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35 | “我希望这次传讲,大家都能善始善终。”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35 | “我希望这次传讲,大家都能善始善终。”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4-02



传讲时间:2015.3.2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计划在今年把《大圆满心性休息》前八品的显宗部分讲完,具体能不能实现我也不好说,在座的听众也可能有各种情况。但不管怎样,前辈大德们都说,对修行方面一定要有计划、有安排。所以,即使无常修得再好,对修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方面也都需要有安排。

学习佛法应善始善终、善加选择


今天的听众不管是学院的也好、空中也好、地上也好,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也好、欲界的众生也好,都比较不错。

我再三要求大家听课,不是因为课的人多会给我带来利益,我从来也没有这样想过。很多人来到这个世界,好不容易对佛法产生了兴趣,此时不要盲目信仰,否则就叫做迷信。怎样才能不盲目信仰呢?一定要通过修行和学习。

世间的任何知识都是通过学习来抉择的,这在佛教里面也不例外。而且,大家需要共同学习。很多人选择自己看书,但这样不会长久,可能一本书都完成不了;而集体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参加集体学习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所学的书籍,是一些世间人用自己的佛教见解所写的佛教评论和论文等。这些虽然也可以说是帮人打开心灵的一种智慧,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确实要学习佛教的话,应该学习像藏地三大文殊之一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一样的法本,这是完全正统的非常珍贵的法本。

学习《心性休息》的过程中,我以为刚开始人可能比较多,慢慢会减少,到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了。但现在看来,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我们也很随喜!

我自己到佛学院已经三十年了,其间研究和学习佛法从没有间断过,在座熟悉我的人应该都比较清楚这一点,所以我并不是在这里自吹。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像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著作那样的法本,因为它具有一种殊胜的力量——佛教讲的加持力,并具有近代的传承(近传),还直接地传授窍诀,一代一代地一直传到上师如意宝那里。

《大圆满心性休息》我讲了好几次,这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吧。因为年龄已经这么大了,以后还有可能讲吗?很难说。所以,我希望这次传讲,大家都能善始善终。

我看了一下,大家之前隔了一两个月,但现在还都在认真地听课,这一点我比较满意。而且总体上讲,大家对《心性休息》的法本有这样的信心,也是比较好的。

努力掌握甚深佛法


在学习本法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有心理准备:有时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依止善知识、皈依、发心等;有时可能遇到比较复杂、甚至特别难懂的内容,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一定要很认真地去听。

佛法不全是简单的内容,如果天天讲浅显易懂的问题,恐怕谁也不会懂得佛教的深奥。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是佛教的继承者,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简单道理要懂,对今天要讲到的阿赖耶识等难懂的道理也要明白,但这样的道理在《心性休息》中不太多。在座的听众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据我所知,很多人的智慧和文凭还是不错的,你们应该学会深一点的法。

但我感觉,很多人不像藏地寺院的修行人那样对五部大论很有信心。我们开讲五部大论的时候,听课人数并不多。我有时想,你们很多人是不是故事根基啊?一听到故事就很感兴趣。

我到大学里面演讲也不敢讲深的内容,一讲深的就全部都睡着了,我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所以不管到哪个学校,一讲到压力、感情、幸福、快乐……大家的表情都还比较不错。一讲到如来藏、阿赖耶,或者中观应成派、自续派以及唯识宗的依他起等,好像几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感兴趣的,全在打盹。这时我就觉得:“今天转法轮很不成功,干脆还是回到故事上去。”虽然我也不是很擅长讲故事,但也没办法。

今天听课的过程中,大家对个别难懂的内容需要做些思考。另外,也希望大家以后认认真真地学习中观的空性、因明的推理和《现观庄严论》中诸佛菩萨的功德、现相和实相的道理,以及《俱舍论》中对万法的辨别,尤其是心和心所的分类等,对一些专用名词也应该熟悉。

转变学习习惯


然而,很多佛教徒都是很现实的,我也基本知道他们的心态,那他们是如何现实呢?就是每堂课的内容一定要用得上。哪有这样的知识啊?好像全都是要像快餐一样的。如果用不上,他就没有兴趣,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与我的生活毫不相关,一定要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行”。

其实,这是对追求真理的方法不了解。当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必要学一些贴近生活的知识。但是如果整天只求这些的话,那学物理、化学、生物、几何等高级科学的时候,你也没办法当场就跟这些专业知识相应。所以,希望佛教徒把这个习惯转变过来,不管遇到什么知识,一定要抓住其重点和要诀,这一点很重要。

第四品 业因果

业因果品分四: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结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略说本体:

今天讲到《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品。分为略说本体、广说业因果之自性、结尾以及回向本品善根。首先是略说业因果的本体。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两千五百多年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已在相关经典中说到,色界、无色界、欲界,这三界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众生前世今生所积累的业而现前的。因此,世间人的苦乐各不相同。

很多人经常说:“为什么别人很快乐,我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的身体很健康,我的身体经常得病?”其实,这与前世的善恶业有一定关系。《俱舍论》第四品中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意思是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世间界,都是由众生的业所产生的。

关于业的详细分类,很多世间人可能并不是特别清楚。将来,大家应该花一定时间去研究业的分类、差别、本体、造作方式、业果以及业灭尽后所呈现的果位等道理。

业果不会虚耗


不管善业还是恶业,始终都不会耗尽。《百业经》中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众生所造的各种业,不要说一年乃至百千万年,即使是在一百劫中也不会毁灭。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你认为今天杀生或偷盗没有被人发现,就不会有什么果报。实际上,即使这辈子、下辈子都没有被人发现,可再过几世以后,所造的业都不会耗尽、消失,因缘成熟时,果报一定会现前。对这样的因果道理,每个人应该认清并有所敬畏。

