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经论原文 >> 般若摄颂释 >> 第一品 返回
字体: A- A A+

摄功德宝经释

——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译

嗡索德!

佛陀日亲及佛子,弥勒文殊龙树等,

秉持如来传承示,深中观道师前礼。

于等虚空佛佛子,弟子三世圣者众,

源泉殊胜之般若,敬心善入说彼理。

三世诸佛宣说的所有无尽佛法宝藏之中,犹如心脏般堪为究竟的,就是圣般若波罗蜜多。保存着《十七母子般若》等为数众多的经典,其中的全部内容都完全涵盖在这部《摄功德宝经》中。此经偈颂格律鲜明,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佛经。传讲、听闻以诸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就相当于传讲、听闻了所有的般若。为此,我以纯净之心,依靠诸位大德的窍诀,来解说趋入此经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说空性之理而解释、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两个部分。

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

一、经名句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乙一、经名句义:

梵语:阿雅占嘉巴绕莫达萨匝雅嘎塔

藏语:帕巴西绕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

汉语:圣般若摄颂

阿雅是“圣”的意思;占嘉为“智慧”;巴绕莫达是“到彼岸”之义;萨匝雅为“摄”;嘎塔义为“颂”。

有关经名句义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的附注中了解。略而言之,由于是出世间的甚深法,因此称为“”;证悟万法实相真如的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最,超群绝伦,所以叫“智慧到彼岸(即般若)”,正因为把这样的无分别智慧作为所诠加以阐释的缘故,此经也就得名“般若”;人们依靠这部经,能摄集、拥有世间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一切道果功德,为此称作“”;这部经是绝妙之韵律的偈颂形式(藏文每句有十一个字),由此叫“”。

乙二、译礼: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先前的诸大译师在将此宣说胜义的甚深法翻译成藏语之初,顶礼本尊至尊圣者文殊师利菩萨,目的是为了不起障碍、增上福德。

乙三、论义分二:

一、承接缘起句;二、真正论义。

丙一、承接缘起句: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处圆满为灵鹫山;本师圆满是释迦狮子——释迦牟尼佛;眷属圆满,即声闻菩萨等眷属众会之中;时间圆满,继刚刚宣说《般若十万颂》等完毕之后,本师世尊为了令比丘等那些四众眷属,以不费艰辛轻而易举证悟大义的大乘道果功德,皆大欢喜再度宣法圆满的所诠内容——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时世尊说此等能诠颂……

丙二、真正论义分三:

一、劝勉听法;二、所说法之自性;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分二:

一、真实劝听;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戊一、真实劝听:

心怀喜敬最胜信,除盖烦恼而离垢,

行众生利寂静者,请听般若勇士行。

心怀对妙法纯净渴求的欢之情、带着对讲法者尊重的恭之意以及对听闻大乘的功德利益等坚信不移的诚挚心,遣成为如理作意或受持正法之障碍的贪欲盖1等五的一切烦恼,进成为行持或实修正法之违缘也就是——六度的违品——悭吝等染,以大悲心身体力成办一切众生暂时究竟益、寂静调柔的贤善行请听闻依靠证悟空性悲心圆融双运使相续柔和的诸大尊者之道——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它完全超越声闻等的行境,堪为一切勇士菩萨入定、后得的境。

通常而言,声闻缘觉的果位也是由证悟人无我等不同程度通达空性中得来的,在总说证悟空性的优越功德之际,宣讲了出生四圣的唯一佛母,证悟万法平等性的圆满智慧波罗蜜多,是佛陀的不共因,凭借这一道理也能了达成立究竟一乘等等众多要点。

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从比喻、意义、理由三个方面一一加以宣说。

此赡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

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

如果有人认为:正如刚刚所讲的那样,我们所闻受的般若波罗蜜多,既然是勇士菩萨们的不共行境,那么须菩提等尊者怎么能够传讲呢?

