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佛说善生经讲解 >> 佛说善生经讲解11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第11课

今天是《善生经》的最后一堂课,讲“上方”,如何对待沙门、婆罗门等高尚人士。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

佛陀告诉善生:“作为施主,应该以五种事供奉沙门、婆罗门。哪五种呢?”我们前面讲过,按照鸠摩罗什的解释:内外道中,凡是行持出家行为者,都叫做沙门,这是广义的说法;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沙门专指佛教中的出家人;再广一点可以解释为佛教中的修行人,出家、在家都包括在内。“沙门”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解释。在印度,婆罗门一般指高贵的长辈,或是婆罗门教中的大师、修行人。

“一者身行慈”,作为晚辈,应该以恭敬的心态顶礼和承侍沙门、婆罗门、长辈以及上师。

当然,这里的“慈”指的是一种调柔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为身体的行为所体现。也就是说,在与沙门、婆罗门交往的过程中,行为举止要非常谦卑,而不应该以傲慢的姿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二者口行慈”,当晚辈与沙门、婆罗门交流时,要温文尔雅,使用慈悲、柔和的语言,而不能粗言秽语。

“三者意行慈”,晚辈在供奉沙门、婆罗门时,应该心怀善意,任何事情都应以信心、清净心、欢喜心以及恭敬心来行持。

“四者以时施”,布施沙门、婆罗门时,时机要恰当。也就是说,在他们需要时或是缺衣少食时,对他们进行布施。比如病人、远方来的客人以及新来的人,他们暂时可能一无所有,这个时候如果布施金钱、财物给他们,就是雪中送炭,非常及时。同样的,对于沙门、婆罗门,我们也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布施,而非锦上添花,并不是他们根本用不着,却给他们增添很多不必要的财物。

“五者门不制止”,作为晚辈,要对沙门、婆罗门的到来,敞开大门表示欢迎。无论他们何时来,门都应该敞开,无论他们为何而来,做客也好,化缘也好,或是有别的希求,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方便。

同样,我们也需要以这几种方式恭敬地对待出家人和自己的上师。

七种布施窍诀

《杂宝藏经》中也讲到了一些布施的方法。

首先是“眼施”,通过眼睛布施,以慈悲和蔼的目光注视父母、沙门等师长。

然后是“和颜悦色施”,用悦意的脸色、慈悲微笑的表情以及和蔼的目光相迎师长们的目光。

第三是“言辞施”,与师长交流时,言辞柔和,文明优雅,不能用粗暴的语言威胁他们。

第四是“身施”,通过身体布施,身体的任何行为都毕恭毕敬,像以恭敬心顶礼沙门、婆罗门。

第五是“心施”,用心来布施,布施时,满怀善心、信心以及欢喜心。

第六是“床座施”,布施床、座,为师长铺设坐垫、床垫。

在藏地,坐垫经常被用来供养高僧大德。供养坐垫,一方面是希望对方住在这里;另一方面,是希望对方于此世间,长久地安住——长久住世。比如说,当一位高僧大德去某座寺院时,如果这座寺院为他供养坐垫或地毯,意思就是希望他在这里常住。而且通常给大德写住世祈请文时也会配上坐垫,作为长久住世的缘起。

最后是“房舍施”,也就是供养房子或是提供住宿。

对于上者的布施(供养),这里分了以上七种。实际上,不管以何种方式上供下施,都会为今世和来世累积巨大的功德。尤其对于修行人来说,当遇到应供处时——像清净的僧团、得地的高僧大德等离贪者,对他们进行布施将会聚积极大的功德。

大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法王有时会说:“我们十五、三十诵完戒之后,大家排好队,想供僧的,到时候可以供养,哪怕给每人发一颗糖(蓝色纸包装的软糖)也非常好。”

那个时候还没有大经堂,只有一个小小的操场。

一到十五、三十,大家都翘首以盼:今天应该会有人发糖吧。

我们在操场诵完戒,排好队,绕成一圈。当时全学院的僧众只够绕一圈大经堂,就那么多人。

当时秋巴堪布——我在《印度游记》中提过他,他后来在印度圆寂了。如果不是因为他,我可能还在印度回不来——我当时已经答应在敏珠林寺住三年,给他们讲三年的法,后来我想回来也没办法。不过那时秋巴堪布刚好到印度,他说:“我可以代替你住下来。”法王也同意了,我这才回来。

有时是秋巴堪布负责发糖。他一边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尔萨埵吽……”一边给我们发糖。我们就边吃边转绕,一圈转绕完,大家也都吃到糖了。当时一圈可能有几百人吧。

