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8 返回
字体: A- A A+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8课(临时版)

仁波切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课前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是一部窍诀性的经典,尤其对于一个初学者,对于刚刚学佛、刚刚皈依佛门、刚刚出家的人来说,这部经典非常重要,其中讲到了在世间当中修行的各种障碍,要谨慎防护。前面讲了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又讲了二十种愦闹的过失,后面还会讲二十种世间语言的过失,不念经、天天说一些废话的过失;讲二十种随眠的过失,天天睡懒觉的过失;讲二十种世间琐事的过失;讲二十种耽著戏论的过失,不安住、天天在分别念当中的过失;最后讲十种发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部经讲了初学者的威仪有一百多种法:按照藏译本,前面已经讲了五十个法,后面还有九十多种法,总共一百四十多种法。这些全部都在讲我们行为的准则,或者说修行的时候哪些有过失、哪些有功德,学了之后,我们要明白取舍。

学的过程当中,大家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来虚心学习。以前上师如意宝亲自讲了这部经典,我们当时学的时候也是认真学了,但是现在记得到的不是很多。这次有重新学习的机会,很好。光听一节课不行,可能当时听的时候有感觉,希望在座的人听完以后自己也要好好消化,这个很重要。

有时,我讲课的时候会有点累、没有力气,不是每天都处于一样的状态。如果每天都是很好的状态,当然最好,但我有时候确实会受身体各方面的影响。下课回去时,有时候觉得自己今天讲得还可以,心里有满足感;有时候觉得我今天讲得很差劲,道友们肯定听得很累,一个多小时,我自己也恨自己,想惩罚自己,但是也没办法。

下面继续讲。前面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倒是没有以偈颂的方式来讲,愦闹的过失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讲了,偈颂里也讲到了其它内容。

正式宣讲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尔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说:

舍离诸贪嗔 不住于愦闹 若有专住彼 是过不应作

如果舍离了贪心和嗔心,如果真正想远离贪心和嗔心,那最好不要住于嘈杂、愦闹的环境当中,如果有些人专注于此,则不是很好。这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另一个解释是,如果要想知道这个道理,一直专注于彼,则这个过失不应该会发生。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会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自己就会断除这种过失。当然也有人可能是住在寂静的地方,表面上看远离愦闹,但实际上也有搞世间八法的,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寂静地方的有些修行人也是很粗暴的。

《大宝积经》也说:“为求名利住山林,至彼更求诸等侣,弃舍神通辩才智,求现名利及眷属。”有些人为了求名闻利养,虽然住在山林当中,但还是求伴侣,他们舍弃自己的神通、辩才、智慧等等,最主要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名利、眷属、财富,如果这样,此人会堕落,或者转入贫穷当中。即便住在山林,有个别人还是搞世间八法。有些人住山林的目的不是真正的修行,而是想依靠这种手段得到更多的利养。或者有些人虽然人住在寂静地,但心一直散乱,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尤其是信息时代,虽然人住在这里,每天通过网络、手机等来做世间法也很方便,这种人住在寂静地方也没有多大意义,应该远离这种过失。

憍慢及觉观 皆由愦闹生 坏行无戒人 称叹于愦闹

如果住于愦闹之地,有什么样的过失呢?憍慢及觉观,皆由愦闹生,一是容易骄傲自满,二是经常产生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世间分别念,这些全部都是依嘈杂愦闹的环境而产生。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世间当中毁坏行为的、没有戒律的这些人特别喜欢赞叹愦闹的地方、复杂的人。有时候一看广告,大多数坏行无戒人就赞叹:这里是迪斯尼乐园,这里是香巴拉刹土,这里是法国什么……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诱惑别人,目的是让旅客消费,让大家增长贪嗔痴——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稍微沉静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大家不得不思考:我们一直飘一直飘,飘的结果到头来原来是这样的。

当时疫情期间我住在成都。以前我去成都的时候,住处周围的房子,在晚上基本上没有灯亮着,去年疫情期间所有楼房的灯在晚上都全部亮着,大家都安静地住在里面,但实际上心可能没有住在里面。有时候大的灾难、大的变化让人不得不思维其中甚深的意义。大多数人的傲慢、分别念、行为跟真正的修行人有所不同,修行人、有定力的人、比较淡定的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初学者如果一直住在这样嘈杂的环境当中,逐渐会被他们同化,这是对初学者的修行人来讲。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哪怕很高的境界都会受环境影响,刚开始初学时最好居住在比较清静的环境里,修行一段时间,到稳固的时候才有度众生的能力。

