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摩邓女经讲解 >> 摩邓女经讲解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摩邓女经讲解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讲《摩邓女经》,这是一部很好的经典。

下周一开始讲《圣大解脱经》。大家听的话,最好听圆满。不知道今年能讲多少,也许能讲完,因为经中有很多佛菩萨的名号,这些也没有太多解释的,只是给大家念一下。我这里有很好的《圣大解脱经》的传承,这次想传授给大家,也希望各个地方以后要好好地弘扬这部经典。

真正的转法轮

如何弘扬呢?虽然手摇转经轮,身体转绕礼拜,口诵经文这些也是弘扬,但更重要的弘扬,是自己通达其意之后,再分享给有缘的众生。佛教中经常讲转法轮,转法轮并不是法轮非要像车轮那样一直转转转,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转法轮,是将心相续中的法义,一代一代地不断传承下去,而这必须以讲经说法和听经闻法的方式行持——少了讲经说法和听经闻法,就不叫真正的转法轮。

作为佛教徒,以后不仅要注重佛教仪式和外在的威仪,更应该重视佛法的内在教育,实际上,内在的佛法教育更为重要。任何地方,佛教是否会在当地兴盛、佛法能否弘扬下去,关键在于当地人们的心中是否有广大、甚深的佛教思想。这个思想存在,真正的佛法就住世;如果不存在,佛法就只是形象上的佛法。比如说,虽然身上披着袈裟,但如果内心中少了戒、定、慧,那么出家也只是形象而已。因此,大家要重视这次的转法轮,或者说共同学习《圣大解脱经》的机会。

我大概看了一下这部经典在汉地的弘扬情况。虽然从加持和威神力的角度来讲,这部经典非常殊胜,真正是一部对生者和亡者有着不可估量加持力的法门。但也许是历史的原因,这部经典在汉地的弘扬情况并不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和《金刚经》那样兴盛,也没有太多的注释、讲记,好像传讲的情况并不多。所以也许对很多地方来说,我们这次传讲《圣大解脱经》都是最初的弘扬。我也希望你们听者,最好圆满得受这部经典的传承。

包括藏族这边的个别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像“中观”“俱舍”等五部大论,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听懂,但《圣大解脱经》应该都听得懂。有个别在佛学院发心的藏族年轻人,行为、工作等各方面都很好,但我们正讲课时,他们就去外面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不如在这里听课好一点,毕竟待在这个闻思修的地方,有机缘的时候,大家也有必要学习一些经论,尤其是这部在藏地家喻户晓的《圣大解脱经》。

在藏地,人人都知道这部经典很重要,但真正明白这部经典内涵的,却并不多。可能像我这样手拿《圣大解脱经》转经轮的特别多,或是每年念一百遍回向给生者、亡者的特别多,但真正通达这部经典意义的人其实并不多。因此,我希望无论什么身份的人,这次都能结上《圣大解脱经》的法缘。

我很早就跟这部经典结上了缘,还不识字的时候,就有人给我讲过《圣大解脱经》的故事,也见过不少人手摇《圣大解脱经》的转经轮,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下周一开始讲《圣大解脱经》,这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传授这部经典。

这是一件事情,先说一下。

勿取舍佛经

今天讲《佛说摩邓女经》。这部经典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像《摩登伽经》《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这次我们选择的是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摩邓女经》。还有一部《虎耳经》,这部经藏文中有,我也对照过,经文的内容比《摩邓女经》广,经中先讲了摩邓女和阿难尊者的故事,接着讲了包括看相、占星以及大地运行等方面的道理,内容和藏文译本完全相同。一般来讲,汉文《大藏经》中,有一些经典,不同的译师翻译时,由于所依的版本不同,名称也会有所不同。

我并没有在藏文的《大藏经》中找到这部《佛说摩邓女经》,所以将它译成了藏文,不知道有没有人看,毕竟藏文《大藏经》也很丰富。我翻译的经论,也许没有人看,也许有人看,这个我也不在乎,不管怎么样,我翻译出来,也许好,也许不一定。

这部汉文的《佛说摩邓女经》,不知道之前有没有人讲过。我们讲《楞严经》时,也讲过阿难和摩邓女的故事,内地也有一些关于他俩的电影和动画片。但是好像不同的经典中,故事的情节也稍有不同。

一方面,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意趣,这也完全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经典,情节方面会有差异;另一方面,每部经典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有些以摩邓女为主人公,而有些以阿难为主人公;再者,不同的阿罗汉在结集佛经时,由于各自记忆中的情节稍有不同,所以结集出来的版本、情节也会有差异。

因此,当我们在佛经中看见有些公案或教证,有不同的意趣时,不能认为“这是真的,那是假的”,千万不要用这种要么真要么假的方式来取舍,而要懂得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意趣。就像世间的很多历史故事,同一个故事,由于作者的观点、立场等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最后立成文字时,情节也有所不同。这一点,大家要懂得融会贯通。

接下来讲《佛说摩邓女经》。

事实上,以女性命名的佛经还有很多,如《月上女经》《龙女经》以及《无垢贤女经》。因为女主人公的母亲叫摩邓,所以这部经典以“摩邓女”命名,还有些版本用的是“摩登伽女”——以“摩邓女”或“摩登伽女”来命名都可以。可能印度的语言文字中,“玛当嘎”和“玛当”这两者都可以,藏文中是“玛当嘎”。梵文中,瑜伽的“伽”在藏文中就是“嘎”,比如“阿底约嘎”“阿努约嘎”“玛哈约嘎”。

