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7 寻觅失落的文明 >> 如何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问答-美国哈佛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美国哈佛大学问答

〖2013年4月15日晚上〗

(一)问:请问,为什么要关心、悲悯我的敌人?

答:按照菩提心的观念,敌人是在恶业的驱使下,身不由己地伤害我们,所以非常可怜。对待他们也应像对待父母一样。

对敌人生慈悲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正如《入行论》“安忍品”中所讲,通过修行,总有一天,在见到敌人时,会像见到父母一样欢喜、亲切。

只要修行,谁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问:我是校外的,对佛教比较感兴趣。我一直想知道,您怎么定义生命的界限?您的慈悲心是否会遍及植物?因为植物也有自己的觉知。

答: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植物和动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生命不是由五蕴组成。

虽然有些科学家会说:植物有生命。但这种生命对外境的反应,是水、营养、温度等因素变化而引起的。虽然同被称为生命,却与五蕴组成的动物生命内涵不同。

(三)问:我想知道,是否能在缺乏智慧的同时,拥有真正的慈悲心?

答:佛陀讲过,慈悲和智慧,二者缺一不可。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菩提心,没有讲智慧。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智慧。不要说佛法,哪怕行持世间法,也同样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会不懂取舍。

但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这也不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毒气、炸弹的使用,使很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发明这些武器的人,就是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的典型。

所以,只有慈悲不行,只有智慧也不行。

(四)问:您在演讲开始时,特别提到佛教学术研究与实修的差别,同时也提到实修的重要性,强调将法扎根于内心。

学术界研究佛法,往往是以学术化的方式在进行研究。像哈佛这样的高等学府,也有佛学研究的科目。但由于众多历史原因,特别是要追溯到西方学术界的启蒙运动,从那以后,便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要成为受人尊重的教授,就不能把研究与信仰混为一谈,不鼓励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宗教产生个人信仰。他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术研究上,很难真正承认自己是实修者,并同时呈现出学术研究与修行两个侧面。您对这样的学者有什么建议?

答:作为一名研究者,不能只是一味地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实修要结合。藏传佛教的修行人,不仅仅是实修,还要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依靠辩论、研讨、分析等方式,精通各种理论。

我去过很多学校,但像藏地那样的学习方式,现在还为数不多。当然,我不是说只应该修持、不能研究,而是既要修持也要研究。

如果只研究而没有修持,即使在学术界得到一些名声,却不能以此帮助别人,对社会也不会有非常大的意义。就像现在的很多富翁,财产只是自己享用,却无法用来造福社会。

所以,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菩提心,只是将它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就很难造福人类。到头来,连自己的事也会很难办成。

(五)问: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如果进行交流,这边是一个想法,那边是一个想法,就没办法达成共识。那我们应该怎么慈悲、包容,需要统一每个人的想法吗?

答: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想法,三十头牛有六十只牛角。”每只角的长法不同,每个人的思维也不同。尽管如此,但就像美元对任何人都有价值一样,在有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人类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

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高官还是平民,对善心、菩提心、利他心,人人都需要。不要说对人,对动物也是如此。哪怕每个人的利他标准不同,但利他行为都是有价值的。

(六)问:我来自拉萨,是布兰戴斯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我来到美国以后,真切感受到家乡的经济与生活水平非常落后。我常和家人开玩笑说,如果想改善藏地的现状,必须成为领导者。这种想法,究竟是源自慈悲还是欲望?

答:如果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真心想成为一名高官,以便更好地帮助人民,这是利他心、慈悲心。但如果最初发心是为了利他,一旦当上了官,变得只想为自己服务,这就是自私的贪欲。

进一步说,贪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哪怕真是为了利益整个藏民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着想,看起来似乎是慈悲心,但因为包含了我执的成分,也是一种贪欲。

这个问题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不仔细观察,有些东西就会混淆不清。

主持人:

与堪布的交流到此要结束了,感谢大家今晚的到来。让我们诚心祈愿:今晚共同积累的功德给全世界带来利益。谢谢!再次谢谢索达吉堪布!感谢多吉为我们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