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心性休息57 访问量: 790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修心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五十七课

下面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现在讲到了第八品当中的静虑,即禅定。

戊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

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

四禅以及四无色,未入已入道圣众,

当知三等持名称。依彼断喜妙欲心,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

这里讲到了禅定的修法。前段时间我也讲了,以后弘扬佛法的时候,最好是借助禅修。如今在全世界,像欧美国家、非洲的很多学校以及中国大陆等地,都对禅修非常重视,听说俄罗斯也有很多人喜欢修禅。因此从全世界来讲,人们都认为所谓的禅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大家都愿意这样认可。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当然,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有很多类别。这里讲,修行禅定的方式是,在舒适的坐垫上,以毗卢七法而坐,心一缘不动——心什么都不缘,不取任何相,也就是一缘安住,什么都不想,就这样安住下来。这就是禅的基本修法。

现在大多数人也是这样修的,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说:“我们经常禅修,但修的过程比较简单。”他们的修法就像我们这里讲的第一步禅修方法一样,这叫做凡夫行的禅修。

此外,还有义分别的禅修和非常殊胜的缘真如的禅修,因此共有三种禅修。

《入楞伽经》中讲了四种禅修,一是凡夫的禅修,二是义分别的禅修,三是缘真如的禅修,四是如来的禅修。

那么,这些禅修分别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

“四禅以及四无色,”首先,凡夫行的禅修,主要是观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四无色界的禅定,也就是说,心要完全安住。

其实,四禅、四无色的禅定,归根结底就是心什么都不缘——有些是在心上安住,有些是在外境或一切为空的方面安住。

“未入已入道圣众,当知三等持名称。”其次是义分别的禅修。一般来讲,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人还没有入道(“未入”),他们以总相的方式来禅修。

第三,入道者的修法是缘真如的,这种修法实际上是从一地到十地菩萨之间的禅修。他们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入定和出定之间无有明显分别,他们就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修行。

第四,如来的禅修,是最后真正获得十地末位时的如来静虑。

所以,这四种静虑分别是不同阶段的修行人所得到的。

现在全世界所弘扬的,可能大多数都是凡夫行的禅修,而义分别、缘真如和如来的禅定恐怕都没有。在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一些寺院,以及有些修行道场当中,会有缘真如的真正的禅修,比如明心见性的禅修、大圆满的禅修和大手印的禅修;在南传佛教当中,观四正念的禅修比较多一点。

这些禅修有三种不同的名称,前面已经讲过了。

“依彼断喜妙欲心,”那么,依靠这些禅来修什么呢?其实,禅修能断除喜欢欲妙的心,这个很重要。

一般来讲,我们世间人经常对世间的欲妙有贪心。有些人说:“对于世间其他问题,我都可以解决,就是无法断除贪欲。”比如贪执感情、物质、地位或名声等,这些贪执一直萦绕在脑海里面断不开。其实,这种烦恼可以依靠禅修来对治,因为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外在的散乱都可以灭掉。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而且,禅修还可以成就四无碍解、四神通、等持、五眼六通、神变,并且令心获得自在,这些功德自然而然会产生。

所以我们要修静虑。作为一个修行人,每天至少要在短短的时间中修行,这个很重要,要关注自己的心。

否则,就像现在的有些理论家,口头上可能说得很好,但是因为从来没有禅修过,他们的心是很乱的;再加上烦恼特别深重,在任何时候也没办法对治,理论和实际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这样以后,尽管学佛很长时间了,但是因为从来不习惯修行,自相续就会越来越刚强、越来越不堪能,最终自己可能会造很多业,也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经常通过禅修来调心。关于禅修的方法,刚才已经讲了。另外我们以前也讲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面,专门有一个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观修方法,前面是寂止,后面是胜观,然后再通过七支供来念佛号,这种禅修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课前都在念诵,但不知道大家平时修了没有。

