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4 只为一颗“心” >> 不共内加行与往生法-问答-中国文化书院3 🎬 🎬 返回
字体: A- A A+

中国文化书院现场问答(三)

(一)问:老师好。我四次进藏,三次是骑自行车走阿里线。那里有一座冈仁波切。当地人说,它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都奉为神山,转一圈可以洗清一生的罪责。我转了两圈。但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可信?

答:转神山有很大功德,特别是冈仁波切,我也很想去朝拜。在许多上师的传记中记载,作为修行的一部分,他们就常常转绕冈仁波切,还有匝日神山、湖心山等,这些地方加持力很大。

至于当地人的说法,如果是了义的,确有其事,那么只要你的心清净,也像大德们一样完全具足了相关的对治力,就一定可以清净。即使做不到这么圆满——毕竟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修行力量也不同,但清净相当一部分罪业是没问题的。

(二)问:我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两岁,请问您在小孩教育方面,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叮嘱?

答:对于孩子的成长,现在大家提倡从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不能缺少,尤其是家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但北大、北师大的专家们认为,自从古文化传统失坏以后,现在的课本中就缺了这些内容,怎么为人处世、怎么做人,没人教、也没人重视了。所以我建议,家人可以安排孩子们学一学《弟子规》、《三字经》,甚至是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从小为他们植入一种道德理念和因果观念。

学校里也有这些就好了。有这种意识的老师,你们可以讲讲故事,孝顺父母的故事、关爱他人的故事,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这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会有很大启迪。光是靠ABC或考试分数来评判他,可能日后也很难有一些大的出息。

现在的人才,人很多、才很少。招的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学历不错,但一做起事来,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没有,这不是个小问题。他们自己也苦恼:读书这么多年,知识学了不少,但有些东西一点没学到,都二十几岁了,为什么一面对社会就这么可怜?

所以,要教些什么,还是要考虑的。

如果在家里、学校里都能推广儒教和佛教思想,让孩子们从小有个善良人品,其他的就不用操心了。

(三)问:仓央嘉措的诗里有一些关于情爱的内容,我不明白,请问怎么理解?

答:有真实菩提心的人——菩提心也是爱,没有占有心的爱,像有些佛菩萨化身,他们随逐众生因缘进行度化的时候,可以作种种示现。但这是方便,“犹如日月不住空”,他们虽然这样做,却不会执著。

而我们作为凡夫,凡夫没有圣者的境界,凡夫的爱总是要占有,有自利心,所以不能效仿。

(四)问:从几年前您号召爱心活动以来,我就积极参与了小动物的保护活动,也救助了很多流浪动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不关爱动物,甚至伤害动物,请您对他们做些开示,也为我们提些建议。

答:台湾有很多保护流浪动物的协会和组织,我们这边目前还比较少。我们保护动物,是因为它们同样有感受,有苦有乐,甚至有爱有恨。

前段时间有则新闻:重庆一户人家的窗台上来了一只母野猫,它在窗台上生了五只小猫。母猫天天出去找吃的,回来喂它的孩子,就这么过了几个星期。

但是有一天,这家的一个人起了恶念,把那些小猫从窗台上推下去,全部摔死了。母猫回来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衔着那些小崽崽的尸体,爬上楼梯一个一个地放在这家人的门口,就离开了。一个月后,推小猫下楼的那个人得了非常严重的皮肤癌。

这是一起真实事件,在当地家喻户晓,他们说这就是动物的报复,谁杀了它的孩子,它也会报复。

如果说这是因果,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你想想它的感受,怎么会不痛苦?怎么能不恨?保护动物意识比较弱的人,常常以为伤害动物、杀死动物是无所谓的事,吃掉它们也理所当然,但当你知道它们也有感受的时候,会不会生起一点悲悯?