摩邓女和阿难的故事

下面简单讲一下。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阿难持钵行乞食。食已,阿难随水边而行,见一女人在水边担水而去,阿难从女丐水,女即与水。

我是这样听说的,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阿难持着钵在乞食(《楞严经》中讲,那天波斯匿王邀请僧众应供,唯独阿难没有去,后来才去)。乞食完,阿难沿河而行,见到河边一个女人提水而去。他过去跟那个女人要了一钵水。摩邓女见到阿难后,非常欢喜地给阿难供水。阿难那时可能遇到了一点违缘。

这以上是整个故事的开头。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摩邓女和阿难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他们俩的爱情故事与世间的又有所不同。我看到古今中外很多世间的爱情故事,无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还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后都以悲剧收场。包括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的也是爱情悲剧——两位年轻人陷入爱河,最后因为家族仇恨而双双殉情自杀的故事。在国外,人们经常将这个故事挂在口边,就像国内经常提《红楼梦》一样。这些爱情故事看到最后,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哎哟,他们好可怜哦,我真的好伤心。”也许这些小说的作者是希望引发读者悲伤的感受吧。

不过摩邓女和阿难的爱情故事并不是悲剧。虽然刚开始,他们的境遇比较糟糕:对阿难来说,他作为行持清净戒律的修行人,遇到这样的魔障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对摩邓女来说,爱情得不到满足也让她备受煎熬。

刚开始是有点危险、有点悲伤,但最后,阿难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摩邓女也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他们俩就像兄妹一样,关系很好了,之前的痛苦也不会再出现。

爱和情的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间的爱情和出世间的感情有相似之处,但很多地方又完全不同。在修行比较好的离贪出家人或修行人看来,世间的爱情没什么太大意义;世间人觉得出家的梵净行没什么意思,世间那么丰富多彩,如果完全斩断情欲,好像特别无情。但实际上,这可能需要进一步观察。

《法集要颂经》中讲:“贪性初为种,爱性受胞胎,有情恋不息,往来难出离。”意思是说,相续中的贪爱,最开始相当于一颗种子,然后慢慢发展,以致怀孕、生子,成了一种生活。而人们也一直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一定要有爱情,要传宗接代,要后继有人,要子孙满堂。

事实上,如果有情众生不止息这样的贪恋,不去斩断它,而让它一直发展下去的话,结果只能是永远在轮回中来来往往,漂泊不息,难以出离。《楞严经》中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淫心没有断除,那么世间的六尘也没办法除掉,没办法从轮回中出离。这两句偈颂的意义相同。这方面,我们应该好好思维。

当然,我今天并不是让你们在家人全都断除爱,全都剃度出家,不是这个意思,也不建议这样,你们有些暂时以在家的方式受持居士戒和八关斋戒,这样也可以。因为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出家之后也有他的烦恼,甚至个别出家人比在家人更烦恼、更痛苦,那个时候好像也很难选择。

但我们仍需弄明白,爱和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摩邓女和阿难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贪心或者生活状况。有时候,我们可能太过执著了,过于执著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太大意义。

那么,他们俩之间的故事,是以什么样的缘起开始的呢?阿难刚好口渴,摩邓女刚好在河边提水,然后他们又恰好在河边遇上。一见到阿难,摩邓女的心就像被爱箭射中了一般,无法拔出,特别痛苦。

女便随阿难,视阿难所止处。

摩邓女跟随阿难,想知道阿难住在哪里。

对阿难一见钟情的摩邓女,开始跟着阿难——遇见之后,马上就跟着,她也比较“坏”,就喝了你一口水,然后就开始跟着阿难。(上师喝了一口水)我喝水没啥!

她一直跟着阿难,想知道阿难的住处在哪,看看阿难到底住在什么样的茅棚、什么样的僧舍里面。她心心念念要找到他的住处。

女归,告其母。母名摩邓,女于家委地卧而啼。

母问女:“何为悲啼?”

女言:“母,欲嫁我者,莫与他人。我于水边见一沙门,从我乞水,我问何字名阿难,我得阿难乃嫁。母,不得者,我不嫁也。”

摩邓女回到家之后就倒在地上哭。母亲摩邓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哭泣?”女儿说:“母亲,不要把我嫁给别人。我今天在河边见到一位沙门,他从我这里乞水时,我顺便问了他的名字,他名叫阿难。母亲,除了阿难,我谁也不嫁。”

摩邓女找到阿难的住处之后就回家了。刚开始,她的贪心还没那么严重。回家之后,她告诉了母亲。她的母亲叫摩邓,她是摩邓的女儿,叫摩邓女——那部电影里怎么说的?“玛当嘎”,是吧?

摩邓女耽误了很长时间才提水回来,结果一回家,就倒在地上,在地上滚来滚去的,还一直哭。母亲莫名其妙,不知道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就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悲伤?你为什么这样哭泣?”女儿告诉母亲:“妈妈,你一定不能把我嫁给别人,我一定要嫁给阿难。”母亲还不知道阿难是谁,所以她接着说:“我今天在河边遇见一位沙门,他在我这儿取水喝,然后我问了他的名字,他叫阿难。妈妈,我一定要得到他,一定要做他的妻子,您不可以不开许,我非他不嫁!”