像这样在殊胜日供僧,会有相当大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讲:“时食施沙门,来世得七福。得胜色命力,乐辩才乐说,生天善道中,终得至涅槃。”供养沙门饮食,来世能得七种福德。是哪七种呢?具足妙色;寿命绵长;具有威力;辩才无碍;能弘佛法,可以通过讲经说法利益众生;生生世世都能投生于天界等善趣;最终获得真实的涅槃。

所以,我们最好经常供养应供处。对在家人来说,有自己的供养处是很有必要的。《君规教言论》中讲:“一切上等诸君主,主要虔信行佛法,亦勤治国安邦策,令国政如上弦月。”作为一国之君,在精神上最好有皈依处,因为这能够圆满地成办国家大事,事业会非常圆满。

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

佛陀告诉善生:“如果檀越以这五种事供奉沙门、婆罗门,反过来,沙门、婆罗门也应该以六种事来教授檀越。哪六种呢?”

我前面也讲了,《善生经》并不是只对其中一方有要求,而是对双方都有要求。在前面的内容中,子女对待父母有要求,父母对待子女也有要求;学生对待老师有要求,老师对待学生一样有要求。双方都有义务,都有需要承担的责任。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人,我每天供养僧人,可是出家人只知道享受,除了享受以外,什么都不管,任何责任都不承担的话,这当然不合理;而且实际情况也并不是这样,出家人同样需要以六种事对待檀越。

你也是善生

事实上,这部《善生经》真的很好。我时常会想:“因为这部经典涉及到信仰的内容很少很少,所以你是不是佛教徒不重要,有没有佛教的信仰也无妨,只要能将《善生经》学好,将其中所讲的道理都落实在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肯定没问题了。”

这部经典确实很有代表性。其实每个人都是“善生”,我们站在中间,四周是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以后,我们就把自己当作“善生”,你们不要认为:“噢,善生早就死完了,已经去了他方刹土,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不要这么想,你们应该想:“假如我是‘善生’,我应该如何处理与六方的关系呢?”包括我在内,我不能老说“你们,你们……”我也是“善生”,我们这么多的“善生”,今后要学会眼观六路,“六方”的关系都要处理好。有的人是对下属特别好,对上级却特别不好;有的人是对四方都很好,但对其余两方很不好——每个人的特点、习气都不相同吧。

这次学习《善生经》,我收获到的最核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时时刻刻把自己当作“善生”。比如说,虽然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东方对我来说,我只有把其他的众生,所有的老母有情观想为自己的父母。但这也不要紧,其他的方向,人还很多呢。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想到,自己就是“善生”。

那么,沙门、婆罗门应该如何对待下面的人呢?这里讲了六条要求。你看,要求更高了,对下只有五条要求,但对上有六条。哪六条呢?

“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作为沙门、老师或上级,要保护好下面的人,让他们免于造恶业,并不是对下面的人漠不关心,他们怎么样无所谓,反正只要自己得到恭敬、供养就可以了。

有的坏领导、坏老板,对下面的人不闻不问,整天只知道自己享受。我多年前见过一个领导,他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能说了。

这里讲到,你作为沙门、婆罗门,要好好保护下面的人,不要让他们造恶业。他们身语意所造下的恶业,对他们的今生和来世都不利,所以你应该想尽办法制止他们。如果你没有制止,那你作为领导或沙门,确实负有一定的责任。要是下面的人实在不听,那也没办法,但你还是有责任跟他们说。

一般来讲,下者之所以会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是因为得不到上者的关爱;上者忽视了下者,所以下者才会渐入歧途,堕入邪道,有这个可能,上者是负有责任的。

修行人有责任:开示因果正见,持咒诵经回向

有一部叫做《众经撰杂譬喻》的经典,是印度僧人道略结集、鸠摩罗什翻译的。这部经典讲了很多与因果有关的公案,其中有一则我认为很好,之前也讲过。

公案是这样的:有一个屠夫,虽然他杀害了数以万计的众生,但他并不是最糟糕的,因为他还是很想供养一些修行人。可是那些出家人看到他是屠夫,觉得他特别可怕,所以谁都不愿意跟他结缘。

一次,他看见一位刚出家的沙门,就跟他说:“你可不可以常来我家接受供养?”那个沙门才出家没多久,很多事情都不太懂,就说:“可以可以,没问题。”于是新出家人就经常去屠夫家应供。

虽然那个屠夫每天仍然宰杀很多众生,但新出家人看见了也不敢说什么——有的修行人还是很给施主面子:“没事没事。你这么了不起,造恶没什么的,无所谓,没问题。”他怕说了对自己的饭碗有影响。

新出家人并没有制止屠夫杀生。

屠夫去世之后,投生为附近一条河中的河鬼——变成了一个鬼。他在河中感受着极大的痛苦,好像每天都有无数的兵器刺入自己的身体一般。就在他持续不断地感受着难忍的痛苦时,刚好有一天,那个新出家人过河经过那个地方,屠夫转世的河鬼当下把他拦住,抓住新出家人说:“你在我家接受供养,享受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我杀生时,你却一次都没有劝阻过!你明明知道杀生的恶报是如此难忍!我现在每天都生活在剧苦之中!你为什么不劝我?我今天一定要杀了你!”

