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3) 返回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3)

求学足迹 2020-12-04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正式宣讲





上师念藏语念传承。

 

今天继续讲《大乘方广总持经》。上次讲到了如果诽谤佛法,即便获得菩提,也是出生于五浊恶世的地方成道,此因缘是因为恶友而得的这些道理。


承接上文,今天只讲达摩比丘和净命比丘这两人的故事,就这一个故事OK了。


阿逸多,我念过去无央数劫,彼时有佛,名曰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我回忆过去无数无量劫的那时候,有一位如来,名号叫无垢焰称起王如来 无央数劫,即无量无边的劫。“他具有十个如来的名号的特点,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此处讲到,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当时是这样出现的。

佛的十种名号,在藏文当中也有阿罗汉的意思,其它经典则有出有坏的意思。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དགྲ་བཅོམ་པ་ཡང་དག་པར་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རིག་པ་དང་ཞབས་སུ་ལྡན་པ།བདེ་བར་གཤེགས་པ།

འཇིག་རྟེན་མཁྱེན་པ།སྐྱེས་བུ་འདུལ་བའི་ཁ་ལོ་བསྒྱུར་བ།བླ་ན་མེད་པ།ལྷ་དང་མི་རྣམས་ཀྱི་སྟོན་པ།སངས་རྒྱས་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སོ།

每一部经典都会念佛的十种名号,在每个月十五诵戒时,专门有念赞佛陀的偈颂。应供、正遍知、明行足、有些经典当中把善逝、世间解连在一起,有时候是无上士、调御丈夫连在一起。像这样,在很多经典里面有不同的情况。

而《成实论》《瑜伽师地论》当中,都将无上士、调御丈夫连在一起,后面的佛、世尊分开。

有些经典跟此处一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将佛、世尊放在一起。

《大智度论》中则有十一个佛的名号,把佛、世尊分开,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开,共有十一种名称。佛的名号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也有增加出有坏的。佛为什么有不同的十种名称,有不同的功德,在《大智度论》当中有广说。


【相关资料1】

佛的十种名号:


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十名。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即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佛说十号经],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此十号义,现总略释之:

 

(一) 如来(梵tathāgata ),音译多陀阿伽陀,如同到来,未来而来,来而未来,敬神如神在,心诚则灵,妙就妙在这里。亦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 应供(梵arhant ),音译阿罗汉,良福田。名应供。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故号应供。应供谓万行圆成。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明行足(梵vidyā -carana-sampanna ),明即三明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通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梵sugata ),妙去,去而无去,无去而去,跟”如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名善逝。若真逝去,即非善逝。以无量智慧,断诸烦恼,妙出世间,进入涅盘,趣证佛果。

 

(六)世间解(梵lokavid),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及出世间因果诸法。

 

(七)无上士(梵anuttara ),至高无上,名无上士。如诸法中,涅盘无上;于三界天人凡圣一切众生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ārathi ),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故号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柔软语,时或悲切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趋入涅盘。

 

(九)天人师(梵shāstā deva-manusyanām! ),谓非独与四众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


(十) 佛世尊(梵buddha bhagavat ),知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知三世一切法,名佛。佛,梵语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世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诸经论中有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






刚才说的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出现于世,即在久远劫,很早很早以前出世过,出世于这个世界的时候。


是时,彼佛寿命八万那由他岁,为众说法。


这个佛的寿命非常长,长达八万那由他岁,在这么长的时间为众生转法轮,应机施教而说法。


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法中,有一比丘名曰净命,总持诸经十四亿部、大乘经典六百万部,为大法师,言辞清美,辩才无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示教利喜。


在无垢焰称起王如来的教法中,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净命的比丘。命,我们经常说邪命、正命,命有生活的意思。净命,用世间的语言来讲,这个比丘的名字叫清净生活。从名字上看,这个比丘是非常如法、清净、威仪很庄严、不容易生邪见、不会邪命养活。他能记住、读诵十四亿部经典。三藏十二部,从大的归纳的意义上,有八万四千法门。在此如来的教法中,这位比丘特别广闻博学,总持诸经十四亿部,受持大乘经典,有六百万部。净命比丘是位大法师,法师当中的大法师、大仁波切。(师模仿)呵呵,仁波切。他言辞清美,讲经说法时,言辞非常清净、美妙、幽默、非常精通、辩才无碍、智慧广大,利益无边无量的众生。


示教利喜,


示,如前所述,给众生开示哪些善、哪些恶、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是三恶趣、哪些是三恶趣……所有善恶好坏方面的道理,给他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光是讲还不行,一定要通过教育令其行善断恶、取舍因果等。有些法师只是讲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光这样说不行。应该要讲你在生活、修行当中,应该这样做、不应该这样做,讲得很清楚。


利,最后这些众生真正得到不退转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究竟的利益,不是暂时为了生活好、吃得好、穿得好,而是让众生从菩提道获得不退转、真实的利益。此处在藏文当中也有欢喜、赞叹的意思,因为他真正得到了利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菩提道中自己受益了,才有感恩心。


