪念他还立了一个石碑。但这也不是好的石碑吧……

大家现在住在寂静地方,修行确实还算不错,但死亡时究竟以什么样的身份死?对此一定要有所准备。应该像噶当派的高僧大德那样,过着知足少欲的生活,其他的任何事情都尽量不要参与,这样修行会成功的。尤其在观无常方面一定要重视,应该了知,人生非常短暂,在短暂的一生中,唯有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饿狗偷食

信中云:“希求名声盛如燃草火,为糊口到处奔波精进者,恒时依靠邪命来养活,徘徊城边饿狗大行者。”

希求名声的欲望如同盛燃的草火,虽然从来没有为了修行精进过,但为了糊口却能到处奔波,一直依靠邪命养活自己,这就是如同饿狗一样的“大修行人”。

虽然住在修行人的行列中却不奉行正法,只是追求好修行人的美名,这种人唯利是图,贪求名闻利养的欲望好似燃烧的草火一样炽盛,只是为了获得一点点衣食的薄利也是无有疲倦地到处奔波的“精进者”,恒常依靠五种邪命来过活,这种“大修行者”就像饿狗跑到城市的四周去的目的就是偷窃过往商人及旅客们的食物。

法王如意宝也说过:“我们的温饱基本上可以解决,不用再到大城市中去,否则,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却是很多珍贵的东西。”

我们有些人也是对修持正法与上师的教言兴趣索然,

这些大修行人到城市中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点名声地位,如同饿狗一样。确实有些人到城市里去之后,对上师的教言连听都不想听,每天就是为了得到一点儿名声地位四处奔波。

教言和窍诀有一定差别,有些格西解释说:“所谓的教言是指能使自己获得暂时、究竟解脱的善妙语言;窍诀指具有方便善巧的教言。”

仅仅为了贪求世间的丰衣足食与名闻利养而承受着心灵上的种种折磨,就像饥肠辘辘的饿狗一样到处奔跑游荡,原本自己对施主是否有违缘的情况一无所知,却装出一副一清二楚的假象,本来根本没有看到天龙鬼神等,却信口雌黄地说“你就是被它所害的”,简直就是在说弥天大谎。

现在说神通的特别多,学院里也有,他们不要说鬼神,连自己的心态都不清楚,但在施主面前经常说这个鬼、那个仙的,那些愚笨的人也是特别相信。

对于无常法门及上师瑜伽等修法甚至只是观修了喝一碗茶的功夫,口中不停地说“我很累”,身体也随之坐不住了。

他对修无常法、观上师瑜伽根本没有兴趣,只是在喝一碗茶的时间内修一修,却在不停地说:“累死了……”有些人听课也是,不想听的时候睡觉,想听的时候起来,然后仅仅听了一个小时就觉得特别累。你们可能以前没有听过法,根本不懂闻法规矩,听法的时候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态,行为应该如法,否则非常不好。

可是,当他为了收取施主的亡财信财而夜以继日地念诵禳解仪轨,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供养也是不辞劳苦。

有些人,让他闻思修行的话,一两个小时就累得无精打采,但让他为了信财亡财奔波忙碌的时候,一点儿都不会累,反而觉得特别快乐。

今日来看,这位“大修行人”在某某施主家中,明天再看,他又坐在另外一位施主那里,不经意间已是满头银发,人生的时光就这样在城里让它白白地流逝过去了。

本来人身非常宝贵,时间也非常短暂,但是他根本没有善加利用,没有好好地闻思修行,每天就是坐在施主家里喝茶聊天。

这种修行者大有人在。可悲啊可悲,实在太可怜了。

确实这样,有些人依止过寂静地方,也依止了善知识,但后来不知道着了什么魔,有时候回到寂静地方住一两天,后来就又出去了,这样的修行肯定有问题。他们在寂静地方根本不愿意呆,整天就是往外跑,偶尔回来一两次,问他:“你在外面做什么?”他说:“有点儿事情。”恐怕没有什么事情吧,听说你整天就是呆在居士家里,连闻思修行都已经放弃了……

这样真的非常可惜,如果把难得的人身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那到你满头银发、牙齿都掉光了的时候,再想修也已经来不及了。

唯一追求如此欲妙而以邪命维持生活的现象前面已经讲述过。《喻法书》中在阐明五种邪命时也说:“所谓的‘敷具’有一段这样的公案,从前在耶地的经堂里有的比丘在施主们能看见的地方假装用粗毛线缝敷具,他们之所以用粗毛线来缝敷具,言外之意就是说‘我现在没有细毛线,才万不得已用粗毛线’。如此施主们便会带来大量的细毛线。这种做法也属于旁敲侧击。”当前,我们中的有些人到了施主的面前,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这种衣服、这种食品,也没有这种资具。”

这些人脸皮厚得出奇,他们会直接对施主说:“我现在缺个录音机,你可不可以给我买一个?上师上课的时候非常需要录音机。”录音机有了之后,他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买个笔记本电脑?用它查资料、做笔记特别方便——哎呀,特别随喜你们的发心,我回去就给你们念《大圆满愿词》,《大圆满愿词》可殊胜了……”

有的人虽然不直接说,但通过一种表情让施主知道我没有这类物品,依靠这种手段获得利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严重习气,是故,对此应当倍加注意。

他们经常显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语言,就是为了让施主们知道自己缺少某某东西,这是很多人与生俱来的习气。

这一点应该注意,尤其在施主面前,自己的行为一定要如理如法。

在当今的末法时代里,有些名义上的僧人来到某一位施主的家里,当他自己看到有一件物品,心里立即萌生起“我需要这个”的念头,此时,他一边口中不断地赞评说“你的这件物品质量实在是太好了”,一边眼睛也瞧个不停,并且再三地评价这件物品的优点。

有一天我弟弟的孩子到我家里来,他拿着一个玩具翻来覆去地看,特别想要,于是就说:“这个非常的好,多少钱呀?你还有没有多的?”我说:“这个特别贵,一千块钱……”他非常的扫兴:“是嘛?这么贵呀?这个东西真的非常好……”后来我对他说:“跟你开玩笑的,喜欢就拿去吧!”他很快就拿着玩具兴高采烈地跑了。

一般小修行人有小念头、大修行人有大念头,不管怎么样,有些僧人到施主家,就是为了要这个、要那个。

最后施主也顺水推舟地说:“既然这件东西这么合您的意,那就供养比丘您老人家吧。”

听到修行人这么说,施主也实在没办法,只好说:“既然您老人家这么喜欢,那就供养您吧。我们家的生意这两天不太好,还希望您能加持。”“啊,这没问题,你放心吧,我肯定会加持的。我也会让上师如意宝加持你的……”

在没有达到这一目的之前就会没完没了,这也是一种旁敲侧击的做法。

这一点应该注意,不然很容易违犯。

此类现象在我们当中自然比比皆是。此外,所谓的“无箭头的箭”是表示赠微博厚的一种比喻。例如,用无箭头的箭射中别人,对方心里疼痛难忍立即会反戈相击,就像人们所说的射无箭头的箭一样,我们这些人,如果一位施主来到这里,就会喜形于色地说“我的施主来了”而起身相迎,为他接风洗尘,摆上好茶、酥油、肉类、油饼等丰盛的饮食,热情款待。

很多修行人在施主来的时候都会去迎接。有位上师的大施主打电话说要到他的寺院去,这位上师马上包了一个车去接他,但是施主在他那里高山反应,差一点就死了,然后也没有供养,只是和同来的人拍了个照片就回去了。这位上师特别生气……

其实施主供养或者不供养应该随他自己的意愿,没有必要去接。在汉地也是这样的,我有一次到一个寺院,问一个小和尚:“你们的大和尚呢?”他说:“我们的大和尚接大施主去了。”他边说也是边笑,看他的表情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

现在有些居士去某某处开法会的时候,活佛一定要用牛肉招待,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本来汉传佛教特别反对吃肉,你还用牛肉来招待这些吃素的居士们就非常不好。这些居士也是:“上师加持就可以……”上师哪里有这种权力?如果这样的话,比丘犯戒的时候,只要给你摸个顶就可以说没犯戒啦?没有这样的事情。有些“上师”也比较愚笨,弟子问:“上师您加持之后,我可不可以吃肉?”这位上师“神态庄重”地说:“可以、可以……”他可能连什么叫加持都不懂。

上师不是万能的,希望大家还是注意。

在交谈期间,口是心非地说些“你心地善良,你慷慨好施”等如是三番五次地说奉承恭维之语,言谈也一再表现出自己不喜欢愦闹利养,并乐于广作布施,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修持正法,以诸如此类的手段令施主明白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修行人,以各种妄言蒙蔽信士。

希望大家应该将正法、非法区分开来。

当时自己的举止也是闭目合掌,法衣整洁,仪表庄严,表现出一副自己知足少欲的神态,这就是一种诈现威仪。赠微博厚、献媚奉承以及诈现威仪此三者同时是由贪图享乐的动机而产生的。

有些人在施主来的时候特别精进,仪表也庄严……以此博得施主的好感。其实这都是无常观得不好的原因,再加上贪心特别强烈,这类神态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如果未采取赠微博厚的做法,唯恐施主因不满意而不对自己作供养,或者供养也是微薄的礼品;如果未曾使尽周身解数当面赞叹施主以及介绍自己如何以最大的精进行持善法的情况,则担心施主不会生起信心,假设不生信心,就一定不会供养财富;倘若行为举止不装得十分调顺,说起话来不是柔声细语、温文尔雅,又恐怕施主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好的修行人,以致于利养少得可怜。

他的发心是这样的,认为如果施主没生起信心,自己也就不会得到供养。但他还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这种心态,并且说:“我完全是为了利益施主们才这样做的。”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一言一行根本就是为了掩饰自己丝毫没有调伏的内心。

《喻法宝积书》中也写道:“依靠诈现威仪以求获取利养之人,希望别人会说‘这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从而得到利养恭敬,于是在人前也假装行为寂静,面带微笑,慈眉善目。

奔公甲的一把灰,为什么会成为当时藏地最好的一种供品呢?噶当派的格西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就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不好的发心之后做出了这一举动,所以即使一把灰也成了最好的一种供品。但有些人不仅不观察自己的发心,而且别人给他指出来的时候,他还会强词夺理:“根本不是这样!”

