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宝鬘论》里面的第一法
四法里面的第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心趋于法。
心趋于法
行善,造罪这一切都是心、意识在做。语言和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它不是主要的。
心是什么?它是不是大脑?是不是心脏?都不是。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佛教里面讲的意识或者叫精神:人有物质的部分,也有精神的部分。精神部分,佛教讲有八识,是从眼耳鼻舌身到阿赖耶识。其中最关键的,也是在发菩提心,或者行善,或者造罪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不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至到阿赖耶识都不是最重要的。虽然精神世界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那么在这里面哪一个是更重要呢?就是意识。
发菩提心,是用意识去发;学习、打坐,都是用意识去的,至少前期是这样的。所以今天讲的“心”,是指意识。
意识:是让我们平时去思考问题、去判断、去分析、去研究,有这样功能的人的心。
心趋于法,就是心从哪个方向发展。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心没有趋于法,心只是趋于这个轮回。为了名、为了利等奋斗了几千年,几百万年,几百亿年都是这样的。轮回从无始以来都是这样子。
我们的心从来没有趋于法,而趋于世俗,到今天为止都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不能再这样了,因为这一次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这次没有珍惜,没有抓住,那么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是说不清楚的,所以这一次一定要让心趋于法。这也是《四法宝鬘论》里面的第一法。
大家可以想想,在没有学佛的时候,在想什么?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佛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学佛是什么?修行是什么?打坐是什么?成佛是什么?解脱是什么?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的心在追求什么?就是名利。佛教中讲的世间八法,实际上就是名和利。我们的心就一直在往世间八法方面发展,从来没有往法方面发展。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心开始趋向于法了呢?有很多原因,第一:好的方面:自己前世的善根成熟,或是听到了殊胜的佛经,或是阅读了佛经,或是听到了佛教的课;负面的:遇到了挫折,如婚姻、感情、生意等失败,这时候就会非常的迷茫。
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奋斗,总有一天我能够得到名和利,得到幸福、快乐。之前我们的主观意识把人生、生活、轮回美化,也把它看成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来追求。所以在遇到挫折后,有些人会重新思考人生,才发现原来人生都不是那么完美的。反正正面的、负面的原因都会有的。
有这样原因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开始想追求另外一个东西。这个原因是有很多种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当有了这种想法后,心便开始趋于法了。比如和某一个朋友聊天、喝茶,这个朋友是一个学佛的,他给我讲一些佛教的道理,我觉得很有道理,也理解到佛教并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那样,产生了兴趣,然后进一步想去了解,开始看佛教书籍。
度化众生:这句话看起来就像一个口号,好像离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作为普通佛教徒,我怎么去度众生?总是感觉度众生是佛的工作,是菩萨的工作,不适合我们普通佛教徒。其实,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在生活、工作当中点点滴滴地去做,确实我们也可以度众生的。
如前面讲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先学习,稍微有一点感受,感觉后,把心得分享给另外的朋友。这个朋友会因为我的分享,开始对佛教有兴趣,并愿意了解。这样他的心不也就是趋于法吗?这也叫作度众生,是度众生里面最关键的一个。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