喜,欢喜,随喜,能满足无边众生的时候,皆大欢喜,随喜这种善法和功德,让众生特别满意、满足。


示教利喜为无量众生通过转法轮的方式,用佛法来饶益这些众生,这种饶益是实实在在的,使众生能够从生活、修行当中得到究竟的大利益。上述内容介绍了净命比丘。


有些比丘是名符其实的法师、善知识,是特别了不起的大德,与他结缘的众生都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也许不是我们传承的人不一定认可,但我们自己都觉得,法王如意宝当年如果没有出现于世,现场的很多出家人、居士,不一定有今天这样的因缘。因为一个法师、善知识,他的发愿力、善巧方便的开示,最后能直接、间接令很多众生趋入暂时和究竟的解脱之道。


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临涅槃时,告彼比丘净命言:‘未来世中,汝当护持我正法眼。’


这个时候,无垢焰称起王如来转法轮的时间圆满了,在众生面前示现无常。临近圆寂的时候,如来把佛法交付于这位净命比丘。净命是非常了不起的比丘,看起来是一般的比丘,实际上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他告诉净命比丘:“未来世当中,你应当护持我的正法眼藏。”此处在藏文当中是说,未来世当中,将《方广总持经》交付于你,你应该好好护持我的教法。此处在法护翻译的版本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意思就是以《大乘方广总持经》为主的这些经典,交付于净命比丘,要求他护持教法。


佛陀涅槃的时候,他的首座弟子--最了不起的继承人,依靠佛的几句话,在千百万年中,以这句话来行持。因此作为善知识,在这一点上也是一样的吧。现在也好,过去也好,真正的佛教徒,会依靠善知识的一句话,依教奉行很长时间。


2017年的世青会上,我曾这样说过:“截至到今年为止,我跟汉族的四众道友,开示佛法已有三十年。当年上师如意宝让我主要在汉族这边传一些法,为这句话,我依教奉行了三十年,以后不知道怎么样。”


作为小小的凡夫,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和信愿行。如果当年上师如意宝没有这么说,我不可能维持这么长时间。中间经历各种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的路,大家应该也清楚,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当年上师要求这样,后来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吧。作为一个修行人、出家人,不管怎么样,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过下去,要么在世间,特别非法的混时间,但这样的话自己确实不太想。如果要呆下去,就讲经说法;如果在山里面一个人修行,真的让我修,不一定呆得住,有时候呆个几天。前段时间本来想七天闭关,没成功,七年闭关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反正我慢慢给大家讲讲法,得过且过,就这样吧,一直到现在,以后也不太清楚。




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传承上师,不管是在大众中给你吩咐的语言,还是对个人特别的交待,都要依教奉行,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缘起。我在课堂上要求大家尽量地用佛法饶益众生,以后大家也要非常深刻地记住这句话,自己把它当作一生的方向,像这样特别刻骨铭心去发愿:我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用佛法来饶益众生!如此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机缘。每个人在学的过程中要这样想,有时候语言不一定要很多。


尔时,净命受佛教已,于佛灭后千万岁中,守护流通诸佛秘藏,于此方广总持法门受持读诵,深解义趣。


佛接近圆寂的时候,净命比丘得受佛的教付委托。此佛陀灭度以后,净命比丘依教奉行,千万年中非常努力地护持、流通此佛为主的诸佛密藏,也就是以《方广总持经》为主的诸佛的秘密宝藏,方广总持法门受持、读诵、深解义趣。那个时候人的寿命很长,在千百万年这么的时间中一直读诵、弘扬、深解其义,将此教法的教义不断深入地领会。


于彼世界八万城中所有众生,随其愿乐广为宣说。


彼世界八万城中对所有的众生,即不同的、非常多的城市中,净命比丘根据众生的意乐和信心不同,随机广为宣说。因佛陀在接近圆寂的时候,有这样的交付,故净命比丘于佛陀不在时,一直弘传法要,这是对佛陀的一种报恩。


《未曾有因缘经》也有这样的公案。当时波斯匿王问释迦摩尼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报答佛的恩德?”佛陀说:“如恒河沙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供品,在恒河沙数劫当中供养三宝,功德大不大?”波斯匿王回答:“功德非常大。”佛陀却说:“但这不一定能报答佛的恩德,唯有一法,方能报答佛恩。”波斯匿王问:“那唯一的法是什么呢?”佛陀回答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


唯一能报答佛陀的恩德,就是以慈悲心了解佛教的教义,然后辗转传给更多的人,哪怕只是传给一个人也好,这是佛在《未曾有因缘经》里讲的。在其它经典,佛给阿难也说过,只有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才是真正供养一切如来。


想报答佛的恩德,就是我们没有自私心,以慈悲心弘扬佛法,哪怕是把一个偈颂传给一个人,以此也可以报答佛陀、上师的恩德。我们来到人间,遇到善知识,善知识给我们破迷开悟,非常有恩德,那如何报答呢?应想:我要用慈心来饶益众生!如果能做到,这是最好的报恩方法。有些人说我要报答恩德,对你供养财物,或者做什么,我觉得这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不破坏佛法,以善心了解佛法,然后传授给有缘众生,这一点确实很重要。