其他人可能也看见了河鬼,就请求道:“你最好不要杀他。你看你杀了普通的众生都感受如此的痛苦,你如果杀了修行人,后果更加可怕!”河鬼稍微冷静了一点,说:“我知道这样的因果很可怕,但是他根本不负责任。今天,我要么杀了他,要么他念我的名字回向给我。”

新出家人当时吓得不轻,马上开始念经诵咒给河鬼回向,船上的人也跟着他一起诵经。逐渐河鬼身上的痛苦减轻了,说道:“我现在是好一点儿了。”这时,新出家人和船上的其他人就邀请河鬼第二天去参加他们道场正式的法会。

第二天,河鬼化为婆罗门的形象如约而至,也进行了供养。他们道场另有一位上座长老给河鬼讲经说法,然后他们一起持咒诵经为河鬼做回向。依靠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河鬼不仅摆脱了痛苦,而且当下获得了须陀洹果。

作为佛教徒,我们要通过这些公案明白一些道理。这则公案主要讲了什么呢?

第一,我们修行人经常会受到施主的供养,接受供养之后,要念一些经咒为他们做回向,哪怕是观音心咒、《心经》等简短的经咒也行。学院中午有供斋时,大家都会念《随念三宝经》《普贤行愿品》等经文做回向。如果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至少也是念一些简短的偈颂做回向。好像汉地有很多类似的回向文。

依靠这些有加持力的经咒做回向是很重要的。

第二,当我们通过持咒诵经做加持时,无论对方投生为哪一道的众生,他们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千万不要觉得:“我也没什么修行,我给他念咒语有什么用呢?我念的经咒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吧。”不要这么想。你看,刚刚那个出家人,他才出家不久,但也是通过经咒的加持,减轻甚至是息灭了河鬼的痛苦。所以说,只要我们以虔诚的信心和恭敬心来行持,那么不管是超度别人,还是忏悔自身的业障,依靠经咒的加持力,都能起到作用。

这些公案是很重要的。我每天也不可能讲太多,但讲到的一两个公案,都是反反复复地翻阅过很多不同的资料之后,才决定提供给大家的。你们不要觉得:“这个公案好像没什么意思,跟我也没关系,这只是佛陀时代的故事而已。可能是这一个小时,堪布他自己实在熬不过去,才在这里胡言乱语的。”不是这样的,我随便讲什么,一个小时应该没问题。凭我的口才,对吧。开玩笑。

这以上是讲的第一者——“防护不令为恶”。

我们以后也要劝有缘的人断恶行善,这十分重要。

“二者指授善处”,作为沙门、婆罗门,要常常指点、教授众生,令他们心怀善心,行持善法,而不要整天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尽造恶业,虚度光阴。

其实,经常为周围的众生宣讲善法是非常重要的。《大悲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想利益众生,那就尽可能地讲经说法,通过宣讲佛法让众生得到利益。”汉地的《成实论》中也说:“不闻善法。恶心易起。善心难生。”如果不听闻善法,心会变得刚强难化,越来越不调柔,善心也会越来越薄弱。相反,经常听闻善法,会让心越来越柔软,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心一定会越来越柔和。刚开始,你不一定会有很大的转变,可能不会在转瞬之间就成为特别调柔的修行人,但是逐渐逐渐地,你会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慈悲。这需要一个过程。

《大般涅槃经》中讲:“如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善心亦尔。一一善心能破大恶。”虽然转一下转经轮、念一句“嗡玛呢巴美吽”、向诸佛菩萨顶礼三拜、绕几圈坛城或佛塔、拜一会儿经,以及对众生产生一瞬间的慈心或悲心……这些善行看上去微不足道,但不得不重视,只要日积月累,最终定能破除相续中非常严重的恶业。对于微小的恶法,我们同样不能轻视,因为星星之火,也能焚烧整片山林,而一刹那的恶业,足以摧毁我们长久以来累积的善根。

