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2 探寻藏地瑰宝 >> 怎样修学密宗-问答-香港理工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香港理工大学问答

(一)问:感恩上师。请问,在家人该如何寻找寂静的地方修行?

答:在家里找一间房,关上门,就是寂静的地方。(众笑)

我看到一位居士在门上写个“静”字,说是修行用的,这个做法就不错。如果隔音效果好,自己规定个时间呆在里面,关上门、关掉手机,就可以享受修行的安宁了。

(二)问:我是高三的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我该怎样用佛法利益身边的人?

答:你要用佛法利益别人,那自己要先学好佛法。学到了佛教知识以后,因为是自己的东西,所以当你传给别人的时候,自会根据不同情况找到相应的切入点。

如果你自己没有佛教认识,也没有修行,就像介绍学术一样,讲什么都靠“PPT”,那“PPT”万一坏掉了,你肚子里又没东西,就可怜了——电脑一死机,人也死机了。

(三)问:我是广州外语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的,现在搞出口贸易。一个朋友这样为我解释显宗跟密宗的区别:“修行佛法的目的,好比把瓶子里的气体释放出来,让它与外面的空气接触。为达到这一目的,显宗修法有点像用个东西去磨瓶子,慢慢磨穿了,气体才能出来;密宗是用锤子敲,一敲就解决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答:从某种意义理解,可以这么说。因为显宗要求广泛、长期地学习理论,一步一步修;密宗通常是上师用最简单的道理直接讲要义,能领受的人可以顿悟成就。当然,后者必须是特殊根基,有殊胜智慧,否则很难一下子领会。

问:那您看我是学密宗还是显宗好?我想快。

答:那就学密宗嘛。

(四)问:我是香港一所佛教小学的老师,接触的都是六到十二岁的小朋友,蹦蹦跳跳的,总是静不下来。希望堪布给我开示一下,该如何教他们观心?如何引导他们学佛?

答:从小学佛非常好。教育学院的王博士就是从小读的佛教小学,我们从他的PPT上,看到了他小时候的照片,很可爱。现在他是一名大学教授了。他的成长可以说明,宗教对孩子的健康是有利的,而不是相反。他从小发展起来的纯净心态,让他到今天还保有一种不同的气质。

以前我去马来西亚、新加坡时,发现那边有许多“文殊小学”、“阿弥陀小学”,特别欢喜,也很受启发。回到家乡后,我在寺院里也办了个小沙弥学校,起名“文殊小学”。后来慈诚罗珠堪布把他的小学命名为“文殊小学”,可能就是从那边学的。(众笑)

能上佛教小学的人让人羡慕,如果我也上过这样的小学,现在可能会有点水平了。

你刚才问,怎么教那些蹦蹦跳跳的孩子?我想,六到十二岁的孩子,让他们天天坐禅、观心,不准动,也不准想,这不太现实。他们喜欢蹦蹦跳跳,那你就教他们一边跳一边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问:我是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专业的学生。听您讲了这堂课,我感触良多。平时我妈妈也让我修身养性,我就是不听。现在听您讲了,就想从理论上开始学佛。但是佛教的书籍那么多,我该选一本什么样的书,来启发自己的思维呢?

答:的确,共同学习很有感染力。像前两天的研讨会,有的同学以前根本不信佛,但在互动过程中,也开始相信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许可以改变他的一生。

对初学佛法的人,我通常建议他们从《大圆满前行》或者《慧灯之光》的加行部分开始学,你可以试试。

问:我还有个不情之请。我们从广东过来比较麻烦,您有时间的话,能不能到我们那边去一趟?我的很多同学都想听您的课。

答:能否去得成,还要看因缘。你到这里比较麻烦,我到你们那里,可能也有点麻烦。(众笑)

我很乐意进入大学校园,跟知识分子交流。未来属于年轻人,为了让他们有个“造福人类、不害众生”的理念,让他们的人生过得美好一点,我很希望做点什么。不过,有些事也要看因缘。

(六)问:我是加拿大留学生。前两天在跟师兄讨论“修止”的问题,大家说“止”就是“不追随自己的念头,也不拒绝自己的念头”,但这跟发呆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一般来讲,止与观是双运的,这种修法在密宗、禅宗里都有。类似你刚才说的,“不忆念过去的念头,不迎接未来的念头,不落在当下的寻思中”,能安住这样的状态,平时常常生起的贪、嗔、痴等分别念,自然就止息了。

