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实修 >> 山法宝鬘论讲记 >> 七 世人与行者 返回
字体: A- A A+

七 世人与行者

世人并非快乐

作为修行人的我们应当先放下享乐的欲望,而经历些究竟快乐之因的苦行,最终得来的幸福安乐才不会失毁、保持永久。

贪执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修持苦行才是最高的享受。所以冬天冷一点儿也不要退缩,希望大家不要太怕冷,一般刚来学院的人可能受不了,但逐渐习惯的话,也就没有什么了。别人看我们可能会很冷,实际上我们非常快乐……这样得来的快乐永远都不会失坏。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哪怕仅仅是为了享受世间的有漏快乐,如果不经历一场艰苦奋斗,希望坐享其成,也是不可能的事。

大家清楚,世间上的任何一种美名、地位,都需要一番艰苦奋斗,不然不会得到的。

比方说,世间上的人们为了充饥果腹,春天的时候需要开垦田地、打碎土块、耕作播种;夏季将除草间苗,再进行引水灌溉等;到了秋天的时节,收割好以后运到家中用木棍捶打,在风中扬洒等,如果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而没有付出这么多艰辛的劳动,想顺顺当当地吃上美味佳肴是绝对办不到的,这是当下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这一点作为农民都是知道的,不论春夏秋冬都非常困难。

牧区的牧民也很不容易,一般早上起来先要找牦牛,之后挤奶、打酥油,将酥油换成钱,之后买青稞,青稞又需要炒,炒完后又做糌粑,糌粑做完以后还要加上酥油,小心翼翼的挼,挼完了还要一口一口地吃,还是挺麻烦的……

如若有人有这类想法:这一点也是不一定的,在俗世中也只不过是下阶层的人们才会如此艰难,而对于那些国王、富翁等人来说,他们不是也无需付出一丝一毫的劳作便获得了享用不尽的丰衣美食、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辛苦劳作也只是工人农民才如此,类似国王、富翁之类的人根本不用如此痛苦,他们不用付出一丝一毫的代价,还是很快乐的。

有这种想法的人完全是由于未进行一番详细的观察所导致的。

未作观察时确实如此,但真正来讲,只有具足佛法修证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除此之外,一般世间上的大人物、小人物都会有各自大大小小的痛苦。

事实上,那些从事农业的人们只是通过体力劳动而历经身体上的痛苦,而心里却不会有财物不足、做不完事的痛苦。

这些小人物,身体上虽然会经历一些痛苦,但心里还是挺快乐的。

而那些地位显赫的大官和腰缠万贯的富豪们却截然不同,他们虽然身体上不需要感受体力劳动的痛苦,

《四百论》中说:“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小人物虽然身体上非常劳累,但干完活以后还是很快乐,经常唱歌、开怀大笑。而那些大人物们,每天在身心上都要承受很大的痛苦,《红楼梦》中王熙凤不是说:“大有大的难处。”大人物的难处只能隐藏在心中,无法宣说,以前根登群佩也说:“大人在大人的生活当中痛苦,小人在小人的生活当中痛苦,总而言之,没有修证的人的生活都会具足各种各样的悲伤和痛苦。”

但是心灵上所承受的折磨比那些做事的下等仆人们身体所感受的痛苦九倍还多。

确实,作为大人物,他们内心的痛苦不是小人物身体的痛苦所能相比的。

这些达官显贵们,如果仆人少了,就不能负担起繁重的工作,做不完事,倘若多了,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衣食,如此又会面临财物不足、支付不起的问题;

他们手下的人太多了不行,太少了也不行。有些大老板说:“我手下的人太多了,开支有些负担不起,如果人手太少的话,工作又做不完,我天天都是在冥思苦想,怎么办呢?”

如果拥有大量的财产,他们也不能安安稳稳地用来维生,一会儿担心被盗贼偷窃,一会儿顾虑遭到土匪强抢;如果付给家里的佣人们的衣食费用过多,又会担忧财产很快耗尽;如果给予的衣食过少,又恐怕这些佣人们心怀不满;

他们整天在这方面苦苦盘算,你们曾经当过老板的人,对这种情形肯定特别清楚。

如若有比自己更富裕的人,就会忧虑胜伏自己;倘若有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也会疑虑他人的财富与权势超过自己,时时刻刻都要全力以赴与之抗衡;假设有不如自己的人,又会因为他们没有归属自己足下却从属于其他财力雄厚、有权有势的人而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此外,务农的富人还会因为庄稼不收,商人因未得利润等而苦恼,有不可思议的心灵痛苦。

表面看来,他们似乎很快乐,其实却有着数不尽的苦恼。观音菩萨的化身说:“富裕的人不一定很快乐,西方的这些富翁吃不下、睡不着,经常要吃安眠药。”如果修行比较好的人,吃饭、睡觉肯定特别香,修行人真是很快乐的。

那些低层次的人们只是在劳作时遭受些许的苦难,等到工作结束、吃饱喝足时,心里绝对没有那些富人们担忧财物不足、做不完事等苦恼,而是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就足矣。他们在劳作的同时,只是身体、语言积累罪业,而不会累积嫉妒、竞争、轻蔑、谄诳、贪心、害心等只有富翁与大官们才能造的此等意罪业。

贫穷的人,虽然会造一些罪业,但他们只要有吃有穿就可以了,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追求,因此不像大人物那样会造下更多的罪业。

在学院打工的这些人,下面的工人比较累,经常倒头就睡,但是工头可能更累——心累,因为他们总是在考虑“怎样才能省下一点儿钱,怎样才能多赚一点儿钱”,就这样一直睡不着。所以,真正观察时,到底是大人物快乐还是小人物快乐?到底是穷人快乐还是富人快乐?这一点,应该从本质上仔细思维。

高高在上的大官与财产丰厚的富豪们则不然,他们心里造了许多弥天大罪。如帕单巴尊者是这样说的:“谁人有财具吝啬,何者有权具罪恶。”

有财产的人吝啬心会越来越大,有权力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会造下很多罪业,藏族有种说法:要转人身时很容易先转狗身,要转恶趣的时候就很容易当官。

身为一位有权有势的高官或者家产颇巨的富翁,总是认为自己要拥有丰富多彩的财物、盛极一时的权势,经济地位样样俱全才行。如若他人拥有这一切,那么就会心不欢喜,为了这些,甚至杀人放火,弄得个人仰马翻、你死我活,才肯善罢甘休。

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无止的欲望,经常会造下种种恶业。

因为造下了如此的滔天大罪,死后投生之处只有恶趣而已。这些大官与富人们在现世中为了求得今生的高官厚禄、丰富受用而冥思苦想、费尽心机,真是苦不堪言,后世中也会因为罪大恶极而去感受恶趣的剧烈痛苦。我们应当发愿不要转生为今生也苦、来世也苦的这种人。

舍利子曾经发这样的愿:不要转生在非常富裕的家庭,不要转生到非常穷困的家庭,一定要转生在中等家庭中,生生世世做出家人。应该发这样的愿,因为财产原本应该对人们有利,但是太多的话,不一定有利反而会非常苦恼。

不同的苦行

如果说世间中上上下下各个层次所有的人为了应有尽有的衣食受用等有漏的幸福快乐也务必付出一定的代价、经历一定的苦难才能如愿以偿的话,那么成办生生世世究竟圆满无漏的大乐之因,暂时生活上忍受些许的困难也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管怎么样,生活在这个世间的大大小小各个层次的人,经常会为了世间的有漏法付出一定代价。既然如此,想要获得生生世世真正的快乐,修持苦行也是非常合理的。

世间上的人们历经苦难而获得有漏的快乐与自己苦行成就无漏的大乐这两者虽然都是苦行,但是苦行的方式、时间的长短以及所受的苦难是否有意义这些方面却迥然不同。

世间人从穿衣吃饭到工作奋斗,其实都是一种苦行;我们这里的修行人,克服自身与外在的种种困难,也是从早到晚的一直苦行。二者虽然都是苦行,但其中苦行的方法、时间的长短以及所包含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这里讲到了世间人与修行人之间苦行的不同意义。我已经再三说过:不管学习哪一部论典,不要在文字上跑,只是执著在表面文字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应该在自相续有一种切身体会。因此,一方面不能不依靠文字,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耽著在文字的表面词句上。

世俗上的人们的苦行是在有生之年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四季里永不停息地承受若干的磨难。而我们修行人只是在最初修法的一年左右由于生活资具缺乏而作些苦行罢了,到后来生活用品毫不紧缺之时,就会舒心自在了。

在座的很多人,刚开始出家时,家人、单位都不同意,法本看不懂、修也不知道怎么修,这时在生活上确实有很大困难,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的生活资具以及在法义的理解上都会有所改善。

大德向那南多吉旺修说:“修行人数日住于山中尚未饥饿之前,牧童就会跑来给你送口粮,随后回到城里告诉人们,人们也前来供养。”

修行人虽然住在了无人迹的深山之中,但在你还没有出现饥饿的状态之前,就会有人前来供养饮食,之后他也会转告其他施主,结果施主们便会纷纷前来供养。就像前面所说的,这些不成为你的违缘就该庆幸了。

而且世尊也曾在《呵责破戒经》中说:“舍利子,我之教法以罪业不能毁灭,我之诸声闻永不缺少法衣、斋食。舍利子,当精进修持佛果。舍利子,切莫爱重世间财物。舍利子当观,我说此言,瑜伽行之诸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威力精勤赐予一切安乐。舍利子,人类不能做到如此供养与承侍。”佛接着又说:“舍利子,若为得善逝果位而出家,并精进修法,则少欲之诸天人、少欲之众人及少欲之众生均供养瑜伽行比丘衣钵。”

此处的声闻是广义来讲的,凡是听受释迦牟尼佛教言、持守戒律的人都可以称为声闻。释迦牟尼佛说:“假使饮用一滴酒,则他不是我的声闻,我不是他的本师。”这里的声闻也不是指阿罗汉,应该是指弟子的意思。

一般如理修行的人,即使天人也会对他作大供养,这种大供养,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做到。当然,这里的天人并不是像佛经中所说放射无量光芒来到人间,天人具有各种各样的威力,也可以依靠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供养。

我们这里有那么多的修行人,他们既不用奔波忙碌,也不用四处打工,除了一些前世业力导致很困难的之外,每个人都吃得饱、穿得暖,但如果是一个世间的团体,他们天天这样呆着,那不饿死才怪了呢!

《悲华经》中云:“我等本师大慈大悲尊主因地曾如是发愿:我之教法中身著法衣、肩披四寸袈裟者若不能遂意而得饮食,则我已欺惑如来,故愿我不得成佛。”

这在释迦牟尼佛的五百个大愿中有,确实,我们很多人如果到处打工,可能解决温饱问题也很困难,但在这里,大家每天闻思修行,没有做什么事情,却根本不用担心吃穿,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发愿的加持力所致。

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种,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

这个教证在《赞戒论》中引用过。这里说,假设人们的生活特别贫困,在家人只是在指甲上耕地,出家人也不会贫穷、不会饿死。当然,只在指甲上耕田的情况是不可能的,这里只是一种假设句。

自古以来,出家人饿死的情况是没有的,以前藏地受到一些灾难的时候,很多出家人不敢在外面穿僧装,当时的情况非常艰苦,虽然有很多人饿死,但出家人也没有出现饿死的情况。

如果大悲本师都亲口说了如理如法修行内道瑜伽的声闻们的生活资具不可能贫乏,不仅不会贫乏,而且人所不能做到的成千俱胝天众亲自供养百味神馐,那么自己如理如法修行,今生也会安乐无比,并能成办来世利益,可以说今生来世利益一举两得。

真正的修行人不会有什么困难,只要有一点饮食就可以解决。但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家人,尤其现在很多在家人,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还要让他读书、工作,但是孩子对父母一点儿都不关心。这些父母真的很可怜,自己为孩子所造的恶业只能自己承受,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受。但修行人只要管好自己的碗就可以了,即使不管家人也不会有人对你闲言闲语,可能还有很多人大加赞叹,说你修行好。

无论是大名鼎鼎的高官还是财力雄厚的富翁能受到数不胜数的天人们供养百味珍馐的人哪里有,不用说蒙受众天人的供养,而且由于他们为了今生的享受而屡屡积累深重罪恶反而会受到天人们的耻笑,不会予以保护,并且令遭遇风雨不调、庄稼不丰、瘟疫流行、亏损失败等种种不幸,真可谓天灾人祸此起彼伏。

世间上的人,不论高官还是富翁,能够得到天人供养的有没有呢?可以说根本没有。世间人的行为不如法,有时造恶业的过程似乎很顺利,但是天人、护法神非常不高兴,之后便会出现种种不顺之事。

世间的人们在今生中身心充满痛苦,来世又会投生到恶趣,他们是现世也苦,后世也苦,永无中止地沉溺在苦恼之中。修行人暂时会因为生活窘困而经历些苦行,不久的将来,便会过上人天供养的幸福美满生活。

因此,首先能不能发心修行主要靠自己,如果真正能够发心、如理如法地修行,你就不会有任何困难,天人在天上以天眼看着你,他会帮助你的;世间人也会看着,如果你人格好、修行也好,大家都会愿意帮助你,没有任何问题。

