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戒律 >> 事师五十颂略解 >> 事师五十颂略解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事师五十颂略解

巴布拉尊者  造颂

宗喀巴大师  注疏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事师五十颂》的作者巴布拉尊者,公认为是马鸣论师

他原本是一名外道,在佛涅槃后600年出世,生于婆罗门家,对婆罗门教和外道论典了如指掌,智慧超群,在外道中无人能及,每次辩论均可胜伏对方,于是自认为“天下第一”。当时那烂陀寺的佛法非常兴盛,经常受到外道攻击,于是最厉害的班智达守护东南西北四门,以接受外道的挑战。马鸣前去辩论时,诸班智达与他累日论战,竟无一人能胜,他生起极大的傲慢心,宣称失败者要跳入恒河(不同历史中,说法也略有出入)。后来圣天论师奉师命去与他辩论,彻底取得了胜利。马鸣决定履行承诺跳河自尽,当时很多班智达劝阻他,并把他留在那烂陀寺里。他在寺中空闲之余翻阅了《大藏经》,被佛陀的智慧深深折服,明白自己智慧十分浅陋,实无法与释迦牟尼佛相较。他还在一本佛经中看到,佛陀早已作过预言,说未来有一个叫马鸣的人与佛教辩论,最终会失败。见此预言后,他对佛陀佩服得五体投地,终于醒悟并皈入佛教。

圣天论师告诉他,若想忏净曾经对佛法的毁谤,就要造一部积聚诸续部教义的论典,还要造一部赞颂释迦牟尼佛的论典。马鸣论师遵照嘱咐,后来撰著了《事师五十颂》与《三十四本生传》。他的诗学造诣非常高,唱颂时连马都听得懂,故称之为“马鸣”论师。尤其是他赞叹佛陀的《三十四本生传》(又名《百传》),收录了佛陀因地时108则公案,用一棵树的108个枝叶来作比喻,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你们有些人未学佛之前,也学过外道、诽谤过佛教,但学佛以后,通过造论、传法来忏悔也未尝不可,马鸣论师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次学习《事师五十颂》,我们依照宗喀巴大师的《事师五十颂释·满弟子心愿》来讲解,其中不乏密续教证的大量引用,对法义的深入了解极有帮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即能体会。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每一个佛教徒都耳熟能详,故在此不作赘述。

那莫革热玛则恭卡雅(顶礼上师文殊师利)!

虽成诸佛之父然现菩萨童子身,

虽以爱语安慰有情然令魔众畏,

虽恒住于无上果位然作众生仆,

祈愿文殊菩萨以奇事业恒庇护。

此处是赞叹文殊菩萨。传记中讲,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均曾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菩提心。文殊菩萨虽是一切诸佛之父,但在众生面前仍显现菩萨相;虽以爱语安慰所有有情,但在魔众面前也会现忿怒相;虽住于至高无上的境界,甚至佛经中说他早已成佛,却甘心做众生的奴仆。祈愿文殊菩萨以稀有的事业、奇妙的功德力恒常护佑我,加持我!

如理依止容易恩赐予,

一切圆满功德唯一门,

依师方法事师五十颂,

我当尽心尽力而宣说。

对于如理依止赐予一切圆满功德的唯一门——《事师五十颂》,我在此尽心尽力而宣说。

“尽心尽力”有甚深的意义:其一,间接表明本论的含义非常深广,涵摄显密所有经续;其二,这是一种谦虚语,意即自己也未通达本论的真正教义,但会尽一切力量注释和宣说。我们作为后学者,不要认为《事师五十颂》只有五十个颂词就特别简单,务必要重视其深奥内涵。

有关依止上师的教言,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如意宝藏论》、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等中均有详细宣说。诸续之王《大幻化网》中亦云:“最初希求成就者,依止上师而获得,倘若无有上师尊,无法获得诸悉地,故当宣说师法相。”

一切共同和不共悉地的根本,即是由如理如法依止殊胜的善知识,没有上师就不会获得殊胜悉地,因此,最初要宣说上师的法相。我们无论学习显宗还是密宗,一定要如理依止上师,这是一切入门的津梁,因此,弄清楚依止上师的方法势在必行。很多人不懂得依止上师的道理,在上师面前言行举止不如法,与经论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对自他都无利益。所以,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未与弟子结上法缘之前,首先要讲依师之理,这个问题相当重要!

本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宗。

乙一、顶礼:

成就具德金刚萨埵因,上师莲足之下敬顶礼。

在成就金刚萨埵因的上师之莲足下,毕恭毕敬顶礼膜拜。

作者对何者顶礼呢?在上师的莲足下虔诚顶礼。这里的“莲足”是指下身,不一定就是上师的脚,如此顶礼来表达极为恭敬之意。

我们如何进行顶礼呢?依照经典中所说,以三门恭敬如理的方式顶礼上师。

为什么要礼拜上师呢?《喜金刚》云:“西日无二之智慧。”上师是成就具无二智慧的金刚萨埵果位的根本因,我们要想获得金刚萨埵的果位,必须要恭敬上师。

什么叫做金刚萨埵呢?金刚萨埵就是殊胜的智慧,它从菩提正觉中产生,永无迁变、不可摧毁。《宣说金刚顶十六勇士续》云:“何为金刚萨埵尊,殊胜菩提之智慧,彼者必定称金刚,智慧金刚所产生,彼称金刚萨埵也。”与三菩提真如无别的法身智慧,即是“金刚”;由法身中出现的色身,即是“萨埵”,金刚萨埵也表示三身之义。

或者说,金刚萨埵是一尊佛,他因地时为遣除众生的恶业而发愿,现在愿力成熟而获得了佛果,他有时也显现菩萨的形象来度化众生。麦彭仁波切说,金刚萨埵与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秽迹金刚等主尊无二无别,我们修一位本尊,实际上就是修一切本尊,这也是密宗的不共特点。

对上师要这样恭敬,对三宝所依也要恭敬。有些刚来的居士不懂佛法的基本规矩,参加一些灌顶时,为了抢夺加持物,就在出家人的衣服上、经书上跨来跨去,这样有很严重的过失!出家人的披单、裙子属于三宝当中,对此只能用头来顶礼,而不能用脚来踩。在世间上,奴仆用脚踩国王的头合不合理,大家也应该心里有数。既然对三宝要有恭敬心,就不可随便在僧众身上“飞来飞去”,这是最起码的一种礼仪。按照《大圆满前行》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对僧众顶礼,甚至对僧衣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之想,恭敬供养、顶戴,不能随便践踏。虽然有些人情有可原,他们在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大家也心知肚明,但若没有一点佛法的概念,实际行动中不可能如理如法,所以,希望大家对这些基本常识应该了解。

乙二、立宗:

诸多无垢续中所宣说,略而言之此当敬谛听。

无垢续部中已经宣说了依止上师的方法,此处仅以简单的语言说明,希望诸位恭敬听受。

这里断除认为此论是分别臆造的疑虑。

有人认为:“本论中依止上师的方法,是作者以分别念所造,没有任何可信度,凭什么说要这样依止上师、依止上师胜过依止诸佛呢?”若有这类怀疑,我们可以略作解释:《事师五十颂》有一定的可信度,为什么呢?因为它摄集了诸多经典和续部的教证,并非作者个人臆造,所以对此理应诚信不疑。至于这些教证是哪些续部中所说,下文自然会说明,在此暂时不提。

有人又想:“既然如此,那我们直接从经续中学习如何依止上师就可以了,有什么必要造这部论典呢?”经续中虽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其分布得上下不一、零散存在,没什么条理性。如果作者没有造论,我们一一查找经续的内容,以了解如何依止上师,这是相当繁琐的工程。现在的人特别忙,出家人不爱闻思,在寺院里卖门票、搞旅游,在家人整天为金钱而奔波,看过一部经典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很多经续的颂词非常难懂,查讲义的话,页数又特别多,谁有那么多时间去翻阅?因此,将经续的关键要义摄于一处而造此《事师五十颂》,并非毫无意义。造论不可能超出经典的范畴,故根据所化众生的意乐,将教典中的如海内容以窍诀方式归纳起来,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概而言之,颂词中“诸多无垢续中所宣说”,是讲作者造论的依据;“略而言之”讲如何造此论;“此当敬谛听”是提醒大家听受时的心态。

甲二(论义)分三:一、依师之方式;二、依止之时间;三、如何堪为法器。

乙一(依师之方式)分三:一、总说依止之方式;二、特殊依止之方式;三、依止方式之摄义。

丙一(总说依止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依师之方式;二、广说依师之方式。

丁一(略说依师之方式)分三:一、恭敬上师之合理性;二、做到恭敬之方式;三、观察恭敬对境与所依。

戊一、恭敬上师之合理性:

有些老板和领导虽没有世出世间的功德,但因为福报现前,属下不得不对他恭恭敬敬。而依止上师并不是这样,诸佛菩萨对上师都十分恭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恭敬呢?

得受殊胜之灌顶,金刚上师之面前,

十方世界中所住,如来三时敬顶礼。

在得过灌顶的金刚上师面前,十方如来尚且于三时前来顶礼膜拜,何况是我们具有烦恼业力的凡夫了?

诸多经论皆言,上师的本体就是佛菩萨。乔美仁波切在《山法》中说:“即便上师是凡夫人,他讲经和灌顶的时候,十方诸佛也会融入他的心,其间一直与他无二无别,此时对他恭敬的功德相当大。待传法灌顶完毕后,诸佛菩萨才返回各自刹土。”所以,对于灌顶的上师,十方诸佛菩萨也很恭敬。

关于佛陀顶礼金刚上师这一说法,月称论师、则乐瓦、夏德巴、无垢藏、宗喀巴等许多成就者,并没有了义或不了义、密意或意趣的区分,而是与作者观点一致,不折不扣地承认上师值得诸佛菩萨顶礼。既然宗喀巴大师、月称论师都这样承认,你没必要以邪分别念认为:“这是不了义的!十方诸佛怎么会给上师顶礼?我觉得完全不可能。”之所以说“如来恭敬承侍上师,弟子就更不用说了”,也是为了强调特别要恭敬上师的理由。

不过,《时轮金刚大疏》曾引用“得受殊胜之灌顶”这一偈,对此以了义、不了义两种方式分别阐述,对如来的意义也以其他方式解释。虽然此教证出自《事师五十颂》同一论典,但由于场合不同,所以两种说法不尽一致。

然而,这里不用分了义、不了义,可直接理解为:十方诸佛菩萨尚且在上师面前顶礼,何况是其他人了。以此阐明初学者对灌顶上师需要特别恭敬的理由。否则,若按照《时轮金刚大疏》的解释,此理由就无法成立了。当然,《时轮金刚大疏》有其他解释方式也不矛盾,因为续部的每一句金刚语都有多种解释方法,所以它们之间并不相违。

其实,在具法相的上师前诸佛作礼的观点,并非是不合理的。《修胜义续》云:“具功德之菩萨摧轮回,自身显示梵天世间界,彼即具德上师非他者。无量佛陀亦恒供养之,十方佛陀菩萨恒礼之。”意即具有摧毁轮回能力的菩萨,虽显现为梵天等世间相,但其实就是具德上师,在他面前,十方诸佛菩萨皆应恭敬顶礼、供养。《经集论》引用《宝蕴经》亦云:“阿难,若有菩萨入于马车内欢喜享受五种欲妙,彼无有余者拉车,阿难,如来亦以头引彼菩萨之马车也。”此处“菩萨”指善知识,假如善知识坐在马车里享受五欲,却没有人驾车,佛陀以最尊贵的头为他“开车”也值得。这里所说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戊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分二:一、总说应敬之方式;二、特殊应敬之方式。

己一、总说应敬之方式:

以大信心三时中,手捧具花束曼茶,

合掌供养于上师,恭敬稽首礼其足。

弟子当以大信心,于三时中手捧具有花束的曼茶供养上师,并合掌恭敬顶礼其足。

作为弟子,应该于一日三时中,在为自己开示金刚乘道的上师前,以顶礼膜拜其足的方式恭敬承侍。

若有人想:“是不是单单顶礼就可以了呢?”并非如此。事先要供养中间放有花束的曼茶,然后再双手合十虔诚作礼。

恰罗匝瓦将此颂翻译为:“供置花曼茶,合掌礼其足,如此敬上师。”这个译文更好理解。总而言之,要以无比清净的大信心而敬重上师。

己二、特殊应敬之方式:

若有人想:“我是一位出家人,而金刚上师是一位在家人;或者我是一位受了近圆戒的僧人,而上师是未受比丘戒的新僧人,那么也要依照前面所说的方式恭敬上师吗?”

