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1 困惑时代的幸福 >> 滋心养智-演讲-华东师范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滋心养智——华东师范大学演讲

『2013年10月4日』

主持人:

非常有幸,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能够相聚在这里聆听索达吉堪布的开示。此次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校友社区邀请索达吉堪布为大家作“滋心养智”的主题演讲。

下面让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和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上师!


很高兴今天与华东师范大学EMBA的同学们交流“滋心养智”这个话题。

我的老师法王晋美彭措十多年前也来过这个地方,记得是1997年11月24日到26日。虽然已经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很多对佛教有兴趣的人把上师的床、碗具以及题字,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次我看到了法王当年睡过的床,刚才还去做了礼拜,心中也是思绪万千。因为1997年法王来到上海为有缘众生播洒智慧甘露时,我也跟着来了。今天我再次来到这里时,他已经离开人间近十年了。这种无常让我倍加觉得,最值得感恩的就是我的老师,因为他给了我智慧的正能量,这远远胜过世间的父母或其他恩人。

确实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利益非常大。今天在座的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依止过老师。老师对我们付出关爱、给我们传授智慧,对此永远都不应忘记。就我而言,凡是给我传授过知识的老师,我都视为恩重如山,永不忘怀。

追求之初,先立目标

在座的很多人,都非常有希望在将来获得成功,尤其是研究企业管理和心理学的同学。但是在追求之初,树立正确的目标非常重要。

一方面外在的物质财富也不得不追求,对此佛教也不反对,但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内在的心灵珍宝。为什么呢?因为外在的财富只能带来短暂和相对的快乐,并不能营造永恒和绝对的幸福;而心灵的财富则能赐予我们一种超越的、恒久的大乐,这一点也是经过千百年历史验证的。这种大乐的境界,虽然难以获得却真实不虚地存在。这种境界,出家人可以得到,在家人也可以获得。

确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很重要,这样在实现目标时,才能真正对自他有益,乃至会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帮助。

物质和内心,何者更关键?

佛教里讲“万法唯心造”,心非常重要。不过有些人认为物质起决定的作用。当然,物质带来的种种便利也不可否认,但实际上内心更为关键。

有一本书叫《幸福的历史》,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他历时六年分析很多人的心态和幸福的关系,后来把结论写在这本书中。是什么结论呢?他说:幸福并非源于物质的丰裕,而主要来自心灵的安宁。

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说:“我们学校毕业的人如果到了任何一个地方,还是提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那就是耶鲁大学的失败。”确实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部分乃至大多数知识,到了社会上是用不上的。而永远用得上的是什么呢?就是一颗善良的心。诸如对社会和家庭负责任的心,乃至你处在世间当中都会需要。

前段时间在香港召开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会的很多科学家、佛学家及其他宗教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从心入手,也就是说要从强大内心开始。如果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外在的物质再怎么丰裕,也难以快乐。

北京的一个大型集团在全国主要的企业家中,做了一个这样的调查:企业家中最有钱的是不是最快乐的?结果发现并不是。实际上最有钱的企业家中感觉幸福的不到10%,而农民、牧民等阶层中感觉幸福的比例反而更高。

英国科学家罗素曾经在大概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峨眉山。他当时看到很多抬轿子的工人,这些轿夫虽然大汗淋漓却笑容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开心的一群人。表面看来他们担负沉重的体力活,应该会非常痛苦,但实际上他们很快乐。

由此可见,内心更为关键。

好理想+坏打算

很多学生在学校里时总是天真地认为世界很美好,认为进入社会时会有非常甜蜜的生活等待自己,但是现实并非所想象的那样。就像很多人读高中时觉得上了大学肯定很快乐,可是真正进入大学时,还是会面临各种压力。

所以这些学生到了社会上确实也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事业上的弯路、信仰上的弯路、感情上的弯路,最后自己想回头时,已经来不及了。

张爱玲写的《非走不可的弯路》里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想要走一条路。这位母亲就劝女儿不要走,因为那是一条弯路。

女儿说:“我要走这条路。”

母亲说:“不要这样,因为我走过这条弯路,你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可是女孩非要坚持,她说:“既然你已经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我还是要走,即使是弯路我也不怕。”

于是这个女孩就固执地上路了。结果确实是处处碰壁,甚至碰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终于走过来了。这个时候,她看到很多年轻人还要走这条弯路,于是就去劝他们不要这样选择。

但是那些年轻人与她当初一样,都说:“不怕,我要走这条路。”

所以,可能人到了五六十岁人生经验比较丰富时,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就会发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风风雨雨。每一种经历,对于坚强的人是一种磨炼,会让他成长得更快;而对于内心脆弱的人,却是一种折磨,可能令他一蹶不振。

