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 >> 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41 🎬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十一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现在讲四无量心品。前面讲舍无量心,然后讲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按照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先讲舍无量心。我们昨天讲到了,观修舍无量心的时候,要观想众生的恩德,因为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自己的母亲,所以不应该对他们生起嗔恨心,甚至舍弃他们。

接下来就讲到,我们对于舍无量心的观修对境——众生,不能特意去耽著,因为他也许是亲人,也许是冤仇。所以,众生分别念当中认为的纯粹的亲人或怨敌,实际上是不一定的。这种窍诀和修法非常重要。

丙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中者亦成亲非亲,

利益损害不一定,贪恋嗔恨不应理。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如今被我们当作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的人,这些非常亲密的亲朋好友,实际上也会很快、很容易地变成怨恨的敌人。世间当中大多数怨恨的敌人,其实来自于自己身边的这些人,他们会变成敌人加害我们,而且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非常难以忍受的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那么,我们对他们回报利益合不合理?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中者亦成亲非亲,”还有一些人是“中者”,对我来说也不是亲友,也不是怨敌。这样的中等人很容易变成亲友,也很容易变成“非亲”,甚至变成特别可怕的敌人。

“利益损害不一定,”而且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损害还是利益,是不确定的。

“贪恋嗔恨不应理。”所以,我们现在对个别的亲方非常非常地贪爱,如沸水一般、滚滚汹涌;对个别怨恨的敌人、关系不好的人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就像熊熊烈火一样,不断地燃烧怒火。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不管是贪心还是嗔心,实际上都非常极端,也是非常过分、不合理的,是一种夸张的心态。所以,具有强烈贪心的人,他也不会快乐的,因为他始终处于一种非常不平静的、浮躁的心态当中;还有一种人经常处于嗔恨心的状态当中,实际上他也不快乐,因为他的心没有安住在本来的心态当中。这样以后,具有强烈贪心或嗔恨心的人,不仅自己直接或者间接感受许许多多痛苦,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平安、不安全、不快乐,而且他们处处都带有一种危害性,给人一种恐惧感。

有些人可能想:身边的人有嗔恨心的话,我们的确有一种不安全感,但是,身边的人有贪心的话,会不会这样呢?也很难说的。因为,强烈的贪执所带来的后果和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对待所有众生都要带着一种平等的心——所有众生都需要离苦得乐,我都要用慈悲心来维护他们。如果有了这种心态,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因此作为修行人,虽然在习惯上、在习气当中,对自方有着极其强烈的贪爱之心,对他方、对不悦意的对境经常有一种怒火冲天的分别念,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不合理的。

所以这里也讲了,世间当中的亲怨都是不定的。很有可能,即生当中怨恨的敌人是前世的父母或亲友,而今生当中特别贪爱、执著的家人、亲人,是前世怨恨的敌人。所以,如果是知道前世后世、具有宿命通的人,看到这样的亲怨关系,就会觉得轮回的悲剧、闹剧非常非常可笑。

以前我们也讲过,嘎达亚那尊者曾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就是说,孩子吃父亲的肉,打母亲的身体,把怨恨的敌人抱在怀里,妻子啃食丈夫的骨头,这样的轮回法非常稀有!

现在世间当中很多的亲怨关系,有些是还债的,有些是讨债的,有些是有各种奇妙的因缘在其中。正因为这样,你对他的执著、对他的嗔恨心也是非常强烈的。

我好像讲过吧,汉地的志公禅师是梁武帝的国师,也是汉地共称的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婚礼。因为他有知道前世后世的宿命通,结果就看到,娶妻的这个人娶的实际上是他以前的祖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祖母离开的时候,对自己的孙子非常非常地贪爱,所以她拉着孙子的手就死了。死了以后,因为她对孙子特别执著,就变成了他的媳妇。所以志公禅师就说:“孙儿娶祖母。”

进去之后,禅师看到一个小女孩儿正在吃猪蹄,原来这个女孩儿的妈妈已经死了,死的时候她对女儿也是非常贪执,死后就变成了他们家的猪。后来,他们家把猪杀了,现在女儿正在吃它的肉。所以志公禅师说:“女食母之肉。”就是说,女儿正在吃母亲的肉。