它们和我们人一样。很多人觉得救人功德无量,甚至舍己救人,其实救护动物也一样有功德。像你们救护那些流浪动物,保护它们、喂养它们,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善事,做得越久越好。

在一个项目上做久了,人就会有经验,方方面面会考虑得比较周到,功夫下到了,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以后,会出现真正的成效。否则,今天想这个、明天做那个,到头来可能一事无成。

总之,你们帮助动物我很随喜。西方国家的动物保护观念很成熟,像法国、西班牙那边,他们去年就以裸体示威游行的方式,抗议人类虐待动物。

我认为,这是在捍卫一种平等——动物和人一样知苦知乐。他们已经明白了,但我们还不知道。

(五)问:我有一只藏獒跟了我四年半,感情非常深,我把它当儿子一样。但是在我三个月前出差期间,它从公司的四楼上跳下去了,腰椎摔断了三节。我立即从外地赶回去,陪了它四天,没睡觉,把它抢救了过来。但最近它又开始自残,身上能咬到的地方,骨头都咬出来了。两家医院的几位医生和周围的所有朋友,都建议我给它施行安乐死,但我心里非常矛盾,下不了决定,您就简单告诉我,是让它继续活着,还是让它去?

答:让它继续活着吧。如果直接断了它的生命,有很大的过失。

(六)问:顶礼堪布。我的一个朋友怀孕,几个月了,但在医学检查时发现孩子有缺陷,医生从优生优育角度,建议把孩子拿掉。但我的朋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这段时间非常痛苦,因为她知道堕胎就是杀生,罪业相当重。请问这件事该怎么抉择?

答:佛教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其价值,不仅是人,对任何一个众生,我们都不能说“这是可以杀掉”的。建议堕胎的罪业非常大。

(七)问:我身边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师兄,她闻思《大圆满前行》和《入行论》三四年以后,出离心已经修到一定程度,最近想剃度出家。但是汉地寺庙对年龄有规定,所以她想到学院出家,之后以出家身份在家里修行,请问这样行吗?

答:像她这种年龄,以出家身份呆在家里修行应该是可以的。出家也不一定要到学院,哪儿都行,受个沙弥尼戒对修行有帮助。不过,这要家人支持才行。

在我们藏地,出了家的人回到家里会受欢迎,但是还俗不行。有个人还俗回家,家人说:“你不要呆在家里,给我们丢脸。”他只好出门打工。但汉地正好相反:“你出家了就不要回来,给我们丢脸。”

如果她也是这种情况,出家不一定方便,以在家身份修行也好。要是有家人支持,带着出家身份在家里修,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八)问:我们在吃饭应酬时,同席的人一般都不信佛,他们要吃肉,要吃活鱼、活虾,我劝过几次,但很少有人接受,请问怎么避免这种饭桌上的杀戮?

答: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我们周围还是不信佛的人多,肉食的诱惑这么大,让他们不吃肉、不杀生,是不太现实的。六祖大师也是在猎人堆里吃肉边菜,没办法的话,我们也只能这样。

有位法师开玩笑说:“现在有人吃肉边菜,久了,会不会吃菜边肉?”

是挺苦恼的,一边要学佛,不能吃肉,一边又要工作,不得不随顺大家的习惯,但我建议你们还是坚持吃素,这是个好传统。

这个传统从梁武帝开始,符合大乘教义,对生命也是最直接的保护。比如,今天我们一百人吃饭,要是大家都吃肉,一顿饭,一头猪的肉不够。你们想想,生活里顿顿吃肉要威胁多少生命。有本书里说“吃肉就是吃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

不过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在我们藏传佛教中,因为藏地的条件恶劣等原因,吃肉的习俗一直存在,但如今很多大德也提倡素食,学习你们汉传佛教。我们学院开法会时,好几万人一起吃素,平时吃素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说在佛教传统中,吃素是因为慈悲,推广起来不难,那我们让身边人吃素,其实也符合现代医学、营养学的进步理念。他们认为,肉食并不适合人类,素食的营养足够。