世间上的人们为了农牧工商而饱经风霜,可以说难中之难、苦中之苦、无限悲伤,各种不幸接二连三从天而降,就这样在饱尝辛酸的过程中人生已到了尾声。修行人为了修法而苦行,结果定会苦尽甘来,幸福受用不求自得,不但受用永久不失,而且所有善法也是犹如上弦月一般日渐增上,后世中依次度过人天善趣逐步渐进顺利证得五道十地,最后抵达佛地。

修行人与世间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世间的人们获得了幸福安乐财富受用便会担心消失用尽,没有得到的人又会苦苦地寻觅,弄得疲惫不堪,筋疲力尽,想到自己的身语意充满了不善罪业,来世必定会下堕三恶趣后也只有凭天由命、坐以待毙而已。

由于造了很多的恶业,最后也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没有其他任何办法。造恶业的人确实非常可怜,有时候也会说类似于“反正我已经造下这样的恶业,只好等死吧”之类的绝望话语。

不同的面对

修行人由于从小开始便依止上师足下,

从藏地来说,一般都是从小开始学习佛法,但其他地方可能不是这样,有些二十几岁开始依止上师,有些七八十岁了才进入佛门,也有些已经快离开人间了才皈依。

精进修法,最后到了年老体弱之时心想:我如今韶华已逝,人老珠黄,如果观察造了哪些善事和恶业而衰老的,结果就是依止上师、交往禅修的道友,夜以继日精进修法,而且所修的主要都是慈悲菩提心的大乘佛法,随时随地防护三门的不善业,而走向年迈的。

德巴堪布在《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作为宁玛派的人,应该修持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突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念头,所以将它诉诸于文字。”作为宁玛派的弟子,应该主要修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这对我们有近传加持、意传加持,与我们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缘。闲暇时看一些其他书也是可以的,不然看任何高僧大德的书都非常好,像宗喀巴大师、噶玛巴等任何一个大德的论著,看完之后都会生起一种信心,但我们即生已经转生到宁玛巴当中,对于我们的传承上师应该恭敬学习,尤其法王如意宝、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对我们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缘,有非常殊胜的近传加持,因此大家作为宁玛巴的弟子,首先对宁玛巴的教法生起诚挚的信心,这样会得到一种近传加持,在这个基础上对经论教典广闻多学就非常好。

你们当中如果有格鲁派等其他教派的弟子,希望还是继续修学你们宗派的教典,以宗喀巴大师的论著为主,与此同时,在这里参学宁玛派的教法,这样也非常好。

虽然老了,但这一历程也是在修法中走过的,想到这些真是喜不自禁。这样一来,反而越老心里越快乐。

一般一辈子在修法中度过的可能是没有的,多数是前半生在造恶业中度过,虽然有些没有造恶业,但也没有造下什么善业,所以现在一定要好好地行持,真正修行很好的人,越老的时候越快乐。

而世间上的人们的境况却与之大相径庭,到了老朽不堪的时候,他们便会暗想:呀,我现在已经年迈,回想有生之年中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整个一生都是在贪亲嗔敌中虚度的,每一天所造的罪恶不计其数,层层累积,就这样到了老年。以前总以为今生能长久住留,于是为了父母双亲、子孙后代、亲朋好友以及财物等等屡屡造罪,这一切对自己毫无益处。

世间人完全不同,真到老年的时候,反过来一看,自己的一生完全是在贪亲嗔敌的状态中度过的,从小到老,为了父母孩子造了很多的恶业,但最后承受果报的只有自己,任何人也不能成为自己的救护。《亲友书》、《四百论》中都说:所造的恶业唯一会成熟在自己身上,所谓的亲戚朋友根本没有利益,反而是有害的。

如今到了垂暮之年,马上接近了死亡,到了死的时候,从前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所积攒下来的财产受用一丝一毫也没有权利带走,而且在最终之际就连自己的这个身体也要留下而离开人世,现在有利于后世的正法我一无所有,自己所积累下的财产与亲友这一切必须要抛下而离世,现在该怎么办呢?

一般不相信因果的人不会有什么感觉,但相信因果的人,尤其对藏人来说,年轻时造的恶业,到老年时会特别后悔。其他民族的人,虽然年轻时研究各种各样的学科,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但到老的时候,你也不得不相信佛陀所说的生老死病。这时,即使你已经相信有来世,但也为时已晚,没有什么办法了。

想到这里十分绝望,只有悲伤呻吟或放声痛哭。《入行论》中云:“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自己一生中就是在贪恋亲人和嗔恨怨敌当中消耗了,然而为他们造罪业的异熟果根本不会消失,自己全部需要感受。

世间上的人们由于不懂得亲疏一切都是无常的道理,从而对亲友的贪心与对怨敌的嗔心都异常强烈,由此引发造下了各种各样的弥天大罪。

将世间人的行为与修行人的行为相比较,对我们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彼论又云:“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由于散乱放逸的缘故,我根本不知道死亡是如此的恐怖,因此为了原本无常的身体亲手造下了各种各样的罪业。那些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赴往刑场时,也是形貌可怖、面目狰狞,更何况临死时前来抓我们的死魔狱卒,这种恐怖实在无法通过言语进行描述。

当然每个人肯定都会死,但修行比较好的人对死亡已经有所准备,死的时候对自己的去处也有心理准备,所以会死得比较平稳、安然。

因此,看你修行有没有境界,就看你死的时候害不害怕。有些人不相信因果:“什么地狱、恶趣,我才不管!”这是非常愚笨的一种作法。

即生中未曾行持善法而积累下许多罪业,到了最后染上不治之症时心里万分恐惧、口干舌燥、双眼无神、身色今非昔比以及无所适从的表现在别人看起来,也是十分可怜的,就像触犯了王法的罪犯被带到刑场要斩首断肢时心惊胆战、惶恐不安、顿然失色等等凄惨可怜的情形一样。

不管自己还是他人,如果得了癌症,在别人眼中都会感觉特别害怕,认为你肯定会死的,但有修行境界的人根本不会害怕:“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在无始轮回当中已经舍弃这样的身体无数次了,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而已,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没有这方面修行的时候,确实会非常痛苦,往昔不曾出现的很多语言、行为,都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别人看到你也是非常可怜的。

不奉行佛法的世间人,当身患不可挽救的绝症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死亡了,不仅是死者他自己痛苦难忍,甚至护理的人们外面看也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露出恻然不忍的表情。

我们一方面应该做好准备:总有一天会死的,死的时候应该如此观想。另一方面对死亡不要太执著,无始轮回中,我们已经死过无数次了,即使执著也没有任何用处。

《入行论》中云:“谁人善护我,离此大怖畏,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人在临死的时候,经常希望有人能够救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如此恐怖的景象,于是睁着恐怖的大眼四方寻求,但无论如何,众生的生老死病唯于自身上成熟,其他任何人都无有用处,这时无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由于未能找到任何可以救护的人,内心充满了恐怖,非常懊丧。

无有正法的世间人得上定死无疑的疾病之时,自己也明明知道对亲友的感情无论再怎么深厚、再怎么依依不舍也无有自由共相厮守,对自己珍爱的一切财产再如何贪恋也必然要抛下一切而去,除此之外,一针一线也无有权利带走。

没有一点修行境界的人,如果得了一种必死无疑的病,一般聪明的人,无论如何隐瞒,他也会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即使与亲友的感情如何深厚,也无法与亲友们共同生活了。

所以说,世间人想到自己有利于来世的正法一无所有,而全面危害后世的深重罪业却积累得多之又多,现在除了步入恶趣之外别无去处,不由得心惊肉跳。

其实世间人没有修持正法也情有可原,毕竟是世间人,但像我们这样身披释迦牟尼佛法衣的出家人,如果也在一辈子当中忙碌无意义的琐事,既不闻思也不念经观想,那临死时痛苦不堪也无法怪罪别人,只能非常遗憾的离开。

世间人一辈子当中忙忙碌碌,根本没有修持正法,然而后世堕落恶趣的罪业,从根本到支分已经圆满具足了,这时,即使心惊肉跳也没有办法。米拉日巴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罪业深重的人,在看到死相非常恐怖的人死去时,也会一一回想起自己所造的恶业,由此生起深深的恐怖。

希望你们对以前所造的恶业一定要诚心忏悔,《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中说杀了五千个人、九百九十九个人也可以清净获得成就,因此佛教中最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造下了何种罪业,只要真心诚意地忏悔,没有不能清净的。

一般有智慧的人都愿意忏悔,有些人曾经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但后来也是非常诚心地忏悔了,一般大人物造业的时候非常有能力,造的业也非常严重,但他发现错误之后,造善业的能力也非常强,发心也跟一般人不同。不管是谁,对自己所造的恶业应该尽量忏悔,否则到临死时,除了害怕没有其他任何可以依怙的,来世也只能感受非常可怕的果报。

心里也十分清楚即使睁大双眼,四方寻找庇护处,终究无济于事,于是心灰意冷,泪水像倾盆大雨一样止不住地往下流,却怎么也无法摆脱死亡。

这时,罪业深重的人确实特别痛苦,尤其相信因果却没有好好修行的人更是悔恨交加,但不相信因果的人可能临死也不会相信的。

而作为一名好的修行人即便是身染绝症,在生死攸关之际,也会心情安然,无比欢喜,神态安详,含笑而死。

一般来说,生老死病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修行人和非修行人在面对的方式上有天壤之别。

这样的修行人即便是生病也会像古大德所说的“病痛成了扫除罪障的笤帚”。

无著菩萨也说:生病很好,可以成为遣除前世罪障的笤帚。麦彭仁波切在《窍诀宝藏论》中也讲了生病转为道用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年轻时,在王宫外见到了老病死的现象,便决定出家修行,他对净饭王说:“如果没有老病死三者,我还会继续享受宫中的各种美妙生活,但是并非如此。”我们这里很多有智慧的人也是因为见到了生老死病的痛苦,知道唯一的对治方法和面对方法就是学佛,因此才来到这里的。

现在难以忍受的病痛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真是万分喜悦,因为自己往昔所积累的杀生、殴打等深重的恶业,都将成为感受痛苦之因,如今通过这种病痛的折磨能使自己后世中需要感受的这些苦难都一扫而光,并在此基础上,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

修行人生病了应该特别高兴,但我们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我今天拉肚子,很痛苦哇……”

有些人即生遇到很多痛苦的事,但无论怎样念经、作佛事都起不到作用,这时应该了知,原本所造之业应该于来世感受无量的恶趣痛苦,但在这一世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得以遣除了。所以应该这样想:依靠我前世造下的杀生等恶业,于来世会感受恶趣的无量痛苦,但因今生遇到殊胜的佛法、出家修行的缘故,以此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来世不会再次感受痛苦。

依靠生病的因缘,一方面遣除了来世堕入恶趣的痛苦,一方面可以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如此一举两得,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如此一来,病也值得,死也值得,毫无怯懦之心,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所以根本不会因为生病而苦恼忧愁。

修行人应该这样的,但有些人生病的时候,闻思、修行全部都放下了,这样实在不像一个修行人。一般来说,生病根本不用忧伤,身体不好也是正常的,《水木格言》中说:“生老病死之戏,刹那刹那改变。”身体今天很好、明天可能不好,心情今天不错、明天可能很糟,我们生活在这样无常的世界中,生老病死的游戏肯定会刹那刹那变化的,对此没有什么痛苦的,即使痛苦也解决不了,因此心情应该快乐起来。

有些人可能是心脏不太好,要么就是精神不太好,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心情总是特别烦躁,这不是修行人的所为,这样的话,闻思修行根本无法进行。

就算是死,这一生也是在行持正法中走完的,整个人生过得十分有意义,死而无憾。

看一看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他老人家从几岁就开始念咒语,一生都是在佛法中度过的,这样的人身确实非常有意义。但像我们这样的人,与其他世间人比较起来,也只能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

依靠这个血肉之躯修法而度过人生,以此同性等流果后世中也获得人身也必然会唯一修持正法度过时光,这是千古不变的缘起规律。

依靠这种等流果,即使即生没有获得解脱,来世仍会转为人身继续修持佛法,以此度过一生。

即生种下什么样的业,来世必定会成熟什么样的果,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缘起规律。

所以,纵然是寿终正寝也是无比安乐。比如,有一位巨商外出做生意,待到需要销售的货物全已卖完,需要购买的金银财宝、茶叶等等均已买好,即使今天返回也可以立即动身,因为该做的都已完事大吉了。

商人出外做生意,需要卖的已经卖了,需要购进的也已经购进了,由于该做的全部做完了,心情非常快乐,任何时候出发都可以。

华智仁波切、札嘎仁波切经常用茶叶作比喻,藏地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茶叶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确实非常不容易。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好的修行人该净除的所有罪业全已清净,该修持的三学之法均已真实修成,一切均已就绪,哪怕是即日死亡,后世的口粮也已准备得相当充足,随时启程上路都万无一失,自己相续得以成熟,而且也具备饶益他众的能力,因此别无他求,死也高兴。

修行人一辈子都在闻思修行当中度过是非常好的,即使不能这样,也应该在修持善法中度过,这样的话,心里也会想:死就死吧,反正该修的已经修了,该忏悔的已经忏悔了。就像已经办完一切事情的商人一样,没有什么遗憾了。

札嘎仁波切在劝诫别人的时候确实不太相同,他对每个问题都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每个问题表达得非常清楚。你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维,这里的每一个比喻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想到这些,脸上也不禁神采奕奕,在人前胸有成竹、直言不讳地说“我已经获得了稳固道相”的言词,而神态自若安然死去。

这样的修行人,不论死亡还是生病都会非常高兴,对别人也说:“不用伤心,我现在已经获得了非常稳固的道相。”尤其具有一定大圆满境界的话,临死中阴现前时肯定会转为道用的。

啊拉拉,真奇哉!