愚人乐世论 退失第一义 放逸多觉观 是过不应作

世间愚笨的人特别喜欢世俗各种各样的言论,一会经济学,一会心理学,一会战争、军事……如果长期这样串习,则将退失第一义,诸佛菩萨所讲到的智慧的胜义谛,或者世俗具有善根、真相的意义,会一一失坏。自己不断放逸,分别念越来越多,这些不应该做,应该要远离这些过失。与愚人交往的时候,肯定会沾染上很多退失闻思修行和清净戒律的过失,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比丘舍多闻 言论不如理 损减诸禅定 常思惟世间

这里"比丘"只是一个代表,实际上是修行人的意思。修行人如果舍弃了广闻博学、不听法,他的言论逐渐会变得不如理、不如法。损减禅定,所修的禅定也没有了,刚开始有一些,慢慢言论不如法,每天讲一些世间法,一天中连短短的时间内都无法入定,常常思惟世间各种灭敌护亲的事情。

耽著思惟者 何得于寂静 其心常散逸 永离于正观

耽著这样的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清净呢?如果我们短暂的人生每天耽著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情,确实没有一个清净的时候。本身人生那么短暂,如果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从来没有很好的修行,要么跟他人聊天,要么做各种琐事,这样连一个修五加行的机会都不一定有,连观一个寿命无常的机会都不一定有,那到死时只不过暂时皈依过佛法,除此之外跟其他世人没什么差别,来世也是空手而去。

这样喜欢散乱的、舍弃多闻的人,其心常处在散乱放逸当中,永远离开正观,永远离开真正的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速得非梵行 諠杂无仪检 亦不曾爱佛 及爱于圣众

而且很快时间中、飞速获得非梵净行。原来是一个清净的居士、清净的出家人,若处于这种环境中,行为会逐渐变得不如法。諠杂无仪检,你在这样的喧闹嘈杂的环境当中,连基本的威仪和行为都会慢慢散失。有些出家人以前很清净,在世俗当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先从着装上慢慢发生变化,上身先穿一个在家衣服,下身再穿一个在家衣服,头发稍微再长一点、再长一点,就慢慢融入世间了,最后里里外外跟世俗人没有什么差别。作为一个僧人,或是作为一个真正受持三皈五戒的居士,自己的威仪始终都是一种表示,依靠威仪,内在的戒律、内在的功德也能有所保护。

尤其如果在愦闹的地方呆的时间长了,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最终对佛没有信心、不爱佛了,对僧众、对志同道合的出家人、对大乘修行人都不喜欢了。他喜欢什么呢?喜欢另一类。

弃舍离欲法 耽著非法言

同时舍弃了离欲的法,舍弃了远离一切贪欲的佛陀的诸法,耽著非法言,所作所为都是非法行。不管是言语上、行为上,慢慢跟其他人同流合污,最终自己一落千丈,想恢复也没办法,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这里也讲到,愦闹对修行人的确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初学者更加厉害,一般来讲不受环境影响确实很难,自己的修行、戒律各方面没有稳固之前,要尽量地远离愦闹。我们经常讲“远离故乡佛子行”,为什么很多前辈大德远远离开自己的故乡,他们认为自己的故乡是贪心的来源、嗔心的来源、痴心的来源,所以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地方,自己世间八法的心比较少,再加上自己只要能苦行就可以求得到正法,这是自古以来很多大德和求法者共同求法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有些确实是在这里呆了很多很多年了,现在基本上对散乱的、愦闹的地方没啥兴趣了。但如果像前面所说的,把寂静的地方又变成了第二个愦闹的环境,那不太好,每天各种各样的朋友,今天请客、明天请客……一般来讲在寂静求法的地方,跟关系比较好的人偶尔一起吃一下、喝一下,也可以。但是有些人特别善于请客,他的特点是今天请一个、明天请一个,特别熟悉各种消费的场合,以致于好多工作人员都说,这个人天天来吃、天天来喝。这些人可能有一点钱,这个是肯定的,不然没钱的话,也不会给别人提供喝的吃的。但是有了钱,会不会修行越来越少了?这是寂静地方愦闹的方法。稍微放松一下、轻松一下,大家偶尔聚一下,比如一年当中一次两次的、花半天时间,这样也是可以的。不能跟任何人都是好像关系特别不好,只要看到人就躲避,不知道这样修行好不好。但是也不要过于散乱,这样确实不好。