“牦牛吃草,但长得很壮”,这虽是我常说的玩笑话,但时下很多人的素食实践也让他们了解到,吃素的体质是最健康的。

不愿吃素的人,主要是吃肉的习气重,一顿不吃都不行。我在家乡办学校时,和县领导开了几天会。领导随顺我们天天吃素,但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我陪你们吃了三天素,都吃拉肚子了,你们佛教太苦了……”

“不会吧,”我说,“汉地那么多佛教徒天天吃素,身体都很健康,跟这个没关系。”

(九)问:因明里讲“已决识”是非量识,而麦彭仁波切认为它是正量识,这该怎么理解?

答:“已决识”是因明里的专用名词,它的意思是:前面的识已经了知、决定了,后面对此再次了知的识,就是已决识。萨迦派认为这种识是非量。

但格鲁派的克珠杰大师诘难说:如果已决识是非量识,那佛陀的遍智在第二刹那的认知,是已决识还是非已决识?如果是非已决识,那就和第一刹那的认知不同了;如果是已决识,那岂不也成了非量?

麦彭仁波切也认为已决识是正量,因为前一刹那所认知的对境是真实的,而在这种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第二刹那再去认知时,刚才那种了解依然还在。比方说,当你第一刹那认知了“诸法无常”,第二刹那去忆念上一刹那所发现的真理时,也一样符合实际道理。

当然,萨迦班智达认为它是非量,是基于这么一点:就是后识去忆念前识的时候,前识已经过去,而此刻的了知没有新的对境。

所以,认为已决识是非量也好、正量也好,都不矛盾,只是抉择角度不同而已。

问:我一直有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我特别耽著以前做过的事情,常处在一种回忆状态里;同时对未来也很执著,明天要做什么,今天会不停幻想,这是不是成了三心可得——过去心可得、未来心可得、现在心也可得?这种徘徊状态让我非常苦恼,而且耽误了很多宝贵时间。学了因明之后,我想用这些道理分析自己的心,遣除那种分别念,但一直没什么效果,怎么办?

答:你刚才说的这些心态,因明里是有相应的分析,像不悟识、颠倒识、犹豫识等等。但你要用得上,可能还要学得再系统、细致一点。

最好也学点中观。以中观的观点看,虽然你的回忆让过去的场景浮现在脑海里,你计划未来时让未来的画面也历历在目,但这并不表示三心可得。

三心是不可得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心的本体层面,一丝一毫的法也得不到,不仅过去、未来,现在的心也是假立的。

当你心里浮现了过去或未来,并不是说你已经得到这些了,而只是说:当过去的经历或心情呈现时,你的心就成了回忆状态,但你所回忆的东西,现在这个时刻并不存在;当未来的计划呈现时,它也只是你现在心里的一个计划而已,并不是未来的心来到了现在。

这些分析有点细,不过学因明就是要让智慧越来越细,要细致入微。心太粗了生不起正见。

(十)问:请问什么是“即心即佛”?

答:《六祖坛经》里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虽然在显现上有凡夫和佛的差别,但从心的本体上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既然心是佛,按《宝性论》的观点,这颗心在当下就具足一切相好、一切功德。而《大幻化网》更直接说:“除此自心外,勿寻他佛陀。”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你不必另外寻找其他的佛陀了。

因此,“即心即佛”是完全成立的。

问:我经常听一些法师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个我一直不太明白,您能不能帮我开示一下?

答:这是《金刚经》等般若经典的究竟观点:

从显现上看,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是为了让我们度越一切分别妄心,在这个层面,法也好、心也好,都是有的;但从本体的角度来看,既没有心也没有法,既然没有心,也就不用法了。

然而,本体和显现又是不分离的,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本体上不成立,但显现上还是有假立的法。菩萨通达了这点后,虽然在行六度,但他不会住相,这样才真正成就一切如来正等觉之因。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理解心或法的显现,与它们的本体是不二的。

比如这个瓶子,从显现上讲,我们看到的是瓶子;但你进一步了解它的本体,物理学家说这是粒子,佛教说这是空性,或说与空性无离无合的法性。

既是瓶子又是粒子,怎么结合起来理解?既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既是有又是无,不矛盾吗?