在家抑或新僧侣,为断世间人诽谤,

陈设佛经等之前,持禁戒者意礼师。

如果自己是一位出家人,而上师是一位在家人,或上师的戒腊短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世人诽谤,在顶礼上师时,应于其前摆设经书、佛像等。

当然,这个行为应由上师做,但有些在家上师不一定懂。我经常看到十几个出家人给在家上师恭敬顶礼,而在家上师自以为是地坐在上面,这是不应理的。对于出家人的顶礼,甚至出家上师有时候也不敢接受。以前有出家人顶礼帝察活佛时,他马上放一个法本在自己前面。我开玩笑说:“你老人家是不是变成在家人了?”帝察活佛说:“我虽然是形象出家人,但是福报很浅薄,别人给我顶礼时太害怕了!太害怕了!身上有《系解脱》好一点,但前面还是放一本经书比较保险。”有些严格要求自己的出家上师也会这样,害怕在顶礼者中有大菩萨。而一般在家上师的话,出家人给自己顶礼时,最好在面前放一些经书、佛像。弟子给上师顶礼时,放一本经书在上师面前很不方便,所以理应上师去做。弟子进行顶礼的时候,身体直接顶礼三宝所依,而心里观想礼拜上师。

尤其学密宗的人更要注意。有些世间人本来对密宗就“恨之入骨”,一看到学密宗的人特别讨厌,假如在家上师直接接受许多出家人顶礼,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强烈诽谤:“戒律里明明规定:出家人不能礼在家人。你看这些密宗上师,什么规矩都不懂,这么多出家人在下面顶礼,他还觉得受之无愧。”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家上师应当注意。当然,如果无有所避讳的人,那就不必这么做了。

若有人又想:“如果对在家上师不能直接顶礼,是不是所有的承侍都不应当做呢?”

陈设佛经等之前,持禁戒者意礼师。

如果自己是一位出家人,而上师是一位在家人,或上师的戒腊短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世人诽谤,在顶礼上师时,应于其前摆设经书、佛像等。

《燃智论》在驳斥这种观点时,旁征博引了许多佛经和公案说明出家人可顶礼在家菩萨,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比丘对在家金刚上师顶礼并非不合理。但若任何时候都毫不忌讳地这么做,则会引起某些人的非议,这样一来,对佛教之根本的戒律必然造成危害。为了避免这一点,作者才说不要直接对在家上师礼拜。

密宗《时轮金刚》中也承认比丘、沙弥、在家人这样的顺序,但如果在家人真是证悟者,沙弥和比丘对他恭敬顶礼是合理的。显宗也如此承许,《百业经》中有很多公案均可证明凡夫比丘对阿罗汉居士或阿罗汉沙弥可以顶礼。因此,在不产生任何诽谤的场合中,持戒出家人仍需对在家上师顶礼。

此外,《无垢光释》中说:“有出家金刚上师在的时候,不能对在家金刚上师承侍。”因为二者毕竟在戒律上有差别,其密意是为了使人们对戒律尤为恭敬,进而令佛法长久住世。

有些大德发表看法说:“对在家身份或新出家者不能顶礼,是就他们没做金刚上师之前而言的。因为对金刚上师,连十方诸佛也要在三时中顶礼,如果说出家人不能对他顶礼,就与此种说法相违了。”

但宗喀巴大师不承认他们的观点。因为上面已经特殊说明了,出家人给在家上师顶礼要分场合,为了避免世人诽谤,若有其他在家人看,顶礼时要在前面放置经书。然若按照他们的观点,顶礼时间是在当金刚上师之前,那么要不要对他顶礼?要不要给他洗脚?这里根本没有作分析。此处阐明的是顶礼要分场合,并不是说不能顶礼。倘若在家上师真正具有法相,不仅仅是比丘,连十方诸佛菩萨都可以顶礼。但若容易让别人产生诽谤,则最好不要直接作礼。

戊三(观察恭敬对境与所依)分二:一、师徒需要互相观察之原因;二、观察后当取舍之理。

己一、师徒需要互相观察之原因:

那么,所恭敬的上师与能恭敬的弟子二者在结为师徒关系之前,是否需要相互观察呢?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观察,今天刚来一个上师要灌顶,很多人就趋之若鹜,根本不打听这个上师到底怎么样。这可能是末法时代的一个标志吧。法王如意宝也说:“在末法时代,弟子依止一个上师,就像饿狗遇到肉块般饥不择食,不管它的味道如何。结上法缘之后,又开始观察上师的过失,品头论足,甚至诽谤攻击。”尤其是汉族人,科技方面的智慧极其敏锐,令人叹服,但依止上师方面特别特别笨,实在不敢恭维。也许我的直言不讳会令许多人心生不悦,但事实就是如此。印度人、藏族人都知道依止上师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一定要经过长期观察,对其来历知之甚详后才作决定,不可能刚来一个人就马上去依止,这种规矩是史无前例的!

上师以及诸弟子,相同失毁誓言因,

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

上师在传授金刚乘教法之前,先要慎重观察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同样,弟子在得受教言之前,也要再三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法相。如是观察而抉择是否结为师徒关系。

现在藏传佛教的有些上师比较愚蠢,弟子连加行都没修过,就随随便便给他灌顶传密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除非你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说,即使弟子破誓言,对你也没有任何染污。就像莲花生大士、法王如意宝那样,不论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在他的境界中无有分别,灌顶对大家都有利益。但你如果是凡夫人,那必须要对弟子详加观察。

假如未经观察而草率结为师徒关系,由于上师对非法器泄露密法,弟子也不能守护所承诺的誓言,二者都有破誓言的可能性,所以相互观察是有必要的。在观察的过程中,上师若发现弟子不堪为法器,则不可传讲密法。《金刚鬘讲续》云:“犹如狮子乳,不应置土器,大瑜伽续部,切莫传非器。”雪山狮子的乳汁不能盛在土器中,否则会使土器裂开。同样,密法的殊胜教言不能传给根基低劣的众生,否则一旦他对密法生起邪见,就会毁坏他的相续。

见到未经观察而随意灌顶的严重过患后,彼续中又云:“十二年需察。”上师和弟子之间需用十二年来互相观察,倘若仍不了知,观察的时间可以更久。大家应当牢记这个教言。以前有个人给我打电话说:“今天来了某某上师,您认不认识啊?”我说:“你慢慢观察一下吧。”“没时间啦!上师马上要灌顶,我正在外面打电话,别人都已经进去了,再观察的话,顶就要灌完啦——”这样依止上师,肯定是不保险的!

己二(观察后当取舍之理)分二:一、所舍上师之法相;二、应依上师之法相。

庚一、所舍上师之法相:

若想:“依止上师之前要观察他是否具备资格,那什么样的上师不能依止呢?”下面讲述应舍弃的上师之法相:

具慧弟子切莫依,无有悲心憎恨害,

骄傲贪执爱炫耀,不护根门之上师。

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

上师在传授金刚乘教法之前,先要慎重观察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同样,弟子在得受教言之前,也要再三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法相。如是观察而抉择是否结为师徒关系。

六、“不护根门”:指三门放逸,不守诸学处。

七、“爱炫耀”:指稍有功德,便向他人自吹自擂,讲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

以上七种过患,都是所舍上师之法相。此外,《金刚空行次第》中也说:“嗔恨具谄诳,语言极粗暴,满足己功德,勿依此上师。”

庚二、应依上师之法相:

那么,什么样的上师应当依止呢?

稳重平和具智慧,安忍正直无谄诳,

了知密咒续部事,具仁慈心通论典,

了达十种真如义,擅长绘画坛城事,

精通传讲密宗法,极具敬信根调柔。

对于具足“稳重”至“根调柔”等诸般功德的上师,我们理应恭敬依止。

关于所应依止的上师之法相,《上师心滴》、《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引用大量教证和理证讲得很清楚。

从身语意三方面进行观察:

“稳重”,是指身体威仪严谨。

“平和”,是指语言温文尔雅。

“具智慧”到“无谄诳”之间,是指护持意根。根嘎酿波尊者在《大幻化网释》中说:“具智慧”指妙慧高;“安忍”指能堪忍他人的加害、修行中的苦行、甚深法理;“正直”指以清净心关爱一切众生;谄诳指对贪图名利而引发的贪嗔等过患,想方设法予以隐瞒,本来没有功德却装出一副功德具足的样子,“无谄诳”即无有诸如此类的过失(但现在有些上师为了各种目的,谄诳的行为比较多)。

“了知密咒续部事”,根嘎酿波尊者在《大幻化网释》中说,是指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密咒与妙药,以遣除魔障。巴瓦巴札在《金刚空行续》解释说:“所谓的密咒,是指八句等;续部,指所有的妙药;事,即是功用之义;了知,则为了如指掌。”这并非要求上师会打针开药,其密意是能依靠密咒和圣物等,将息增怀诛的密宗事业运用自如。

“具仁慈心”,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慈爱之心十分强烈。

“通论典”,诚如《金刚帷幕续》中言:“通达一切诸学问。”上师要对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精通无碍,尤其是为了摄受各种根基的弟子,也应当懂得世间法,假如对世间法一窍不通,则无法调伏世间习气重的弟子,如果上师在世间法方面有一定的威望,那弟子也不得不恭敬。但这里主要讲的是通晓内明,即上师对三藏等经论务必要通达,倘若只懂一点点,要想教导弟子也比较困难。

“了达十种真如义”:上师要通达十种真如,按照《金刚藏庄严续》的观点——“二遮遣仪轨,秘密智慧灌,降伏之仪轨,食子金刚诵,猛修之仪轨,开光修坛城,即内十真如;坛城与等持,手印姿势诵,坐式火施供,加行与收摄,乃外十真如。”十种真如有外十真如、内十真如两种。

(一)、内十真如:

1、修法遮遣:是指如修持十忿怒金刚来遣除魔障。

2、佩戴遮遣:通过缮写护轮,并佩戴在身上而遣除魔障。

这也是上师要精通的。不然现今末法时代,各种违缘层出不穷,假如弟子一个个着魔了,上师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念观音心咒远远不够,而应当掌握遣魔的方法,令弟子不遭受违缘。在这方面,法王如意宝特别善巧,学院建立这么多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但这么多的弟子仍能顺利地修持正法,若不具足善巧方便,肯定无法成办。放眼整个世界,很多人都想创办大型佛学院,但有时候违缘出现时,自己实在无计可施,最终只能半途而废。

3、4、秘密灌顶与智慧灌顶:虽然此处只提到了这两种,但实际上,秘密灌顶包括宝瓶灌顶,智慧灌顶包括第四灌顶,因此,十真如中已经宣说了四种灌顶。

5、降伏:指诛灭大大小小的怨敌及其护法。

6、做食子:指善于制作十五护方食子等食子。

7、金刚诵:指意金刚诵(意念诵)与语金刚诵(出声念)。此外,《十真如》中还讲述了许多增长咒语的念诵方式。

8、猛修:指得受灌顶的修行人,若具备清净的誓言与戒律,由修法应该能得到成就,若经过18个月修持仍未成就,则可依猛修法用金刚橛来惩罚本尊。但一般不能用此法,这是特殊密意的说法,我们不能直接理解其意义。

9、开光: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意思,大家都比较明白,故不作解释。

10、修坛城:指观修智慧尊者的坛城,并对其供养、赞叹,趋入坛城后接受灌顶、听受开许。

这以上是内真如。关于此等详细内容,当从《十真如》中了解。

(二)、外十真如:

1、坛城:指有色、无色的坛城。有色坛城指外在的彩画坛城建筑,无色坛城是内心的观想境界,这在《大幻化网》中也有讲。

2、等持:指具有加行等本尊之瑜伽修法。

3、手印:是指印持本尊的手印等。

4、姿势:指诸本尊的足右伸等身形姿势。

5、坐势:指金刚跏趺坐等。

6、加行:指首先进行准备、迎请等,并作供赞。根嘎酿波解释为,依靠息增怀诛四种事业。

7、摄收:指末尾进行祈送智慧尊者。

在《金刚藏庄严续》的教证中,十种外真如只讲了七个,还有8、念诵,9、火施,10、供养,这三者意义与前面相同,容易理解,在此不加解释。

如果是下续部的金刚上师,必须要精通十种外真如;若是无上乘的金刚上师,则必须对十种内真如了如指掌。

“擅长绘画坛城事”,是指对绘制彩粉图或彩线图极为擅长。密宗金刚上师应掌握这些技巧,因为制作坛城是密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灌顶、火供等时常需要做一些坛城。