或者希望别人对他如此评价说‘这位尊者秉性正直,不为世间八法所动’进而供养丰厚财富,态度也是毕恭毕敬,于是通过行为如理如法、语言直爽坦诚、直言直语等让别人生起信心的各种方式来骗取利养,这就是邪命。”

《喻法宝积书》中说:真正的邪命,就是指通过虚伪狡诈的语言行为欺骗施主,以此获得利养恭敬。

我们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不要通过这种假装的行为欺骗信士。

我本人对此也有同感,我们这些道貌岸然的修行人,或者装出一副行为如法的模样,眼睛只看木轭许的地方,平时举行赛马、射箭之类的娱乐活动,装作没有看到似的,当见到鸡犬等动物时口头上也是说着“它们好可怜啊”,本来无有一点恻隐之心却装作悲心切切的样子。

那些狡猾的出家人经常会表现的如理如法,非常符合戒律要求:眼睛只看一木轭许的地方,对赛马、射箭等活动视而不见。他们相续中虽然无有丝毫悲心,但在见到可怜的动物时,仍在表面上做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样子。

尤其大城市里一些假装的修行人,为了获得利养,在放生的时候特别有悲心,在居士面前也表现出戒律特别清净的行为,这种人现在非常多。

本来,心里对施主的供品早就垂慕已久,贪求不已,可是口头上却假惺惺地说:“不要将这些拿到我的面前来,难道你们不想让我呆在这里吗?”假装知足少欲。

本来他特别想要,但却装模作样地说:“不要把这些东西拿到我面前来,不要这样……”然后施主们认为这位修行人真是知足少欲,连供养都不接受。有些人不接受还是有一定目的的,因为越不接受,供养就越多,这些都是假象的修行人。

无论是对施主还是其他任何信徒说话时总是装作不知隐瞒似的说什么都是直来直去,当别人恶语中伤时,本来心里怒气冲冲,可是口中依旧谈笑风生,表面上显得颇有度量,无有安忍的境界却装成有忍辱负重的气度等,

他装作大成就者一样,说话从来都是直来直去,不论别人说什么都不生气,一直都是笑容可掬的样子,表面看来,这位修行人真是非常有度量。

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方面来看,无一不是虚伪狡诈的,自己都应该对自己厌恶得发呕。

我觉得这部《山法》一直在批评自己,对于这种虚伪狡诈的行为,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我想你们当中肯定也有这种人吧……

也有人利用巧取讹索的邪命来欺骗信徒,他们别有用心地告诉他人说:“某某施主供养了这些财物,我通过此仪轨为他祈福消灾。结果十分灵验,他现在一切顺利,重病痊愈,财运亨通,已经发了大财,而且香火不断,已生儿育女。”

有些施主想要作某某法事的时候,这位上师经常会说:“这个不是很容易,没有1000元以上不能做。”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1000元以上,可能是没有这么多钱,这位上师老人家的发动机就没办法发动……

很多人也是特别愚笨,没头脑没智慧,对佛教的真正含义根本不懂,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信。

又对其他的施主大声疾呼地游说:“我如今正在做一件广大的善事,你们应当趁此大好机会尽力捐助、随喜供养、多出钱财。”

有些人说:“我现在正在做某某善事,这件善事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都非常有利益,而且我问过许多活佛堪布,他们都是非常赞叹的,就连法王如意宝都不断地对我点头。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机会非常非常难得,如果你们能积极参与,一定会转生到极乐世界、香巴拉刹土……”

如果信众没有竭诚供养,只是捐赠了微量低等之物,此修行人便大发雷霆,恶言相骂:“你们就拿来这么一点点东西,难道还能积累福德吗?”经他这样一说,信徒也无可奈何,不得不供养,这些都是属于邪命。

如果施主供养的财物没有自己想象得多,他就会特别生气:“你供养这么一点点,怎么还想要成佛……”感觉上给他供养的越多,成佛的时间也会越短……

现在有些人说:“我们这里缺这个、缺那个……”一方面他自己并没有享受这些财物,应该有一定功德,但有时候为了学院、为了上师化缘也不太好。还有些人不懂化缘的方式,不仅很容易断了信士们的善根,对自己来说也成了一种邪命养活,这样的话,即使你造了佛像、做了功德也没有很大意义。

《格言宝藏论》中说:“恶人尽管得财富,行为变得更恶劣,瀑布无论再阻挡,然彼一直往下流。”愚者到了汉地虽然会得到一些财产,但都是以不清净的方法得到的,对自己的见解、修行不会有丝毫助益,这样做佛像也没有意义,不如像噶当派的大德那样,在清净的地方修行,这才是最有利益的。

一般世间上有各种各样不如法的事情,但他们怎么做也没有办法,只要自己如理如法也算是一个智者。

在当今的恶世,有些形象上的修行人口头上冠冕堂皇地说:“为了让施主今生幸福快乐,我将尽力成办这件事。”其实他完全是为了自己捞取大量的收入。另有些人打着“我要造佛像、印经、建寺”的旗号,想方设法让大家捐款捐物。在此过程中,有些根本没有用上,有些虽用上,剩余的财物装入个人的私囊,据为己有,此等人同时造了任意享用三宝财产、浪费信众之财以及邪命养活这三种恶业,使自相续被速堕恶趣之因的滔天重罪所玷污,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就像发疯了一样。

现在有这种说法:很多人通过建造寺院已经发财了。当然建寺院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没有一定的能力和智慧不一定成功,但以造佛像、印经书为名化缘也不是很好。有些人在外面说:“要放生、印经书,你们多多随喜……”他有没有放生倒是不知道,但印经书的钱确实没收到,可能全部装在自己系解脱的口袋里了……

这些人把佛教当作一种买卖品,真的已经发疯了一样。有时见到这种行为都是特别痛心,即使你对前世今生不承认,也不应该把佛教当作买卖品进行损害,希望大家不要变成这样的疯子!

此五种邪命前文中也已宣讲过,此处又再次重申。对于这一点,若从自己所见所闻的切身体验,虽然还有许多要讲的,但于此恐繁不述。恒时依靠这样的邪命而维生的“大修行者”是最下等的修行人,就像流浪在城边的饿狗一样。

希望以前没有出现这类行为的人,以后也不要依靠这种邪命养活自己,依靠恶业维持生活真的不太好。

昏君造罪

信中云:“身披袈裟持相之昏君,为握贪嗔兵刃众眷围,不善事业广弘于十方,迈向三恶趣处大行者。”

有些人,身体虽然披着袈裟,是一个修行人的形象,实际却与世间昏君没有什么差别,他手里紧紧握着贪嗔的兵器,到处弘扬不善法的恶业,这种人已经迈出了去往恶趣的脚步,确实非常可怜。

身披红黄袈裟法衣的持相修行人行为散漫,依靠邪命过活,恶贯满盈,被与自己雷同、心行下流、手握罪业兵刃的恶劣眷属团团包围,

如果上师不如法,他周围聚集的也都是具有邪知邪见和喜欢诽谤的人。

从而在自他相续中播植下违背正法的种子,或将罪恶的事业散布十方,广泛弘扬,如此为自己后世打开三恶趣之大门的“伟大修行者”称为拥有不善业大仓库的最下等修行人。

他在造不善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不守纪律、行为不如法、相续中充满了邪知邪见,而且对上师不具足恭敬心、对众生没有慈悲心,所作所为全部是非法的,这就是下等修行人。

我们这些人最初来到寂静的神山住下的目的就是想赢得一个住山修行者的名称;

