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0 无私带来的喜乐 >> “如来藏”思想-演讲-厦门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如来藏”思想——厦门大学演讲

『2012年2月24日晚上』

主持人致辞: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博学术沙龙”,2011-2012年度第7期(总的第39期),现在开始了!

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索达吉堪布,为我们作一个关于“如来藏”思想的讲座。下面欢迎堪布演讲——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厦门大学“硕博沙龙”与诸位交流佛学。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对厦门大学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是2002年,我在附近的一所医院治病,同时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就是在那段日子,我常来你们大学。每次来的时候,我都带着四片儿长长的藏文经函,坐在一个美丽的湖边,边思考、边翻译,感觉很惬意。当时我还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学、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故地重游,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刚才一进来,美好的记忆还是浮现了上来。不过,今天我是来交流佛学的——昨天他们提出,让我讲一讲“如来藏”的思想。

大家可能知道,对于如来藏思想,现在有一部分学者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也有一部分学者比较能接受,甚至想学习、修行。如果是第一种,想要批判这一思想,恐怕很困难,这个问题待会儿我会说明;而若想正面了解的话,今晚短短的交流,也不一定能讲得明白。不过,在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也许会对个别人有所启发,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重新认识。

一、对如来藏的误解、邪说

如今,台湾、香港有个别法师认为:如来藏思想是受印度某些宗教影响而出现的,佛教本来讲缘起性空,不承认常有,而如来藏被认为是常有的,所以不符合佛教教理。

对于这一观点,后来有些学者批判过,而我也持着与之不同的看法。

1、佛经论典是怎么说的

其实,经典中所说的如来藏常有,与外道的梵天、神我等常有不同,因为这种常有远离戏论。所谓远离戏论,就是远离有无等四边,以及生灭来去等八戏的执著。也就是说,是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基础上,才承许这一常有的大光明。

它与外道神我的不同之处,佛在《大乘入楞伽经》中,对大慧菩萨宣讲得非常清楚。因此,不承认如来藏思想,那对释迦牟尼佛的第三转F轮,以及密宗一切续部的教义,也等于是否认了。

如来藏的存在,其实不仅是第三转F轮,二转F轮也以隐含的方式说明过。比如,佛在《中般若经》里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心没有自己的体性,心的本体是光明。

由此可知,如果不承认如来藏,那么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乃至禅宗等一切宗派所奉行的经论,都将无法立足;而且,如果心的本体真是像虚空一样空无,那证得这么一种“空性”,从一地到十地乃至成佛之时,又是一个什么情形呢?没有庄严的身相,也没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很显然,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一定要承认如来藏的光明分。

当然,这个问题很深,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你们有兴趣的话,最好研究一下相关的经典,比如《如来藏经》。《如来藏经》有四个译本,最早的一个,是西晋时期法炬译的,不过,这个译本和第二个译本都遗失了,现在仅存第三和第四个译本,分别为佛陀跋陀罗(东晋,也译作觉贤359-429)以及不空(唐,705-774)所译。

后面这两个译本,不空译得稍微细一点、广一点,佛陀跋陀罗译得比较略,但意义完全相同:都是以九种比喻说明如来藏的存在,也都是先讲长行文,再以偈颂作总结。而且,以前我专门对照过藏文,与汉文是一致的。

因此,如果你们想了解“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的道理,或说第三转F轮以及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教义,一定要阅读《如来藏经》这样的经典,其他的还有《解深密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等。

其实这个道理很深,像《大般涅槃经》里讲:如来藏甚深难测,凡夫、声闻、缘觉都无法了知,就算是十地菩萨,也只是像在夜里见色法一样,不能完全明了,只有到佛地才能彻底了知。

既然如此,若是我们去研究,是不是也一点不能了知呢?也不是。

这就像空性一样,空性虽然很深,但只要你依着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的理证去抉择、研究,就可以了解,甚至为别人宣说。同样的,要了解如来藏,除了《如来藏经》以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可靠的论典、注疏,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龙猛菩萨的《法界赞》,以及藏地宁玛派、觉囊派等前辈大德的珍贵论典等,这样学下来,应该也不是特别难。

尤其是《宝性论》一定要看,它的内容多数源于《如来藏经》,是阐释如来藏思想最重要的论典。

2、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

此外,很多人常说“明心见性”,但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不承许如来藏的话,见性也就谈不上了。你们可以看看禅宗、密宗或者任何的佛教典籍,里面最深的窍诀,全都要涉及如来藏光明。