“精通传讲密宗法”,恰罗匝瓦译为“精通讲密之上师”,这种译法好理解,意即对传讲密宗道十分熟练。作为密宗的金刚上师,不管是哪一个续部的教义、窍诀、修法,自己都要精通,否则,没办法遣除弟子心中的黑暗。

“极具敬信”,是指恒时喜爱大乘法。对于大乘法门,尤其是密乘,极为恭敬,具有稳固的信心、甚深的信解。

“根调柔”,是指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杜绝散漫放逸的行为。有些上师在大城市中,最初的行为显得调柔如法,但因无法摆脱尘世的诱惑,逐渐与世人同流合污,使无数人对密宗生起邪见,最终对密宗上师的形象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综上所述,具有智慧的弟子,所应依止的上师要具备此等条件。假如不经观察就随便依止,过几天又开始诽谤,这是愚者的一种行为。

不过,如前诸续中的上师法相比较复杂,很难以逐一观察,因此,宗喀巴大师又将所有的法相归摄为五条:

1、具有强烈的悲心。假如整天自私自利,对众生的痛苦置若罔闻,则不具上师的法相。然而,真正生起悲心比较难。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时,有一在家弟子问尊者:“到底怎样才叫悲心强烈?”尊者答:“就像你对待儿子特雷果那样对待亲怨不等的所有众生,此即为悲心强烈。”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有悲心,这完全是一种增上慢,其实你对待其他众生的态度与你对待父母、子女相比,简直相差甚远。《释量论》中说,悲心成熟的界限是:一边有人用兵器砍割你的身体,一边有人用檀香供养你,你应该对两边的人一视同仁。而作为凡夫人,肯定有恨之入骨和恭敬有加的差别,这就是悲心没有成熟的标志。因此,用大乘教言衡量时,我们的悲心微乎其微,不足挂齿。

2、于大乘有坚定的信心。这种信心不是一两天的冲动,而是恒常稳固的信心。

3、对大小乘的经论无所不知。因为弟子的根基千差万别,分别念也不尽相同,所以,上师对一切显密教法及世出世间法都应通晓。

4、精通引导众生的道次第。对有缘众生进行引导时,具足很多善巧方便,可显现各种相来度化他们。

5、三门防护恶行、诸根调顺。身口意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理应与普通凡夫人有所不同。

希望大家把这些教言铭记于心,如果学完本论之后脑袋中空空如也,那就太可惜了。我们即便不能精通全论,至少也要掌握重点,尽量将这些教义融会于心。现在很多人依止上师方面令人不太满意,依据经教来衡量,他们的行为与佛法教义大相径庭,这样一来,虽然花费了大量财力精力,但所依止的上师不如法,自己的行为也不如法,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非常可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刚帷幕续》与《戒源续》中都特别强调:金刚上师一定不能犯根本戒。比如传小乘别解脱戒的阿阇黎,他的别解脱戒必须要清净;传大乘菩萨戒的阿阇黎,不能犯菩萨戒的根本戒。同样,传密乘戒的阿阇黎,也千万不能破根本誓言,这是必不可缺的条件。因此,前面所说的“三门防护恶行”,应当放在首要位置。

除此之外,金刚上师应当护持声闻之行为。《金刚鬘讲续》中也说:“金刚上师外在言谈举止遵循别解脱的行为,内心喜爱甚深真义。”意即金刚上师的外在行为,理当遵循小乘别解脱戒,以免他人对佛法生起邪见,但内心的境界,应通达离戏大空性,不可耽执于别解脱戒的法相。现在有些佛学院天天学戒律,行为上非常如理如法,但内心中若没有通达缘起法,没有大悲心,没有无上密法的修持,仅仅在行为上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或者,有些密宗行人明明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行为上却冒充大成就者,肆意行持降伏、双运,这也是不合理的。

作为一名金刚上师,外在的行为务必要以小乘为主,而内心必须要有无上密法的证悟。其实在密宗中,也承许具比丘戒的上师最殊胜,具沙弥戒的上师次之,不具出家戒的密咒师为最下等。如《时轮金刚本续》云:“通达十真如上师,其中比丘最殊胜,中等所谓之沙弥,在家身份最下等。”依此足以说明,守护别解脱学处并具密乘戒的比丘,是修持密法最殊胜的所依。

现在有些密宗行人,认为学了密宗以后,完全舍弃“低劣”的小乘,一见到小乘行人就特别讨厌,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这是不应理的。实际上在密宗中,比丘也是最殊胜的,其次是沙弥,再次是在家居士。当然,证悟空性者就另当别论了,但若没有证悟空性,则应依此顺序排列。认为别解脱戒与密宗格格不入的人,是因为对佛经最基本的道理一无所知所致。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人在末法时代比比皆是。

假如没有遇到上述法相样样具备的上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修胜义续》云:“浊世上师功过相混杂,无有何时何地无罪者,详细观察何者功德多,诸善男子皆当依止之。”在五浊恶世中,上师的功德与过失相互混杂,选出一位功德全部圆满、过失全部断除的善知识,恐怕比登天还难。但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我们通过观察之后,纵然没有找到十全十美的上师,也应当依止功德多一点、过失少一点的善知识。

金刚上师是一切悉地的根本,诸续部中讲述了上师应具足的许多法相。因此,想要摄受弟子的人,必须了知身为上师所应具备的条件,并力求具足这些功德。而对想依止上师的弟子而言,也要努力寻找具全此等法相的善知识。即便自己现在没有遇到,也要为将来能遇到而积累资粮,做七支供等等,并虔诚发愿生生世世值遇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修行也是同样如此,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等境界,我们若于即生中无法现前,也要尽量积累资粮,以令其在来世生起。格鲁派拉卜楞寺的蒋阳夏巴上师(贡唐仓仁波切上一世),每天上午都供曼茶、修七支供而积累资粮,下午看一些因明辩论方面的书。有天来了一位格西问:“像您这样的修行人,干嘛还要整天供曼茶?”他回答:“我特别笨,即使今生中不能开智慧,也要为来世多做准备。”这位格西听后如梦初醒,喃喃地说:“我也很笨,看来只看书是不够的,我也应该积累资粮。”后来他在传记中说,当时这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改变了他的一生。以前他总是耽著词句方面的辩论,除了辩论和看书以外,平时什么都不做,但看到蒋阳夏巴上师的行为,才意识到积累资粮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我们了知上师的法相至关重要,同时,也要知道弟子所应具备的条件。那什么样的弟子值得摄受呢?《大幻化网》中云:“喜爱善法与修行,恒时恭敬上师尊,平时勤供诸本尊,若具此德即弟子。”真正的好弟子应该喜爱善法,对上师恒时恭敬,平常勤修本尊。

尤其是恭敬上师十分重要。从前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一边敲门一边直呼尊者的名字:“觉沃杰,觉沃杰,给我传一个窍诀!”阿底峡尊者似乎没听到,并没有给他开门。他又大喊一遍,屋里仍没有反应。直到他喊第三遍时,尊者面现不悦地开门说:“窍诀不是用大声叫喊换取的,唯有以恭敬才能得到,我不给你传!”噶当派很多教言中经常引用这个公案。所以,弟子要懂得对上师怀有恭敬。

关于应舍的弟子,如云:“无有悲心怀嗔恨。”身为上师理应明白,具有此等过患之人,以及与前述功德相反之人,都不能摄受为弟子,不可以人情来摄受,或者盲目地认为:“这个人也有如来藏,应该摄受。”只有具备条件的弟子,才有资格得受显密佛法,所以按规矩办事相当重要。而作为弟子,了解到弟子的上述功过后,也当竭力断除过患、具备功德。

丁二(广说依师之方式)分二:一、杜绝不恭敬;二、恭敬之方式。

戊一(杜绝不恭敬)分四:一、杜绝轻蔑诽谤;二、杜绝扰乱师心;三、来世之果报;四、彼等之摄义。

己一(杜绝轻蔑诽谤)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庚一、总说:

身为弟子若故意,轻蔑如是之上师,

则已轻侮一切佛,故彼恒时受痛苦。

作为弟子,如果故意蔑视和诽谤具足法相、对自己有法恩的上师,则与轻毁十方三世诸佛无异,此人的下场必定是堕入地狱,恒时感受痛苦。

若问:怎么样轻蔑上师才会遭致恶报呢?故意诽谤上师之人,必将感受苦果。当然,若是无意中对上师不敬,说了带有诽谤性的语言,并没有那么大的过失。颂中也明显提到了“故意”二字。

那何人对上师诽谤有如是过失呢?当然是已经成为弟子之人。假如没有接受过法恩,尽管毁谤高僧大德也有重过,但并没有诽谤上师的过失大。

诽谤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吉祥胜续大疏》中言,假如于上师面前口出不逊,说“你是破戒者”、“你整天懈怠度日”、“你特别特别笨”等等,要么当面侮辱,要么是背后谩骂,这些过失都相当大,与诽谤诸佛菩萨等同。

当然,这里的上师,并不仅仅指灌顶上师,其密意是指所有的上师,包括传授密法、传授窍诀、传授忏悔法等上师,对他们也要恭敬有加。如果对境是自己的上师,无论如何都要杜绝不恭敬的态度,诚如贤德巴大师在《四百五十坛城仪轨释》中云:“所谓不应诽谤,是指即便见到上师破戒等过失,也不应当不恭敬。”

即使上师破了戒,小乘别解脱戒中说,弟子也应于上师前以身作礼;密宗中说,对上师也应当恭敬。那天有一个人问:“我的上师已经还俗了,今后我见到他该怎么称呼啊?”我跟他开玩笑说:“那你称呼为‘老朋友’吧!”有些人对佛法一窍不通,见到上师破戒后,不要说恭敬了,就连打招呼都不敢。

不过,现在社会非常复杂,有些上师根本没破戒,只是对有些弟子过于慈悲、过于关心,有些人就编造各种谣言——“上师与某某人如何暧昧,上师又对我做过什么”,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认定这个上师是破戒者。这种现象当今非常多,而我们学院中,男女众之间的纪律比较严格,相对而言,谣言稍微少一点。但在外面大城市里,许多人对佛法的道理不太懂,认为“若声称上师与我有关系,那我的名声自然会水涨船高”,于是以种种目的为出发点,到处宣扬上师与自己的关系非同小可。

我们作为修行人,听到这些谣言时,最好不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无垢光尊者在教言中说,有些人恶言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倘若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捂住耳朵,不要听他胡言乱语,切莫与此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

尤其是个别女众,平时没什么有意义的话题讲,两个人只要聚在一起,就口无遮拦地吹嘘自己:“听说某某上师是格鲁派的,特别特别了不起,他曾对我如何如何好……”本来,那位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但很多人听受谣言的影响,从此以后就认为:“这个上师浪得虚名,实际上道貌岸然,与女众的关系不清不楚。”如是凭空捏造、无端诽谤,对那位上师的事业很不利,对你自己来讲,也是堕入金刚地狱的因,与轻侮一切佛无有差别。

庚二、别说:

那么,诽谤上师究竟会感召何等痛苦呢?

诽谤上师之弟子,患传染病危害病,

中邪瘟疫染诸毒,大愚之人依此死

遭受恶王及毒蛇,水火空行与盗贼,

妖魔鬼怪众所杀,堕入无间之地狱。

诽谤上师之人,今生将感召传染病、危害、恶疾、中邪、瘟疫、中毒等痛苦,依靠这些致人于死地的外缘而丧命。此外,还会遭受恶王的惩罚、被毒蛇所害,以及被食肉空行、土匪盗贼、凶神恶煞所杀,或者惨遭火烧、水淹之非时横死,并且来世也将堕入地狱。

诽谤上师所感受的痛苦,分为现世报应、后世报应两种。“患传染病危害病”至“妖魔鬼怪众所杀”,是指现世报应;“堕入无间之地狱”,是指后世报应。

对于这些痛苦,宗喀巴大师一一解释为,

“传染病”:指除了瘟疫以外,其他无法忍受的传染性疾病。

“危害”:指除了下文中的众生作害以外,其余凶残动物的损害。

“病”:指除了传染病及瘟疫之外的其他疾患。

“中邪”:指中了天魔、龙魔等。

“瘟疫”:指甚至一天也不能存活的不治之症。(非典好像也没有这么严重。)

“毒”:即是合成毒等。

轻毁上师的愚蠢之人,因其滔天业力所感,经常不由自主地遭遇上述苦缘。此外,还常常遭受暴君刑罚、毒蛇噬咬、鬼魔作祟、盗贼抢掠等痛苦,以及横死于水灾、火灾等中。现世感受种种报应,来世也要堕入地狱受苦。

关于此等内容,《吉祥胜续》中也说:“倘若何者恶诽谤,等同诸佛之上师,彼人已谤诸佛故,恒时遭受诸痛苦。受瘟疫毒合成毒,一切空行所损害,凶神恶煞众所宰,最终堕落无间狱。”

己二、杜绝扰乱师心:

何时何地永切莫,扰乱金刚上师心,

设若愚者如此作,定于地狱受炖苦。

自己的一切所为,任何时候也不能搅扰金刚上师的心,而令其心生厌烦。假设有些愚昧无知的弟子扰乱了上师的心,则将于地狱中被煮、被焚。

我们平时的有些行为,稍微令上师不高兴,那不算是真正的扰乱,通过忏悔可得以清净。但如果让上师心生厌离,从此以后与弟子恩断义绝、一刀两断,这才是扰乱上师的心。其界限应当如此界定。

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说,与上师有极大矛盾的弟子,必定会招感地狱之苦,怎么忏悔也无济于事。夏东上师曾说,在“文革”期间,尤其是1958年、1959年,有些弟子不要说扰乱上师的心,甚至打上师、骂上师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想起来特别可怕。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假如上师生起厌离心,舍弃那些弟子,这就属于扰乱上师的心。

由于此业力十分强大,因而必然要感受果报。《般若八千颂大疏》说:“即使是定业,依靠四种对治力也可得清净。”但若与金刚上师有特别严重的矛盾,尤其是过了三年仍未忏悔,那么,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也难以还净。在一切密宗誓言中,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最为重要,这方面大家务必要注意!

