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二规教言论12 访问量: 1299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基础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十二节课

十、布施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

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即生虽然积累了许多财富受用,但是人终有一天会死亡,那时候独自前往中阴长道,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人间,哪怕一针一线也无法带走。

现在有些拥有几亿美金的富翁,活着的时候很吝啬,不愿上供下施,但死时一分钱也带不走。我接触过一些有钱人,有的人特别特别吝啬……详细的就不说了,也许他到时要听这个法,不高兴就不好了。其实人生非常短暂,自己不一定能活到一百年,但这些财产,哪怕他和所有的眷属用一万年也用不完,可是他认为还要不断地积累,在这里设个项目,在那里搞个投资,这里可能赚多少钱,那里可能赚多少钱……一直在心里盘算,看起来特别累。人活在世间上,房子再怎么大,晚上睡觉的地方只需要几米,人的欲望跟实际使用完全不相称,积累的财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对他们来讲,布施可怜众生、供养应供处,所用的钱简直是九牛一毛,但他就是不愿意,一直拼命地守财积累。最后人死了以后,亲朋好友就开始争夺,如同鹫鹰争吃尸体一样,他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最后全部是别人享用。这些富翁一点也不考虑后世,自己平时也穿得特别破烂、吃得特别不好,这又何必呢?

其实还不如早日上供下施,若能如此,今生来世的果报都非常殊胜,尤其是供养僧众等殊胜对境,就像《极乐愿文大疏》中所言,有些今生中就能成熟果报,即使今生没有成熟,来世也绝对不会虚耗的。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布施的财物虽小,但果报却非常大,我乳轮王前世供养了佛陀一把豌豆,以致生生世世在天界享乐,且与帝释天平起平坐,这方面的公案在《释尊广传》中非常多。我讲《入行论》时也讲过,三个小孩以清净心作小小的供养,由于各自发心不同,最后两个成为阿罗汉,一个成为佛陀,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果报。

自己享用的虽多,但获利却极其乏少,一个人有一百万的话,自己能享用多少呢?如果享用十万元,其他的自己用不上,也不舍得布施给别人,死后对来世有什么利益呢?大家也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财富,没有钱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特别多,自己就要算一算,倘若现在是四十岁,再活四十年的话,在八十岁之前,吃穿够用的话,其他的财产要不要布施出去?

原来我去一个人的家里,他算是牧区当中比较富裕的,他活着的时候穿得特别破烂,死后打开他的箱子一看,里面有很多崭新的衣服折得好好的,已经放了几十年了,拿出来都不能穿了。这个箱子里的东西,谁都不知道,只有他死后才发现。

古人把金子锁在箱子里,但现在人是为银行做贡献。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妻子搞一个生意,丈夫搞另一个生意,他们彼此不信任,自己单独设密码,单独存不同的银行,一个死了以后,另一个人根本不知道对方的财产,最后很多银行发大财。

不作布施、不考虑后世的人非常可怜,要知道,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嘎达亚那尊者有一次到河边去,遇到一个女人手持水瓶,坐在那里大哭。尊者前去问她为何痛苦,女人说自己非常贫穷,到哪里都找不到任何财产,实在是不想活了。尊者说:“不要痛苦,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女人问:“谁肯买贫穷呢?”尊者说:“我肯买。”“那我怎么卖呢?”“要布施。要知道,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前世愿意布施。所以,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女人听后非常有信心,但苦于自己除了一个水瓶外,身上一无所有。尊者教她用水瓶装水布施给他,她以欢喜心依教奉行。以此功德,命终后转生天界,从此再也没有转生到贫穷家。

有些道友从小到现在一直吃不好、穿不好,钱包里始终是空空的,别人有很多钱,但自己的钱哗啦哗啦就没有了。这样的话,你应该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尽量布施可怜的乞丐、对僧众供斋,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买一包奶粉加在供斋的奶茶里也可以,然后自己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变成贫穷的众生。”这样一次的发心,你相续中贫穷的种子就斩断了,生生世世肯定变成富贵者。所以大家应该为来世作考虑。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财产有很多过患,正如《亲友书》和《入行论》中所说:首先有积累的痛苦,挣钱很不容易,许多人起早贪黑只为了赚钱。现在的社会风气很不好,很多公务员根本不想为众生做事情,他们在选择单位时,眼光全部盯在单位有没有钱、待遇怎么样上面,从来不考虑自己去那个单位是不是帮助别人的好机会。其实积累财产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福报,再奔波劳碌也没有用。即使有了钱,还要日夜考虑如何守护财产,最后害怕财产消耗、减少。