我常舍千身 支分及头目 为求无上道 闻法无厌足

这句话大家要记住。佛陀常常舍弃千百万次的身体,包括四肢、头目脑髓,这些都舍弃过,舍弃的目的是什么呢?不为别的,都是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了证得无上道、证得无上菩提,从而听闻佛法没有厌足。第一次舍弃了自己的身体,下一次会不会吓坏了?不会,他的发心非常坚定,多少次为了求法而舍弃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怨言、后悔、伤心。所以,为了求法,大家确实应该要有一种不顾一切的精神,这个很重要。

我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涅槃经》里面佛陀在因地时求法的故事。《涅槃经》——法显刚开始翻译时叫《泥洹经》,其中大多也是《涅槃经》的内容。后来是昙无谶翻译的,这个翻译比较好懂,那时是北凉时期,中国还没有统一,有十六国。后来也有南本的《涅槃经》,但是藏文当中的《涅槃经》不全,汉文比较全。

往昔有一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当时有一位跟现在释迦牟尼佛名字一样的佛陀出世,传授《涅槃经》。很多经典是佛在世时的经典,包括我们现在的有些经典。当时佛陀要传《涅槃经》,我们现在的本师佛陀在当时是一个穷人,但是他求法的意乐特别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欢喜,想要得到这个法。因为特别贫穷,没有任何供品,他想来想去:这次求这么好的法,没有殊胜的供养不行,不如卖自己的身体作供养。他到处卖身体,却没有人买,后来要回来的时候,有一个人说买,但是他的要求比较特殊:他是病人,每天要吃三两活人的人肉,如果能满足这个条件,可以给五两金钱。

当时那个穷人听到后非常欢喜,说没问题,你可不可以先付给我钱,我要做供养求法,如果可以给我七天假,我回来以后一定给你作布施。那个人说,七天不行,一天可以。他答应了,带着钱在佛陀面前听法。佛陀讲了《涅槃经》,但当时他比较愚钝,其它的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个偈颂:“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记住以后,他非常欢喜,每天一边念此偈颂,一边割三两肉给病人。一个月以后,病人的病好了。因为发心特别纯正清净,他的身体也恢复如初。后来他发了菩提心,发愿将来成佛时,自己的名字也叫释迦牟尼佛。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大般涅槃经》当中有这个公案,确实很殊胜。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我们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不顾一切布施自己的身体,正因为这样,如今在人间有很多佛法的真理,我们可以随意享用,对此,后人应该有一种感恩心。

我经常想,因缘很不可思议,当年上师如意宝如果显现上没有求法的苦行,我们不一定拥有今天学法的机缘。以前法王讲过,《广传》当中也有吧,法王求法时虽然没有像佛陀那样割肉,但是从现在现今人的价值观来看,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十八九岁时,意科喇嘛让法王去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宝。法王便跟一个道友叫土巴,他们两人一起,晚上离家出走,往石渠那边去。当时是特别冷的冬天,一路上,两个人背着一点吃的,一边乞讨一边走。从色达到甘孜,现在坐车都很远。他们从东谷那边过去。以前藏族人出去不是炒菜做饭,只是随便烧个茶,吃一点糌粑。有一次在东谷一个寺院附近,土巴在烧茶,法王去寺院里看了一下,僧人们正在辩论,法王便加入他们,跟他们开始因明辩论,结果对方输了。法王的有些行为可能有点轻慢对方,对方不服,好几个年轻人就拿石头打他们。烧茶的土巴喇嘛说,凭什么无缘无故打我们?我也想打他们。他也准备捡起石头。法王跟他说,你不要打,我说他们了,我们两个现在在这里肯定呆不下去,尽快走。所以,他们两个茶没有喝成,马上把茶倒掉,就跑了,那些僧人比较厉害。他们一路上一直走啊走,晚上就在露天地睡觉,没有其他的保暖用品,不像我们现在睡觉盖一个被子、两个被子、三个被子,还要戴上帽子,还要开电暖器……当时,法王晚上睡觉不觉得冷,可能修了风脉明点。土巴很冷,法王就把自己的腰带放在他身上,这样他的身体就暖和起来了。回来以后,土巴说:一路上,晚上都盖着法王的腰带,才不冷。