有些人来到这里的原因,就是想得到一个修行人的名称。这一点从我自身来讲应该是没有的,我最初来的时候就是要精通五部大论、证悟大圆满,当时连上个厕所都一直在观心,提水的时候也可以背好几个偈子,还是挺精进的。但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求法,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名声,现在藏人中也有,在学院呆一两个月就出去了,然后对大施主们说:“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过法。”下面的人也特别愚笨:“他在法王如意宝面前都听过法,真是了不起!”然后认为他就是大上师,拼命供养。

在中间的阶段,身处静地的他便在希求现世幸福美满的动机驱使下,通过打卦、看相、算命以及讲经说法等种种欺骗的卑鄙手段,企图收取数量颇丰的财物;

一般打卦看相还是挺简单的,但这都是一种戏论,不太好。

最后积存下丰厚的财产变成了一位富翁,这时聚集许多作恶多端、贪图今生不求后世的眷属仆人。

很多人有了一点财富就什么都不管了,将一些见解行为非常恶劣的人集聚在自己的手下,整天做一些非法的事情。

你们当中有些人,本来刚来的时候是很清净的修行人,但后来依靠各种方法积聚了一些财产,成了很愚笨的一个富翁,对佛法没有任何贡献,自己也没有闻思修行,整天就是享受信财和亡财,这样活在人间实在没有意义。

这样的人只是从外表看上去是一个修行人,实际上就像无恶不作的昏君一样,对于大大小小的信徒,时而好言好语,时而恶言恶语,千方百计地强夺他们的财产,就像拦路抢劫的土匪一样。

他有时候好言好语地对施主们说供养的功德,有时候恶言恶语地说:“你为什么不供养,你违背了我的教言,你肯定会下地狱,以后你不是我的弟子……”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抢夺施主的财产,这些“上师”与土匪有什么差别呢?比较善良的土匪还会给人们留下一点儿口粮,可是你连一小口饮料都不给施主留下……

这种冒牌的修行人,身着法衣,肩披袈裟,嘴里也是鬼话连篇地说“十分精进地念经诵咒、顶礼转绕等世间八法的善事,这是最大不过的善根”,以这种欺人之谈来蒙蔽信徒。接下来又信口开河地说什么:“我能遣除活人的一切违缘,也能迅速地将亡灵引入解脱道。”

有些人到施主家后,口里一直念念有词,半晌之后对施主说:“本来你们家里有一个亡人在这里,我对他念了一些咒语,现在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从此以后不会危害你们的。但你们还是要作点儿供养,不然你们这个亡人以后很容易堕入轮回的……”这样的说法可能也有很多吧!

以此将施主的所有珍贵财产受用统统搜刮过来,这简直就是故意在造投生恶趣之业的人。

佛经中说将佛经、佛像作为商品买卖仅一次也会堕入恶趣,更何况真正当作买卖品来养活自己呢?噶当派的大德说:“在商店里请佛像是可以的,但是卖佛像的话一定要忏悔,比如卖了一尊佛像,忏悔的时候就必须造两尊佛像。”

像这样卖法器、卖佛像虽然有很大过失,但对佛法的危害不是特别大,最让人痛心的是,现在的很多人自己根本没有定解,然后通过灌顶、传法等各种方法收取别人的钱财,这是最严重的事情,对佛法的损害相当大,希望你们当中不要出现这样毁坏今生来世的人。

我们应当发愿,生生世世永远也不要成为这种无有修行、毁坏今生来世的形象修行人。

我们一定要祈祷上师加持,希望不要产生类似的邪念;即使产生,也要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不让它成功;即使成功,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断除,重新成为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大家应该再三地发这样的愿。

信中云:“如是三门不行善法者,作恶多端佛教之盗贼,虽入佛门不奉行正法,劝告断除毁坏佛教者。”

整天三门不行持善法、作恶多端的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他就是佛法的盗贼,他们虽然皈依佛门,却从来不行持善法,只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行持各种各样的恶业,劝告这些人千万不要毁坏佛教!

一般来说,非佛教徒毁坏佛教也是没有办法的,但佛教徒毁坏佛教就是非常遗憾的事了。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显宗的人诽谤密宗,入了密宗又诽谤显宗,入了这个宗派诽谤那个宗派,这种人就是入了佛教以后诽谤佛教的。还有些人,进入佛教以后对因果生起邪见、诽谤上师,这些行为都应该彻底断除。萨迦班智达是这样衷心劝告大家的。

本该奉行的身语意三门善业抛之脑后,误入歧途,心里所想以及言谈举止全部与妙法背道而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无义空耗,凡是与这些下等的“大修行人”相似的人,自相续不断滋生各种各样的罪业,因此称他们是佛教的盗贼。

这些人将三门一切善法全部抛之脑后,依靠恶友误入歧途,每天无意义地空耗人身。为什么说是佛教的盗贼呢?因为来之不易的人身他根本不知道珍惜,对身语意三门的善业根本不行持,然后与相续中充满恶业的恶友交往,这种人的相续中必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罪业。

譬如,盗窃犯们白日里倒是安分守己,可是到了深更半夜,他们就会出其不意,谁也不见,偷偷摸摸地盗取别人的受用。

这是盗贼的一贯作法。

与之类似,不行正法、仅是持着修行的形象,在即生中通过诈现威仪的非法行为唯利是图,想方设法寻求财物,说他们像盗贼一点也不过分。

一般对盗贼不用特别害怕,只要把门锁好就没有关系,但是以修行人的形象盗取你的财产的话,你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这些人与盗贼确实没有什么差别!还有些人与强盗一样,经常拿着手鼓、铃杵一边摇一边要钱,这些人已经玷污了佛教的形象,非常不庄严。尤其藏族的很多僧人,在街头街尾一直盯着你的钱包,如果没有给就一直追着你跑,他们真的跟强盗没什么差别。

在末法时代的此时,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如果如理如法修行的话,他的家人一般都是非常支持的,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化缘的方式,用盗贼来比喻一点儿都不过分,我想用强盗比喻也是很恰当的。

最终他们不但摧毁自相续中佛法的善根而且连同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狐朋狗友们相续中的佛法善根也一并毁尽。

外表上看确实是个佛教徒,一般汉传佛教有皈依证、戒牒,藏传佛教徒可能也有一些证书。表面看来,所有的证件都已经齐全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

虽然他们外观上伪装成已入佛门的信徒,事实上,不仅自己无有任何讲辩著、闻思修等的能力,并且对于有这方面特长的人一直怀恨在心,甚至生起邪见。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依靠闻思修行和讲辩著进行区分,但他们对这些一窍不通,根本不是修行人,是纯粹的假冒伪劣产品……

他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像猛兽面前放置青草一样对闻思修行没有丝毫兴趣,然而对其他有能力的人却怀恨在心,看到他们闻思修行就特别不高兴,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使之退失信心,给他制造各种违缘。

作者忠言相告诸位应当舍弃此类行为恶劣之人。

信中云:“无垢如来密意虚空中,无勤升起教法证法日,愿以所射我之善说光,开启所化众生善莲园。”

这是萨迦班智达最后的结文。无垢如来的密意如同虚空一般广大无边,其中无勤升起的教法证法日轮,放射着萨迦班智达我的善说光芒,愿以此开启一切所化众生相续中善法的莲园。

在依据教理传讲、如理如法修持如来密意、远离一切邪魔障碍的晴空中,冉冉升起了涵盖教法、证法的佛法如意宝那耀眼夺目的日轮,但愿依靠从中放射出的萨迦班智达我的善说的璀璨光芒,使所化众生善法的莲花竞相绽放,遍满乐园。

萨迦班智达善说的光芒,通过札嘎仁波切精心细致地妆点,我们信心的莲花也应该竞相绽放了吧!

身为一名修行者,我们理应尽心尽力断除萨迦班智达在他的这封无垢善说的书信中再三予以严厉痛斥的最下等“大修行人”的种种劣行。

对于这里所痛斥的恶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断除。

修行人十大过错

居住在寂静处的行者们当务之急要彻底摈弃贪求现世利益等修行人的十大过错。大智者至尊吉恭巴酣畅淋漓道出了修行人中普遍存在的十大过错。从中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

下面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足这十大过错。

依止寂静圣地意图在于追求现世的高位美名,这是修法人的一大过错;

有些人的性格就不喜欢高位、名声,所以这种过错不一定具足。但有些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心里却一直想:“我就这样两三年当中闭关,之后别人会非常恭敬我的……”

一心想作会众之首而成办私利,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很多世间人非常想做一位众中主尊,同时,希望依靠这种方式利益自己,但修行人也这样做的话,就会犯下非常严重的错误。

虽然对佛法比较精通,却不警惕恶业,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对佛教当中的讲辩著虽然比较精通,但对取舍因果丝毫不在乎,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在座的人,佛法方面还是比较精通的,但在因果取舍上,自己究竟做得如何呢?这一点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很难了知的。

对于教言的深奥内涵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上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对于佛法,尤其是大乘菩提心、等净无二的见解,必须通过上师的窍诀通达其中真正的本义,如果根本不作深入思维,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上,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实地修行时,尤其对上师的甚深教言一定要遣除怀疑、通达无碍,真正从内心感受到:这样的教言实在太殊胜了。这时,即使一百个智者来到你面前,也不会转变这种想法,这说明你已经真正对教言生起了定解。