因此,如来藏光明不是纯粹的理论。你们多数是作学术研究的,但在研究的同时,你观过自己的心吗?这颗心,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我们来观一观——

当你观心的时候,其实心的本体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无颜色,也无形状,甚至了无分别;而与此同时,它又不离开光明。所谓光明,是不是像灯光或者太阳光那样呢?不是。那所谓空性,是不是空荡荡的一片,如虚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则,一切现象就不存在了。

因此,明与空是不二的,这才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在你的起心动念接续不断的同时,它是毫无迁变的,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明心见性”。当然,要想真正了悟,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修行。

那么,这种努力值不值得呢?这是一个生命价值的问题。你们想一想:世间有这么多的学问,可谓包罗万象,但用你有限的生命,能否通达无碍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做不到;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学问不能触及生命的真相,做到了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我看来,对任何一个生命而言,最重要的学问,是帮助他认识自心的学问;而最重要的认识,就是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否则,你来一趟世间,忙忙碌碌学得再多,也可能是在虚度人生,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因此,没有财富不要紧,没有地位、名声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通达心的本性。

而要通达心的本性,以动物或其他的生命形态,都是很难实现的,唯独人身最好。但遗憾的是,人在物质上有了进步以后,就自以为先进,不肯探究心的真实层面,甚至连“生命是伴随着心的流动而轮回不息”这么一个最普通的认识,能了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人类的智慧就处于这样的层次上,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3、存在的何以说不存在

存在的毕竟是存在,你想驳斥它的话,一定要有足够的依据。

否则,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研究经典、续部,也不阅读高僧大德的论著,只是断章取义地了解一点佛教的观点,就在人前建立自己的“宗派”,那不管是从佛学、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庄严的。所以,作为智者一定要谨慎。这么甚深的道理,如果你还不能认可,我们也理解,但如果你直接下结论否认它,也许就不太明智了。

那些认为如来藏不存在,甚至说第三转F轮不了义的人,多数是觉得这些跟空性相违。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理解空性以后就知道,这二者本身并不相违,相违的是我们的认识。所以,在藏地的历史上,觉囊派与格鲁派的大德就他空、自空辩论到最后,除了稍许的不同点之外,究竟密意完全一致;而宁玛派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德的教言中也都认为,佛陀第二、第三转F轮的教义,其实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

而这种贯通,就是现空不二;现空不二,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

这个本体在空分上,第二转F轮讲得非常清楚,后经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论师等印度大德用理证方式深入阐释之后,在后来的学者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而在现分上,也就是如来藏的光明分,除了第三转F轮的讲解以外,密宗的《大幻化网续》(也称《密藏续》)、《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续部,也有详尽的说明。尤其是,在大手印、大圆满等实修窍诀中,更是以直接的方式为你指点,不用太多文字,一指点,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

当然,这也要信心。没有信心,甚至排斥的话,那不要说修行,理论上都很难建立。

二、以九种比喻说明什么是如来藏

下面,我依据《如来藏经》、《宝性论》,以及前辈上师们的窍诀,简单讲一下众生具足如来藏的九种比喻。

这九种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没关系,但你要思考: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具如来藏德相,并且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宣说了,这对你有何启发?比喻要说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吗?不信的话,你有什么理由?信的话,那这个如来藏、这个光明的心性,从现在直到成佛之间都是存在的,这一点你又如何受持?……

下面,我一边讲,你们也可以一边思维——

总的来讲,这九种比喻,是分别对应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而说的。

其中,第一个比喻是萎花中的佛像:在枯萎的花中,有一尊非常庄严的佛像,天人用天眼见到以后,剥开枯萎的花、叶,显出光芒灿然的佛像。

喻义对照:佛像被隐藏着,这代表在烦恼中安住的如来藏;包裹佛像的萎败花叶,代表以贪心随眠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天人代表佛陀,当佛陀以佛眼见到众生都有佛性以后,为其说法,去除如枯萎花叶般的八万四千烦恼,显露佛的功德。

一般来说,这个比喻对应未入道的凡夫。

第二个比喻是蜂群中的蜜:在千百万只蜜蜂集聚的中央,有一块上妙甘美的蜂蜜,智者发现了这块蜜,便巧设方便驱散蜜蜂,取出蜂蜜。

喻义对照:被蜜蜂团团包裹的蜜,代表如来藏;外面的群蜂,表示以嗔心随眠为主的各种烦恼;智者代表佛陀,佛陀见众生都有如蜜般的如来藏,就为众生驱开如群蜂一般的种种烦恼分别,现前证悟。