微小的善行,最终能破除恶业;一刹那的恶法,也会在瞬间焚毁善根。因果是不虚的。

作为上师、智者,要经常为下面的人宣讲善法,给予指点。

“三者教怀善心”,沙门、婆罗门,要引导众生生起善心。

“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关键是要让众生心地善良,让他们的心时时处于善良的状态中,而不是一直在嗔心、贪心、傲慢和嫉妒的心态中挣扎,因为这只会让心更加折磨、更加不舒服。如果整天都是在这样痛苦的心态中煎熬,那周围的世界看上去也是满目疮痍,充满荆棘,甚至一切的显现全都变成了可怕的怨敌,这真的是修行很不成功的象征。不说修行人,就连很多没有任何信仰的世间人,他们的心里还是很舒服、很善良的,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的美好、温馨。

“四者使未闻者闻”,作为沙门、婆罗门,要让之前不爱听法的众生听法,听过法的,让他们忆持不忘。

领导的影响力

领导者确实很重要,如果领导非常善良,又有智慧和方便,那他的眷属也会具足如是的功德。比如说,一位领导爱学习、爱听课的话,下面的人也都会爱学习。以前我知道的一个团体,他们的领导特别爱看书,过了一段时间,下面的人也开始喜欢看书了。后来,那个团体换了一个领导,那个新来的领导有其他的爱好,其他什么爱好我就不说了,反正是其他的爱好。那个领导大概任职了两三年,然后我发现下面的大部分人也都沾染上了那方面的爱好。再后来,那个团体又换了一个领导,这次来的领导也是完全不同的性格,爱好也不相同,然后下面的人又多多少少跟他有了相同的爱好。那个团体还是很有意思的。

西方好像也是这样。如果某个班的老师对西方的科技、东方的神秘文化,或者是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特别感兴趣,班里的学生也会喜欢探索那些领域的知识。

包括上师也是,假如某位上师特别爱说别人的过失,他的弟子也会习惯性地说别人的过失。我以前认识一位堪布,那位堪布可能挺“了不起”,他隔三差五就说别人的过失,然后再看他的弟子,也是学着他一样说过失。

所以,上者应该引导下面的人听经闻法,让他们广闻博学,这是很好的。

“五者已闻能使善解”,作为沙门、婆罗门,要引导听闻过佛法的众生,更加深入地思维法义并通达其意。也就是说,听闻之后还要“善解”,解除疑惑,断除烦恼。如果只是听一遍,而不去思维、修行,意义就不是很大。所以说,不仅要让他们听法,还应该让他们通达其中的意义。

“六者开示天路”,作为沙门、婆罗门,不仅要让众生具足人天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开示人天的善趣道以及究竟的天路——成佛与涅槃之道。

上者要对下者负责,这尤为重要。在座的各位,可能有的以后也会成为领导,也许有的现在就是领导,官还比较大,但会不会官越来越大的时候,傲慢也越来越大?不仅谁都不放在眼里,还觉得别人对我的恭敬、供养是理所当然的?作为君子来讲,这样的心态确实不好。我们应该要像昨天讲的那样,既谦卑,又有爱心,还有服务的心态,这样是很好的。

我好像经常批评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和领导,下面的人听了可能会想:“啊,我们的领导恐怕不太好。”其实不是的,领导还是很重要,他有这个福报和能力,而下面的人,暂时并没有那样的福报和能力。所以有些时候,领导也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重要的是,上级一定要关心下属。

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佛陀告诉善生:“檀越如果以上面所讲的方式恭敬、侍奉沙门和婆罗门,那么双方都会得到安隐、快乐,无有忧愁与畏惧。”

《善生经》的长行文已经讲完了。接着,世尊以偈颂的方式重述了以上的道理。下面的内容,有些是上文的总结,还有些是佛陀没有宣讲过的内容。

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

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

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

佛陀告诉长者之子善生:“如果你真的想顶礼六方,就应该以恭敬之心随顺自己的父母、师长、妻子以及亲人等六方,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应时的供养,不要错失时机。如是行持,今生会快乐,来世也能投生于天界,享受天界的福报。”——好像婆罗门以及很多的宗教都追求死后生天。

这里的“不要失去时机”很重要,否则就会像我们常说的“子欲孝而亲不在”,想孝顺父母时,他们已经不在了。应该是父母还在世、家庭和合,或者说有因缘的时候,恭敬他们,随顺他们,孝顺他们。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们也应该把自己当作善生,恭敬地对六方进行应时的礼敬、供养、随顺,这能让我们今生和来世都享受快乐。

接着讲四摄。昨天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四摄,这里会讲得更广。《中阿含经》的译本是先有四摄的长行文,之后才是偈颂;佛陀耶舍的译本没有长行文,直接讲四摄。

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

那么四摄是什么呢?首先是“惠施”,我们要经常对有缘的众生做财布施和法布施。然后是“爱语”,在与众生交流时,要用柔和慈爱的语言,而不是动不动就严厉地呵斥,这不合理,只会得罪人。第三是“利行”,以最善良的心,饶益众生。最后是“同事”,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当别人看你那样做时,他会觉得自己也应该跟着你一起做。也就是说,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影响到他人。依靠四摄,我们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利益,分享给有缘的众生。