从色达到甘孜,我们坐车都很累。尤其石渠本来条件不是很好,法王当年去的时候只有一点点糌粑,其它什么都没有,有时候烧一点水,在水里面倒点糌粑。夏天只有一点点酸奶,是托嘎如意宝让牧民供养的,想喝一碗酸奶都根本没办法。当时没有什么住的地方,法王跟几个道友一起挖一个山洞,住在山洞里面,就这样在那里过了六年的生活。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认为不可能,觉得这是一种传说。不要说法王,我们刚来学院的时候,虽不算什么苦行,但是跟你们相比,我们来的时候也算是一种苦行。

像这样,前辈的佛陀、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他们求来的法的确不是很容易。

《菩萨本行经》当中讲,有一个国王想得到正法,但是当时得不到正法,他对大臣宣布:谁可以给我传授正法,我将给大量的金钱,甚至是王位。大臣们四方打听,后来听说有一位婆罗门拥有正法。国王听后非常欢喜,在婆罗门面前顶礼说:你能不能给我传法?婆罗门说,哪有那么简单,我的正法也是辛辛苦苦求来的,如果你真的想求法,那你在身上割一千个洞,在洞里供灯,这样我可以给你传法。

国王想了一下,无始以来在生死轮回当中舍弃了无数次身体,这次为了求法舍弃身体非常有意义,他就答应了说:只要你传法,我愿意割肉。此时所有的大臣、采女、王妃都哭着乞求国王不要这样做。国王安慰他们,再次说:无始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的漫长时日当中舍弃过无数次身体,但是都没有实在意义,这次如果舍弃身体能求得正法,不仅对我有利,将来也可以给你们带来光明,我一旦成佛就先来度化你们,把智慧的光芒照耀到你们身上。他们也不得不答应。接着,国王要求用各种工具来割自己身体的肉,里面放上灯烛,倒上酥油。准备点燃的时候,国王对婆罗门说,你最好在没点燃之前给我传法,得到法以后,我死了也没有后悔之心。婆罗门便为他传: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其实就是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的四无常法。当时国王得到这个法之后开始在身上点燃火,不但没有后悔,反而因为得到法而非常欢喜。当时国王应该是圆寂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

国王实际是佛陀的前世,婆罗门是提婆达多的前世,他有自己的特点,显现上也是生生世世害佛陀。

《菩萨本行经》中讲了十多个佛陀在因地时候的一些故事,都是为了求得正法。在这部经中,我们应该能得到很多偈颂,它们的价值非常崇高,是否对我们的相续有利益,就看我们能不能珍惜。刚才讲到“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来讲很简单,但是如果佛陀没有告诉我们,或者没有留存下教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来讲比较简单,但其价值,用金钱也没办法衡量,用身体和寿命也没办法衡量。所谓的价值是一种真相,明白真相对智者来讲一定会是欢喜追求的。

是诸非法人 少闻便厌舍

住于非法的人、孤陋寡闻的人,会厌离。

我昔作国王 为求四句偈 妻子及财宝 悉皆能施与

佛陀以前做国王的时候为了求四句偈,将自己的妻子、财富都布施过。

有一部经典叫《佛说妙色王因缘经》:“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因为爱的缘故产生担忧,因为爱的缘故产生怖畏,如果没有爱,所有的忧患、恐怖都没有。现在很多世间的电影,他们经常用这个经文来描述一些所谓的"爱"。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中比较详细地讲了国王做布施的整个过程,佛陀为了得到这样的四个偈颂,将自己的妻儿做布施,还有将其它的大象等各种物质做布施。

所以,佛陀为了求得正法可以舍弃一切。

何有于智者 而不勤听法 我尝舍一切 非法之戏论

如此有意义,作为智者为什么不精勤听法?佛陀为了正法都这样苦行,我们凭什么不好好听法?听法以后,确实懂得了真相,认识了心的本性,超越了轮回的痛苦,这样的价值难道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如《正法念处经》所讲:“以闻正法故,能知真法相,是故有智者,当勤听正法。”听闻正法的缘故,我们会了知万法的真相。所以作为智者,应该精勤地听闻佛法。