其实经常观如来的话,所获得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中也讲了:“常乐独静处,思念于如来,善摄如是法,修行心不乱。”经常乐于住在寂静的地方,经常思念或者观修、思维如来的话,会摄持很多善法,而且这样修行的话,心不会乱。

现在有些人越修越糟糕,好像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心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觉得自己很糟糕,感到很惭愧。这主要是因为,他自己长期以来都没有观修。只要去观修、去禅定,原来极其粗大、非常暴躁的心,就可以慢慢获得轻安、获得自在,最后获得出世间的五眼六通都没有问题;即使没有得到出世间的五眼六通,也会自然而然获得四无碍的辩才智慧;更重要的是,你在任何环境、任何处所都会很快乐,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如果有了真正的禅修,世间的很多烦恼都很容易断除。我记的不是很清楚,好像有人问南怀瑾先生:“佛教徒在出家和修行过程中,怎么对治感情上的烦恼?”他当时说:“只要佛教徒很好地去禅定、修行,他所得到的安乐就远远超过世间感情上的安乐。”

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说。世间男女的感情也好,获得财富的快乐也好,都是非常短暂的,也是不可靠、不可信的;而且要得到这些的话,也需要很多付出,还要忍受各种烦恼。而通过禅定所得到的不可思议的微妙安乐,远远超过世间人的快乐感受。

《诸法集要经》中也说:“乐独处空闲,常修彼胜定,了知彼妙乐,出过于世间。”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独自在寂静地方修行甚深禅定会很快乐,而且会了知,这样美妙的大乐远远超过男女、财富或者旅游等世间的快乐。

可能很多人认为:“啊,我出去旅游观光,肯定会吃得很好。”还有人认为:“吃夜宵很好,喝咖啡很好,吃披萨很好……”但是这种快乐不一定那么可靠。

而有些人也许什么外在的享受都没有,但是,他们在寂静的地方或者在自己的卧室里安住,所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世间的快乐,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现在有些出家人生活极其快乐?为什么有些在家居士即使没有世间人所说的那些快乐,也是照样地生活,照样地感受快乐?其实,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就会知道,原来所谓的禅修能在无形中让人们感受非常殊胜的大乐。

丁六(智慧)分三:一、宣说二大法藏;二、宣说诸法无生;三、若具智慧度则得解脱。

下面讲智慧,分三个方面。首先宣说二大法藏,然后宣说诸法无自性,最后讲,如果具足智慧则一定解脱。这个科判也很重要。

戊一、宣说二大法藏:

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

“三种智慧闻思修,”字面上的意思比较简单,是说智慧有三种,有哪三种呢?即闻慧、思慧和修慧,也就是由听闻所带来的智慧、由思维所带来的智慧以及由修行所带来的智慧。

“成就胜观摧诸惑,”这三种智慧可以成就胜观。前面讲的静虑是寂止,这里讲的智慧能成就胜观。成就胜观以后,才能从根本上断除我们相续中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惑贼。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断除了烦恼障碍,我们就会了知法和有法的实相。“法”指一切万法的法尔本性,“有法”指世俗当中的显现法。

意思就是说,世俗的实相和胜义的实相,或者说,现象当中的实相和实相当中的本体,这两者是很重要的。任何事物都有表面的一层和背后真正的本来面目。

知道这些之后,就会从“有城”(三有轮回的城)趋向寂灭的彼岸,即佛陀的如来果位。

所以,我们如果具足了闻思修的三种智慧,就会从根本上断除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彻底明白一切万法的根本实相,并有机会超离轮回。

所以大家首先要知道,修行既要有禅定又要有智慧,这个很重要。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有些修行人,每天除了禅修以外什么都不做,根本不重视闻思修行的智慧,这是一种极端;而有些人只研究理论,包括有些法师和学者,他们既不修行也不安住,这也是一种极端。所以,既要有安住,也要有闻思修行的智慧,这样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

我们平时也讲,听闻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有断除烦恼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有特别大的功德。《正法念处经》中讲了听法的三十二种功德,你们方便的时候都看一下。经中最后还说:“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听法的功德,在一切功德当中是最殊胜、最无上的。