我们看《智海浪花》也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佛教对生老死病的不同观点才开始学佛出家的。一般世间人面对生老死病的时候特别想不开,但修行人面对这些的时候完全不同,当然作为凡夫人肯定会有烦恼,但他的烦恼与世间人相比是非常微弱的。

札嘎仁波切发出感叹:啊拉拉,真奇哉!修行人死亡的时候多么快乐!

这正如著名的大善知识恰卡瓦所说:“已得灭我执窍诀,当下死亡亦无悔。”

恰卡瓦格西说:由于已经获得了灭除我执的窍诀,即使当下死亡也不会有一点儿后悔。在座的很多人依靠上师的威力和加持,已经获得了这种窍诀,什么时候死都不会后悔的。

如果问你们:“害不害怕死?”这时不知道你们会怎么回答,但一般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吧?对于所造的恶业确实很害怕,但死亡没什么可怕的,无始轮回中已经死过多少次了,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而已。

震古烁今的至尊米拉日巴曾经说过:“我屡畏惧八无暇,观修无常轮回过,诚心皈依三宝尊,谨慎取舍业因果,修持方便菩提心,断除习气障碍道,一切显现证如幻,今已不惧三恶趣。”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首先特别害怕转生到八无暇,所以再再观修轮回的过患,诚心诚意地皈依上师三宝,现在我已经现证一切为如幻如梦,再也不会害怕三恶趣了。”

这里的有些人也是,以前在城市里特别害怕死,现在在上师的加持下精进修持,已经对死亡有了一定把握,再也不害怕了。

正像尊者所说,任何一位好的修行人都是在今生的有限时间里循序渐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到了弥留之际,已完全获得了真修实证的境界,即便是亲眼见到了三恶道,也全然不惧。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主要讲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由于一辈子当中修持这三者,临死时,即使见到三恶趣也有把握不会转生到那里,因此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

从上述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世间人与修行人这两者同样需要亲身经历疾病、衰老以及死亡的过程,然而,在如何面对它们,以及是否对其构成危害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句话非常的真实,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但修行人和世间人在如何面对的方面却有很大差别,世间人虽然不愿意遭遇老死病,它们也会在无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来临,因此经常会遭到很大危害;修行人能够坦然面对老病死,无论何时来临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反而会依此成就修行的顺缘。因此,在生病、衰老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些修行人的境界。

真正的富翁

修行人与世间人二者富不富裕这一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即是说,只有修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富翁,而世间中的富人,人们再如何说他富有,实际上也不算富裕。

对于这一点,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相信。

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上的人们如果从事商业,那么就需要到处奔波寻找物美价廉的金银珠宝、茶叶等经营产品;

茶叶在藏地确实非常重要,在当时的年代,茶叶、酥油与金银财宝是同等对待的。尤其一些老年人,他们特别喜欢喝茶,如果没有茶叶的话,就好像没办法生存一样,而且老年人喝大茶时都会特别浓,如果不浓的话,都认为对身体不好。

务农的人们也同样需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操劳大豆小麦等五谷杂粮;依靠牛羊过活的牧民们也必须将全部精力耗费在肉类、酥油、牛奶、衣物等温饱问题上。可是再怎么悉心毕力地寻找,到头来也是一无所得。即使侥幸得到一些,也维持不了多久就空空如也了,或者被其他人抢劫等遭受各种难以预料的灾祸。

一些人虽然辛辛苦苦得到少许财产,但也不能长久,经常会依靠各种外缘再度失去。

总之,想舒舒服服、顺顺当当地享受那是绝对没有的事。这些世间人就像饿狗寻食一样,为什么说他们和饿狗寻食相似呢?例如,许多饿狗跑到城里寻觅食物,如果所有的狗都去找食,那么一开始人们都不会随意施舍食物,它们感到十分痛苦。

这个比喻特别好。我们这里的饿狗不是很多,其他地方的饿狗就特别多。

饿狗在寻觅食物时,经常一无所获,这是最初的痛苦。

就算有人生起恻隐之心施舍,那所有的狗一起蜂拥而上为了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撕打,又是非常痛苦。

即使偶尔找到一丁点食物,也要与其他饿狗不断撕打,这是中间的痛苦。

最后虽然幸运得到了微量的食物,可是却又被那些势力强大的其它恶狗抢夺去,又是痛苦不堪。

通过百般努力,好不容易获得了少许食物,又因为自己势力微小而被其它饿狗抢走,这是后期的痛苦。

札嘎仁波切通过初中后三个阶段分析了这种痛苦。对高僧大德来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善知识,贡塘仁波切在见到河水树木的时候,全部成了修行的比喻,札嘎仁波切见到饿狗寻食时,也同时想到了许多世间人的痛苦经历。

那些富裕的人们也是同样,有了财物而舍不得享用,没有呢,又要拼死拼活地去寻觅,结果非但不能如愿以偿,甚至为此连自己的性命也赔进去了,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是富翁,其实与乞丐没有任何差别。

前面用饿狗作比喻,这里是用乞丐来比喻的。

对于这样的比喻,可能有些人不高兴。一般世间人对佛教的名词、用法不一定接受,有些刚刚学佛的人,对个别佛教名词不能理解,与自心不一定相应,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会理解、会相应的,希望你们不要因为一时的不相应,就马上断定为不合理。这是一种愚笨的做法,从一个角度来说,也许这种比喻不一定相合,但从另一角度却是非常相合的。

不论佛经论典,对其中所说教义认为不相合的时候,不要马上舍弃。这些高僧大德的智慧肯定不会比你的智慧低,你们一个《大圆满心性休息》都背不清楚,而这些高僧大德背过世间出世间的多少论典,我们的智慧与前辈高僧大德相比,就像星星的微光与太阳的光芒一样。因此,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人,连生死因果的道理都不懂,就不要做出愚蠢的行为,随便诽谤。想不通的时候,好好祈祷上师三宝,在上师金刚道友前听闻,从方方面面进行推证、慢慢思考,这样不会造恶业的。

下面从几个角度讲到富翁与乞丐无有差别的道理。

拥有财产的富人舍不得尽情享受,这与无有财产一模一样。

首先,富人即使拥有非常多的财产,也根本舍不得享用,这一点与穷人没有差别。

实际上,那些乞丐因为一无所有而不享用与富人应有尽有而不享受这两者从对身体无利方面来说一模一样。

《量理宝藏论》中说:“部分相似普皆有,一切相同悉不具。”全部相同的比喻何处也是找不到,一般从某个角度相似就可以作为比喻。

富人们因为贪得无厌而需要通过经商等手段重新寻找财物与穷困潦倒的乞丐需要拄着棒棍、提着口袋去寻求食物这两者在需要重新苦苦寻找方面也是一模一样。

唯一的区别是,大老板穿得比较好、手里拿着大哥大,而乞丐穿得破烂一点儿,手里拿着打狗棒,但他们心里却都在想:我能不能得到。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到处寻找。

富翁与乞丐这两者在许多方面无有差别。所不同的是,那些富裕的人们拥有过多的财物,不得不加以保护,白日里担心土匪抢劫,晚上又害怕盗贼偷窃,白天忐忑不安,夜里不能成眠,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确实,对一些大富翁,如果没有亲近他们就不会知道,亲近之后才明白,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日日夜夜睡不着,担心工厂倒闭,害怕生意不顺利。而乞丐白天乞讨一些食物填饱肚子,其他什么都不管了,晚上睡得特别香。

这么说起来,家财万贯的富人的痛苦与那些一贫如洗的乞丐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详细观察,富人的痛苦已经完全超过了穷人,但现在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认为乞丐很可怜、富翁很快乐,其实他们各自的痛苦别人根本不知道,相比之下,作为修行人的我们实在太快乐了。

身为一名好的修行者与那些大富豪比起来那真是富中之富了。《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人天导师佛陀说过,一切财产当中,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产,只要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那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富翁了。

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以知足少欲作为自己的财产,这才是最大的富翁。

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知足是一切财产中最为殊胜的。

自古以来,诸多佛经论典以及高僧大德的教言都一再强调:知足少欲是一切财富中最殊胜的。

如果谁具有知足少欲这一财产,那么他就是超凡出众,任何富翁也无法与之相抗衡。具有知足这一财富的人不会患得患失,换句话说既不担心不能得到,也不顾虑用完耗尽,又不会忧虑别人抢占摧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都已远远胜过了世间上的任何财产。

知足少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非常容易得到,无须担心财产用尽,别人不会与你抢夺这项财产。

下面对这三个方面广泛阐述。

知足的财富,一开始就没有得不到的忧虑。为什么呢?因为修行人并不需要多种多样的妙衣美味,只是化缘到简简单单的衣食就可以,所以随随便便就可以得到微薄之物。法衣也是粪扫衣就足矣,这么一来,别人也会毫不吝惜地给予,结果衣服也不难得到。施主从所拥有的财产里拿出任何低劣的粗衣淡食自己都会心满意足,因此施主也毫无吝啬之心,而是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地送给自己,从而也不会扰乱施主的心。

修行人原本就没有过高要求,只要简简单单的衣食就可以,这样一来,施主就不会生起吝啬心,随随便便给一点儿粗衣淡饭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困难。

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对施主的要求太高,许多施主都对他生起厌烦心。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扪心自问:“我这个所谓的修行人是怎样修行的?”施主们也应观察:我所供养、所恭敬的对境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对于自己方面来说,寻找衣食也就不成问题,双方都不为难。如此一来,施主们看见这位修行人依靠菲薄之物而维生并不再三追名求利的知足少欲功德后,更加满怀信心地愿意供养,这也是约定俗成的法则。

如果你是真正的苦行,那在缺少生活用品时,只要捎个口信,施主无论如何也会帮助你,对于这种简单的要求,在家居士们不会为难,也会由此积累很多功德。

总而言之,如果不需求名目繁多的优质衣衫以及美食佳肴,那么对施主一方而言,提供一些简陋之物也是不会眉头紧锁深感为难的。

现在个别人给施主提出要求时,施主特别为难,如果不发心,怕修行人不高兴;满足要求的话,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难。因此,作为修行人的我们,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不要再让这些居士们眉头紧锁了。

如此修行人根本不必为得不到衣食而忧心如焚,再说修行人也无需担心衣食财物将会一无所剩。外出化缘一次,所得到的斋饭与树叶、树梢等合在一起作为食品,过着苦行的生活,仅仅能养活自己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便可,而无需吃得过多,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三番五次地为饮食而费尽心思地去奔波了。

在山上苦行时,只要依靠少量饮食,再加上一些树叶、树果就可以简单维持假合的身体,不必要求过多的饮食受用。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真正为饮食奔波的非常少,大多数人出去就是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

假设需要去化缘也不难找到一些菲薄的斋食,因为这些粗衣粝食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当拥有了生活资具时也不会担忧用品不足,而且这些衣食用品也只是维持暂时几天或一个月内的生活,除此之外用不着积蓄贮存任何多余的财物。因此,土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抢劫以及盗贼在夜深人静鬼鬼祟祟偷窃的担心就根本不存在了,并且也不需要担忧被其他人所摧毁。

就像米拉日巴所说:“我白天寻找都是找不到,你在晚上又如何找得到呢?”山上的很多修行人根本不用锁门,但大城市当中的有些人,白天晚上都担心自己的家被盗,这就是有了财产的过患。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不锁门是因为特别懒惰,有些人也确实没有什么财产。

所以说,知足的财富在所有财产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

在当今社会,想要真正做到知足少欲也很困难,而且,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向“钱”发展,上上下下喊的口号都是“大搞经济建设”,修行人想要像古代高僧大德那样知足少欲确实不容易,但修行人还是要尽量做到减少贪欲,在没有任何希求的情况下,以福报现前一些财富也可以拥有,如果实在得不到却到处化缘,结果必定会将所有正法抛之脑后,这样非常可惜。

现在人的贪欲非常强烈,有一件衣服时希求更多更好的衣服、有一间房子时就希求三间四间房子,其实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只要有个住的地方、穿的能够蔽体就可以了。

因此,以前乃至现在的所有圣者们都一再要求知足少欲,对于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对于能够做到的金刚道友也应诚心赞叹。

知足之人被高度赞叹为住于圣者种性者。对衣食住行等一切都十分知足,这是在相续中生起圣法的基础,因此称为圣行。

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可以称他为圣者、好修行人。由于具有知足少欲这一功德,他的一切所作所行也被称为圣行,他的种性被称为圣者种性。

衣食住的事情上毫无挂碍,尤为喜爱闻思修行之人被称为圣者种性者。

由于衣食方面可以做到知足少欲,而且特别喜欢闻思修行,这时这位修行人的相续中可以生起殊胜圣法。

什么叫圣法呢?