摩邓女为什么会如此执著阿难呢?后文会讲到。实际上,这样的贪欲或执著,有些是过去的仇怨导致的,有些是因为前世的情缘。阿难和摩邓女有五百世的夫妻因缘,所以摩邓女第一眼见到阿难,就对阿难一见钟情,生起了强烈的执著。阿难对摩邓女有没有执著呢?我想,一方面,阿难是在佛陀圆寂之后才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他当时显现上还是凡夫;另一方面,他毕竟和摩邓女有五百世的夫妻因缘,所以他可能也会有某种程度的执著,只不过他为了护持戒律,始终以佛教严谨的戒律控制自己的情绪,一直在依止正知正念,应该是这样。

母出行问阿难,阿难者,承事佛。

母已知,还告女言:“阿难事佛道,不肯为汝作夫。”

女啼,不饮食,言:“母能知蛊道。”

母出,请阿难归饭,女大喜。

母亲出门去打听阿难是谁,结果发现阿难是佛陀的侍者。知道后,母亲回家告诉女儿:“阿难是修佛道的人,不可能当你的丈夫。”女儿不吃不喝,哭泣不止,对母亲说:“母亲,您是会蛊道的。”于是母亲再次外出,请阿难来应供,这让女儿非常欢喜。

听女儿说完,母亲仍不知道阿难是谁,于是外出到处打听,结果发现阿难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而且还是佛陀的亲戚和侍者,这吓了母亲一大跳。

回到家,母亲告诉女儿说:“你不知道吗!阿难是佛的侍者啊!他是修佛道的人,根本不可能做你的丈夫。你就痴心妄想,做你的黄粱美梦。”但是不管母亲怎么说,摩邓女一直哭一直闹,也不吃饭,跟母亲绝食——女人有时候还是挺厉害的,她就绝食,想尽各种办法,这方面她很聪明。

她对母亲说:“你不是懂法术、会蛊道吗?”她母亲很会一些法术。在那部电影里,她母亲就“呜……”这样的——还是会挪一些火坑,当作“法”供养。

她跟母亲说,你不是会法术吗?现在该用的时候不用,你还干吗啊!

母亲可能也想起自己会法术,有一点把握,又看到女儿如此伤心,于是外出去请阿难尊者来应供。

一般来讲,如果子女说得比较多,父母很多方面都会改变。刚开始她母亲还有点不情愿,但现在她母亲就去请阿难尊者来应供。她母亲也比较狡猾。母亲有时候很会想办法,自己觉得有把握的时候,一定会想尽办法去帮助自己的子女,很多电影里面的母亲也是这样。

母亲邀请阿难尊者来家里应供,阿难也同意了。阿难虽然有点怕,但还是同意了,所以说阿难也有一些执著吧。

摩邓女知道后非常欢喜,她对得到阿难有一定的把握。

母语阿难:“我女欲为卿作妻。”

阿难言:“我持戒,不畜妻。”

复言:“我女不得卿为夫者,便自杀。”

阿难言:“我师佛,不得与女人共交通。”

母亲告诉阿难:“我的女儿想要成为您的妻子。”阿难说:“我守持戒律,不养妻子。”母亲又说:“我女儿如果得不到你,就会自杀。”阿难说:“我承侍佛陀,不能与女人发生关系。”

阿难到了之后,母亲告诉他说:“我女儿一直想让你做她的丈夫,她一定要做你的妻子。”阿难马上拒绝:“我是守持清净戒律的持戒者,不会娶妻。”阿难本身就是托钵乞食的,如果钵里的食物还要分一份出来养妻子,那就很痛苦了,如果有了孩子,一钵饭要分三份,更麻烦。

阿难拒绝之后,摩邓女的母亲又说:“我女儿如果得不到你,她会自杀的。”母亲那时已经完全随女儿转了,所以一直跟阿难说:“你一定要想办法娶她,不然她会自杀的,你们佛教徒不是大慈大悲吗?我女儿也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啊,如果她死了,你难道能忍受吗?”她还是很会说,在阿难面前讲很多“因果取舍的道理”。

阿难回答说:“我是佛教徒,是持别解脱戒的人,也是佛陀的侍者,不可以与女人发生关系,我不能跟她在一起。”

母入,语女:“阿难不肯为汝作夫,言其有经道者,不得畜妇。”

女对母啼言:“母道所在?”

母言:“天下道无有能过佛道,及阿罗汉道。”

摩邓女复言:“但为我闭门户,无令得出。暮,自当为我作夫。”

母闭门,以蛊道缚阿难。

至晡时,母为女布席卧处。女大喜,自庄饰。

阿难不肯前就卧处,母令中庭地出火,前牵阿难衣,语阿难言:“汝不为我女作夫,我掷汝火中。”

母亲去了女儿的房间,对女儿说:“阿难不肯当你的丈夫,他说他是修行人,不能养妻子。”女儿哭着对母亲说:“母亲,您的法术呢?”母亲说:“天下哪里有能胜过佛和阿罗汉的道啊?”摩邓女又对母亲说:“那你只要帮我把门窗锁好,不让阿难有机会出去就行了。到了傍晚,阿难自然会成为我的丈夫。”母亲把门锁好,同时用蛊道束缚住阿难。到了傍晚,母亲为女儿布置卧床。女儿非常欢喜,自己也开始妆饰打扮。

阿难不肯靠近摩邓女的卧床,于是母亲施展法术,使中庭出火,走上前去拽着阿难的衣服,对阿难说:“你不当我女儿的丈夫,我就把你扔进火坑!”