所以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有了一定的财产,自己就应该满足了。否则,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他们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更多,有了一百万希望再赚五百万,有了五百万又想一千万……一直不断地贪求,始终没有尽头。

其实,只要心里满足,一切资具都已经圆满了。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富,这一点,萨迦班智达和寂天菩萨也再三赞叹过。倘若没有满足感,贪欲是永无止境的,以外在的物质来满足自己、弥补内心的空白,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你的生活富如龙王,欲望没有调伏的话,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除了日常的衣服、饮食、住处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而是增长痛苦的因。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衣食住行,并不需要其他什么。不管你有多少财富,只是为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适而已,如果要求过高、希求过大,那么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无法达到。佛陀在戒律中也经常强调,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衣食简朴、住处简陋,其他的财产要布施给众生。所以,如理如法护持戒律的人,不会积累许多财产。

我认识一位道友,他家的条件相当相当好,但他在寂静的地方修行多年,家人给他的钱财,他最多留下维持两三个月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部布施,家人给他最好的衣服、地毯及处所,他也在很快的时间中全部处理。后来家人有点烦,除了给他基本的生活费用以外,什么都不提供了。

真正的修行人需要这样。佛陀要求我们有多的法衣和财产时必须忏悔、进行加持,原因也在这里。凡夫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个人有再多的财产,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所以除了日常必需品以外,其他都是多余的东西,是增长痛苦的因而已。

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很好的修行人,家里除了两床被子、一个垫子、一点点食物外,什么都没有,人这样活下去,也是完全可以的。但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吃穿等方面要求特别高,表面上生活条件比以往好多了,但他们并不觉得快乐,压力和负担反而越来越重,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满足感,再加上贪欲的对境越来越多,得不到就非常苦恼。古人的生活虽然不是这么富裕,但每天有休息的时间、有开心的笑容,而现在人天天都是愁眉苦脸,日日夜夜一直操劳,这就是因为满足感越来越小,贪欲越来越大。

所以,有了财产之后,一定要用于布施,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比如一家两个兄弟,前世的福报完全不同,父母把家产平等地分给他们,最后一个非常穷,另一个非常富裕。那天有位居士告诉我,他家的兄弟姊妹福报特别大,不用勤作,财富也像涌泉般源源不断,而他再怎么样精勤,始终只能维持温饱,非常苦恼。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有这种情况,包括自己读小学时的同学,当时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后来因为各自的福报不同、造的善业不同,今天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别。

但如果布施时发心比较大,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前有一对乞丐夫妇,他们没有可布施的东西,为了来世不受贫穷之苦,就以净瓶装水供养殊胜对境,并发愿生生世世成为有福报者。因此,我们有条件时,在无有吝啬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布施或供养,否则过多的财富真的是一种压力!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布施的果报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有些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开心,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有财富不乐,没有财富更不乐,原因就是自己前世没有布施,所以整天以泪洗面。有些人的眼泪特别多,没有必要的时候,也开始没办法抑制,这就是没有积累福德所致。因此,以有关教言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布施,是增长一切福德的因。

当然,布施不一定非要有特别多的财富,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福报,什么样的供品都没有,所以特别伤心。不要这么想,稍微有一点东西就可以布施,即使没有的话,诚心随喜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可是现在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布施会令钱财耗尽,所以拼命地积财产、不布施。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古大德也说过,凡夫人认为:“我布施了,享用什么?”而圣者却认为:“我享用了,布施什么?”其实如果布施的话,自己绝不会就此贫穷,反而可以得到许多功德,其果报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虚耗。