虽说已具有明显的证相,却未调伏自相续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虽然具有一些他心通,而且能够看到本尊、明点,却完全没有调服自相续的烦恼,如此也就没有很大意义,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已经进入佛门如若未能断绝世间法的贪嗔,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虽然已经入了佛门甚至出了家,但对于世间法根本未能断除贪心嗔心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衣食住行本应随遇而安,若一直劳心费神地忙碌温饱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本来自己的生活资具基本可以解决,却仍然忙忙碌碌地奔波,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修行人的生活应该简简单单、随遇而安,然而你整天为了温饱不断忙碌,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为了获取妙衣美食而宣说甚深的教言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以获得美妙的衣物、饮食为目的,宣说大圆满、大中观等甚深教言,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现在有些人,为了获得钱财给别人灌顶、传法,这对修行人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一种行为。有关这一道理,有些人不懂,有些人虽然懂,但却无法控制自己贪著世间财利的心。

以种种手段赞自毁他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快乐喜不自禁、痛苦不能承受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快乐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有少许痛苦就无法承受,恨不得敲破自己的头。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好,一般修行好的人,快乐时如梦如幻,痛苦时也可以如梦如幻,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控制不了的状态。

如果对这其中所提出的十大过错进行深入细致地善加揣摩,就能认识到如理如法修行的这一教言是使身居静处的修行人相应正法最为殊胜的窍诀。

我们可以一一对照上述十个过错,看一看自己到底是真正的修行人还是假修行人。

你们经常说:“上师你能不能给我传一个窍诀?”所谓的窍诀并不是在你耳朵边上说个悄悄话,其实经常用这十个条件衡量自己,就是上师给你的最好、最殊胜的窍诀。

下面对上述十种过错进行广说。

(一)我们这些人依于寂静处拥有了修行人的地位以后,理应跟随诸佛以及前代大德们的足迹修行,刹那也不能做非法之事。

刹那也不做的话,作为凡夫人还是挺困难的,但是应该做到尽量断除。

依止静处绝对不要追求现世的利益,身居低位,穿着破衣,享用粗食,并且心里应当如是想:甚至冻僵而死或者饥饿而亡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噶当派修行人的做法。经常将自己放于低位,穿着也应该以粪扫衣为主,不要像有些人那样,无论坐在哪里都是特别傲慢,衣食住行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

修行过程中应该精进闻思、行持苦行,为了正法,即使再冷再苦也不应该回到城市里去。有关这一点,札嘎仁波切从实修角度给我们作了介绍,大家了知这样的道理之后,就应该在实际行动当中如是行持。

(二)作为拥有许多弟子的上师,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应该以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饶益他众。

这一点在佛教中非常重要,每个修行人都应该经常关心别人。尤其是大管家、小管家,你们经常看一看哪些人在生活上、闻思上有困难,对他们一定要尽量帮助,不要把所谓的“我”牢牢地记在心里,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最好抛弃一颗自私自利的心,一心想着利益众生,这就是佛教的宗旨。

(三)如果无有实地的修证,又不警惕罪业,那么虽然对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仍是没有用的。因此,单单了知佛法还不足够,而必须将所了达的法义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对于这部《山法》,我们不要只是口头上说一说,听过之后应该实地修持,比如此处所讲的修行人的十大过错,真正认识到它的过患之后,应该有一种实修实证的体验,否则真的与鹦鹉学舌没有什么差别了。

(四)对于所获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心法门以及密宗金刚乘等极为深奥的窍诀应当全面理解通达。

有关道的次第、大乘深法以及密宗金刚乘的一切修法教言,必须通达一个甚深的窍诀,否则,很难趋入真正的修法。

(五)自以为已经生起了善妙的证相,然而未曾调伏自相续,结果遇到小小的外缘时,烦恼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势不可挡。若是真修实证的验相,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棉花一样调柔。

有证相不见得是件好事,关键要看自己是否已经调伏了烦恼,如果以前烦恼特别严重,现在通过各种方法得到了调伏,那就是真正的神通、真实的证相。

真正的证相出现时,你的身口意会特别调柔。有人说自己生起了什么什么证相,确实,平时没有任何事情的时候,行为还是非常不错的,但遇到烦恼、违缘的时候,他的痛苦可能比世间人还强烈,这说明生起的只是一种假的证相。

(六)有些人虽说已入了佛门,也自称为修行人,可是为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的利益,贪嗔之心永不停歇,甚至比世间中的在家俗人还下劣,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修行人,应当对亲方他方无有偏袒、一视同仁,对一切有情念念不离父母想。

有些人说:“我已经入了佛门,是出家人了。”可是,他平时面对亲朋好友和怨敌的时候,贪心嗔心比世间人还要下劣,根本不知道调伏自相续,只是任由贪嗔之心不断蔓延。

(七)对于充饥之食、蔽体之衣虽然已经自然而得,却仍然依靠维护施主的情面等种种手段来寻求好衣美食等财物,这也实在不是修行人所为,身为修行者理当具备知足少欲这一财产。

普通的世间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必须四处奔波,但修行人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威力与加持,不需要像世间人那样勤作,而且,这也不是修行人的作为,修行人经常将知足少欲作为生活的根本特别重要。

(八)对于自己的上师所恩授的教言本应视为如意宝一般珍惜爱重,并实际修持,可有些人偏偏为了衣食财产的微薄之利而随意传讲,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对甚深法义应当像哑人品糖味那样独自去体会。

虽然无常法并非密法,但以前噶当派的上师也从来不会随便传授,一旦传给弟子,弟子就需要在寂静地方一直实修。因此,不要说密法,显宗当中比较甚深的教言也不应该随便传给没有缘分的人。

大家对于已经闻受的教言,一定要像对待如意宝一样百般珍视爱重。现在有些人为了名声、钱财给别人传《上师心滴》,然而下面听受的人,不要说大圆满的灌顶,连普通的灌顶都没有得到过,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在自己还没有得到真正摄受弟子的能力时,应该对上师所传授的甚深教言独自细心体会、精进地修持,如果随意告诉其他人,不仅自己会失去殊胜的加持,而且对其他人也没有太大利益。

(九)赞自毁他已经违犯了菩萨戒,它是其中的第一根本堕罪,过患极为严重。因此,我们经常要想自己是一位充满过患之人而反躬自责,并思维其他任何人都是具功德者而对之恭恭敬敬。

有些人一开口就是说别人的过失,这时的口才特别好、滔滔不绝,这对修行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过患。

对于这种过患应该对治,怎么对治呢?平时经常思维:像我这样的人,相续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过失,怎么还能说别人的过失呢?其他人没有一个像我一样,他们都是具有很大功德的。就这样经常对每个人作佛想、作菩萨想,渐渐地,你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自然而然全部都是具有功德的人了。

(十)居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未离依怙上师,未离所修的正法,依靠化缘维生,胸怀宽广,心情舒畅,这是最快乐不过的生活了。

在寂静地方不离开上师、不离开正法,依靠化缘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心胸非常开阔,这样的修行人无论如何都是特别快乐的。

大城市当中的人,经常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由于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不知道取舍因果,他们的生活确实是非常痛苦的。我们有些人说:“这里虽然有点儿冷,但是每天闻思修行,金刚道友们也非常和善,而且每个人都在行持善法,自己不行持善法也不好意思,每天过得非常有意义、非常快乐。可是大城市里的人们,每天上班下班、上车下车,这样的生活想一想都是特别痛苦的。”这确实是智者的一种观察,大城市当中的生活不会快乐的。

可是有些人在拥有的时候不加珍惜,反而经常与亲友施主们不断联系,从而不由自主地掉入了贪嗔散乱的陷阱中,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福分享受佛法的快乐。

有些人没有福报,虽然很想住在寂静地方,知道离开上师、离开佛法不应理,但是在寂静的地方就是无法安住。

有些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但既不闻思修行也不调伏自相续,最后很想离开。而且离开时系解脱和法本都没有带,只是带了一个厚厚的电话本,里面全部是一些大施主、大老板的名字和电话,可是他们对你的帮助也不会很大,因为贪心越大的时候,钱财也会渐渐远离你,如果没有贪心,钱财反而会主动来找你。

没有福报的人,整天就是与亲人朋友还有施主们联系,他认为住在大城市当中非常快乐,就好像白色的蛆虫在粪便当中爬行却认为自己正在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一样,这些都是没有福报的人。

还有的修行人为了正法,仅仅经历一点缺衣少食的苦行,或者出现头痛脑热等轻微小病时便惊骇不已,承受不了痛苦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无论遭遇任何不幸,我们都要转为道用。

《窍诀宝藏论》中说:遭遇疾病、痛苦、违缘的时候,应该把它转为道用,不要让它障碍自己的修行,这时的修法更应该精进。

遭遇违缘的时候,修行、闻思不仅没有间断反而更加精进,这样的话,违缘也会成为顺缘。因此,希望你们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中断自己的闻思修行。

不可缺少之五法

作为修行人来讲有不可缺少的五种法要。

大尊者吉恭巴又说道:“作为修行人有必不可缺五法,即深深的厌离心与稳固的信心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非常有名的大格西吉恭巴说: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有五种法要:首先,应该对世间产生强烈的厌离心和稳固的信心。信心应该在强烈厌离心的前提下具足,否则,信心不稳固,修行也就不可能成功。

指引解脱道的上师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上师应该具足上师的法相,如果上师都是糊里糊涂的,根本不懂解脱道,还怎么给别人指引解脱道呢?