可见,现在我们不能见性,是因为有太多的障碍遮着,但我们都有佛性,这是决定的。所以,从真实意义上说,众生是佛。

有人问:“如果众生是佛,那为什么还要受苦呢?”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佛教所谓的“众生是佛”,并不是说现相上是佛,是说实相是佛;而在现相上,众生是众生,佛是佛。

要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就要涉及佛性的两种清净: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当说自性清净时,所有众生的本质都是清净的,都是佛,虽然暂时被烦恼、所知二障遮蔽着,还不是真正的佛,但本体上就是佛;虽然本体上是佛,但在离开障垢之前,还是众生,只有离垢了才能成佛,这就是离垢清净。比如冰和水,从本性上讲,水的本性是水,冰的本性也是水;但在显现上,冰就是冰、水就是水,你不能说冰是水,只有它融化以后,才是水。

这个比喻,对应已入道的凡夫。

第三个比喻是糠秕中的果实:被糠秕包着的青稞、小麦等果实,是不能食用的,想要食用的人,一定要用方法剥掉糠秕,才能享用果实。

喻义对照:被糠秕包裹的果实,代表如来藏光明;糠秕代表痴心随眠为主的一切烦恼;而去除糠秕的过程,就好比佛陀转F轮,让我们懂得真理,从而突破种种障碍,现前真实的如来藏。

这个比喻,对应资粮道的凡夫。

第四个比喻是不净粪中的纯金:有人走远路,不小心把金子丢在一个肮脏的粪坑中,天人以天眼发现了这个金子,便告诉大家,让他们把金子挖出来享用。

喻义对照:粪坑中的金子,代表如来藏;而这个不净粪坑,则表示我们非常强烈的贪嗔痴等烦恼;虽然如来藏像纯金沉在坑底一样,本来就存在着,但只有通过了解这一真理,然后去除烦恼粪秽,才能展现它的本来面目。

这个比喻,对应加行道的凡夫。

第五个比喻是地下宝藏喻:在一个贫穷人的屋舍下,埋着非常丰富的珍宝藏,但宝藏不能说话,而人也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宝藏。只有当宝藏被勘探出来以后,那个人才知道,即使是以前自己最贫苦的时候,宝藏也一直都在自己的家里。

喻义对照:地下的宝藏代表如来藏;贫穷人的家,代表声缘阿罗汉的无明习气;虽然我们本自具足佛的相好、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就像自家地底下的宝藏一样,但我们并不知晓,只有在通达无我智慧以后,才能将这一切开发出来。

这个比喻,对应声缘阿罗汉。

第六个比喻是果中的种芽喻:在灰色的种芽里,有生长大树的能力,当你把它埋进地里以后,借助于灌溉以及阳光等因缘,它会破壳而出,生芽、扎根、成长为参天大树。

喻义对照:种芽代表众生的佛性,其中蓄积着无穷的精华和力量;而它的壳,则代表见道所断的烦恼;当因缘成熟时,如种芽一般的佛性,便能借助于福慧两种资粮,破除烦恼、展现本来面目,并最终成就佛果。

这个比喻对应见道菩萨。见道者的比喻有两个,这是第一个。

第七个比喻是破衣中的宝佛像喻:被臭秽破衣包裹的珍宝佛像,虽然放在路的中央,但无人知晓。在天人的指导下,大家知道以后,撕去破衣,取出宝佛像。

喻义对照:宝佛像代表佛性;破衣代表见所断烦恼;就像天人为人指示佛像一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解脱其相续中的珍宝佛性。

这个比喻,也是对应见道菩萨。

第八个比喻是贫贱丑女怀中的转轮王喻:一个非常贫贱丑陋的女人,无依无靠地住在一个破屋里,因为偶然与人相交,怀上了转轮王。转轮王,相当于现在一般的国王,他以正法教导世人。贫女腹中虽然怀着国王,但她自己并不知道,只有生下了他以后才知道。

喻义对照:腹中的国王代表如来藏;贫女无怙而住,代表修道所断的烦恼;众生虽然深陷痛苦,无有依怙,但在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中都有佛性,依靠这个佛性,将来都可以成佛。