我想,在座的各位虽然在闻法过程当中,有时要面对一些困难,包括生活的压力、身体不好等。听说有些人身体不好的时候是躺着听的,有些人是睡着听的,有些人可能是在医院里面听的,不管怎么样,坚持听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也会坚持讲课,一方面是觉得讲经说法确实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会想到,要让很多人积累功德、种下解脱种子的话,闻法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大家一定要共同精进努力,因为这些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实行的。总之我们应该知道,闻法是很重要的。

无垢光尊者在讲义中还讲到,我们听闻佛法的过程中,需要两把主要的钥匙和两种主要的宝藏,这两种宝藏需要依靠两把钥匙来开启。意思就是说,我们闻思修行的智慧波罗蜜多中有非常珍贵的两个宝藏,它们需要用钥匙来开启。

两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分清了义和不了义。以前我们讲《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和《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的时候也讲过,听过很多中观法门的人应该清楚。

什么是了义呢?当然,不同的经典和论典有不同的解说方法,按照《心性休息》的说法,所谓了义是指宣说诸法空性实相、最究竟的胜义谛法门,而宣说诸法现相(不是真正实相的显现)的法门叫做不了义。

佛陀在宣说佛法的过程当中,为了引导不同众生而宣说了不了义法。比如说,虽然一切万法本身都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但是在引导众生的时候,佛陀会说诸法是有生有灭、有来有去的,这些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不了义。

当然,了义和不了义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比如说,实相和现相融入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叫做了义法,实相和现相还未融为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是不了义法。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这样宣说过。

有些时候我们说,所谓的了义是指空性,因此空性法门全是了义的;而非空性的法,包括宣说地道的法、世间所有的世俗法,都不是了义的。还有些时候我们说,极乐世界等清净显现是了义的,而圣者净见量以外的世俗现相都是不了义的。

以上是第二转F轮和第三转F轮的不同安立方法,我们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以后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所以,我们虽然要学习佛法中比较深的法门,但也不能认为不了义的法就要全部放弃,“不了义”不是这个意思。虽然在抉择胜义谛最究竟的观点时,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显现当中,万法应该是存在的。而且,乃至能取所取的心没有融入法界之前,这种显现一直存在。

所以,不了义的法不一定要全部放弃,虽说这些并不是最究竟的,但我们还是需要的。以课程为例,如果说大学三年级的课是最了义的,那小学的课程相对来说就是不了义的;但对于一个孩童来讲,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课还是需要的,否则他就无法慢慢提升。虽然对于我们大人来讲,那些课程中的故事等内容并不是很究竟,但在孩子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这些知识也不可缺少。了义和不了义应该这样来理解。

因此,不要认为不了义的法要全部抛弃,这是不行的。相对于最高的境界或者最究竟的实相来讲,不了义的法实际上是引导众生的一种方法,暂时还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一把钥匙:了义和不了义。还有一把钥匙是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这也很重要。

佛陀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对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标,会宣说不同的法,但有些并非佛陀究竟意图的体现。比如说,意趣当中就有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这四种,我们以后在《大乘经庄严论》第十三品中会讲得比较清楚。

平等意趣:佛陀考虑到一切万法在法尔当中是一体的,因此会说“我在某个时候成为拘留孙佛、毗卢遮那佛”等。

别义意趣:比如佛陀说(唯识宗的)三法相无有自性。

别时意趣:比如佛陀曾说,一念诵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便会得到解脱,其实是说,持诵该佛号后,会在将来得到解脱。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的人,佛陀会谴责戒律、赞叹布施。

此外还有四种秘密,即令入秘密、相秘密、转变秘密和对治秘密。

令入秘密:比如说,为了将某个众生引入大乘佛教,佛陀会说万法是存在的。虽然大乘佛教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是一些小乘者不一定理解。因此,首先不能跟他讲一切法都是空性的,而要讲万法都是存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趋入大乘。

