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17】寻觅失落的文明——展望藏传佛教21世纪在全球的传播
展望藏传佛教21世纪在全球的传播
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演讲&问答
(2013年4月5日下午)
演讲
问答
20130406-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禅修开示
演讲文字
神学系本杰明•伯根教授(Prof. Benjamin Bogin):
我不想占用大家太多时间,但还是要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索达吉堪布,藉以表达我的感恩之情。
首先特别感谢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的郁丹教授,是他筹备了堪布的这次访问。另外,我还要感谢安吉拉为此做出的所有努力。同时,也要感谢现场的翻译,你们将会非常惊叹并感恩她能以精湛的翻译技巧,将藏文精确地译成英文。
作为一位老师,我想先解释一下索达吉堪布的名字。以便让大家通过堪布的名字,而对堪布有所了解。
“堪布”并非名字,而是一种称谓。在藏传佛教中,这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代表了闻思佛法的最高水平。索达吉堪布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多年学修佛法,已被公认为是藏地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在佛法学修领域,有着卓尔不凡的影响力。堪布不仅把藏文经论译成中文,还为论典广作注疏,如寂天菩萨的《入行论》等等。参加《佛教基础知识》这门课的同学,以后会读到这本书,你们将从中感知到堪布对这部论典的无比精通与甚深感悟。
堪布不仅对《入行论》做了非常广博的讲解,更围绕传统佛教主题,作了大量著述。学过藏传佛教课的同学,已经学习过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历史,熟知堪布的上师晋美彭措法王,知道佛学院是真正建立在行为清净的理念之上,并如实呈现了这一美德的高风亮节之处的佛教高等学府。作为一位出家人,堪布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堪称真正的典范。
“索达吉”中的“索”字,是藏语“索朗”的简称,意即“福德”,可见堪布是一位很有福德的智者。堪布名字的后半部分是“达吉”,意为弘扬、旺盛、增长、兴盛。从这个角度来说,堪布早已肩负起广泛弘扬佛法的重任,令佛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
堪布利用种种现代科技为大众广泛宣讲佛法,包括大众媒体。你们很多人应该知道微博,它相当于中国版的推特(Twitter)。堪布的微博粉丝有上百万人,相当于Jay-Z(Shawn Corey Carter)在推特上的粉丝数量,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堪布不仅担负着弘扬佛法的重任,利生事业是如此广大,而且在众多领域,也是博学多闻。从堪布身上,我们能真切地看到佛法的功德。
像堪布这样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上师能够光临此地,是我们的无上荣幸。对于堪布仁波切的到来,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从堪布的演讲与交流中,了解藏传佛教,并获得令人惊喜的受益。下面,让我们一起欢迎堪布!
非常感谢本杰明教授的邀请,让我来到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二十年前我来美国时,虽然也很想与学校的教授、学生、学者们彼此学习,但那一次我们针对的主要是佛教中心,都是与佛教徒一起交流,除此之外没有去过高等学府。
乔治敦大学是举世闻名的大学,也是美国一流学府之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以及许多为世界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知名人士,都毕业于这所学校。贵校的本杰明等很多教授,倾注全力弘扬和发展以藏传佛教为主的佛教理念,付出了极大支持和关心。我在此向你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佛法可以带给你新的认识
我去过很多学校演讲,到了美国才明显感到,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差异很大。不管怎么样,对每个人而言,无论是学习法律、建筑、商业等哪个专业,了解和学习宗教都是必要而且重要的。虽然信不信仰宗教、选择什么宗教是自由的,但宗教本身,实际上是一门学问。
当然,除了学习宗教的理论,实践、修持也不可缺少。如果缺乏这些,追寻真理的路上将有诸多缺憾。
我自己从小深信藏传佛教,也学过很多佛法教理。出家多年以来,更是一直致力于闻思修,大部分时间是在佛法阳光的沐浴下度过的。通过学修,我深深感觉到,藏传佛教确实是个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在座各位都聪慧非凡、学识渊博,你们应对佛教有一些研学和践行。无论智慧何等锐利的人,在甚深广大的佛法面前,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以前我在读书时,对生物、语文等学科不是很重视,认为这些比较简单,直到遇到了佛教的空性、因明并深入学习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其智慧深不可测。所谓的佛法,并不像现在有些人认为的那么肤浅,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生命的哲学。它超越了人生中一切的价值,是深邃无比的大智慧、大学问。
未来更应关注心灵的需求
你们能考上乔治敦大学,有机会在这里学习,并得到许多优秀教授的指导,我认为很有福报。刚才教授提到我有“福德”,但我很清楚,自己只是名义上有福德,并不是真实意义上有福德。而你们能在位于华盛顿的这所学校里学习,并不是名义上的福德,是真实意义上的福德。
在藏地,不要说像这样各方面条件非常优越、令人十分向往的学校,连一般城市里的大学,很多人也没有能力去读。你们学校无论是外在的建筑,还是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充满了朝气,十分令人渴慕。尽管我人生已过了一半,但内心深处仍有这样的感慨:若真能回到二十多岁,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知识,该有多好!