然后禅师到了院子里,有一个小孩子正在为了宴请而敲鼓。他用神通一看,原来小孩子的父亲已经死了,死后变成他们附近的一头驴,后来他们把驴杀死,并把驴皮做成了鼓,整个鼓外面的皮实际上是他父亲的。禅师就说:“子打父皮鼓。”

然后,禅师看到了正在欢聚一堂的亲朋好友,在观察他们前世的时候发现,他们前世都是被杀的猪羊,现在都聚在一起。于是禅师说:“猪羊炕上坐。”就是说,炕上坐的这些全是以前的猪羊等牲畜。

他们当天所食用的所有食物,包括在锅里面煮的鱼虾等各种各样的食物,都是他们以前的亲朋好友。所以他就说:“六亲锅里煮。”所有的六亲眷属都在锅里面煮着。

他后来说:“众人来贺喜,我说:苦!苦!苦!”也有这样的偈颂。

实际上轮回的确是这样的,如果懂得前世今世,我们可以这么讲,举行一个特别大的婚礼也好,过年也好,或者在某种特殊的聚会当中,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吃那些动物,然后那些动物全变成了怨恨的敌人,就这样冤冤相报——有时候我们变成人,吃动物;有时候这些动物变成人,开始吃我们自己所变的畜生。

不懂业因果的人觉得,好像吃动物是无所谓的,六道当中的很多众生,在他们看来的确也是无所谓的。甚至有些宗教、有些人根本不把它们当作生命,而是当作草木植物一样来对待,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轮回辗转的整个悲剧关系,就一定会觉得非常恐怖、非常惊讶,不得不思考人生当中的许多关系;如果你不懂得这些的话,可能也会觉得无所谓。

在现实的世界里做一个好人

不管怎么样,这里说,即生当中来讲,很多亲友和怨恨的敌人,他们的身份其实是不一定的。尤其是我们自己身边的这些人,当你特别兴盛富裕的时候,很多人也许是你的好朋友;当你已经衰败或者是沦落为乞丐的时候,你最好的朋友也会远离你的。

《萨迦格言》中说:“有财之时皆为友,一旦穷困皆成敌。”当你有财富、有名声、有地位,有各方面利用价值的时候,身边原来互不相干的人也会变成你最好、最亲密的朋友;一旦你沦落、穷困、身体不好,或者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时候,除了极个别特别好的朋友以外,谁都不会看你的,甚至可能另眼相待、怒目相对。这就是世间当中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世间的很多人可能在这方面都有感受。包括一家人当中,当一个人有钱、有能力的时候,家人都对他特别好;一旦他生病了,一旦他最后确实什么都没有了,除了极个别的一些好人以外,其他人根本不会变成他的亲友。这就是很多很多人的做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看得到。

从这个道理反过来讲,做人一定要做好人!做好人是什么意思呢?当你的朋友被很多人拥护、赞叹、赞扬的时候,你怎么看待他们,这要看你自己。而一旦你身边的这些人确实遇到了困难,比如说生病了,没有钱了,家里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了,这个时候,他们身边的很多亲朋好友,甚至他们自己的亲生之子也会远远离开的。我们藏族有一句俗话说:当你富裕的时候,天上的飞禽也会来维护你的;当你衰败的时候,自己的亲生之子也会远离你的。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做一个好人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做一个好人呢?就是做一个稳重的人。那什么是稳重的人呢?就是说,如果你已经认可了你的朋友、你的亲友,就应该永远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如果他已经变成了怨恨你的敌人,那你也不要向他报仇。可能你追着他、非要他当亲人的话,他也不一定理你,但这个时候你也不会有过失,因为你也是没办法的。但是从你自身的角度来讲,最好是不要改变。我们经常有这种说法:小时候的朋友,当你离开人间的时候还当成朋友,这是最好的一个做人方法。

现在21世纪,离婚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也是刚开始关系热得不得了,过一段时间就开始互相说坏话,甚至用各种方式来互相攻击。为什么呢?一方面,这是大乘菩提心修得不好;另一方面,我们在做人上可能也有一些欠缺。

所以,每个人至少要处理好自己身边的关系。不应该今天跟这个人好,明天跟那个人好,就像我们藏地的一种刺,不知道汉语怎么讲,这个刺不管遇到什么都会刺穿——只要因缘具足,今天跟这个粘上,明天跟那个粘上,不久又要分开。这样的性格和人格应该说是不受人欢迎的,而且这也不符合大乘佛教的教理。