对治秘密:比如说,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的身材、寿命都不如其他如来,应该是比较低劣的,于是佛陀在某些经典中说:“我曾成为初劫时的某尊佛。”这种讲法就是对治秘密。

相秘密:比如,佛陀说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是无有自性的,这种无自性是一种单空。但实际上,无有自性的法也是不存在的,而对某些众生来讲,可以说这样的无有自性是成立的。

转变秘密:比如,佛陀会讲父母、国王都应该杀掉,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要杀掉父母和国王呢?不是这个意思。杀父母是说,我们要断除爱和取;杀国王的意思是,到佛地时,阿赖耶要得以清净。

佛陀所讲的这些法,都有其意趣和别的一些目的。因此对于佛经里所讲的道理,如果能直接解释,你就可以直接解释;如果实在解释不通,你要想到:“佛陀所说的这句话,对我来讲不一定起作用,但对其他某个众生来讲应该是有利的。”

因为佛陀并非只是利益小范围的众生,所以佛陀所宣说的法涵括了世俗法和胜义法,是很广泛的一种解脱法门。世界上每一个众生的根基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要了解佛陀所说的法当中,哪些是针对不同根基而有密意的,哪些是没有密意的。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意趣和秘密而明白。如果你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很难解开佛陀的甚深意趣。

当然,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听《大乘经庄严论》的话,其中的第十三品对此讲得比较细致,到时候也可以弄明白。

有时候我也在想,佛经里面的一些数目和度量单位好像很难以想象,比如恒河沙数、无数恒河沙数、百千俱胝、百千那由他由旬等。但是我认为,这些数目当中有些是虚数,而有些在佛陀时代确实是可以使用的。

比如佛经中说,烈卓达树高多少由旬、长多少由旬,但现在在印度的那棵树,好像是长多少米、宽多少米,并没有多少由旬。所以我们发现,当时印度的由旬等度量单位,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折算,不一定与实际相符。所以,佛经中的“由旬”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由旬。

汉语当中也有“人山人海”的说法,但是不是人真的变成了山和海洋呢?也不是,如果想形容某个寺院的门口有很多人,就可以说人山人海。再比如“一传十、十传百”,是不是说某件事真的由一个人传给了十个人,又被十个人传给了一百个人呢?也不一定。

有时候,人们使用数字的习惯会有差别。我曾在一个学校里面,遇到一位专门学习印度各宗教、各民族习惯的专家,我特意问他:“在我们佛教当中,有很多难以想象的数字用词,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他说,他研究了印度其他的一些宗教,还研究了印度民间的一些说法,发现印度人的习惯是在数字上说得很夸张。佛陀为了随顺世间的这个习惯,就使用了当时的某些表达,因此佛经当中也就有了这样的词语。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而有些时候就不能这样理解。比如有的经论中说,佛陀的身体是丈六金身,在《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都有描述。但是,如果佛陀的身高真是“丈六金身”的话,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五米高了。如果佛陀有五米高的话,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到现在人类身体高度的变化来看,恐怕佛陀有点太高大了。

现在有些专家专门测量过佛陀的脚印,通过脚印尺寸与身高之间的比例来推算,佛陀的身高大概是两米三到三米之间。我觉得这个高度是比较合理的。你看现在世界上最高的人可能是两米七八左右,姚明好像是两米二以上吧,在一些会议场合,好多新闻记者举着话筒都够不到他,问问题都很困难。

所以,对于戒律等中所说的数目,以现在的度量单位进行折算时,需要考虑印度本地的语言习惯。这方面也值得我们佛教徒和其他人士进行商榷。

其实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很多类似的形容词和虚词。汉地也有“秦国统治天下”的说法,其实,当时秦国只统一了燕国、楚国等七国,因此当时所说的“天下”,现在看来也不是天下,因为还没有包括其他洲的国家,即使是亚洲的国家都没有全部统一。