这是佛教中非常胜妙的修法,如果你修得进去,就会住于一种法喜的境界中,和发呆不同。

(七)问: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知识管理专业的硕士生。见您之前,我参加了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举办的“生命禅修营”,他也讲到了观心的几个层次,和您讲的一样,这让我了解显密的确是不分的。不过在打坐禅修课程上,我旁边有个女孩子,她学的是密宗,所以一打坐就结手印。我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她说:“师父教的,我也不懂。”我想请堪布为我们解释一下打手印的意义。

答:我不是她的师父,能找到她师父的话,肯定有最正确的答案。

你刚才说得对,在究竟意趣上,显密是一致的,对此前辈大德们抉择得再透彻不过了,后学者不必争论太多,一心一意修持即可。我对佛光山诸多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行为非常钦佩,他们的法会庞大而有影响力,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我很随喜。

说到手印,每一尊佛菩萨的手印,都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在修行一个法门时,也可以结相应的手印。如果你想结手印又不太会,可以用合掌代替,因为麦彭仁波切说过:“所有的手印都可以包括在合掌当中。”

甘教授最喜欢合掌,说明他深谙此理,把所有手印都总结在一起做了。(众笑)

(八)问:有一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我自己很愿意学佛,但家庭成员反对,怎么办?

答:有人反对是正常的,但我们也不必舍弃信仰,相处时善巧一点就可以。

西方家庭一般都尊重彼此的信仰。我认识这么一家人,他们家有三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但是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各做各的仪式,谁也不干涉谁,一家人在不同的信仰下和睦相处。

我们没有这么幸运。昨天有位佛友说,他家的佛堂被拆过几次,拆了建、建了拆,经过长期的斗争后才终于不用拆了。可能每个人学佛都会遇到些违缘,不说我们,当年佛陀在出家、修道、成就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违缘。

这时候我们要会随顺,听听家人的想法,问题也就解决了。否则家人也会觉得你装样子:“对家里不管不顾,一个人跑到寺院里修大悲心,去外面当义工、做慈善,这算什么慈悲?”

(九)问:我来自江苏经贸学院。和上师一样,我也喜欢看书,很好学,但怎么才能坚持下去呢?

答:一个人好学,可能跟前世也有关。不爱看书的人一看书就困,学生时代还好,进入社会以后干脆就不看了。我有个同学说,他已经二十多年没看过一本书了。“是不是压力太大?”我问他。“是啊,没时间,也没兴趣。”他无奈地说。

所以,生活会把我们困住。除非你把看书当作享受,繁忙之余的一种休息,而且时时有所收获,否则,可能就很难坚持“好学”了。

我看佛书尤其是密宗的书,每每乐此不疲,偶尔涉猎世间学问也会有所心得,甚至兴趣盎然。我想可能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就是当我对于想要深入的思想,一旦了解了它的功德,进而有些把握或通达的时候,再苦再累也愿意坚持。

(十)问:我是来自哈尔滨商业大学的一名本科在读生。现在有一些佛教徒把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共同推行,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在藏地,传统文化就是佛教,也早已融入了藏民的生活。而在汉地,儒教和佛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两支,把二者一起推行当然很有意义。

我想人们推行传统文化,也是在为这个社会担忧,尤其是年轻人。80、90后的年轻人,除了课本知识以外,基本没接受过什么为人处事的训练,以至于毕业后都不太会做人,再加上媒体的染污也越来越重,人心向下的趋势在所难免。可能是这种种原因,让大家开始呼唤传统文化了。

我以前讲过《弟子规》,很好的教材,里面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过这些只涉及今生,根据佛教的精神,我们关心今生,也关心来世,所以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最好也为他们树立一个因果观,让他们从小相信前世后世。

佛化家庭一般都有这种教育,我见过这种孩子,既懂礼貌,又有佛教素质,让人特别喜欢。你们有孩子的,可以尝试这样去教育。

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问题不难调整,教教规矩,让他明白道理即可。但有些问题,像一些很难治的疾病或偏执状态,就没那么简单了,很可能与前世有关。这时候光靠简单劝化是不够的,最好能运用一些佛教的修法,否则今生受苦不说,恶性循环起来还会延续后世。

所以,我认为,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要佛教。在推行传统文化时,如果有儒家的人规教育,也有佛教的三世及因果教育,那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对现在和未来,都将带来莫大的利益和推动。

