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课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发菩提心,其中“宣说菩提心之本体”又分七个方面,首先是“总说愿行菩提心”。
乙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分七:一、总说愿行菩提心;二、广说各自之自性;三、愿菩提心之利益;四、相应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圆满资粮之理;七、当生欢喜之理。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心: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在座很多人以前听过大乘佛法,基本上都清楚发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实际上,发菩提心就是以大悲心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且愿自他无量众生断除一切障碍,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因此,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就是菩提心的本体。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愿菩提心,一种是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什么是愿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就是一种意乐,不是以实际行动去做,而是在心里发愿。
而行菩提心是实际去做,不但有发愿,还有真正的行为。就像我们去拉萨、去北京、去美国,首先要发愿去那里,之后还要正式地启程——所有的行李都已经准备好了,然后就开始出发,这是正行的开始。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当中也讲:“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非常著名、非常重要的偈颂。由此可见,什么是发心呢?实际上就是一颗利他的心。利他的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行为的,叫做行菩提心;一种仅仅是一种意乐,叫做愿菩提心。
当然,菩提心还可以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凡夫的菩提心和圣者的菩提心。在《现观庄严论》和《经庄严论》中,从发心层面讲了资粮道到无学地之间的二十二种菩提心,以二十二种比喻进行了说明。总而言之,所谓的发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中也讲:“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不想自己获得快乐,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救护所有的众生。我们以前经常引用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也是《华严经》中的偈颂。因此,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而是为了让众生获得安乐。
这样的菩提心依靠什么而产生呢?《宝箧经》中讲:“若信佛佛法,信无上菩提,信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生起智者心”,就是生起菩提心的意思。这个偈颂是说,当我们信了佛法和佛陀的行为,信了无上菩提和佛子的行为——有了这样的信仰之后,才能真正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我们讲《经庄严论》的时候讲过,菩提心还会依靠道友和善知识的外缘而生起,以助因、根本力、闻力和善习力,生起稳固或不稳固的菩提心,有很多产生菩提心的方法,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总而言之,在座各位要真正懂得菩提心的话,就要学习《入菩萨行论》和《学集论》,这非常重要;还要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和《现观庄严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里引用了很多前辈大德的教证,无垢光尊者还用自己的智慧描述了菩提心的本体、产生和分类,比如菩提心在不同地界当中是如何分的,等等,这些都讲得比较清楚。
下面是“广说各自之自性”,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自性分别是什么。
丙二、广说各自之自性:
愿心本体四无量,行菩提心许六度。
“愿心本体四无量,”无垢光尊者在其他教言当中也讲了,愿菩提心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四种无量心,因为四无量心是广大的发心。
“行菩提心许六度。”行菩提心实际上是六度万行,即真正行持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所有行为。
所以,在座各位首先应该依靠四无量心发无上菩提心,然后在实际行动当中去布施、持戒、安忍等。在行持这些的过程中,大家有时会觉得比较累、比较辛苦,但是在漫长的菩提之路当中,千万不能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心生厌倦,一定要有一种坚强的韧力。
而且在行持菩提心的时候,最好是全面地去学。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只喜欢做一件事情,比如只喜欢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地方安住,而对广行布施,在社会大众中弘法利生等方面都没有兴趣。这跟个人的性格和兴趣有关系,但我们还是要培养大乘的行为,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六度万行都应该尽量行持。
《法苑珠林》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个比丘,修行都很不错。一个比丘在自己禅修的基础上,特别喜欢到外面去做一些大布施;而另一个比丘只喜欢禅修,不愿意做其他善事。当他们离开世间之后,生前爱做布施等善事的人转生为一个非常有钱的长者之子,而那个只爱禅修的人则转生为他们家里的奴婢之子。后来,长者的儿子出去时经常带着奴婢的儿子。