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们觉得矛盾,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念还没有和那种了解事物本质的智慧相应,一旦相应了——或说开悟,也就不矛盾了。为什么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我们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相应了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

相应以后,就了解了。你看这个麦克风,不管谁来分析,它的里里外外无非是微尘,没有真实体性;但在显现上,你又不得不承认它的缘起假合。这就是缘起性空——虽然有显现,但这个缘起显现的本体是空;虽然是空的,但可以依缘而起,成立显现。

释迦牟尼佛最伟大、最不共的地方,就是他证悟并开示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很奇妙,所以龙猛菩萨说“奇哉诸佛微妙法”,他这样赞叹佛陀。

问:“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那在这种状态上,就不用佛法了?

答:对,这是从本质上讲的,因为心不存在,所以也谈不上用佛法。但在显现层面是要用的。

问:那我们众生什么时候就不用佛法了?

答:真正证悟的时候。

(十一)问:做弟子的该如何找根本上师?一定要去藏地吗?

答:现在找人都是上网找,你可以到百度上搜索根本上师。(众笑)

问:有个师兄说,传密法的叫根本上师,对吗?

答:也不一定。一般来说,为你灌顶、传密法、讲窍诀的上师,可以称根本上师。还有就是,如果你依靠某位上师的教言——无论你是否见过他,让你在心性上有所证悟的上师,也是根本上师。

比如晋美朗巴(智悲光尊者),他在阅读《七宝藏》时开悟,于是他天天祈祷。后来在桑耶修行时,无垢光尊者在他的境界里显现了三次。他在很多著作中也说:“我的根本上师就是无垢光尊者。”

所以,依照前辈上师的教言,即使某位上师已经圆寂了,但你依靠他的法本开悟的话,这就是你的根本上师。而我刚才说上网,也是让你们上网看法本,也许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找到你的根本上师。

找上师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到藏地。但不管怎样,最好能找到一位真正的开悟者,由他作为自己有缘的根本上师。

(十二)问:有了出离心的人,怎么看待他对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答:不少人以为,对家人不管不问就是有很强的出离心,其实不是。《三主要道论》里说: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会对今世生起厌离;修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会对来世了无执著,这是真正的出离心。

有这种出离心的人,不会贪执荣华富贵,也不会计较荣辱得失,而是甘于过平淡生活。在平淡生活中,他也会按世间规则行事,该承担的都会承担。更进一步的,他会生起菩提心,那时候,他对父母、子女乃至所有生命都会像对待菩萨一样,恭敬随顺。

所以,出离心不是冷漠的态度,它是一种智慧,甚至是家庭和合的顺缘。

(十三)问:我是一个佛教初学者,您讲了这么多前行修法,但我们工作很忙,每天要怎么修?

答:这些修法在一天里全部修完,是很困难的,一步一步地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皈依、发心,一段时间里就修一个法,次第修完。

同时,每天也可以念一遍《开显解脱道》。昨天晚上我们就念了一遍,七八分钟,算是修了一遍。

你们修一遍五加行可能要一两年或更长时间,修完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专修其中的一个修法。

(十四)问:念阿弥陀佛的人,没修过刹那往生法,出了车祸突然离世,或在睡梦中死去,能不能往生?