此四多负荷,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则无有孝养。

这句偈颂讲了四摄的重要性。四摄能够承载非常重要的责任,这责任也是我们所应承担的负荷,就像常说的,“荷担如来家业”,任重而道远。

我们知道,四个车轮就能支撑起整个车身,有了车轮,车子想去哪儿都可以。同样的,四摄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就像车轮于车子一般重要。虽说这部经典看上去属于人天乘或声闻乘,可是仍然重视四摄。缺少了四摄的声闻乘,也很难度化众生。

《中阿含经》中的译本,是将四摄比喻成“御车人”,驾马车的人,而这里是用的“车轮”。不管怎么样,都是在强调四摄在利益众生时的重要性。

如果世间少了四摄,也就不会有孝顺和赡养。不懂四摄的人,也没办法孝养六方,因为他特别吝啬,不爱布施,也不说爱语,全是说的“恨语”。(有没有“恨语”的说法?应该可以说吧,特别恨。爱和恨是相对的,有爱语的话,有没有恨语?不能这样说是吧?为什么没有?以同等理来推的话,应该有。爱和恨是不是反义词?是的话,为什么爱有爱语,恨没有恨语?恨犯了什么错误?它不能加上语言?用因明的推理来推的话,恨语可以说的。因为恨太坏了,所以不配什么语言是吧?)

如果不布施,又缺少爱语,也不想饶益别人,更不想以身作则,这样的人根本没办法孝顺或敬养其他人。

此法在世间,智者所选择,

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

接着讲四摄的功德。只有世间的智者才会选择四摄法,愚者是没办法得到的。如果能很好地行持四摄法,定会获得殊胜之果。就像昨天在讲《维摩诘经》时提到的那样,六度、四摄是往生清净刹土的因。所以说,行持四摄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往生清净刹土等大的果位,而且即生中就会美名远扬,名声越来越大,乃至流布于整个世界。

名声很重要。大家不要认为名声不重要,名声真的很重要。

严饰于床座,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名称远流布。

后面的内容并不一定全是在讲四摄,也讲了很多其他道理。

这里说,如果我们用美妙的饰品庄严床座,并供设上妙的饮食,将适合对方(应供处/应施处)身份的床榻或饮食,应时地上供或下施,我们的名声就会远扬流布。

这里主要是讲布施,如果能时常布施饮食、财物以及佛法,我们即生中就能美名远扬。

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

对于亲朋好友,我们不仅不应该喜新厌旧,更不应该遗忘、抛弃他们,而要想方设法地饶益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和上上下下和睦相处。能如是做到,我们今生就能获得善妙的名声。

这句偈颂很重要,希望大家记在心里。也就是说,作为人,要经常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和睦相处,尽量饶益他们,做对他们有利的事情,而不应该厌旧贪新,更不能伤害、扰乱他们,在此基础上,还要跟周围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做到这些的人,名声会很好。

三好修行人

我们有些人觉得:“名声没什么,我都已经学佛了,我都已经出家了,有没有名声无所谓,反正在别人面前,我就是这么一个坏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世间的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连一个好的名声都没有,那出世间的解脱等很多功德根本谈不上,修行也只是冰上建筑。

而且,世间人也有年终考核。什么样的考核呢?就是人品的考核——每个人都会得到周围人的打分和评价,最后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如果在某个群体中,他的名声特别糟糕,即使他去了其他群体,名声依然糟糕。

所以我们佛教徒,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不要觉得名声无所谓,有些可能觉得:“咳!别人看不惯我无所谓,我就是性格不好!”其实,这样真正是在给自己的修行制造很大的违缘。你想想看,如果你连自己的生存都无法保证,利他就不用说了——说,也只是说说而已。

比如有的人能让所有的堪布、堪姆、法师都感到害怕,“噢,不用不用,这个人不要,这个人很不好的。”可是有的人,大家在抢着要:“这个人我要我要!”同样是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一个班大概一两百人。当时有一个瘦瘦的女众——名字就不说了,所有班级的堪姆都害怕她,“不要不要,那个人不要。”最后,她实在没办法入班,因为她的名声太臭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与周围的关系,要有一个好的名声。

企业无记名投票时,有些人的口碑以及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都很好,而有的是都不好。西方很多企业,年终时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考察员工的人品,如果考核不过关,谁都不会要他,即使他在业务上很精进,但人品是个大问题,人品不行,也不会要。