奴婢的儿子因为前世修过禅定,于是以智慧知道了自己的前世,发现自己当时只是参禅,什么世俗善根都不做。于是他就忏悔,觉得自己以前的修行不全面,应该像长者之子一样全面地去修。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但这不是我们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对于六波罗蜜多,以前不喜欢布施的也要尽量去布施,以前不喜欢持戒的也要尽量守持戒律,以前不喜欢修安忍的也要尽量修安忍……从这些方面串习的话,每个人的修行应该会圆满的。
所以,修持行菩提心的时候一定要修六度万行,不应该喜欢其中一个就只做这一个,其他的不喜欢就不管了。
下面说愿菩提心的功德。
丙三、愿菩提心之利益:
何人俱胝数劫中,供养无量数佛陀,
仅仅为求自利益,福德不及愿发心。
如果有人在千百万俱胝劫中供养无量无边的佛陀,仅仅为了利益自己——我要获得佛果、我要获得成就、我要功德圆满……以这种自私自利心供养佛陀所获得的福德,根本比不上短短时间当中发愿菩提心的福德。
《涅槃经》中讲:“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如果有人在一刹那间观修菩提心,其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连佛陀都没办法衡量。《涅槃经》中还讲,如果一个人在有生之年,以七宝等无量供品供养一切佛,其功德根本比不上一刹那观修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的愿菩提心的功德。
在很多传承当中,尤其是在汉地和藏地,人们很喜欢供佛,但是不太愿意安住下来修菩提心。虽然供养佛的功德也非常大,但是跟修菩提心相比,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有一部经典叫做《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其中说:“若人于河沙,等数诸佛剎,满以七珍财,供养正等觉……”如果有人在等同恒河沙数的刹土当中,用七宝供养无数如来,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若人但合掌,归向菩提心,此胜供养因,超过诸供养。”一个人单单合掌,在家里好好观修菩提心,这个殊胜的功德远远超过在恒河沙劫中供养如来的功德。
学院的道友现在在闭关修行,我们对外面也提倡“百日闭关”“百日放生”,全部是“百百百”。“百日放生”的功德也非常大,但更重要的是用菩提心来摄持。在“百日闭关”的过程当中,我也特别强调,大家每天都要观修菩提心。修菩提心是很容易的,大家不应该不懂——修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愿菩提心,以及在实际行动中,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尽心尽力去做的行菩提心,并不是特别困难。
祈祷上师获成就
我希望大家一方面好好地修菩提心,另一方面,在修行过程当中也要祈祷上师,这是很重要的。米拉日巴尊者说过:在具有证悟的上师面前,具有信心的弟子做祈祷的话,修行自然而然会成功的。这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原话。
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要经常祈祷上师,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祈祷上师,光是祈求本尊也不一定很合理。以前帕单巴尊者来藏地的时候说过:“见一百位本尊不如见一个上师的面殊胜,但是你们愚笨的藏族人不知道这个窍诀;对富贵的人布施百种食物,不如对贫穷的人布施一个食物功德大,可是你们愚笨的藏族人不懂这个道理。”——他把藏族人称为“愚笨的藏族人”。
汉族人也好,藏族人也好,其他民族的人也好,到底谁是愚笨的人,我们还需要看。但不管怎样,应该以信心来祈祷上师和法宝,这是很重要的。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也说,供养佛的功德无法跟修菩提心的功德相比,经中说:“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如果在很多如来、寂静本尊面前做各种各样的供养,这个功德远远不及发菩提心的功德。
所以,很多人把苹果、梨等供品拿到佛堂里面去,拜一拜、供一供虽然也很重要,但是不如发菩提心重要。
我们每天的课前念诵也有供养咒,维那师经常比大家念得慢,他刚开始念得特别快,但最近每次都是大家念完了他还没念完,他的供养咒可能稍微长一点点。我发的太过好不好?法王以前经常批评维那师,但我不是批评的口吻,应该是赞叹的口吻。
丙四、相应之比喻:
佛说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
以此可离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乐。
下面讲比喻。佛陀说,如果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的痛苦,比如轻微的头痛,也能脱离地狱等恶趣,并且获得人天的快乐。
佛陀在《杂宝藏经》中讲过相关的公案,我以前讲《前行》的时候也讲过匝哦之女的公案,当时我还专门引用了原文,在汉译本中有时是将“匝哦之女”译为“慈童女”。
刚开始的时候,慈童女对母亲非常好,他每天都出去赚钱,回来供养母亲。一开始,他每天供养母亲四个嘎夏巴,后来每天供养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嘎夏巴。以此功德,他遇难以后,就分别有四位、八位、十六位、三十二位天女来承侍他。
当他准备离开家到海里取宝的时候,母亲过来阻止他,他就用脚踢母亲的头,因此他后来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地狱中的铁轮落在他的头上,令他感受了无量的痛苦。他当时生起了极大的悲心,他想:“世间还有很多像我这样对母亲不恭敬、不孝顺的可怜众生,但愿以我的痛苦遣除他们所有的痛苦。”因为他发了这样一颗心,当下就从地狱转生到了天界。这是世尊因地的一个经历。
另外,世尊因地的时候还曾转生为嘉瓦谢达,他跟朋友嘎玛热巴一起在地狱里面拉马车。因为他的朋友力气比较弱,被狱卒打得非常厉害,他就想:“嘎玛热巴特别可怜,应该让我来承受他的痛苦。”
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也有这个公案,内容基本相同。其中讲到,世尊因地时堕入了地狱,他看到朋友的身体特别弱,而且在感受强烈痛苦时就喊“爸爸、妈妈、妻子”等来减轻痛苦。他认为朋友这样喊也没有什么意义,就跟狱卒请求要代受朋友所有的痛苦。但狱卒特别不高兴地说:“众生应该各自感受自己的痛苦,你哪能代替他?”于是用兵器勾住他的颈部进行惩罚,这个时候,他就以发心力转生到天界当中去了。
也就是说,仅仅是想遣除众生微小的痛苦也能脱离恶趣、转生人天善趣。像世尊仅仅想遣除同伴的地狱之苦也能转生到天界去的话,更何况经常观修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呢?