所以在座的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非常重要。

我也经常讲:在有最美好理想的同时,也应该有最坏的打算。这种心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你没有作负面的打算,一直想着梦想的美好,一旦出现障碍就会束手无策。比如我每次出门时就会想:路上车坏了怎么办?堵车怎么办?没有吃的怎么办?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讲课。出发时我就想:万一路上堵车了怎么办?应该多带一点衣服;如果饿了怎么办?应该多带一点饼干;万一天黑了怎么办?还是带一个电筒吧。我就做了这些不好的打算。好像比起好的打算,不好的方面我想得反而多一点。结果在路上车轮真的坏了。当时是半夜,周围也没有人,这时我带来的小电筒就用上了。

人生也是这样,很可能不妙的、不巧的、不好的会出现,所以应当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懂得知足,快乐不难

我们一定要知道:快乐源于心,源于一颗知足的心。而要获得这种快乐并不难,人人都可以。

我经常想:如果我的一只眼睛失明了,那我对有双目的人会很羡慕,“如果我也能有双目,其他什么都没有也可以”;如果我的一只脚残缺了,我对有双脚的人会很羡慕;如果我的两只脚都失去了,我可能会想“哪怕让我有一只脚,拿拐杖走也可以”;如果我的牙齿总是疼痛,我就会很羡慕牙齿好的人。所以人确实需要知足。

有时候人们痛苦不一定是因为缺什么。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且地位、权力等方面他也无可比拟,他的军队也非常勇猛。可以说,当时整个欧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羡慕他。但是他在最后的日记里说,他一生中连一天的幸福也没有拥有过。与他恰恰相反,美国的海伦•凯勒是既聋又盲又哑的一个残疾人,但是她觉得自己非常快乐和成功,她对所有人讲:“生命是多么的美好!”

学会调心很重要

为什么有些人有强大的毅力来圆满自己的人生,而有些人即便遭遇小小的挫折,也会一蹶不振?现在很多年轻的大学生、企业家表面看来充满青春能量,但实际上内心却脆弱无力,在感情、工作或生活中遭遇一点点风雨时,就开始苦不堪言、绝望不已,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现在有的统计中说:在中国,一年有28万人自杀,近200万人自杀未遂,而这些自杀和自杀未遂者中大多是青少年。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心态没有调整好。如果心态调整好,不至于走上绝路。

感情和事业上遇到很大的障碍时,其实可以换一条路。我经常告诫一些遇到感情挫折的年轻人:世界上并不是除了他(她)没有其他人了,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也许没有他(她),你的生活还会更加灿烂。

当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点压力都没有也不可能。这时就需要学会一些调心的方法,比如参禅。

我最近遇到一个做企业非常成功的台湾人,他有大概八百多的下属。

我问他:“你为什么做企业如此成功?”他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管理高层领导时不是完全用制度,而是用一种心理方式。”

我详细问:“到底是什么心理方式?”他说:“我平时要求这些高层领导(因为下面的员工不一定能接受,所以主要针对高层领导),每天上班前禅修10到15分钟。在禅修过程中,边吸气边观想所有的智慧、能量、信任、爱心都被吸进来;呼气时观想心中的嫉妒、贪执、傲慢、自卑以及犹豫、焦虑等都通通呼出去,内心处于安静祥和之中。这样大概安住10到15分钟左右。每天都这样不断训练,他们的内心就强大起来了。”

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管你有没有信仰,学会调心都很重要。比如我们每天都需要洗脸,否则就会尘土满面。同样,我们也需要时时洗涤内心,否则心中也会滋生污垢。如果内心被污垢逐渐占据,你就会变成不辨方向的迷惑者。但是除了一些宗教人士,一般的世间人似乎对此并不关心,这是很可惜的。

以禅修来调心是一种心理疗法。现在美国各个大学都设有禅修中心来推广这种疗法,欧洲的很多大学也有,中国有些大学也设立了。不知道华师大有没有?应该有吧,我听说你们的心理学很好。

曾经有很多人问李嘉诚:“你的成功源于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但实际上他已经用自己的生活给出了答案。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就是禅修,每天10分钟左右,保持了很多年。禅修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做事有力。所以,可以说禅修是李嘉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乔布斯的传记中也记载了他在印度学佛的经历,而且他也是每天坚持禅修,尤其在召开企业高层会议之前,他总要禅坐一会儿。

这些做法都非常值得年轻人效仿。

养身不如养心

为什么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寿命很长?像本焕老和尚活到106岁,梦参老和尚现在虚岁100岁,还可以与人自如地交谈等。这其实是他们内心清净的缘故。