己三、来世之果报:

佛经真实而宣说,诽谤上师之众生,

长久住于无间狱,此等恐怖地狱中。

佛陀在经续中真实宣说了,凡是诽谤上师的人,都将堕入无间地狱等恐怖地狱,于未来漫长岁月中饱尝剧烈的痛苦。

《三戒论》中也引用教证说,诽谤上师将堕入金刚地狱。金刚地狱与无间地狱略有不同,无间地狱可称之为金刚地狱,但金刚地狱不能叫做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归摄于显宗的十八地狱中,而金刚地狱,则是密宗的特殊说法。

诽谤上师者,护法神不予以庇护,定然会在地狱中长劫受苦。《金刚藏庄严续》云:“恶劣残暴大愚者,纵然去往四方处,一切智者不护佑,因其造下恶业罪,被利矛等兵刃杀。”《密集续》中亦云:“纵是造无间,此等弥天罪,然入金刚乘,亦能得成就。存心谤上师,修亦不成就。”意思是,纵然造了显宗中最可怕的罪业——五无间罪,但若入于金刚乘,被上师摄受且授予灌顶后,也能清净此罪而获得成就,然而若是存心诽谤上师,怎么样忏悔都无法清净,今生必定不得成就。这个教证相当重要,希望你们背下来。刚学佛的时候,最好能懂得此中利害,不然学了一辈子佛,却一直诽谤上师,到晚年想忏悔也来不及了。在闻思修任何法门之前,很多大德首先让弟子学《事师五十颂》,其原因也在这里。

《明灯论》中说:“即使一个人造了杀父、杀母、杀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等五无间罪,以及近五无间罪、四根本罪,还有舍弃正法等罪,死后会立即堕入地狱,但依靠上师的恩德,得受圆满次第深法而修持,也可成佛。可是,若最初恭敬依止上师,通过闻思了达诸法深义,之后反以不屑一顾的口吻说:‘现在这个人还有什么用呢?’以此侮辱上师。此类诽谤上师的人,甚至与之共处,修行也不得成就,更何况是其本人了。”

这段话有两处要点:一、倘若证悟空性之后诽谤上师,境界定会退失,最终无法解脱,没有证悟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二、对于诽谤上师者,无论是谁与之共住、受用财物,都不能成就,他自己的下场就更不言而喻了。去年有位金刚道友,看到一个人很可怜,就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没想到,那人天天诽谤这个上师,诽谤那个上师,后来他就害怕了,有一天晚上说:“好,你现在就离开吧,我不敢留你一起住!”然后半夜三更把他撵出去了。但这也情有可原,诽谤上师的人确实比较可怕,所以,对上师一定要观清净心。

以前法王如意宝整顿佛教时,有人就提出非议:“密宗有十四条根本戒,还有不计其数的那么多誓言,为什么偏偏重视上师与弟子之间的戒律?”法王在课堂上引用《密集金刚》的教证说:“密宗虽有千千万万的誓言,还有十四条根本戒,但诸续部中都强调了诽谤上师的过患极大,其他任何一种罪业皆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务必要重视此戒!”

大家都知道,舍法罪和五无间罪极其可怕,二者是往生极乐的最大障碍,然诽谤上师的罪业,比舍法罪、五无间罪还严重。因此,续部中三番五次地强调:此等恶行,是掠夺一切悉地、令受恶趣痛苦之根源。对此,我们一定要特别谨慎。平日里,遵循因果规律而奉行,尤其是对诽谤上师、扰乱师心的重罪之报应,应当深深思维,进而产生毛骨悚然的畏惧感,深知如是因定感如是果,对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定解。米拉日巴尊者临圆寂时,给众生留下的遗言就是:“诚信因果,乃佛法之根本”。像他这样超离轮回的大成就者,尚且不会轻视因果,我们凡夫人就更要谨慎了。

当然,因果的境界并非凡夫人所能通达的。正如《释量论》所言,超越我们境界以外的法,必须要以教证来证明其无欺存在。毕竟在我们的无明分别念面前,很多真理皆无法显现,但因果规律是佛陀智慧的境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若对不能诽谤、扰乱上师之理只停留在口头上,那么警惕这些恶行的谨慎,也就成了空言虚语。有些人对轻蔑上师满不在乎,将守护戒律也抛置一旁,纵然口口声声说修道,也只能是开启恶趣之门而已。

所以,我们学院有一条原则:不管是哪位上师舍弃的弟子,学院都不会收留。因为对这种人,哪怕给他传大圆满的最深窍诀,他就像没有瓶底的瓶子一样,倒入任何甘露都不会驻留半滴。有些人与一位上师出现矛盾又不愿忏悔,即使跑到另外上师前寻求庇护,自己的修行也没有希望了。按照世间的规矩,若不愿意跟随一个人,可以舍弃他而跟另一个人,但这在佛法中无法成立。因此,大家在依止上师之前,必须要先详细观察,一旦已经依止了,就绝对不可以诽谤上师、扰乱上师。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若想修道成就,必须以清净的誓言与戒律为基础。《金刚藏》中云:“何人诽谤阿阇黎,彼纵舍弃愦闹眠,千劫之中勤修持,诸续殊胜之修法,亦成修行地狱因。”诽谤上师的人,就算远离一切愦闹与睡眠,前往寂静的地方,于一千劫中精进修持殊胜密法,其结果不仅无法成就佛果,反而统统成为地狱之因。《胜乐根本续》亦云:“精进入定修行者,应当恒时护誓言,失毁誓言虽得受,坛城灌顶不成就。”舍弃誓言而诽谤上师的人,即使于其他上师面前得受灌顶,但也根本不可能成就。

在藏地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僧人与金刚上师有明显矛盾,被寺院开除之后,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以财物供养另一位上师,并得到上师摄受。他认为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了,却不知,即便大家不清楚,因果也不会放过他。还有些人明明是破誓言者,在“文革”期间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不仅骂过、诽谤过,还用石头打过,甚至特别丧心病狂,拿自己的不净粪喂上师吃。后来佛教政策恢复了,别的道场不肯收留他,他就到很远的地方去依止其他上师,并认为自己有成就的余地。其实此举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因果是不会逃脱的。因此,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领悟取舍要点非常重要!

己四、彼等之摄义:

是故一切精勤者,永远亦莫恶言谤,

智慧高超不炫耀,贤德金刚阿阇黎。

恶语诽谤上师的过患极其严重,因此,有智慧的弟子永远也不要诽谤智慧超群、功德含而不露的金刚上师。

有些弟子不敢当面诽谤,但经常在背后说:“嗡班扎尔萨埵吽,这个上师如何如何坏……嗡班扎尔萨埵吽。”好像“嗡班扎尔萨埵吽”是诽谤上师的前行一样。既然你知道念“嗡班扎尔萨埵吽”,那又何必这样说呢?

有些人很想变成一位好修行人,一门心思地勤求最深法门,但行为上根本不会依止善知识。因此,作者以慈悲心谆谆教诲大家:何时何地也不能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

不仅自己不能诽谤金刚上师,纵然是其他人诽谤时鼎力相助,或者与其深交、共住,如前所说,也会成为自己成就的一大障碍。别人诽谤上师的时候,有能力则应当尽量制止,如果没有能力,也不要与他吵架打架。在我们学院中,有些道友人格不好、喜欢诽谤上师,很多金刚道友都比较怕他,不敢与之接触。这种人的嘴巴很造业,在他口里没有一个是好人,他从来不说轮回不好,而只说上师不好,他对轮回的厌离心是没有的,对上师的厌离心却很强烈。《大幻化网》中云:“诽谤金刚阿阇黎,甚至梦中亦勿见,何人诽谤上师尊,遭受一切邪魔擒,作诸恶劣残暴事,智者应当恒远离。”对这种诽谤上师的人,我们不要说白天,就连梦中也不想见到。

戊二(恭敬之方式)分八:一、供养供品;二、视为佛陀;三、依教奉行;四、如何对待上师之物品及眷属;五、平时之一切行为;六、身语承侍之差别;七、断除我慢;八、不能自作主张。

己一(供养供品)分四:一、为清净不恭敬之过而供养;二、供养所拥有之一切;三、如是而为之合理性;四、守护三誓言之方式。

庚一、为清净不恭敬之过而供养:

称心如意之供品,恭敬奉献上师尊,

依此今后不遭受,瘟疫病等诸损害。

以称心如意之供品恭敬呈献上师,这样一来,以后不会因曾诽谤上师而遭受诸多损害。

假如自己肆无忌惮地轻辱过上师,上师仍健在时,为了忏悔罪障,则应将最合心意的东西敬献上师,如此一来,前面所说的瘟疫等损害就不会出现。《吉祥胜续大疏》及《四百五十坛城仪轨释》中,对轻毁上师的恢复方法都有论述。

以前我一讲到这里,下完课以后,很多道友就把自己最喜欢的念珠、衣服、碗都拿来了,每次讲这些内容,很多人好像突然醒过来一样,赶紧把家里的东西统统搬到我面前。今天你们不要这样,我不接受什么供品,而且我也不算什么上师,假如你们真想忏悔,那可以到金刚萨埵面前忏悔。若实在想对我作供养,那我要你们的法供养,把《俱舍论》或者《入行论》背下来,可以算是你的忏悔,这是我最喜欢的供品。

昔日世亲菩萨诽谤过无著菩萨,当他醒悟之后,决定割下自己的舌头作忏悔,无著菩萨制止道:“你割掉舌头也没有用,要想忏悔清净,理当造一部弘扬大乘的论典。”同样,你们想忏悔的话,也应当用法供养作为供品。有些人曾经诽谤过上师,听完《事师五十颂》之后,马上跑到上师面前:“啊!我完蛋了,上师您老人家一定要接受我的供养,我过去说过您的坏话,所以,今天我要把最好的裤子供养给您!”这样的话,上师也不一定用得上。所以,你们无论想对哪一位上师忏悔,最好是用闻思修行作供品,法供养是三种供养中最殊胜的供养——我先在这里提醒一下,不然的话,害怕你们又……

庚二、供养所拥有之一切:

于自誓言阿阇黎,难施儿子与妻子,

自之生命亦恒献,何况不定之受用?

