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话题被推上了热搜——#以前要不到的糖长大不要了#。这个话题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12个字,仿佛有魔力一般,让人心中不由得出现了一种无法言明的酸涩之感。
小时候的你有什么遗憾?有什么求而不得?曾经要不到的糖,可能是因为贫穷,可能是因为懂事,可能是因为各种或可说或不可说的缘由……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的心中是否依然感觉怅然若失,还是早已释怀?有人说,得不到的糖果是她童年的阴影,她因此一辈子感到自卑。有人说,现在他早已放下,要不到的糖,长大后也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然而,无论放不放得下,生活早已与星辰一同流转变换。只是偶尔还是会心有不甘地问自己:以前要不到的糖果,长大了的我还想要吗?
以前,我们总以为小时候要不到的糖,就算长大了也不会再想要了。有人把这称为——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可是随着青春的踪影渐渐远离,经历了世事浮沉,伪装的坚强盔甲也渐渐消失,我们总有一天需要学习如何与整个世界和解。
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古代有一个唯美的名字——娑婆,即意味着不完满、需要堪忍的世界。在这样的娑婆世界里,我们必须与不完美、求不得共处。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如果揭下生活表层的华美旗袍,它的背后总是遍布了阴影、伤疤。小时候得不到的糖果,只是我们一生中众多难以圆满的愿望的缩影。它像一个隐喻,更是我们面对人生时,面临的最初考题。
孩提时代,要不到的有糖果、娃娃……但是细细想来走上社会之后,房子车子、名声地位,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看起来非常诱人的糖果呢?我们可以不再要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糖果,因为时过境迁,我们的心早就已经被另外的这种“糖果”占据。长大了的我们,面对这些更具有迷惑性,更加难以得到的“糖果”,更加地执着,痛苦也成百上千倍地增长。
小时候得不到的只是糖果,长大了,还可以心痛着说不要了。成人以后,面对要不到的另一种更具吸引力的“糖果”,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在无止境的痛苦中沉沦?
我曾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她在19岁时因为不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痛苦得差点自杀。后来她决定将个人的不幸化为求学的动力,离开了波兰,去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在求学期间,她生活非常贫苦,冬天特别寒冷时,她常常被冻得睡不着。冷极了的时候,甚至要把椅子压到被子上才能入眠。正是这段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日子,造就了她未来事业的辉煌——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11 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一个女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有史以来非常罕见。她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无不归功于当年的失恋与求学的艰难。没有这些苦难,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居里夫人。
法国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她关于镭的发现,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在提取镭的实验中,她经历了千辛万苦,当时生活非常贫苦,没有做实验的很多条件,而且镭的辐射对人体相当有害,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在镭提炼成功以后,她先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有人劝她申请专利,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回答说:“镭对病人有好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赚钱。”她无私地公开了提炼纯镭的方法,却不要任何专利所带来的物质财富,还把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无偿地赠送给人们。她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人们的快乐,就是我的报酬。”
青春时失落的爱情与求学时短缺的衣食,就是居里夫人人生中,那些曾经得不到的糖果。后来,她成功之后,没有去强求要得到这些“糖果”,也没有觉得这是她人生的污点。她只是把心量放大,不再去纠结这些已经如烟波般无踪的得失。
无数人穷尽一生对外在的物质追逐,可是到头来却依旧是一无所得。如果有居里夫人胸襟,至少心里会更加快乐。
我们无法将已经走过的荆棘之地铺满华丽的地毯,告诉他人,我们从未受过伤害。我们也无法将未来会行至的道路洒满鲜花,欺骗自己,一切都会永远美满顺利。面对痛苦,我们能做到的、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和保护,是在脚上穿上一双鞋,而不是哭诉大地为何充满了沙砾与崎岖。
当我们不再总是把快乐寄望于外在的糖果或是其他,转而寻求内心的富足,我们便会拥有柔软、开阔、坚韧的心灵。
如此,我们外在的境遇并没有改变,可是我们再也不会顾影自怜,觉得被世界背弃。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请把这句话送给那个曾经得不到心爱糖果的小小自己。
得不到的糖果,就笑着忘掉它吧。就算不是现在,也要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如此做到。
总有一天,你能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已经足够坚强,可以拥抱伤痛,治愈往昔。那时,我们不再需要任何外在的糖果给予甜蜜,因为我们的心已品尝到了大海的辽阔与天空的无垠。
文字:圆悯
编辑:圆辉
校对:审核小组/济晟/云曦月
来源:智悲德育制作部
有什么想说的话,也可以在文章下面给我们留言哦~
我们专注于儿童德育教育、分享德育育儿经验,以德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无论您否是专业人士,只要您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期待您的来稿。
1.征集孩子所画、所写的作品,要求内容原创。
2.征集儿童德育教育、德育育儿、德育故事方面的文章,要求内容原创,语言通顺易懂,主旨明确,德育故事需适合孩子阅读。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接收的稿件,默认智悲德育拥有使用权,修改权(修改标题、个别文字以及配有声、插画翻译成其他语言等),包括但不限于智悲德育相关联平台的使用,修改。征稿最终解释权归智悲德育所有。
推荐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文字、插画系智悲德育网独家策划制作,并享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