答:平时念佛的人遇着灾难时,如果还有念佛的想法,一想到阿弥陀佛,依靠佛的发愿力和自己诚心祈祷的力量,也可以往生,这也是刹那往生法。但如果是在睡梦或者昏迷中死去的话,可能谁也没办法。

(十五)问: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答:愿大力大。龙猛菩萨说,真有菩提心的人,即使行为上没有在利他,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我们心力弱,主要是因为自私自利心的牵制,多了解利他的功德和自利的危害,心力慢慢就大了。心力一大,能力也就大了。

我有这种感觉,不管是做慈善还是办学校,一发大心,好像各种资源和因缘就来了;不发心的话,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什么都做不成。

(十六)问:有个年轻人失恋了,得了抑郁症,想自杀。一位禅师开示他说:“你现在的恋人离开你,是你们上一世的因缘所致。你的前世在海滩上遇到一具裸体女尸,当时你帮她盖了一件衣服,所以这一世她回报你,陪你度过了短短一段时间;另外一个人经过时把她掩埋了,所以她会陪那个人度过一生。”我想问的是,前世没有给人盖过衣服,也没有掩埋过,这一世怎么办?如果掩埋过好多人,怎么办?

答:这个问题你应该问那位禅师。如果他有宿命通,了解前世怎么怎么、今世怎么怎么,一定会有答案。

让我说的话,一个人失恋或者得了抑郁症,有些的确是因为前世的因缘,但不是百分之百,即生的因缘也有。但不管是什么因缘,失恋后不需要自杀。我常说,人生的路有很多,不是只有一条,你这边失恋了,往那边走走,应该会有新的生活。

和你的故事不同,《释尊广传》里有这么一则公案:一个痴情女人因为丈夫死了,便神智失常,背着他的尸体在尸陀林游荡,等尸体变成了骨架,还背在身上。当时佛陀转生为一名医生,叫革夏巴。他见了这个女人心生悲悯,于是也背上一具女尸,来到她的面前。

等彼此熟悉后,他趁女人睡去时,把女尸和她丈夫的骨架绑在一起扔进河里,然后大叫起来。女人醒了,他朝她大喊:“你丈夫把我妻子拐走了!”女人见状,嗔心大起。革夏巴安慰她一番,她就恢复正常了。

所以,人和人的感情,如果我们了解它的本质,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相遇而已,十年、二十年后回头看看,有些执著是非常可笑的。

(十七)问:我最大的心愿,是在川藏云贵那些地方建一所希望小学,但不知道他们长大后能否皈依佛教。有师兄说还是供养上师和建寺庙好,这才是弘法利生,请问上师,我该把精力放在哪方面?

答:是建学校,还是造寺庙,你最好自己决定。如果要建学校,孩子们长大后皈不皈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学到文化知识,有前途,有个快乐人生。我自己建学校的目的就是这个。

不过建学校不容易。刚开始要建,建好后要运行,运行过程中要维护,方方面面要观察好。建寺院也一样,但主要看对弘法利生是不是有利。

(十八)问:无常说起来简单,可是面对起来特别难,尤其是当我们的父母子女突然离世时,好像完全没有准备。希望堪布再为我们开示一下这个道理。

答:我也认为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无常就在身边,自身也好、周遭也好,谁都逃不过无常的威胁,但有些无常真的来了,还是很难面对。不过有个无常观念,修行人也好,非修行人也好,时时刻刻有这么一个观念,总归是好的。

乔布斯说:“我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

就我个人而言,其他修法不敢说,但无常是天天要修的。每次看到历史上高僧大德圆寂、帝王将相作古,我会修无常,看到身边的年轻人送老年人、老年人送年轻人,我也会修无常。

时时处处都是无常。倓虚大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说,有一家人正结婚时,一个人死了,婚礼成了葬礼;前段时间我一个同学突然去世,本来过得很好,说没就没了;这两天我们聚在一起,分别后有些还能见面,但有些可能再也见不到了……这就是无常。

人生就是一本无常教科书,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无常的角色。只要常常这样观修,提醒自己,自然会有一种面对无常的能力。这是境界,不是简单的认识。

所以古德说:“如果要专修一法,就修无常。修无常,最初可作为你进入佛法之因,中间是你精进修行之缘,最后则成为你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