被阿难拒绝之后,摩邓女的母亲有点灰心,回到女儿的房间(她刚才可能是在外面的屋子和阿难谈),并把刚才和阿难谈话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女儿:“阿难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做你的丈夫,他说他是修行人,不会养女人。你可能没什么希望了。”听母亲说完,摩邓女又开始哭。“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吧,一般先哭,然后到各个地方去闹,实在不行就拿着绳子或刀,以自杀来威胁,这是很多人的手段。

她边哭边不满地对母亲说:“你不是会法术吗?你的法术到哪儿去了,现在该用的时候怎么不用啊!快快,把阿难束缚住。你怎么不用了呢?你这个母亲真是太笨了!”(众笑)

母亲告诉她:“天下哪有能超过佛陀和阿罗汉的道啊?我虽然有法术,但只是世间中的小法术,和佛陀和阿罗汉比起来,完全是云泥之别,小巫见大巫,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摩邓女的母亲对佛陀、阿罗汉还是很恭敬。但当时的阿难不是佛,只是佛的弟子;也不是阿罗汉,是未来的阿罗汉。

于是摩邓女自己想了个办法,然后告诉母亲:“你只要把我的房门关上,别让阿难跑出去就行了。我自有妙计,日暮的时候,让阿难成为我的丈夫。你现在别跟我废话,快去把门关好!”

母亲就去关上门,之后把钥匙拿在手里,同时用法术束缚住阿难。

阿难那时不是有点晕吗——其实那部电影拍得有点世俗,不过众生最喜欢看的可能就是这个吧,包括国内外很多艺术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以这个为中心。但如果这方面加得太多,太夸张的话,就和佛经的内涵有点不相应。那部电影里面,阿难最后看上去都有点……也不能这么说吧,反正有点过了。

到了黄昏(阿难应该是中午去应供的,之后就一直和摩邓女的母亲“较量”),母亲觉得没问题了,就开始给女儿布置卧床;摩邓女也觉得快大功告成了,就开始化妆打扮,戴上各式各样的装饰品,特别欢喜。

阿难死活也不愿意靠近摩邓女的卧床,于是摩邓女的母亲就用法术在中庭幻化出一个火坑,并念诵咒语——《摩登伽经》和《虎耳经》中有这段咒语——然后她拽着阿难的衣服威胁道:“如果你不给我女儿做丈夫,我就把你扔到火坑里,活活烧死!”她开始吓唬阿难。

阿难自鄙为佛作沙门,今日反在是中不能得出。佛即持神心,知阿难。

阿难自责道:“我作为佛的沙门,今天反而陷在这样的困境中无法解脱。”佛陀知道了阿难的处境,于是加持阿难。

当时的阿难还是有点可怜,他开始自责:“我作为佛的沙门,平时修得也不好,今天碰到这么大的违缘!哎,昨天那碗水不该喝的,今天这顿饭也不该来吃。惭愧啊惭愧,真是大灾难!”他觉得自己没办法从这个违缘中解脱,于是特别伤心地祈祷佛陀。

《楞严经》中,佛陀发现了阿难的危险处境后,就委托文殊菩萨去解救阿难。《虎耳譬喻经》中说,佛陀发现后,在很远的地方将手伸到阿难的头上,加持阿难。佛陀一加持,周围的魔众和摩邓女的母亲全都跑了。最后阿难从违缘中解脱了出来。

刚才门还锁着,不知道阿难怎么出去的?可能是佛陀加持之后,锁自然就解开了?这里交代得不是很清楚。

阿难还,至佛所,白言:“我昨日行丐食于水边见一女人,我从丐水,我还到佛所。明日有一女人,名摩邓,请我,欲得归饭。我出,便牵我,欲持女与我作妻。我言:‘我持佛戒,不得畜妻。’”

阿难回到了佛陀那里,将之前的经过复述给佛陀:“我昨天乞食的时候,在河边遇到一位女人,我向她要了水,她也给了我水,可是后面就一直跟着我。第二天她母亲邀请我去应供,我到了之后,她母亲拉着我,非让我娶她的女儿不可。我说我是持佛戒律者,不会养妻子。”

阿难将整个情况告诉了佛陀。这里的情节可能在不同的经典里稍有不同。

女见阿难得脱去,于家啼哭。母言:“其有事佛者,我道不能胜,我本不语汝耶。”

摩邓女见阿难已经离开了,于是又哭了起来。母亲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我没办法胜过侍奉佛陀的人。”

佛陀加持完,阿难就回去了。

老早就打扮好了的摩邓女,一直等着,本来各方面都已经准备好了,结果突然发现阿难不见了!摩邓女大失所望,又开始哭——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哭,不过也能理解她的心情吧,她也没其他办法,对吧。

母亲抱怨道:“我不是早跟你说了吗,导师佛陀是谁也不可能胜过的!前面跟你讲得清清楚楚,对付别人我没问题,但佛陀和阿罗汉我没法儿比!你就是不听,你看,现在我们俩都失败啦,人家阿难依靠佛的神通早就跑回去了,我们俩现在多尴尬啊。你还哭什么,快起来吃饭!”