此处,你看佛临近涅槃的时候告诉弟子:“你要好好弘扬佛法。”后来净命比丘这么长时间中广为宣说,这是最大的报佛恩的方法。我们作为佛教徒,报父母恩、报师恩、报佛恩、报国家恩等等,以善心、清净心利益哪怕一个人,也是最有意义的。



【相关资料2】
   
报四重恩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



将来的大家,肯定会在不同的世界、刹土当中弘扬佛法,在自己的身边肯定有各种各样的众生。有些刚强难化之辈,不但我们没办法,即使佛陀出现于世,也不一定能度化,这是没办法的;但有些众生,我们通过努力给他们种下善根,应该没什么问题。尤其我们自己学得比较好,行为比较如法,这样才能感化众生,如果自己的心态特别糟糕、烦恼深重、行为极其恶劣,以不如法的言行,不一定饶益到众生,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尔时,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为八十亿家,随其所乐而为说法。是时,城中八十亿人获净信心,一亿人众住菩提道,七十九亿人住声闻乘而得调伏。尔时,净命法师复与十千比丘众,相随俱往修菩提行。


这个时候有一城市名叫跋陀,法护译本叫仁贤城市,此城中有八十亿家。净命比丘到这里后,根据他们的意乐而说法,城中的八十亿人都获得了清净的心。我以前也讲过,按照佛教的观点,以前的众生,尤其在贤劫时,人特别多,或说这是一种表示的数字,此处指特别多的家庭。如果挨家挨户给他们传法,可能一家平均至少一个人,或相当一部分人得到了清净的心。还有一亿人住于菩提道当中,发了大乘的菩提心,七十九亿人住于声闻乘,获得了调伏。

总而言之,得信心的人比较多,得声闻发心的人也是比较多,发菩提心的人不算特别多。总之当时他去城市里转法轮度众生,算是非常成功。这个时候净命法师与一万个比丘一起,相随俱往修菩提行。可能这个比丘转这么长的时间的法轮,前往菩提道场,示现成佛呢还是什么,后面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他离开了刚才说的跋陀城市,在这里度化了那么多众生,然后前往另外一个地方,也许像佛陀一样,在那里现证菩提。


“尔时,跋陀城中复有比丘,名曰达摩,


尔时,跋陀城中复有比丘,名曰达摩尔时,藏文和法护的版本说是不久的将来,此时净命已经离开了。不久的这个时候,跋陀城中有一个比丘,这个名字叫做达摩--法,法比丘,他也在那边,或者是从其它地方来的。藏文和法护的版本当中,他都叫做法比丘;这里用梵文,叫达摩比丘。今天讲的主角,一个是净命比丘,另一个是达摩比丘。达摩比丘是坏人,净命比丘是好人。这两个人的故事一定要记住,不然每天学,到最后什么都没记住,不行的。如果记得清清楚楚,你现在二十多岁,(师模仿)以后八十多岁的时候说:“有个净命比丘,我原来学过,达摩比丘,他所造的业是非常可怕的……”(师笑,众笑)你年轻时学的公案,八十岁了还记得清楚,那多好啊。如果今天学了,再过两年什么都记不住,那只是种下一个善根而已。最好是记在自己的阿赖耶上面,然后锁上,不要随意忘了。这个公案对我们很重要,不注意的话,很容易犯这个错误。

法王如意宝年轻时,显现上辩论时也犯过这个错误。他对此特别重视,晚年一直忏悔。法王如意宝对佛经的密意比较精通,因此传承弟子对谤法方面比较注意。其他有些弟子虽然精通三藏,但是对谤法方面,一点都不注意。我们经常在跟他们聊天、沟通、辩论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语言的造罪方面,一点都不注意。这一点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和修行当中也会看得到的。所以学了这部经以后,不诽谤其他的法师、教派,就是我们最根本的原则,如果这个原则有了,那说明我们学好了《方广总持经》。

于大乘经方广正典受持千部,获得四禅,


达摩比丘于大乘方广正典受持千部,净命比丘则是六百万部。达摩比丘只受持千部,学得没有净命比丘那么好,但是他获得了四禅。

唯以方广空法化彼城中一切众生,


他仅以空性的方面讲大乘佛法,全部讲中观空性。对此,法师们应该要注意啊,不要全是讲空、离一切戏论。特别爱中观的个别法师,我有时候非常担心:他会不会以后堕落啊?中观是很好,但是你对所有人不分根基直接讲空,因果也空、善恶也空,什么都空,那确实非常可怕。你看这个比丘,唯一用空法来教化这个城市的众生。

不能以善方便随欲而说,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能应机施教,且不分二谛。你说胜义当中是空性,离四边八戏,世俗当中善有善报,可以的。但不会分二谛的话,确实是很大的错误。