丙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我们前面也说了,对亲方不要特别去耽著,应该把他观成一个中等的人。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姐妹、朋友等特别特别疼爱,疼爱得已经过分了、过激了,白天晚上都非常执著,这样对自己的修行、生活各方面,甚至连睡眠都有影响。所以说,有些父母是很可怜的,他们可能对大乘教理也不懂,因此对自己亲生的孩子特别执著;有些人对自方特别贪爱,但太过于贪爱是不合理的。因此,要尽量地把他们观想成中等的人。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而对怨害的敌人,很多人都特别嗔恨,很想把他的肉吃一块,把他的血喝一口,但心里也还是不满足。

有些人吵架的时候也经常这样讲:“我很想在你的鼻子上咬一口!”就特别生气呀,很想……甚至有些吃素的居士,吵架的时候也想吃肉,而且吃人肉(众笑)。这样也不太好,对吧?本来发愿吃素是很好的,一些死掉的动物的肉都发愿不吃,但是吵架的时候,还没有死的人肉也想发愿吃一口,有这样的居士。出家人应该没有吧?但是也很难说。有些出家人表面上看很寂静,但实际上,里面的嗔恨发起来的时候,很担心法衣也被烧起来了。

这样对亲方不能过于贪执的修法,修起来确实很难,很多人对亲方还是俱生有一种贪爱。我们这边的很多人,看到家里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说父母死了,姐妹出现一些问题了,就特别特别伤心、痛苦;而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受到特别大的灾难时,好像也面不改色,没啥感觉:“啊?死了?死了那么多人啊!噢,是什么原因啊?噢,死了,对对对,死了,我也看到了这个新闻。”而与自己稍微有点关系的人死了,他就会说:“啊?!是真的?我怎么办啊……”这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对亲方太执著,而对怨方……可能关系不好的敌方国家遭受灾难时,有些人甚至会说:“这个国家天天对我们国家不好,所以他们死了一些人的话……”有些人甚至跳一些欢乐的舞,唱一些歌。其实这些都是不好的心态,不管什么众生都是非常可怜的。

佛经里面讲,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脚被刺刺伤了,一直出血,当时很多阿罗汉用各种各样的药来为佛陀止血,但都没办法止住。后来,有一个叫做十力迦叶的阿罗汉说:“如果释迦牟尼佛您真的对罗睺罗和提婆达多没有任何差别,完全视为平等,但愿以这样的谛实力,您脚上流淌不止的血停止下来。”他当时一说这样的谛实语,释迦牟尼佛在显现上脚上的血就止住了。

我们虽然达不到这样真正亲怨平等的境界,但是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尽量观察:我是不是对关系不好的人经常生恶心、生嗔恨心?如果是,就告诉自己:“这样不好的。”要马上制止,让自己的心尽量处于一种中等的状态当中。我们对自方也是经常生各种各样非理的贪爱之心,这是不合理的一种心态。

刚才我讲了,贪心和嗔心这两个心态实际上都是非理作意。在《俱舍论》和其他一些论典里面,都把它们称为烦恼,属于非理作意,是一种不合理的心态。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尤其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尽量把这样的心态平息下来,处于一种中等的、也就是中道的心态当中,这就是菩提心修法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说:“我要修菩提心!我要修菩提心!”但菩提心是有一定的因缘才能修行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次第,刚开始就想:“啊,愿一切众生……”这样说起来的时候是很好说,念的时候也很快乐,但是真正修的时候,从行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到底自己的相续当中有没有真正的菩提心?

这是讲,修等舍的时候先修中等的心。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第六个问题讲到,为利众生修这样的舍心。其实修舍无量心的时候,对于中等的心到最后也要放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下面是说,我们这样中等的心——不贪、不嗔的心态最终还是要断除。为什么要断除呢?因为它实际上也属于一种愚痴。为什么是愚痴呢?因为它毕竟是对“也不是好、也不是坏”的执著,这样的执著也是愚痴心。

其他有些经论当中讲,我们众生先去分别执著,然后再起贪嗔之心。那怎么会这样呢?首先我去分别:“噢,这个是柱子,这个是瓶子,这个是人,这个是动物,这个是茶杯……”产生了这样中等的分别心之后,“噢,这个瓶子是红色的,很好看,我喜欢。这个瓶子是蓝色的,很不好看,我不喜欢。”依靠这样的分别执著再产生贪心和嗔心。

