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4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十四课

思考题:

1.解释颂词:“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为什么说这一颂可以含摄一切显密佛法的究竟意义?

2.什么是狮子奋迅三摩地?它有哪三种类别?

3.以怎样的方式观察十二缘起能够通达四谛?

4.修道顶加行的正行分下、中、上三品超越等持,请略述中品超越等持的修持方式。

破斥完有实宗之后,下面就正式宣说见道。

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分二: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

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分二:一、因无间道忍智;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

子一(因无间道忍智)分三;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

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前辈大德在建立显宗或密宗的究竟观点时,都会经常引用这个颂词,比如弥勒菩萨自己的《宝性论》里就用到了,《桑布扎续》、《二观察续》以及上师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疏》中也有。

我们学这部《现观庄严论》,当然是为了通达其中的意义,但如果你实在通达不了,那最好能把全论的颂词背下来;再退一步说,如果你连背诵全部颂词的能力也没有,那么为了跟现观结上一个缘,至少要把上面这一颂背下来。这四句已经涵括了般若最深的意趣,记住了它,也就算把握住了《现观庄严论》的核心。

一地菩萨见道的境界或者说一切万法的本性是什么样呢?这里是分基、道、果三个方面来讲的。

在诸法本基当中,既没有丝毫所遣除的法,也没有任何需要重新建立的法。我们未经观察时,总觉得烦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苦、集等违品是需要遣除的,可是依入定智慧来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可遣除的,因为这些障碍的本体就像空中的鲜花一样,是丝毫也不成立的。在世俗显现上,我们要建立人无我、法无我、慈悲菩提心、空性见解等功德法,但实际体性中也没有任何需要重新建立的,因为本来有的东西不需要建立,本来没有的东西也无法建立。

所谓修道,也就是对于这样无破无立、远离四边八戏的清净大平等性(这种本性,按中观来说,是大平等,按密宗来说,是大清净,按照显密双运的道来说,是等净无二),能够依靠上师的窍诀或自己系统学习之力而真正进行观察——不加染污分别,本性如何,就如何安住。

通过这样观修,当最后现量见到了平等清净的本来面目,就从本不存在的见断束缚中解脱出来了。

颂词前两句是讲基中观,第三句是道中观,第四句是果中观。或者以“见修行果”来归纳:前两句是中观的见解,第三句是中观的修行,最后一句是中观的果。

因为罪障本来就没有产生过,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清净的,我们若能在这种本性中直接安住,最后显现的罪障垢染全部清净而获得解脱,这就是最殊胜的除障修法。密宗中的《法界忏悔文》等仪轨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忏悔罪业的,《前行引导文》中也讲过,上等的忏悔就是唯一护持本性。

一切显宗经论所讲的甚深义理,再也超不出《现观庄严论》这四句偈,而我们看无上密法,比如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讲到大圆满的了义观点,也无非就是这个道理。或者这样说:显宗的教法,归纳起来就是二转F轮的般若空性加上三转F轮的如来藏思想,而这两者在密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就宁玛巴的大圆满而言,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正是分别修习二转和三转的究竟义。有些学佛没有融会贯通的人总觉得显密是他体的、隔阂的,甚至是水火不容的,而一旦通达了如来密意,就会知道:显宗的究竟意义密宗中也有,密宗的究竟意义显宗中也有,显宗和密宗没有任何抵触。

因此,学佛的人首先要好好闻思,如果没有闻思,不但学不好、修不好,甚至会依靠正法造下很多恶业。在座有个别人,就是以前初入佛教时因缘不好,听信了一些人的胡言乱语,没有打好基础,到现在为止,虽然已经学了很多年,但始终持着一种显密完全分开的见解,一听说讲密法就精神振奋,绝不会断传承,而谈到显宗就好像没有那么大信心——这说明对显密教义的认识还不太够,密宗固然有一些特殊的窍诀,但如果我们根机不到,学了密宗也不一定能成就。

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

前面讲的是入定智慧空性方面的特点,这是讲这种智慧的光明方面,所有的方便法全部具足。这两个分别说明了智悲双运中的“智”和“悲”,广义的“悲”就是方便。颂词是这样讲的: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

这种甚深智慧也具足世俗中六度万行的所有功德。就像之前披甲修行部分所讲的那样,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每一个波罗蜜多当中,有六波罗蜜多互相摄入,这样就总共有六六三十六种波罗蜜多相。远离四边八戏的入定智慧,或者是它的光明分中,具足所有六度的功德。

因此佛教中智慧和方便是缺一不可的,在《现观庄严论》的学习中,智悲双运自始至终非常重要;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是既要有空性见解,又要有方便的六度万行。