我所在的那个部落叫做罗科玛,罗科玛的好多老人经常说:“我们罗科玛部落是天下最强的。”我小的时候想:“可能我们真是最强的吧。”但后来又想:“我们那边大概只有一千多户,而那些老人也没有去过其他什么地方,可能连康定都没有去过,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我们的部落是天下最强的。”

所以,各个国家和地方都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各个宗教当中也有不同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理解其中的秘密。

《大宝积经》中说:“善巧知秘密,远离诸疑惑,善知诸佛说,所有秘密教。”如果我们能善巧地了知秘密,很多疑惑就会断除;如果我们能善巧地了知佛陀所说的所有秘密教,获得解脱就没有任何困难。

否则,如果我们自己的闻思不究竟,反而认为这个也不合理、那个也不合理,那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了义、不了义以及四种意趣、四种秘密。这样之后,我们就会“善巧知秘密,远离诸疑惑”,就会远离一切怀疑,因为很多怀疑都是由无知而产生的。

我刚才讲的是两把钥匙。下面讲两个宝藏,这部分我不广说。

两个宝藏

第一个宝藏是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一定要明白。很多人学过中观,基本上都知道这个道理,我在这里不广说。

第二个宝藏是缘起法。缘起法有本性缘起、轮回缘起和涅槃缘起;涅槃缘起又分为道缘起和果缘起。这些内容在《大车疏》中讲得比较清楚。

我原来讲《大车疏》的时候说过,如果要知道如来真正的密意,就要把第八品中的两把钥匙和两个宝藏弄明白,这样之后,一定会通达如来的教义。所以,有些闻思者如果对于中观等其他道理没有时间闻思的话,就要把《大车疏》里面的这一段内容弄明白。

对于《大车疏》里面的这部分内容,今天要讲的话,时间肯定不够,所以我也不广说。我在其他论典中,对于二谛也讲过很多次,十二缘起也讲过很多次,已经有了一些资料,你们愿意听的也可以自己去听、自己去学;如果不愿意的话,再讲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中观根本慧论》中讲:“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如果我们能现见一切都是因缘法的话,就能了知苦谛;了知苦谛以后,就能完全见到集谛、道谛和灭谛。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切万法均为因缘生,因缘生的含义,和因缘共有三种。其次要明白二谛的关系、二谛的作用和二谛的安立方法,这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将以上两个方面的道理称为两大宝藏。

那么,这两个宝藏要如何开启呢?宝藏是放在一个大宝库里面,要用秘密意趣和了义不了义这两把钥匙打开,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通达如来秘密教的甚深意义。

戊二、宣说诸法无生:

现本无生如影像,无有本体现种种,

见性清净缘起后,速得不住殊胜果。

这里讲,一切万法都是无生的。其实在汉语里面,“万”字用得比较多,比如“万物”“万法”。那么,“万物”是不是真的表示一万个事物,“万法”是不是真的表示一万个法呢?也不是。

原来有个老师对我特别不好,他经常说:“知道吧,万事万物全部是……”因为他完全不承认因果轮回,我在下面举手他就觉得特别讨厌。不管怎么样,我们所说的“万事万物”也不是真正有一万个事和一万个物。

我们在闻思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比较好的智慧和理解方法,而且要懂得各个地方的传统、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说,你学藏传佛教的话,就要了解藏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表达习惯;学南传佛教的话,也要了解南传佛教国家的表达方法和生活习俗。这些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想不通、看不惯的就肯定是不合理的、是不对的,于是就马上否认、马上抛弃,这不是很合理。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好好观察,观察以后,如果有一些疑惑的话,可以跟有智慧的人进行探讨、辩论,这个很重要。