而不分别好与不好是一种愚痴的心,由这种愚痴心所带来的心态是不合理的。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因此,我们到最后一定要把这样的中等心断除,它是三有的一种心态和执著,依靠这种执著也会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我们为了断除贪心和嗔心的烦恼,中等的愚痴心态也应该断除,因为这种心是不合理的。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实际上,众生对远离痛苦、获得快乐方面是很愚痴的,所以我们要修这样的无量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世间当中的众生其实有很多愚痴。所有的众生都想远离一切身体和心灵的痛苦,也想获得世间的一切快乐,这是每一个众生都日日夜夜希求的。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只有断除恶法、行持善法,才能获得快乐、离开痛苦——因为愚痴的缘故,他们确实不知道,反而经常行持苦因,造各种各样的业。

《入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就是说,众生虽然很想远离世间当中所有的痛苦,并获得快乐,可是他们因为特别愚痴的缘故,往往行持痛苦的因,所以把自己的快乐像仇敌一样全部灭掉。我们世间当中,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

因此,在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明白,世间的苦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害众生、行持恶法。世间的乐因是什么呢?就是行持善法、利益众生。这是唯一的因果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可是,世间当中真正能懂得这样道理的人有多少?大家可能从身边人的行为当中也看得出来,每天他们造的善业是多少,恶业是多少?因此,众生表面上很愿意离开所有的痛苦,但实际上呢,非常非常的难!为什么呢?因为他天天行持恶法而造作痛苦的因。所以这里讲到,众生不知痛苦的因。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这里讲,舍无量心真正的对境是谁呢?实际上是这些非常可怜的烦恼众生。愿他们相续当中贪心、嗔心等各种烦恼的本体、习气全部息灭,而且获得亲怨平等的心。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愿相续当中具有贪嗔的众生,贪嗔全部远离,获得无有亲怨的境界。

要能真正获得这样的境界,我们应该懂得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讲过:“无有一众生,非我父母者,一切诸众生,曾与我亲知。”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我的父母,所有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当过我的至亲。这一点,懂得大乘佛教教义的人可能会比较明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也可以息灭;如果没有这样思维,表面上的修行也不一定能完全止息相续当中的烦恼。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懂得这种道理的时候,都有一种愚痴的心,这样的愚痴心让我们对很多事理不明白;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这种道理,世间当中最难的一些事情,或者是在愚痴支配下的行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断除,包括我们相续当中的一些习气也可以断除。

《众经撰杂譬喻》当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在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特别虔诚,为佛陀造了精舍。国王非常疼爱他的第七个公主,那个公主刚开始信梵志教(婆罗门教),后来信仰佛教,于是婆罗门的教主就对她特别不满。

后来,国王出现一些梦境,梦中发生了种种奇怪的现象,他就问那个婆罗门到底是怎么回事。婆罗门说:“这是非常不好的,看这个梦相的话,好像你的国家会出现灾难。唯一的办法是用你的公主做祭祀的供品,把她烧掉就可以消灾,并带来吉祥。”国王自己非常不愿意这么做,就闷闷不乐地回来了。

公主问:“为什么您今天这么不开心?”父王跟她说:“那个婆罗门告诉我,国家要出现灾难,可能你要当祭品。”这个公主是很有善根的人,她说:“如果真正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话,那我心甘情愿。不过我要问一下,大概在什么时候做祭祀?”国王说:“七天之内。”公主说:“那我有几个要求,父王能不能让我满愿?第一个要求是,第一天让南方城市所有的人送我到佛陀那里去闻法。”父王就答应了,于是她把南城里面的很多众生带到佛陀那里去求法。这个时候,公主已经获得了预流果。

然后,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公主分别把西城、北城、东城和中城的人们带到佛陀那里去听法。到了最后第六天的时候,她要求皇宫里面的国王、大臣、眷属送她一起到佛陀那里去听课。去了以后,佛陀一讲经说法,国王和眷属们就都开了法眼,明白了取舍。这个时候国王发现,原来自己受到了婆罗门的离间,于是国王改变了主意,并且让那个婆罗门也信佛教,否则要将他驱出国境,等等。