圣法是指现量证悟了无我之义后对于任何一法无有我与我所执著。

圣法就是已经真正了知我和我所皆为空性,从而对任何一法皆不执著。一般只有在具有圣者种性的人的相续中才可以生起圣法,而具有知足少欲功德的人就可以称为圣者种性。

这些圣法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需在日常生活中断除将衣食住卧等方面的一切身外之物执为我所,以及将自己执为我而以妙衣珍馐对身体加以精心保养。

所谓的圣法,只在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在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应该对衣食住行等我所的一切身外之物断除执著,另一方面对营养我、保养我的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执著也应尽量断除,这时圣者的真正境界也会自然而然生起来的。

也就是去除珍爱身体受用之心,随之根除我执与我所执。如《俱舍论》中所说的“三者即是知足性”,这其中的含义是指依靠褴褛法衣即知足,依靠菲薄斋食即知足,依靠简陋卧具即知足,这三种知足就是圣者所具有的风范。

衣服、斋食、卧具只要简简单单就可以了,这就是修行人的风范。

何出此言,因为凡是圣者无一例外都具有知足这一崇高品德。

现在很多人,除了像蒋扬钦则旺波尊者那样可以直接享用妙欲的大成就者以外,一般人都需要具足这三种风范,不应该随意享用种种欲妙。

有时在珠日神山、刚日托嘎见到一些真正的修行人,确实特别随喜他们的生活。学院里的修行人也非常值得大城市中的人随喜,这些修行人以前在大城市过着怎样奢华的生活,但现在在这里坚持着一种无法想象的苦行,确实非常了不起。

最起码也是对闻思修行兴趣浓厚,这是圣者的事业。

大家应该想一想:上述所说的四种条件自己是否具足?如果已经具足,你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作为圣者恒时奉行的事情就是断除所断,向上修行正道。由于前三种知足是与圣者的品德相一致,后一种闻思修行与圣者的所行之事相符合,所以才如是称呼的。

对这部《山法》不应在文字上希求,而是在每字每句所表达出的意义中对照自相续,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对衣食住卧知足的修行人与圣者的品行相统一,因而成为永不知足穷奢极欲的所有世间人的上师。

真正能够知足少欲的人,他就是所有世间人的上师。

简言之,自始至终知足少欲之人才可堪为名正言顺的大富翁。

最勇敢的英雄

修行人不仅是富翁,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真正英雄豪杰。世间上所谓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是能令他人惧怕自己而自己不能被他人吓倒的一种人。

世间人所谓的英雄,就是“别人特别害怕自己,自己不害怕别人”,这样的一种人被称为真正勇敢的人。

无论在世间上是如何坚强不屈的英雄,但也只能令那些不及自己势单力薄的人闻风丧胆、担惊受怕而已,对于那些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人非但不能使对方害怕,反而自己倒总是惶恐不安、心神不宁。

所有人都害怕的世间英雄根本找不到,只不过你的手下人会害怕你罢了,比你势力强大的人根本不害怕,所以世间上的英雄根本不是真英雄。

修行人独自一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为上无管束的长官、下无侍候的仆人,既无有庇护的亲友,也无讨伐的怨敌。纵然是军队铺天盖地遍布山谷,而修行人也不会有任何一个敌对的人。所以说修行人是真实不虚的大英雄。

但做一个好修行人的话,你就真的已经没有怨敌了。我有时想:在座的全部是修行人,不然这里的每个年轻人可能都会有很多敌人,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我们这里,只不过刚出家的人,家里人会四处找你,最后也是边哭着边回去了,有些虽然做出种种威胁,但你一直修安忍波罗蜜多,他们也就拿你无可奈何。

有些人想:如果我不还俗,学院会不会遭受一些违缘,那不如我还俗吧!可能他的家里人挺厉害的。不过这种担心也没必要,学院里这么多修行人都是修持慈悲心的,不会轻易遭受违缘,你不用还俗。还有些人出家两三天,觉得“我这样可能不行,有点儿对不起家里人,他们毕竟养了我这么大……”没有什么对不起的,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行,绝对对得起,即使把他们气死了,也不用过分伤心,人总是要死的,给他念经超度就可以了,没有什么。

不仅如此,而且如理的修行人也会令人们生起信心而成为世人的应供处,并且奉行善法的天神们也会无限欢喜,赐予生活资具。就算是从前与自己势不两立的人,不但不会继续与自己为敌,相反还会以信心供养给自己斋食。再者,由于修行人对爱造罪业的鬼王、非人、妖精等凶神恶煞、妖魔鬼怪心生慈悯,常修悲心,由此而来,这些鬼神也立下誓言不予加害,反而供养等,关于这方面的史实不乏其数。

修行人经常如理如法地修行,经常对妖魔鬼怪修慈悲心,这样一来,世间人特别害怕的妖魔鬼怪也不会加害你。这一点在《地藏经》等经典以及《极乐愿文大疏》等论典中都有讲述。

人天、非人谁也不能加害,哪里有修行人这样的大英雄?

不要说人,即使天人与非人也不会加害你,世间哪里有这样的大英雄?

确实修行人是很英雄的,如果不是修行人的团体,我们这里这么多人恐怕也是很麻烦的,但学院建立这么多年以来,只要真心在这里闻思修行的人,都没有遭受什么违缘,这完全是修行的功德力所致。

世间上的人越是勇敢,对他的身体、受用、亲友等恨之入骨寻机陷害的人就会越多。

这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这些所谓的英雄,他们自己也总是疑虑别人会暗中加害于他,于是日日夜夜身上一直佩带一把锋利的匕首,整天都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胆,这怎么能称得上是勇敢无畏的英雄呢,实在徒有虚名。

世间上所谓的英雄确实如此,他们经常在身上带两三把长的短的刀。据说有些修行人也在身上带刀,这肯定不是一个好修行人,因为需要用刀维护自己的话,他的修行肯定不会好的。如果特别喜欢刀、枪的话,可能你很快就会还俗了,这是一种恶兆。

修行人无论去往何方,住在何地,身边连一根小针般的兵刃也不需要带,并且心里也坦然地想我哪里有什么敌人可防,于是行住坐卧都会有一种安安稳稳的踏实感。

作为修行人,不论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想:在这里会不会出现我的敌人?但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出门时就会想:今天要去的地方可能会遇到我的敌人,因此应该有所防范。

善知识奔公甲仁波切曾经谈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时说:“我从前作为在家人的时候,随身总是需要携带着弓箭,腰里别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敌人却多得惊人,朋友却少得可怜。我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自己拥有四十亩庄稼,被人们称为四十大亨。白天里做土匪抢劫,晚上到城里当盗贼,即便如此,却经常食不果腹。

奔公甲是认识、观察自己过失最有名的一位善知识,但他在家时,腰里经常带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敌人多得数不过来,即使这样,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如今我放下兵器,结果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却丰衣足食,

一般藏族人形容某人家里特别富裕时,经常会说:“他们家里特别富裕,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其实“口水吐在石头上”也不是什么事情,但这一点也没有必要做。

即使出现饥荒的灾难,也好像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了一起一样,根本不愁吃穿。以前我为了糊口需要四处寻觅食物,而今食物主动来寻找我的嘴,有吃不完、喝不尽的饮食,佛法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

就好像在悬崖边上,两只用绳子拴在一起的小牛,如果掉下去就会一起摔死,要活也会一起活下来。同样,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一起的话,即使出现再大的灾难,这个富人没死之前你也不会饿死。也就是说,修行好的话,这些富人肯定会供养你,不会饿死的。

在座很多人,在家时连三餐温饱都解决不了,怨敌多的不得了,但现在吃得非常好,一个敌人都没有了。以前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琼巴,我们两个经常打架,但我出家之后,有次回去的时候,他拿了五块钱和一根哈达来到我面前,说是“以前我们两个经常打架,现在你出家了,我都没想到你会有这个福报,我现在一定要忏悔……”现在我们两个关系特别好,前段时间见面的时候还谈了很多以前打架的事情……讲起来也挺精彩的。所以,确实出家以后所有的怨敌就自然而然消失了,这就是三宝的加持。

他的话一点也不夸张,事实的确如此,整天佩带着利刃的人怨敌反而越来越多,不要说成为最勇敢的英雄,反倒是越来越会成为一名软弱无能、不堪一击的懦夫。

确实,世间所谓的英勇者,他们虽然手里拿了很多兵器,但最后还是会死在别人的手里。

而修行人在身上一根小针般的武器也不带、一个友伴也没有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无忧无虑地睡在公路上,却不会有一个敌人来危害。

可是修行人不管住在哪里都特别放心,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担心。确实,像一般十几个人的团体就会经常打架,但我们这里,这么多的人,每天只是非常安静地闻思,这就是修行的威力。

所以这才真正是最为勇敢的大英雄。连唾液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需要做,心态安然若无其事地住在幽雅的寂静处,正如善知识奔仁波切所说的,完全不需要到处去寻觅饮食,饮食反而像主动上门前来寻找我们一般不求自得。

以前经常到处寻找食物,但现在住在寂静地方,施主们会主动前来供养。

所以说修行人才真正是最为富裕的大亨。

世间上的人们起早贪黑手忙脚乱地寻财,可是却常常苦于得不到财产,即使是侥幸得到了但也守不住,即便是想尽办法能够守护住,却也维持不了多久就会用得精光,所以他们才是最贫穷、最可怜的乞丐。

世间人首先是得不到,最后得到了也无法守住。只有修行人是最快乐、最富有的,是最大的富翁。

这些道理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就是这样的。

最高的地位

世间人的地位再高,也只是五六年或者十几年,而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不仅这辈子地位很高,即使离开人间,地位仍然是很高的。

如理奉行正法的修行人也是地位最高的人士,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上所谓的身居高位的那些人只是暂时高高在上,终有一天必然会一落千丈,一败涂地。

这一点大家非常清楚,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曾经高高在上的人,人们对他恭敬有加,他也自认为非常了不起,洋洋自得、非常傲慢,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可能已经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修行人则不然,他们是凭借佛法的力量而处于高位的,因此为世间各种层次的人们所恭敬礼拜,

然而,修证非常好的上师,任何人都会对他顶礼膜拜。像法王如意宝,不管什么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种恭敬心,这一点没有观察时不知道,真正观察之后就会发现,法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

从今生到来世这种地位只会越来越高,永往直上,绝不会日趋直下,从后世到佛果之间也是直线上升,所以说修行人具有最为显赫的地位。

以前有位领导说:“还是应该多积累一点儿财产,不然到老的时候没有人会恭敬你的。但你们修行人可能和我们这些人不太一样……”真的,修行人的见修行为一直保持稳固的话,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如果你的见解修行出现很大变化就不一定了,并不是所有修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

在所有世间人之中,地位最高的要算是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可是高不可攀的他们的下场却是最为悲惨的,因为他们可能会沦落到无间地狱中去,这就是高际必堕的意义所在。如《亲友书》中云:“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又云:“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招亦堕地。”

轮回就是无常的本质,华智仁波切说:世间的一切名声地位都是在浮沉升降当中不断变化的。

最妙的美宅

修行人的住宅,即使天人的无量殿也无法相比。一般与修行有缘分的人会这样想,与修行没有缘分的人,可能认为自己的无量殿非常庄严。

假如到了一些苦行的地方自然而然生起一种欢喜心,对城市的嘈杂生起厌烦心,这说明他前世对修行有一定的因缘。

从住所房屋的方面相比较,修行人的住处也比世间人的住宅好上几百倍。世间人的住宅虽然是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室内也装修得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令人赏心悦目,可是却没有任何实义。

世间上有些人的住宅装饰得富丽堂皇,真的与天人的无量宫没什么差别,但你真正住在里面时,对今生来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表面上,住在里面的人似乎非常欢喜快乐,而实际上,其中的辛酸与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一开始看上去似乎颇为富丽堂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变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了,室内的绚丽色彩已无影无踪,支撑房屋的柱子也已变得倾斜,房梁已弯曲变形,里里外外的墙壁也都是东倒西歪。在这种情况下,房主也是面露惊慌之色说:现在根本不敢住在里面。

即使最初的时候非常华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常也会渐渐展示它的威力,原本装饰得非常好的房子,现在却连房主也不敢进去。

我们那里八几年修的经堂,当时确实非常不错,前几天我去看了一下,现在根本不能用了。所以,对这些建筑物虽然特别执著,但真正去享用也没有很大实义。

这些是我们现量可见的事实。

尤其像宾馆之类的房屋,虽然装饰得非常舒服,你一进去时都不想离开,但住了一晚之后,也不会对它有一丝留恋,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这样的房屋有朝一日必将是像人尸一样支离破碎,只剩下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一堵灰墙。

这里个别女众的房子也是,本来安安稳稳地住在里面,但转眼之间已经变成一堵墙了。有些人回到墙壁下的时候,眼泪已经不知不觉地流下来:“原先我就是住在这里的……”于是开始唱起无常歌,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可能会唱欢乐歌……

后人们在闲谈时议论着说:从前居住在这里面的某某一家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后来已是无人居住的一座空房子,如今这座空房子也变为残缺不全的一堵墙了。它成了人们闲聊的一个话题。这种情况在当今实在太多太多,随处都可以见到。人们看到这种境况,心中不禁会感叹到:所谓的建筑物终究毁于一旦的确真实不虚。

无常修得稍微好一点儿的人,看到这些景况就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

我们这些修行人的住宅不单单是世间上一般的建筑物所无法相比,甚至也为天界中那无比庄严的尊胜宫所望尘莫及。因为天界中的尊胜宫也是无常有、不稳固、无实质的本性,依赖于它反而会增长轮回的有漏烦恼,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安乐的宫殿。

天人经常在无量殿里放逸散乱,这样只会增长有漏的烦恼,因此它根本不是真正的宫殿。

一般世间上的很多房屋,像美国的五角大楼,人们当初都是倍加赞叹、非常羡慕,但是“9•11”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一般现在越高的楼就越担心一些恐怖分子,因此,再高、再庄严的房屋都没有很大实义。

而修行人的宫殿都是大自然中的地洞、岩窟、石板房或者是树下等,这样的天然美宅才是最为安乐的宫殿。

修行人住的天然地洞、山岩才是最安乐的美妙宫殿。我们这里倒没有住在这样的地方,但确实非常非常羡慕这些寂静深山中静静修行的人,不过这也是前世有因缘的人,如果前世没有因缘,看到这些人可能会生起“悲心”——这些人真是可怜!