女啼不止,续念阿难。女明日自行求索阿难,复见阿难行丐食,随阿难背后,视阿难足,视阿难面,阿难惭而避之,女复随不止。阿难还归佛所,女守门。阿难不出,女啼而去。

阿难前白佛:“摩邓女今日复随我。”

摩邓女啼哭不止,一直思念着阿难。第二天,摩邓女又出发去寻找阿难,当她见到乞食的阿难之后,就跟在阿难后面,一会儿看阿难的脚,一会儿看阿难的脸,这让阿难惭愧万分,阿难尽量避开摩邓女,可是摩邓女紧跟着不放。阿难回到了佛陀那儿,摩邓女就守在门外。阿难躲在里面不出来,摩邓女只好哭着回去了。阿难告诉佛陀:“摩邓女今天又跟着我。”

摩邓女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摩邓女的心也一直思念着阿难。

第二天,摩邓女再次出发去找阿难(也许她是在路口等着)。阿难来乞食的时候,她又开始跟踪阿难,追着阿难不放。而且这次比之前更过分!她边跟着阿难,边时不时地盯着阿难的脚看(可能乞食的时候,阿难的光脚显得比较清楚),一会儿又盯着阿难庄严的面孔(电视剧《佛陀》中的阿难还比较不错,只是最后有点老了)。一路上,摩邓女一直盯着阿难。

阿难肯定很讨厌摩邓女这样,当着那么多的出家众,摩邓女老是盯着他看,他可能很不舒服的。阿难特别惭愧,又开始逃避摩邓女,但不管阿难怎么躲,摩邓女始终紧追不舍——阿难这边躲,摩邓女就从那边冒出来,阿难那边躲,摩邓女又从这边出来,根本不放过阿难。最后实在没办法,阿难就躲到了佛陀的精舍那儿(也不知道他当天有没有乞到食物)。摩邓女也一直跟到门口,在门口守着不离开(她成了门卫,一直在门口等着)。阿难只能悄悄地透过门缝往外看(他也不敢出去,乞食更没办法,白天晚上都不敢出门)。

在门口守了很长时间的摩邓女,最后实在等不下去,可能她也饿了,就边哭边回家了。

阿难心想:“哎哟,这只怕还是要告诉佛陀,不然很麻烦的。”于是他跑到佛陀那里说:“那个摩邓女今天又来追我了!她老是追着我不放,我该怎么办哪?”

佛使追,呼摩邓女见之。

佛问:“汝追逐阿难,何等索?”

女言:“我闻阿难无妇,我又无夫,我欲为阿难作妇也。”

佛告女言:“阿难沙门无发,汝有发,汝宁能剃汝头发不?我使阿难为汝作夫。”

女言:“我能剃头发。”

佛言:“归报汝母,剃头发来。”

佛陀让其他人把摩邓女叫过来。摩邓女到了之后,佛陀问她:“你追阿难是为了得到什么?”摩邓女说:“我听说阿难没有妻子,我正好也没有丈夫,所以我想成为阿难的妻子。”佛陀告诉摩邓女说:“阿难是出家人,他没有头发,但你有头发,你愿意剃除自己的头发吗?如果愿意,我让阿难做你的丈夫。”摩邓女说:“我能剃头发。”佛陀说:“你回去告诉你的母亲,然后把头发剃了再过来。”

佛陀唤其他人去找摩邓女,让她回来。有些经典说是唤摩邓女,但应该是唤其他人去找摩邓女。当时摩邓女应该还没走多远,她回来之后,佛陀问她:“你为什么一直追着阿难不放呢?你这样干嘛?你追阿难,到底想得到什么?”

摩邓女的理由很简单,只是说:“我听说阿难没有妻子,我正好没有丈夫,所以我想做他的妻子。”其实她应该说“我喜欢阿难庄严的身相”之类的,如果只是因为阿难没有妻子,你没有丈夫,所以要结合在一起,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吧,毕竟世界上无妻无夫的人还多着呢。可能是佛陀突然问她这个问题,她还没来得及思考。她的意思应该是:阿难是单身,我刚好也是单身,我跟阿难各方面的因缘都比较具足,所以我才一直追着阿难不放。

然后佛陀对摩邓女说:“阿难是沙门,他没有头发,但你是有头发的,你是不是也想剃头发?如果你把头发剃了,我就想办法让阿难做你的丈夫。”

摩邓女马上回答:“我能剃头发!只要能得到阿难,我愿意付出一切。反正头发剃了还可以长,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得到阿难,我完全可以剃头发!”

佛陀就说:“那你回去告诉你的母亲,然后把头发剃了再来。我一定帮你想办法,让你得到阿难。”

女归,到母所,言:“母不能为我致阿难,佛言:‘剃汝头发来,我使阿难为汝作夫。’”

母言:“子,我生汝,护汝头发,汝何为欲为沙门作妇?国中有大豪富家,我自能嫁汝与之。”

女言:“我生死当为阿难作妇。”

母言:“汝何为辱我种?”