为令上师欢喜,甚至难以施舍的妻子、儿子以及自己的生命,也可毫不吝惜地供养,何况是无常不定的受用、财产那些身外之物了。

关于“自誓言阿阇黎”,有人说是赐予自己誓言的上师,有人说是守护自己誓言的对境上师,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此处依照《吉祥胜续大疏》中言:“所谓恒时守护自之誓言,自己之殊胜本尊身语意之金刚,即自己之誓言。”“自之誓言”即指自己的本尊瑜伽,与殊胜本尊的身语意无二无别的上师就是自己的誓言阿阇黎。

如果弟子是在家人,为了取悦上师,即使是一般人难以割舍的妻子儿女,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应该供养上师,何况是无常变动的财物了。《桑布札续》亦云:“自之妻子女,仆人及姐妹,顶礼而供养,自之诸财物,智者献上师,今后我甘愿,供您做仆人,如是而呈白。”当然,诽谤上师若没有超过三年,依此方式也可忏悔清净,但过了三年,想忏净是非常困难的。

庚三、如是而为之合理性:

无数俱胝劫之中,亦难证得佛陀果,

于诸具足精进者,上师即生亦赐予。

无量俱胝劫亦难获得的正等觉佛果,金刚上师在即生中就能赐予,因此,有必要令上师心生欢喜。

为什么要对上师不顾一切地供养呢?因为在千百万劫中也难以得到的佛果,金刚上师即生中就能赐予,因此,作为希求佛果的修行人,为什么不恭敬供养上师呢?米拉日巴等很多大德也是以这种方式依止上师,最终获得了佛果。

那么,如是圆满佛果赐予何人呢?赐予那些特别精进、极有毅力、对上师具信心的有缘弟子,不可能人人都得到。懈怠懒散者不能成就菩提,也完全是自身的过患所致。

“亦赐予”中的“亦”是说,既然佛果都能赐予,那么给予所有的共同悉地,更是不言而喻了。

庚四、守护三誓言之方式:

恒时护己之誓言,恒时供养诸善逝,

恒时亦供上师尊,上师等同一切佛。

欲求无尽果位者,自之稍许悦意物,

至极珍爱物品间,悉皆供养上师尊,

为令上师欢喜,甚至难以施舍的妻子、儿子以及自己的生命,也可毫不吝惜地供养,何况是无常不定的受用、财产那些身外之物了。

关于“自誓言阿阇黎”,有人说是赐予自己誓言的上师,有人说是守护自己誓言的对境上师,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此处依照《吉祥胜续大疏》中言:“所谓恒时守护自之誓言,自己之殊胜本尊身语意之金刚,即自己之誓言。”“自之誓言”即指自己的本尊瑜伽,与殊胜本尊的身语意无二无别的上师就是自己的誓言阿阇黎。

如果弟子是在家人,为了取悦上师,即使是一般人难以割舍的妻子儿女,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应该供养上师,何况是无常变动的财物了。《桑布札续》亦云:“自之妻子女,仆人及姐妹,顶礼而供养,自之诸财物,智者献上师,今后我甘愿,供您做仆人,如是而呈白。”当然,诽谤上师若没有超过三年,依此方式也可忏悔清净,但过了三年,想忏净是非常困难的。

假如你想供养上师,就一定不能食言而肥。有些人本想供养一百块钱,后来有点舍不得,就供养了五十块钱,如此过失比较大。所以,你要供养的话,数目最好先别决定,到时候再说。否则,人的分别念变来变去,今天想供养最好的东西,明天可能又舍不得了。

原来有一个北京的大施主,他发愿每年供养学院15万元开“持明法会”。但供养两年之后,净土宗的几个法师劝他说:“你这样太浪费钱了,藏传佛教不如法,他们喜欢吃肉,跟豺狼没有差别……”他觉得似乎言之有理,信心就开始动摇了——“对!我以后再也不供养了!”但近年来,他对学院又重拾信心,前不久给我打电话问:“我原来承诺的供养还要不要做?”我说:“学院开法会肯定不缺钱,但既然你承诺过,还是尽量供养吧,这样对你好一点。”(以前学院刚建立时,开法会能喝一碗稀饭,大家觉得很幸福。但现在每次开法会,稀饭多得不得了,大家也不像以前那样爱喝了,昨天都剩下一半锅,我们到处求人买,但不要说买,白送的话,好多人也不要。)他说:“那我算一算,这几年我迷糊了。从1998年算起,每年15万的话,现在已经105万了!”不知道他还会不会供养。其实钱倒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短暂人生中,能与三宝结上善缘,净除自己的罪障,进而生起菩提心。

“欲求无尽果位者,自之稍许悦意物,至极珍爱物品间,悉皆供养上师尊”:若想获得具无尽功德的法身果位,则要把凡是自己喜爱的东西,从小到大,全部供养上师。上师为了断除弟子的贪爱之心,也应当欣然纳受。弟子拿一条哈达时,上师不要吓得到处跑,为了断除他们的贪心,接受又怕什么呢?有些弟子对钱特别喜欢,供养上师时在哈达里包100元钱,一直提醒上师:“钱、钱、钱!钱在哈达里面!”其实上师不一定执著钱,毕竟钱是身外之物。有些上师见到钱怕得不得了,有些贪得不得了,其实随缘比较好,为了断除弟子的贪爱之心,不管他们供养黄金、钱财还是哈达,都可以一一接受。

《桑布札续》中云:“尽己所有喜爱物,以无贪求之净心,悉皆供养上师尊。上师亦具大悲心,为遣弟子之贪执,以利彼心而接纳。”此中说,上师不能不接受供养,但也不能特别贪执供养。有些人观察上师时,主要看他接不接受供养,认为不接受供养的肯定是好上师,但若特别喜欢钱财、黄金,那绝不是好仁波切。美国和台湾很多信徒都这样认为。其实,好上师对接不接受供养不一定很执著。只不过有些弟子特别执著,有时为了一点供养而争执不休,这也没有必要。

你们对我个人,希望不要有任何供养,否则我也没办法处理。我在课堂上说过很多次了,不管是钱还是其他物品,大家都不要拿来。我屋子里若什么都没有,过一个比较清净的生活,确实很舒服。否则,下课接待的时候,为了这一点供养而推来推去,也是很麻烦的事情。你们要想供养我的话,法供养是最好的,这点务必要切记。

以前印度和藏地的高僧大德,对供养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些上师对弟子分文不取;而有些要供养黄金才肯传法,从大德传记中也可以看出,藏地很多人要准备足够的黄金,才前往印度拜师求学。当然,这也是上师调化弟子的善巧方便,故不能一概而论。

“供养上师即等同,恒时供养一切佛,供养上师乃福田,积累资粮成佛果”:恒时供养上师,等同恒时供养一切佛陀。上师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福田,依此可轻而易举地圆满资粮,迅速获证佛果的殊胜悉地,那么其他成就更不必说了。为什么上师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福田?因为修行者所希求获得的成就,从无因及不符之因中不可能产生,而必须依赖于相同之因。所谓的相同之因即是多积资粮,而资粮也只有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才能轻而易举地圆满。

我们就算没有供养其他一切对境,也要唯一供养诸佛之总集——上师,只要能令上师欢喜,即可迅疾圆满资粮而成佛。龙猛菩萨在《五次第论》中也说:“舍弃一切供养后,唯一供养上师尊,令彼生喜将获得,遍知殊胜之智慧。供养至高无上者,上师金刚萨埵尊,彼者有何未积福?有何未修之苦行?”

己二(视为佛陀)分二:一、视为佛陀;二、于师身影等亦禁止不敬。

庚一、视为佛陀:

具有慈悲慷慨施,戒忍功德之弟子,

上师与佛金刚持,切莫观为异体也。

上师作为积累福德的福田,等同于诸佛。因此,合格弟子决不能将金刚上师与金刚持佛观为异体,而应将上师视为金刚持佛。

金刚持佛,就是报身佛——法身佛是普贤王如来,报身佛是金刚持佛,化身佛是喜金刚。或者说,金刚持佛是普贤王如来的异名。对上师有信心的合格弟子,应把上师看作金刚持佛。我以前也讲过,堪布阿琼的很多传承弟子,从来不直呼上师的名字,而是称上师为“阿琼多杰羌”,把上师视为金刚持佛。而且一提起上师,他们就开始合掌。若对上师有这么大的信心,那上师所传的教言对自相续必定有利。

所谓的“合格弟子”,要具足下述功德:1、有大乘根本的慈悲心;2、慷慨博施,没有自私自利的执著,能将身体、受用及一切善根回向众生;3、守护清净戒律,纤尘不染;4、能忍辱负重,对众生的邪行、修行中的苦行无有厌烦。

合格弟子理当将上师视为佛陀,这在诸续部中均有宣说。《密集续》云:“《密集金刚》之灌顶,是赐予一切佛陀身语意之灌顶,授予此灌顶的金刚上师,诸佛菩萨当视其为菩提心金刚(金刚持佛)。为什么呢?因为上师与菩提心无二无别。”这里是以密集金刚灌顶为例,实际上,其他续部的灌顶——金刚萨埵、时轮金刚、大圆满等等,也包括在内。灌这些顶的上师都是金刚持佛的化身。

至于上师方面,只提到了灌顶上师,其实也包括传授续部、传授窍诀等金刚上师。《大幻化网》在最后教诫守护时说,谁能无误传授《大幻化网》,谁就是真正的普贤王如来,如云:“若以通达此理,无误宣说于他众,彼乃与吾普贤如来无有分别。”以《大幻化网》为例,其实传授任何密法的上师,都跟佛陀没有差别。

当今时代,众生无法直接现见佛陀,于是诸佛现为金刚上师而普利无边有情。夏东上师讲《事师五十颂释》时也说,由于众生福报非常浅薄、业力非常深重,即使诸佛菩萨来到面前,也是相逢不相识,就像无著菩萨业力未尽之前,把弥勒菩萨看成母狗一样。

我们闻思修行时,应该懂得一点历史。有些人说:“只要懂因明、俱舍或者密法就可以了,有关的历史不太重要!”但我认为,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密宗,理应多看高僧大德的传记,因为传记中有许多世间和出世间的教言,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生活习俗、历史背景等。所以,我喜欢翻译一些传记,让大家懂一点历史。尤其是我翻译、撰著的法本前面,一般都附有对作者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作者的殊胜功德,从而对法本生起信心。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看书根本不观察作者,只是一个劲儿说:“这本书很好看、很好看!让我受益匪浅。”结果连作者是谁也搞不清楚。

我平时很喜欢看历史书,《青史》、《印度佛教史》、《布敦佛教史》现在都有汉译本,你们若能经常翻阅,对藏传佛教的来源清净会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一来,自己的定解不容易退转。如果你什么历史都不懂,对很多深法就会生不起诚信,《日月吻合续》中云:“若未宣说历史义,于此大密了义教,将有不诚信之过。”因此,了解佛法与高僧大德的历史相当重要。

承接前文,贤德巴大师在《密集续注释》中说:“将上师视为佛陀的目的,是为令弟子对上师与金刚持佛生起同等信心,使自身本为金刚持佛的佛慢坚定不移,以及无勤积累资粮,从而速得成就。”所谓的金刚上师,是金刚持佛为了饶益天下众生,而化现的平凡身相,《金刚帷幕续》云:“所谓金刚萨埵者,示现金刚上师相,念利一切诸众生,现为平凡之身相。”所以,我们应当将上师看作五部佛,如此可增上功德智慧,杜绝审视过患的心理。

我们若经常观察上师的功德,就能断除对上师的邪见,依此而成为自己成就之因;假如时时着眼于上师微不足道的过失,无疑会成为成就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想观察上师的过失,则要当下制止,并励力精进忏悔,反反复复忆念上师的功德,如是久而久之,便可对上师生起稳固的信心,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甚深方便。

庚二、于师身影等亦禁止不敬:

畏惧如毁佛塔罪,师影尚且不应跨,

鞋子坐垫乘骑等,不能跨越何须言?

经中说,毁坏佛塔属于近无间罪,践踏上师影子的罪业与之相同。因惧怕这般严重的罪业,上师的身影尚不可跨越,更何况是鞋子、衣服、碗等其他用具了。

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懂佛法,且不说上师的影子,就连上师的法本也一点都不在乎,自己在上面跨来跨去、跳来跳去。以前法王去新加坡时,有几个居士说:“我们要给上师按摩。”就在上师的衣服上踩来踩去。索敦管家见到后,很不满地说:“这些人像牦牛一样特别笨,怎么敢踩上师的衣服?”据说现在还有些人踩上师的身体,说是:“我用脚压着您的身体,是最好不过的按摩疗法。”然后一直站在上师的身上。

其实,跨越上师影子与毁坏佛塔罪业相同,《大幻化网》中说:“不跨上师之身影,经说等同毁佛塔。”关于践踏上师影子等的过患,《金刚帷幕续》云:“上师伞与影,履垫与枕头,大愚者若跨,彼堕剑叶狱。”《金刚空行续》亦云:“上师卧具垫,履伞衣装等,一切所用物,身影皆勿跨。轻侮亦不应,倘若如此为,诸时受痛苦,失义离福德。”

但在情非得已、非跨不可的特殊情况下,功德光在《戒根本论·卧具事》中说:“为三宝而清扫涂墁,可边诵经堂偈子,边跨越佛殿、佛像、佛塔与中柱之影。”比如你在打扫经堂时,为了清除佛像等影子下的灰尘,可念诵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然后,跨越影子也是允许的。依此类推,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一边诵咒,一边跨越上师的影子等。但是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若不得不跨越上师的影子、坐垫、乘骑等,则必须先经上师开许,才不会有任何过失。

对这个道理,有些佛教徒根本不懂,或者即使懂也不在乎,反而有些非佛教徒比较重视。大概在十几年前,有一次法王参加色达县政协会议,法王是政协副主席,他老人家讲完话后,下一位是戈洛局长(现已退休)发言,他上去以后,刻意将上师的椅子放在一旁,自己坐在另一把椅子上,以示对上师的恭敬。当时我们在下面看到后,内心很有感触:“这个在家人在政协会议上尚能如是取舍,而有些自称佛教徒的人,真的远远不如他!”