无论自己住在地洞等任何之处,都绝不会说这是我的房子,对这些无有强烈的我所执,因而无论居于何处自相续中的烦恼都不会滋生蔓延,无论安住多久,在这期间只会使善法日渐增上。

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无量宫殿,住在里面时可以安心修法,离开时也无须担心:“谁来照顾我的房子?”为了房子生起贪心,为了院子与隔壁吵架,不会这样的。

我们这里的板皮房、木头房也是不错的,虽然简陋但还是很快乐。不过有些人的房子里面特别脏,根本不想进去,我们是“人”不是“动物”,如果你修行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对贤劣没有任何执著倒也可以,但恐怕你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因此不管草皮房、木头房,还是整理得干净一点儿。

有些人说:“没有洗衣服、打扫房间的时间。”但我不太相信,这是在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自己丑陋的身体,如果确实打扫、清洗的时间都没有,你肯定会特别精进的,但在我的印象当中并不是这样吧。以前藏地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太讲究卫生,特别脏,但现在已经好多了,你们到了藏地不要学这些不好的习惯,否则别人坐在你旁边也是受不了……

因此,无有挂碍地享用这些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地洞等宫殿也成了对治烦恼的强有力武器,仅仅住在里面也有很大的意义。由于无有任何贪恋执著,也就绝对没有依靠房屋积累罪业的可能性。心中无有贪执而只是将地洞、岩窟等作为修持正法的修行房,从而使它成为自相续增上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妙功德的助缘。

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无二正见是格鲁派所行持的三主要道的内容。法王如意宝也再三提过:“宁玛巴最主要修持的其实也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当然这里面所说的无二正见也包括大圆满正见。

首先对三界轮回生起出离心,在这一基础上,将一切修法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而且了知,自己所修持的法要并非真实实有,世俗中一切都是如幻如梦,胜义中一法都不存在,或者以大圆满中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见解摄持自相续,这就是我们终身修持的法要。

我们在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宫殿中精进修持,殊胜善法方面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增长。住在世间的豪宅里,能不能增长这些功德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有些人总是贪图玩乐享受,最终离开苦行生活到大城市里面去,也许最初一两年会坚持念咒语,但不久之后,百分之九十的人,“见修行果”已经与世间人没有差别了,结果可能只会惨死在城市当中,因此不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离开寂静的地方。

先前的修行人通过行持善法而对这天然的宫殿作了加持相继离去了,后来的其他信心十足的修行人也是同样追随效仿前辈先贤依止在世外桃源般的清幽静处修持善法。想来,这些真的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安乐宫殿。如果尊胜宫连地洞岩窟等美宅百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具足的话,那世间上的土石砖瓦堆砌而成的建筑物不但不具备上述的这些功德,反而成为毁坏自相续的因,具有无法估量的过患。

世间上的建筑物具有很多过患,我们应当像噶当派的高僧大德学习——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修行人首先应该将自心专注于佛法之上,但依靠物质的享受无法获得成功,应该过一种贫穷的生活;如果最初两三天比较贫穷,之后越来越富裕也是不行的,一直到死都应保持贫穷的状态;死的时候,不要死在城市里面,应该死在山谷当中。这是噶当派的四种修法原则。

确实是,死在山洞中不会产生任何过患,死在城市中却是过患无穷。

因此诸佛菩萨口径一致地说世间的住宅就像层层围困的囹圄、烈焰熊熊的火宅以及凶猛毒蛇的洞穴一样,通过多种比喻严厉地谴责了家宅并且也都曾经深生厌离地说:如若能够脱离这样的家庭那该有多好,不知何时能摆脱家庭的束缚。

很多大德的论典中都是如此宣说的。

如果一天中的上下午让他们选择,那便会迫不及待地在上午离家而去,抛弃俗世,出家为僧。

假设有机会出家、到寂静深山修行,那上下午当中也应选择上午尽快出家,心里应该生起一种紧迫感,不然上午没有去的话,下午可能就不想去,之后明天、下个月,过了一年也就没有机会了。

但如果到城市里面的话,上下午让你选择的时候,应该是下午去,最好是不去,这样你的相续会增上很多功德。

位于深山静处的这些岩窟地洞等天然宫殿也是诸佛菩萨们曾经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地方,他们满怀羡慕地说但愿有朝一日能在如此天高地阔的地方安住。

虽然我没有诸佛菩萨那样的境界,但到了这种地方确实很羡慕、非常向往,很希望有一天能住在鸡足山、刚日托嘎等谁也见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打开《七宝藏》、《四心滴》……那时候肯定特别快乐。

向往是非常向往,不过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入行论》中说:“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又云:“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泻平石上,如宫意生欢。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引用《入行论》和《宝性论》的教证。

的确正像这其中所描述的那样,修行人的住处地洞岩窟等是诸佛菩萨赞不绝口的好地方。世间上的人们也经常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到修行人所住的地方去朝圣”,于是带着各种各样的薰香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他们恭敬地顶礼,虔诚地供养,郑重地发愿。世间上的住宅无论再怎么豪华美观,对它生起信心而礼拜、发愿的人恐怕一个也不会有,这一点很容易知道的。

世间上再有名、再豪华的宫殿,最多也只是去看一看,真正以恭敬心去顶礼朝拜的根本不会有。现在像刚日托嘎、桑耶青普等地方,许多西方的人都会不远万里前来朝拜,因为他们知道无垢光尊者曾经在那里住过,都希望亲自过来看一看。但世间上非常有名的人住过的地方,虽然人们也会去看一看,真正发自内心以鲜花供养、顶礼朝拜的却一个都没有。

不仅是美宅无法相比,而且就算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景色秀丽怡人的风景名胜区也远远比不上修行人所居寂静处的神山与密林。

对于名胜古迹以及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多数以一种好奇心去观光旅游,根本没有一种真正的恭敬心。

以前我们去刚日托嘎的时候,住在无垢光尊者曾经住过的山洞里,我当时晚上睡都睡不着:无垢光尊者在这个山洞里做过《七宝藏》等如此殊胜的论典,这个山洞肯定具有很大的加持。我当时一直吃山洞里流下来的水,还有那些土粉,总觉得多吃一点儿就会得到无垢光尊者的证悟与加持。

因为住在环境幽雅的寂静圣地,遍及视野的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还有青色天然石板所成的片石山和形状各异的岩石构成的乱石山。

智悲光尊者住的地方乱石山比较多,据说龙多活佛的家乡也可以看到乱石山,我们这边是没有的。

在这无有世间人居住、来往的地方,只能看见飞禽野兽时常出没,而根本看不到有世间俗人在此穿梭,不与任何世间人相互碰面,独自一人,胸襟宽广,舒心惬意,善法自增。

耳边所听到的仅仅是潺潺流淌的水声和时而刮起的风声,而世俗中由纷纷妄念引发的贪亲嗔疏的闲言碎语一句也听不到,所以自相续自然而然就会远离利欲熏心的贪恋以及怒不可遏的嗔恨之过患,内心清清净净、坦坦荡荡。

一般我们这里的风吹起来的时候不会感觉很快乐,有个在这里呆过的喇嘛说:“冬天的时候,吹的那个风让我的眼睛都无法睁开,还是美国特别好……”

嗅觉所闻到的也都是鲜花水果散发出的芬芳清香,以及到处飘逸着的苦行本身所特有的浓郁气息,除此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俗世中增长贪爱的荤腥酒肉饮食的熏天浊气,从而必然能有效地制止依靠扑鼻香气的诱惑而引起的对香喷喷气味的贪恋。

山上的食物非常清净,所能闻到的唯一是修行的清新气味,根本闻不到增长贪爱的熏天臭味。

希望你们不管是给上师还是道友,最好供养清净的食物,现在有些人给我供养牛肉、羊肉……心里非常感谢他们,但这些肉食是不清净的,可能也不太好。

在世间上尤其在城市里,根本没办法制止增长贪心的香味的飘散,但在寂静山林中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气味,非常清净。

舌根所品尝的味道也只是荨麻、大黄等植物以及花汁、水果的美味,

以前有个人为了躲避敌人藏到荨麻丛中,这些荨麻刺得他非常痛。人们找到他时,他说:“敌人已经用刀子把我刺伤了。”但到医院检查时才知道,其实是他在荨麻丛里滚来滚去造成的。但人和人也有差别,有些人不论怎么接触荨麻都不会受伤,原来出现灾荒的时候,人们经常到处寻找荨麻过生活。

一般荨麻都是生长在比较低的地方,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住的地方还是很高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荨麻的。

依靠这些清清淡淡的苦行饮食可以使自相续的等持自然增上。

在座的修行人一定要尽量吃素,大家应该看一看《悲惨世界》,这些众生确实特别可怜,看了之后可能让你吃也不会吃的。如果实在不能长时间吃素,像初八、十五、三十等吉祥的日子,在佛像前发愿吃素,这样即使一天当中吃素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身下所坐的是柔软的绒草垫子,身上穿的是破破烂烂的粪扫衣。

绒草在藏药中是非常好的一种药,一般修行人都用绒草做垫子和被子。现在像地毯之类的也很便宜,没有贪执地坐在上面倒也可以,但一般来说,这类花花绿绿的物质受用不应该成为修行人的资具,对它们特别执著没有必要。

这样一来,就会远离身体贪图舒适安逸、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垫的过患,因此也就没有通过身体贪爱触觉而积累恶业的可能性了。

如果仅仅为了温暖造一点儿恶业也可以理解,但现在很多人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了打扮。去年我到罗科玛去的时候,对那里的老乡说:“你们现在杀牦牛的主要目的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就是想买珊瑚、玛瑙、羔儿皮、水獭皮,为这些造恶业非常不好。”我想汉地和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并不是吃不饱,就是为了买这些昂贵的奢侈品,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意识整天都是如理思维法义,行持善法日见有长,而住房、财产等不符正法的一切繁冗琐事想也不想,由此一来,自相续也就杜绝了俗世间愦闹的分别妄念。

在寂静地方想得不多、看得不多,不像在大城市里,看的、想的都特别多,对简简单单的生活不满足,经常追求高档的生活水准,同时为了满足贪心造作很多恶业。所以,大城市里的人修行不好也情有可原,一方面没有修行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人的分别念就像没有成长的孩子一样,经常受到花花绿绿的物质受用的引诱,这样确实很难修行。学院里的修行人,从早到晚就是闻思修行,除此之外,这件衣服真好看、那座房子很舒服等高的希求是没有的,这就是佛法的加持。

在具有远离五欲妙的引诱以及分别杂念鲜少之功德殊胜无比的宁静圣地,以行持十二头陀行来度过人生的旅途实在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是断除对衣服饮食贪执的一种行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真正想要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应该断除非理行,行持十二头陀行。

一般印度等地比较温暖,即使冬天也可以行持十二头陀行,但佛法传到藏地、汉地以来,能够全部圆满行持十二头陀行的非常少。

这十二头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规律而观修无常;

这有什么必要呢?可以观察日月的升落情况。现在很多人都是关在屋子里闻思,连太阳什么时候落下、月亮什么时候升起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屋顶,就可以看到太阳落山与月亮升起,依靠这一点,便可以了知自己的身体寿命等一切都是无常的。

(二)常住树下,从而依靠树叶新生逐渐凋零直至坠落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观修无常;

一般印度的修行人经常住在树下,看着春天绿叶发芽、秋天黄叶落下,这时可以了知人生其实也是如此,从降生到中年、老年,就这样在不断的变化中一步步迈向死亡……

(三)常住冢间:经常居于尸林处,每每看到新旧不一的尸体,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可以藉此而修无常观;

“冢”一般指尸陀林。即使没有住在尸陀林,也应该经常去看一看,看到那里许多新旧不同的尸体,了知终有一天自己也会躺在这里。

(四)常期端坐:平日里常常坚持夜不倒单,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状态中,如此便可以时时专注于内在的瑜伽修法;