所以,我们通过佛经里面一些真实的故事,也会明白一些真实的道理。其实在世间当中,不管做任何事情,也许外面传出来的声音是有各种目的或意义的。甚至一些国王,在没有开一定的智慧之前,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取舍。所以,人们在习惯当中、在传言当中的很多道理,有时候是真实的,有时候不一定真实。但是总而言之,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而自我牺牲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自方的贪执、对他方的嗔恨,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心态,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尽量断除这样的心态。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间众。

这是舍无量心的修法,是很重要的。从观一个众生到观两个众生、三个众生,一直到一个城市里面的众生,再到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一千个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大千世界的众生——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世间当中所有的众生都要去观修。

所以,我们观菩提心并不是一下子就要把所有的众生都观修起来,不是这样的,而是要一点一滴地去观。像现在人们经常爱说的“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这句话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修大乘佛法也应该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我原来也讲过,我们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一个寝室、同一个部门当中的这些人修悲心,然后再将这样的心态逐渐扩大,比如说扩大到整个学院、整个人类,再扩大到所有的旁生界……

连和自己家人的关系都特别不好,却想要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观得很好,这是不现实的;你跟部门十几个人、五六个人之间,都是跟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把他们全都变成你的怨敌的话,那你菩提心修得非常好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般来讲,如果很多人跟你关系不好,说明决定是你自己有毛病,自己有问题,不一定是所有的人都把你看成坏人。除非你有特殊的业力现前——本来你这个人是很好的,但是你的业力现前,你的外现对所有人有一种刺激性,所以大家都对你看不惯,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修等舍的时候,先从一个众生、两个众生、三个众生开始,而且是先从家人等身边的人开始修。

像儒教的一些知识是先从人类开始,《弟子规》中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说,所有的人我们都要去关爱。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是,他们都在蓝天下,都在大地上,所以要这样观想。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对所有的旁生也应该关爱。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也是在大地上面,也是在蓝天下面。这是我破他们的观点,也许他们不一定这样解释吧,《弟子规》我们在好几年前讲过。

但是在我们佛教里面,像《华严经》中讲:“凡是众生类,相视如父母。”凡是众生,我们都要观为父母。“离恶起慈心,专求一切智。”远离一切恶心,一定要用慈悲心来对待、关心众生;在这样的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求一切智智。这就是菩提心啊!也就是说,《华严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呢?将一切众生观为自己的父母,用慈悲心来维护他们,这就是大悲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要有无二的智慧。我们讲过,菩提心有这两种主要的内容。

所以这里讲,修舍心的时候要从一个众生开始。有些人是这么讲的:“你们不是修大乘佛法的吗?那你对自己的寺院为什么那么执著啊?你对自己的班级为什么那么执著啊?这说明你没有菩提心。”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初学者修菩提心要从身边开始做起。

作为一个法师,他自己的班里有五六十个人,他要先把这个班里面的教学安排各方面都做好。或者说,如果我是一个部门的人,我要跟这个部门里面的人搞好关系,并做好我的事情。然后,我的菩提心可以再逐渐逐渐扩大。

我原来在我的家乡办一些学校,那时候有些记者就问我:“为什么您非要在自己的家乡造学校,而不是在别的地方造?”我给他们回答:“有两种原因。第一个原因,因为我是当地的人,如果我在自己的地方做,相关的手续各方面都非常方便,如果我在别的国家、别的地方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第二个原因,我们初学者修大悲菩提心的时候,是从自己开始做起。比如说,从我的寺院、我的家乡、我的民族、我的国家……一步一步来的话,我们的大悲心慢慢可以扩大。否则的话,如果我首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做很多事情,确实也有一定的困难。”

现在有些人说:“哎呀,你不要太自私了!”其实有时候,自私跟修菩提心还是要分开的,我们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应该分得细一点:哪些是真实的自私和贪执,是要放弃的;哪些是真正依靠这种方法,让你的菩提心可以展现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要修行。

修行的时候,要从自身做起。“一个众生乃至一切众生”,这之间的差别大家一定要学会分清;由此,也可以分析儒教跟佛教之间的差别。一般来说,儒教和很多宗教是只管人类,不管其他众生;而大乘佛教不仅是管其他众生,而且把他们观作与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这个精神当中有什么样的内涵,大家自己也应该可以分析。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舍无量心的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最后,自己、他人、亲方和怨敌方完全都是平等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可能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你也没有什么非常开心、特别欢喜的;别人来说你的时候,你也没有什么特别痛苦的。然而,作为凡夫人的话,比如别人说他的时候,他就会说:“啊,别人说我,那我就……”今天我遇到一些道友,平时觉得他们修行很不错的,结果呢,他说:“别人说我,那我不客气!我一定会让这件事情水落石出,否则别人对我的看法不好,别人对我的印象不好。”