听闻佛法方面,喇荣算是有特色的。在这里,如果什么法都不听的人,大家不会想:这个人肯定很快乐,这个人肯定很有境界。不会这样想。这个人不听法的话,肯定不听话;不听话的话,肯定不怎么样。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在座的各位,哪怕是身体不太好,每天听一节课、两节课,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大家对闻法不要厌足,前面讲“闻法无厌足”,这里也是说应该精勤地听法,这个很重要。

佛陀说:我会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佛陀曾经在因地的时候,也舍弃各种非法执着的戏论。

为于百千劫 难得解脱故 汝等应欣乐 志求微妙法

因为依靠这些非法的戏论,在千百万劫当中都很难得以解脱。所以说,你们应该非常欢喜地求微妙甚深的法,求显宗的法、求密宗的法。

求法以后,哪怕是一部经典,比如说你听了《六祖坛经》,你自己想:我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弘扬,如果没有找到弘扬的对境,我先自己好好修行,因缘具足的时候要弘扬,这样真的很难得。世间的商人都特别保护自己的金银财宝,我个人也是这样想的,在我一生当中,一方面很重视给人讲课,还有一方面很重视我翻译的这些经论,可以说,这些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作为凡夫人,吃饭、睡觉肯定需要,但是除了这些以外,所谓的生命是什么呢?我自己觉得我生命的部分变成了书,以后有信心、有意乐的人会重视的。比如我现在的生命不在了,那自己曾经的生命、曾经的青春、所有的精力都变成了书,也许有价值、也许没有价值,但对众生的损害是没有的。对我个人而言,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并没有浪费很多的时间,比如说一两个月一直散乱,应该是没有的,尽量把自己的时间用在翻译上、写作上、讲点课,剩下的为了自己的忏悔也做一些事情,还有一部分时间,肯定也有一些散乱,不管怎么样,觉得自己做的书是生命的部分,讲的课也是一样的。

在座的各位也是一样,我们依靠生命来求法,虽然不像佛陀一样,没有在身上挖很多肉洞,也没有把身体割成一块一块的肉,没有这样求法。但是在座的各位也付出了很多,有些人抛弃了家庭,有些人放弃了感情,还有些人在高原上住的话要付出很多,尤其是喘气。我看有些道友上楼梯的时候,到了第一楼的时候,“哈、哈、哈……”(师模仿喘气声)到了第二楼的时候,“哈、哈、哈……”(师模仿)到了第三楼,“哈、哈、哈……”(师模仿)这样到第四层楼的过程中要除三次垢气,是不是?(众笑)不知道,开玩笑。这也是我们为求法而付出。我们在座的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乞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条件不一定特别好,但是不一定特别差,但在这里要面对很多问题,要面对高原气候、住处等各种事情。虽然没有付出生命,但是想要长期待,尤其是冬天待在这里,比较辛苦,这也是求法的精神,很多道友都是这样的。凡是以后看到路上喘气走的,说明他的求法精神很不错。

若乐于解脱 最胜功德者 世间诸事业 皆所不应问

特别喜欢解脱的、殊胜功德的人,世间各种各样没有意义的事业都不应该去追求、去询问。

衣食无胜利 亦不证涅槃

衣服、食物,除了基本的用具以外,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也不会证得涅槃。世间各种各样的琐事、衣食,可能没有什么更多的必要。有些论典当中说,像裸体派外道,无衣,一件衣服都不用;有一些白衣,每天要求有多少件衣服——这也是不好的。按照佛教的观念,应该行于中道。

以前很多大德都穿粪扫衣,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另一方面,这可能是修行当中的一种突破吧。以前在印度也有穿粪扫衣的习惯。法王当时在石渠求学时,条件不好,就到尸陀林把死人的衣服拿来,稍微洗一下就穿。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尸陀林的衣服很不干净,也许有一些会有传染病,要是我们,连摸都不敢摸,更不要说穿。

如果我们一直贪执衣服,尤其是到了寂静的地方、在修行的团体当中,整天耽著衣服、耽著吃的话,不是很好。不堕两边很重要,什么都不穿,像裸体外道一样不一定很庄严,但是每天都特别耽著,也不是很好。现在有些世间人有几百双鞋、几百件衣服,这样很奢侈,没有必要。我们身边有那么多贫穷的孩子,全球有好几千万孩童在极度的贫困当中死亡,所以,我们享用资源时不能太奢侈,不然来世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应该要珍惜。