假如不布施的话,那跟愚笨的旁生没什么差别。藏地有一种地鼠,它在春天和夏天时,每天都在积累植物的根,但是到了冬天,人们就把那些根掏走了。所以,现在积累的财产,完全是自己享用也不太可能。比如你买了特别好的房子,这是你自己住、还是别人住也说不清楚。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没有出家之前,拼命挣钱买房子,买了以后现在只有别人住了,自己卖也卖不出去,用也用不上,只不过自己还没有死,死了以后,所有权就彻底属于别人了。可见,自己积累的财富到底是谁的,确实不好分,如果现在还不舍得布施,实在是跟旁生一样愚笨。

因此,无常的财富犹如秋天浮云,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实义。当然,在供养一些对境时,大家应当注意:若对个人供养最后会后悔,那不如供养戒律清净的道场和僧众,那里面肯定有一些圣者。现在有些人刚看见一位上师时,信心大得不得了,把所有的家产全部供养,然后看出他很多过失时,又特别后悔。这种情况不太好,这还不如供养一些比较如法的道场,或者放生、做善事、帮助可怜众生,这样一来,钱财虽然是无常的,如泡影一样虚幻不实,但从中却能取得真正的实义。

有时候我用钱帮助一些贫困学生,他们从此有了读书的机会,我觉得这个钱还是用到了实处。如果没有钱,这些可怜的众生永远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而有了钱,他们就有了开智慧的机会、修行的机会,依靠这种机会,也许以后会弘法利生,对佛法和众生都能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世间上许许多多的人,那些钱自己舍不得用,别的地方也用不上,只是把它放在一个地方。前段时间我们商量事情时,听说有个富翁有多少人民币,当时有个山沟里的出家人就惊叹道:“啊!那么多钱,他放在哪里哦?哎哟,他多麻烦啊。”我就安慰说:“不要紧,钱多了的话,可以存在银行里。”后来慈诚罗珠堪布也经常拿这个开玩笑。

所以,有些人不知道钱应该放在哪里,应该放在一个小口袋里戴在脖子上,几百万装在大口袋里天天背着。(众笑)其实没有离开人间之前,应该用这些钱来上供下施,否则,死了以后一直耽著这些,可能也会死不瞑目的。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我们看一看历史上的君主国王,即使他们的财富再多,生前自己享用不完,也不愿意布施供养,死后只能全部留给后人,成为他们争执不息的因。

就像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他积累了那么多财产,最后到底是谁用了?还有阿拉法特,他在法国医院里死时,留下了多少美金?听说国内有些领导,钱都存在外国银行里,死后又被谁取走了?藏地过去也有很多部落小国,大概在50年代时,财产也全部被别人拿走了。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所以应尽量地布施作功德,这样才对自他都有利益。

佛陀时代的波斯匿王,只因前世对辟支佛供养过一个食团,以此果报而获得了无比胜财,被称为“南赡部洲第二大转轮王”;阿阑律国王也因前世以一把豌豆供养德护如来,从而获得了转轮王等福德。因此,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时,哪怕供养一个小小的供品,也能获得生生世世的大福报。

当然,作为在座的出家人,有些道友长年在山里苦行,连自己的衣食也比较紧张,真要财布施的话,恐怕有一定的困难。但《入中论》里面也说了,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而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有些人可能想:“我不是法师,所以没有法布施的机会。”你不是法师也不要紧,夏天你可以去一片草地,给许多虫类念观音心咒,告诉它们:“所有的眷属请谛听,我今天传授无上密法。”(众笑)真的,我们在这些众生的耳边念一些宝髻如来、阿弥陀佛等圣号,对它们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法布施不一定非要法师的名号才可以,哪怕你坐车时遇到一个人,给他讲讲佛法的道理,如果他实在不愿意听,在他耳边突然念一声“嗡玛呢巴美吽”,也有很大的功德。尽管他没有听闻的发心,但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对他会有莫大的利益。所以,法布施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利益众生都可以!

