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因明 >> 释量论•成量品讲解 >> 释量论•成量品讲解3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四课

下面继续讲《成量品》。在闻思的过程中,大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把所讲内容弄明白,不要仅停留在文字上,而应牢记于心。我看到有些人讲考,只是照着书本读一读,离开书本,就像没有学过一样,这不是很好。对每个道理,心中都要条理清晰、明记不忘。

法师们讲课,除了法本上的意义之外,一点不结合生活也不太好。因为即使闻思修多年,若不了解世间,没有社会阅历,不懂得《水木格言》、《君规教言论》等论典中所讲的做人之道,以后弘法利生也不一定圆满。因此,汉学院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德才兼备。若只有才没有德,做人过不了关,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时,也会遇到各方面的障碍。所以希望法师们在讲本品时,也穿插一些做人的教言。作为听众,也不要想:我一直在做人,学这些干吗?虽然你从小到大,上过很多年学,读过世间大学,但也不一定了知做人之道。所以,讲一些做人的格言非常有必要。

子二(除彼诤论)分二:离贪不住轮回中;断除道初无有有。

丑一(离贪不住轮回中)分二:真实及除彼疑虑。

寅一、真实:

许离贪者住,悲或由业感,

引中不退转。

对方说:如果爱是轮回最根本的因,那么一旦离开爱,就应该马上脱离轮回、趣入无余涅槃,因为已经断除了我见,没有一丝一毫对自己的爱或执著。概而言之,有爱才会住在世间,无爱则会趣入涅槃。

答: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我们承许离贪者住于世间有两种原因:一是以大悲心而受生,即诸佛菩萨在菩提心或大悲心的引领下,为了利益众生而住于轮回;二是有余阿罗汉由宿业所感而受生,即往昔所造业还没有消尽,以此而引生,无勤当中自然无有退转,就像火烧木柴,在木柴存在期间火一直燃烧而不退转一样。虽然佛菩萨阿罗汉住于轮回,但跟凡夫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不会再造转生轮回的业。对他们来说,死也没有痛苦,活也没有欢喜,一切随缘而行。就像雇工,只要有工资,回去也可以,在单位上也可以。同样,只要有因缘,菩萨、阿罗汉就顺缘而行,死亡或存活都无所谓。

寅二(除彼疑虑)分三:除以业住之诤论;除以悲住之诤论;宣说住亦无过失。

卯一、除以业住之诤论:

超越有爱业,非能引其余,

俱有缘尽故。

对方说:倘若断除轮回之因的有余阿罗汉是以业而安住,因为现在仍旧见到业的能力的缘故,未来也将以业的能力而投生或流转三有。

驳:并非如此,因为这些阿罗汉已经超越了喜爱未来身体或轮回的有爱,以这种离贪之业绝不可能引生后世的其余身体,因为俱有缘的爱或对五蕴的贪执已经穷尽的缘故。

在座的人,若通过修行真正断除对五蕴或轮回的爱执,即使相续中还存在一些前世的业,也会成就阿罗汉的果位。现在世间很多成就者,虽然他们已经获得了特别高的境界,但因前世个别业,即生也会感受许多痛苦,比如受到他人诽谤等。但是,他相续中的业并不会让他无休止地转生轮回。这一点,全知无垢光尊者也讲:圣者相续中未尽的业,不会引生地狱、饿鬼、旁生的身体,除非以悲愿力而投生,因为已经灭尽对三界轮回的爱执之故。

卯二、除以悲住之诤论:

知苦无相违,前行趋入者,

实法悲悯生,非与有情系。

如果对方说:所谓大悲心就是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态,因此菩萨也没有离开众生之见,或者说没有断除对众生的执著。若已断除对众生的执著,当众生被加害、产生痛苦时,就不会救助;若有众生之见,当众生受害感苦时,就会对受害者生起贪执,对损害者生起嗔恨。这样的话,大悲心也并非没有过失。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比如:菩萨对众生到底有没有执著?若有执著,则会像世间人对待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房屋等一样,生起贪执,而当他人毁骂、损害彼等时,则会生起嗔恨;若没有执著,则不可能像救度自己的父母一样,救度所有众生。这样的话,所谓的菩萨或离贪者到底有没有众生相?若有众生相,则不可能离开贪嗔;若没有众生相,则不会救度众生,因为没有对众生的贪执。

