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01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第一课

思考题:

1.请简单介绍世亲论师和蒋扬洛德旺波尊者。

2.本论的梵语、藏语、汉意分别是什么?宣讲梵语和藏语具有何种意义?

3.何为《对法七论》?《对法七论》由谁所造,对此有何不同观点。

4.根据赤热巴巾的规定,译师在翻译三藏前分别如何顶礼?如此顶礼有何必要。

今天开始讲五部大论当中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作者世亲论师,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真正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作了弘扬,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相信大家阅读了《世亲论师略传》以后,应该会很清楚。希望没有看过的人,一定要详细地读一下世亲论师的介绍,因为现在正在闻思的,就是六大庄严之一——世亲论师所作的论典,只有具足一定的福德、缘分,才能有这种机会。前面世亲论师的略传,有一个是《菩提道次第诸传承上师传》中摘录的,还有一个是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中的。按理来说,应该先给大家介绍世亲论师的生平,但因为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说了。另外,我在前面也写了注释的作者——蒋扬洛德旺波的生平,简单介绍了他老人家一生的重大事迹。

不管学习任何论典,首先对作者有所了知,由此也可以知道他的智慧,以及他的加持和摄受能力。这样一来,对闻思有很大的利益。

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节日,在这种非常吉祥的日子里,现在开始讲《俱舍论》。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大家认真背诵、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比较难懂,如果没有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恐怕不能在相续中轻而易举生起《俱舍论》的智慧。

《俱舍论》的讲义,藏传佛教非常多,汉传佛教也有一些,下面可以介绍。汉传佛教对《俱舍论》作的有些注疏特别古,现代人看起来非常困难;有些比较简单,却没能讲到《俱舍论》的真正含义。这次我们宣讲的蒋扬洛德旺波所作的《俱舍论释》,不广不略,对本论真正的含义,基本上已经宣说了。因此,在闻思的过程中,希望各位道友认真学习,从头至尾善始善终。

下面开始讲《俱舍论释》。

梵语:阿毗达磨够卡嘎热嘎

从藏音来讲,应该是“阿毗达玛”。一般梵文中是“阿毗达磨”,跟藏音有一点差别。“够卡”是俱舍的意思,“嘎热嘎”是颂的意思。

藏语: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汉意:对法藏颂

顶礼文殊童子!

作者蒋扬洛德旺波,在作释前首先写了一些赞颂顶礼句。

成熟二资菩提大果位,十力与四无畏狮座上,

慈悲为众宣说有无漏,一切法理本师前敬礼。

首先,作者对释迦牟尼佛作顶礼。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即已成熟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大菩提果位,于具足十力四无畏等功德的狮子座上,以大悲心为利益众生,而宣说一切有漏无漏的法理。于这样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面前恭敬顶礼。

现在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和以前的高僧大德从本质上是不相同的。以前的高僧大德一生中弘法利生事业等行为,确实值得随喜、赞叹。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简介,大家非常有必要了知。如果明年讲因明的话,也是以蒋扬洛德旺波尊者所作的《量理宝藏论》注释为主,因此了解这位尊者的生平非常重要。

下面顶礼迦叶尊者。很多佛弟子经常会说精通三藏,但是对法藏,也即《俱舍论》没学好的话,三藏是无法学习的。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曾经作了三次结集,第一次结集的即是对法方面的内容,结集者是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是经藏的结集者,优婆离是律藏的结集者。所以,此处对对法藏的结集者——迦叶尊者作顶礼。

以头陀行功德增吉祥,郑重交付如来之补处,

弥勒教法之中得解脱,结集对法迦叶前敬礼。

在南赡部洲和整个世间当中,迦叶尊者以十二头陀行的功德增上吉祥,释迦牟尼佛最后将如来所有教法,郑重交付于迦叶尊者,之后趋入涅槃。而迦叶尊者在弥勒菩萨的教法中获得大乘成就和解脱,还有一种讲法是,愿所有后学者通过对对法的闻思,在弥勒菩萨教法中获得解脱。