女言:“母,爱我者,当随我心所喜。”

母啼泣,下刀,剃女头发。

摩邓女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母亲无法让我得到阿难,但佛陀说我只要把头发剃了,他就能让阿难成为我的丈夫。”母亲说:“女儿啊,我生了你,就要保护你的头发,你为什么一定要给一个沙门做妻子呢?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富豪之家,我自然能让你嫁去富贵的家庭。”女儿说:“我无论如何也要嫁给阿难。”母亲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侮辱我的种姓?”女儿说:“母亲,如果你爱我,就随我的心意吧。”母亲只能哭着剃除了女儿的头发。

摩邓女特别开心,急急忙忙跑回家告诉母亲:“妈妈,你是想了很多办法,施展了咒术,也挪了火坑,但你始终没能让我得到阿难。不过我今天有个好消息告诉你,佛陀说只要我把头发剃了,就让阿难做我的丈夫。这不是我们母女俩梦寐以求的事情吗!现在机会来了,你应该开开心心地把我的头发剃了。妈妈,赶快把我的头发剃了吧!”母亲听女儿说完,犹豫了半天,最后伤心地说:“你是我生的,我一定要保护你的头发。”

在这方面,可能印度和汉地的观念比较相同,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子女把头发剃了,这对家族来说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我们有的出家人回家之后,家人要么让他戴假发,要么不让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我们家从来没有出过出家人,你这样出去,别人会取笑我们的。”可能在佛陀那个时代,很多母亲的想法和现在的也比较相同。

摩邓女的母亲说:“你是我生的,我一定要保护你的头发,你为什么一定要给一个出家沙门做妻子呢?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富贵的家族,有权有势的,有威望的,有名声的,再高贵的家族都能找到,我可以想办法让你嫁给他们啊。”给她嫁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匹配的,就是你们所谓的“门当户对”,对吧?

但女儿说:“反正生也好,死也好,我就要当阿难的妻子。我生是阿难的人,死是阿难的鬼!”

母亲无可奈何地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羞辱我的种姓呢?”

在当时,摩邓女属于低贱种姓,而阿难是高贵种姓,低贱种姓和另外不同种姓的婚配并不合适,再加上她家里又出了一个剃光头的女儿,这也特别羞辱她的种姓。

摩邓女说:“母亲,如果你爱我,就别说了,凡是照我喜欢的做。现在机会那么好,其他的你就不要说了,赶紧把我的头发剃了,剃了之后什么都好说。”

母亲实在没办法,之前母亲都没有哭,但现在母亲是边哭边拿着刀把女儿的头发给剃光了。

女还到佛所,言:“我已剃头发。”

摩邓女回到佛陀那里,对佛陀说:“我已经剃光了头发。”

剃完头发,摩邓女又急急忙忙地跑回佛陀那里,她说:“佛陀您看,我已经剃完了头发。您现在赶快把阿难找来吧,您答应过让我做他的妻子,佛陀您肯定不会说妄语的。”

《玉琳国师》中也讲了珍格格和玉琳国师之间的再世情缘。珍格格因为玉琳国师的出家而肝肠寸断。摩邓女和阿难之间也有前世的情缘,所以摩邓女才会对阿难有这样难舍难分的情感,她实在是难以割舍对阿难的爱。你看,她为阿难还是付出了很多,连自己的头发也剃光了。

她对佛陀说:“佛陀您看,我现在已经没有头发了,所有的因缘都齐全了。您说过,我剃完头发您就让我做阿难的妻子,佛陀您还记得吧?”

佛言:“汝爱阿难何等?”

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

佛陀对摩邓女说:“你爱阿难的什么?”摩邓女回答:“我爱阿难的眼睛,我爱阿难的鼻子,我爱阿难的嘴巴,我爱阿难的耳朵,我爱阿难的声音,我爱阿难行走时的样子。”

佛陀说:“你说爱阿难,那爱他的什么呢?”佛陀先问一下摩邓女,马上要直指心性了,这里很有意思的。

摩邓女说:“我爱阿难,爱的很多,他的一切我都爱。我爱阿难的眼睛,他的眼睛是那么迷人;我爱阿难高贵的鼻子;还爱阿难的嘴唇,我尤其着迷于他的嘴唇;阿难的耳朵,我也非常喜欢,当我从侧面看他的时候,觉得他的耳朵是那么与众不同;阿难的声音,浑厚优雅,摄人心魂;特别是阿难身着袈裟,光脚乞食的时候,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牵动着我的心。”

事实上,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对方十分完美,好像对方的五官、姿态和行为,完全没有任何瑕疵。如果她对阿难没有这样的爱,自然不会如此执著。世间人喜欢或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状态吧。其他人完全不觉得那个人有什么好看的,但由于前世的恶缘或善缘,即使那个人诸根不全,甚至连眼睛都没有,他仍觉得那个人特别好看。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盲人夫妻,或是类似的情况,所以说众生的业力确实不可思议。

你贪爱的,是这些吗?

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者,便有恶露,恶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于是身有何益?”