在显宗中,一边念偈子一边跨越是有开许的。而密宗中,关于这么做无有过失的道理,宗喀巴大师在《戒说论》中有叙述,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参阅一下。

己三、依教奉行:

大智慧者以喜心,听从上师之言教,

上师作为积累福德的福田,等同于诸佛。因此,合格弟子决不能将金刚上师与金刚持佛观为异体,而应将上师视为金刚持佛。

金刚持佛,就是报身佛——法身佛是普贤王如来,报身佛是金刚持佛,化身佛是喜金刚。或者说,金刚持佛是普贤王如来的异名。对上师有信心的合格弟子,应把上师看作金刚持佛。我以前也讲过,堪布阿琼的很多传承弟子,从来不直呼上师的名字,而是称上师为“阿琼多杰羌”,把上师视为金刚持佛。而且一提起上师,他们就开始合掌。若对上师有这么大的信心,那上师所传的教言对自相续必定有利。

上师若让你做一件非法事,你可以跟上师说:“您老人家虽然这样吩咐,但我看到戒律中对此严厉遮止,《宝云经》、《百业经》中也是同样,所以不应该这样做吧!”跟上师讲清楚之后,自己不做也没有过失。但现在人对上师说的事该不该做,根本搞不清楚,有些人认为:“因为是上师要求做的,明明知道造恶业,但也不敢违背上师言教。”尤其在大城市里,很多人依止上师懵懵懂懂、一片迷茫,想依止上师而成就,却又不懂依止方法。所以,你们有条件的话,应该把《事师五十颂》大量翻印、广泛流通,发给刚学佛的人和学佛多年的人,让他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真正懂得如何取舍。

值得一提的是,假如上师强迫你做违背三戒的事情,比如,本来你受居士戒,但上师让你杀生破戒;本来你是吃素的,但上师逼你非吃肉不可;本来你是清净的出家人,但上师让你做不如法的事情……虽说你不会去行持,可无论如何不能以此为由,对上师生起邪见,甚至信口开河指责上师的过失。当然,做弟子的一定要有智慧,必须看清上师的要求究竟是否如法,如果你认为不如法、而实际上很如法,这也是不应理的。

概而言之,按照《事师五十颂》的观点,上师若让你做非法事,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绝。但我在《旅途脚印》中也提到了其他公案,说个别大成就者让弟子做一些非法事,依此弟子可迅速消除业障,获得无上成就,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不过,当今很多假活佛均以此为理由欺骗信众,以上师名义强迫弟子做各种非法事,让十几年吃素的弟子“开荤”,说不吃肉就破戒了,这些现象比较可怕,完全是毁坏自他之因。

但不管怎么样,对上师吩咐的如法之事,弟子均不能违越,应当全力以赴地去做,不要以种种借口推辞。因为人天善趣及解脱安乐等一切的一切,均是由依止上师而获得的。而上师的言教,是加持弟子的主要入门法。因此,作为弟子,千万不要违背上师的言教。关于违背教言的过患,《金刚帷幕续》中云:“尔时得受胜灌顶,弟子若违师言教,此世之中亦受苦,后世之中堕地狱。”

《金刚帷幕续》云:“众生导师阿阇黎,一切佛陀皆赞叹,彼为吾等之父母,心中如是作思维。如此而行何以故?一切善逝佛宣说,金刚心与正等觉,金刚法与威严尊,马头明王之悉地,依靠上师不难得。眼药成就与神行,宝剑成就及土行,丸药成就与飞游,隐身以及金丹术,此等共同之成就,依令师喜速获得。是故上师之面前,一切善逝降临礼。”纵然是三界中至高无上的佛陀,也会在上师面前顶礼。因此,修行人要想成就共同悉地、殊胜悉地,必须依靠上师而获得。

己四、如何对待上师之物品及眷属:

上师财物护如命,师爱之人亦如师,

师之眷属如亲友,专心致志恒思维。

对上师的财物,理当如生命般保护;对上师的明妃、子女,应等同上师般恭敬;对上师的侍者等眷属,则当视如亲友般爱护。于此要恒常专注一心地思维。

对待上师的财物,我们应像爱重自己的宝贵生命那样,不惜代价予以保护。作为凡夫,每个人都十分珍爱自己的生命,除了菩萨愿意付出生命去利益众生外,其他众生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宁可付出一切财产、地位、权利,乃至蚂蚁以上皆是如此。

但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不了解生命的可贵,经常杀生害命,肆意践踏他众的生命。因此,从生命可贵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大力提倡放生,哪怕一个月中从砧板上救下一条鱼,或者从罗网中放飞一只鸟,此功德也是无量的。其实放生并不难,只不过很多人因从小的教育所致,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懂此举对前世后世的意义所在,因此,大家首先要对前后世有一定了解。

以前我讲过《前世今生论》,不知道你们学得怎么样,但我们这里附近的有些领导,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很大利益,我去办事情的时候,常在他们办公室看到这本书和《佛教科学论》。与他们相比,有些佛教徒对此却心存疑惑,根本不相信前世后世存在。因此,大家应该多看这方面的论典,对业因果的关系尽量搞懂,这样才能对生命的可贵生起定解,进而明白放生的重要性。

此处的意思是,弟子对上师的财物理应护之如命。如果上师是在家人,对上师爱重的儿子、明妃等,也要像对待上师那样恭敬。不过,上师若是在家身份,则很容易遭人议论诽谤。很多人对出家上师非常恭敬,但如果上师是在家身份,即使行为十分如法,部分弟子也不一定起信心。因此,希望我们学院培养出来的人,以后都是出家身份的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之所以在末法时代以出家相来度化众生,从传记中也看得出来,是因为以此形象来利益众生,对佛教的弘扬会起到很大作用。

此外,对上师的侍者等眷属,也要像对待亲友一样慈爱。对这些道理,弟子理当恒常专注地思维。

己五(平时之一切行为)分三:一、禁止非理之行为;二、依止合理之行为;三、宣说其他所禁止之非理威仪。

庚一(禁止非理之行为)分二:一、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二、上师能闻近处之威仪。

下面所讲的威仪非常重要。一个人是否依止过上师,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一目了然。没有依止过上师的人,连基本的规矩都不懂,就像没有上过学的文盲一样。因此,有智慧的弟子理应懂得依止上师之法。

辛一、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

坐于高垫与先行,头上带有围巾等,

双足放于坐垫上,双手叉腰皆莫为。

上师如若已起身,切莫躺卧与端坐,

恒时圆满而精通,此等承侍上师事。

随意口吐唾液等,坐垫之上伸双脚,

轻拍缓捶与辩论,上师之前皆莫为。

搓手唱歌与跳舞,弹奏乐器亦莫为。

在上师面前,弟子不能坐在高高的坐垫上,不能走在上师前面,也不能戴帽、缠头等。上师未上座前不应先坐,上师席地而坐时自己不应坐于垫子上。在上师前,手不能叉在腰间。上师站起来时,自己不能坐着或躺着。应恒时精通侍奉上师的事宜。面对上师时不能吐唾沫等,坐着时不能伸足、相互捶打,也不能与人激烈辩论。双手揉搓、唱歌跳舞、弹奏乐器,平时不能在上师面前做。

以上宣说了在上师所见地方应持的威仪。具体而言,

1、在上师面前,不能大模大样地坐在高高的坐垫上,但坐于一般坐垫上并未遮止。

2、行走时,不应大摇大摆地走在上师前面。《金刚藏庄严续》中云:“前行与伸足,正规不应为。”《大圆满前行》中也说:“如果走在上师的前面,后背就会对着上师;倘若走在上师的后面,也会有踩上师脚印的可能性;假设走在上师的右侧,又会处在首席之位。因此,应当在上师左侧稍后的位置恭敬随行。”

3、在上师前,也禁止缠头、戴帽子。《金刚藏庄严续》云:“头缠围巾持刃杖,上师之前不应为。”有些佛教徒不懂此理,见到上师、听闻佛法时,帽子一直戴在头上,这是不如法的现象。但若上师开许或者是病人则可以。

4、“双足放于坐垫上”,是指在铺设坐垫时,上师未坐之前,自己就坐在垫子上;或者上师坐在地上,自己无所顾忌地坐在垫子上,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5、双手也不能叉在腰间。恰罗匝瓦译为“双手切莫置腰间”,更为简单易懂。即在上师前,禁止双手放于腰间,肘部朝外。

6、“上师如若已起身,切莫躺卧与端坐”这两句,恰罗匝瓦译为“上师端坐站起时,切莫睡卧与安坐”。也就是说,上师站起来时,自己不能坐着或躺着;上师安坐时,自己不应躺着。当然,上师开许是可以的。

总之,恒时应当精通侍奉上师的事宜,做事时要轻手轻脚。

7、吐唾液等中的“等”字,包括吐痰、擤鼻涕,以及敷设坐垫时伸脚、相互轻拍、语言尖锐地辩论,这些在上师面前都不允许做。

8、双手揉搓、轻歌曼舞、弹奏乐器,除非是会供等期间经过特殊开许,否则,平时不能在上师面前做。

以上是上师能见之处的威仪。最近正在讲《事师五十颂》,大家对我也太恭敬了,路上只要看见我,就算地上是烂泥巴,也马上扑下去磕大头,好像我是暴君一样,这样没有必要。你们应依上师的意乐来行事,我非常讨厌别人给我磕头,如果你会背《入行论》,那我会很欢喜!

辛二、上师能闻近处之威仪:

谈论诸多闲杂语,师闻附近切莫为。

在上师能听到的附近,不要高谈阔论、相互嬉笑,说一些无意义之绮语。

有些人在上师能听闻处,说一些闲言碎语、无稽之谈,这些行为都需要制止。《金刚藏庄严续》亦云:“跳舞贪爱语,闻处切莫为。”

庚二、依止合理之行为:

应当恭敬垫上起,以恭敬心而端坐。

夜晚过河恐怖途,得许可后当前行。

在上师前或端坐或起座,都应恭恭敬敬,动作如仪。在夜行、过河或行险道时,为防有意外发生,得到上师开许后,应走在前面引路。

在上师前,从坐垫上起立以及坐着时,举止都应心存恭敬,彬彬有礼。

在夜晚、渡河、行于恐怖的途中时,应请求走在师前,待开许后,方可走在前面。这是前面所说“不应前行”的一种特殊开许。

《金刚藏庄严续》中云:“夜晚与过河,处于险地时,请求师开许,先行无过失。”

庚三、宣说其他所禁止之非理威仪:

上师能见之眼前,具智慧者身扭转,

倚靠柱子不应为,亦莫抻拉手指节。

在上师能见之处,具慧弟子不要身体扭来扭去、背倚墙柱,也不要拽拉指节。

在上师面前,具有智慧的弟子不要弄姿作态、背靠柱子或墙壁等处,也要杜绝抻拉指节,使之发出声响的举动。《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按摩关节与伸足。”本颂中指禁止抻拉、按摩关节,而有些论典中说:“不应拉直指关节。”此表达方式更为恰当。

己六(身语承侍之差别)分二:一、身体承侍之差别;二、语言承侍之差别。

庚一、身体承侍之差别:

洗足以及沐浴身,擦拭以及搓揉等,

首先顶礼再为之,最后亦可随意行。

为上师洗足、沐浴、擦身、按摩等时,弟子应先顶礼,再以至诚心承侍,做完之后再次顶礼上师。

无论单单为上师洗脚,还是全身沐浴、擦拭身体以及按摩等,事先都要顶礼,承侍完毕后再礼拜,之后再随意去做自己的事。

很多人说:“汉传佛教临走时可以顶礼,然而,藏传佛教临走前不能顶礼,否则会破坏缘起,以后再也见不到上师了。”不知道这种说法出自哪一部经论?但马鸣论师在这里说,给上师做事情之前要先顶礼,做完之后再顶礼,如是才可以离开。

庚二、语言承侍之差别:

倘若称呼上师名,师名之后加尊者,

为令他人恭敬之,言说尊称之敬语。

若须称上师之名,则应在名后加“尊者”等敬词。又为了让他人也生起恭敬心,故还应在上师名前加殊胜赞词。

弟子有必要说上师名字的情况下,当于师名后加上“尊者”。那么,仅仅这样称呼就可以了吗?不是。为了使他人对上师生起恭敬之心,还应说一些其他敬语。

在上师能听到的附近,不要高谈阔论、相互嬉笑,说一些无意义之绮语。

有些人在上师能听闻处,说一些闲言碎语、无稽之谈,这些行为都需要制止。《金刚藏庄严续》亦云:“跳舞贪爱语,闻处切莫为。”

向上师请示时,应双手合掌,心神专注,上师不论有什么吩咐,自己应当恭敬地说:“谨遵师命。”办理完毕后,也应以柔顺语禀白。自己在吐痰、咳嗽、发笑、打呵欠等时,应当掩口。

身为弟子,应在上师前诚心诚意地请求:“有什么事需要我做?请上师尽管吩咐。”上师吩咐做这件事、那件事时,自己要双手合掌、全神贯注地谛听。待上师吩咐完毕,应当恭敬地说:“谨遵师命!”事情圆满完成之后,要以极为温和的语气向上师汇报,以便让上师了解事情的经过。

在恭听吩咐或其他时候,如果咳嗽、想笑,还有“等”字包括的打哈欠等,为了避免威仪不庄严,应当用手捂口。《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是故上师之面前,当如新媳般羞涩,咳嗽发笑吐痰等,应当以手捂住口,温文尔雅而言说。”刚嫁过门的新媳妇,在婆家做什么都很注意,言行举止不敢太放肆,同样,弟子在上师面前时,行为也要谨慎小心,咳嗽、发笑、吐痰等时要掩口,说话也要柔声细语。

又云:“无论奉行任何事,抑或恭听佛法时,为能牢记而合掌,一直不松站起时,背莫朝师能见处。”弟子离开的时候,背部不能朝向上师。很多人离开时一直往后退退退,可是还没有退到门口,自己就倒下去了——

庚二、恭听佛法等时断除我慢:

上师之前调柔住,衣等仪表当整洁,

双膝跪地手合掌,欲闻法等祈三遍。

弟子向上师求法、求戒、求灌顶时,应双膝跪地,合掌于师前请求三次,并且语言调顺温和,衣著端正整洁,一切行为如法如仪。

想听闻佛法的弟子在求法时,要向上师祈求三次。威仪是怎样的呢?在上师面前,应当断除趾高气扬的神态,言谈举止寂静调柔、衣著如理如法等,一切威仪谨小慎微,毫不放肆,双膝著地,合掌祈求。

颂词中的“等”字,还包含请求灌顶、受戒等。

在上师能见之处,具慧弟子不要身体扭来扭去、背倚墙柱,也不要拽拉指节。

在上师面前,具有智慧的弟子不要弄姿作态、背靠柱子或墙壁等处,也要杜绝抻拉指节,使之发出声响的举动。《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按摩关节与伸足。”本颂中指禁止抻拉、按摩关节,而有些论典中说:“不应拉直指关节。”此表达方式更为恰当。

《般若经》中说:“于殊胜对境,心生傲慢,罪大恶极。”于上师等对境生傲慢过患极大,因此,我们应当如新媳妇一样,以惭愧心、敬畏心、谨慎心来约束自己。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说:“犹如新媳之姿态,师前三门极寂静。”在为自己示道的上师前,应当断除一切轻佻之行为。此外,与我慢、轻佻相似的非理威仪,也应当统统舍弃。

有些人最初依止上师时,就像新媳妇或新比丘一样寂静调柔,可是依止的时间久了,就变成老媳妇和老比丘了,行为越来越放逸,做什么都无所谓。听上师在课堂上讲的教言,也认为都是给新人说的,与自己无关,慢慢地,自己邪见越来越多,傲慢越来越增上。对于这种弟子,上师说什么也起不到作用,于是上师会生起厌离心,进而示现圆寂或远离此地。

所以,很多人依止上师时,刚开始不必太过恭敬了,不管在哪里看到上师,马上趴在泥水里磕大头,这样没有必要,内心恭敬就可以;而时间久了也不要变成法油子,就像智悲光尊者所说,把上师视为一般世间人,这也需要值得忏悔。

己八(不能自作主张)分四:一、饶益他众时请求开许;二、所得供养敬献上师;三、于上师前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承侍;四、身体威仪毕恭毕敬。

庚一、饶益他众时请求开许:

开光灌顶与火施,摄受弟子传佛法,

上师若在彼境内,未经开许前莫为。

准备为人开光、灌顶、火施,或者摄受弟子传法时,若与师共住一处,应先请求上师,上师开许则可行持,不开许则不可。假如当时未与师同住,那可以自己做主。

进行开光、灌顶、火施,以及摄受弟子讲经说法时,倘若上师住在当地,则要请求开许。若已得上师的许可,则可以实行;在未得到开许之前,不可擅自行持。如果上师不在当地或已圆寂,则不必请求开许。

庚二、所得供养敬献上师:

作开光等所得物,悉皆供养上师尊,

上师接受供品后,其余随意自享用。

开光、灌顶、传法等所得的供养,均应敬献上师,待上师纳受所需供品后,剩余的方可随意享用。

在开光、灌顶等时所得之供养品,全部应当供养自己的上师。按恰罗匝瓦的译文“上师接受所需物”来理解,等上师从供物中纳受所需之后,剩余的供品弟子可随意享用。

庚三、于上师前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承侍:

不摄上师之弟子,于上师前当禁止,

自之弟子承侍己,起立顶礼等行为。

上师的弟子,不可收为自己的弟子。即使是自己的弟子,也不能当着上师面为其说法。在上师前,不可接受弟子对自己起立、顶礼等承侍。

上师的弟子不能摄受为自己的徒弟,在上师面前,也不能为自己的徒弟传法示道。

不能摄受上师的弟子这一点,鄂·意荡多吉解释为:上师的弟子若对自己供养承侍,则会降低对上师的供养承侍,故不可摄受上师的弟子。然而事实上,依照诸论典中所言,所谓的不摄上师之弟子,指的是在上师面前,不能将上师的弟子摄为自己的徒弟。

上师在场时,假如自己的徒弟对自己供养衣物、从座上起立作礼等,也应当制止他们:“不要这样做!”

庚四、身体威仪毕恭毕敬:

供养上师任何物,以及上师赐何物,

具有智慧之弟子,应当顶礼双手接。

作为一名具有智慧的弟子,在供养上师时,以及上师有所赐予时,自己都应先恭敬顶礼,再双手呈献或承接。

无论供养上师任何物品,首先要恭敬礼拜,然后以谦卑柔顺之态用双手呈献。有些人供养上师时,在很远的地方扯着嗓子喊:“喂!你传个法吧,这个送给你!”这并不是恭敬的表现。

而且,上师恩赐给自己物品时,也要顶礼,双手承接,不要说:“不用、不用,我受不起!”马上就跑得无影无踪。上师对这件事不一定特别重视,但有些弟子对这个道理不太懂。《桑布札续》中云:“无论施何物,顶礼而接受。”此中已明确地宣说了接受上师所赐物时要作礼。

为什么要如此恭敬呢?如果你能视上师为真佛,你的行为自然会恭敬,那上师所传的法对你肯定有加持,因为上师与佛没有差别。但如果你认为自己跟上师平起平坐,甚至自己的智慧完全超越上师,那你肯定得不到任何加持。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我跟他说:“你平时还是念一点释迦佛仪轨吧。”他回答:“上师老人家,你不要这样说,我的境界已经高于你了!”这样的话,他觉得自己的境界那么高,而上师的境界那么低,他绝不会想从上师那里得到加持。

佛法中特别强调恭敬上师,其实这是合理的。有些人将上师看作一般的老师或讲师,这是世间法,而不是佛法,因为佛法中不管显宗还是密宗,处处提到了恭敬上师的必要性,除非你不承认佛法,若是承认的话,就要认识到恭敬上师的意义所在。以前观音上师去一些国家弘法时,有位博士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中为什么对上师如此恭敬呢?”当时观音上师的回答一针见血又浅显易懂,他说:“学生对老师特别恭敬的话,就会得到老师的智慧,假如把老师看作是一般的学生,那在老师面前根本得不到任何知识……”当然,对这个道理,有些人不懂,信心还没有成熟,而有些人虽然懂,但信心已经过期了——过期的信心是不能用的,不然可能会拉肚子!

附加内容:

不忘正知与正念,自之行为谨慎者,

道友行为越轨时,当以喜心互制止。

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要不忘正知正念、行事谨慎,而且假若金刚道友的行为有所违越,也应和颜悦色地加以劝阻。

这一偈颂,是在阐述如何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附带说明如何对待道友的道理。具足正知正念的人,自己的行为不会违背戒律,同时,看到同门道友有越轨行为时,也应尽可能地制止,善言劝他们不要违背戒律。以欢喜之心互助互爱,彼此成为修法的助伴。

这一点每个修行人都有责任。看到道友违背戒律、行为不如法时,应该好心好意提醒他,不要在一旁幸灾乐祸。当然,接不接受是他的事,但如果你明明看见他不如法,却故意视而不见,没有及时告之,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前不久,我们这里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女众,天天抱着自己的孩子,趾高气扬在路上走来走去。很多道友都看不惯,但没有去制止她。我听说以后,找人去跟她谈了一下。其实她只是不太懂,好好说一下,以后应该会“改邪归正”。学院个别女众经常走极端,要么觉得带着孩子很光荣,一直在别人面前晃来晃去;要么一点慈悲心也没有,把孩子一扔,自己就出家了,以后再也不管他。这些行为都不可取,道友们见到以后,应该提醒、劝诫,即使对方不高兴,但自己也问心无愧。

有些道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可以,对别人根本不关心,躲在旁边看笑话。其实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刚开始不懂的地方肯定很多,尤其是刚来学院的人,在经堂里整天戴着帽子,在僧众的经书上跨来跨去,你们见到后应该说一下:“不要这样,否则有过失!”听不听是他的事情,但还是要提醒他。有些人做错事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只是不懂,需要我们的帮助。我自己刚学佛的时候,也有很多规矩不懂,现在回想起来,忍不住都不好意思。你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诚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言:“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所以,我们应该体谅别人、帮助别人,这样学法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成了纸上谈兵。

丙二、特殊依止之方式:

病人对于事上师,虽未顶礼求开许,

已做一切遮止行,具善心者无罪过。

倘若自己疾病缠身,对承侍上师的所有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虽未顶礼上师请求开许,但对心存恭敬者而言,也不会构成堕罪。

此颂宣说病人无有过失的一些道理。当然,若以生病为理由,轻辱诽谤上师、扰乱上师心,永远也没有开许,除非你心识错乱、精神癫狂。但“坐于垫上与先行”等个别佛制罪,观待病患而言,则是开许的。

有些身染疾病的人,见到上师来的时候,虽然心里想顶礼恭敬,但怎奈重病在身,卧床不起,无法如理如实地做到,对此戒律和密法中均有开许,他做不到也没有罪过。《金刚藏庄严续》云:“患病以及被迫者,为利他众有大义,宣说无生具必要,获得能力与开许,依教奉行遇违缘,此等无罪当了知。”

那么,对这些病人来说,是否需要请求上师开许呢?未经开许也可以,上师会知晓病人的情况,更会懂得戒律和密宗续部的道理,因此,不必请求开许。

恰罗匝瓦翻译为:“患病以及事上师,顶礼请示得开许,虽行一切所遮事,具善心者无堕罪。”按此译文解释,对于不是病人的弟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过上师开许后,做遮止之事也没有过失。

明白这一点后,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吃素很多年了,但我上师喜欢吃肉,现在上师来了,我请上师开许一下,我也可以跟上师一起吃肉。”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对众生无害的佛制罪可以开许,但像吃肉等对众生有害的事,上师们最好不要开许。那天我写《藏密素食观》时,语气可能重了一点,不过看到当前有些上师的行为确实不太如法,不管他们高不高兴,自己还是说了很多。有些上师声称只要吹一口气,就可以让弟子随便开荤,如今不如法的现象不胜枚举。作为藏传佛教的修行人,没必要弘扬吃肉、化缘,要弘扬的应该是真正的佛法,否则,藏传佛教在人们心中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前景堪忧。