《入大乘论》: 若不能分别,真俗二圣谛,如是则不知,佛法甚深义。这里的说法与《中论》讲的,基本相同。如果不懂分别世俗谛和胜义谛,确实不能知道佛最甚深的法。大乘佛法中,既要分析了义不了义,还要分析最根本的胜义谛和世俗谛,这是佛教的精华。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心性》第八品,专门量珍宝钥匙之理与所量法藏之理,用这种比喻说明二谛和了义不了义,都很重要。如果你不会分二谛,会犯很大的错误;你只学空性不学世俗谛,也会犯错误的。

【相关资料3】

能量珍宝钥匙之理与所量法藏之理

能量珍宝钥匙之理,又分为了义之理与不了义之理两种。其中了义是指诸法之法性真如、法界自性清净、心性光明的密意,也就是自性清净、无有迁变、超离生住灭如虚空般的本体,凡是宣说此本性的所有经论都包括在了义的范围内。诸如生、灭、来、去、清净、不清净、蕴、界、处等次第形形色色如梦境般的显现,凡是有法的显现并可以言语思维衡量、假立而表达的一切法均称为不了义,宣说不了义的所有经论都包括在世俗谛中。比如,口中言说的同时心里也思维心性如虚空一般,其实这也是包括在世俗谛的范畴里。所谓的胜义谛之自性是指了义法,也就是真如本性。《赞不可思议中观论》中云:“诸法之空性,亦称为了义,若说生灭等,有情生命等,世俗不了义。”又如《三摩地王经》中云:“依照本师善逝说,知了义经说空性,若说众生诸士夫,知彼等法不了义。”《无尽慧经》中云:“何为了义经部,何为不了义经?为令众生入道而宣说的诸经即称为不了义经;为入果而宣说之诸经即称为了义经。宣说我、众生、寿命、士夫、补特伽罗、力生、力主、作者、受者、说种种声、无主说为有主之任何经均称为不了义经部;宣说空性、无相、无愿、不现行、无生、无来、无实、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补特伽罗、无主人乃至无解脱门之任何经皆称为了义经。当依了义经,勿依不了义经。”
 
概括而言,本性实相称为了义,宣说实相的所有经称为了义经;为了引导众生悟入本性而以多种方便宣说不清净迷乱之法称为不了义,详细论述不了义的分类等法门称为不了义法。此法理实可堪为见诸法之明镜以及开启诸法之门的钥匙,所以首先宣说。为了令众生明确此等法理、证悟密意之自性,在此有必要阐明意趣与秘密的道理。
 
第二,所量法藏之理分为二谛之理与缘起自性。
 
首先宣说二谛之理:《根本慧论》中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父子相会经》中云:“知世间之此二谛,汝非他前闻自见,彼即世俗胜义谛,何处亦无第三谛。”也就是说,单单以所谓法之自性作为二谛的分基而言,现相是世俗谛,实相是胜义谛。现相也有迷乱现相与无迷乱现相两种。
 
迷乱现相:为众生时,所显现的迷现、迷执、迷识即可以言语、思维的一切法,也就是具有欺惑、不实、变化、痛苦等特性的所有法,因为这些法是迷乱分别心的对境并且是以语言、思维假立的。就算是众生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佛陀也是心假立的,因为心里想的、口中说的根本不能触及佛陀的实义,所以说它是一种迷乱的现相。
 
尔时的显现与心识也根据它真实还是虚妄而分为真世俗与倒世俗两种。真世俗所对应的显现能起作用、由因而生、非为假立、共业显现,即地水火风以及内在自识所摄的一切法。倒世俗是指虽然显现却不起任何作用的一切法,例如显现两个月亮。《二谛论》中云:“显现虽相同,是否作用故,分为真世俗,以及假世俗。”真世俗与倒世俗二者,如果从本性来衡量的话,则完全相同,因为它们是迷乱习气所生相同、显现于各根门中相同、暂时于迷乱者前显现作用并且均是眼识所见的对境等方面皆相同,因而二者均无有自性。
 
无迷乱世俗有趋果无迷乱与得果无迷乱两种。趋果无迷乱世俗:道基之智慧及功德虽然从变化上进而说是无常,但观待趋向本性之地而言称为无迷乱。《宝性论释》中所说的“一切道谛有为法,一切有为法欺惑性”是从迁变与需要上进方面而言的,道谛虽是有为法,却与其他有为法的欺惑性全然不同。
 
得果无迷乱世俗:住于密严刹土中的佛陀,其色身及智慧无有迁变、常有存在、任运自成、作为功德宝藏、坛城等大光芒一切圆满自在,虽然从显现分而言称为世俗,实际上它与法身无二无别,因而无有迁变如虚空般安住,关于此等内容下文还有广说。化身是以所化众生所积累的善业与佛陀的大悲聚合而任运自成显现的,虽然在所化众生前好像有迁变,其实无有迁变,就像水月的形象因为水器的不同而显现迁变,但实际上由于水月自相不成立,所以无有迁变。虽然现为调化众生的身相,但其自相却是不成立的,因为三身是无合无离的一本体,而且法身无有迁变。例如,空中之月是水月之因,它们是一本体的缘故,不变存在。同样的道理,化身也是于报身中任运自成而显现的,实际上不成立,因此无有迁变,只不过在所化众生前显现迁变,其实并不成立。所以,承认显现分之一切清净不清净法皆为世俗谛所摄。
 