当称叹最胜 善来诸比丘 应敷座令坐 互说诸法要

应当称叹最殊胜的善来比丘,我们对求法要赞叹,对衣食不应该特别赞叹。如果看到说法比丘,我们用“善来”邀请他,铺设座垫,让他坐在上面,互相说一些法要,一起来分享。《本事经》:“行者集会时,应修作二事,谓寂然宴默,及说正法言。”两个人集聚的时候,可以做两件事情,要么一起禅修,要么一起说法。以前阿难尊者也问,两个人做什么功德最好?佛陀说,一个说法、一个听法,这是最好的。两个人在一起时,不要一个人说过失,另一个人吵架、发脾气,这样是最不好的。

人身甚难得 随分行白法 读诵及禅定 汝应如是问

这个教言也很好。我们得人身确确实实相当难得,得了人身以后,应该随着自己的缘份、随着自己的能力尽量行持善法,要么念咒语、要么读诵。有些道友比较精进,背诵、做功课、准备考试、为众生发心等等,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这方面,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暇满难得的人身,应该有时候观修空性,有时候修修菩提心。我给你们引用过一个《如意宝藏论》的教证,不知道你们忘了没有。各种各样的善法,都可以随着自己的缘分和信心而行持,比如说特别爱吃的人看到什么食物都要吃一点(师模仿),这个也尝一下、那个也吃一下。作为真正的修行人,要么专修,要么对每个善法都很有兴趣,要这样积累资粮。

因为人身很难得,随着自己的缘分修一些读诵、禅定,在别人面前请教询问、寻找真理等等,这些都要去做。而且人身是无常的,不是恒常的,我看有些道友一会身体不好、一会睡得不好。以前比较健康的人中,现在有些人说睡不着,有些人说吃不好,有些人说脊椎不好。(师问身边人)你有没有病?有啊?我看你还是可以的。

我们的人身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应该依靠这个臭皮囊多做一些善事,不要限制“这个你不能修!”不能这样,只要身体正常,什么吃的都可以吃,什么善法都可以修。有些人经常爱制止别人的善行“你不能修菩提心”“你不能修出离心”“你不能念咒语”,其实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善法方面应该劝别人多做。别人说“这样行持善法,可不可以?”“好,好,善来,善哉!”应该经常赞叹别人、随喜别人。《前行引导文》里面不是讲了吗?དགེ་བ་ཁ་ཞོར་ལག་ཞོར། སྡིག་པ་འགྲོ་ཞོར་འདུག་ཞོར།

如来入涅槃 遗法当灭坏

佛陀说,如来将来会入涅槃,遗法也会毁灭。

比丘多放逸 乐众弃闲静 为饮食利养 昼夜谈世话

这里讲了末法时代的事情,佛陀已经涅槃了,法也基本上灭了,那个时候很多比丘比较放逸,喜欢各种各样的一些事情,放弃寂静的地方,为了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论。在这里也授记了末法时代的出家人,很多寺院里人越来越少,闻思越来越少,佛陀圆寂以后,很多比丘行为越来越不如法,那个时候,如果有少数人如法,我们也应该尊重。

愚人于梦中 惊怖而漂溺 自知多毁犯 当堕三恶道

愚笨的人连梦中也是惊扰而漂溺,梦中做各种世间法而恐怖。藏译本和隋译本当中说,愚笨的人天天搞世间八法,梦中也在做;农民执着庄稼,做梦的时候也在农耕;有些人爱炒股票,梦中也在炒股票;做生意的人,梦中也在做生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自己也知道犯了很多戒,最终堕入三恶道当中。佛经中说:“若处愦闹,心意不善。”如果处于愦闹,心和意都不善,最终还是会堕落的。

应生欢喜心 独处于闲寂 若在阿兰若 志求无上道

作为修行人应该对寂静的地方产生欢喜。藏译本当中是,像犀牛一样独来独去,不会孤独,隋译本当中也有犀牛的比喻,犀牛在阿兰若寂静的森林当中独自走来走去,不依靠其它,真正的修行人也喜欢寂静,志求无上道。

不应见人过 自谓最尊胜 憍恣放逸本 莫轻下劣人

不应该观察别人的过失,自己认为自己特别殊胜,傲慢、放逸,因为自己很傲慢的话,那是放逸的资本,会轻毁别人。不要轻毁下劣的人或者其他修行人。

彼于遗法中 渐次而解脱

这些下劣的人,在佛法当中,未来也会逐渐得到解脱。我们不要轻毁任何人,这个人现在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实际上他们都有如来藏,逐渐会在佛法当中获得解脱。有些人考试的时候考得不好,他们也许是装的,显现上考了倒数第一名,但实际上也许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当然也不要故意考倒数第一名,装文殊菩萨。不能轻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差别。