十一、得果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此乃全文的总结:树根是智慧和稳重,树茎是不放逸和知惭有愧,树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报恩和精勤利他,树花是正信和布施。若能行持以上这些法,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

很多人想积累一些福报,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里已经讲了藏传佛教中做人和积福的殊胜窍诀,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反反复复思考。我们人就像一棵树,如果不具上述十种功德,活在世上也是特别痛苦。但若有了这些功德,表面上跟其他人一模一样,实际上内心的境界完全不同。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具有这些功德的人,众人会对之恭敬有加、交口称赞。我们也看得出来,假如一个人很稳重、有智慧、不放逸、知惭有愧……具足上面所有的功德,他的威德肯定超胜四方。

我现在确实深深地体会到,当年上师如意宝为什么如是重视这部论典。如果当时上师没有重视,大家可能觉得“这部论典就一两百个颂词,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倘若没有这些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如果有了这些功德,你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人生的格言和窍诀完全具足了,谁都会赞叹的。自己的福禄也会增上,威德、事业、势力胜于四方,如熊熊烈火般越来越旺。

有些修行人虽然只是一个人,但他的能力超越千百万人,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跟他出世间超胜的开悟境界有关,另一方面,他对世间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人规了如指掌。有了这些,人人都会恭敬他、佩服他。

我们在学校里读书时,每个同学好像是一样的,分不清谁将来会有什么前途和命运,但是到了社会岗位上以后,彼此的差别非常明显,有些是前世的福报所感,但有些也跟即生中的行为有密切关系。假如有了善妙的行为,一切安乐与福德无需希求便会住于自己面前,唾手可得。名誉和声望犹如天鼓声一样,自然传遍整个世间。

天鼓不像有些喇嘛念经打鼓,需要一直用椎来敲,而是以天人的福报力,自然会发出妙音。有些人很希望自己的名声遍于世界,于是拼命地自我宣传,自己给自己写传记,拿钱印很多东西到处去发,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遭到很多人的诽谤。有些人根本不需要自我宣传,他的名声无勤中也会被人和非人传于世间。

所以,在座的道友,以后最好不要宣传自己,有意地去自我介绍。昨天有些居士给我寄来一封信,里面附了某些上师的自我介绍,我看后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信里首先说:“尊敬的某某居士,你好啊!我是来自美丽雪域的什么什么上师……”其实这对整个藏传佛教有害,假如自己有功德,根本不需要这种方式来宣传。我们看一看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只要他们对众生有一颗纯洁的利他心,众生就像蜜蜂聚集于鲜花一样,自然而然云集其座下。所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自己应该有做人的原则。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发心是什么样的?我们要观察外面,也要观察内心!

以上是总结全文,下面是本论的简单介绍: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如是上面所讲到的天与德(即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普愿每个众生都能获得。人需要天德,也需要世间道德,若能如此,护法诸天会时时加以护持;自己有了如法的行为之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也会做得非常圆满。因而,以此发心为等起,我(麦彭仁波切)造了这部言简意赅的《二规教言论》。

我作为凡夫人,平时不可能没有恶分别念,但在传讲本论的过程中,自己的确没有世间八法的念头。只是看见很多佛教徒,尤其是学《入行论》的菩提学会的道友,有些人对佛教的信心很虔诚,但基本的做人不太如法,所以很希望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人格稳重、具有智慧、有惭愧心、正直、有信心、利他,哪怕具足其中的一种功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

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我因为精通释迦佛为主的十方诸佛的教言,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佛子们的善说,以及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圣天菩萨,藏地的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的论典,所以能善巧宣说此论。

怎么样宣说的呢?如同空谷回音一样,他们如何宣说,我也不与之相违而如是宣说。譬如诸佛菩萨说人要稳重,我也说人要稳重;他们说需要智慧,我也说需要智慧。原原本本重复他们的教言,这一点我特别有能力。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

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但是我因无始以来的恶劣串习染污了相续,极少行持圣者的高尚行为,只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些行为仰慕不已。

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自谦之词,实际上绝对不是这样,他老人家不但精通,而且修得非常圆满。

我们也非常希望完全精通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教言,尽管这在末法时代有一定困难,但也应该尽可能地多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