胜义谛则是指本来的实相。《中观根本慧论》中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轮回与涅槃的一切法原无本性、超离一切言思,不是以他人证悟未证悟而安立的,既无一体也无异体的承许。《根本慧论》中云:“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虽然现有轮涅之诸法以分别心假立为贤劣不同法,实际上诸法本如虚空般清净,完全超离了所谓的“清净、不清净、二者、非二以及极清净”此等以心安立的行境。彼论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本性中超离一切承认,因为本体不成立任何可识别之法,承认此法彼法也是我见,诸如此等均将堕入常边断边。《六十正理论》中云:“若承认有实,则生贪嗔心,受持恶见解,从中生争论。”这其中的含义是说,本性中无有立宗,所以无有任何承认的对境、承认者以及所承认的观点,因此说无有过患。《回诤论》中云:“若我有立宗,尔时我有过,我无立宗故,唯我无过失。”如是诸法之实相或自性清净之本体是指深寂离诸戏边,所以无有立宗或承认,也就称为本来清净之法界。本体中虽然无二无别,但如果以心假立而分析,那么说生本身无生等这种以心安立的空性也未摆脱无生之戏论,只能说是相似胜义,彻底脱离生与无生等一切戏论之边方可称为真实胜义。《二谛论》中云:“虽遮破生等,许相似胜义,灭无生诸戏,称为真胜义。”
 
在此相应窍诀而分析,唯以法界作为二谛之分基,其中如幻如阳焰如水月等显而无自性之显现分的所有法称为世俗谛。《炯祥请问经》中云:“如洁净明镜,显现面容月,炯祥(寻香王)当知法,自性皆不成……”虽然凡夫人将显现视为真真切切存在之法,而瑜伽士除了如梦般的显现外不见实有法,一切皆是恍恍惚惚、明明晃晃的景象。未经观察时虽然显现,一旦观察时即不存在,真正通达了此理便可称为证悟世俗谛。此时,任何显现的外缘对他都是无害的。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八品






你看这个法师,他自己喜欢空性法门,可能中观学得很好,什么法都是以空性来摄持,但是不能以善巧方便来宣说。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一切诸法悉皆空寂!


一切法全部空寂,此处在法护版本是说无罪无福--没有罪恶没有福德。

我所说者真是佛说。


我说的这些法,是佛说的正法。其实他这样说,某种意义上没有错,一切法皆是空性,也对。但因为他是嫉妒心,诽谤另外那位法师。


【相关资料4】


  嫉妒

《俱舍论》: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





彼净命比丘所说杂秽不净,


彼净命比丘说的是染污、有垢染的,不干净、不清净的。


此比丘实非净命而称净命


这个净命比丘只是名称上叫净命,实际上不是净命。可能净命法师主要弘扬清净生活的人间世俗法,达摩比丘主要弘扬空性法,但很多的信徒信仰净命比丘,这个时候他开始诽谤净命比丘:“我说的是真正的法,他说的不如法。”在名称上开始诽谤,他只是名称上的净命,实际上不清净。


为什么呢?下面他讲理由。


而此比丘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涂香、末香亦复如是。


因为给这个比丘供养花、涂香、末香,他都接受。如果净命--清净生活,怎么会接受呢?此比丘没有把这些花供养三宝,而是自己直接享用了;涂香末香也是一样的,都没有供养三宝,而是自己享用,说明他是不清净的。有嫉妒心的人,这种错误很容易犯。他继续诽谤净命比丘,说:


净命比丘愚痴无智,不能知我久修梵行。


净命比丘愚笨无知,不像我这么了不起,在很长的时间修梵净行。


彼既年少出家未久,


可能净命比丘出家时间短,出家时很年轻。他的戒腊不如我。


我慢无信,多诸放逸。是诸人等无所知晓,谓是净命持戒比丘。


这些人没有真正了解净命比丘,即你们都不知道、不了解,净命比丘只是一个形象,说说而已,实际上他不清净、不持戒,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你们应该知道他如何如何不好。由于这一段诽谤的话,让他将来在地狱受多少万年的罪!


