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法师辅导|第06课
引
学习《二规教言论》的目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这部论典,以及大恩上师翻译、传讲这部论典,就是为了让学习佛法的人内心具足修学佛法最基础的素质——贤善的人格。
修学佛法的过程是:首先要有出离心,再有菩提心、空正见,才可以逐渐获得解脱。
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讲了四个要点:
1、最高的境界是空正见或者说大圆满;
2、要证悟空性或大圆满必须安住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3、菩提心安住在出离心的基础上;
4、出离心安住在贤善人格的基础上。
在贤善人格的基础上才能修持出离心、守持戒律,生起菩提心。有了贤善的人格,就可以修持善法。如果没有贤善人格,内心就很难生起殊胜佛法的智慧和境界。
《入行论》中讲了菩提心的身所依是暇满人身,菩提心的心所依是善心。善心是在善良人的心相续中具足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善良的心和非常善妙的人品。
一
稳重
1、稳重的含义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
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对于自己的道行(所选择的道路或善妙的行为)要坚持不退转,对于信赖自己的人“始终坦诚不欺惑”,如果具足了这些条件,就称之为稳重的性格。
稳重的人在人群中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要努力具足这种殊胜的人品。贤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而妙慧和稳重犹如树根一样,是贤善人格的基础。
▪释义:
(1)“于自道行不退转”
1)世间道行:符合于世间因果善法的正确道路。
当我们选择一个正确方向时,有些人在行持过程中会遭遇违缘、违品;有些人会遇到邪知识;有些人会受到一些环境的压迫,在这些情况下没办法顺利地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道行,不退失信心。
既然我们已经转生到五浊恶世、娑婆世界,就没有任何一个事情中间会不遇到任何违缘,顺利通达。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如果要行持恶业就容易具足顺缘。自己内心当中的习气,外在的环境,乃至于舆论的宣传等都对行持恶行比较有利。而要行持善行就不那么顺利,自己内心的习气,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心态和种种烦恼会做一些障碍。魔王、非人等也很不欢喜,它们也会做很多障碍。但是我们应该了知,善行对今生的人格修养和后世转生到善趣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前因后果,不要退失信心。
2)出世间之道:成佛之道,解脱之道,往生极乐世界之道,自他二利之道等。
对这些道,我们更应该坚持。
祈祷大恩上师、佛菩萨的加持,道友的帮助,自己内心发起非常坚固的誓愿:无论如何,对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不退失。“此称稳重人中胜”,这个人在人群中就是非常殊胜的人。
(2)“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
我们在世间,由于前世的因和善缘,会遇到一些信赖自己的人。对于这些信赖自己的人,我们应该“始终坦诚不欺惑”。内心要坦诚相待,不欺骗。应该让他信赖,不要让他失望,感觉痛苦。通过方方面面去保护他,行为、语言、乃至于最根本的心,始终非常贤善地对待信赖自己的人。如果能这样做不变化,“此称稳重”,也是一个具有稳重人品,在人当中是非常殊胜的好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很信赖自己,而自己却非常狡诈,经常欺骗对自己好的人,逐渐这个人就会很伤心,离去。因为自己的人品不好,让别人失望、远离,这样就不是一个稳重的人。
2、稳重的功德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
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释义:
(1)身:“身体稳重如狮子,”身体犹如狮子一样,功德不会受到别人的蔑视,且具有威严,可以成办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身体必须要非常稳重,不随意地移动。
法王如意宝和大恩上师经常提到,学习佛法的人需要稳重。时间要长,坚持不懈,就容易得到功德。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绝对不让身体显得非常地轻佻。稳如泰山,别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不受蔑视大威严,”其他人不敢小视。如高僧大德都有一种威摄力,要示现什么行为,或要说什么教言,成办让众生修行善法等,非常容易。
(2)语:“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语言庄重,犹如苦行的仙人或众所信任具有一定功德的仙人。仙人的语言非常值得信任,具有一种谛实语的力量,他所宣讲的善妙的教言会得到欢喜受纳。