对此可以这样作答:菩萨的大悲心跟凡夫自私自利的执著完全不相同,就像奉献的爱与占有的爱,性质、目的、定义迥异一样,菩萨现量了知苦谛无常、苦、空、无我四相,与之无有丝毫相违的悲悯众生的大悲菩提心会自然生起,或者说对执著实法的众生(指众生将本来无常、无我的五蕴聚合体执为常有独一的我)自然而然会心生悲悯。正因为空悲二者并存互不相违,证悟空性后自然生起大悲心。所以才说大悲心并不与有情之见连在一起,或者说是一体,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有情之见是解脱的障碍,而大悲心可使菩萨趋入佛地,显现各种圆满的功德。

前两天讲《修心利刃轮》时,曾引用龙猛菩萨的教证:“若从内心悟,本无生法性,于溺轮回众,自然生悲心。”其意是,如果真正证悟了一切万法本来无生的法性,对沉溺在轮回中的众生,自然而然会生起悲心,因彼等未通此理而沉溺故。我觉得这个教证用在这里非常适合,因为它阐述了悲心跟空性无违的见解。按密法讲,万法的空性并非断灭,而是与光明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的大悲周遍。不过这种无缘大悲与有缘大悲不同,凡夫很难真正证悟。佛菩萨的无缘大悲是无私的爱,这种无私的爱与空性智慧并行,虽然其层次千差万别,但也不同于凡夫自私的爱,就像两种表面看来差不多的食物,一个是毒一个是药一样。虽然有缘悲心与众生之见相连,但在性质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因为有缘悲心与菩萨后得相应,慢慢可以变成无缘大悲。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若我们没有好好学习并懂得法称论师等前辈大德的教言,则很难回答。

以下几颂进一步宣说以大悲心住于轮回的合理性:

非彼本性法,增益自他贪,

仅知苦相续,即将生悲心。

痴乃过之本,彼亦执有情,

彼无则非由,过因中起嗔,

故许悲无过。

如果对方问:缘有情的见解与缘法的悲心到底有何差别?比如,看见一群牛,都会生起这是一群牛的认知,只不过一者会生起“我拥有这群牛多好”的贪心,一者会生起“这些牛真可怜,它们相续中没有无常苦空无我的境界,我有机会度化它们该有多好”的善心,虽然两者有差别,但都是执著,又怎么可能离开有情之见呢?

驳:通过增益,把本来不是彼本性之法执著为彼本性,就会产生自他分别而生起贪执。什么叫增益呢?本来没有而认为存在、本来丑陋而认为漂亮、本来假合而认为实有、本来不净而认为清净等。此处则指,事物本来是刹那性或空性的,但我们却认为是恒常或实有的。因为这样的增益,会进一步分判自他,从而贪执自方、嗔恨他方,产生痛苦。若远离增益,仅仅了知所谓有情是将刹那性痛苦之所依蕴的相续假立,或了知有情依缘而生、如梦如幻、无有实质、远离四边八戏,从中就会生起离贪的悲心。《六祖坛经》亦云:“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意思是,执著对境叫做烦恼,如果对对境没有执著,这叫做菩提。若懂得此理,则会对没有了悟心性的人生起大悲。因此,虽然两者都是执著,但一个是智慧的障碍,一个是智慧的妙用,有这样的差别。

愚痴是贪嗔等一切过患的根本。所谓愚痴,即不能如实了知万法的本来面目,而产生众生和我实有的执著。若有我见和众生相,则会贪著自方、嗔恨他方;若没有我见和众生相,就不会由害自己或众生的过失之因中生起嗔恨等烦恼。刚才讲过,贪嗔等就是没有认识五蕴假合的本体而产生的取受、乖离等心态。

因此,离贪者的悲心无有丝毫贪嗔痴的过失,比如认为众生很可怜,这有没有愚痴呢?没有愚痴。因为众生不懂真相,确实很可怜。想度化众生,这叫不叫贪心呢?不叫贪心,因为并不想占有对方。那这是不是嗔心呢?也不是,因为并没有伤害对方的意乐。所以,在菩萨的大悲心中,贪嗔痴等烦恼过患确实不存在。表面上看,安住轮回的菩萨救度众生过程中也有分别执著,实际其心态与凡夫有很大差别。

因此,在座的各位千万不要一概而论:“凡是有执著都不行,我要参禅!”虽然入定参禅什么执著都没有最好不过,但在出定时,好人、坏人还是要分清楚,否则连世间普通人都不如。而且,在你的心态当中,贪心等恶心与悲心等善心也要能认知,并远离恶心保有善心;在行住坐卧等威仪中,要尽量发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是菩萨的因,是智慧的助伴,或者说是真心的妙用。而智慧悲心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成就圆满佛果。

卯三、宣说住亦无过失:

并非无解脱,昔行灭尽已,

不结生余故。行力若未尽,

彼住无过患。

假设对方说:无论是依靠业还是大悲,只要住在轮回当中,就没有从轮回获得解脱,那他们也跟凡夫一样,一定会被生老死病、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过患所染,故其相续也并非纯洁无垢。

驳:虽然最细微的习气要到获得佛果时才能断除,但只要是圣者,如阿罗汉、一地菩萨等,其相续绝不会有粗大的烦恼和障碍,因而即使住于轮回,也不能说没有获得解脱。从很多前辈大德的传记来看,他们虽然已获大成就,但在生活和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显现上也要感受病痛等众多苦难和违缘,如目犍连、舍利子等大阿罗汉,以及白玛邓灯、乔美仁波切等大成就者。

当然,这些住于轮回的离贪者感受痛苦有两种情况,一是消尽余业,二是代众生受苦。若是第一种,则不会新造转生轮回之业,故在先前之行业消尽后,不会结生他世;若是第二种,完全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悲心和大愿。因此,在大悲愿力和行业能力未尽之前,彼等住于轮回是没有任何过患的,就像莲花不被淤泥所染一样,不被生老死病等苦和爱、业、我执等集所染。

《经庄严论》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菩萨了达诸法如幻,视投生如入花园,故而现前人天安乐的自在圆满时,不必惧怕为贪等所缚,现前人天身及受用之衰败时,亦无有由诸痛苦引生之怖畏。

在《宝性论》中,也讲到了菩萨没有痛苦,魏译云:“老病死诸苦,圣人永灭尽,依业烦恼生,诸菩萨无彼。”生老死病等所有痛苦,圣人已经永远灭尽;依靠业和烦恼受生,菩萨是没有的。那为什么他们会示现生病、衰老、痛苦等呢?相关经论中诸大德都讲,这是为了让众生明白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真理。

前些日子,几位从石渠回来的道友说:“我们这次见到了华智仁波切用过的羊毛垫子,并且每人拿了几根羊毛,非常欢喜。”以前我们去石渠朝拜时,也有这种心情。但是,从华智仁波切的传记来看,当时他身边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真正的大菩萨。我经常想,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前辈大德确实是佛的化身,但他们在众生前也显得跟凡夫一模一样,而他们圆寂后,人们却愈发坚信他们是大菩萨。无垢光尊者已圆寂三百多年,华智仁波切圆寂一百多年,麦彭仁波切圆寂距今(2012年)刚好百年,法王如意宝圆寂十多年,其思想、人格和修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散发出光芒。

以前,法王如意宝、阿秋喇嘛等几位藏地高僧同时生病,都在成都住院。有些分别念重的人说:“他们肯定没有得到解脱,要不怎么都住医院呢?”听到这话,就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他们不但不知高僧大德的丰功伟绩,还自以为是地生起邪见,发出诋毁的言论,这种恶业一定要好好忏悔。实际上,这是自己的心眼有问题,所以才看什么都不清净。

悲心微弱故,亦无住大勤。

彼者大悲心,于他前安住。

若对方提出疑问:有些经论中讲,阿罗汉把自己的五蕴当作仇敌,看都不想看,只想很快入灭尽定。既然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住于轮回没有任何过患,那他为何还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而不想度化众生呢?

驳:这是声闻缘觉不同于大乘菩萨的发心所致。声闻缘觉主要以五蕴为对象勤修空性,并不像大乘菩萨那样为了度化众生修持大悲心,所以在他们获得离贪的境界后,由于大悲心微弱,就不会长期住于轮回精勤利众。这也是有些小乘行人在证悟后就入于涅槃,而不住于世间度化众生的原因。而佛菩萨,从发菩提心那一天开始,其目的就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安乐,而是为了将自己所了悟的真谛传递给他人,让芸芸众生摆脱束缚、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正因为佛菩萨有大悲心,以及远超小乘的智慧、方便、大愿、福德等,他们才会在众生面前长久安住轮回而行利益,即使变成旁生或入于地狱,也不会有丝毫畏惧。

因此,菩萨的形象、住处和利众方式非常难以了知。比如,看到屠夫可怜,就会选择以屠夫身份去度化他们,同样,看到妓女、旁生等众生很可怜,也会发愿变成他们的形象而去度化。以前,法王如意宝看到心脏病人很可怜,就说:“我发愿生生世世以各种善巧方便度化心脏病者,因为即使拥有一定的佛法智慧和修行境界,心脏病一发也很难用上。”