比丘虽破戒 深信于三宝 是则解脱因 不应见其过

有些出家人虽然破了戒律,破了别解脱戒等,但他如果深信三宝,也是解脱的因,不应该因为其某个行为不如法,就对他产生邪见。圣天论师也说:“宁毁犯尸罗,不毁犯正见。”宁可毁犯戒律,不毁犯正见,只要正见不坏,还是可以趋入菩提。看到有些破戒者,僧众的执事、管家为了僧团的清净不得不说过失,除此之外,那天也讲了纵然亲自见到过失也不能说,更何况只是推测、怀疑,这样也不合理。即使破戒,如果没有破正见,也不一定会堕落。《地藏十轮经》中也说:“虽破诸律仪,非永遮解脱,能舍诸恶见,当速趣涅槃。”虽然破了别解脱戒的律仪,但并不是永远遮止解脱,并非没有解脱的希望,如果他能舍弃恶见、具有正见,见解没有破的话,很有可能很快获得涅槃、获得解脱。显现上按照僧团的要求,破戒者不能与僧众共住,但这是从严格来讲的。

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学会观清净心,破戒以后,其实也可以成为一个殊胜的福田,《心地观经》当中也讲:“虽坏净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虽然破了戒,但是没有坏正见的原因,他现在还可以名为福田僧。有些人不是特别清净,但只要他的正见,对三宝的信心、对业因果的正见没有毁坏的话,也是可以供养的对境。

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观点,单从一个方面来遮止一切也有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广闻博学,通过多方面了解佛法的甚深意义很重要。

摧伏贪嗔难 勿惊于放逸

为什么呢?因为摧伏贪心、嗔心很难,不要因为有些人放逸、有些人破戒就大惊小怪。

余习法应尔 是故不须说 若清净比丘 伺他人过失

其它的习气也是一样的,所以最好不要宣说别人的过失。贪嗔痴对每个人而言,都不是那么简单,有些出家人、居士,也许在威仪上有一些违犯,但只要正见没有坏,不用特别担心,法尔不可思议。这个人看起来疯疯颠颠,但也许他真正证悟了法性,有这种可能性,没有必要经常说他人的过失。

这次学这两部经典,最主要的内容是不说别人的过失。因为别人可能是发了菩提心的,可能是受了戒的,可能是菩萨的化现,所以说过失最终毁坏自己,来世感受痛苦,我们一定要注意。

是最非真实 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 当须自观察

如果是清净的比丘,不应该说别人的过失,说他人的过失是最不真实的,这不叫真正的修行者。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那就天天观察自己,自己犯了错误就跟别人说。不说别人过失好一点。

求道诸比丘 舍离恶言论 常以欢喜心 独处于闲静

这也是很好的窍诀。求道的比丘、行人、居士,第一个,不说别人的坏话。学习这两部经典以后,我们的恶言论能不能尽量断掉或者减少?以前特别爱说是非,那现在想说的时候,就马上以正知正念摄持,马上念“嗡班匝尔萨埵吽、嗡班匝尔萨埵吽……”常以欢喜心。不要经常不开心,今天因为这件事情不开心,明天因为那件事情不开心,今天因为身体不好不开心,明天因为道友的事情不开心,这样扰乱欢喜心,很不好的,短暂的人生当中有多少时间?独处于闲静,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为了修行,住于寂静的地方。如果实在没有这个条件,偶尔观一观自己的心。如果心观得很好,在人群当中也可以安住寂静,“闭门就是深山”。这样也是很好的。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此时弥勒菩萨白佛言:稀有,世尊,耽著愦闹有如是无量过患,非常稀有。我们很多人可能也感到很稀有,耽著愦闹有如此多的过失: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怎么会有希求善法的菩萨听闻过失以后,不乐于独处闲静?只要是有心的菩萨,听到这些过患——失毁功德、烦恼增长、堕于恶趣、远离白法,愦闹的过失太多,怎么会求愦闹而不喜欢寂静的地方呢?这里以反问的方式结局。

这以上把愦闹的故事全部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