一个人发下誓愿承诺成办他人的利益,不管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违缘也不会放弃。坚持做下去,肯定自他的所欲也可以完完全全降临。
(3)意:“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心态、性格、性情都非常稳重,好像如意宝。可以“降临自他之所欲”。自己心中所想,他人心中所想,都能够得到成办。
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提到“床上恒时应有身”。在藏地,修行者所谓的床,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打坐、修法、看书、吃饭的地方,这个“床”,是指打坐、念咒、安住的地方。表述的是修行者的法相。
3、不稳重的过失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1)身:如果身体不稳重,就象牦牛没有角,会遭受众多其他牛的欺负。
(2)语:如果一个人的语言不庄重,就象乌鸦一样经常被人讨厌。
有些人说话非常不负责任,有时说话很刻薄,喜欢讽刺别人,令人非常难受,非常痛苦;还有些人牙尖嘴利,经常挑别人的毛病,别人刚说一句话,马上挑出毛病,让别人下不了台;或者有些人喜欢过度地开玩笑。这些就“如同乌鸦众人恨”,别人都不喜欢。
(3)意:如果一个人性情不稳重,就象风吹落叶一样,无根飘来飘去没有定准。
如果一个人的性情、心态就像疯子一样不稳重,前一分钟想这个,第二分钟想那个,根本琢磨不到到底想什么,喜欢的不喜欢的经常变来变去,非常地喜怒无常,这样的人要想做成事情,绝对是非常不容易的。
4、归摄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
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若具无误取舍慧”归摄第一品的内容——智慧。
“安住稳重之善道”归摄第二品的内容——稳重。
▪释义:
如果一个人具有无错误辨别取舍的智慧,内心中具有非常清楚的、清晰的、清净的智慧,很明了自己在做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把问题分析得很清楚,头脑很清楚,也安住在稳重的善道中,能够护持住自己的身语意,那么“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全知麦彭仁波切把整个修行道比喻成一颗妙树,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花、树果。人身如意妙树最根本的是树根,如果树根长得非常好,在土里扎的很深、很稳固,向树干输送养分,枝叶花果也会非常茂盛。如果我们无误取舍的妙慧很深,稳重的功德就会非常明显。
二
有愧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
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有愧是如意妙树的树干或者树茎。
1、“以何名为有愧者?”
我们相续中应该有知惭有愧的功德,对于世间非常下等的恶劣事、佛法的佛智认为的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看到别人做这样的事情,内心中产生忧愁或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就具有了有愧的功德。
如果内心具有惭愧,就是“二规之妙衣”,二规就是世规和佛规。
2、妙衣的作用:
第一,可以遮挡身体。人是有惭愧心的,如果有衣服遮挡,就是人间当中一种庄严。
第二,妙衣可以庄严身体。
有愧就是对于下等的恶劣事没有兴趣,而且非常讨厌、厌恶。
如果内心中对所谓的下等恶劣事情非常有兴趣,只不过不敢在身语上面表现出来,害怕自己因此失去地位、财富或其他的东西,不一定是真正的有愧。从佛法的角度,它可以损坏戒律,无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或者下世投生恶趣等等,很多可见不可见的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过患,所以,对自己要审慎观察。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
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如果没有惭愧心,身上涂满不净粪,或毫无惭愧心的在街上裸体行走,在别人眼中是非常讨厌或者羞愧的,但内心中没有羞愧才是真正的羞耻。前面不知羞耻和后面无愧的不知羞耻相比较,相当于小巫见大巫。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
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内心中真正没有惭愧心、羞耻心的人天天洗澡、泡水里也得不到干净,穿最好看的衣服也不美。第一内心不净,第二也不庄严,无愧的人不会因为衣服而变得庄严。
一个恶人,虽然外表看起来衣冠楚楚,好像长得好看,穿的衣服也好,当发现他是一个人格很差的人,人们不会觉得他非常美丽,甚至不愿意接触他。
3、分析无愧的表现: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利己恩人不报恩”,对于曾经帮助、利益过自己的恩人,不知恩也不报恩;