相续中具有取舍智慧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自相续应该具足能够取舍的智慧。

一般世间人的邪知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了知取舍的智慧。有些人智慧不高,但基本上知道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也是可以的。

具有毅力盔甲之精进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修行正法的时候,必须具有一种比较坚定的毅力。

了悟万法实相的正见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这一点有点儿困难。有些人可能已经证悟了这样的正见,但有些人对万法如幻如梦的道理都不明白。

这五法对于修行人而言是恒时不可或缺的。

作为修行人,自己相续中到底具不具足这五法,希望你们观察。

信心与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

对上师的信心是修行的依处。

上师善知识是修道的依处;

想要获得成就必须依靠上师。

智慧是防护非法深渊的眼睛;

没有智慧的眼目,就很容易堕入非法的深渊当中。

精进与毅力是刹那也不拖延修行的助伴;

如果具足精进与毅力,对闻思修法就刹那也不会拖延,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阻挡自己修行的脚步。

正见是斩断烦恼之网的最有力武器。

若能具足了知空性的正见,遇到烦恼时也会很容易断除。

此五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

札嘎仁波切的智慧确实非常了不起,上面只有几句话的教证,依靠他老人家的智慧已经从各个方面详详细细地作了分析。有些人胡言乱语的时候,口才、智慧非常不错,但是像这样真正具有智慧的语言,看一看你们的口中能不能说出来?

信心、精进与智慧等之因就是观修无常,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的概念,那么就不可能具有信心,因为信心的对境是三宝与业因果,虽然说需要对此深信不疑,但如若是一个未能舍弃今生并将现世的一切琐事看得至关重要的人,就不会生起虔诚的信心,不看重现世并能放下今生必须通过观修无常才能做到。

上面所说的五种法必须通过观无常才能得到,为什么呢?首先是信心,一般信心的对境是上师三宝、业因果,但是对今世特别执著的人,即使对上师三宝有信心也不会很坚定。

确实这样,如果观修无常,就会觉得一切都是特别短暂、没有意义的,只有上师三宝和业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业因果是长远的事情,而今生只是短暂的一个瞬间。了知这一点之后,就不会将精力用在今生的琐事上,由此也会精进努力地闻思修行。

同样,精进也需要由无常观而得,精进的人所要精进的对境就是要成办后世的离苦得乐这一大事。

所要精进的,不是今世无有意义的琐事,而是成办来世离苦得乐的大事。

因此要考虑有利于后世,就不能关心今生的利益。要想真正做到对现世漠不关心,必须了达今生的一切琐事都是无常、无实质的本性。

已经了知今生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一点儿实义,对来世的解脱和安乐就会非常重视。没有观察时,精进怎么会与无常有这么大的联系?如果没有观修无常,就会对今生非常重视,自然也就不会对来世的解脱与安乐产生精进心。

因此,所谓的无常,在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大圆满前行》中引用博朵瓦格西的一段话说:“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最为重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作为修行人不要对今生的名声地位过于执著,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应该为来世的解脱努力,如果谁的无常观比较好,他的精进、智慧、信心、出离心也就很容易生起来。现在世间上的人根本不知道所谓的身体、生活、钱财都是非常短暂的一种虚假现象,唯一在滚滚红尘中忙忙碌碌,看到他们的一张张脸孔,真的觉得非常可怜。

毅力也是如此,仅仅为了成就自我了生脱死的果位,而不顾生身性命的小毅力,

毅力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毅力,没有饮食衣物无所谓、房子倒下去也无所谓;假设没有坚定求法的毅力,即使房子没有倒下去,对自己的修法也没有什么用处。

或者由珍宝菩提心所引发成办伟大的利他事业而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毅力,无论是大毅力还是小毅力都必须来源于修无常观。

为了自己了生脱死而精进只是一种小毅力,以菩提心引发、舍弃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这才是大毅力。不论大毅力还是小毅力,它的来源都是无常观。

对于修持善法不具备吃苦的毅力,只是一味地散乱于今生琐事中的人,拖延修法,懈怠懒惰。

如果无常修得不好,就不会具备吃苦的毅力,这样一来,整天散乱在无意义的琐事当中,不仅不会精进反而会拖延修法。

所以说,毫不耽搁、如救头燃火般勇猛的精进心也必须通过忆念无常而发起。

有些人特别精进,就好像头上着火会马上去扑灭一样毫不耽搁,这就是观修无常的作用。具有无常观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想:不管发生任何事,都不应该中断修行,不然死亡很快就会到来,以后再也不一定有机会修行了。

现在既然有机会闻思修行,大家就一定要加倍珍惜,一定要努力修行,如果总是说:“明年再听法吧,明年再修行吧……”你说是这样说,但明年到底还有没有这种机会谁也不敢保证,因此一定要观无常。

智慧也依赖于无常观,智慧所要了达的内容就是善恶取舍,所谓的取舍善恶实际上就是三门不违越包括佛制戒在内的一切戒律,不违戒律也依赖于细致思维进而再三修持业因果,而非常重视今生的人不可能细致入微地思维业因果的道理。

我们应该学会取舍因果、善恶,包括居士戒以上都不违犯。

现在有些人,本来不愿意做坏事,但是不做坏事就拿不到工资,这样的话,他宁可拿工资也不愿意放弃做坏事。这就是不懂得取舍善恶的结果,而导致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无常法修得不好,如果无常法修得很好,无论如何都不会做坏事的。

伟大的善知识博朵瓦曾在讲经时着重强调地说:“你们要好好观修无常,到时就像现在喝茶比较容易、不喝茶感到困难一样,修无常法以后舍弃今生、成办后世自然不难。”

最初观修无常时可能很困难,经常想不起来或者根本见不到万法无常的本质,但是如此不间断地观想,到一定时候,无常观会自然而然在脑海中显现:奔波忙碌的人群是无常的、房屋住处是无常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无常的、虚空中的白云是无常的,甚至金刚道友的心情和行为也是无常的。一天当中一直都会处于无常的状态当中。

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如果无常观比较好,就会马上出家、马上修行,但现在很多人说:“等我老了以后再修行,等儿子结了婚我再出家……”他们根本没有想一想:等老了的时候、儿子结婚的时候,你到底还在不在这个人世间?他说:“我肯定会活很长时间的,八十岁、九十岁也不会死……”不一定吧,死主阎罗来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对你手下留情的。

就像博朵瓦格西所说,喝茶很容易不喝茶很困难,到了一定程度,观无常非常容易,在哪儿都可以观。所谓的无常法,表面看来只是个初入门的法要,其实这一法门非常非常深,噶当派、格鲁派、宁玛派等各大教派都如是重视无常法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希望大家在现在分发“无常法的如意宝”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份,如果没有得到实在太可惜了。

同时,他对有关业因果、轮回的过患、菩提心以及空性的法理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开示。后来,夏哦刚瓦尊者对普穹瓦格西讲述这些内容时,普穹瓦立即摘帽深有感慨地说:“奇哉,我们觉沃的法实在太殊胜了。”

觉沃是指博朵瓦格西。觉沃也有尊者的意思,拉萨一带对比较尊重的人经常称为觉沃。

又再次重复。格西之所以高度重视口中连连赞叹说“我们觉沃的法殊胜”,主要是由于无常观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或源泉,必不可少的缘故。

有些人虽然已经出了家,但对家里各种各样的事情一直放不下,这就是无常观得不好。有些人不论别人怎么劝:“你现在应该好好修行,到寂静地方去闻思。”但是他无论如何都不想离开,就要呆在大城市里。

我们中的有些人心里一直认为无常的修法是对法理一概不懂的初学者所修的低劣法门,自己只需稍微观修后弃之一旁即可。

我们当中的有些人,一讲到无常法就连听都不想听,法本更是不会看,一直说:“《大圆满前行》里讲过了,怎么一直讲这个呢?”这些人确实听过无常法,字面意思可能也懂,但是,真正懂得无常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

一部分上师与僧人聚集一处进行研讨时,所谈的问题多数是针对空性、密宗观修本尊的修法、密咒念诵的方式等高级的法门而展开讨论的。

这些人所讨论的全部是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关系,或者观修本尊时的颜色怎样,“吽”字、“啊”字如何观修,密咒怎么念诵……

