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0 年轻人也需要佛教 >> 为什么要利他-问答-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为什么要利他——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佛学问答

『2013年7月20日』

问:有时因为习气,遇到某个人或者某些环境时,就无法做到利他。请问,在逆境中,如何仍能做到帮助他人?

答:这个问题,前面讲的五种力中的串习力就是答案。

仅有利他心不行,一定要时刻串习、长期修行。如果能坚持不懈地修行,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此时,即便遇到逆境,比如面对故意陷害或欺骗你的人,你仍然能做到去帮助他。

昨天有个老师讲,她带女儿去看病,有人把她的银行卡和包都偷走了。刚开始她心里有点不舒服,想:我的孩子病成这样,还有人来行窃。又转念一想:应该修利他心,我已经学了多年自他交换,连这种情形都不能转为道用吗?心态一调整,不但对盗贼没了怨恨心,而且把善根回向给他,“但愿我的这个小礼物,对他有帮助”。

如果没有平时长期串修的强大力量,这是很难做到的。

就像有人觉得身体很好,但如果平时不锻炼,参加比赛时,就不知如何应对。以前有个学过少林功夫的和尚跟我讲:我自认为身体很好,在比赛中应该能打赢,但因为没有锻炼,最后反而输了。

所以,如果只是自认为修得好,而缺乏长期串习,真正面对对境时可能用不上。

问:一般在西方,人们会把做义工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选择一到两种可长期做的义工。此时就会面对一个问题——做义工和闻思修如何协调。一方面,如果放弃闻思修,发心时难免会生烦恼;而如果偏堕到另一边“我先修行,再利他”,也不合理。

答:如果自己的修行比较稳固,那做义工确实很好。很多人认为,利他虽然很好,但会耽误修行。也许是有一点耽误,但修行不好的人,即使没有去利他,也修不好,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有人说“我没时间做义工、没时间发心,我要修行”,但实际这只是一个借口,他可能也并没有真正去修行,很多时间都在散乱和放逸。再说,发心只是利用部分时间,其他时间可以修行,不一定一天二十四小时全部利他。因此,我在不同场合也经常强调:要尽量参与到利他的发心团队中。

所以,我给你的回答是:修行人需要利他,尤其年轻人更需要。这对自己是一种锻炼。

所以当自己心理上稍微能适应其他众生时,还是要积极参与利他。这实际也不会耽误修行。

问:拿钱布施亲朋好友,但他们反用这些钱造恶业,那么自己圆满布施的同时是否也害了其他人?

答:钱财布施给众生后,众生用它来做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没必要过多去追踪。

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最初的正确发心:觉得这个众生很可怜,我舍得把钱给他。钱给他后,就归他所有。此时即便他去造恶业,也不会成为你的罪过。因果律中,本来也是如此。

另外,利他的方法非常多,除财布施外,法布施也能真正利益众生。

法布施就是传播真理。其实这方面每个人都有责任。汉地众生非常多,但很多人的内心是空的——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信仰,所做大多是违背因果的,以此今生和来世都会感受痛苦。

比如,我们自己学佛后才明白,以前不学佛时的行为多糟糕。小错误倒不要紧,比如说个小妄语、开车闯红灯等,但最大的错误就是害他害己,这些行为会导致自己今生来世的很多痛苦。

推己及人,见到身边很多人行为颠倒时,应逐渐给他们讲一些因果的道理,引导他们断恶向善。

我看城市里的人,说难听一点,像蚂蚁窝里的蚂蚁一样,每天都是自私自利地忙碌。每次在香港的街上都有这种感觉,好像每一个人的心里就是“我我……”,帮助他人的心丝毫没有。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没有,但大多数人从早到晚都是为“我”而奔波。第二天又重新这样,这就叫轮回。从小到老之间一直不断累、累、累,最后死的时候已经不累了,那时正式休息,大休息了。

世间很多人这样不知取舍,非常可怜。应该让他们懂得佛法、学会取舍。当然,不一定所有人都要信仰哪个宗教,佛教不是控制人的宗教,只要每个人的内心往善的方面改变就好。

问:如果方便,可不可以请上师现场传授皈依戒?

答:这里不举行皈依仪式。我一般在学校中主要是作讲解和开示。

但如果你们想皈依,我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自己心里想“从此之后我皈依三宝”,内心发一个誓愿,也可以得到皈依戒。所有戒体都在心上安立,不是非要有一种隆重的仪式。

【堪布念诵皈依偈……】

问:现在的一些科技研究,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您怎么看这个现象?您认为这种行为是利他吗?

