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09 一切从心开始 >> 幸福的根本是心-问答-汕头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汕头大学问答

『2012年3月2日晚上』

(一)问: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总结了一下,刚才您在演讲中说了:幸福不是对欲望的追求,也不是对痛苦的逃避,更不是被世俗观念挟持,而必须寻求自己内心的答案。您还讲到,人人都追求幸福,拥有幸福的人却很少。我的问题是: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才能达至幸福和得到之间的平衡?

答:谢谢你的总结!关于幸福的平衡点,由于每个人的定位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说:“众生的幸福和痛苦,是由各自不同业力产生的。”这句话很好地回答了你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幸福平衡点呢?没有。以在座十个人来讲,每个人的幸福观就不尽相同,一个人认为,达到某个标准就是幸福,而在另一个人看来,这个标准还不够幸福。

总的来讲,幸福的根本是心,但分别来讲,因为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所以,每个人的幸福平衡点也不相同。

(二)问:我是长江艺术学院的学生。如今在佛门内部,禅宗攻击净土宗,净土宗攻击密宗,小乘攻击大乘,大乘攻击小乘……我不知道要信谁,所以直到今天都没有皈依。请问:我应该信仰哪个宗派?

答:在我看来,目前佛教界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相互攻讦的言行。总体上,佛教内部还算和睦,各教派之间也经常互相学习。以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而言,藏地佛教徒对汉地高僧大德特别敬仰,汉地佛教徒对藏传佛教也非常随喜赞叹,双方没有任何抵触。

当然,佛教各个宗派有不同观点,这一点也是正常的。就像在你们至诚书院,有各种学术思想,大家互相了解、互相沟通,这种多元文化的气氛非常好。同样,佛教有各个宗派,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这也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你到现在一直没皈依,可能是对佛教的内涵还不了解。我建议你进一步了解佛法,要在正信的基础上皈依三宝!

(三)问: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级的学生。现在哈佛大学设有幸福课,您认为中国高校需不需要开设幸福课?

答:如果因缘具足,中国高校也应该开设幸福课。

我认识的一位教授说,哈佛大学不少教授对佛教都有研究,他们通过佛教的调心方法,有效地提升了生活质量。

哈佛大学不仅有幸福课,还有佛教研究中心。据我所知,国内的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等高校,也早就有了禅学社、佛教研究所等团体。我没听说汕大有佛教团体,不过我觉得,汕大也应该有自己的佛教团体。你们可能知道,汕大创办人——李嘉诚先生曾说,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母亲和妻子也是佛教徒。所以,倘若因缘具足,汕大也应该成立自己的佛教团体,以寻找幸福的来源,这对年轻人利益非常大。

(四)问:我是生物系2010级的学生。刚才您说,幸福是帮助他人。可是我觉得:当我能帮到他人时,确实感到幸福;当我帮不上忙时,反而会觉得痛苦。您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

答:帮助他人不成功时,我们会有悲伤、难过的感觉,不过这并不重要。实际上,只要有一颗无条件利他的心,我们的一切所作就有了意义。

我曾经帮过一些贫困大学生,当把学费交到他们手中时,我觉得这笔钱用得非常有意义。反之,如果这些钱是花在自己身上,我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帮助众生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不仅帮助人,帮助动物也是如此。放生小鸟时,看到笼中的小鸟一只只飞向蓝天,我会感到非常欣慰。其实,易地而处去想想:如果我在狱中,有人将我救出,我肯定特别快乐;同样,小鸟也有苦乐感受,它们也想获得自由……

(五)问:我是汕大的学生,请问如何寻找幸福?

答:既然幸福是一种心态,那从外境上寻找是不现实的,只有向内心探求才能获得。

像不丹,只是一个南亚小国,总人口不到70万,虽然经济不太发达,但由于全国上下都信仰大乘佛法,所以人们非常幸福,被公认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相反,日本尽管经济发达,可是日本人却没有幸福感,最近一些年以来,每年都有三万多人自杀。

1990年,我去过不丹,看到那里的生活,我非常羡慕。当然,我不是羡慕不丹人的物质生活,而是羡慕他们内在的幸福。在不丹,生活上虽然非常简单,可人人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中国人认为对外开放好,可是不丹人认为,毫无控制地对外开放,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沦丧,人心也会因此而不平静,所以他们不愿意开放。

要知道,在人心浮躁的地方,不一定能找到幸福,而在人心宁静的地方,往往能发现幸福的足迹。尤其是若能懂得知足少欲,经常保持满足感,很容易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外在的物质再丰富,永远也跟幸福无关。

(六)问:汉地有位叫陈光标的慈善家,他一直承诺自己将“裸捐”,他提倡的是“暴力式”慈善。您如何看待他?