佛陀说:“眼中唯有眼泪,鼻中唯有鼻涕,口中唯有唾液,耳中唯有耳垢,身中唯有屎尿,充满了臭秽不净的东西。如果有了夫妻关系,就会有父精母血,从这不清净的种子中,将会产生孩子。只要有孩子的出生,就一定会有孩子的死亡。当孩子死亡时,你们作为父母,一定会痛哭流涕,爱执这样的身体能带来什么利益呢?”

接下来,佛陀以不净观的方式给她直指。佛陀告诉她:“实际上,人的眼中有眼泪,你不一定喜欢眼泪;鼻子里面遍满鼻涕,鼻涕也不一定很好看;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垢和耳屎;身体当中充满了屎尿等不净物,全是不清净的东西;如果你们有了夫妻关系,便会产生恶露,然后从这不清净的种子中将产生孩子;有了子女的出生,便会有子女的死亡,子女最终一定会死亡;当子女死亡的时候,你们又要感受丧子之苦。所以你对阿难身体的爱执,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像摩邓女那样的利根者,她依靠这段内容完全能明白人体的不净。

很多南传佛教的大德、修行人,通过观三十六种不净的方式,能彻底通达身体的自性;如果认识了身体的自性,就能从根本上断除贪爱。以前讲《中观宝鬘论》和《入菩萨行论·禅定品》时,也将人体剖析得非常清楚。

摩邓女最初确实对外在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爱执,但如果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知道这种未经观察的爱执,只不过是一个分别念而已,再去详细剖析这个分别念,就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可贪执的。

《毗奈耶经》中讲:“一切有情身,皆由四大合,满中多粪尿,臭秽血脓流。”众生的身体,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在这样和合而成的身体中,遍满了屎尿、脓血和黄水,特别污秽。有些教言中还说:人的身体就像移动的厕所,只不过是外面包装得比较好,但实际上,它真正值得欢喜的地方,连一处也没有。

一部叫作《宝行王正论》的论典,尼泊尔的一些注释中说这部论典是龙猛菩萨所造,但汉地有些资料说作者不明。这部论和龙猛菩萨造的《中观宝鬘论》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地方不同。其中有一句颂词很有意思,它说:“若不知不净,而造爱欲论,希有极无知,无惭及轻他。”如果有谁不知道身体是不净的,而欢喜造赞叹身体的论典,那么这种人是无惭无愧之人,这种极为稀有无知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轻贱他人。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身体本来就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反而以种种美好的语言赞叹人的身体:“啊,身体是充满魅力的,它不仅好看,而且还特别香……”这实际上是对他人的轻贱,这种说法也极不合理。

同样的道理,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汝见屎尿等,各自不净已,于集彼之身,如何生悦意?”当你见到屎尿时,自然觉得那是不清净的,可是当不清净的屎尿聚集成身体时,你为什么反而产生了欢喜的意识呢?比如说,当我们在厕所看见一堆不净粪时,都会感觉那是特别肮脏、令人讨厌的东西,事实上,我们的身体里就装满了这些令人不悦的不净物。

无论多美多好看的人,即使你再爱他,他的身体也不过是一副臭皮囊,假使把这样的臭皮囊打开,里面除了不净物,难道还有什么其他东西吗?如果我们一一去分析:首先,人的皮可爱吗?人的肉呢?人的骨架也没有什么可爱之处。再深入观察,会发现身体里面全是不净物。对于这样一个不净物充满的身体,我们到底在贪爱什么?

对利根者来说,这些道理确实非常受用。如果我们中有利根者,即使你刚开始也和摩邓女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执著和贪恋,尤其是有前世的因缘时,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斩断对于感情的执著,以及对于另一方的贪恋,但当你真正明白了以上的道理之后,你将很容易斩断贪执。

女即自思,念身中恶露,便自正心,即得阿罗汉道。

听佛陀说完,摩邓女便开始思维,当思维到身体中充满恶露时,她调伏自己的心,当下获得阿罗汉果。

佛陀讲完之后——当然,佛陀讲出来的金刚语,有特别大的加持力——摩邓女再三思维其中的意义,当思维到身体中充满恶露时,她调伏了自己的心,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也就是说,她对心的本性有所认识。她之前本来那么糟糕,整天在母亲面前打滚,还一直哭个不停,在僧众面前也毫无惭愧之心,无论如何都不放过阿难,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贪爱。但现在,她依靠佛陀的教言,很快调伏了自心,当下证得阿罗汉果位。

其实人一旦有了严重的贪欲,在别人面前不会有什么羞耻心。当时摩邓女也不管阿难是不是和僧众待在一起,反正就一直盯着阿难看,根本不害羞。同样,当人的嗔恨心爆发时,也不会有任何惭愧之心。一般来讲,当人处在极度强烈的贪心或嗔心的状态时,以往的威仪和行为会面目全非。

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摩邓女,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

佛知已得阿罗汉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难所。”

女即惭而低头,长跪于佛前,言:“实愚痴故,逐阿难耳。今我心已开,如冥中有灯火;如人乘船,船坏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行。今佛与我道,令我心开如是。”