这个确实非常好,做一个小箱子,然后坐在里面,腰带也不用松开,这样醒来就会特别快,不会贪著睡眠。如果盖得特别多、睡得特别舒服,可能睡到中午也很难醒过来。

学院里的很多修行人,以前都是这样端坐的,但现在依靠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个都已经倒下去了,还坐着的可能基本上没有了……

(五)随处而坐:不择好坏之地随意而坐,可成为贪图卧处最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

像这样随意安住,不会执著“这是我的床、这是我的住处……”,不然有些人坐在你床上的时候,你都不高兴:“快给我下来……”

(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够做到不分贫富依次乞食,就不会对珍馐佳肴爱恋不已;

个别修行人对比较富裕的人特别宽容:“你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持密法就可以……”不应该这样,对任何施主都不应执著,平等对待。

(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贪图多物最好的对治;

一座食,是指在一个坐垫上把食物吃完。不作余食,对于化缘来的食物不会剩下,全部吃完。这是贪图多物的最好对治。

(九)但持三衣:如果能做到长年累月只着三衣,就不会爱慕贪执花样繁多的衣物;

《三戒论》中说:“在边地,为了防寒而开许使用皮鞋、皮垫,在特别严寒的地带,可以随意享用。”藏地的天气比较冷,只依靠三衣维持生活很困难,因此多穿一点儿也可以开许。

(十)但持毳衣,可以对治贪图享受柔软舒适的衣装;

毳衣,是指以鸟毛织成的衣物。

(十一)持粪扫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粪扫衣,就必然不再执著优质华丽的衣衫;

现在真正穿粪扫衣的人非常少,我前几天在县上看到一个乞丐穿粪扫衣,现在可能除了乞丐以外,出家人已经不穿粪扫衣了。

(十二)处阿兰若:经常身居宁静的圣地,便可远离外界层出不穷的妙欲的诱惑,内心恬静。如若能够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上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那么衣食住行一切威仪都不会积累罪业并且均可成为烦恼的最佳对治,具有很大意义。

现在真正实行十二头陀很困难,但心里面应该发愿:愿我能过一种如十二头陀行一般清净的生活。大家发自内心的发愿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说:“这些都是做不到的,说它做什么呀?”这是一种邪见。

在神山、旷野或寂静的林间这些圣地,无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朝夕为伴、相依为命的就是一些飞禽走兽。这些忠诚可爱的鸟儿和动物依靠自然界固有的花草瓜果维生,自己也与它们一道依靠这些天然食品来维持生活。所有飞禽走兽的住处无一例外都只是天造地设的洞穴以及树林,因此自己也居于大自然所赏赐的这些圣处,真是喜不自禁。那些鸟儿动物们根本不会对自己出言不逊说刺耳难听的话语,故而自己也不会以贪嗔扰乱相续。

它们所吃的食物是天然的花果,所住的也是天然的地洞、树林,修行人应该与它们没有差别,也是如此。

在城市里或者跟人接触时,通过别人的语言会使自己生起贪心、嗔心,以此扰乱自己的相续。但住在寂静地方,这些野兽动物根本不会扰乱你的心,这样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修行,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它们恒时都是安分守己地呆在寂静的山里,没有跑到城里去的规矩,我们也应该懂得自己本是一位住山修行人,要稳重地安住在山里。

大药的故事里面,有个女子说:“我到丈夫家的时候想回娘家,到娘家的时候想回到丈夫家,就这样一直来来去去,怎么办呢?”当时,大药给她指出了问题所在,故事还是挺精彩的。确实,有些修行人住在山里没两天就开始心烦,想到城市里去,但到城市没几天又想回来,这些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是前世业力导致的。

一般山下的“门卫”还是特别有加持力的,他们经常登记、询问,然后说:“你们不要到县上去。”有些人不听上师的话,但还是很听这些门卫的话,他们可能是“护法神”。确实,到县上去也没什么事儿,我们这里什么东西都有。

它们总是因为顾虑猎人和其它动物的威胁而小心谨慎,无论在吃食物或者行住坐卧的时候都是倍加提防,自己也会时常戒备烦恼猎人的损害,无论在站立、散步,还是躺着、坐着,随时随地心都不离正知正念。

山林中的动物特别害怕其它动物以及猎人的危害,而住山修行人最害怕的就是烦恼猎人,应该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相续,以防烦恼猎人对自己的损害。

与具有诸如此类功德说之不尽的最佳友伴——飞禽走兽朝夕相处,其中的乐趣与利益真是无穷无尽!

这一点,住在山上时可能不觉得,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在行持善法中度过的,即使没有行持善法也不会造恶业。但看一下城市里的人们,不要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即使一个小时也没有想到做善法,寂静山林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加持力。

无论与它们相处多久,都不会感到心情不悦、忧愁苦恼。

与金刚道友在一起不会心情不悦、忧愁苦恼的,但世间人不是这样,即使跟他们吃顿饭的时间,也会感受到他们苦恼的情绪,而且对自己有用的话语一句也听不到,这时只能对他们生起悲心而已,除非是诸佛菩萨,其他人恐怕也很难度化他们。因此,一般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接触根本没有利益。

拥有最好朋友的这么神圣无比的寂静处,是诸佛以及前辈高僧大德们曾居住过的地方,并且他们也是再三对这么殊胜的静处赞不绝口。如寂天菩萨曾经说:“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住在天然辽阔的地方,一直自由自在地专心修持呢?在这样的地方,执持出家人的简单用具,没有任何畏惧,即使盗匪也不会希求自己的粪扫衣,哪怕无有衣服蔽体,在寂静的山林间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也应该前往尸陀林亲眼看一看这些腐臭不堪的尸体,就连豺狼都不愿意接近,仔细想想:自己的身体与躺在那里的尸体又有什么差别呢?为了这个身体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没有任何实义,终有一天也会扔到这里,再也无人问津。

有一次跟一群人去尸陀林,当时我悄悄地观察,发现他们只是一种好奇心,在那里哈哈大笑、指手画脚的,既没有生起无常心也没有对众生生起悲心。尸陀林不是观光旅游的地方,既然去了,就应该好好地观一观无常,而且,最好一个人去,人太多的话,心没有办法专注,去一百次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迁移到天高地阔、空旷宁静、无有我所执,令人胸怀宽广、增上善法的好地方。心中对此羡慕不已,并不断发愿。何时才能够居此静处,只需钵盂等价格低廉的少量资具,无需样样俱全,过着知足少欲的清贫生活,长期这样发愿。何时能到尸陀林,触景生情:抛在尸林的那些尸体与我自己的这个身躯完全等同。因此,我们应当将死亡不定作为自己修行的核心。

这个核心非常重要,如果已经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就说明你的修行很好。有些人说:“我可以看到明点,我有神通……”你也许确实有这种境界,但这些不是很重要的。

札嘎仁波切将自己的修行核心定位在死亡无常上,这样他一生的修行都是非常成功、非常圆满的。我们有些人因为将这一点舍弃了,所以修行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应该从现在开始修死亡无常,这一点非常重要。

彼论中又云:“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吾体,届时赴寒林。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在我死亡时,亲友都会特别痛苦,在这一时刻没有到来之前,我应该自己到寂静林中去,这样在死的时候,既没有人哭泣也没有人伤心,非常的快乐。

在寂静的地方,既没有贪恋的亲人也没有怨恨的敌人,别人死的时候自己不会悲伤,自己死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忧愁。

趁着自己的这个骨肉身体还没有被抛到尸陀林中之前应当唯一依止寂静圣地。在这样万籁俱寂的静处,既无有情真意切的亲朋好友,也无有深恶痛绝的冤家仇敌,只身一人心心念念观修无常,专心致志修死亡法,从来不为长久留住而精心筹划,也不为今生之事做好准备,三门始终不离善法。最终在危在旦夕之际,也不需要忧伤难过。

我们到底能不能在寂静的地方死谁也不知道,但无论如何,活着时精进修持还是非常重要。

《入行论》中云:“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在寂静的地方修行,风景秀丽、琐事鲜少、安闲快乐,可以制止一切散乱。

修行人的住处悄然无声的寂静神山色彩宜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森林里有种类各异的树木,繁茂的树叶具有松石的美丽色泽,令人感到格外惬意。

在幽静的森林当中,一年四季都是松石的颜色——绿色和蓝色,非常的惬意。

在这样的妙树掩映下,到处点缀着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竞相绽放的鲜花,在这绚丽多彩的百花丛中成群结队的蜜蜂飞来飞去,一边吟唱着动人心弦的悦耳歌声,一边尽情地享用着甘美香甜的蜂蜜喜宴。

听说刚日托嘎的鲜花特别多,一般山顶上是终年的积雪,下面柏树成林,地面上铺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鲜花,成群结队的鸟儿经常唱着无常的道歌翩翩起舞。

还有嗓音圆润动听、毛色鲜艳夺目的许多鸟类,在枝繁叶茂的树林中、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以及层峦叠嶂的岩山间舒展羽翼,

刚日托嘎有各种各样的鸟类,有一种叫鸠莫的鸟唱歌非常好听,据说它在春天心情特别愉快的时候会唱观音菩萨的歌。无垢光尊者在很多论著里都对刚日托嘎进行过赞叹。

翩翩起舞,纯净清凉的小溪缓缓流淌的潺潺声荡漾在耳畔……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感受,可以说具足十全十美的优点。

这样的地方确实非常好,但很多住在这里的人也没什么感觉,一些大城市里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冬天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太冷了……

我们当中许多人舍弃家庭、工作、财产、名声,愿意住在这里的原因就是如此,尤其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会盲目地人云亦云。前段时间,色达的一位知识分子说:“色达真的非常美,以前怎么都没发觉?我是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唯物论的习气特别严重,但是一看《智海浪花》,很多智慧、财产、地位等各方面超过我的人都来到这里学习佛法,而学院就在自己身边,我为什么不学佛呢?”他是这么说的。

有些人来到这里以后,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这其实也是前世的因缘,如果前世没有缘分,到这里也不一定生起信心,另一方面,这也是上师如意宝不可思议加持的结果。

在这万籁无声的宁静圣地经商务农、慈爱护养眷属仆人、迎合曲从大官的情面等等这些身语的操劳,以及心里患得患失等一切的一切统统都不需要,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琐事鲜少,简单方便,心情舒畅等等,独自过着快乐美满的幸福生活。

世间上很多人将组织个小家庭、生个孩子当作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知足少欲、琐事鲜少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很多修行人住山时可能不知道,一旦受到大城市的诱惑,再次返回城市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修行的生活是这么快乐!

由于自心远离散于外境的过患,故而息灭一切散乱,世俗与胜义珍宝菩提心作为每一天主要的修法,在静处能够不断积累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广大善根,具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因此自己应当独自于寂静圣地修行。

菩提心是寂静地方的主要修法,在寂静处念十万遍咒语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大城市里,一年可能也念不完十万遍心咒。

居于具备百种胜妙功德的寂静圣地的这种快乐恐怕四大洲的所有人无有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而且得到这样的安乐谈何容易?

不要说大城市里的生活,即使四大部洲的快乐,也无法与寂静处修行的快乐相比。

但一般来说,没有前世缘分的人根本无法在寂静地方修行。

纵然是像天王帝释那样的君主想必也难以得到。如《入行论》云:“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格言宝藏论》中也说:“若人寂静而安住,彼心即可得堪能。”

世间城市中的人们据为己有的风景名胜地区都是极为喧哗吵闹的地方,人们只要看上一眼立即就将它们分为优中劣三等,进而自相续中的贪嗔痴三毒就像夏季的海水涨潮一般增盛。

你看到好的地方会生起贪心,中等的会生痴心,不好的地方就是嗔恨心的来源,外境的一切都是生长贪嗔痴的因。

在滚滚的红尘中,色声香味触等形形色色的欲妙使得自相续中的烦恼毒海惊涛骇浪,翻腾不休,不但将以往所拥有的善法一并吞没,而且也不会再有重新积累的机会,这是后世投生恶趣的奠基之地。

在大城市里,曾经拥有的善法功德会被一下子吞没,新的善根和资粮也不会生起,这真是来世转生地狱的最佳处所。

依靠对亲友的贪恋、对怨敌的憎恨以及对不亲不怨者的麻木痴心而引发,以争论冲突、饱尝辛酸、饥寒交迫为代价再三忙碌复杂繁重的琐事,周旋在这些没完没了的事务中也难以有个好的结局。

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就是为了亲友怨敌不断造作恶业,在这些无有意义的琐事中消磨时光。

就算是大功告成,也无有芝麻许的实义。

不管商业、工业还是农业,即使做出令人非常满意的成绩,也是连芝麻许的实义都没有,在你离开人间时一点一滴都带不走。

整天沉湎于这些琐事中,只会灭尽善法、增长罪恶、虚度人生、遭受老病的折磨,并且死后的去处也是恶趣。

作为修行人要尽量远离大城市,但所有人都远离红尘也不太现实,而且在座的除个别人以外,大多数还会回到城市当中。因此,衷心地劝诫你们:即使回到城市里去,也一定要抵挡住大城市的诱惑,应该像淤泥中的莲花一样,坚守自己的正见,保持一个修行人应有的作为。

修行人都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够成功,但修行成功唯一需要依靠上师、金刚道友以及寂静的地方,按照《札嘎山法》从头到尾的内容来说,如果具足这三个要点,你的修行肯定会成功的。

对于具有如是大的过患而无有丝毫功德的世间之处与住宅理当看作是囹圄与蛇穴,然后就像罪犯逃离监狱般义无反顾地奔赴寂静处,父母、亲友谁的话也不听,毅然决然地走出俗家,这是诸佛以及前辈祖师们的做法。

应该将城市、家庭看作是监狱与毒蛇窝一样,即使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诱惑你,也不应该上当受骗。一般凡夫人的心很容易改变,一旦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他们每天都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诱惑你、瞒骗你,渐渐地,你仅有的一点儿出离心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样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修行人并非不讲人格,照顾父母当然非常重要,但在修行和出家这件事上,即使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听。有些人说:“佛教的戒条里不是说父母不开许不能出家嘛,那我不开许他就不能出家……”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净饭王也是完全反对的,后来一天晚上,他面对王宫默默地说:“净饭王希望您开许我出家。”释迦牟尼佛都是这样的,作为佛的追随者,在出家的事情上自己做主有何不可!