“现本无生如影像,”万事万物的显现本来是无生的、空性的,但在显现当中如影像、如阳焰、如梦如幻,好像都有一样。

“无有本体现种种,”万法本来是没有本体的,但可以有种种显现。就像水月,在清澈的湖水里并没有真实的月亮,水月的本体是空的,但它可以显现。我们对一切法也应该这样了知

“见性清净缘起后,速得不住殊胜果。”见到这样的缘起清净之后,我们会迅速获得不住一切的殊胜智慧。

其实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这很重要。现在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都可以用因缘生来解释,我那天也讲过,互联网时代的很多科技成果用因缘来说明确实是最恰当、最适合的。比如,现在美国人和中国人可以用音频和视频进行对话。

以前我们觉得发传真很稀有,但现在都不觉得稀有了,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音频和视频都可以传递了。这就是一种因缘——这是最好的解释。在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现在根本想象不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实现。

因此,如果善的因缘或恶的因缘具足,我们就会在这一生或下一辈子感受很多快乐或痛苦。所以佛陀说,一切法是因缘生。

但是这个因缘的本体的确是空性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的各种现象,其实是因为空性才得以呈现;如果因缘不空,这些法也没办法呈现。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去观察,都会发现所有因缘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如果不空的话,你看我现在这个视频,它是以怎样的速度越过大海,到达其他地方的呢?没办法用语言来说明,任何专家也没办法的。这是一个世俗现象的因缘,可以用水月等很多法来比喻。

从究竟的意义上讲,一切都是无生的、空性的。《入菩萨行论》中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在心前都没有显现,其他的相也都没有,这就是最寂灭的。到究竟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如梦如幻的,包括今天讲课现场所传出的音频视频,也全是空性的。

但是,当我们没有证到这种境界之前,还是需要闻思。所以,我们要掌握修行的分寸,知道在什么时候修什么样的法门;还要知道万法在什么情况下空,在什么情况下不空;了解佛陀在什么情况下宣说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以及一切因缘生的法皆为空性。这也是很重要的。

只要是因缘生的法,就全是空性的,我们通过思维和修行完全能明白这一点。为什么说佛陀所宣说的最深的法门就是缘起法呢?这个缘起法是很重要的,只要懂得缘起,你就会知道,你身上所发生的事情都是缘起性的。

你看有些人非常拼命地努力,但是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越来越赔,这个缘起法在哪个环节出错了呢?肯定是他这辈子或上辈子某些缘起上的因缘不对,如果没有正确的因,再怎么拼命都没办法的。就像种子没有播下去的话,农民怎么拼命灌水也不会起作用。如果有了相应的因缘,即使你现在没有特别地努力,好像很多钱也都哗啦哗啦地出来了。

所以,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相应的因缘。在世俗当中,因缘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希望大家能真正懂得如来的密意,到那时,生活当中的很多事情就不用怀疑,都很容易理解:“噢,这就是我前世种下的因缘,那将来我也会……”所以我们今天稍微有一点自在的时候,做善事、修行都很重要。

戊三、若具智慧则得解脱:

具有智慧得解脱,如毒为咒所摄持,

若无智慧方便缚,如药致病受逼迫。

是故心中当生起,证悟实相之智慧。

“具有智慧得解脱,”下面讲,具有智慧的人得解脱。具有智慧的人不管做什么,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甚至是表面上做不如法的行为,比如说妄语等,都是获得解脱的因,因为他真正具有智慧的缘故。

“如毒为咒所摄持,”就像有些毒药,通过咒语摄持就不会使人生病,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利。

“若无智慧方便缚,”如果没有智慧或者智慧不够,即使你非常辛苦、努力地修行、寻找,你的方便也会被束缚。

“如药致病受逼迫。”就像某种东西本来是药,但是因为没有对症、没有用好,反而会致病。

为什么现在医院当中有很多事故?有些就是因为药物使用过量,或者是使用方法不对,从而对身体造成损害,最后导致死亡,有这个可能的。

“是故心中当生起,证悟实相之智慧。”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应该生起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证悟实相的智慧。

当然,我们也需要世间的智慧,比如建筑学、数理化等各种各样的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心的本性——不来不去的心的本性,或者说认识万法的本性,这是很重要的。