其实,所谓的名声也好,别人说你也好,如果你真正懂得一些菩提心的教义,就不会太在意。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好不好,作为凡夫人来讲,肯定是有这方面的执著。但是,当你修行的境界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别人对你赞叹,你也没有任何的欢喜心,别人对你挖苦、诽谤,甚至无因诽谤——现在世间当中有很多很多的无因诽谤,也许一辈子都是不能洗净的,但是有一些修行境界的人面对这些时,心态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可以从这方面看出一个人的修行境界。有些人经常说:“我可能开悟了,我应该很不错了。”但是,当听到别人对你的谣言、诽谤时,你的脸色会不会改变?如果真的不变的话,也许有一点点境界,如果很快就变了……要是有些人说“我开悟了”,你们就故意试一下,说他、诽谤他,看看他证悟的境界怎么样。如果他真的没有什么,那还是很好的。

藏传佛教的个别高僧,以前是在国际上很出名的,后来住在山洞里面。我看到了他们的一些照片,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有时候还是很羡慕的。如果他们在世间弘法,依靠名声确实也是能吸引很多人,但是当时他们还是选择了一种比较寂静的行为,也是过一种非常自在的生活。所有的赞叹、诽谤,所有的亲怨全部都平息,可能在雪山里修自他交换的心,这也是部分人的一个选择。

其实学习佛法应该深入,不管是哪一个道理,如果一个道理学得很深的话,自己的各方面应该会处理得很好。

以上讲的是舍无量心的境界。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无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

这是修舍无量心的后得。修中观的后得跟这里的后得不同,前面讲了修舍心,它的后得是对众生没有什么执著,而且最后将所有的众生观如自己的心——所有的众生是以心造的。然后心也如同虚空一样,在胜义当中无有任何产生,远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远离一切戏论当中安住。

所以,关于出定和入定的方法,有时候是安住在如虚空般的空性中入定,出定时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为众生回向,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是,入定时观舍无量心,出定时观空性。也就是说,大悲和空性二者(大悲空性藏),如果修大悲心,那么从大悲心当中出定叫做后得,此时可以修空性;如果修空性,那么从空性当中出定的时候,也叫做后得。所以,这两者没有一个固定的修法。有些人可能想:“在修空性的时候,怎么还要在大悲心当中入定啊?”总而言之,我们最好都获得这种没有执著的境界。

《中观宝鬘论》里面也讲了:“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如果有了执著,就都不合理的,因此在出定的时候,入于一种无有任何执著的状态当中安住,这就是修悲心的后得,也是修空性,这两个可以互相轮番。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生起深寂之证悟。

这样修舍无量心,在相续当中一定会生起非常甚深、寂灭的证悟。

因为,大悲心和空性见解其实是互为缘起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真的有了空性见解,那么对众生自然而然会生起大悲心;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也会对空性产生一定的定解。所以,修舍无量心的利益,就是对证悟空性很有帮助。

有些人想:“我很想证悟空性,要快快证悟空性!”刚才我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人,他说:“我一定要大圆满虹身成就,您要快给我传!”我说:“你先修加行。”“修加行时间太长了,我很想快快虹身成就。我以前看过您的《密宗虹身成就略记》,很羡慕,很想飞!”但可能还是要修菩提心哦!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那么,修舍无量心的结果是什么呢?从世俗角度来讲,就是对亲人没有贪著、对怨恨的敌人没有嗔恨,没有这样的染心;从胜义角度来看,就是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不可思议法界的、无生的、远离一切戏论的、甚深寂灭的境界。这就是修舍无量心的果。

其实修这样的舍无量心也可以证悟空性,也可以虹身成就,也可以不修加行就在空中飞,所以这也是一种……(众笑)“没有时间修加行,很想虹身”,不过很多人可能也这样想,因为修加行很累,要磕十万个大头,不如还是磕几个头以后就飞起来,飞到什么清净的刹土,在诸佛菩萨面前自由自在地听课,多享受、多快乐啊!但最好还是按程序走吧。

所以,世俗当中会远离一切贪嗔之心,胜义当中任运自成,证悟实相的意义,这就是修舍无量心的作用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