打个比方来说,这个赡部洲中的恒河等所有能够淌,花果园应有尽有的一切长,这完全无热恼中成为群龙之首或者众无有热沙威胁等的诸大龙主夙愿的威神力

如是佛之诸声闻,说法讲法依理诠,

获无上乐得彼果,皆依如来威德力。

上述比喻所说的一样的所有声闻弟子须菩提等,摄略而一切,详细广,凭能抉择的作用理等四种道方式而释,能得讲经说法的究竟果位——不住之涅槃的至高无上,以及证讲经说法的暂时果位预流果等四,其实所有这些如来威德力产生的。

何故如来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学彼,

现前所学如实说,佛威力致非自力。

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如来说的无我法理,作为佛陀弟子的声闻修学它悟以后将自己所学修的教义,也原原本本为他众讲,这一切的一切均是陀的威力,而并不是依靠声闻身的量。

此外,凭借佛陀的加持,从无情法的虚空当中也传出深法的音声,使一切所化众生得以解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佛陀诸如此类的事业是不可思议的。

第一品

丁二、所说法之自性分二:

一、所修之道;二、宣说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分二:

一、解说主要道般若;二、解说五种其余助缘、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分三:

一、略说;二、中说;三、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

一、详解所依法果;二、此品摄义。

辛一、详解所依法果分三:

一、行者身份2;二、所修之法;三、宣说彼果。

壬一、行者身份分三:

一、证悟之差别;二、善知识之差别;三、菩萨之词义。

癸一、证悟之差别分三:

一、基无得之理;二、道无行之理;三、果不住二边之理。

子一、基无得之理3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丑一、略说:

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对菩萨而言,所宣说或所实修的胜般若波罗蜜多,是来自于什么对境、属于什么行者的行境等问题,如果从时间、地点的角度加以剖析、分析,(就会发现)它自身的体性成立这一点实不可得,仅仅是在名言安立中成立。同样,所宣讲的对境或者实修者菩萨也单单是五蕴的聚合罢了,补特伽罗和法的体性,只是在如幻的名言中存在。而且,如果对修行者实修道的本体——所谓“胜义菩提心自性光明”加以观察、分析的话,由于不住一切边的缘故,自体性成实这一点也是丝毫得不到的。当听到宣讲不住诸法、超离一切所缘行境甚深法界之自性的法语,不会有认为“不是如此”执著实有的愚,对讲说空性恐惧,(通达)自性空性与显现不可分割、二谛圆融的这种菩萨有缘分善逝所领会并宣说的甚深慧。

丑二、广说分二:

一、所知对境不可得;二、有境智慧不可得。

寅一、所知对境不可得分二:

一、意义;二、比喻。

卯一、意义:

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倘若如此凭借观察胜义的智慧加以探究,色蕴所摄的五根、五境尽所有显现的这一切,都是众多微尘汇集、积聚的,多体聚合、粗大或整体的本性丝毫也不成立实有;对于极微尘,也可通过分析它有无方分来证实微尘同样无有成实性。由此可知,这种法是现而实的自性。

同样,所有属于自相续或他相续的苦受、乐受、舍受尽所有的一切也都是众多、无常的自性,如果加以分析,微乎其微的一分也成实性可言。与之相同,蕴和蕴自体性成立的法一所有。认知这样道理之所或基础纤尘也不存在。总之心和心所的一切法千差万别,所以不可能存在实有的一法。

刹那生灭之有实法的时际无分刹那,当观察前后部分之时就能证实它并不成立。当然,这些五蕴只是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似乎令人欢喜的显现;如果加以观察分析,那么粗细任何法的本体也不成立。因此,我们要以无而显现梦幻水月等的方式来看待。

有为、无为的一切法都不例外,从自身角度来说丝毫也不成立,仅仅是凭借因缘、缘起力才呈现的。对于无欺显现这一点,如果也依靠探寻真如的正理加以探究,那么就会确定,这些只是受分别念主宰,以心安立为我和形形色色的法,真正成立的某法极微许也得不到。当生起这种定解时,此菩萨就是以所缘的方式安于所知万法中。具备不住一切边的定解妙见,不住一切而行持或者一,由此也能通达“一无所见即真见”、“一无所住即真住以及一无所行即真行……”的所有道理。