否则,我们如果将万法执著为实有,或者说没有认识心的本体,而用其他方法来修行的话,最后很有可能使修行变成束缚的因,不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大车疏》中也引用了很多教证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宝积经》中说:“迦叶,具智慧者依方便得解脱;不具智慧者依方便受束缚。”我以前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四心滴》里面好像也讲了,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包括我们现在的网络,它是一个特别方便的方便法。如果由具智慧的人来使用,对获得解脱非常有帮助;如果由愚痴的人来使用,则会有很多人的相续被毁坏。

所以佛经当中也讲了,具有智慧是很重要的。我们暂且不说出世间的智慧,即使是世间的智慧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佛教徒来说。有些时候我觉得,很多佛教徒在与人交往和跟人相处方面比较固执。

按理来讲,大乘佛教徒在这方面应该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但是,好像其他宗教徒跟人交往得更好,不管是跟他们内部的人还是跟外面的人。像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有些宗教徒,他们内部非常团结,对外面的世人也很好。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个别极端分子,这个我们不去谈论,但其他人对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好的。

而我们佛教徒,大多数确实是很好的,但是,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和意趣,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搞好内部团结以及对动物的保护等。但是有时候,也许有些佛教徒没有特别地深入佛法吧,在佛教道场当中,他们之间好像格格不入,从态度上也看得出来。

我很会观察人,学院开理事会的时候,有些堪布也跟我讲过:“你对人的观察能力好像还可以。”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我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某些人之间的关系——“噢,这两个人的关系应该不太好”,“这个人说这句话是针对他的”,“嗯,他说了这句话,肯定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什么,所以就互相……”。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人们看了太多的电影电视,已经习惯了其中的生活方式,长大之后,就对别人有一种排斥,或者对别人感到不满就一定要说出来?其实这是很不好的。大乘佛教徒应该比较宽容,不应该因为一两句话就永远对别人恨之入骨,自己马上就要怎么样。但是现在,连一句话都没办法承受的大乘佛教徒比比皆是,我有时候都觉得他们有一点可怜。

按理来讲,我们大乘佛教徒是很宽容的,不应该因为一两件事情马上就特别伤心、绝望。即使我们没有出世间的五眼六通,至少也要有一个平稳的生活和修行,这一点应该能做到。但很多人是怎么样的呢?可能每个人自己都知道,以后大家应该好好地精进。

丁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若行六波罗蜜多,当知如同魔术师,

三轮体空二善资,获得寂灭佛陀果。

在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如果以智慧来摄持,就像魔术师玩魔术一样,不可能有真实的实相。比如我们行布施,用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布施者、布施的事物和布施的对境,就可以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最后获得如来的果位,而不会入于歧途。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如是善根之妙雨,助生净心庄稼丰,

资粮贫乏可怜众,疲劳心性今休息。

“如是善根之妙雨,助生净心庄稼丰,”这是无垢光尊者对第八品作的回向文。意思是说,这样的善根(无垢光尊者以上所宣说的智慧法语)相当于善妙的雨水;这个雨水是妙法甘露、智慧甘露,当这种甘露降下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清净心的庄稼更加丰茂。

“资粮贫乏可怜众,疲劳心性今休息。”原来,每个众生的心里是非常贫乏的,通过听闻上面的妙法甘露,我们心灵上的庄稼就越来越茂盛了。

也许真的是这样,很多人原来什么都不知道,但后来已经成为了非常好的修行者。我们最近做了一个十年的总结,十年前,有些人的心里特别空白,什么境界都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法师们的开导,十年之后的今天,他们基本上已经有把握前往寂静刹土了。所以,很多人在十年前后也有很大的差别。

无垢光尊者的智慧善说,能让我们心灵的庄稼越来越丰富。现在世间有很多资粮贫乏的可怜众生,他们在三有轮回里,智慧也没有,信心也没有,悲心也没有,而乱七八糟的贪嗔痴、傲慢、嫉妒、狡诈等样样齐全。这样的可怜众生,如果真的有缘听受《大圆满心性休息》,那他们疲劳的心性一定会获得休息的。