尔时,达摩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


当时的达摩比丘,他未来所有的罪,依靠这些语言而造。现在任何一个国家当中,他犯了罪,像无形中杀了人、短短的时间中得罪了上司,只是因为当时的一句话、一个不如法的行为,最后在人间的监狱,也要过多少年。


同样道理,在因果的法律上,我们看这些语言,有嫉妒心的话是很容易说的。比如同样你是法师,他也是法师,你的所化众生全部被他吸引住的话,“他的戒律不清净,他的戒腊不如我,他的名字本来是什么,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可能有部分随声附和的人跟着他,有部分人则不一定。此处在其它版本中,是说净命比丘说法讲得比较好,很多弟子都得到圣果。但同时,也是有很多人不信他的,没有跟随他、听他的。


这个时候达摩更产生恶心,继续诽谤。因此他身坏命终后,堕入地狱,在地狱里面七十劫当中,感受无量无边的苦,满了七十劫以后转生到畜生道。过了六十劫以后获得了人身,遇到了香宝光如来。在此如来教法下,出了家,发了菩提心,像这样在恶趣中间出来了一下。这一世死后,因往昔诽谤佛法的业力,又九万世堕入旁生道。此处法护的版本说是九百万,下面的六万也是六百万,藏文版本跟此经相同,都是九万和六万。他再过九万世获得人身,六万世当中贫穷下贱,诸根不全,舌根不具足--哑巴,很多年都这样。可见诽谤的心行特别可怕,堕入地狱里面多少世,旁生里面多少世,在人世间也是继续如此感受恶果。


《毘奈耶经》:若以恶心语,谤毁于善人,由斯恶业缘,当堕于地狱。如果我们以恶心来诽谤菩萨、出家人、善人,以此恶业堕入地狱,特别可怕。我们应该经常善加护持自己的语言,不然后果特别可怕。

 

那我们应怎么样做呢?龙猛菩萨的《菩提资粮道》,后来的自在比丘作过注释,汉地也有翻译。《菩提资粮论》中曰:菩萨虽有过,犹尚不应说,何况无实事,唯应如实赞。我们如果发现菩萨真的有过失,尚且不能说,更何况别人根本没有这些过失,你去诽谤诋毁。像这样的语言,很可怕。


希望道友之间,像有些时候本来道友之间没有染心的,别人却在语言上传来传去,说这两人一起跑到哪里去了,其实没有这回事。尤其是女众,造业方面,语言比较能说。两个好朋友在短短的时间里,一起喝茶、吃饭、喝咖啡,按理来讲这样的氛围,造个善业很好,但别无缘无故诽谤道友。因为你们的语言,最后慢慢受果报……藏族有俗语说,语言出口以后变成了出国,出国以后遍于世界。语言只要说出口的话,就出了国门,然后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现在更是这样,如果特意去造作,你的语言就通过微博、微信等很多途径,传出去了。本来没有什么,如果有的话,你说也可以。但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菩萨即使有过失,有尚不应说,何况无实事。”所以要经常保护自己的身口意、少造罪,就算我们不能行持很多的善法,也尽量不要造无法解脱的罪业,特别不值得。



【相关资料5】

关于口业:
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曾国藩言:“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菜根谭》有言: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陆游在《闲居自述》中说:“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以前法王讲过这公案,此后一段时间我感受很深,当时也把这个公案用在讲谤法的过失当中。净命和达摩的故事,在藏地也是比较著名。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不要变成达摩比丘。达摩比丘当时在弘法过程当中,给弟子们讲了这些,谁知道后来,自己在这么长的时间无法获得解脱,故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上面是说达摩比丘后来的处境。


其净命比丘,于诸法中得净信心为人说法,彼于后时得值六十三那由他佛,恒为法师,具足五通,劝请彼佛转妙法轮。


净命比丘,他在诸佛法中真正获得了清净的、坚定的信心,为人宣说佛法。

我们在说话时,最好不要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主。自己的心很重要,如果心很清净,看到的世界也是清净的。即便看到别人的过失,他观清净心,不一定说出来,不一定想:这是不对的。但我们心不清净的时候,看外面的世界,就像我们戴黑色眼镜,所有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黑色的显相。反之眼睛非常好,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你看净命比丘的心很清净,宣说的法也很清净,后来已经见到六十三个那由他的佛,而且恒时成为法师,以慈心、信心说法。他具足五通,并且对这些佛劝转妙法轮。

像我有时也很不好,在说法过程中,为了大家能如理辨别,偶尔也说过,这个是假的、那个是什么,也是自己心不清净。但并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佛法,让很多信众能了知一些真相,所以经常会说,其实这样不是很好。所以法师们、辅导员,以后尽量在说法的过程中,观清净为主,说法的时候让别人产生信心、欢喜心,这样是很好的。

《大法炬陀罗尼经》: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如果我们以慈心说法,会成就大功德;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愿,经常让众生产生欢喜,那佛法会久住于世间,高僧大德也是长住于世,缘起越来越好。我们要学习净命比丘,他说法也好、为人处世也好、具慈悲心。不是跟这个人有矛盾,那个人有仇恨;前面是刺,后面是荆棘树,不是这样的。跟谁相处,道路都应四通八达,跟谁接触都是好人。