了达轮涅诸法自性不成如幻的道理,称为后得如幻之定解,这是相似胜义,是心之行境、有执著相的正见。作为初学者,熟练串习这一点相当关键。

真正实相究竟义中,“自性不成”和“如幻”等等随行语言、分别心的一切行境,都是分别假立的法,也都属于世俗法和虚假法。而究竟胜义的本体是不虚假的法性真性。为此,把显现、空性分别称为世俗、胜义,而一切法无二的法界真实胜义,是依靠各别自证的智慧所了悟的,超越语言分别的一切行境,是入定的行境,诸法本来无生无灭、无取无舍,以平等性的本体如虚空界般显现,这是三世如来及菩萨的伟大佛母,是法界无生的实相,是自性光明胜义菩提心的本体,也是万法的究竟精华。所以,通过对此理毫不怀疑的定解而趋入,无论如何都是至关重要的。《罗睺罗赞般若颂》中云:“无有言思智慧度,无生无灭虚空性,各别自证智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如《中观根本慧论》中也说:“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入定于这样甚深法性中的瑜伽行者,有任何执的法,完全去除心识行境的一切所缘和戏论网,依靠具足全无执著相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相之最的自性光明或自然本智,而证得一切善逝的大菩提。此处,稍微详加解释,以下行文中出现关于遮破色等的所有内容,也要这样来理解。

卯二、比喻: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观无缘灭蕴得,

菩萨通晓如此法,不证涅槃彼住智。

遍行外道派的左扬又名具鬘的人,不管怎么兢兢业业地修行他自己的论典中承许的有我等这种有缘的见解,都不能成为解脱一切束缚的因。于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观见而来到本师出有坏佛陀的面前,请问解脱之道。佛陀为他宣讲了无我的法门,他格外虔诚,坚信不移,结果依靠无缘智慧的圣道而毁了痛苦近取之,或者获了中断轮回相续的涅槃。

任何菩萨通晓如此无缘的道理,不证寂灭一边的涅槃将安于有寂等性的甚深慧中。

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分三:

一、从建立侧面说明;二、从遮破侧面说明;三、摄义。

卯一、从建立侧面说明:

此慧为何属何者?何来思择法皆空,

详察无沉无畏惧,彼菩萨即近菩提。

再者,这样想到,虽然所谓证悟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涅槃,是一切功德的唯一源泉,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对“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何人的行境?是由什么对境中产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观察分析,就会认识到它的本体绝对不成立实有。以此为例,足能思择、分析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这所有以自本体。具足真实的正理而细加以观察后,对空性之义有迷惑不清的昏,对甚深法性畏惧那位菩萨真正圆满菩提

卯二、从遮破侧面说明:

设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识蕴而行持,

思此蕴空而菩萨,持相非信无生理。

假设明明不了解一切万法原本空性的意义,而对于色法的本体完全成立之,同样,对于蕴、蕴和蕴,以实执之想而行持,并且依靠理证加以分析而量“所有的自性即遮破所破实有的无遮性,仅此就是实相”,然,这样的菩萨实际上没有安住于实相远离增损、超越分别念行境的意义中,是在行有缘的,而并对寂灭一切有相戏论的无生甚深法界之获得了诚挚的信心,我们要知道,他还被所缘相执束缚着。

卯三、摄义:

非色非受非想行,于识不行无住行,

彼不缘行智慧坚,具无生智胜寂定。

上述的真义是说,任何人执为色,同样,执著为,又执著为,对于识,同样也以执著体性成立的方式而,总之对蕴等任何法,均不行持有无等所缘的相,一不管行持任何法都不想“我在持”,因为远离一切执著的无相智慧得以固的缘故,备证悟无生智慧的此菩萨,将得到“勇行”等最胜寂等持

子二、道无行之理:

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

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

某位菩萨修行如是所说之道的时,相续极为寂静他是的诸位如来所授记将证得无上圆满菩提的,这样的菩萨没有我入定于空性中或者从中起定”的法。这是为什么呢?为他已底了一切自性是无二之法性等性的缘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无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缘,此即行持胜般若。

如果行这样的法理,就是在持一切善逝慧,原因是,这位菩萨完全了达“对任何法皆”就是正的妙。所以,他不论行持道等任何法,对于所行的法、行持与行持者都不缘执,种方式,就是行持最殊般若波罗蜜多。

子三、果不住二边之理分二:

一、意义;二、比喻。

丑一、意义:

何法非有彼称无,凡愚观其为有无,

有无此二是无法,菩萨知此则定离。

在宣讲这一切法自本体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所有假立的法有自性这一点时,贪执名、相的者们,察分析义以后,要么执著增益为有之边,要么执著损减为之边,而无法领会到离边的实相。其实,在真实义中,所谓的有无这两者都同样所得之法。远离有无是非等凡夫俗子的一切增益戏论、圆融双运、一无所住的意义,是无余寂灭诸边和承认、各别自证之境。任何菩萨如果充分理解到不分别有无之法界的一含义,那么必一切边。

丑二、比喻:

此知五蕴如幻术,不执幻蕴各相异,

离种种想寂灭行,此即行持胜般若。

处在学道阶段的菩萨,晓以五蕴为例的一切法现而不实犹如幻术术和蕴执著为相异、有真假之别的他法,认识到五蕴本身与梦幻等一模一样,进而远人执与法执的种种想寂灭戏论而持,这就是行持最殊般若波罗蜜多。

癸二、善知识之差别分二:

一、所立;二、所破。

子一、所立:

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

由于一切菩萨具足外内摄持的缘故,于胜乘之道中不会退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既备外摄持——以智慧指明万法无有自性、以方便宣说一切善根回向遍知的智慧之理的善知识,又足内摄持——自己渴求获得遍智的心和三轮清净的胜观,这样的行者,听一切佛陀之生——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全无畏惧,完全能接受般若真义。

子二、所破:

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

与刚刚所说的内容恰恰相反,任何初学者,止诽谤胜乘义的恶友,自己的智慧尚未成熟而依赖仰仗他者,这种人就如同没有入窑焙烧的一经接即刻坏一样,将从胜乘道中退失。

癸三、菩萨之词义分二:

一、一般菩萨之词义;二、大菩萨之词义。

子一、一般菩萨之词义:

何故此者名菩萨?能断贪求尽诸贪,

无贪获证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萨名。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这种行被取菩萨呢?

由于依靠随入法界自性的闻慧等智慧,无余斩对色等万法的耽著或执,并且希完全去掉、除对所知法以实执著的分别念及种子,执而获证最终诸的大菩提为此这种修行者赢菩萨称。

子二、大菩萨之词义分二:

一、堪为众生之最;二、披大盔甲。

丑一、堪为众生之最:

何故彼名大菩萨?堪为有情众之最,

断众生界诸重见,是故得名大菩萨。

如果有人又问:为什么那种行者被取大菩萨呢?

由于救度一切有情的发心和证悟深法的智慧广大,堪为处于世间界中类别繁多无有限量、不可估量的有情众之最,而且所有众生界的我和蕴等所有见解从无始以来久经熏习,难以推翻,无边无际,多之又多,由此称为“重”。这种行者依靠宣讲无有所得的深法绝、遣除众生界所有重见解,为此得名大菩萨

丑二、披大盔甲分二:

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披甲之理。

寅一、真实宣说:

大施大慧及大力,趋入诸佛胜大乘,

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萨。

不仅仅是刚刚所说的,而且由于披大铠甲的缘故,也得名大菩萨。是什么铠甲呢?不贪著所拥有的一切,具足慷慨博施的布施铠甲;具备断除破戒的大心或者的戒律铠甲;具备安忍等其余四种铠甲而摧毁心烦意乱等各自违品的广趋入并具足一切佛陀的殊胜大乘从发心到遍智之间的道果。总之,实修六度之道,对于犹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大乘无余道法,披上永不退失的大铠甲,铲除十方一切世界中的见解稠林,救离恶趣等等,精进伏恶的所有术。为此,得名大菩萨

寅二、宣说披甲之理分二:

一、比喻;二、意义。

卯一、比喻:

幻师十字街幻变,多士众首斩千万,

所杀如是菩萨知,众生如化无畏惧。

关于披上菩萨之盔甲的方式,就是无所畏惧、无所怯懦的自性,比说,魔术师在十字街幻变出各式各样的形象,表演把许多人断多达千万数的魔术。当时,所杀的那些人只是魔术的幻变,因此不管他们受怎样的苦,为数多么可观,也都如此被看作是虚假的,同样,菩萨完全晓遭受漫无边际巨大痛苦的这所有众生均无有成实同幻的形象,从而那些菩萨尽未来际,肩负起无边无际众生的利益而毫无畏惧