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若有众生能行持此殊胜善妙的高尚行为,我在这里非常随喜,并愿所有的人都能行持这一善法,趋入如此殊胜的妙道。

大家也应该发心,自己以后有机会的话,先不要给人灌顶,传最深的《六中阴》、《文殊大圆满》,因为对方是否堪为法器也不好说,自己没有一定的境界前,讲这些高深莫测的法,可能也没有必要。如果有人向你求法,那可以给他们讲《二规教言论》、《佛子行》,等他们做人非常不错了,再宣讲比较深一点的佛法。

可是现在的人非常颠倒,我都担心《二规教言论》公布出去时,会不会有人学?尽管很多人非常需要学,且不说世间上没有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我们这里学了这么多年的道友,每年学一次也很有必要。但是有些人特别颠倒,他根本学不懂的东西很有兴趣,应该学、也学得懂的,却置之一旁,所以外面有多少人听受也不好说。但愿大家先从这样的论典入手,具有高尚的行为以后,再进一步修持更深的法。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麦彭仁波切见到很多人不懂人规,缺乏这些道德和知识,故而油然生起大悲心,希望他们能具足如是胜德。同时,又因具智尊者(嘉靠公确)的多番劝请,他老人家便从圣者所宣说的广大人规教典中,以摄略的方式归纳而作如上宣说。

讲人规的佛经论典比较多。我最近在翻译《中观宝鬘论释》,作者喇拉曲智仁波切也引用了很多佛经中关于人规方面的教言。每一次校对时我就想:“今年很多人学习了以后,可能会受益匪浅,特别高兴。”但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什么感觉。有时候我翻译一部论典,自己认为这么好的论典译出来后,很多人应该非常高兴,给我“发奖”,但结果往往比较失望。当然,我要的不是其他奖品,而是要大家好好学习,从中获得一点利益,闻思起来很有兴趣,这就是对我至高无上的奖品了。

翻译一部论典,真的花很长时间,费很多心血,它不是自然而然就出来的。有了法本之后,希望你们应该享用。现在的科技人员发明一种产品后,人们没有用上就觉得可惜,其实这并不是很可惜,一部好论典没有学习的话,才是最可惜的。

人规方面的教言,《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君规教言论》等中也有很多。古代孔子、孟子、庄子的教言中,虽然有一部分做人的道理,但他们的有些思想仅限于今生,跟来世没有关系,甚至某些教言对来世有损害。现在的一些知识分子分不清楚儒教和佛教,把释道儒全部混为一谈。这样混合,一方面有博采众长的必要,我也不反对,但这些宗教完全混在一起,恐怕佛教承认的有些道理,别的宗教不一定承认,不但不承认,还有抵触的地方。在这些问题上,佛教徒应该头脑清醒。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

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以此造论之善根,愿所有众生无勤趣入此大乘妙道,圆满上文所宣说的智慧等功德十相,并获得天德诸庄严。

此论由欢喜行持无垢高尚妙规及具胜缘功德者——嘉靠公确劝请,嘉样杰布让当(麦彭仁波切)造于宗萨扎西拉哲处,愿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今天《二规教言论》讲完了。在讲的过程当中,我自己非常不满意,因为讲任何一个法,本来需要充分的准备。但我现在一方面要讲《入行论》和翻译几部论典,再加上修建学院大经堂,还有智悲学校的一些建设,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提前看书。这样随随便便讲了以后,自己觉得效果不是很好,但大概的方向,还是有必要给大家指明一下。

这部论典,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多次,我当年也有很大的信心。尤其是1987年上师在五台山的清凉寺,寺里面有块大石头,据说是文殊菩萨从龙宫里加持到人间的,大石头旁边有个绿色的森林,在那里,我们部分人于上师面前听受了以本论为主的一些教言,(上师哽咽……)当时自己感觉非常殊胜。但是现在上师圆寂了,当年的很多法也没有融入自己相续,只不过口头上给别人宣讲,确实很想大家行持这样的妙法。

好,讲到这里吧,本来还要说一些话,以后再说吧。总而言之,上师如意宝对这部法特别重视,希望你们每个人能好好地行持!

定稿于二零零七年藏历四月十五日

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