有些修行人对布施、持戒等善法很重视,可是对空性法门就不感兴趣,包括有些道场也是这样,每天积累的都是福德资粮,空性法几十年、上百年都没有传过,也没有人懂;另有一些人只关注中观、般若等深法,却对世俗善根极为忽视,连转经轮、念珠都不用。其实,修行堕入任何一边都是危险的,就像一辆马车,只有两个轮子都具足才跑得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特殊的世纪,传播学上称之为“微时代”,意即人们都倾向于用一种特别简单、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对网络、电脑等科技化手段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很方便地在一个简单的发心工作中圆满六度的修行。例如,我在电脑上整理佛法资料或答疑解惑,能给他众带来利益,这就具足了布施度;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如理如法,没有行持非法,这就圆满了持戒度;能忍受自己身体的病痛或别人的攻击,这就具足了安忍度;对这件事情有欢喜心,能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这就是精进度;行持善法心不散乱,这是禅定度;对于如何操作,能以智慧如理辨别、取舍,这是般若度。以上是从法布施来分析,在持戒等行为中,也同样可以具足六种波罗蜜多。

我们要知道,现相中的六度方便与入定的空性智慧是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开,两者将不能成为色身与法身的根本因(世俗中六度万行的善法,依靠阿赖耶上的种子而不断成熟,其原因也在于此)。

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

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

这样将甚深智慧和广大方便双运来修,当一大阿僧祇劫的资粮圆满之后,以一刹那忍智所摄的法,就是此处所说的见道。

为什么前面道智品用十六刹那来讲道智,而这里说一刹那呢?因为这里的见道顶加行,是以入定为主。菩萨在一刹那间完全通达了万法的本体,其中已经含摄了八忍八智的所有智慧,三界的一百一十二品见惑也是在这一刹那间全部遣除的。

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

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

《俱舍论》中说过,在每一个道位上都可以分出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四个阶段。这四道本体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指摧毁违品、现前智慧,但可以从不同反体的角度来安立,就像见道的十六刹那一样。比如同样是见道这一刹那,从正在断除障碍的侧面来说叫做无间道,从远离障碍的侧面来说叫做解脱道,从开始断其余障碍的侧面来说叫做胜进道。

前几天有人问:“见道的士夫到底还有没有这些能取、所取的遍计分别?”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没有的,但从无间道的角度来讲,可以说还具足这些所断,世间加行道的最后部分,也可以包含在见道当中。因此见道的补特迦罗,虽然本体是一个刹那,但也可以有加行道身份、无间道身份、解脱道身份和胜进道身份的见道者。

所谓狮子奋迅三摩地,是在获得见道解脱道的智慧之后,能够自然而然进入的一种甚深禅定。凡夫人由于具足烦恼障和所知障,经常会受到忧愁、恐惧的折磨,见道菩萨远离了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直接入于无所畏惧的等持,就像狮子在群兽中傲然来去,因此叫做狮子奋迅三摩地。这种禅定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在很多经中都讲到过。

狮子奋迅定也分三种,即:离开见道所断障碍后直接进入的解脱道狮子奋迅定,再度入定的胜进道狮子奋迅定,成为上道加行的加行道狮子奋迅定。颂词中是特指见道解脱道的狮子奋迅三摩地。

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

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

前面已经讲完了见道入定位要修的现空双运和狮子奋迅定,那么后得位要修什么呢?就是要观察顺式和逆式的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教徒都该具备的常识。从无明、行、识等一直到老死,这叫顺式的十二缘起;从老死返推到无明,这叫逆式的十二缘起。

具体而言,通过对染污法进行顺式观察,发现轮回的根源乃是无明,这是证悟了集谛的自性;通过对涅槃法观修以消灭无明而消灭行等进行顺式观察,发现以无我智慧摧毁无明就能断除轮回,这是证悟了道谛的自性;

从染污法之果——老死进行逆式观察,发现是由生而来,于是知道无明引生的果必定是痛苦,这是证悟了苦谛的自性;从涅槃法方面进行逆式观察,发现生灭则老死灭,从而通达依靠灭除无明而灭除生死之理,这是证悟了灭谛的自性。

因此,对于轮回的缘起和涅槃的缘起,都可以运用顺逆两种方式来观察。通过观察轮回的顺式和逆式缘起,可以通达集谛和苦谛;通过观察涅槃的顺式和逆式缘起,可以通达道谛和灭谛。

见道菩萨后得位除了要观十二缘起来认识四谛之外,还要修行之前讲过的十种修治以及十二种百功德(《入中论》中有介绍)、出世间波罗蜜多、八解脱、四无量心、总持、等持等。由于这些后得的修持与入定智慧紧密相联,所以能起到斩断轮回的作用,这也是世俗中的一种无欺缘起。