答:现在的科研项目,有些是为了科学研究而开发,有些是为了发财而开发。这些开发对环境有没有污染呢?一般是有。

因为地球人口越来越多,尤其近30年来的人口膨胀史无前例,这时人类需要居住、生存的很多资源,东亚国家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所以一点不开发也不行。但如果过度开发,把农田全部变成开发区,空气、水等全部被污染,那付出的代价就太惨重了!现在有些西方国家很“聪明”,经常在东方国家造很多工厂,生产出产品拿过去,自己国家基本不建复杂的工厂。

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开发是为了个人私欲,对环境又非常有害,应该予以取缔;有些开发是因很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那么也不得不进行。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这句话说得很对。欲望是无底洞,一个人拥有了无数高楼,可能还是不满足。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断开发是不合理的。

当然,有些必需的开发也不得不做。所以,具体问题应该具体看待。

问:作为在家居士,在自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地利他?

答:帮助别人不一定非用钱财,培养利他心、行持利他行才是最主要的。

比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这个圈中有人类、动物,还有其他生命。但是首先要从家人做起,在家居士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平起平坐的有夫妻和兄弟姊妹,和他们要能做到和睦相处。

所以大家回去后,对家人的态度要更好一点。如果笑不出来,也尽量试着跟他(她)微笑。现在高级宾馆培训服务员,要求嘴里含着一根筷子,学微笑。即便有的人对家人有意见,一下子完全改过来有点困难,但从今天开始,也要慢慢改善。如果原来你经常对家人发火,听了一堂课能改过来,这堂课的最主要目的就达到了。

不一定要用很多钱财布施众生,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调伏自心,“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调伏了自心,我们的言行也可以感染周围人。

比如,有些人学了《入菩萨行论》后,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原来性格很不好,后来已经懂得如何做人,面对家人和社会各类人时,能做到随顺和合,这就成为佛教中的一个初步的修行人。在此基础上,用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利益众生,就又更上一步。

问:自己的利益都无法保证,如何能够做到真心利他?如果利己和利他发生冲突,应该如何智慧地抉择?

答:利己和利他一般不会有矛盾,但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有冲突。此时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调心能力比较强,会放弃自己而帮助他人,这就是大乘佛教中讲的“无畏的舍弃”。这种精神非常高尚,是修行中比较高的层次。如果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先利己也未尝不可。但是有一个原则——利己时不能害他。现在很多人在自他利益冲突时,会选择利己,并且把利己建立在害他的基础上,这非常不合理。

所以根据自己的心态来抉择,真正有比较高尚的心,可以以利他为主。这种利他看似让自己蒙受损失,但只是暂时的。因为不管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观察,利他者最后都不会吃亏。

比如,单位中经常帮助别人的人,看起来,不做自己的事反而经常帮助别人不合理,但实际这种人的前途会很美好。

而利己者总是重视自己的利益,自己也觉得这很合理,但长期下去反而会失败。这是一个自然规律。

问:把事业做大能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种利他;照顾好家人,也是一种利他。而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同时兼顾,在拓展事业和照顾家庭这二者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答:利他不一定非是要么完全舍弃家人,要么完全舍弃工作,其实二者可以兼顾。如果我有一百块钱帮助别人,那么对家庭也分一部分,对工作也分一部分。

作为在家学佛人,三样东西不能忘——三样责任:对家庭要负责、对工作要负责、对信仰和修行要负责。所以,你的时间也要在这三个方面合理分配。

有些人对家人一点不管,全部精力放在工作和修行上。最后导致家人搞“农民起义”反对,这时自己也很痛苦。这是不具善巧的一种表现。

有些人只管家人和修行,不管工作。导致工作出现问题,最后连生存都困难。

还有些修行人,因为没有智慧,刚开始特别冲动,“啊,工作不要紧,家人也不要紧,我要修行,要每天打坐”。每天都跟着这个上师跑、跟着那个上师跑。结果一段时间后不像刚开始那么激动了,信心慢慢也没了。这时工作也丢了,家人也不喜欢你了,最后变成像乞丐一样在马路上漂泊。这样不是很好。

信心要是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对家人的关心也要可持续发展,工作也是同样。

这次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是很好的。我看到西方国家有些人,把时间安排得很好,既不得罪工作伙伴,也不得罪家里人,修行和生活都安排得很有规律。

任何事讲一个平衡,否则,只看重一个,其他全都抛弃,最后身体会出问题、心理会出问题,更重要的,修行也会出违缘。所以,要用智慧合理分配时间。

问:我的生活大起大落过。现在是二次创业,但是内心很纠结,因为这次创业对环保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希望以二次创业所获得的东西,帮助有需要的人。所以我现在很难取舍,我该怎么做?