正因为菩萨的唯一任务就是度化众生,所以不会在拥有修行境界后为了自利而前往极乐世界。华智仁波切曾说:成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不是自己享受安乐,否则就等同世间平庸之流。当然,相续中没有相应的证悟境界,也是很难办到的。比如,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感受病苦,为了帮助他,不会顾忌自己的痛苦,而旁人往往会视若无睹;与此相同,菩萨因为有大悲心,为了利益众生会奋不顾身,而凡夫则会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世间人也有这种说法:若心力足,再苦再累也是享受、快乐。

前两天我在微博上说:我虽然谈不上有菩萨精神,但很想让别人得到佛法的利益。实在说,这并不是违心话,而是我心中最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为了讲一堂课,坐十几个小时的车也不觉得累。若我们心中真有这样的想法,身体再苦也能承受,若没有把众生的事放在心上,只是想着“我的身体、我的心情”等,出现小苦也会退失。现在我们有度化众生的机会,就应牢牢把握。千万不要以伤心、劳累等借口而终结,否则缘起破坏,万劫难复。所以,应再再坚固利益众生的誓愿。

丑二(断除道初无有有)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寅一、略说:

离坏聚见故,初道无有有。

俱生未断故,若断岂有有?

若对方说:远离了轮回之因坏聚见的缘故,在获得小乘初果——见道预流果时,就不应该住于世间,那为什么证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等圣位者,还要不断返回到轮回当中呢?

答:虽然证得预流果时已断除了遍计我执(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一地菩萨断遍计我执,八地菩萨断俱生我执。以前讲过,遍计我执是学习邪宗派所生,与缘自相续五蕴所生的俱生我执不同),但其相续中的俱生我执还没有断,所以这些圣者还会不断来到世间。若断除了俱生我执,就不会再转生于轮回,或者说怎么还会有轮回呢?

寅二(广宣说)分二:宣说俱生我见体;彼无无有有之理。

卯一、宣说俱生我见体:

若欲愿安乐,欲求不受苦,

凡是思我心,俱生有情见。

那俱生我执到底是什么呢?若产生这样一种欲求——但愿我何时都快乐、不要受苦,凡是认为这两者的所依是我的俱生心态油然而生,就称为俱生我见或俱生有情见。不管是人或非人,只要是六道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希求或愿望,各种分别念也依此产生。当然,染污意识并非俱生我执,染污意识是非见,俱生我执是众生见,属于萨迦耶见的细微部分。

卯二、彼无无有有之理:

不见所谓我,毫亦不执我。

于我无爱恋,不以求乐转。

怎样才能遣除俱生我执呢?首先要按照《入菩萨行论》和《中观宝鬘论》等中观论典所宣说那样,抉择四大身体不是我,从而生起无我的定解。不见所谓的我,则丝毫也不会执著我。因为我执依靠我而产生,两者有此有彼有的因果关系,就像没有石女的儿子,就不可能有石女儿的面容。若没有我的执著,贪执我、爱恋我、让我快乐、不让我痛苦等分别念也不会有。

当然,不能停留在中观和密法的理论上,应再再修行,若通过修行断除了我执,就会现前阿罗汉、菩萨等大小乘圣者的果位。若没有修行的境界,有一些中观和密法理论上的通晓,也能减少贪嗔痴烦恼。学院的道友,大多数在理论上都懂得因明、中观和密法,但要断除相续中的俱生我执,在修证上还需要下一翻功夫。若断除了我执和我所执,就不可能再有爱等烦恼,那时就彻底从三界轮回中获得了解脱。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我见

将五蕴假和合之心身,视为常一之义,谓之我见,又云身见。唯识论四曰: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大乘义章六曰: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起信论曰: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2.人见

固执实有人我之见也。又名人我见,或单云我见。楞伽经三曰: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得增上慢空见。

3.灭尽定

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或说不还果已上之圣者才能修此定),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如说一切有部主张此定别有实体;但经量部、唯识宗等不认其为实法,唯于心、心所不转之分位假立此定,唯识宗且以为在此定中未断灭阿赖耶识;分别论者则谓,入此定之圣者,其想与受已灭,然仍有细心未灭。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初地等大乘菩萨没有断除俱生我执,只是断尽遍计我执,为什么可以超脱三有?

答:①大乘菩萨证悟了胜义菩提心。有菩提心决不会堕落恶趣,再以无我的摄持而修行,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就不会堕轮回。②见道菩萨现量证悟法界实相,断除萨迦耶见、邪见、戒禁取见之三结,已灭轮回之因,不会再有轮回,以二无我的空性智慧超越三有。即便菩萨到七地时才能完全断尽俱生我执,但没有爱执,故会解脱。

三、思维与辩论:

1.离贪者住于轮回有哪两种方式,为何他们不会有退转?

2.如何断除预流果圣者不再转生轮回的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