还是我刚才说的,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当成“善生”。大家自己想一想:“如果周围人对我进行评价,我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呢?”如果你自己都觉得:“噢,凡是认识我的人,跟我接触过的人,肯定不会对我有好的评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的修行和利他就更没办法了,确实很难了。毕竟,佛教的修行是建立在人品贤善的基础之上,如果连最基本的做人都做不好,却还想建立超世的功德,这是从来都没有的。所以,对于佛教徒来说,贤善的人品不可或缺。

同样是人,但不同的人,别人对他的评价也各不相同。假如一位特别好的人去世了,可能很多人都会哭;如果死的是一个大坏蛋,人们对他的评价都不好,那么人们不但不会哭,反而会笑,会非常随喜。所以说,大家不要觉得名声不重要:“啊,这些都是名闻利养,我作为一个修行人,才不管这些呢!别人怎么看我,我才不管!反正我就修我的大圆满。”结果你的大圆满越修越糟糕,那真是太可怕了……

当然,有的人可能是业力现前——虽然你不愿意放弃旧友,想和合,也想饶益对方,但对方实在是恨你入骨,那你也只能随缘了,没办法的,你再怎么想办法,可能也没办法。毕竟,众生的业力都不同,各有各的业力,所以也不一定是你的过失。总的来讲,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尽心尽力地饶益旧友乃至一切有缘的众生,并且也跟周围的人和睦相处,那么你在即生中就会享有善誉。

善誉真的很重要。有的修行人名声不错,有的就不敢恭维。我们藏地有句俗话:“要是很多人都觉得你不好,说明你自己有问题;如果只有一个人觉得你不好,说明是别人的问题。”

包括我们各个班的道友,有的可能是很会隐藏功德,谁都不认识他,每天只是默默无闻地坐着,来的时候默默无闻,走的时候也默默无闻。来到这个世界是默默无闻地来,只是在刚出生时“哇……哇……”地哭了几声,最后死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点哭声,其余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像这种隐藏菩萨,也许不是很出名。除此之外,有的人名声很好,有的则不太好。大家也应该观察观察自己:我这个“善生”,到底怎么样?

“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大家要记住。

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实际上,这部经宣讲的很多内容都与世间人息息相关。这里讲,作为世间人,应该先学习一些技艺,包括商业、金融等世间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有一技之长,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技术、知识以及能力获得相应的财物。获得财业之后,要好好地聚住,不要大手大脚地很快就散尽了。

有的人是稍微有点钱就上供下施,一眨眼,连路费都没有了,然后又特别痛苦,这样也不太好。我们还是要守护好自己的财富,这很重要。守护不了自己财富的人,还是很可怜的。

新闻上讲,美国三分之一的中产阶级从来不存款,以致手头上连三四百美金都没有。如果国家的福利特别好,不存款也许没问题,可是有些时候,真的会很困难——假使突然发生了重大变故,或者是生了重病,那个时候会不会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

的确,积累太多的财富是一种极端,而且也被佛陀遮止。但是丝毫储蓄都没有,这也是极端,也不合理。当然,佛陀遮止一些出家人过度积财,这在戒律中有专门的宣说。但是作为在家人,自己凭借技能所赚取的合理合法的财富,还是要多多少少存储一部分,否则真正遇到困难时,将会很难周转。

出财未至奢,当选择前人,

欺诳突者,宁乞未与。

当我们支出财富时,不要太奢侈,要看看自己的父母、师长是如何花钱的,要向他们学习。一般而言,他们比较节俭,不是那么爱花钱,所以在财富观方面,可以参考他们的花钱方式。

当我们遇到跟自己有矛盾的人,或是想要欺骗自己的人时,不管他们怎么索要,你也不能把财产全都给他们。有些人是跟你关系不好,有些是想欺诳你,还有些甚至有伤害你的意图,所以千万不能将财物给他们,不然会有很大的风险。

如今理财的人有很多,有些将自己的财产全都交给别人处理,自己一点都不保留,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是你身边的一些亲戚朋友,他们也许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是另有目的:“没事,我帮你理财,你把钱给我,保证不会有风险!这是现在最流行的赚钱套路,你完全不需要费心打理,轻而易举就能赚很多钱!”