观想代受众生苦
我们在生活当中,比如生病的时候,也可以观想代受众生的痛苦。我遇到过一些居士,他们说,自己在医院里等待做手术的时候,首先想:“我今天一定要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这样的话,即使身患癌症或者其他非常可怕的疾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轮回当中,我们每个人肯定会遇到许多生老死病的痛苦,如果受过大乘佛教的教育,他就会想到:“我今生的这个苦不得不自己面对,但在面对的过程当中,我要代受其他众生的痛苦。”世尊在因地时,在地狱中也想到要代受他人的痛苦,如果我们真的落到地狱里面,不知能否想到去代受别人的痛苦。但是不管怎么样,人间的有些痛苦,我们是可以观想代受的。
我每次在医院的时候,刚开始还可以观想,比如打针时我会想:我要观想代受众生的痛苦。但是针一刺进去特别痛,那时就把众生忘了,但有时候还可以。我听说,有些医护人员特别狠,隔着病人的衣服摸一摸,就“啪”地把针扎下去,这些人现在是比较出名的。这样的话,作为病人不要说观想代受众生的痛苦,可能对医生都有点不满。这个时候怎么样观心,各位再想一想,好不好?
丙五、行菩提心之利益:
行心利益更无量,真实行持遍布故,
刹那行持遍胜心,圆满数劫二资粮。
“行心利益更无量,”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当中,行菩提心的利益是更大的。前面讲了,仅仅是缘众生痛苦的愿菩提心就有那么大功德;下面讲,行菩提心的利益更是无量无边,《入行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真实行持遍布故,刹那行持遍胜心,圆满数劫二资粮。”为什么呢?因为行菩提心是真实行持,而且这种行持遍布所有众生。所以,刹那行持行菩提心就能圆满数劫的二种资粮。
我们经常讲大悲商主的公案,实际上,大悲商主不仅有发心,而且在实际行为当中也去行持了,就算知道自己会堕入地狱也无所谓。这个公案在《大密善巧方便经》和《宝积经》当中也有。
实际上,密宗里面的“降伏”跟显宗公案中大悲商主的行为比较相同。在汉传佛教的有些经文中,是将“大悲商主”译为“大悲导师”,但公案的内容是一样的。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还讲了一个公案。有一个婆罗门子与五百人结伴出行,途经五百个盗贼出没的地方,即将遇难。其中一个负责打探消息的盗贼跟婆罗门子是好朋友,就给婆罗门子报信说:“今天晚上你和那五百个人会遇难的,你自己要提前离开。”婆罗门子想:“这个朋友对自己很好,好心好意地给自己报信。但是,如果我把这件事告诉那五百个同伴,他们就会一起来杀他,这样的话,那五百个同伴就会堕入三恶道感受无量痛苦,非常可怜;如果我不告诉同伴,那些盗贼就会一起来杀害他们,那些盗贼又会堕入三恶道感受无量痛苦。”想到这里,婆罗门子就把报信的盗贼杀了,宁愿自己堕入三恶道。
从世间角度来看,这件事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别人好心好意地给你报信,你却把他杀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后来,婆罗门子告诉五百个同伴:“这个人是我的好朋友,但我把他杀了。”他们问:“你为什么杀他?”他说:“如果我不杀他,你们五百个人就会遇难。我杀了他以后,我肯定会下地狱的,为了报答我的恩德,希望你们发菩提心。”于是他们都发了菩提心。
然后,他又去了盗贼住的地方,对剩下的四百九十九个盗贼说:“我已经把你们当中的一个人杀了,我希望你们不要再干这样的坏事,不然生生世世都会非常痛苦的。”通过他的劝说,这四百九十九个盗贼也发了菩提心。
对于这个公案,《大方便佛报恩经》跟《宝积经》的说法稍微有点不同,这个婆罗门子跟大悲商主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不是非常清楚。但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佛陀因地的一种示现。
我们以前也经常引用世尊因地(星宿婆罗门)和婆罗门女的公案,如果真正有利他心,以大智慧和大方便摄持的话,那么降伏也好、贪心也好,不但不会构成罪业,反而会成为积累资粮的因缘。这一点大家也要很好地去思考。
而且,降伏、双运并不是藏传密教当中独有的做法,其实在显宗当中,如果智慧到了最顶点也会有的。但是一般凡夫人的确不能做,如果做的话,就很可能掺杂自私自利的心。有了自私自利心,修行是不会成功的,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
丙六、圆满资粮之理:
三大劫等诸说法,义为速圆或久圆,
一生解脱依智力,方便精进及胜智,
以此三者而修持,则有无上广大力。
“三大劫等诸说法,义为速圆或久圆,”显宗当中经常讲三个阿僧祇劫后能成佛,如果真的这样算,那要经过无数万年才能成佛,这个时间是非常长的。但是三个阿僧祇劫、七个阿僧祇劫、三十三个阿僧祇劫等说法,其实际的意义是: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圆满资粮,从而获得即生成就,这在禅宗当中也有,在密宗当中也有;而有些人确实要经过久远的时间才能圆满这些资粮。