其实,对无常法也可以这样辩论,比如智慧的因为什么是无常?为什么无常是生起证悟的助伴?我传法这么多年了,没听到一个人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无常法?”这说明你们对无常法根本不重视。

这也是因为他们对于下面浅显的正道次第相续中还尚未生起之前,无论如何修上面高深的密宗道法相续中也无法生起证相即由浅入深的修道次第这一道理未懂得所导致的。

很多人密宗修行不成功、中观见解不知道,就是因为无常法没有修好,如果无常法修得很好,根本不会导致这种后果。

真假闭关者

有些修行人从来未曾依止一位如理通达道之次第的善知识,自作主张地闭关,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依靠这种修行方式得到“这位是好修行人,这位是好上师”的赞誉等名闻利养而已。

对于他们的目的,大家其实都很清楚。

这类人经常住在自己的屋子里,谁也不接触,有一天出来时,连《入行论》、《大圆满前行》都看不懂,这就是假修行人。噶当派非常反对这样的盲修瞎练,法王如意宝也要求大家一定要闻思,如果没有闻思的基础就想到其他地方去闭关的话,上师是一律不开许的。

他们的身体虽然在房子里闭关,可是心里却全是现世的伏怨护亲的贪嗔以及散乱外境等漫无边际的纷飞妄念。

他们的身体确实是在屋子里面,门口上也贴着字条,上面写着“闭关”,但在他的内心当中,执著伏怨护亲的分别妄念却此起彼伏,根本无法闭关。

到了下午太阳落山时,一边叮叮当当地摇起手鼓、铃铛,一边宣布说:“瑜伽修行者现在出关了。”

藏地有这种情况,他们经常白天闭关,下午出关一会儿,然后再闭关。

事实上,你这个瑜伽行者在没有摇晃手鼓铃铛之前就早已出关了,并且随着分别妄念已经到汉地、印度以及父母亲友所在的故乡游览了许多次,摇晃手鼓铃铛也是除了内心散乱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出关了。

根本不用摇晃手鼓,其实你早已经出关了,因为你正在屋子里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到汉地去化一点儿缘,然后到印度、拉萨等圣地去朝拜,甚至你的内心早已经神游到了这些圣地,根本没有在屋子里好好闭关。

真正应该关上的分别念没有闭关,那身体闭不闭关又有什么太大意义呢?

这样的闭关修行人目的就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而已,实际对自心无有任何益处。

如果是真正的瑜伽行者作闭关,可以说是断绝了内外一切来往的闭关,断绝外界的来往也就是说必须做到远离亲友、眷属、熟人、施主等,这是外闭关,

《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外、内、密、上、中、下六种闭关

断绝内心的来往即必须做到远离不好的起心动念。

所谓的内闭关,是指断除有关贪嗔痴的一切想法。

如果不断绝与外界的亲友、熟人、施主等相互往来,就无法断除内在分别妄念的往来。而断除外界的一切往来,就要去一个听不到他们的名字、看不见他们的身体的地方居住,如此一来,内在分别杂念的往返也就会自然中断。

没有外界的嘈杂繁乱,内心也就很容易平静下来。

札嘎仁波切对城市和寺院里的闭关不太赞叹,当然,如果你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如同日月一样可以任意遨游的时候,安住在哪儿都是可以的,在这之前,还是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地方精进修行。

有些修行人为闭关做准备,而在所处的散乱寺院中或城镇里从自己房子的外面用木板围起一个院子,又挂上一个门牌,上面写着“闭关”的字眼。

实际这种闭关是不可能究竟圆满的,因为在散乱的寺院和城镇当中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闭关。

这里“散乱的寺院”是指没有闻思修行、每天搞世间法的寺院,如果是专门闻思修行的寺院,在那里闭关也非常好。当然,如果自己的智慧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到其他寂静的地方闭关也可以,但在智慧还未成熟之前,最好还是在学院的静处闭关,这样比较合理。

可是你们在小屋的外面围一个木板院子并挂上一个木牌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虽说你们没有与父母、亲友以及熟人等相互碰面,然而却经常能听到一些关于他们苦乐的话语,刚刚闭关住一会儿,

藏地也有这种现象,他们住在离自己家非常近的寺院里,之后围个院子便在里面闭关。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与家人接触,但家里的消息也会通过护关者传递过来,自己对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就没有一件不知道的。

亲戚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会说:“快去让那位护关者告诉我们闭关的修行人,说有重要事要问他。”

这时,家里出现任何事情都会马上通过护关者去问你,由此可见,你的修行也就根本不可能成功了。

我们有些人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刚刚出家一两年,就说:“我的丈夫在家里专门准备了一个闭关房,我很想回去闭关。”她说:“我的戒律肯定会清净,没有问题,希望上师能够开许。”但这一点你们还是自己看吧:你是闭关者、丈夫是护关者,戒律到底能不能清净也不好说,恐怕不但闭关不成功,自己的戒律和修行也已经毁坏了。

因此,自己片刻也得不到空闲,连续不断地随着贪嗔转,身体虽然呆在房屋里闭关,可是内心却始终也没有离开贪嗔,这样的闭关者除了名称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名称上可以称之为闭关者,但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能够在法王如意宝如此殊胜的道场中闭关是非常好的,因为既听不到家里的琐事也接触不到贪著的亲友与嗔恨的怨敌,而且学院安住的金刚道友都是希求解脱的,他们不会给你制造任何违缘,因此,就在学院或者寂静的圣地闭关,不要到处乱跑。

有些人一点儿也不考虑闻思修行、弘法利生,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要回家闭关。你如果实在不愿意住在学院里,不如到一些散乱的寺院去,那里毕竟有同修道友,你也就不好意思做非法的事情,但是在家里面,整天接触的是一般的凡夫,想要戒律清净也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说,闭关也有真闭关与假闭关两种。在自己所住的城镇或散乱的寺院里围一个院子,只是想得一个闭关者的名称罢了,根本不是真实意义的闭关。因为他们尽管表面上闭关,实则不守护根门的缘故,身体没有能禁止愦闹,心怎么能防护分别念呢?

身体仍然处于散乱当中,心又怎么会远离分别念呢?

所以,这些人仅仅是名相上的闭关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闭关。

很多人都说要闭关,有些人确实不想接触太多人,想在法义上作实修;但个别人有一定的目的,认为在学院闭关非常了不起,以后做起事情来也很方便。如果是有目的的闭关,我们也不说什么,但真正是为了修行而闭关的话,就应该依止在上师身边,在寂静地方如理如法的修持,这样比较合理。

彻底抛弃今生的一切琐事在寂静的神山立志做到活到老修到老的人,

真正想要闭关,就应该抛弃世间的一切琐事,依止在上师身边、住在寂静的地方长时间地修行,并不是短暂时间当中修点儿法之后又回到喧闹的城市里去。

由于身体远离了愦闹散乱、内心远离了分别妄念,故而他们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闭关者。

主要看能不能看破今世的琐事,如果能够看破今世,闭关才是具有大意义的。

舍弃今生的闭关者与放不下今生的闭关者两者虽然都是闭关,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心想着在城市里闭关,不要说刚学佛的人,即使一个老修行人在吵吵闹闹的城市里闭关也只能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闭关的屋子里电视、电话、电脑、网线就已经全部都齐了。因此,对于城市里的闭关与寂静处的闭关二者的差别一定要清楚。

他们二者的住处不同;住者的发心不同;居住的所行不同;修行的暖相不同;所依止的对境不同;依止的道友不同;所享的受用不同;人们传扬的名声不同;赞叹恭敬的施主不同;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等等。一言以蔽之,真假闭关修行人的不同点说之不尽。下面对上述不同点稍作解释。

(一)住处不同:从前出世的诸佛以及历代大德均是安住在寂静神山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终获得了殊胜成就的,而根本不是在喧哗的城市村镇以及散乱的寺院里修行获证殊胜悉地的。

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很多《高僧传》当中都记载了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修行过程,除了极其特殊的人以外,大多数都是依靠寂静地方修行成就的。

(二)发心不同:在热闹的城镇或喧嚣的寺院里装模作样闭关的修行人,完全是迎合贪图现世利益之人的心理而以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抛弃俗世居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不随追求现世的人们的心态而转,完全是为了利乐后世以及饶益他众想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而闭关的。

我们这里有个修行人,他父母特别舍不得他,想尽各种方法把他带回去了。据说这位修行人现在在自己家闭关,昨前天他的父母给我打电话,说他在家里闭关还是很好的,附近的很多人都对他很恭敬。他这么说的时候,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札嘎仁波切的这句话:“为了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这位修行人会不会也是以世间八法的意乐闭关的呢?或者是为了迎合世间人的心理呢?仔细观察,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他这样随顺家人回去了,暂时倒没听说他破戒,但是以后能不能一直保持就不好说了。

作为修行人,没有必要随顺世间人的心态,追求今生的利益没有意义,应该一心一意为了饶益一切众生修行。依靠这种发心住在寂静地方,对亲戚朋友和家里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就是为了来世的利益精进努力,不然以后哪里会有这样的机会呢?