智者应谨慎取舍因果


藏地人经常说:“这个人是好人,因为他具有因果正见。”这是藏地民间对好人的判断标准。其实从行为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足因果正见。有些人不具足因果正见,也不懂相关的道理。现在网上和现实中的一些人,行为的确特别可怕,但是他自己也不明白,极其愚痴,这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果报。

《白莲花经》中说:“业作一切如画家。”善业和恶业就像画家一样,会做很多事情。一个好的画家可以描绘山河大地、好人坏人……什么都可以画出来。同样,我们造善业会产生善的果报,造恶业会产生恶的果报。因此,谨慎取舍因果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

其实,取舍因果不是为别人做的,而是与每个人自身息息相关的。因为,你现在的善恶行为,会导致自己将来感受苦和乐。比如说有一个老师劝学生不要造恶业,一定要造善业。但有的学生会想:“老师天天都说这些干嘛,我们造业跟他有什么关系?”其实并不是跟老师有关系,对老师来说,他自己尽力取舍因果就可以了,但他觉得很多人不谨慎取舍因果非常可怜,于是以悲悯心引发而劝大家行持善法。因此,如果有人劝请积善去恶,我们也应该乐于接受,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以上讲业的本体。下面“广说自性”分为修世间法和修寂灭的出世间法两个方面,修世间法又分为略说、广说、断除之理三个方面。

甲二(广说自性)分二:一、修世间之法;二、修寂灭之法。

乙一(修世间之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断除之理。

丙一、略说: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略说部分,分为不善业和善业两方面。不善的业叫做恶业或黑业,善的业叫做善业或白业,它们会分别在轮回中产生痛苦和快乐。

《宝鬘论》中讲:身体要断除杀生、偷盗、邪淫,语言要断除妄语、粗语、恶语、离间语,心里要断除贪心、害心、邪见,总共有十不善业。断除了十不善业就叫做十种善业。如果造这十种善业或十种不善业,就会分别产生将来的快乐或痛苦。如《念住经》中云:“不善恶趣受痛苦,善业善趣得安乐。”行持不善会转生恶趣,感受痛苦;行持善业会转生善趣,获得快乐。

拓展内容

《中观宝鬘论》:“戒杀断盗取,远离他人妻,真戒妄两舌,粗恶及绮语,彻底断贪心,害心与邪见,此十善业道,相反即恶业。”


然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可能都知道善和恶的概念,但真正能断恶行善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多数都非常盲目,不善业基本每天都在做,而善业却很少行持。只有有信仰、懂因果规律的少数人会守持这样的规则和要求,他们从小就对行持善业非常重视,对造作恶业特别排斥;即使有时因为业力现前、生活逼迫等原因造了恶业,也会尽心尽力地忏悔。

业为种种差别之因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世间苦乐都是由善业和恶业而形成的。《业分辨经》中说,有一次,婆罗门斗达之子尼珠问佛陀:“世间人有些长寿、有些短命,有些健康、有些多病,有些相貌端严、有些非常丑陋,有些权势强大、有些地位卑微。此外,种姓有贵贱,财富有丰乏,智慧也有高低等。世间有许多此类不平等之事,这是什么原因?”

佛陀说:这是因为每个众生前世所造的业不同,业有上中下三品,造作的意乐和行为也都不同。佛经中对此还有广说。

拓展内容

《业分辨经》:“婆罗门童子,一切众生由业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业,业之生住者,依业而分上中下、高低贤劣也。众生之业有种种、见有种种、行有种种。以黑业转生于众生地狱、饿鬼、旁生中,以白业投生于人天中。”


今天在座的每个人,行为和心态等情况都不相同。对于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世间学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我看了那么多书、接触那么多人之后,归根结底,还是认为佛教当中“具有业”的道理说得最清楚。

因为各种差别不可能是无缘无故而产生的。既然有因和缘的话,那这种因缘并不是身体上的因缘,而是心上的种子有差别。正因为种子不同,人们从小就都不相同。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相貌、智慧、性格、福报、工作能力等也都是不同的。我们家乡就有一对双胞胎,一个从小特别爱打架,一个特别爱行持善法。虽然他们形象基本相同,但性格截然不同,长大之后的福报也不相同。

既然出生因缘相同的双胞胎也是这样截然不同,那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包括今天听课的每个人,确实生活处境也都不相同。有些人特别痛苦,连生存都很困难;有些人各方面都非常有福报;有些人可能在某方面还算可以,但其他方面就不尽人意,比如长得还可以、但特别贫穷,财富特别丰裕、但身体不好……有很多很多的差别。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家也可以好好思维。思维时应该想,我的心上有前世不同的种子成熟了,因此今天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今天的行为也会影响到我的未来。通过这样思维,很多人就会对因果不虚产生信解。

最究竟时无善恶


虽然行持善法获得快乐,造作恶业感受痛苦,但到最究竟时是无有善恶的。如《入中论》中说:“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这个颂词之前的部分,讲了造作善恶业会分别感受快乐和痛苦。但这里讲,到最究竟的时候,佛陀也说了,善和恶都找不到,是空性的;我们何时通达了此理,就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佛陀在经典里遮止了凡夫人去思维业因果。因为这是甚深的道理,即使思维也不一定能得出很好的结论。

有些人说:“如果有前世,我为什么看不到?如果我前世真的造过善恶业,那我为什么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比较愚痴的问题。哪怕这辈子确实发生过的很多事都想不起来,更何况是隔了一世的事情?而且众生还具有胎障等各种迷惑的因缘。所以,凡夫人以自己的智慧来发现业果之理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对于业果,我们一定要跟随具无比智慧的前辈大德和佛陀的教言。应该通过圣教量来认识业果并产生定解,这相当重要。


颂词背诵打卡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