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1 困惑时代的幸福 >> 戒定慧与人生幸福-问答-江西财经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江西财经大学问答

『2013年11月2日』

问:现代社会人心浮躁,高校学生也往往无法潜心学习。请问,作为学生,该如何训练定力?

答:我刚才讲的禅定就是定力。定力对于学生,乃至各行各业的人都很重要。没有定力的人遭遇一点违缘或非议就会动摇,以此错失许多机遇。

如何训练定力呢?就是要遵守戒律。有了戒律就会引发定力;有了定力,自然会开启智慧。这是一个规律。

学生的戒律就是学习。而且作为学生,家里供给学费、学校提供资源,这些都不容易,努力学习才是最好的回报。

可是现在有些大学生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是读大学,而是混大学——整天看各种电影电视,到了考试就临时抱佛脚。其实知识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如果四年都混过去,什么都没学到,到了工作岗位无法胜任就只能被辞退。

问:在当今时代,要从哪些方面开展儿童的德育工作?

答:现在很多学校没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大多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传授的,可能不是人生当中最需要的知识。人生中最需要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它的根本是具有善心。

这种善心,在孩童或少年时期,就要慢慢培养出来。因此对于儿童的道德培养,首先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其次老师的引导也非常关键。

问: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请问应当如何调整内心,来应对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

答:佛教里讲“诸行无常”,就是说任何法都在刹那刹那间变化,领导也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乃至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变。

我们要如何面对无常变迁呢?就是要对无常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常常观修无常。这也是佛教所有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

感情是无常的。一些人不了解这一点,当对方稍有变化,就开始怨恨:“你原来对我是这样说的,现在怎么变了呢?”其实万法都在变化,对方的心在变,你的心也在变。

生命也是无常的。今天有个教授说他去了藏地的天葬台,发现人到最后也就仅此而已。确实如此,你一辈子都在盲目地往前奔,最后死亡时身体也不过是灰飞烟灭的结局。如果你承认来世,那么依靠善业还可以继续过幸福的生活;如果你连来世都不承认,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就是彻底断灭了。

总而言之,常常观修无常才能很好地应对万法的变化。

那么观了无常,会不会变得消极悲观呢?不会的。很多人认为佛教的思想是教导人逃离或不负责任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就大乘佛教的理念而言,尤为倡导大家积极地利人利己,这种理念体现在其智悲观中。

问:最近发生的地沟油、毒奶粉等事件,说明中国很多企业缺失道德。我们的社会需要有道德仁义、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请问,对此宗教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你提的问题非常好,值得大家深思。

最近出现的地沟油、毒奶粉以及各种假劣产品,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发现良心的重要性。现在德国、美国等国家,禁止其他许多国家的产品尤其是食品输入本国。对于其中的原因,大家也应该思考。

国外的一些企业家,比如稻盛和夫,是将宗教信仰用于企业管理中。信仰可以提升人的道德,这样自然可以在企业内外营造一种安全感。

世界上很多高端科学家也都是有信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300个人中,没有任何信仰的只有21个。

大家多方面观察就会发现,信仰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有非常大的作用。

当然,对于信仰,佛教提倡的是正信,而反对迷信。正信会让人们具有责任感,懂得换位思考。所以,拥有正信对于企业家,乃至行政领导、科学家等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有必要。

问:现在有些企业,确实在运用宗教理念管理企业;有些国家,也采取宗教和政权结合的方式来管理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宗教能够起到良性作用;而有些宗教不但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请问,怎样才能让宗教很好地为企业以及社会服务?

答:现在世界上有两千多个宗教,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思想。

我信仰的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理念就是利他。过去人们常讲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理念也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只不过大乘佛教又做了一些扩展——不仅为“人民”,而且为所有的众生服务。

当然,宗教里也有比较极端、比较消极的,不但对众生不利,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佛教强调的是智慧、大悲和善巧方便,这种理念应该说特别适合现在的社会和企业管理。

问:佛教中讲“好人有好报”,那乔布斯作为一个大慈善家,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答:乔布斯已经改变了世界,这也是他的愿望。愿望实现就足够了。

乔布斯曾去印度、英国求学,目的就是想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确实,他创立的苹果公司,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他没有完成心愿就离开了,可能有点可惜。但是他刚好完成所有的事业,给世界提供了一份美好,之后才离开,这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

而且乔布斯不贪执寿命,他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其实,佛教也并没有说寿命长就一定好。很多历史人物,或好或坏,寿命也有长有短。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一方面与今生的修行有关,另一方面也源自前世的因缘。

问:现代的社会充斥着杀、盗、淫、妄、酒。请问,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守持清净的戒律?

答:现在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如果缺乏自省,到底走的是一条什么路也很难说。

藏传佛教中有句格言:即使时代再恶劣、环境再糟糕,我们自己也要秉持高尚的行为。

即便你做不到所有的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也要能做多少就多少。即使只做到其中一分,比如不杀或不盗,在佛教中这也算守持了清净的戒律。总之,向好的方向前进,总比在不好的环境中裹足不前要好。

问: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我们也有想利益他人的心,但是当利他和自利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取舍?比如做企业时,也会有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冲突。

答: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没有一点自私心,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

菩提心不仅是佛教的精髓,也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要完全做到,确实比较难。但是这种善心对如今的世界太重要了,因为如果人人都有利他心,人与人之间会更加信赖,很多产品也会让人放心,社会也会更加安全。

可是现在很多人自私心太强、利他心太弱,导致人们相互之间难以有信任,乃至家人之间都互相戒备。比如很多家庭里,一个人的银行卡都不让另一个人知道,或者房产证上只写自己的名字,不愿意写对方的。

当然,自己跟他人有一些利益冲突,或者企业与员工、社会有利益冲突,这也是很正常的。这时应该懂得利他心的重要性,要多考虑别人,不能完全为自己。若能如此,你的企业会发展得很好,毕竟人都是很聪明的,自私的企业,最后一定会被他人抛弃。所以,要坚持利他。

问:有时我们虽然在帮助别人,但是对方不一定感到快乐。请问,有没有一种善巧的方法,使得我们在利他时也让对方感到愉快?

答:在利他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有时我们的帮助会让对方很高兴,比如我给一些大学生学费的时候,他们都很开心;有时候我们的帮助反而导致对方不悦,比如有些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开始批评和惩罚他,这时他会很不开心,而我也很难有办法让他马上高兴起来。

但是如果一方面我们的发心是想帮助对方,另一方面确实对他有暂时和究竟的利益,那么佛教里讲,不论采用怎样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问:在您的心目中,最信的是什么?

答:我最信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呢?因为他讲的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