“一生解脱依智力,”因为人的智力不同,有些人能够在一生当中获得解脱。
《宋高僧传》中讲,有一个人从小智力出众,12岁出家,后来去向大寂上师求窍诀。他问上师:“‘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大寂上师给他讲了很多直指的窍诀,于是他当下开悟。他就是在一生当中依靠自己的智力获得解脱的。
在《宋高僧传》和禅宗的公案当中,有非常多即生成就、即生开悟的人。所以,三个阿僧祇劫等说法实际上是根据不同人的智力而言的:有些人需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有些人需要七个阿僧祇劫,有些人需要三个阿僧祇劫,有些人连三个阿僧祇劫也不需要,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就可以获得解脱。
如果有人说即生成就不合理,那他可以看看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一生解脱依智力”,能否在一生当中获得解脱,其实是取决于智慧的力量。
“方便精进及胜智,”修持的时候,需要方便、精进和胜智。有些人具有方便方法,就像大悲商主一样;有些人非常非常精进,在短短的一生当中把好几生的事情全部做完了;有些人的智慧非常超胜,无论是天生的智慧还是后天的智慧,都特别殊胜。
“以此三者而修持,则有无上广大力。”通过修持这三者,有些人确实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就。他们有无上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以后,解脱是非常容易、非常快速的。所以,所谓的阿僧祇劫也并不完全是无量无边的,有因缘的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都可以成就。
我们应该把这些经论学好,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现在在汉地也好,在藏地也好,很多佛教徒都是迷信者。虽然他们有信仰,也皈依了,也做供养,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教育。没有受过这些教育的话,遇到问题的时候确实会产生很多邪见。
其实,我们佛教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全部依靠信心来接受,而是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智慧,而且更重视的是智慧——有了智慧的话,怎么样去观察,它也不会不究竟。
从小接受佛法教育
从小接受佛法教育是很重要的。现在在很多道场里面,有些上师讲经说法时非常讨厌小孩参与,包括我们有些同修共同学习的时候也规定,所有的孩子都不能带到道场来,因为他们会哭、会闹、会调皮的。
但我不建议这样,大家可以修一点安忍心。其实,从小感受佛教熏陶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孩子跟妈妈爸爸一起去听课是很好的。我到老乡那边去的时候,特别喜欢他们把所有的孩子都带过来。藏地的孩子也比较多,有时一个人就带五六个孩子,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左手牵一个、右手拉一个,再让大孩子在前面领路——虽然藏地也搞计划生育,但在这方面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孩子一起来的话,我还是很愿意。虽然孩子有时候会哭,但我们可以把他的哭声当作歌声,也可以把他的调皮想成跳舞。一边讲课、一边听歌、一边看舞,可以享受很多节目,也是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佛教教育,长大之后就不会像有些半路出家的人那样,从小接受了很多唯物论的思想,根深蒂固、转变不过来——虽然身上穿着袈裟,头已经剃得非常光、非常亮,但是内心当中还是有各种各样的习气种子,这些都不是很好的。
所以,我还是建议孩子们从小就听课,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是处在佛教团体当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丙七、当生欢喜之理:
此乃悲心之果树,肩负有情之重任,
梵等世间前皆无,为己梦中尚未梦,
何况利他菩提心,前无新生当欢喜。
“此乃悲心之果树,肩负有情之重任,”意思就是说,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菩提心相当于大悲心的果树,这样的菩提心肩负着度化众生的重任。
“梵等世间前皆无,为己梦中尚未梦,”而世间的梵天、帝释天、国王、国家总统,还有联合国秘书长都没有这种菩提心。
联合国秘书长,现在是潘基文吧?原来是安南。潘基文有没有菩提心?可能没有。我看奥巴马也肯定没有菩提心,可能他连梦中都没有想要度化众生,最多是想我们美国怎么怎么样。也不好说,也许他是佛菩萨的化现。