有些信徒想帮助上师,虽然这也很有必要,但若令大家对佛法的利益一无所获,而仅仅是耽著于搜刮钱财,则很容易误导别人。再加上,汉传佛教本具吃素的优良传统,假如受到损害,很多汉地大德不一定承认藏传佛教见修行果的清净性与正确性。我们身为佛教徒,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时时为佛法和众生着想。尤其是大乘修行人,若整天只为了“我”解脱、“我”快乐,“我”的弟子,那真是徒有虚名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说大乘佛教徒,就算是一个世间领导,也肯定不是好人。倘若具不具有名声和地位并不重要,只要对众生、对佛法有一点利益,再苦再累自己也心甘情愿,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行人。

丙三、依止方式之摄义:

于此多言何必要,能令师喜皆当为,

师不喜事悉断除,于此应当尽力行。

所谓悉地随师生,此乃金刚持亲言,

了知此后诸行为,竭尽全力令师喜。

总之在依止上师时,凡是令上师欢喜之事,都要尽力去承办,而上师不喜之事皆应远离。因为金刚持佛亲口教示:一切悉地,均由随顺上师、令上师欢悦而得。明白此因果关系之后,我们应尽一切努力令上师欢喜。

依止上师的方式,不必说得太多,归纳其要点即:凡是能令上师欢喜的事,弄清楚后当不惜一切去做;凡是令上师不悦之事,了知后要尽心尽力断除。

之所以如此行持,是因为一切悉地皆依靠令师生喜而得,这是金刚持佛亲口所言。了知这一点后,我们三门的一切行为,应当尽可能令金刚上师欢欣喜悦。《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是故一切诸方便,金刚持师最殊胜,随顺上师令生喜,上师欢喜诸佛喜。”

乙二、依止之时间:

意乐清净之弟子,已于三宝前皈依,

此部事师五十颂,应当施彼读诵也。

对于意乐清净、皈依三宝的弟子,这部《事师五十颂》应当赠予彼读诵。

这部宣说依止上师方式的《事师五十颂》,可以奉送给他人。奉送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不遗忘本论的词句,再三地读诵,进而领会其中所有意义,并依正知正念而如理取舍。

施与何人呢?施与弟子身份的人。

送给什么样的弟子呢?条件有二:一、已经皈依佛法僧三宝,具足不共皈依戒;二、意乐清净,发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这部《事师五十颂》,应该送给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的弟子。有关皈依、发心的内容,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详尽阐述,有兴趣者可以翻阅。

弟子皈依、发菩提心之后,先要修共同显宗,如果想入密乘,通过学习《事师五十颂》,可全面掌握依止上师的方式,之后成为密宗法器,这正是本论的意旨所在。

虽然按照仲莫大师的观点,在预备灌顶阶段皈依、发心,到了第二天在正式灌顶之前,先传讲《事师五十颂》。但玛玖译师根据那若巴的观点说:“先修共同道后、尚未结成师徒关系之前,传讲此《事师五十颂》。”这种说法更为恰当。在《大圆满前行》和《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是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道,然后再了解依止善知识的关要,与那若巴的方式基本相同。依靠此论引导弟子的次第,也符合圣天论师在《摄行论》中的意义——对一般根基而言,先要把显宗基础打好,然后再趋入密宗,并不是不依止上师,也不修加行,直接就修持大圆满。

若有人说:“灌顶之前传讲《事师五十颂》是不合理的,因为论中牵涉了密宗的誓言、法义,对未受灌顶的人讲说,会有泄密的过失。”

其实没有这种过失。因为论中的密宗术语非常非常少,个别说法也只是略而带过、极不明显,所以,在灌顶之前宣讲没什么不合理。又如,弟子在最初祈求灌顶时,灌顶资具、护轮尚未准备齐全的话,上师为了守护弟子,在没有灌顶之前,可特意给他们传授一些密宗的忿怒本尊的修法,这在密宗中也是有开许的,如此不成为泄露秘密。同样,并非随随便便地传给所有人,而只是为那些修过共同道并想入密宗的佛教徒讲授《事师五十颂》,并不算是泄密。其实,对皈依佛门、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学习《事师五十颂》极有必要。现在很多人想依止善知识,但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根本不懂,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宗派,懂得如何依止上师都相当关键。

关于灌顶前弟子可观修某些本尊的道理,《金刚空行续》中云:“令弟子于足掌上,观想如弓之风轮,脐间观想智火焰,彼之光芒燃心间,火焰遍布而增上。傍字变为丑陋相,罪业由经鼻孔出,尔后观想忿怒尊,彼将一切均食掉。”弟子在脚掌上观想一个弓状的风轮,脐间观想智慧火,此时身口意的所有罪业变成“傍”字,“傍”字又化为极其丑陋的昆虫形象,从鼻孔中全部飞出来,忿怒尊将这些昆虫统统吃掉。本来这种观修属于生起次第,按理来讲,对未得灌顶者不能传讲,但在特殊开许的情况下,灌顶之前也可以修。

又云:“观想所修本尊相,当令所护弟子观。”这里的“本尊”,许多论典中说是观想普贤王之身相,这并不是上师为弟子讲说时,上师自己如是观想,弟子却不必观想,而是指上师与弟子一起观想。《金刚鬘续坛城仪轨》云:“甘露旋咒亦为念诵而赐予弟子。”《十真如》中也说:“所诵之咒语亦赐予弟子。”因此,上面所指的是上师与弟子共同观修,而不是弟子未得灌顶前不能修。有些密宗的特殊修法和特殊誓言,可以提前让弟子知晓。

一般说来,无论进入大乘还是小乘,最初了知依师方式都至关重要。尤其是,诸多续部中都郑重强调了:金刚乘的所有悉地,均由依止上师而成。所以,诸道的根本即是依止上师的方式。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对,常令上师不悦烦恼,这样对自己也不好。就我个人而言,近二十年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不敢说如理如法,丝毫也不触恼上师,但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在此过程中,依靠依止上师的方式,克服了自身的很多违缘。所以,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掌握依止上师的方式非常重要。

当然,仅仅观想一次上师瑜伽,不可能懂得依止上师的所有学处。因而,作为初学者,应尽最大努力精通此论内容。不像是看《红楼梦》、《水浒传》,看一遍就没有必要再看了,我们对于一部好的论典,要反反复复经常看,每年都要看一遍,每天都要串习,如此一来,相续中才会得到最大的利益。

我们对依止上师的道理清楚以后,还必须依正知正念而精勤守护誓言。这么一来,一切罪过会越来越少,对违越佛制罪的过失也会生起后悔心,从而渴望改邪归正。这样,在今生或来世中,必将会像《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般若八千颂》中的常啼菩萨那样,不仅对依止善知识的道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能够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当然,这种功德也并非立竿见影,马上就能得到,但时间久了以后,行为会越来越如法,见解也会越来越稳固,所以,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对善法的串习越不容易退转。就像世间人读书一样,从小学、中学、大学依次读完后,智慧自然得以增长,素质也与从前迥然不同。

假如对这些道理一无所知,或者虽然了知却未披上守护的盔甲,没有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就会经常沾染各种极易出现的过失,甚至多生累劫中也学不到这些道理。因而,有智慧的人应了达《事师五十颂》是最好的上师瑜伽。我们修上师瑜伽时,虽然天天观想很重要,但从道理上了知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与方式,这一点更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将此论看作是最殊胜的上师瑜伽之教言。

乙三、如何堪为法器:

传授欲学密咒等,令彼堪为妙法器,

后当读诵与受持,密宗十四根本戒。

了解依止上师的方式之后,应当通过传授密咒等,使此等弟子堪为妙法器。堪为法器后,首先要读诵与受持密宗十四根本戒。

修持过共同道次第、并学修了依止上师的方式之后,应当使这样的弟子堪为法器。

堪为什么法器呢?堪为妙法器。“妙”是指诸佛,“法”是指佛陀开演的能说诸珍宝续部、所说之道次第。也就是说,应成为听闻、修行此等妙法的法器。

通过什么方便而成为法器呢?通过传授密咒等,《诸誓言仪轨集》中云:“后依赐予密咒语。”所谓的“密”,是指依靠保密而得以成就,并不是非法器的对境。有些学显宗的人经常问:“学习密宗为什么需要灌顶?为什么要保密呢?”其实不仅是密宗,显宗的羯磨仪轨也需要保密,除了比丘等出家人外,在家人根本不允许看。此外,世间人也有党籍的秘密、家庭的秘密……既然如此,最甚深的法对非法器者为什么不能保密呢?

“咒”语,梵文为曼札拉,曼是意识之义,札拉是救护之义,咒语的意思即救护意识。《密集续》中云:“一切根与诸对境,以此缘生一切意,所谓之意称为曼,札者即是能救义。”救护意识虽有许多方法,但此处以灌顶来救护意识,将意识从轮回深渊中救护出来。因此,密法中令弟子堪为法器,是从赐予灌顶开始的。

从何处救护意识呢?按照贤德巴大师所说,从恶趣、三有痛苦、小乘中救护意识(毕竟对无上密法来讲,小乘也是一种歧途)。

若问:“已堪为法器后,首先要做什么呢?”

首先要做的是,不失毁灌顶时所受的誓言与戒律。失去戒律则会断绝获得悉地的根本,从此,修道、讲闻续部等,就像没有地基的高楼一样。所以,接受灌顶之后,立即要守护堕罪与非堕罪的界限。其实不管小乘戒还是密乘戒,守护戒律都相当重要。很多人对守戒一点都不重视,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不可能长久住世。

现在很多人灌过顶,却不知道灌顶后必须守护誓言。藏传佛法在汉地的弘扬,虽然表面上很兴盛,但实际上比较衰败。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密宗次第。按照正常次序,想修学密宗的行人,首先要修五十万加行,加行圆满才能得受灌顶,灌顶以后,没离开上师之前最起码要懂十四条根本戒。但现在很多情况都不是这样,上师给弟子灌顶之后,对守护誓言只字不提,这是非常不如法的。

当然,在尚未灌顶之前,弟子不允许完整听闻密宗学处,但灌完顶之后,上师必须要仔细宣讲,弟子也要听得一清二楚。密乘戒虽然比较多,但主要有十四条根本戒,对此应当经常读诵,并将其意义铭记于心,尽量做到不染堕罪。

应当清楚的是,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其他学处不必学修了,而是说想学修密法的人得受灌顶后,若对誓言极其轻视,不先了解十四条根本戒等,只是表面上说修道、讲闻续部,这与密法的法理背道而驰,对自己不会有真实利益。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接受灌顶后先应守护誓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闻思修行密宗法门。

甲三、末义:

为利随学师弟子,造此无垢之论典,

以我所积诸善根,祈愿众生速成佛。

此《事师五十颂》,是为了利益无边有情、缘无上菩提而造,作者以著论所积的无边善根,愿一切众生迅速获得佛果。

作者撰著这部论典的最后,并没有以自私自利之心回向给自己,而是回向给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做任何善事也应该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众生。否则,口头上说学大乘佛法,却不做大乘的行为,这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事师五十颂》虽然只有短短50个颂词,但在藏传佛教中影响特别大,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论典呢?简而言之,它是一部极具精要的论典,能令舍弃我行我素而随顺上师的弟子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并无有未说、邪说、赘述等过患。

《殊胜赞》中云:“所积福德之资粮,悉皆回向诸有情,除世尊您所说外,其余论中未宣说。”正如这其中所说,造论等善根回向一切众生的道理,在其他外道中绝对没有,这是佛教特有的一种广大善巧方便。

总而言之,凡入佛门的人,首先就是要寻访一位名师。对修学菩提道的佛教徒来说,上师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能被一位尽善尽美的上师摄受并速得成就,是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的心愿。

藏传佛教各宗各派均十分重视依止上师。按格鲁派的传统,一般来说,上师在传法灌顶之前要传讲《事师五十颂》,使弟子了解师徒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免有后顾之忧。宁玛派及其余宗派,也将依止上师放在首要位置。

依止上师,不止是藏传佛教的特有宗风,对汉传佛教的学人也同样重要。诸多经续中一致强调:依止上师是成就的根本。如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罪障,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弥勒请问经》亦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无上佛陀之解脱及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自之善根亦来自善知识。”所以,在依止上师这一点上,显密宗派并无差别。

当今时代,邪师恶师遍满大地,很多人冒充善知识来欺骗众生,以至于那些头脑简单、是非不辨的佛教徒上当受骗,详细观察上师、如理依止上师的人少得可怜。因此,让更多人学习、掌握此《事师五十颂》大有必要。对于总的佛弟子,尤其是密宗行人而言,首先必须要观察上师,得法之后当依论中所说的方式,以虔诚清净的信心恭敬依止,以求上师的无上意传加持融入自相续,最终获得虹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