作者在顶礼佛陀后,又在结集殊胜对法藏的迦叶尊者前顶礼。

浩瀚无边万法之体相,无余摄于七论宝藏中,

以此法藏满足智者愿,迦旃延等罗汉前敬礼。

此处讲对法藏在人间是如何弘扬的,《三戒论释》中也讲过这方面的道理。

对法藏主要宣说了一切万法的总相、别相、性质、类别等,对浩瀚无边一切法的法相,没有丝毫保留地作了详细宣说。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对法七论》和《毗婆沙论》中有广泛说明,而所有对法的总集,即是这部《俱舍论》。若能通达《俱舍论》,也就通达了《对法七论》和《毗婆沙论》的总义。

这里说,浩瀚无边一切法的法相,全部包括在七大对法藏论当中,以此法藏可以满足所有智者的愿望。

有些人认为:对法藏《俱舍论》是释迦牟尼佛的共同法门,不像密法那样殊胜。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对法藏这一法门,全部由获得阿罗汉以上果位的圣者所造。对于圣者的语言,凡夫人如果不值得学习,那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笑话。

《对法七论》,由迦旃延尊者等七大阿罗汉所造;《毗婆沙论》是五百阿罗汉所造。因此,在五百大阿罗汉面前,作者也是恭恭敬敬顶礼。

搅拌无边经典大海中,撷取如意珠宝之论藏,

世亲安慧等尊诸出世,传承上师大德前敬礼。

这个偈颂赞叹了世亲、安慧等诸大传承论师。

诸大传承论师搅拌无边无际的经典大海以后,从中撷取了如意宝珠般《俱舍论》的论藏。而《俱舍论》的作者就是世亲论师,对其作注释的则有安慧论师以及钦•江比样等,在诸如此类的诸多祖师面前恭敬顶礼。

慈爱宝珠拂尘微笑中,为众指明普乐之刹土,

佛教胜幢文殊赐密藏,钦哲旺波尊者前敬礼。

在这里,对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根本上师——蒋扬钦哲旺波上师恭敬顶礼。作者将自己的上师称为慈爱众生之宝珠,并将其比喻成一种拂尘,依靠拂尘的微笑、闪动,为无量众生开示解脱的道理,令无量无边的众生趋入解脱光明的清净刹土。

“佛教胜幢”是蒋扬洛德旺波上师的名字。蒋扬洛德旺波的传记当中也有记载,蒋扬钦哲旺波和更嘎嘉村上师等,是他最得益的几位上师。在佛教胜幢和文殊赐予密藏的蒋扬钦哲旺波面前顶礼。

具无边德西绕嘉措尊,具大辩才桑给绕吉尊,

以及土登秋戒札巴尊,传讲此法三师前敬礼。

尊者得受《俱舍论》法门的三大传承上师,分别是西绕嘉措、桑给绕吉和土登秋戒札巴,在这几位尊者面前也是恭敬顶礼!

我之智慧犹如针眼般,本不应量法藏降法雨,

然为自己修习诸法理,发心撰写此论之注释。

作者很谦虚地作立誓句:我的智慧非常渺小,就像针眼一般。按理来说,根本无法衡量如海般《俱舍论》的法理大海。之所以造此殊胜论典,就是为了自己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有一种生生世世的串习,并种下善根、结上善缘,才发心撰写了这部注释。

当然,这只是他老人家谦虚的言词。尊者肯定具有这种深广智慧,只是在众人面前谦虚的一种表现。

上述顶礼句,就像抛散朵朵鲜花一样,先在诸佛菩萨前奉上殊胜供养。接下来,介绍这部《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论师。世亲论师,由我等大慈大悲的释迦佛亲自在《文殊根本续》中作过授记,能背诵九十九万部《般若颂》、被人们誉为第二大佛陀。在多罗那他的传记中讲到过,不过里面所讲的与雍怎益西加参的说法有点不同,可能是翻译的角度不同。