现在网上直播的网红们,好像很多都是日进斗金。有的人看到后非常羡慕,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们那样一夜暴富,可是不仅没有暴富,反而分文不剩,最后又做出很多不明智的选择。其实他们只看到表面,并不知道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手段。

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欺诳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而且有很多的“欺诳专家”,他们的专业就是欺骗,专门研究我们的喜好,然后依靠搜集到的信息给我们设下重重罗网,他们从来不提其中的风险,只讲好的方面,通过种种诱人的话语鼓动你上钩。

这个网络时代,理财确实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都倒闭了,反正有各种各样的现象。但不管怎么样,自己好不容易赚来的血汗钱,还是要保护好。

以前藏地很多老修行人,他们都是把钱装进一个袋子里,再用红线、白线将袋子拴无数遍,然后又将装钱的袋子塞进另外一个挂在脖子上的小口袋中。晚上睡觉时也一直压着,压得口袋都喘不过气来……

健康的财富观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其实,积累财富应该像蜜蜂采蜜那样,从一点一滴开始。最初,利润也许很微薄,但是它会持续不断地增长,而且最终也不会有太大的损耗。重要的是,赚钱不要太贪了。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己不愿意劳动,也不想做事情,却非常想赚钱,赚大钱!一点小小的钱,根本满足不了他,这是很可怕的。

积累财富,如果像蜜蜂采集蜂蜜那样就很好。我家乡的老年人,他们有些还是在赚钱,但不多。我问过他们一天赚多少钱,他们说赚得不多,但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成本不会赔。他们开个小卖部,自己卖一点东西,一点一点地攒,没有太大的风险,这种积累财富的方式,比较保险。

其实,欲望远远超过自身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年轻人就是欲望太大,欲望大,却又不愿意付出,非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大大的财不可,看见别人有名表、名车、豪宅时,自己也一定要得到。现在又是网络时代,什么东西都能在网上看到,有的人就眼红:“啊,他已经赚了那么多,我也应该那样!”如果父母制止,就特别记恨父母:“他可以,我为什么不行!”别人有那个福报,你不一定有哦!而且像那样成功的人,并不多,他们是万分之一,甚至是百万分之一,所以你最好谨慎一点。

健康的财富观确实重要。事实上,佛陀早在《杂阿含经》中就讲过财富观,我在大学演讲时也引用过:“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将财富分成三份:第一份用于自己的饮食;第二份用于投资和经营;最后一份“藏密”,也就是用于应急——当未来发生饥荒或是在经济困难时,还有最后一份可以应急。

很多年轻人就是没有这最后一份,有些甚至连自己吃饭的钱也没有——钱就分了一份,这一份就是“营生业”,他们把钱全扔在股市里,每天盯着盘看,“涨了……涨了!”结果忽然有一天,“哇!”……接着就安住在“大圆满如虚空般的境界”中,最后“出定”时都不知道自己是站着还是坐着,就像密法中讲的愣然状态那样。看到他们的这种“境界”,我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不过听说有的已经开悟了——只要能开悟就可以。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佛陀接着讲了六条建议。

“一食知止足”,作为修行人,饭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能太少,知足少欲是最好的。其实,佛陀制定的“过午不食”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

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执著,人人都希望减肥。《别译杂阿含经》中也讲过一则减肥的公案。

当时,波斯匿王身体肥胖,坐着都气喘吁吁,于是他就去给孤独园找佛陀。佛陀见到他后说:“你怎么胖得这么厉害啊?”波斯匿王也说:“很惭愧。我确实胖得不行了,连喘气都困难。您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帮我?”佛陀以偈颂回答他:“夫人常当自忆念,若得饮食应知量,身体轻便受苦少,正得消化护命长。”并要求他用这句偈颂时常提醒自己。这句偈颂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吃饭时,应当忆念自己的饮食之量,这样身体会轻松,不会感受痛苦,还能减肥,寿命也会很长。

听完佛陀的话,波斯匿王非常高兴,马上对身边的侍从说:“以后我吃饭时,你就在旁边念这句偈颂,然后我每天给你一百金钱。”听完波斯匿王的话,侍从更高兴,马上就答应了!——念一句偈颂就能赚一百金钱。

后来,每当波斯匿王吃饭时,侍从就在旁边给他念那句偈颂。日子一天天过去,肥胖的波斯匿王越来越苗条,长相也越来越庄严。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感恩,他再一次去佛陀那儿说:“您看,我按照您说的去做了之后,现在身体非常棒。我特别感恩佛陀您。”

这方面出家群体好一点,不是特别在乎。如果太肥胖,做很多事情时都容易昏沉,睡眠也更重。肥胖的过失还是很多,所以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减肥的窍诀。

大家也可以依靠这个窍诀来减肥,或者是通过大礼拜来锻炼身体也很好。西方人特别爱跑步,有的人每天要跑好几公里。而且很多高档的区域,一定会有健身器材。通过这些方式来健身、养生也很好。

一方面,身体的健康、健美是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心要知足少欲,要对治自己的贪心,饮食也要知量。