人如果总是执著很多事,心中充满担忧、困惑等情绪,身体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到一定程度甚至会罹患疾病。平时人们也常说:“你最近是不是心里有事?脸上的皱纹都多了。”

有些人很注重保养身体,这当然很重要,但如果不保养心,心会直接作用于身,最后身体也会垮掉。而如果注重保养心,即便不化妆也会容光焕发。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身体自然会很健康。

而且通过调整自心,智慧也能得以增长。

还有一种增长智慧的方法,就是祈祷。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随时祈祷诸佛菩萨都很重要。有些人问:“我还没有真正皈依,能不能拜佛啊?”完全可以的,佛并不是佛教徒的私有财产。不管你对佛有没有信心,只要对他祈祷——求平安、求财富等,根据你的因缘佛就会赐予加持。就像无论是不是医院的成员,药都会有疗病之用一样。

再忙也不要忘了家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你在不断追求着某个目标时,千万不要忘了家人。有的人,一旦父母离去了,才发觉“原来我对父母不够关心,应该孝顺他们的”;有的人,一旦家庭出现危机了,才发觉“我原来对家庭顾及太少,应该多照料家庭的”。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在家里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故事叙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回来跟我们一起吃饭?你整天在外面忙,到底赚了多少钱?”

父亲说:“还是赚了很多。”

孩子追问:“那你一个小时能赚多少?”

父亲说:“差不多20元钱。”

第二天,孩子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借我10元钱?”

刚开始父亲认为他可能要乱花钱,就狠狠地训斥:“你借钱做什么?不借!”后来想了一下,觉得孩子的要求也并不高,就拿出10元钱给了他。

孩子得到钱后,在自己的包里面翻来翻去,又凑了10元钱,总共20元。然后对父亲说:“你不是一个小时能赚20元钱吗?这20元钱给你,你明天晚上可不可以陪我吃饭?”

父亲听到孩子的话,沉默了。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社会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家,整天忙着工作,很少抽出时间陪家人。如此一来,自己在重视一件事的时候,可能忽视了更重要的事。

还有些人一直在外面忙着,妻子整天记挂,希望他能多回家陪陪家人,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我工作很忙”。到底是真忙还是应付,家人也处于困惑当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工作太忙,而有一部分人可能只是应付。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当以真诚、善良和智慧的心来维护自己的家庭。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县城的教育局局长。这个局长很坦白地说:“我们这个县城,大概有七千多学生和五百多老师,几千人的事情都由我来管,所以每天都特别忙。但是我仍会在每个礼拜天,抽出半天时间陪家人,否则就觉得对不起他们。”

一个人对工作很负责,我们理解,但是人毕竟活在世间,哪怕一个月抽出一天,或者一个礼拜抽出一两个小时,陪伴一下家人也是应该的。否则一直忙忙忙,最后家人也变得不像家人了。这种怪现象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问题。

其实家庭的状况直接影响国家,国家的情形又影响整个世界。只有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国家和世界才可能走向光明。

否则,佛教徒经常说着高深的话语;企业家喊着动听的口号;公务员也是唱着不现实的歌曲,人人都是流于表面,切身的幸福就会越来越远。

因此我经常跟佛教徒讲:“不能因为个人信仰,就对家人置之不理,否则,对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学佛的人更应当关心家人、关心周边的人,从自己做起,慢慢将爱心传播开来。”

大乘佛教中会专门修慈悲心,如何修呢?先观想自己的母亲,对母亲修慈悲心,然后观想亲人朋友,再观想陌生人,再观想怨敌,之后扩展到所有的众生。是这样把慈悲心逐渐扩展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其实“一切众生”只是个笼统概念,你接触不到。如果对身边能接触到的家人,一个都帮不了,那要帮助一切众生也是不现实的。

心中具有信仰,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不管怎样,每个人要有信仰才好。

信仰,广义而言,包括对钱财、地位、感情的信仰等,但我这里指的是,对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信仰。

为什么说最好要有信仰呢?因为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的归宿;有了信仰,就有了道德的底线;有了信仰,就有了行为的约束;有了信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信仰,就有了提升自身的追求。所以,有信仰的人生能显露出真正的阳光。

实际上,因为没有信仰而导致个人沦落、家庭破裂、社会不安的现象,如今可谓层出不穷。所以我提倡大家有信仰,这并不是为了我个人,也不是为了佛教,而是为了你们自己。有了信仰,你的人生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然,有人可能觉得:“很多人没有信仰,所以我也不需要。”其实“很多”并不能代表真理。能令人生有意义的,才是真理,才是我们需要的。

总而言之,心中具有信仰,生活就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