“作害仇人不追踪”,对自己或家人、亲友、团体等作害的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根本分不清谁是对你好的人,谁是对你不好的人。
世间角度应该爱恨分明,就是对你好的人应该有个态度,对你不好的人也应该有个态度,这个界限应该分清楚。
利济恩人应该要报恩,不报恩就有愧;作害仇人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此是世间的人规,对于恩怨必须要有辨别力。
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这个人一定会受人尊敬。什么都是浑浑噩噩,分不清楚,从世间的角度,没有一个真正的人品,这就是无愧。
在修学佛法的角度,应修慈悲喜舍,首先修舍无量心,如果不把亲怨放下,对于亲人或者仇敌过度地贪著,就会对修法的提升造成障碍。过度贪爱亲友时,要观察亲友的过患;对自己的仇人,必须要想他的功德,不再想他怎么作害我,否则自己的嗔恨心就会升级,我们要对仇人以慈悲心去观待,必须要体认他的功德。亲怨是平等的,我们要生慈心平等地利益他们,这是佛法中一个很高的标准。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虽受恶语不顾忌”,虽然听到很多人的恶语中伤、诽谤等等,自己也没有什么想法,毫无顾忌。
“有利之语不愿闻”,对自己有利的,可以改善自己人品,或者改正烦恼、不良行为的有利语言,一点也不愿意听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对于世间的善妙德行没有希求。对于世间清净的行为,怎样做让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没有兴趣;乃至变成菩萨的善妙德性不希求,成佛不希求,就是无愧者。
“此等亦是无愧者”,像这样也是没有惭愧的人。
佛法的角度:应该观察如梦如幻,恶语犹如空谷回响。做因果想,现在受恶语是因为前世的业。这是修行到了一定高度,为了调伏自己的烦恼,要把恶语观成对自己有利的道用,听到很多恶语可以消除自己的我执。修行者应该有这样的作意和心态。
但是在世间中,还是要有一个对恶语比较顾忌的状态,否则自己会慢慢滑向恶行的深渊,对于别人的恶语完全不顾忌是不对的。
有利之语,逆耳忠言,世间贤善的人品,比较高尚的道德,等等这些好的事物内心没有兴趣,对不好的事物也不遮止,这样的内心就是一种无羞耻、无惭愧的状态。
泄露极为隐秘语,令诸信赖者灰心,
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泄露极为隐密语”,别人让你保密的事情或话语,自己随便泄露出去,让信赖自己的人灰心丧气。
“虽成应供亦不思”,虽然自己变成别人的恭敬处或者供养处,但不思考自己有什么德行、功过等等。“此等亦是无愧者”,这也是无愧者。
此处所讲的“泄露极为隐密语”,我们在世间中有些秘密必须要守,秘密的语言是不能讲的。这里不是密乘戒中的不能泄密。从世间的角度,如果有能够保密的人品,口风很紧,别人委托保密的事情绝对不会说,这就是有愧的人。
修行的角度:一旦学习佛法的时候,对自己修行的境界、本尊的修法、本尊的名号更加能够保密。从修行密法的原则来讲,越保密成功率越高,越往外宣讲扩散,失败率就越高。如果有一个保守秘密的功德,对我们修学佛法,乃至于修学密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有的人虽然委托他一定要保密,但是自己口风不严,或者别人收买他,威逼利诱,就把这些隐密的语言说出去了,这就是无愧者。既然别人信赖你,不管怎样也要想方设法去维护他的心,维护他的利益,这就是有愧的人。
如果别人恭敬、供养自己,那么自己到底能不能受到别人的恭敬、供养,必须要思考。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别人的恭敬赞叹等。这时,我们要去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德,是不是想当然的可以接受别人的恭敬,要加以观察。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虽然听闻到善妙的道理,善妙的语言,但是对这些不产生兴趣,也不产生欢喜心,也不依止善知识,不愿意改正自己的恶行,不愿意去修行,这就是无愧者。
“亦不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善知识,教导自己获得比较好的学识,或者矫正自己不好行为;还有教导修学佛法的出世间善知识。如果既不依止世间具有非常高尚道德的善知识,也不依止佛法中的殊胜善知识,任由自己的行为越变越恶劣,这也是无愧者。
作为普通人,依止一个行为很高尚的人,你的行为也会变得很高尚;依止一个邪知识,行为不高尚的人,自己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差。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亲近劣种恶行友”,非常喜欢亲近行为不好、下劣行业的种姓下流者。“愚人群中欢欣游”,不知取舍和行为非常颠倒的愚人在一起时非常高兴。
“背弃世法二规行”,“二规”指世规和法规。“世”是讲世间法,“法”是讲佛法,出世间法的意思。
“此等亦是无愧者”,这也是无愧的人。
《格言宝藏论》中,萨迦班智达讲过,如果依止高尚的人,慢慢就会变得高尚;如果依止中等的人,自己的行为逐渐就会和他差不多;如果依止恶劣的人,自己也会变得很恶劣。
如果特别喜欢亲近愚人,发心和行为就会变得越来越愚钝,越来越恶劣。由于等流果的原因,后世也没办法变得非常好,还是会无有惭愧。
编写师兄:定解G21
审核师兄:定解G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