这些教言非常殊胜,但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信心,如果有信心,就是对修行非常有帮助的佛法甘露;假如没有信心,对你来说也就只是一种普通的文字而已,没有很大意义。尤其对传承上师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心,不管上师的成就多么了不起、所写的法本多么好,对你来说也没有任何利益。以前格鲁派的蒋扬迦巴,他一边看宗喀巴大师的法本,一边说:“世界上再没有像宗喀巴大师这样了不起的上师了。”他对宗喀巴大师的信心特别大,认为所有法本中宗喀巴大师的法本最殊胜,经常把大师的所有法本用绸缎包起来,放在其他法本的最上层。以前夏冬格西也说:“宗喀巴大师说的即使一句话,也是非常殊胜的。”实际有些语句表面看来与其他教言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自己对宗喀巴大师具有很大信心的缘故,从意义上来讲,宗大师的每字每句也就具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对传承上师一定要有信心,如果你们对札嘎仁波切有信心的话,这里所说的内容会给你的今生来世带来很大意义,但没有信心的话,我在这里怎样宣说都是没有用的。

(三)所做不同:在城区乡村及寺庙等吵闹的地方闭关者仅仅是形象的修行人,事实上他们主要忙碌的就是世间的琐事,修行只是附带而已。一心不乱地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主要就是修行有利于来世能任运自成自他二利的正法,世间的琐事丝毫也不参与,由此也远远胜过前者。

在城市和散乱的寺院当中,修行只是一种附属品,世间琐事才是最主要的。但寂静地方的人,修行是最主要的事情,世间琐事才是附带来做的。

前几天在学院的几位居士,他们回去以后,一开始特别想好好地修行,但是后来根本实现不了,特别苦恼!

(四)修行暖相不同:处于愦闹放逸中的闭关者修行的发心低劣、愦闹的分别妄念多之又多,自心中的烦恼有增无减,相续调柔的暖相从未产生过。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意乐清净,不染世间八法,愦闹的分别妄念少之又少,每一天善法好似上弦月一样蒸蒸日上,由于降伏了烦恼,自相续极为调顺的暖相快速生起。因此超胜前者。

在城市里,愦闹的分别妄念特别多,一丝一毫的暖相也得不到,而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自己虽然不会有很大感觉,但从修行等各方面观察,会发现比刚来时有很大的进步。

但从另一方面说,修行的效果不会特别明显,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重,通过短暂的修行不可能从外相上看出什么变化,但只要一直依止在上师身边、住在寂静地方,你的修行肯定会有所增长,这一点毫无疑问。

(五)所依不同:散漫中度日的闭关者所依止的是亲友、眷属等,经常关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寂静处专心致志修行的人所依止的唯有上师善知识,从而蒙受加持速得悉地,真是无可比拟。

住在寂静地方,唯一依止自己的根本上师善知识,而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恭听妙法,这种机会非常难得。

以前乾隆皇帝在章嘉国师面前听胜乐金刚和喜金刚的时候连坐垫都不坐,只是坐在地上,非常恭敬。有些人虽然想依止上师但也没有机会,以前有位盔丹国王,他很想依止萨迦班智达,但他知道依止上师前应该首先观察,于是观察了萨迦班智达很长时间,后来他对萨迦班智达说:“希望能够给我传法,我已经观察了您很长时间,您现在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我的上师了。”萨迦班智达问他:“你观察了多长时间?”他说:“已经观察了六年。”当时萨迦班智达可能不太高兴,对他说:“既然你观察了我六年,那我也要观察你六年。”可是没到六年,萨迦班智达已经显示圆寂了。因此萨迦派的部分修行人认为,观察上师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不一定有依止善知识的机会。

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毕恭毕敬地听受上师教言,有句话说:作为弟子,就应该像主人养的狗一样。狗无论如何都不会咬主人,同样,上师不论怎么对待自己,做弟子的都应该恭敬承侍。但是现在的人对这类道理根本不懂,有些人即使懂也做不到。以前仲敦巴依止色尊者的时候,经常去放马,连扫地以上的事情都会做,阿底峡尊者说:“仲敦巴是很勤快的人。”后来仲敦巴身边来了一个叫庸敦西日的人,他带了三十多个弟子,非常傲慢,仲敦巴告诉庸敦西日说:“你还是谦虚一点儿,傲慢的山坡上不可能留下功德的水,因此你的步伐能不能慢一点儿!”可能傲慢的人,步伐跟别人也不太相同吧……

(六)道友不同:愦闹中的闭关者交往的道友全部是舍不下今生的人,以致于自相续中对现世的贪执越来越增盛。住在寂静处的闭关者共处的道友均是抛弃今生的修行人,从而自相续对世间欲妙以及名闻利养等的贪求越来越淡薄。从这一点来看也是胜过前者。

城市当中的修行人身边全部都是愦闹散乱的人,全部都是为了世间琐事忙忙碌碌的人,但住在寂静处的闭关者,身边都是抛弃今世的修行人。

在座各位应该都是抛弃今世的修行人,因为大家放弃了家庭、财产来到了这里,一心一意就是为了修持正法。但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在听法的时候人数确实不少,但真正能够抛弃今世的又有几个呢?他们听完法之后又全部回去,继续上班、造恶业,从来不思维所听闻的法义,与寂静处的修行人确实存在很大差别。

(七)受用不同:处于愦闹散乱中的闭关者享受世间人的衣食财产,导致每一天都积累下弥天大罪。身居寂静圣地的闭关者享用知足少欲这一圣财,结果每一日都自然增上善法,灭尽罪业。

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享受的唯一是不善法,希求的也只是衣食受用,常常把请客吃饭当作最主要的事情来做。

(八)名声不同:身心处于愦闹中的闭关者,别人时而会赞评说:“他是一位好修行人,奉行善法非常精进。”可时而却会挖苦说:“这个人为了亲朋好友才做这件事的,他对财物的贪执可大了,而且贪嗔之心十分强烈……”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内都瞧不起他。所以这种人根本不会成为人们生信心的对境。一心一意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清净奉行正法,人们也是一边真心诚意地说“他是值得皈依的对境”,一边到处传扬他的美名,而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这里将名声和施主的赞叹合在一起作了宣说。

这位修行人为了家里的人,念经时回向敌人遭遇失败、亲友获得成功,为了这样的目的整天修大威德、金刚橛。一般念经时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如果为了他方失败、自方胜利而念经的话,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做法。如此一来,这位身在愦闹中的修行人,人们对他的说法也就各不相同,褒贬不一。

但修行特别好的人唯一修持的就是正法,人们也一直对他说:“加森且、加森且……”意思就是皈依他。对于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人们都很愿意皈依他;对于抓着世间法不放的修行人,他们虽然有眷属、有人民币,但是对他总感觉难以生起信心。萨迦班智达说:真正的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他的美名仍会远播他方。因此,我们应该发愿:生生世世成为一个住在寂静地方、抛弃今世的真正的修行人。

(九)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处于愦闹中的修行人闭关期间一直念修本尊心咒等,于是成了人们所指望的对象,俗人家中出了什么不顺之事,就会说:“那位修行人已经念诵圆满,具有较大的威力,快去喊他。”

住在城市里的修行人,也许可以念诵很多咒语,但家里人也会因此说:“他的念诵已经圆满了,威力很大,这件事一定要找他帮忙。”于是纷纷前来找他。

这么一来,他的禳解、厌胜焚烧等经忏的事业倒是格外兴盛,而享用黑财的罪业也是格外深重,最终径直堕入地狱。

这些住在城市里的修行人,因为很多人都会找他念经修法,所以在这方面确实比较精通,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直接堕入地狱。

住在宁静圣地的清净修行人远离今生的世间八法,精勤如理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法,结果依次证得并现前十地的一切功德,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说真正的闭关者与名相的闭关者所获得的果位也有如此差别。

格鲁派特别重视慈悲菩提心和正见,法王如意宝也是特别注重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

如是在各种愦闹不断出现的寺院以及城市等地闭关的人由于所住之处是恶劣的环境,因而非但不会增上善法,反倒很有可能破戒破誓言。

住在寂静地方不会这样的,而住在城市里面,不但善法不会增长,反而很容易毁坏戒律。

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这样写道:“故乡场合及寺院,城市闹处五非处,不净破戒毁誓境。”

《美丽的莲花》中说:修行人不能去的有五个地方——故乡、热闹的场合、散乱的寺院、城市以及愦闹处,这些都是容易毁坏戒律和誓言的处所。

如果想要做一位名副其实的闭关修行人,就应当依止幽静的圣地、知足少欲、心心念念不离上师、慈爱金刚道友、不违誓言、不离大悲心,自己恒时做自己的仆人,经常阅读中观、大圆满等殊胜论典,久而久之,相续中自然会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正见和自然本智,这样一来,坐也快乐、走也快乐,痛也快乐、病也快乐,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非常快乐的。