“二修业勿怠”,无论做什么工作、从事何种事业,都不要懈怠。懈怠之人,无法成就任何事情。

“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我们应当有一些积蓄,用于应急。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作为在家人,可以通过农耕、商贸以及放牧来维持生活。农牧业、工商业,这些都可以从事。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要修建佛塔、寺庙,同时也应该修建僧房。实际上这些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工农业维持生存,还需要寺院、佛塔提供精神的归宿。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这以上六种事业,是在家人所应努力做到的,要好好行持,不要错失了时机。能如是行持的话,家产不仅不会损减,反而会日日增长,就像百川融入大海那样,财富的海洋也会越来越壮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比圆满。

对于在家人来说,这确实是一部特别好的经典。

我也希望这部经典能有许多不同语种的译本。如果要翻译,选这个版本是最好的。我对比了一下其他几个版本,有的语言好像很难解释,所以说这个译本是最好的。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逾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逾我父教。”佛陀宣讲完之后,善生对佛陀说:“哇,您讲得太好了。世尊您确实是了不起!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也超过了我父亲的遗教。”我父亲讲得很简单,只是让我礼六方,但实际上我也不知道礼六方有什么意义。

以后我们就把自己当作“善生”,站在中间,眼观六路,处理好与周围的关系——我讲了好几遍了,你们一定要记住!

“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然后善生说:“这就相当于头一直被布蒙住的人,忽然布被揭开,人能够清晰地看世界那样;相当于长久处于封闭世界中的人,突然松开心结,心开意解那样;相当于迷惑了很久的人,恍然大悟一般;相当于黑暗的房间中,霎时亮了一盏灯,当光亮充满空间,有双目的人也就得以明见那样。如来您所宣说的妙法,也就像这样啊!”

确实是这样!本来,我们对因果的取舍以及人际关系等很多道理都不太懂,就像处在痴暗之中,不知方向。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佛法之后,明白了许多有价值的道理。我相信,这部经典也让你们受益匪浅。

这部经典确实太好了,学一遍肯定不够,大家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反复串习。不仅是自己学,更要在社会中广宣流布,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弘扬。如果没有时间宣讲整部经典,哪怕是其中的五法或是适合自己的选六条,也要去弘扬。

当然,法本要先印好——十字路口经常会有一些发传单的人,所以你们也拿着《善生经》的法本,站在人们的必经之路上,来一个,就给一份。

“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善生接着说:“佛陀,您以无数的善巧方便,让迷惑愚昧的众生得以完全开悟,而且您又在我们心前,开显了如此清净鲜白的佛法,这让我们彻底明白了世出世间的道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您是如来,您彻知二谛,完全通达万法的实相,您是真实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您才能为芸芸众生指示正道,开显世间万法的真相,并将无数众生引入解脱之道。您,佛陀,是众生解脱路上真正的指路明灯。”佛陀是这个世间真正的导师,十地菩萨也无法与之相比。《随念三宝经》中讲了许多佛陀的功德。

“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善生:“今天,我皈依佛陀,我皈依正法,我皈依圣僧。”

世间人因为有烦恼障、所知障的遮蔽,以致看不清真相,然而佛陀是证悟者,他完全通达实相。因此,善生决定皈依佛法僧三宝。本来他的信仰是婆罗门教,最后他皈依了三宝。

当我们念诵三皈依时,也应该如是思维佛陀的功德。

“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希望世尊您,能开许我成为您正法中真正的优婆塞。”

他暂时还不想出家,先当优婆塞,一步一步来。他第一次遇到佛陀,就成为了佛教中的优婆塞。

他还年轻,年轻人先受居士戒会好一点,出家还是要考虑成熟,要慎重地考虑较长时间,然后再决定比较好。

“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从今日起,乃至我寿命结束之前(有生之年),我决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欺诳、不饮酒。”

别解脱戒的时间都是“尽形寿”,也就是在生命耗尽为止。

最后,善生在佛陀面前受了三皈五戒。

在座的各位,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徒,应该都受过三皈五戒。我们以后也应该以这种方式让有缘的众生受三皈五戒,这非常重要。

“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听完佛陀的开示,善生满心欢喜,依教奉行。

《善生经》讲了十一节课,今天圆满了。大家如果没有共同学习,可能很多事情都难以完成。

我们要特别感恩译师——佛陀耶舍和竺佛念,有了他们的翻译,才有了今天的文字。也非常感恩佛陀,为了利益我们无明众生,他才慈悲开示了这样的正道。同时,也特别感谢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所有的听众。大家能有这样的法缘,真的非常好。

最后唯一的希望是,在今天这样殊胜的场合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三宝面前发愿,祈请三宝作证: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我们都要发愿弘扬以《善生经》为主的教法,利乐众生。同时,我们也将这十一节课的功德,回向给天下一切众生,祈愿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也回向给世界上所有的高僧大德,希望他们长久住世,常转法轮。

好,大家以这样的心态,普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