答:每个人处理问题时,都需要智慧。你做的工作对环保也许有一些影响,但具体怎样我不是很清楚,不清楚的事要我很断定地下结论,也不科学。

但不管怎样,还是用一种很细致的智慧观察,光是别人说对环保有影响,但实际上有没有,还要观察。

想要用创业的成果帮助他人,刚开始这样说,后来会不会坚定不移?这个很重要。

比如你今天虽然不是文字上的承诺,你用言语说“我要去帮助别人”,这个诺言也有它一定的作用。既然已经说出来,在自己真正有能力时就该做出来。

藏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真正的好汉和君主说出来的话永远不会变,生时说的话到死时依然存在。现在社会的很多人变得非常快,包括创办一个活动、做一些善行,想变就变、想改就改。有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也是说变就变。

因此,我以这个比喻说明:人要稳重地坚守承诺。如果能做到这样,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会有利益。

问:很多信佛人的生活圈中有不信佛的,就特别想让他们进入佛教团体,有的会使用一些强制或灌输性的方式。请堪布开示,怎么样可以更好地以教育的方式引导他人趣入我们佛法中?

答:昨天研讨会时,也有些非佛教徒认为我们在灌输,其实不是。只不过是有些非佛教徒在不同的场合中,一直灌输非佛教的功德作用等,自我赞叹着。这次会议的参与者,很多信仰佛教或对佛教感兴趣,在这样的群体中,我们开诚布公地探讨佛教的道理,是很合理的。尤其这次开的是佛教研讨会,不是唯物主义或其他宗教的研讨会。

当然,我们也欢迎非宗教徒参与,非宗教徒也是自愿来。但是有的来了后,我们讲佛教很真实科学的道理时,他可能因为被误解或什么心态蒙蔽,总认为是佛教徒自我宣扬、自我吹嘘,怎么跟他解释也没办法。

当年佛陀转F轮时,也有很多外道诽谤,这种现象在任何时代中都难免。别人的误解,只是他们的一种看法,对我们不会有害处,更不会有损于佛教的真理。

但是引导别人时,还是要正面给他宣讲道理。他有缘接受当然很好,如果无缘接受,我们也随缘。佛教一直讲随缘,随缘弘法、随缘教育,这很重要。

问:我是一名教师,平时教导学生要去帮助别人。很多学生一开始很愿意帮助他人,但在行善时往往不被周围人理解,被误解为怀有功利心。这样往往会影响孩子们的利他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很多老师参加这次青年佛学研讨会,我很开心。现在的教育最关键要靠老师。老师有利他心,学生多多少少会有利他心。

这个社会中有利他心的人,表面看好像经常遭遇“失败”。以前在大连,有个老师跟我讲,他在学校里经常提倡利他,结果其他老师都认为他有问题——这个人不讲课,整天讲利他。他的学生去帮助别人时,学校的其他人就用排斥的眼光看待。最后学生们自己也很苦恼:我们去帮助别人时,所有同学都认为我们精神有问题。

在现在社会中,利他心难有生存空间,遭到误解;而功利心反而有空间,被认为是正常的。此时,老师或家长如果因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就退失信心,是不合理的。不管怎样,金子总会发光。有句俗话说,金子放在地下,但是它的光芒在天空中。

同样的道理,希望老师和家长们长期培养孩子的利他心。即使暂时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结果,或者他在利他时出现一些自私功利的心——想得荣誉等,但是因为他从小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长大后整个思想观念会不同。

因此,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点障碍,就放弃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断坚持,迟早你所培养的学生会真正走上利他的道路。

问:两个人竞争一个职位时,如何能贯彻利他心?特别是在与自己有切身利益时。

答:为了利益他众而竞争职位是可以的。在大乘佛教中,只要对众生有利,身体和语言的个别不善业也有开许。但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竞争,大乘佛教中是不开许的。

比如学习佛法、帮助众生或者闻思修行上,可以有竞争心。包括昨天的研讨会,有红组,蓝组,黄组,绿组,互相竞争,这是允许的。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记载,他们在背诵上一直竞争。我一位上师的传记当中也讲,他跟另外一个法师经常在背考方面竞争。这种直接间接的利益他众的竞争,在大乘佛教中是合理的。

但如果没有利他心,为了自我而竞争、嫉妒,在大乘佛教中是不允许的。当然,小乘佛教中,只要不造罪,为自己而竞争也有开许的时候,因为小乘主要求自我解脱,对于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有些方便有所开许。

总而言之,一方面青年佛学研讨会昨晚刚刚闭幕。今天,在教育学院的何博士及其他相关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下,这次主要是教育学院和“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两个举办的一次研讨。我自己认为,这次的参会者很受礼遇,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提示等。

同时也希望,有宗教信仰或没有宗教信仰的,佛教徒或其他宗教徒,以后有需要解答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询问,我们会通过网络或其他方法回答。

今天时间比较短,有些问题没来得及回答。昨前天的研讨会期间,也有些问题还没有回答。但是我们今天商量,以后的问题都会一一解答。

当然,昨晚闭幕式时我也说了,大多数问题应该自己学习来解决,不要整天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没有回答的问题,说明我在暗示你:自己要好好看书,然后自问自答,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