卯二、意义:

色想受行以及识,未缚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无怯心,此是正士胜铠甲。

一切众生犹如魔术幻变的原因也是如此:所谓的有情单单是依靠这个五蕴而假立的,在真实性中,色、想、受、行、识,谁也不曾它,谁也脱它,因为这些五蕴在胜义中本不存在的缘故。自本体不存在,无缚无解犹如虚空。了达此理以后对仅仅在世俗名言中实际修行、行持菩提懦之实堪所有真正行者最殊铠甲

壬二、所修之法分二:

一、略说大乘之本体;二、广说彼之自性。

癸一、略说大乘之本体分二:

一、名言中以本体作用而解说词义;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子一、名言中以本体作用而解说词义: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

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把它取菩萨的大乘呢?

行者驭着大乘,能使一切所化众生抵达涅槃果位,为此,以坐骑的意思而称为“乘”,因为通过此道,能把自他通通运载到究竟果位。的本体,给无量众生提供良机,宣说二十空的自性法界犹般甚深的本性,好似无量宫一般具足等持、总持、波罗蜜多等无量广大庄严;趋入大乘法理的作用是以无漏之乐令无量有情获暂时的心和究竟果位——不住之涅槃的乐。为此,称为最胜乘或者大乘。

子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谁乘去所不可得,谓趋涅槃实不得,

譬如火灭无去处,因是称说彼涅槃。

胜义中,任何行者驾驭大乘往果位的方不可得

如果有人问:那么,为什么说“依靠此乘将去往涅槃果位”呢?

那只是说在名言中,而在真实义中,所的“趋涅槃”也实不或者一无所得。比如,木柴用尽焰熄时,它所的其他方所有。同样,以颠倒迷乱的分别念灭尽的这种而称说行者趋入涅槃”。

癸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

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二、彼之摄义。

子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分二:

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

丑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

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修道的那位菩萨,在前际——过去时或者轮回阶段,后际——未来时和无学位,现在正处于学道时期,不管是哪个阶段都,因为行者自本体原本未生、以后不生的缘故。三时之相清,以任何法也不可立其差别。所谓的菩萨,在真实性中是无为法,并有将他安立为修道者或得果者等的名言戏论。通达了此理,这就是行持最殊般若波罗蜜多。

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分二:

一、所行;二、所止。

寅一、所行:

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菩萨通晓世俗和证知胜义而行持的候,通过分析诸法因、果、体,而思维原本无生的意义,这般行持并安住。那是怎样的呢?尽管生无缘大悲,但也没有众生这就是行持最殊般若波罗蜜多。

寅二、所止:

若起众生痛苦想,思利众生除痛苦,

执我众生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假设众生起实有想,同样生起痛苦想,并且思量:我要益一切众生,解他们的痛苦。以耽著的方式妄执我众生的菩萨,没有逾越分别念的范畴,样并不是在行持最殊般若波罗蜜多,因为他处于有缘的境地。

子二、彼之摄义:

知诸有情与我同,知一切法如众生,

无生与生不分别,此即行持胜般若。

菩萨了知犹如自身自性不成立一样,一切有情都与我,也了知一切有情无有自性那样发心等万法都是如此,对于无生与生分别,安住于二谛无别的实相无戏论之义中,这就是行持最殊般若波罗蜜多之处。

壬三、宣说彼果:

世说尽其有名法,普皆离生真实灭,

唯得无死妙本智,故名般若波罗蜜。

如果有人问:无分别智慧所得是什么呢?

间上能够表达尽其有法称,从色法到遍智之间的一切远离胜义中真实性中灭的边,从而安住于无生无灭平等性中,能获得永无退失、唯一无死或微的佛陀无分别本智,也就是一切法中微妙、究竟、无上的本性。所以,证悟一切法无所得的此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道中至高无上的。

辛二、此品摄义:

菩萨无虑如此行,知具妙慧住等性,

彻了诸法无自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某位菩萨,对自己的圣地坚定诚信,有怀疑、顾如此行持所宣说的法理,由此可,他就被称为有殊胜妙慧者。他安于诸法等性中,达如此基道果一切法无自性平等一味,这就是行持最殊般若波罗蜜多。

第一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