我原来出家的时候,伯父对我说:“你如果出家,我一辈子不跟你说话。”但后来他也跟我说话了。一般万事开头难,大家的意志应该坚定,留在父母和亲友身边只是造恶业而已,不要随顺他们。

寂静的圣地是瑜伽行者与成就者们的住处,大智者吉恭巴曾经这样说过:“神山殊胜寂静处,三世诸佛成就地,成就瑜伽者住处,是故佛陀倍赞叹,幽静圣地之功德。除开老弱病残外,青年何不依神山?

这里说:老年人、生病的人依止寂静神山的比较多,你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呢?

确实,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想学佛,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没时间,等年老了再学”,但人老了之后,真正学佛的时间可能已经没有了。

深山殊胜寂静处,无缘愚者不了知,具我执士生怀疑,随惑转者抛弃之,愦闹福报者拖延,

对于寂静深山的功德,无有缘分的人和愚笨的人根本不会了知。确实是这样,札嘎仁波切在这里已经讲了许多寂静山的功德,但前世没有缘分或对佛经教理不甚了了的愚笨人根本不会承认的。

有些我执特别强的人,对神山的功德产生怀疑;还有些人,随着自己的烦恼而转,根本不到寂静山林当中修行;喜欢愦闹散乱的人、具有世间大福报的人,他们虽然说明天就去神山,但却明日复明日,终究没有跨入寂静处一步,死亡就已经降临了。

居深山者虽罕见,过去圣者之遗地,如今大德之住处,未来具缘者去处,智者正士羡慕处,三世诸佛所赞叹,为何不住寂静山?”

能够真正居住在深山的人确实不多,有智慧的人,对这类人一定会非常羡慕的。对于这样幽静祥和的地方,三世诸佛都是齐声赞叹,我们又为什么不立刻前往寂静神山,还要沉溺在浊世的滚滚红尘当中呢?

从真实圆满正等觉佛陀到至尊金洲上师、阿瓦呵德巴、香巴南玖巴、拉玛绕德达、无等至尊阿底峡尊者等历代大德全部都是居于如此寂静的圣处而获得了这般圆满功德,最后诣往清净刹土。

这里讲到了阿底峡尊者的传承,他们都是依靠寂静地方,最后往生清净刹土的。

同样,噶当派一脉相承的传人仲敦巴及其亲传弟子三同门、恰卡瓦、佛子无著、珠滚仁波切等等,噶当派所有前辈的高僧大德,还有新派的一代祖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八大眷属、文巴瓦罗桑敦哲等古往今来的一切大德,无一不是彻底舍弃今世而安住于如此的神山静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尽苦行而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并对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业,尔后前往清净刹土。

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依止寂静地方精进修行,最后获得成就,这样对佛教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下面札嘎仁波切开始批评个别人的行为。

可是,除此之外的某些所谓的高僧大德完全将现世的利益作为主体,贪亲嗔敌、伏怨护亲,享用信财,到城中作经忏等所作所为都是迎合世间人。如此之人是否能获证地道之功德,是否能对弘法利生作出巨大的贡献,

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迎合世间人,如此能否获得地道的功德?这一点确实值得怀疑。

请仔细认真地阅读一下前代大德的传记就会一清二楚。

前辈高僧大德的菩提心、修持方法都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好好看一下,究竟怎样的行为才可以称得上高僧大德?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什么是邪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众所周知,现今住世的诸位高僧大德也同样居于寂静圣地,精进修行,行为举止不顺从世间人,也不与任何达官显贵等世间俗人会面,人们反而奔走相告某处有这样的大德,于是他们的名声远播十方,并成为众人应礼之处。

真正的高僧大德住在寂静地方,不与任何人接触,他的名声仍然会远播十方,受到众人的恭敬爱戴。

然而,如今到处传扬:某位上师游荡在城市里为人消灾祈福等作经忏,他对打卦、算命颇为精通,也善于维护施主的情面。

大城市里这种现象特别多,一方面,个别人依靠他们的因缘进入佛门,已经开始趋入解脱正道,也有一定的好处;但多数人都是被烦恼所缠绕,根本无法闻思修行,这样真的没有很大意义。

这些人虽然可能小有名气,可却与诸佛菩萨、前辈祖师们的准则完全背道而驰,实际上他的所谓名声只不过是恶名远扬各方而已。

札嘎仁波切说,他表面看来似乎小有名气,但由于他的行为已经完全与佛经教典背离,其实早已恶名传遍十方,受到了众多人的唾弃。

与佛陀以及前代大德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终生都是在作经忏,整个人生在城市里度过的人不必说是高僧大德,就连修行人的名称也配不上。

整天在城市中散乱的这些人,连修行人的名称都不配。

真正的修行人还是要住在寂静地方,法王如意宝也说:“你们不论堪布还是活佛,都不要到城市里面去,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过患。”当然真正的堪布活佛倒不一定会在城市中受到什么违缘,但对自己的修行确实没有好处。

漫游在城市里,全部精力都耗费在作经忏以及在愦闹散乱中虚度光阴的做法如果是高僧大德的行为,那往昔依次现世的先哲们也应当这样为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都是唯以安住静处而利益众生的。难道说断绝与世间人的牵连是大错特错的行为吗?

有篇文章的题目是这样的——《藏地高僧大德的眼光为什么都望向了汉地?》确实,现在这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看起来,这些高僧大德们到汉地去,即使在一个人的相续中种下善根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反过来说,自己修行等各方面的损失肯定更大。

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着重讲经说法和修行,但现在很多人就是往外面跑。按照札嘎仁波切的说法:如果在大城市中散乱是修行人的作为,以前的高僧大德和佛陀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是不是“以前诸佛菩萨们的行为已经错了,现在改革开放,修行人必须住在城市里……”?这是不可能的吧!

难道诸多经典中说寂静处是往昔诸圣者们成就的地方并予以褒扬只是无据可依的吹嘘之词不成吗?

他们的赞叹难道没有一点儿依据,完全是凭空吹嘘吗?这也不可能吧!高僧大德之所以赞叹寂静处而不是大城市,还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我们应该听从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尽量依止寂静地方。

寂静处是现在的诸位高僧大德们的住址,而且未来的有缘者也会踏着往昔出世的大德们的足迹继往开来实践他们的行为唯一安住在清静的圣地而修持正法。

作为修行人,应该遵循前辈高僧大德的足迹,好好地修持诸佛菩萨加持的正道。

神圣的静处是所有的智士以及获证成就的高僧大德们都赞美歌颂并发愿居住的地方,也是三世一切诸佛不断高度赞叹的地方,世间上的地区与住宅等却是诸佛菩萨严厉呵责的对境,并且明确地说:应当想方设法从喧嚣的俗世中解脱出来。如果实在无法摆脱,那么只好毫不留情地违逆亲友眷属,在他们哭成一团的哀嚎声中强行离开。

如果家里的亲戚朋友实在不同意,也只好在他们的哀嚎声中强行离开。

格西金厄瓦罗珠嘉村尊者说过:“虽然行为上弃离亲友,但是心里绝对不能舍弃众生,应当对他们生起大悲心,而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

行为上虽然必须舍弃他们,但心里不能舍弃,应该发菩提心,尤其对自己的修行和出家造成障碍的这些人,应该为他们多作回向。

否则,修法不可能成功。要斩断亲戚朋友们的牵连而去修法,当然得到父母的欣然允许是最好不过的了。即便他们再如何百般阻挠、训斥责骂、大失所望、怨声载道等,自己也不能屈服。

父母亲友同意你出家修行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实在不同意,在出家修行的过程中,他们伤心痛苦也无济于事,你不应因此随顺他们,否则你的修行也不可能成功。

从昔日的释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满含泪水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缘起。”

确实,释迦牟尼佛出家时,净饭王也是不同意,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家了。

格西所说的完全是根据佛菩萨们的真实事迹与亲身体验所宣说的。至尊萨迦班智达也曾经是这样说的:“不舍今生高位圆满事,永久利乐解脱无希望,愚昧欲望实则虚伪性,汝舍今生勤修菩提道。”

今天的一切名声地位、财产受用都是虚妄性的,没有任何实质,所以你应该舍弃今生,精勤修习菩提道,否则想要获得佛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其中明显地指出了如果不抛下今生圆满之事而期望成就解脱果位的人可以说是未见到现世欲妙的过患之愚昧无知者,他们的这种想法实际上是自以为是、颠倒是非的奢望而已。

之所以不想舍弃妙欲而想获得解脱果位,就是因为没有见到现世欲妙的过患导致的,这类人太愚昧了。

总而言之,世间上的处所、地区再如何令人感到舒心悦意,但与修行人的神山静处相比,也不及百千分之一。

真正修行人的住处,世间上的任何豪宅都无法与之相比。

依止寂静的修行处是今生幸福的根本、来世安乐的一切功德源泉。

依止这样寂静的地方,既没有今生繁杂的琐事,又可以成办来世的一切安乐,真是非常的快乐。

亲友有害无益

不仅是世间的住处不及修行人住处的百千分之一,而且修法的道友与世间的亲友相比,也胜过百千万倍。

世间亲友唯有害处,没有一丝利益。

世间的亲友虽然口头上说利益自己,其实他们只有害处而已,不单对今生有害,并且来世害处也是无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即生中来说,世间的亲戚朋友对自己非但无利,反而有害。当自己遭遇一点不幸时,亲友们偶然来一两次帮助你,可是当他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也会自然喊你来帮忙。

当你遇到困难违缘时,他们可能会来帮助,但他们遭遇违缘时,也会叫上你一起帮忙。

如果不去,那么人情上说不过去自己也不好意思,也就不得不去;

由于以前曾经帮助过你,这时不去感觉从人情上说不过去。

倘若去了,那么本来与自己无冤无仇的一些人,为了亲友,必然要与他们反目成仇,因此,自己在原有的那些怨敌上又为亲友的利益增添了许多新的仇人。

这种情况非常多,原本与自己关系还不错的人,为了亲友的关系,与他们已经反目成仇了。

一般修行人原有的仇人非常少,但假设你原先就有一些仇人,再加上为了亲友的利益而新增的这些仇人,你的怨敌已经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不论走到哪里,你的心情都会烦躁不安,经常担惊受怕。

这样一来,凡是自己所到之处无不遍满冤家敌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有忐忑不安、心神不宁的恐惧感,也就必定会处于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的状态中。而且,为了亲友的财产而穷追不舍,甚至葬送性命。再有,为了田地而与仇家打架斗殴,兵刃相见,生死相搏,利矛相刺,伤痕累累,最终惨死,噩耗传来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不可避免,为了亲友也将自己宝贵的生身性命送到怨敌的手中,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这一点我们当下通过耳闻目睹也可以证实。

不仅如此,而且,倘若自己财产富裕,亲友们贫困不堪,他们便经常可怜兮兮地说“我既无食物,也无牛马牲畜”而求助于自己,自己如果没有尽心帮助,他们就会怒气冲冲,口中也不断说出刺耳难听的话语,让人忍无可忍。如若尽己所能予以饶益,不仅他们贫穷,自己也会由此变得一贫如洗。反过来说,如果亲戚财产比自己富足得多,地位也远远高于自己,那自己在财食方面满怀希望地求助于他们时,结果由于自己贫困寒酸,只会受到他们的轻蔑侮辱,而根本不会得到任何利益,如此也令自己灰心失望,痛苦不堪。

由此可见,无论亲友地位高低,生活贫富,都对今生无有任何利益,反而害处却说之不尽。诚如无著菩萨曾经亲口说过:“如若慈爱亲友方,勤奋成办现世利,欲求利益反受害,愚人追求今生利。为解脱当舍今生,精勤修持甚深道,为利彼等远离之,静处修法极关键。”

整天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不会有丝毫利益,在寂静处修法极其关键。

如果自己对亲友的话唯命是从,想以此利益他们,结果非但无利反而铸成大错,危害严重。所以说,为了贪图现世利益的亲朋好友们,自己必须精进修持无上的菩提道。

为了利益他们而经常随顺,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存在很大害处,因此应该远离他们并且精进修持,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无著菩萨又接着说:“富裕时逃亦紧追,衰落时追亦逃避,

世间亲人就是这样,当你各方面富裕圆满的时候,即使你不断逃避,他们也会紧紧跟着你;一旦你衰败没落、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时,即使你追着他们,他们反而会竞相逃离你。

儿子亦杀亲生父,谁人信赖诸亲友?