依靠无垢光尊者等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和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以上八品内容已经非常圆满了。

在学院去年的一次理事会上,我也说过:“我将来要讲什么法呢?如果讲的太短了可能不行,我以前讲的多数是比较大的法,像五部大论等,而且基本上都会一直努力地讲完;如果讲的法太大的话,又不知道我的身体等方面能不能承受。”

后来,有些道友一直说:“您能不能讲《心性休息》啊?”他们都拿着法本,那是当奖品发过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时一等奖是《入菩萨行论》的全套讲记,二等奖是我签过字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有些道友对无垢光尊者特别有信心,他们就一直哭着祈祷。在有人请法或者说因缘具足的时候,我自己也想:“虽然我以前在颂词上讲过《大圆满心性休息》,法王圆寂的那段时间我也讲过《大车疏》,但是这次还是要讲一下。可能没办法讲完《大车疏》讲义,但是讲颂词也许可以吧。”

所以去年,在《经庄严论》还没有开始讲的时候,大概是二月份,我就开始讲本论了。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已经把显宗部分圆满了。

今天在这里,我也特别感谢所有的听众,你们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我也很努力地给大家做了解说。希望大家以后能得到一个珍贵的密法灌顶,并尽量地修一部分加行。在听密法之前能圆满全部加行是最好的,即使不能圆满,大家也要在忙工作的同时尽量地修。

因为我也希望很多人能有始有终,既然前面的部分已经听了,那么到了明年秋天,也要尽量听后面的密法部分。到时候至少要修完三分之一的加行,我觉得这个要求应该没有问题。

对于《大圆满心性休息》,我想稍微给大家放宽一点要求。因为我们的听众特别多,而且有些人,尤其是城市里面的人特别忙,也很辛苦。因此在明年秋天之前,如果有些人已经修完了五十万加行的三分之一,我可以考虑一下——bu的人到时候也可以提醒我,因为有时候,我自己说过的话自己都忘了,如果明年我不承认的话,你们最好拿今天的话来给我发太过。

在修加行方面,大家也不要懒惰,不要认为完成三分之一的加行就可以了,其他的密法也可以听了,那不一定。《大圆满心性休息》我也许会开许,因为这次的听众非常多。我也希望,你们很多人这一辈子把这本书听圆满,这对你的生生世世来讲,也许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原来法王如意宝讲《大车疏》的时候,我们也特别地欢喜,法王讲完的那一天,我真的很难形容当时的心情。所以,我也希望很多人能把后面的密法部分全部听圆满,因此我给大家留了一些时间。

但是,当我昨天说“《大圆满心性休息》后面部分今年不讲”的时候,学院经堂里的很多道友都非常欢喜,下课的时候还一直谈论:“啊,堪布太慈悲了,今年不讲法了!”——今年不讲法,太慈悲了!(众笑)

这个《心性休息》我们就圆满地讲完了,今天会有好几万人一起念《普贤行愿品》来回向。在回向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利益无量的众生。

我刚才忘记说了,关于静虑的分类,《大车疏》里面还讲了三种静虑:一是现法乐住之静虑;二是成就功德之静虑,比如实际修持持戒、布施等法门时一缘安住分的禅定;三是利益众生的静虑。所以,当我们实在安住不下来的时候,就一直想着利益众生,这也是一种禅修。你们可以看看《大车疏》,其中有这个内容。

因此,我们要在利益众生的基础上,用《普贤行愿品》来回向,让世界上所有的高僧大德长久住世,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尽快消失;让每个众生都能暂时得到各自所需,究竟离开所有的烦恼和痛苦。我们这么多人通过《普贤行愿品》来回向的话,应该对世界和平和所有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八品发殊胜菩提心圆满。这部论是我2002年翻译的,后来在2005年重新做了校对。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显宗部分)

于2016年4月28日宣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