佛陀知道摩邓女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于是对她说:“你现在可以去阿难那里了。”这时的摩邓女特别惭愧,低头长跪在佛前,说:“我之前因为愚痴,才一直追着阿难不放,我实在是太愚痴、太不好意思了。现在,我依靠佛陀的加持,心开意解,已经完全开悟。我的开悟就像在黑暗中得到了灯火;就像人乘船,船坏之后马上靠了岸;就像无助的盲人找到了扶持他的人;就像年老体衰之人,依靠拐杖行走一般。”(这几种情况都是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获得了各自的助缘。)“佛陀给予我这样的法道,我的心才完全获得解脱。”

当时被贪欲折磨的摩邓女,确实可怜,她在贪欲的驱使下,始终不放过阿难,为了得到阿难,自己想了很多很多办法,包括让母亲使用法术。不过最后摩邓女说:“我真正是依靠佛陀的加持,如今才大彻大悟。”证果之后的摩邓女就很开心了,对吧。

佛陀是真正彻底的无私,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且佛陀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他能够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宣说佛法。就像《大庄严论经》中说的:“世界佛独悲,心意无秽恶,为一切众生,作于最亲友。”的确,整个世间唯有佛陀是众生最亲的友伴,因为佛陀已经彻底地泯灭了亲怨之分,无论什么样的众生,只要对其有利,佛陀一定会赐予他最大的利益。

实际上,传承上师们也是如此。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佛陀的尊颜,但我们有幸遇到了佛陀的教言,以及如佛一般的上师们。他们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我们这些被贪心、嗔心、傲慢等各种烦恼缠缚的可怜众生,为我们展示了最有利的教言和方便法。

诸比丘俱问佛:“是女人母作蛊道,何因缘是女得阿罗汉道?”

佛告诸比丘:“汝欲闻知是女不?”

诸比丘言:“我曹当受教。”

比丘们请问佛陀:“摩邓女的母亲是一个使用法术、玩弄蛊道之人,是什么样的因缘竟使她的女儿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你们是不是想听她女儿的故事?”比丘们说:“我们特别想听。”

我们也想不通,她母亲明明那么坏,为什么她的女儿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呢?

佛言:“是摩邓女先世时,五百世为阿难作妇。五百世中,常相敬、相重、相贪、相爱,同于我经戒中得道。于今,夫妻相见,如兄弟。如是佛道,何用不为?”

佛陀告诉比丘们:“在过去的五百世中,摩邓女都是阿难的妻子。而且他们在过去的五百世中,非常尊敬、尊重对方,互相之间又贪又爱的。”

他们关系亲密,感情一直很好,生活也挺不错,不像现在的有些夫妻,整天吵架,天天闹离婚。

“她今天在我的经戒中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现在,他们相见就像兄弟见面一样,不会再有贪心。”

哥哥和妹妹在一起,当然不会有贪心。以后,无论他们俩是去传法,还是去其他任何地方,双方都不会感到不舒服,摩邓女会很快乐,阿难也不用害怕,不必害羞,对吧,他们俩不会有什么的。

“这就是佛道,这么好的佛道,为什么不去修持呢?”

虽然我们相续中的烦恼是那么炽盛,但如果很好地修持佛法,我们即生中确实斩断烦恼的机会。这么殊胜的佛法,为什么不去修持呢?真的很值得我们去修持!

佛说是经,诸比丘闻皆欢喜。

佛陀说完这部经典之后,比丘们皆大欢喜。

这部经典,我做了字面上的解释,希望你们以后也传讲给有缘的众生。包括我们自相续中的贪爱烦恼,也可以依靠这部经典来断除。

在这个末法时代,无论什么样的修行人,都很难过得了贪欲这关。但是,如果有前世的善根因缘,或得到了佛陀的殊胜加持,再加上经常读诵思维这些经典,确实能消除自相续中的贪爱烦恼。

法王如意宝造的《作明佛母礼赞文》中有一句偈颂:“以强贪爱紧捆缚,无价珍宝戒律饰,濒换醉心瞬触乐,请予关照无知我!”意思是说,祈请作明佛母垂念加持我,我这个愚笨之人,快要将如意宝一般难得的戒律换成一瞬间的身体接触之乐了。也就是说,我这个人特别愚笨,非常可怜,本来戒律像如意宝一般无比珍贵,可是我却用如此珍贵的戒律,去换取一瞬间的身体乐受,真是特别不值得!所以祈请作明佛母您,一定要加持我守持清净的戒律。一般来讲,出家人如果经常祈祷作明佛母,能守持清净的戒律。

出家人经常读诵这部《摩邓女经》的话,戒律也会清净;如果在家人的贪欲特别强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言认识身体的自性;身体的自性认识了,心的自性也能逐渐认识;当我们真正认识了心的自性,就会知道贪欲的自性其实是明空无二的,那个时候,自相续中的贪爱将会完全转成智慧,贪欲带来的痛苦也会荡然无存。

我们作为欲界众生,又生活在这样的浊世中,而且很多人又是在现代媒体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影响下长大,对我们来说,贪爱也许最难对治,所以这次宣讲了《佛说摩邓女经》。当我们再去反复思维摩邓女和阿难尊者的故事时,也许很多人都能找到非常殊胜的窍诀。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虽然佛教中的“爱情故事”和世间的爱情故事,看上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佛经中的“爱情故事”触及了爱的真相,从中,我们能明白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