“何况利他菩提心,”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连梦中也没有产生过菩提心的话,那怎么会产生真正利他的菩提心呢?根本不会的。
“前无新生当欢喜。”所以,我们现在生起了前所未有的菩提心是非常稀有的,应该感到特别欢喜。
希望大家做任何事情时都先生起菩提心。如《入行论》中所讲,世间的父母、仙人、梵天等都没有产生过菩提心,而我们依靠善知识等各方面的因缘,即生当中有了菩提心,的确是非常稀有的。
如果有了菩提心、大悲心的话,哪怕是做很小很小的善行,功德和果报也是非常大的。以前我看过《大丈夫论》,其中说:“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如果以悲心对一个人布施,功德也像大地一样,是非常大的;如果为了自己对南赡部洲的所有众生做大布施,所得的果报也像芥子一样,是非常非常小的。
所以,光看善和恶的形象还不能确定其真正的功德。有些事表面上看功德很大,“哇,今天大布施,供万僧斋、千僧斋……”,“我今天花了十万、二十万、八十万……”,但是,如果你不是为了天下所有众生而供养的,功德就不一定很大。如果你用菩提心来摄持,哪怕是给可怜的众生十元钱、二十元钱,功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用菩提心摄持善根确实非常重要。
佛经中说:福德浅薄的人不会遇到珍宝雨,同样的道理,福德浅薄的人也不会遇到大乘佛法,在无量佛面前做过善事的人,即生当中才会生起菩提心。
珍惜修心机缘
表面上看,你们遇到大乘佛法是个偶然的机会。我原来写《智海浪花》(即《没什么放不下》)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以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上师。”“我以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入菩萨行论》,因缘巧合……”看起来是偶然的,但也许你在很多世中做过善事,今天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比如一个人很有钱,可能不是今生种下的因缘。表面上看他是一夜暴富,但实际上,在此之前有很多因缘。否则,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发财?
所以,我们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欢喜心。遇到了大乘佛法,遇到了即生当中生起菩提心的机会,确实应该很欢喜。我自己感觉,在即生当中遇到如佛陀般的善知识是我的一个福报,遇到了如宝珠般的大乘佛法也是我的一个福报。虽然菩提心修得不好,但是它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很多方面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我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退转,菩提心这个法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座的人在这段时间应该好好地修菩提心。
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我们大概在十一月中下旬或十二月份左右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具体时间现在还定不下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后还要很认真地听。
在这次传讲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听下来了。我希望下一阶段的课开始时,你们在座的人都还真正地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样就不太好。虽然有些人是活着的,但是他“不在线”,或者不在现场的话,也有点让人伤心。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因缘,因为我们大家共同发愿、一起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大圆满心性休息》后面部分涉及密法的一些窍诀,如果没有修五十万加行,暂时的确没有办法传授。所以我希望,没有修完加行的人还要继续修。修加行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一种考验,如果你真的想学密法,最好圆满五十万加行。所以在这一两个月当中,大家要尽力地修五十万加行。
如果大家对密法有信心,可以在明年金刚萨埵法会或者其他时间,接受无上密法的灌顶。以后,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我也想给大家传授智悲光尊者的《大圆胜慧》等其他密法,但条件是,除了极个别发心特别忙的人以外,都一定要真正地修完加行,希望大家对此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