世亲论师圆寂的地方,在现在的尼泊尔,法王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专门去朝拜了世亲论师的遗塔。当时我也顺便拍了照,如果在《俱舍论》的前面或者后面放一下,大家应该对世亲论师生起很大信心。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觉,我自己看过世亲论师的传记以后,认为:无论在培养僧众,或者讲经说法、撰写论典等各方面,能够学习他的论典,真的很有福报。不管怎样,大家首先对作者应该生起大信心。

全论通过五事内容与八品词句加以抉择。一切有部认为,万法可以包括在五事当中,所以《俱舍论》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讲五事,什么是色法;什么是心法;什么是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是除色法和心法以外的一种法;还有虚空等无为法。一切有部或者说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五事当中。

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当中,见解以《俱舍论》来衡量,行为以《毗奈耶经》衡量。如果懂得了《俱舍论》,又懂得了《毗奈耶经》,对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的教义已经完全通达了。

在末法时代的此时,寿命如是的短暂,想要对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所有经典全部闻思究竟的话,恐怕很不实现。现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闻思这部论典,大家应该高兴。有些常住的人,十多年来一直等着讲《俱舍论》,在我面前可能也说过一百遍了:能不能讲《俱舍论》?能不能讲因明?很多金刚道友一直这样申请和祈求过……因为种种原因和缘起,这种因缘一直没有成熟。这一次开始讲《俱舍论》,讲的过程中不一定全部通达,因为我对《俱舍论》比较陌生,可以说在五部大论当中,《俱舍论》是最不熟悉的一部论典,但我想:依靠传承上师的教言,大概的意思还是可以给大家讲一下。希望大家在闻思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

此论分四:一、论名之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一(论名之义)分三:一、译名;二、解释论名;三、论名之必要。

乙一、译名:

本论的梵语名称即“阿毗达磨够卡嘎热嘎”。印度总共有四大语系:现在人们所谓的梵语,叫做天语;印度的本土语言,叫做土语;还有颠鬼语和讹误语。也即人们共称的四大语系,分别对应为印度语系、巴利语系、毕舍遮语系和阿婆商厦语系。

一般来说,藏语当中有“嘉嘎”、“嘉纳”两种说法,也就是汉白、汉黑的意思。“汉白”,是汉族白色;“汉黑”指汉族黑色。现在汉地的人,称为黑色的汉族;印度人,是白色的汉族。为什么这样说呢?印度一般在家人都是穿白色衣服,戒律当中说:出家人不能穿白衣、白衣居士等等。就是指印度在家人特别喜欢穿白色的衣服。以前我们表演释迦牟尼佛十二相成道的时候,在家人全部穿白色衣服。到印度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在家人普遍穿白色衣服。因此在藏文当中,汉族白色称之为印度。汉族黑色就是指现在的汉地人,因为他们大多数喜欢穿黑色。去年在鼓浪屿的时候,我们故意站在桥上找,大概几千人,其中穿白色的一个人也找不到。

下面一一进行对照:梵语“阿毗达磨够卡嘎热嘎”,藏语即“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汉意为“对法藏颂”。其中“阿毗”义为对,“达磨”义为法。唐玄奘译为“阿毗达磨”,我们经常说《上阿毗达磨》、《下阿毗达磨》,或者说《大乘阿毗达磨》、《小乘阿毗达磨》。什么叫做“对”呢?《经庄严论》中说:对有现前、再三、威严、了达四种含义。这里指一切万法的法相、性质、类别等,全部一一现前,再次地说明它的本体,所以叫做“对”。“法”的含义比较广,有所知等十种含义,但在这里,就是指一切万法,或者说所知、所学的学问。“够卡”义为藏,也即如同仓库一样,藏有很多对法的内容。现在汉传佛教经常用《俱舍论》,颂词前也用《俱舍论》,“俱舍”只是藏的含义,《俱舍论》也就是藏论,其他如“对法”的意思并未表达出来。“嘎热嘎”义为颂。以上将梵语与汉意作了对照。