这个比喻,对应一地到七地的修道菩萨。

第九个比喻是泥模中的金像喻:古代都用泥模铸造佛像,先在泥模中刻好佛像的纹路,再把金子熔化倒入,之后取出时,就呈现一尊完美的佛像。

喻义对照:金像代表佛性本自无垢清净;泥模代表烦恼客尘;佛陀善巧说法引导众生修行,就像剥去泥模一样,破除他们的一切障垢,让众生成就佛道。

这个比喻,对应清净三地(八地到十地)的修道菩萨。

三、了解如来藏有何必要

以上的这种讲解方式,也许稍微有点专业,不过,很多名相都是固定的,不用的话,可能也没办法阐述。而对这些道理,想细致了解的人,可以学习《如来藏经》、《解深密经》、《宝性论》等经论,这样学下来以后,对如来藏一定会形成初步的了解。

这种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让你系统了解佛的思想。

你们也知道,佛在初转F轮时,对如来藏几乎只字未提;二转F轮主要讲万法皆空的道理,但同时也提到了如来藏,只不过,是以不明显、不广说的方式略有提及;而只有到了三转F轮,才明确地提出这一思想。按显宗的讲法,一般是说在广严城等地方传讲;但如果说到密宗,那么在米积塔讲《时轮金刚》时,还有更加细致的阐述。

所以,如来藏是佛的真实思想,也是最了义的思想,不能因为最初佛陀没有宣说,或者只是少分宣说,就认为佛的话自相矛盾。只要你全面了解佛教以后,就会知道,其实这种矛盾是不可能的。

这个“不可能”,并非因为我是佛教徒才这么说,就是世间的学者、智者,他们在公正、深入地研究之后,也都会意识到:其实佛的思想,绝对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样,说矛盾就矛盾了,没有这么简单。

而进一步来说,当你了解到如来藏确实存在以后,就绝对不会诽谤了。这种诽谤不像其他的,佛经里讲了,诽谤佛法的过失是相当大的。

一听说有人诽谤如来藏,我的心里就很痛。你不了解没关系,你不承认也没关系,但你何必要诽谤呢?何必造这种业呢?再说,你不深入经藏,就想当然地批判如来藏思想,又怎么说得过去呢?就算你要批判,也至少得精通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中的相当一部分才行,否则,只是凭空说“不存在”,恐怕没什么分量。

因此,希望大家以后对如来藏有个正面的了解,不要听一两节课、看一两本书、随意翻阅一两个资料,就随便下结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一定要正面了解。如果有了正面了解,甚至能潜心学习和研究,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四、学修如来藏的功德

一说“功德”,也许有些人不太认同,认为这是佛教的概念,但是我想,闽南这边应该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在你们这里,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社会上的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既有的习俗里:就算是不信佛,也都信观音。

这就不像其他城市了,其他的有些城市,你们可能也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信仰。但你们信观音,而且从小就信,有了这样的观念基础,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否认功德的。既然相信功德,而如来藏的功德又这么大,为什么不接受呢?

昨天他们一提“如来藏”,我就很欢喜,觉得交流这样的题目,太有意义了。也许我讲不出什么特别深的道理,但这个思想本身,你们看看《如来藏经》的后面,佛陀说,凡是学习、研究的人,有无量功德,如云:“于此如来藏经典法要,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得福无量……”

所以,以前我看到这些功德的时候,就想:“《如来藏经》这么好,我这一生能不能学一遍呢?能不能讲一遍呢?”

当然,最重要的功德,还是在于开显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

而要明心见性,常常观心很重要。所谓“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你要参禅,双盘、单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的本性;你要念佛,口里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念。所以,心调不好,行为上再怎么做,也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马祖道一的公案:刚开始,马祖大师很爱坐禅,白天晚上常常打坐。怀让禅师见他是个法器,而且度化的因缘也到了,就去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

道一说:“图作佛。”

怀让禅师找了一块砖,在他前面的石头上磨,“嗞嗞嗞——”。

道一见了就问:“师父这是做什么?”

“磨它做个镜子。”

“砖怎么会磨成镜子呢?”

“那你坐禅怎么能成佛呢?”

“那如何才是呢?”

怀让说:“譬如有人驾车,车不走了,你要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听了说不出话来。之后,禅师又为他开示:“如果执著坐相,则并未了达实相……”随后,马祖当下大悟。

那么,他开悟依靠的是什么呢?就是观心,而不是行为。诚如《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了悟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了悟以后,也就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