答:我也关注过陈光标,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的慈善事业可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现在不好下结论。

从总体看,中国的慈善理念不太普及,希望国家尽早出台“慈善法”,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自去年“郭美美事件”后,大众对国内的慈善机构议论纷纷,中国的慈善事业受到了一定打击。不过我认为,一件事情并不能代表一切,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所以大家还是要从大局出发,考虑如何推进慈善事业。

做慈善要有正确的理念,不能认为是自己在给予别人,而应想到是别人在成全自己——依靠别人接受帮助,才实现了自己的善愿,因此,我们要感谢被帮助者。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今天你帮助了一个人,然后一直想着何时得到回报,这种心态就不好了。

昨天到了汕头大学,我发现你们的校园氛围特别好。我不是故意对你们说好话,再过一会儿,我就要离开了,你们对我印象好坏都无所谓。但我去过很多大学,大多数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程,很少推广传统文化、慈善、放生、环保等理念。而汕大,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其实,大学生在校期间,特别需要培养好的理念,否则将来走上社会,很难说会变成什么样。

(七)问:经历是“加法”,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经历越来越多;修行却是“减法”,我们要不断地放下、再放下……您觉得这两者矛盾吗?

答:在生活中,既要有看破放下的一面,也要有积极努力的一面。有些人认为,学了佛以后,就要放下所有的事。实际上并非如此。该放下的固然要放下,该挑起的还是要挑起,这样学佛才能成功。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将来要独自面临各种压力,所以非常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否则,若没有认清人生的真相,一直盲目地向外追求,最后就会非常痛苦。

当然,在树立人生观时,也不能堕入一边,必须要有全面的认识。要明白人生既有黑暗,也有光明;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问:如何才能达至正信的学佛?

答: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进行系统的闻思。不过遗憾的是,汉地有些人虽然想学佛,可是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在藏地,每隔几公里就有一所寺院,而且寺院里都有讲经说法。拿我家乡炉霍县来讲,人口还不到4万,却有20多座寺院,在这么多寺院当中,除了2所寺院以外,其他寺院每天都有讲经说法。

所以,年轻人学佛,不能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这只是佛教的表面行为。试想,如果在一所大学中,除了体育以外,没有任何文化课程,这所学校就成了空壳。同样,如果仅有表面的行为,而没有领悟佛法的深义,佛教也会成为空壳。

我研究佛法将近30年了,自己始终觉得,在所有的学问中,佛法最为殊胜,它既经得起理论的观察,也经得起实修的检验。可是,现在的佛教比较衰败,不要说在家人,甚至出家人当中,懂佛法者也不多。不过我坚信,只要你肯去学习,就能通达佛法的真谛。当然,佛法博大精深、相当深奥,仅仅断章取义地看一两本书,不一定能了解其真义,而必须要系统地闻思修行。

(八)问:我看您的简介中讲,您出国多次,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了。您有没有这种经历:某个人一眼看上去,就感觉跟佛有缘?

答:我虽然去过不少国家,但没有一见到某人就觉得他跟佛特别有缘,因为我没有他心通。

不过在我的印象当中,有些人看到三宝,态度特别恭敬,我觉得他应该和佛有缘;有些人表情特别冷漠,我觉得他应该暂时和佛无缘。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不一定可靠。

问:您觉得我跟佛有缘吗?

答:你跟佛有缘,因为你具有如来藏,呵呵!

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到了一定时候,这种佛性都会苏醒,因此,可以说每个众生都跟佛有缘。只不过对某些众生来讲,这种因缘暂时还没有成熟。

在我的感觉中,在座各位非常有善根,只是大家以前没有学过佛法,不然一定会明白不少佛法的道理。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拉你们加入佛教,我从来没有这个意思。只不过自己从佛法中受益颇多,所以内心始终有一种感觉:你们年轻人的人生才刚开始,将来肯定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如果能对佛教有所了解,且不谈获得什么大利益,最起码会避免许多痛苦。



(九)问:佛教包含了大智慧,您能不能介绍一个增长智慧的方法?