利众勿操之过急

利益众生不能过于着急,应该首先成就自相续,之后再去利益众生。

在寂静处修行,自心尚未真正现前甚深空性的实义之前切勿假借利他来欺骗众生。

这种行为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对他人来说也没有利益。

在加行道获得缘起空性的止观双运等持而摧毁明显的实执,

加行道时,对于缘起空性的止观智慧可以生起定解,依此便可摧毁明显的实执,而细微的实执只能在一地以上断除。

虽然利根者有获得不退转相的可能性,

有些利根者在加行道就可以获得不退转相,按《经庄严论》的观点,钝根者只有在八地时才能获得不退转果位。

但仍然不应急于行利众事业,而需主要调伏自相续,这一点甚为关键。

已经在加行道获得不退转相的修行人,仍然不能急于利益众生,而应以调伏自己的烦恼为主,更何况作为凡夫的我们,什么功德都未得到,就这样灌个顶然后马上去利益众生是不现实的。

当然,所谓的利益众生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自发菩提心开始,就应该心心念念利益众生。但是,对于利益众生的方法应该辨别,想要依靠简单的灌顶、传法到城市中利益众生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说,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自己尚处于重重束缚中时,暂且放下利益他众的念头,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

处于加行道的圣者尚且需要调服自相续,那具有一切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就更应该把利益众生的事情先放下来,一心一意地修行,调伏自相续的烦恼。

有些人到学院没有两天,就口口声声说要到汉地去弘法利生。当然,弘法利生的名声非常好听,但在你的相续还未成熟之前就直接去利益众生还是有点儿困难。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认为自己换了一身衣服就非常了不起,可以去度化众生了。但是到最后,可能你没有度化众生,众生反而把你给“度化”了——本来没有邪见已经变成邪见者了。

昔日,三同门请问著名的大善知识仲敦巴:“居于静处实修与以正法饶益众生,何者更为重要?”

如果自己还没有办法利益众生就应该安心住在寂静地方,否则即使给众生讲了一些佛法上的道理,对自他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发菩提心,但行为上不用立刻出去利益众生,这一点是宁玛巴、噶当派一致公认的。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皈依不到三天,自己都没有修过加行,就跑到城市当中去给别人指导加行修法了,这样的话,你会不会几天之后就还俗了呀?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谨慎。

仲敦巴格西答道:“自相续无有任何修行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益,因为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谁也不会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加持,

他自己还没有一点证相验相,不要说菩提心、大圆满的境界,连小乘的出离心都不具足,又怎么能给别人加持呢?就好像空空的瓶子里根本无法倒出液体一样,没有办法实现。

他们的窍诀就像未经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无有任何纯酿的滋味;

一般酿酒的人都知道,要想酿造出香醇可口的美酒,必须长时间的按压酒糟,否则根本不行的。

虽已获得暖相然尚未达到稳固的胜解修行者也不能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因为他们的加持好比倾倒满瓶之物一样,倒是能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

即使已经获得了少许暖相,但在境界没有稳固之前也不能急于利益众生。

尤其大圆满修法的境界和窍诀,如果自己还没有生起任何境界,当然也就不能给别人灌顶、传窍诀;即使已经生起了一些境界,也不能这样做,否则,别人虽然会获得一定利益,但从此之后,你自己的境界就会消失不见了,就像满满的一瓶水倒出去之后,自己就点滴不剩了。

窍诀则如将火炬传递给他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真正如理如法的上师,在传窍诀方面是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自己相续中的证相、暖相只能对自己的根本上师说,随随便便传给别人是绝对不允许的。

得地的菩萨则是成办利益众生的标准,他们的加持就像妙瓶可满一切所愿般,能令他众相续得以成熟,而且自己也是始终盈满不会空无,窍诀好似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而且自己也不会变暗。

《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这时,就如同妙瓶如意宝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满足所有众生的一切所愿;又犹如酥油主灯一般,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

现在正当五浊恶世之时,我们凡夫人应于寂静处修持慈悲、菩提心,如今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相续的烦恼之时。

有些人刚进佛门没几天就到城市中去利益众生了,但两三年之后,戒律、见解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你自己都已经无法见人了。因此在凡夫位,还是应该精进断除烦恼,在寂静地方修持慈悲心、菩提心。

例如,不是折断名贵药树之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其成长之时。”

名贵的药树在苗芽时期应该尽量保护,同样,自相续稍微生起一点菩提心的时候,应该精心地守护,好好地修持,否则,暂时利益众生的事业似乎很广大,但长久来说,对自他相续都没有太大利益。

因此,我们平日里以修习珍宝菩提心为主,这实际就是在利益众生,如果在此时直接去饶益他众,只会丧失自相续的功德,所以不可急躁而行。在未得见道之前,一直坚持活到老修到老的原则十分重要。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在没有得到见道之前,应该一直呆在寂静地方精进不懈地修持。所以说,发了菩提心以后安心地住在寂静地方修持,这就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蓝色手册》中也说:“自续尚未全成熟,初学主要自修行,利众为主未开许,当依劝发净心行,除心利生外无有,身语不必直接行,无神通前利有情,如盲听名射野兽,故勿草率主修行。”

自己的相续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应该依照上师教言努力修行,以劝他人发心为主,实际上,除发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利益众生。

因此,初学者不应该像盲人仅仅听到声音就想射击野兽一样草率地做出任何事情,还是要以修行为主,努力调伏自相续。

这里的意思是说,自相续尚未完全成熟的初学者不能直接去饶益他众,就像初生小鸟不能模仿雄鹰飞到空中一样,如果初学者亲自去利益众生,结果不但利益不到他众,反而成为毁坏自身之因。

翅膀已经成熟的雄鹰,可以毫无畏惧地任意翱翔在虚空中,刚刚出生的小鸟虽然对雄鹰百般羡慕,也不应该妄图效仿雄鹰,轻易地飞到空中。同样,刚进入佛门就装作大成就者一样出去利益众生,不但对自他无有利益,反而会成为毁坏自身的因。

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下,学院当中有些人一直安心地在寂静地方修持,他的修行一直非常稳固,见解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增上。但有些人住在这里还没两天,就以弘法利生为借口跑到城市里去了,现在的下场也是非常可怜。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还认为自己利益众生的发心非常广大;有些人虽然懂,但以业力现前,根本没办法把握住自己。

《劝发净心经》中云:“不摄眷属、远离孤陋寡闻凡愚之友,居于偏僻之处寂静调柔,勤修寂止瑜伽。”我们应当依此而行。

作为初学者的你们,首先既不应该摄受弟子,也不应该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一些孤陋寡闻、愚笨的凡夫朋友,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寂静地方好好修持,祈祷释迦牟尼佛。

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都需要依靠各种方便精进修持。《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中下根者精勤修,乃至我执我所执,尚未灭于法界前,当依各种方便修。”一般相似地利益众生,其他人暂时会对你恭敬供养,你也感觉像是在欢乐的海洋中畅游一样,但与此同时,有关今生来世的解脱与安乐,很可能已经随着水流自己漂走了。

一般说来,要利益众生之人必须具有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盲目地饶益他众,必将像天盲者仅仅依靠别人说有膘肥体壮的野兽便拉弓射箭一样徒劳无益。

没有能力的时候,即使利益众生也没有丝毫用处。

在世间人的眼里,这种心急如焚、冒冒失失的行为也应该良言劝告。

即使世间人看到这种冒然的举动,心里也会替这位出家人着急,希望他还是尽快回到寂静处修行;他的上师与道友更是替他着急,非常希望他能够早一点醒悟过来,再不要走入歧途了。

这种不能稳重地安住在静谧的圣地调伏自心的人,从施主那里收集许多物品来发放布施、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等,这些若说不是善法又好像是,若说是善行又算不上是,

依靠造佛像、印经书等方式化缘,虽然具有一定功德,但无垢光尊者说:依靠不好的方式获得钱财,即使做所谓的善事也不合理。如《三十忠告论》中说:“虽从贫众收取高赋税,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等,然依善法成他积罪因,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这些所谓的善事其实并不是善事,因为不仅修行人自身非常散乱,施主们也会因此诽谤佛法和出家人,从而造下了很多不善业。

依靠这些似是而非、掺杂世间八法的善业,只会成为自相续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的实修半途而废不能究竟之因。

在上师正在宣讲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方面的道理时,你却说:“某某上师要建寺院、造佛塔,我要跟他一起去。”结果不仅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等修法全部半途而废,戒律完全失坏,别人也会由此生起邪见。

有些人一次又一次地出去,到最后,在寂静地方再也不想呆下去,但是他相续中的烦恼根本没有得到调伏,修法的功德一丝一毫也没有生起,只是还没有脱下身上的僧衣,这是因为脱下这身僧衣就化不到缘,好像演戏的人需要戏服一样,他们只是把僧衣作为化缘的一种工具。

这部《山法》当中,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讲到了非常深奥的一些道理,希望大家一定要细心体会。

因此,我们暂时应当将这些表面上的善法放下,精进修行内在瑜伽。

无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