世间人根本不讲道理,亲生儿子也会杀害自己的父亲,更何况其他的亲友,怎能真正信赖呢?

当面显露欢喜相,暗中出言不悦耳,饶益彼等反加害,愚友虽亲定欺骗。

他们当面虽然对你显露欢喜之相,宣说欢喜之词,但暗地里经常对你百般指责,你本想饶益他们,他们反而对你百般加害,所以应该尽早远离他们,到寂静地方修持正法。

兴时笑脸口奉承,富时设法而亲近,

当你具有名声地位非常兴盛的时候,他们对你也是笑脸相迎、不断奉承,当你富裕圆满的时候,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与你亲近,希望获得一点儿利益。

衰时翻脸相争论,无利护亲愚痴行。

然而,一旦你的名声财产已经衰败,他们也会翻脸不认人,与你妄加争论,因此护持亲友没有任何利益,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亲多合伙夺财物,各自分离增贪嗔,紧要关头父子残,利乐亲友极困难。”

他们大多合起伙来抢夺你的财产,而各自分离的时候,唯是增上贪嗔烦恼,到关键时刻,即使父亲儿子也会互相残杀,想要真正利益他们非常困难。

我们可以深深感觉到这些教言都是肺腑之语。

无著菩萨的这些教言,如果认认真真地思维,一定会获得真正的利益。

一点不错,自己尽管曾经无数次以生命为代价饶益亲友们,可是如果仅仅一次没有帮助,那么以前无论作了多少利益都被一笔勾销,他们恩将仇报,反过来陷害自己,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苦的亲友们就像夏日里空中云彩的瞬息万变一样,一时间里反复无常。

他们就像夏日空中的云彩一样,瞬息万变,反复无常,想要取悦他们非常困难。尤其一些性格不好的人,虽然你日日夜夜帮助他,但仅仅一次没有帮助,他就会与你反目成仇,将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这种现象在世间人中非常多。

就凭这一点,也是很难以维护亲友情面的,因此说,与世间的亲友同流合污那纯粹是在自讨苦吃。

因此,我们应该依止清净的地方、依止善知识努力修行。

真正的至亲

相反,善知识才是最至高无上的亲友。为什么这样说呢?

依止善知识才是真正的有福报,他才是最好的亲友。

如果亲近善知识、上师与同修道友们,他们决不会说出“我们是你的善知识,所以要为我们效力,需要到寒冷的地方去或者与怨敌作战”的话,依止他们,除了让自己修持生生世世无上的安乐以外,为了他们连身出汗水的事也不需要做,

有些上师让弟子做很多事,不过这都是有功德利益的,是为了自己和众生的利益,应该做。如果在世间亲友面前,即使做很多事情也只是增上贪嗔痴,没有任何利益。

无论何时相处都是互敬互爱、完全是增上善法的助缘,因此容易交往。

与世间人相比,上师和道友都是修习菩提心的,与他们更容易交往。

如若亲近他们,则有重大意义。

依止善知识多年以后,你的所作所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转变。

也许有人心里会这样想:那么,依止上师不是也需要承侍上师等经历苦行,而且为了上师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吗?

有人这样想: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很多苦行,而且为了上师,即使舍弃生命也可以,这与世间人交往不是没有什么差别吗?

札嘎仁波切回答说:为了上师行持苦行,可以消除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而且为了上师舍弃生命可以圆满多生累劫的功德和资粮,但为亲友做事不会获得任何利益。

有这种想法的人是由于未经详细分析、不了知如是而行的真正目的所导致的。实际上,恭敬承侍上师甚至历经粉身碎骨的苦行,在紧要关头,为了上师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为了净除自相续中的罪障、积累广大资粮而做的,其实完全是为了自己究竟的利益,丝毫也不是为了上师。

真正来讲,这样的苦行不是为了上师做的,你为上师苦行、为上师做事情,全部是为了遣除相续中的罪障、积累广大资粮而做的。

有些人说:“我给上师做这个、给上师做那个……”实际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为上师丝毫的事情也没有做,也许对众生有一些利益,尤其是具足法相的上师,他自己不会有任何事情,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不具法相的上师,整天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让弟子奔波忙碌,这样有没有利益就不好说了。

真正的善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作为弟子也应该尽心尽力为上师做事情。所以应该分析,看你做的是不是上师个人的事情,如果是上师个人的事情,你不苦行也可以,但直接间接就是利益众生的话,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地做,这样依靠上师所作的事业,力量也是非常大的,可以遣除罪障、圆满功德,非常好。

如果依止法友上师善知识以及同修道友,不必说能成办后世的广大利益,就是当下身体也不需要经历磨难,心里也不需要承受负担,心情愉快,怡然自得而住,幸福圆满无与伦比。

与世间人相比,依靠上师、道友做事情不会有任何负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根本不会痛苦。

最好的仆人

世间上的人们的眷属仆人成群,队伍庞大,可是与修行人比起来差之千里,

世间有些人的眷属仆人确实非常多,但却根本无法与修行人相比。

修行人既无眷属也无侍者,自己作自己的仆人,这才是最殊胜的眷仆。

这里的眷属不是指传法弟子,而是在自己手下做事情的这种眷属。

作为修行人,生活各方面如果能够自理,那自己做自己的仆人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有一些仆人眷属,依靠他们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修行。

如若依靠世间的眷仆,则会中断自相续中的善法,如此势必会障碍现见真正实相之义,自相续中对轮回的过患原已生起的厌离心也会殆失不遗,最终到了大限来临之时因为无有正法的悲哀而在忧愁叹息、遗憾不已的心情中痛苦而死。

对于这些眷属仆人,总是要照顾他的情绪、看他的脸色,自己原有的一点儿慈悲心、出离心也会毁坏,真正大限来临时,由于不具足正法,一辈子只是与这些人一起混时间,最终只好在哀嚎声中死去。

《入行论》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在死主魔王来临时,所谓的亲戚朋友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呢?一点帮助都没有。本来修行正法可以救护自己,然而却一点都没有修行。

如若依靠自己的眷仆做许多事情,那么他们的愦闹散乱就会使自己的心不能够一缘安住于远离沉掉的寂止中,不能一缘安住,也就无法使胜观的基础寂止达到极为稳固的程度,如此胜观当然就不可能成就,修不成胜观,也就无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可想而知,过患有多么的严重。

这些亲友眷属经常依靠很多琐事来打扰自己,根本无法静心安住。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特别强大,必须依靠胜观智慧断除,但是无法一缘安住的缘故,也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胜观的智慧。

一般身体太差的话也没办法,但只要自己能够自理,就不要找各种各样的眷属仆人,不然身边有个人,无论如何都会浪费很多时间。现在我们这里,尤其女众,洗衣服的、搬牛粪的、提水的,这样实在没有必要,自己还很年轻,一桶水都提不动的话,那你干啥子嘛?太懒惰了!

当然,你们自己有福报,这样尽情享受,我也没有什么嫉妒心,不过,过一种比较平凡的生活还是比较好,很多堪布活佛也是自己做事情的。一般来说,懈怠的这种习惯特别不好,自己应该想一想:那些所谓的眷属、仆人,对自己到底有没有帮助?

倘若自己对于世间愚夫的所有眷属都过于仁慈,那么他们反倒对你不屑一顾,假使自己过于蛮横,他们也会对你恨之入骨,进而恶言相骂,诋毁诽谤,甚至干脆不呆在你的跟前而跑到别人那里当作下属,任人使唤,

如果性格特别不好,经常骂他们的话,那他们就会跑到别人那里提水……这种现象也有。

以诸如此类的事情将相续搅得心烦意乱,自心的烦恼过患不可抵制地增长,并造下各种各样的罪业,所以说,与其依赖俗世的眷属,不如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这是再殊胜不过的眷属了。

依靠世间眷属没有利益,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仆人、自己做自己的老板。确实是这样的,人特别多的时候,在吃饭的问题上都会争论不休,他想吃白菜,你想吃萝卜,一顿饭都吃得不开心。最好是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听别人的。

自己作自己的仆人无需维护情面,也不必担忧因衣食而令眷仆心怀不满以及不听吩咐的问题,又不用担心他们的美言恶语扰乱自心,这样一来,既方便又不会积累罪业,同时也符合前辈先德的做法,有不可估量的利益与功德。

没有眷属的话,即使不想吃饭也是可以的,但旁边有个人,观点上总会有不同的地方,还是挺烦的……

伏怨护亲

世间上的伏怨护亲与修行人的伏怨护亲有着本质的差别。世间俗人的怨敌,如果制伏杀死一个,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以及亲戚朋友等又与你结成仇敌,结果仇人会越来越多,怨敌永远消灭不尽。

对于世间上的怨敌,你杀了他,那他的儿子、兄弟全都会过来替他报仇,就像《入行论》所说:“顽敌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可是修行人却截然不同,我们所谓的怨敌就是烦恼,如果调伏一个烦恼,则大多数烦恼都将被压制。

世间人经常会说:“这个人害我,那个人也害我……”修行人不是这样,他们没有其他的怨敌,只会说:“烦恼太讨厌了、睡眠太多了,怎么对治呢?”世间人的怨敌都是在外境上,但修行人除了烦恼以外,没有其他的怨敌,而且,通过中观、大圆满的方法,将贪心、嗔心转为道用,所有的烦恼都是可以制伏的。

世间人的怨敌暂时被制服,但他们还是重整旗鼓,当获得一定的实力以后,便会卷土重来,再度向你进攻。而烦恼的怨敌与之完全不同。《入行论》中云:“常敌受驱逐,仍可踞他乡,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世间的敌人,虽然暂时已经打败了他,但不久的将来就会再度侵犯你。烦恼的怨敌不是这样,在你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之后,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在座的很多人,通过中观、大圆满等方法已经认识了烦恼,虽然还没有彻底断除,但烦恼的力量也是非常微薄的。

正如其中所说,一次摧毁烦恼的敌人,从它再生的能力来看,绝对是一去不复返。

很多经论中都说:只要你真正认识到烦恼的本性,它就会一去不复返,再不会侵害你的。

修行人的怨敌如若一次调伏,必然已经服服帖帖,这样修行人很快就会大获全胜,而世间上的人们却永远也不会战胜敌人。

世间上最大的英雄,为了防止敌人的复仇也是整天带着刀,这又算什么英雄呢?有些国家的战争已经打了七、八年,却还是没有结束,如果能用佛法来解决该多好哇!

对于世间的亲友,无论如何尽心尽力地维护,也没有一个心满意足的时候,到头来,亲友反目成仇,甚至可能残忍地断绝自己的性命,以贪心护持亲友除了造恶业以外毫无善法可言。

世间的亲友,不论你怎样维护他们,都只是在增长他们的贪心而已,不会有心满意足的时候。

而修行人的所谓亲友就是普天下的所有众生,由于对一切有情均是无有贪嗔之心、一视同仁,以大慈大悲心予以救护,致使所有的众生都不胜欢喜,并且喜爱善法的天神们也会竭力庇护以免遭受违缘,又不会受到毒物与兵器的威胁,心情经常处于安乐无比的状态中,无勤之中心想事成。即便是今生中未能解脱,但死后也会转生于梵天界中,获得慈法八德。

世间人与修行人的亲友是不同的,修行人的亲友,是包括蚂蚁以上的一切众生,如果只是执著自己的亲人,根本不管其他众生的话,那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宝鬘论》中云:“人天将欢喜,彼等亦护之,不为毒刃害,恒常具安乐,无勤成诸事,虽未得解脱,亦生梵天界,获慈法七德。”

在对众生修慈心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广大的功德利益。同样,通过修悲心也能获得速成佛果的功德利益。经中云:“何者若有头颅具寿命,何者有悲心具菩提心,何者有菩提心具佛果。”谁人对众生有一颗无伪的慈悲心,自然会获得经中所说的功德。

有头颅的人就会有寿命,同样,有悲心就会有菩提心,只有具足菩提心才会获得佛果。

佛经中说没有头颅的人就没有生命,慈诚罗珠堪布在《前世今生论》中说:这是从总体而言的,个别众生没有头还是可以存活。《悲惨世界》中也讲到了“一只蹒跚行走的无头龟”,这是特殊而言的。

世间人因为执著自方而以贪心维护亲友,对自己而言,不用说是获得功德利益,反而只会以所积累的弥天大罪,在后世中堕落到地狱中去。

希望你们看一下《菩萨宝鬘论》、《佛子行》、《中观宝鬘论》,发愿在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当然,没有菩提心做善事也有功德,但功德不会很大,修行人以菩提心和慈悲心摄持所做善法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本着慈悲为怀的宗旨救护六道的一切众生,因此非但无有过患,反而能获得巨大的功德,最终必定成就佛果,哪里还有比这更大的利益呢?简要地说,世间人的伏怨护亲实在无法与修行人的伏怨护亲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不是世间人,而是修行人,修行人应该做的事情,这里已经讲得非常明确了,大家应该尽量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