答:如果经常禅修,让心平静下来,烦恼等不好的念头没有了,就能开发智慧,也容易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因为时间关系,我没办法广讲,只能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窍诀——每天早上起来后,大家稍微坐一会儿,让心静下来,然后向内反观:“一切痛苦和快乐,既然都是心安立的,那么心到底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也这样安住一下,然后反观自心。

这种观察很简单,逐渐习惯以后,心就不那么粗暴狂躁了。一旦心调柔了,就可以有效地支配身体,否则,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大家应该经常禅修、观心,努力调伏身心。

(十)问:我是法学院2008级的学生。佛教一方面强调利他,一方面也强调自利。请您开示一下利他和自利的关系。

答:佛教分大乘和小乘。自利,是小乘的教义,即为了自己离开烦恼、得到解脱,进而修学佛法;利他,是大乘的精髓,在大乘的利他当中,尤以地藏王菩萨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最为高尚。

在人类的思想中,大乘的利他理念,是最有价值的如意宝。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领导、老师或是学生,如果有了利他心,天天愿意帮助别人,那即便不去想自己,自己的利益也会日益圆满,自然而然获得快乐。

当然,自利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出世间的自利,是为了解脱而看破放下,其中包含了无我的成分,这种自利还算可以;而世间的自利,是以私心维护自身,这种自利特别下劣。就像现在很多人,因为自私自利心过重,不仅没有真实饶益自己,反而给自他带来了巨大痛苦。

所以,希望大家学习菩萨的利他精神,假如从小有这种理念,以后到社会上做事情就容易了。昨天,我看了至诚书院的培训项目,当时心想:如果这些项目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对自他都会带来利益,否则,出发点若只是为了自己,就不一定非常成功了。

(十一)问:您说到一个幸福的秘诀:当自己家庭美满时,要想想一旦失去亲人的感受。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

答:并不残忍。一百年之内,世界上的每个人,包括你最爱的父母、家人,都将一一离开世间,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可能永远存在。因此,在无常来临前,我们就要做好准备。

许多智者说过,人要有最好的希望,也要有最坏的打算,这就是面对生活的合理态度。

(十二)问:既然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总是老实人遭遇不幸?举个例子,雷锋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他英年早逝?

答:原因很简单:虽然做善事有乐果、做恶事有苦果,但做了善事或恶事以后,并不会马上感受果报。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做了善事以后,有些是即生成熟果报,有些是下一世成熟果报,有些是几世后才成熟果报。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今天种庄稼,明天不可能收获,至少几个月以后才有成果。因此,雷锋做了善事后,并不是没有果报,将来必定会有善报。

其实从某个角度看,雷锋的善报已经现前了。在我小时候,人们天天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赞叹雷锋,这就是一种善报。我不知道雷锋现在转生何处,但不管他在哪里,肯定都会感受自己的业果。至于他的短命,应该是往昔造恶业的果报,因为我们谁也不敢保证,雷锋从来没干过坏事。

(十三)问:您说自己是即将毕业时决定出家的,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反对。请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您在大家都反对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决定?

答:现在看来,我刚出家时的心态,也有盲目的成分。当然,我对佛教是有信心的,因为藏地99%的人都信佛。

其实读初中时,我就有出家的念头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即将从师范学校毕业时,从我的语言和行为中,老师们都看出我要出家。有些老师赞同我的选择,私下建议:“你最好出家,这样可能有前途,如果跟我们一样成家娶妻,不一定有多大作为。”有些老师则反对我,经常在课堂上说:“某人有出家的念头,这就是消极!这就是避世!全班同学应该反对这种行为。”最终,谁都没能挡住我,我还是离开了学校。

离开以后,我也特别想念老师和同学。记得有一天晚上,我悄悄回到学校,当时正在上晚自习,从教室外往里看,同学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有我的座位是空的。当时我有一种感觉:“不知道出家这条路能否走到底?如果走不到底,我今天的选择也许错了。”

不过,依靠三宝加持,最终我还是彻底离开了红尘,没有走回头路。

问:出家这么多年来,您对自己的选择有没有后悔过?

答:在我的记忆中,从出家到现在,的确没后悔过。

之所以不后悔,是因为我一直在学习佛法,生活过得很充实。虽然不敢说有绝对的幸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大彻大悟者以外,一般人谈不上有绝对的幸福,不过,自己确实有相似的幸福感。

我记得,出家那天下着大雪,站在县城边上,我再三回顾漫天大雪中的县城,心想:“今天我就要离开尘世,前往寂静地方依止上师、修学佛法了,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红尘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有点幼稚,因为在深山呆了十几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还经常回这个县城。不但经常回县城,我还去过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不管怎么样,在我自己的感觉中,出家确实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