有个别论师认为:大乘见道只有入定的一刹那,没有后得。我们依靠上面的内容完全可以遮破这种观点,此外,记得《七宝藏》的《宗派宝藏论》中也安立大乘见道有后得位。

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二、所断修断之自性——俱生分别;三、宣说如是断证圆满之功德。

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分二: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二、正行超越等持。

修道顶加行的法相:修道所断违品的殊胜对治。本来修道顶加行的修持也分寂止和胜观两个方面,但因为在道智品以及上一品讲修道八种甚深不退转相时,已经对胜观智慧进行了充分阐释,所以这里就没有再作宣说,而只是讲寂止禅定的内容。这种禅定又分加行和正行两个部分。

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

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作为加行的狮子奋迅三摩地,所修的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九种禅定(但这里不是世间道):色界的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有顶定,以及寂灭一切受想的灭尽定。修的时候有顺式和逆式两种相——从一禅次第往上修到灭尽定,这是顺式;从灭尽定一个一个往回修到一禅,这是逆式。

有时候我们看这个世界,真的感觉就像寂天菩萨所说的那样,似乎所有人都不正常,都是疯狂者,因为大家成天都在跟着分别念跑,一点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的心总是这样飘来飘去,好像追都追不上呢?因为我们没有修好禅定,连欲心一境都没得到。如果我们把禅定修好了,那这颗心无论何时都会很容易安住,根本不会像野马和猿猴一样到处放纵。我们看以前藏汉的许多禅师,他们就是通过一步一步修行,令心获得了自在,所以想要入定多长时间都可以。人人心中本来就有这个妙力,只是我们没有在修行上下功夫,因而无法现前。

壬二、正行超越等持:

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

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修道顶加行的正行,包括下、中、上三品超越等持。《俱舍论》中也讲到有漏、无漏的超越等持,但此处讲的有所不同。

下品超越等持,是从一禅到灭尽定之间顺式循序入定,这是比较容易的。

中品超越等持,是在依次修前八种定时,中间以灭尽定穿插,比如修完一禅,中间加一个灭尽定,然后修二禅,再加一个灭尽定……这样的话,四禅、四无色八种定,加上八个灭尽定,共有一十六种等持。修完这些之后,这位菩萨还处于灭尽定之中。因为灭尽定的心特别细微,而他原先所处的欲界心则极为粗大,这个界限很难跨越,如果这位菩萨是利根者,那么是可以直接跳到欲界心当中去的;但如果是钝根者就做不到,他需要先返回无色界最上的有顶定,这叫做小退,等于稍微推迟一下,然后才能回到欲界心的状态。如此一来,刚才的十六种定,加上钝根者的小退,总共有十七个次第的禅定,这就是中品超越等持的修法。

上品超越等持(颂词只涉及这部分,而没有包括下品和中品)是什么样呢?欲界所摄的并非真正的入定心,而是后得、座间的心,以此作为界限,不断地超越入于各种等持,交替往返,这就是上品超越等持。(所谓“超越”,就是指修行者为了使自己的心堪能,而在色界、无色界、灭尽定等入定心与后得心之间轮番交替加以锻炼。我们平时修大乘佛法也是这样,一会儿坐在家里好好地入定修菩提心,观一切众生是自己的父母,一会儿起座去跟道友一起发心,看看自己座上的境界落到世间是不是用得上,这就是把寂静的入定和分别念炽盛的后得结合起来修。)上品超越也分顺式、逆式两种修行方法,本论颂词讲的是从欲界心逐渐超越一至八种等持而最终入于灭尽定的顺式修法,《般若经》中讲的则是相反的逆式修法。

我们先介绍逆式修法:先从欲界心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定回到欲界心状态;之后舍弃一个灭尽定,从欲界心直接入于有顶定,从有顶定出定又进入欲界心状态;然后舍弃灭尽定和有顶定这两个禅定,直接入无所有处定,出定后又进入欲界心;接下来依次舍弃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禅定……最后是舍弃八个定,从欲界心直接入于一禅,再从一禅进入欲界心。这就是《般若经》中所讲的逆式上品超越等持。

下面讲颂词中的顺式修法:先从欲界心入于一禅,从一禅出定又回到欲界心中;然后舍弃一禅这一个定,直接入于二禅,出定后进入欲界的心态;继而舍弃一禅和二禅这两个定,直接入于三禅,出定后又入于欲界心;之后舍弃一禅、二禅、三禅这三个定,直接入四禅,出定后又进入欲界心状态……像这样渐次往上修,到最后跨越四禅、四无色这八个定,从欲界心直接入于灭尽定。由于始终是寂静的禅定和不寂静的欲界心这两个状态轮番修持,所以叫做“不同”。

这种超越的禅定修法,就好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先跳一米高的杆,然后两米、三米不断增加,到最后八米的杆也能一跃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