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7 寻觅失落的文明 >> 藏文化与环境-演讲-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藏文化与环境——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演讲

〖2013年4月23日下午〗

叶亭教授(Prof. Emily Yeh):

今天是一次嘉宾讲座。

索达吉堪布原计划几周前到访。几经周折,很幸运,最终能圆满此行。这是堪布回藏地之前的最后一站,堪布将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藏文化和环境”。

堪布是藏地,乃至整个中国非常著名的宁玛派上师。他来自四川省,出生于1962年。很荣幸的是,堪布曾在20年前来过一次博尔德。在那之后,这次是堪布首次访美。作为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堪布还在努力向藏族和汉族民众倡导素食主义与环保行动。堪布有很多汉族弟子,无论对藏族还是汉族,堪布在弘扬佛法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我也不太确定堪布今天会讲什么。20年后,堪布再次踏上西方之旅。堪布的拍摄团队,希望把堪布与美国的交流,特别是与美国学生的交流带回国,或许会做成在这里讲学的影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堪布与中国大学生进行了很多交流。对堪布来说,与学生们进行沟通,是一种享受。我想,对你们来说,同样也是这样吧!

今天为堪布翻译的,是卓玛嘉。他来自西藏,现居美国。我知道,你们真的不希望我再啰嗦了,到此为止。有请堪布和他的翻译!

今天能在科罗拉多大学,与大家交流“藏文化与环境”,我感到非常高兴。正如叶教授所说,20年前的1993年,我曾来过这个地方,并和这里的学生与知识分子有过互动。当时我还比较年轻,是跟随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一起来的。如今法王如意宝已示现圆寂,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确实是感触良多。

听说科罗拉多和藏地很相似,而且这里的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藏族的文化和环境非常重视。我个人对藏族的文化和环境,真的像生命一样珍惜,并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藏族的地域并不广阔,人口也不是很多,但不是我自卖自夸或自命不凡,藏族的宗教和文化确实价值不凡,而且独树一帜。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善加保护和关心,我可以确信,这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我首先讲一下藏文化的殊胜之处。

藏族人的世界之最

藏地的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迥然不同,因为藏民族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对很多道理都会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这种思维方式并非来源于教条主义的模式,也不是遵循着某种固有、僵化的观念。溯其根源,是因为藏地历史上诸位智者依靠自己的智慧,有过很多有益的创新,从而使开放、宽容的理念在藏地蔚然成风。

藏地历来很强调辩论,辩论可有效地提升知识和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的基础是,只要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不符,就可以反驳对方。这种传统,很容易滋养出开放、灵动的思想。从当今全球范围来看,藏地很多特色是卓尔不群的,这也是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多年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藏族历史非常悠久,从最早的国王涅赤赞布登上王位的公元前360年开始,直到朗达玛遇刺的公元842年,其间经历了1200多年。在全世界来说,这个朝代的历史也算是非常长远的。大家知道,汉地的周朝应该算是比较长的一个朝代,但实际上也只延续了700年,更不要说美国等年轻的国度了。

藏族不但历史悠久,更有着璀璨的民族文化。关于这一点,仅从藏医学这一个学科来看,便可见一斑。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便有了人体解剖和做手术的成套理论和经验。不但可以对人体的眼睛、心脏做手术,而且有着详细、清晰的人体结构图。这也是如今人类学家们叹为观止又百思不解的奇迹。

另外,据哈佛大学有些教授说,藏族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数量的比例极其微小,而藏族历史上智者们所造论典的数量与全世界的藏书比例相比,后者远远高于前者,在人类历史上,也应该是比较罕见的。

我前几天发现,仅仅他们学校,就收藏了一万七千多本藏文书。大家一致认为,这不仅是藏民族的宝藏,也是人类的宝藏、世界的宝藏。

另外,藏民族著名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总共有一百四十多部,是全世界最长的长篇史书。

还有,藏民族在饮食方面,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我认为,藏餐中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糌粑,是现在最营养、最绿色、最有机、最方便的快餐。

在藏地历史上,还有一位很早的留学生——囤弥桑布扎。大概在公元630年,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留学,回国后发明了藏族文字,结束了藏人世世代代没有文字的历史。我与很多人交谈时,经常有人会说:“你们藏地人在国外留学的很少。”我则笑着回答:“一千三四百年前,藏族就有了留学生。”

在同一时代,国王松赞干布一方面派遣大臣囤弥桑布扎到印度留学,同时又派遣另一位大臣嘎尔东赞先后前往汉地与尼泊尔,迎请汉地的文成公主与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到藏地。并从汉地和尼泊尔分别迎请两尊觉沃佛像,特意修建新的殿堂,分别供奉在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为藏地与汉地、尼泊尔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贡献。嘎尔东赞,在历史上应算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外交官。