自己修行不好、境界不好,就觉得这个人是坏人,那个人是坏蛋,这个人也是王八蛋……反正他周围的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智慧不行、那个见解不行、这个行为不行,我自己才是很了不起的,只有我才是人中至尊,其他都很不好。我们不观察自己的烦恼,不行的。说话做事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话,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今生在此造善业,生生世世遇到正法,获得快乐;如果造恶业,则生生世世堕入恶道,感受无量的剧苦,非常不值得。

 讲经说法,是让大家明白因果道理。对此明白的话,我们的前程是光明、快乐的。如果即生中破坏自身的缘起,害的是自己,并不是别人。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三思。

“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净命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阿弥陀佛是。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达摩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我身是。


这个时候佛告诉阿逸多;“你今天应该知道,过去的净命比丘,为人、讲经说法等各方面很好。你认为他是谁?是其他人吗?他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你不要观成是其他人。阿逸多,你当今应该知道,过去这个比较坏的达摩比丘,你以为是其他人吗?不要认为是其他人,这就是我啊!”(师笑)释迦牟尼佛在显现上确实曾经犯过错误。在此佛陀用自身来说法,让大家不要谤法。


由我过去愚痴无智,毁谤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业因缘故,处五浊世成等正觉。


我过去由于愚痴无知,诽谤佛法、三宝,受苦无量无边。以此因缘,最后在五浊世界成正等觉。佛陀在这里说,自己以前这样谤法的缘故,在五浊恶世成佛。在《悲华经》中说,佛陀在很多地方发愿,他要摄受五浊恶世的众生。那这两个观点有没有矛盾呢?没有。一方面以前谤法,有身语的业力,转世到这边;同时佛陀发心非常强大,也有这样的发愿力。


比如我们要去非洲,一方面有去非洲的业力,另一方面自己是发心要去,这两种因缘同时具足。《悲华经》讲到,佛陀很了不起,所有的菩萨都不敢去的地方,他发愿去,这是从他的勇敢方面来宣说的。此处是为了让众生明白,即便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也谤过法,而且无量劫在地狱、饿鬼、旁生当中感受谤法的果报。


是故,阿逸多,若有菩萨于诸法中作二说者。以是因缘,后五浊世成于佛道。其佛国中有诸魔等,于说法时恒作障难。


佛陀说: “是故阿逸多,如果有菩萨在法中二说者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不对的。昨天我们也说这是菩萨应该学的、那是菩萨不应该学的,这就是二说者,我昨天也这样解释了吧。如果这个菩萨在别的佛法当中说,这个是好的法、那个是不好的法,这个是好人、那个是不好的人,那个净命比丘如何不好……以是因缘后来浊世成佛道,在佛国中有很多魔障对他的教法恒时做障难。像我们以前在修行过程当中,经常诽谤别人,导致今天做事情不顺,违缘重重,修行不顺,可见以前谤法罪犯得比较严重。佛陀在成佛的时候,为什么有八万个魔军、魔女,经常危害佛陀成道,这跟他以前谤法也有一定关系。


尔时,大众闻佛说已,皆悉悲泣,涕泪交流,俱发是言:“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这个时候,大众听到佛所说,非常悲伤,流着眼泪,都发了愿:于佛法当中,不要作二说者,不要像达摩比丘一样。这句话我们要记住,以后在佛法当中,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在座的各位修行人,在家人出家人也好,确实都不容易,现在离三九还有一个月,早晚还是冷。在这么寒冷的地方,苦行很不容易,如果我们不注意,就会在寒冷当中造更大的罪,呵呵。本来天气有点冷,心情不好,看不惯别人,说过失,这样的话非常不值得。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对此大家应该经常劝勉自己。藕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不要生分别去取,不要执着小的废除大的、执着大的废除小的,否则就是诽谤佛法,造无量罪。


【相关资料6】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南五北才)
 
    隋北天竺沙门毗尼多流支译
 
    佛将涅槃。入如法三昧。令大千界普徧庄严。大众云集。佛出舌相。徧覆大千。勅弥勒问法决疑。于是净居天等。请佛说大乘方广总持法门。佛告弥勒。一切法皆是佛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若谤法者。罪则无量。因说弥陀。及自往因。致有佛国净秽之别。又菩萨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又菩萨不得谤他菩萨。其罪极重。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五




这个公案,其它经典不常见,而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里用过,藕益大师的《选定净土十要》,也用过这个公案。可见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们,对于谤法方面,还是很注意的。《观经》说犯无间罪有解脱的机会,犯谤法罪则没有解脱机会。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犯五逆罪与谤大乘法的人,无法得到解脱,好多净土法门也是这样讲。大乘《无量寿经》里面说,只要谤法和造无间罪,都不能往生净土。


 

【相关资料7】

关于谤法:

1,如律藏中说:“劣慧宣邪道,称为邪法师,彼法若正法,非法将如何?”如此之人都是谤法者(舍法者)。
--《藏传净土论》喇拉曲智仁波切 著 上师译 见第60页
 
2,下面讲顶礼导师无量光佛:
除造舍法无间罪,诸诚信您发愿者,
如愿往生极乐刹,佛临中阴引彼刹,
顶礼导师无量光。
除了造五无间罪和舍法罪的人以外,只要对阿弥陀佛您深信不疑,并诚心发愿往生的一切众生,皆能如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会在此人临终或中阴时引导他往生彼刹,所以诚心诚意顶礼导师无量光佛。
可见,学净土宗的人闻思很重要。如果没有闻思,那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样,或他具有什么样的功德和特点,就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口里面念阿弥陀佛,但一旦生起恶分别念,就没办法对治。如果在闻思的时候知道佛的特征,也了知基本的佛教教义,那就会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会明白该生起信心、不该生起邪见等。所以我认为,修学净土的佛友一定要闻思。当然有关世间琐事的种种分别念一定要抛弃,而维护自己正见和信心的广闻博学却不可缺少。
继续讲:暂时有两种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造舍法罪及五无间罪者。然而并非是佛陀根本不慈悲摄受他们,最终这两种人也能如愿以偿往生极乐世界。但因为这两种人恶业深重,暂时无有成就所愿的机会。《佛说大阿弥陀经》中也宣说了此两种人不得往生极乐刹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教证讲得很清楚,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者除外。
----《藏传净土论》上师讲记第二十课
 
3,《佛说无量寿经》第十八大愿
我做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4,问:《无量寿经》中说,诽谤佛法和造五无间罪者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观经》中说,造五无间罪者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两种说法是否相违呢?
 
 
索达吉堪布答:
《无量寿经》中说,诽谤佛法和造五无间罪者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观经》中说,造五无间罪者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两种说法是否相违呢?
以藏传佛教看来,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藏传佛教的显宗经论没有这两种人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说法。但是汉传佛教对这个问题确实有不同的说法,不仅经典中有不同的说法,许多大德的说法也不同。比如昙鸾大师认为:造五无间罪的人还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谤法者则根本无法往生。而善导大师和印光大师则认为,谤法和造五逆者都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
对于这些不同的说法,我是这样认为的:《无量寿经》中说这两种人不能往生,这是从难以往生的角度讲的。因为在所有的恶业之中,这两种恶业最为严重,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其严重性,世尊才这么说的。但根据《观经》的说法,造了这两种恶业后,如果遇到善知识为自己开导,自己也以强烈的惭愧心发露忏悔,这样还是有往生的机会。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佛说观无量寿经释》第七课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用这个公案经常提醒自己,并看一下,达摩比丘所犯的罪,我们一生中以前犯过没有?尤其对同行比较容易犯。比如说你是辅导员,说其他辅导员不好;卖豆腐的两个人在一起,互相有嫉妒心和竞争心;卖烤肉的两个人在一起,互相也有嫉妒心;两个管家,互相也可能有嫉妒心;两个、三个堪布之间,互相也可能显现有嫉妒心……如果以嫉妒心谤别人的功德,果报非常可怕,而且嫉妒心所造的罪业,自己难以察觉。《前行》里面讲,傲慢和嫉妒不容易发现,自己以嫉妒心造了特别严重的罪业,但是自己不能发现;自己因为傲慢造了很严重的罪业,也不能发现。可见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很容易犯谤法罪。这次学习这部经,主要是想大家以后不诽谤佛法,如此修行应该可以成功。


 

【相关资料8】

傲慢和嫉妒不容易发现

◎ 修喜心一定要断除嫉妒
所谓的喜心,就是无有嫉妒的心态。所以,我们必须以各种方便来修心,想方设法不要生起嫉妒的恶心。诚如《六度经》中所言:“不应嫉妒,但生随喜。”《成实论》也说:“若深修善心,乃能永断嫉妒。”不然,嫉妒心没斩断的话,真正的善心就很难生起。
 
我以前讲过,我们对平等者容易生嫉妒心,还有一些女众,嫉妒心也比较强——不是说男人就没有,有些男人的嫉妒心比女人还严重。但一般来讲,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女人这方面的烦恼比较明显。
 
有些人在嫉妒别人时,自己根本发现不了,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他们因为嫉妒作怪,有时候对别人的善行不但不认可,反而还百般挑剔、加以摧毁。而且,在汉地、藏地、印度的历史上,皇宫里面、大人物身边,因嫉妒而引起的杀戮比比皆是。有了这种烦恼,很多人的心胸会越来越狭窄,快乐开放的心也日益退减,因此一定要注意!

--《前行》上师讲记第九十八课




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好吧,讲到这里。



END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2)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1)

《圣大解脱经》笔记(15)

《圣大解脱经》笔记(14)

《圣大解脱经》笔记(13)

《圣大解脱经》笔记(12)

《圣大解脱经》笔记(11)

《圣大解脱经》笔记(10)

《圣大解脱经》笔记(9)

《圣大解脱经》笔记(8)

《圣大解脱经》笔记(7)

《圣大解脱经》笔记(6)

《圣大解脱经》笔记(5)

《圣大解脱经》笔记(4)

《圣大解脱经》笔记(3)

《圣大解脱经》笔记(2)

《圣大解脱经》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