乙二、解释论名:

为什么叫对法藏论,在下文还会宣说。

乙三、论名之必要:

宣说梵语的必要:是为了说明此法有确凿可信的来源,宣说藏语是为了感念译师智者们的恩德。

由于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为了怀念释迦牟尼佛、忆念释迦牟尼佛的恩德,有宣说梵语的必要;另外,即生多多念诵梵语的话,可以在自己的阿赖耶上种下善根。很多佛经中说:贤劫中的一千尊佛都是以梵语来转F轮的。因此梵语具有极大的加持力,今生与梵语结上善缘,对来世有很大利益。而且印度教法的来源非常清净,可信度很高。在论典之初首先宣说梵语,有如上所述的很多必要。

宣说藏语,也是为了忆念诸大译师们的恩德。如果当时他们未将梵语翻译为藏语,后人根本不知道其中所宣说的含义。现在依靠译师们的恩德,我们才知道,阿毗达磨就是对法藏论的意思,并进一步了解它的含义。

宣说藏语和梵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达两种语言的差别。

甲二、译礼:

顶礼文殊童子!

这是后来译师加的,《阿毗达磨》本颂中是没有的。

文殊菩萨身语意尽除了一切粗罪之垢,是一切凡夫、圣者所应依止的殊胜对境,尽管早已成佛,但显现上仍以八地菩萨(也有十地菩萨的说法)童子的形象住世。译师在翻译论典之前首先三门恭敬作礼。

藏地的译师与汉地的译师有点不同,比如唐玄奘在翻译之前没有译礼句;一般藏传佛教的很多译师,在将梵语译成藏文时,都会有一个译礼句。我这次从藏文译为汉文的时候,将译礼也一并译出来了。

译礼之必要:为了实现暂时翻译圆满,究竟愿一切结缘众生获得无上圆满佛果等,有诸多必要。

之所以特别顶礼文殊菩萨,是让人们知道此论是论藏的注疏,不属于律藏,也不属于经藏。大家都知道,以前赤热巴巾国王,在12岁时登上王位,是藏地四十一代王朝的国王,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赤热巴巾”,也就是具发髻的国王。有些历史中说,他不喜欢洗头发,但对出家人特别恭敬,每次见到出家人的时候,就会将发髻松下来铺散在地上,让出家人踏过。

赤热巴巾在藏地建立了非常大的译经场,为了区分三藏之间的差别,在译经前都会加不同的顶礼句:律藏前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有关戒律方面,唯有释迦牟尼佛才有开遮的权力;经藏方面,在前面加上“顶礼诸佛菩萨”,因为所有经藏都是诸佛菩萨通过问答方式记录下来,为了说明这一点而顶礼诸佛菩萨;凡是论藏方面,只有文殊菩萨具有非常胜妙的智慧,能够见到一切万法的细微差别、总相和别相等,因此“顶礼文殊菩萨”。

阿多赤热巴巾在藏地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国王,不仅在藏地很有名,在汉地五台山的东台、南台和中台之间,文殊菩萨曾以老虎的形象在他面前显现,为此,他还造了一座佛塔,叫做狮子卧,现在在山顶也是有的。由于法王对佛教非常崇拜,当时有个大臣不信仰佛教,对国王生起很大成见,后来将国王暗杀了。阿多赤热巴巾将藏古文改进为现代文,在文法方面作了很多改革,对佛教的贡献也是非常大。

那是不是三藏全部以这些顶礼句来区分呢?也不一定。因为阿多赤热巴巾以前出现过很多译师,有些译师对哪一位本尊、上师或佛陀有信心,也会在译文前作顶礼,后来的有些译师可能也有些不同。所以,并非所有译师按这种规定来区分,但在藏传佛教中,大多数译师在翻译三藏前,都是以阿多赤热巴巾的规定作为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