据说,整个藏地的地形像一个仰卧的罗刹女。拉萨大昭寺的所在位置,则位于罗刹女的胸口。如果不在此修建寺院,会对整个藏文化有所损害,所以大昭寺选址于此。虽然关于大昭寺究竟是为了赤尊公主还是文成公主修建的,有不同的历史说法,但大昭寺结合了汉地与藏地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却是经久不衰的。有目共睹,当时藏地的建筑设计,已经达到了很高境界。

拉萨的布达拉宫,也是藏文化的象征,无论是设计还是建筑施工,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此精美恢宏的建筑,是当时绝无仅有的。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虽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布达拉宫经历了多次重创与重建,但整体建筑却一直坚如磐石。众所周知,现在很多水泥建筑是那么弱不禁风,刚刚竣工就开始维修,之后也是不断的修修补补。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藏族人的智慧,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除了在罗刹女的心口修建大昭寺,还在她的四肢等处,修建了不同寺院来加以镇服。这样的风水、地势、环境,对藏文化的长期保存带来了特殊缘起,所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之后,藏地传统文化仍然能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藏地环境面临的挑战

不过,藏地环境由于工商业的影响,近些年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破坏。很多森林、草原出现了退化现象,很多江河开始枯竭,藏羚羊等珍稀物种濒临绝迹……

藏羚羊的厄运,据说起因于18世纪一种叫“沙图什”的披肩。拿破仑为了取悦情人,送给她一条沙图什,她喜爱极了,立刻订购了400条。从此,藏羚羊披肩开始在欧洲上流社会盛行。随着各种广告的宣传,随着披肩价格的上扬,藏羚羊的生命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据有些专家推断,目前全世界藏羚羊大概有五万只,但依靠各种手段猎取藏羚羊的人,却有增无减。这种势头如果蔓延下去,终有一天,藏羚羊会彻底灭绝。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虫草。现在世间很多东西的价值,与媒体宣传和幕后炒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虫草并不像很多商人所宣传的那么好,什么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云云。我儿时放牦牛时,经常在春天能吃到,身体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因为广告的误导,很多人把虫草当成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价格一涨再涨,现在比金子还贵。利益的驱使,令挖虫草的人越来越多,藏地的环境也因此而遭到了严重破坏。

我认为,矿产与动植物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不应该寅吃卯粮,把所有的矿产都全部开采出来,让所有的动植物全部灭绝,而应给它们留下生存、繁衍的空间。

这几天到美国以后,一直看不到大兴土木、开采挖掘的现象,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应该留点资源给后人。开采黄金、挖掘矿产、砍伐森林等行为对自然的破坏,其反作用力是不可估量的。目前各种灾难的频发,都与这些不计后果的开发有着密切关联。

听说你们这里很多知识分子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这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也对此饶有兴趣。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环境受到破坏的时候,若不寻找妥当的方法加以保护与挽救,等整个地球已经满目疮痍,就悔之晚矣。想必谁都不愿意成为地球的毁灭者吧!

内环保比外环保更重要

外部环境的保护很重要,内心环境的保护更为重要。关于这一点,藏文化中内容可谓丰富详尽,在清除内心环境的贪嗔痴污垢方面,有着不共的窍门。要知道,如果对内心没有善加爱护,即使身居环境幽雅的华丽宫殿,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我时常看到有些人住着豪宅,开着名车,身穿名牌,心里却充满痛苦与忧愁,这就是内在环境粗糙的表现。

作为年轻人,找到心灵满足、安宁、快乐的方法非常重要。否则,当竞争心、嗔恨心、贪欲心等不合理的分别念扰乱自心时,哪怕外在的条件再丰富,内心仍然会局限在狭隘、封闭、紧缩的空间之中。我们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财富,更需要爱的财富、精神的财富,需要内在的慈悲与智慧。如果能认识自心的本性,或者能有一些利他心,则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也会开心无比。

在藏地,99%以上的人信仰佛教,这种理念直接影响着藏文化的方方面面,并深深浸透在生活、民风、民俗与环境等各个领域。虔诚的信仰,足以让人人自律。信仰的自律,并不等同于法律的规范。法律的规范,是一种被动的约束;而信仰的自律,却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提升与反省。所以,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在呼吁大家应该有正确的信仰。即使没有宗教信仰,也应该信仰真理。我认为,真正好的宗教信仰,实际上就是对真理的信仰。如果对真理没有追求,只是拼命地寻找钱财、名声和地位,寻找情感的快乐、感官的刺激,最终也不会快乐。

其实,这些真理,需要在像藏地或科罗拉多这样的寂静之地被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人的智慧与爱心,是与外境相互呼应的。我昨天去了你们的国家公园,虽然因为下大雪道路阻塞而没有进去,但栖身森林的欢喜却充满内心。我给身边的人说,如果能在这里闭关,一定能开启智慧之门。前几天我一直住在高楼大厦的水泥森林中,内心觉得很压抑,似乎深藏的智慧和慈悲一直开发不出来。所以,即使物质条件再好,心灵对宁静的向往,也是不可取代的。

叶蓓教授(Prof. Emily Yeh):

我真希望堪布才刚刚开始他的演讲,但我们不得不下课了,很抱歉!让我们一起感恩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