(十一)问:我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俗话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现实中好像不是这样,我爸这个人心地善良却一直在吃亏,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好人有好报,这个理是对的。但这个好报不一定都在今生里感受。

一个人今生快乐,是他前世行善带来的,一个人今生受苦,是他前世造恶导致的。如果你爸一直在吃亏,是不是前世的业的问题?不过他人好,现在造了善业,来世会快乐的。

我常用比喻解释这种“因果观”: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就像你平时不学就考不好,你好好学就考得好;从因到果也需要时间,就像农民种庄稼,春天种秋天收,不可能今天种今天收。

因此,好人一定有好报。不过好报不是今生都看得到,有些要在来世或者来世的来世,才看得到。

问:我一个同学的祖母在庙里吃斋念佛,过世五十年后肉身不坏,当地人把她制成金身一直供奉。请问您怎么看这件事?她的子孙后代应该怎么做?

答:藏传佛教的论典中记载:修行有成就的人,死后会出现肉身不坏、烧出舍利等种种瑞相。所以,这是她修行的功德所致,应当受到供奉。

有这样的祖母,她的子孙后代们应该感到幸运,要对修行有信心,像她一样行善。她有了成就,她的眷属或与她结缘的人,将来也会得到摄受并证果。

(十二)问:我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我想代我表姐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她今年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现在在医院里工作,她想知道,怎样用佛法帮助病人?

答:大乘佛法的核心是慈悲:愿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这是大悲;愿众生获得一切快乐,这是大慈。

有了慈悲心的人,接触患者时会尽心尽力给予救治,并且也能够帮到他们。所以,有心用佛法饶益病人,最好多修慈悲心。我认识很多医生就是这样的,他们修得好,治病的效果也好。

(十三)问:请问,菩萨戒跟密乘十四条根本戒,都是在什么时候受?

答:菩萨戒要通过一种仪轨来受,有愿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密乘戒是在灌顶时受,没有单独仪轨,得到灌顶也就得到密乘戒了。

(十四)问:佛教的理念是“不执著”,但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佛教徒去大大小小的法会抢购一些加持过的圣物或宝物,每个人家里都收藏了一大堆。他们支持不同的佛教团体,算是一种功德,但这种贪执心是不是有违佛教的基本概念?

答:佛教里说“不执著”,是说最后不执著,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执著。你要找到具相上师,你要得到正法,你要得到传承的加持……这些在胜义中的确是空的,然而在世俗中却会起作用,你不争取,或许就得不到了。

“不执著”不是佛教的全部内容。

(十五)问:我是湖南长沙一名私营企业主。自去年学佛以来,我在管理的惩罚与佛法的慈悲之间有些纠结,请问这两件事该如何圆融?

答:管理很重要。不仅是企业,佛学院或居士团体也需要管理。但管理不能离开慈悲,你一方面要管理员工,一方面也要关心员工。

只要是恰当的管理——不是不道德那种,你把章程讲清楚,怎么赏怎么罚,只要不舍弃慈悲心,照章执行就可以。这是正常管理。否则,一味“慈悲”也会失去控制的能力。所以要掌握好尺度。

(十六)问:我是东莞一名小学教师。我刚入佛门不久,这个年龄才认识佛法,有点惭愧,也比较急迫。我想对孩子们发菩提心,用佛乐的方式度化他们,不知道这样是否有用?

答:上了年龄的人学佛会心急,我理解。我常去大学交流,也是不想让年轻人错过佛缘。他们有佛缘,但错过以后,等老了再学,业也造得差不多了。

从小学开始更好。只要不用提佛教名词,让孩子们听听佛号种个善根,适当做一点对他们肯定有利。香港这边比较自由,有兴趣、有能力的人,可以尽力弘扬。

问:我现在不杀生、不吃肉,但我有个孩子做不到。我用佛法劝他,他不听,请问怎么办?

答:你对他说:“吃肉对健康不好。”

这次夏令营期间,我们一起过了五天素食生活,有些大学生一回家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哎呦,五六天没吃肉了,快做顿肉来吃。”(众笑)

其实素食比肉食健康。国际上很多素食主义者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其他宗教徒,他们吃素只是为了健康。现在的营养学、健康学、医学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并不适合肉食,肉吃多了会得很多疾病。

有人说:“吃素营养不够,会瘦。”其实是够的。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吃牦牛肉,但牦牛不吃肉,它吃草,吃草还那么肥。”所以,吃素不会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