不过我也知道,尽管你们现在的条件比较悦意,但将来从学校毕业后,在生活、婚姻、工作等各方面,仍会面对各种压力。到了那时,佛教的见修会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财富、权势等外在条件,除了能满足欲望之外,不可能让人得到真实的利益和快乐。在21世纪,大家更应关注心灵的需求。关于遣除心灵痛苦方面,佛法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年轻人能接触一些佛法,对解决以后的烦恼会有极大帮助。
从1987年至今,我讲经说法已有二十多年,起初以讲法为主,过了10年左右,开始一边传法一边翻译佛教经论。从我的所见所闻来看,如今信仰、研习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呈几何倍数增加。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行业,都有很多佛教徒。佛教理论广大甚深,并有汉传、藏传、南传等各大传承。其中藏传佛教,更有着完整的显密教法。译师们对经论的翻译,十分精准合理,这是依靠前辈智慧卓越的成就者与传承上师,将这种翻译方式从未间断地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所拥有的智慧,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大学教授。
虽然美国大学的意识极为超前,但从学习方式和内容来讲,若能与藏传佛教的寺院互相学习,彼此间有利而无害。在交流的过程中,你可以发现藏传佛教的不同寻常之处。像已圆寂的敦珠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创巴仁波切、贝诺法王等前辈大德,以及如今国内外很多藏传佛教大德们,能让无数人趋入佛法、获得快乐。在我们藏地,晋美彭措法王以及十世班禅大师住世期间,每天摸顶的信众有成千上万。得到摸顶以后,这些人的内心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改变。用佛法术语讲,这就是一种加持;用科学用语讲,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无论如何称呼,这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并非因为是佛教徒就自卖自夸。我自己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修行上,品尝到了佛法的殊胜利益。如同遇到了美味营养的佳肴,会忍不住推荐给别人一样,我也很希望能把对身心有利的佛法推荐给你们。
所谓令众生趋入佛法,并不是以宗教来占领、统治,而唯是以佛法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每个修行人的目标。如果能以佛法的理念来思考问题,内心就会生起信心与勇气,能够更好地生活。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提出两点希望:
第一,佛教既能百分之百与科学相适应,又不会被科学所驳倒。在这个科技时代,希望大家一定要尽量利用网络科技途径,让佛法更普遍有效地利益世人,让全世界都能了知佛法的珍贵并受益。
第二,现在佛教与东方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衰落的趋势。而在近代,西方一些开明的智者,已经认识到东方文化和大乘佛教具有极为殊胜的价值,提倡人们关注东方文化。如今西方又出现了很多智者,不断努力学习、研究和保护藏文化。我希望你们将来也能关注、重视和保护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西方人性情稳重,会用一生时间去研究一件事情,这非常让人羡慕。以此品行,相信你们一定会令佛教的真实价值昭于世界。当任何一个优秀文化面临衰败的危险时,每个人都应该像保护如意宝一样去爱护它,这对整个人类有着重大意义。
本杰明•伯根教授:
哪怕再听几小时堪布仁波切的演讲,也会让我们觉得精彩无比。但为了留给大家和仁波切互动交流的机会,很抱歉我在此冒昧打断。
堪布非常想聆听你们的问题,所以如果有任何问题,不管是有关堪布的演讲,还是你们自己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问答文字
(一) 问:在来之前,对您作了一些了解。似乎您目前所了知的一切,都源于那些渊博多学的前辈上师。但不幸的是,他们大多已经圆寂。既然您已是当代最了不起的上师,那么,在没有人教授的情况下,您个人如何继续自己的学修呢?
答:按照佛教传统,首先依止上师,上师能解答你的疑问。我依止法王如意宝19年,他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上师。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直接问上师。在经过辩论和研讨以后,如果还有疑问,才可以去问。
本来我读书毕业后要当老师,后来没当老师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起初不问世事,每天都在精进学修。虽然也有过很多问题和疑惑,但在这几十年里,通过学修佛教的显密教理,已经解决了大部分。即使还有一些,一方面可以翻阅上师的教言,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上师的论典。
刚开始学习时,都要先听闻,然后思维、提问和辩论,之后是修行。虽然我修得不怎么好,但通过多年的闻思,我已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二) 问:关于环境保护,佛教一定程度上也在实践这种理念。在您看来,未来会怎么样?
答:目前,有些国家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而有些国家却明显存在着不足。据科学研究得知,再过若干年,地球上的所有资源都会耗尽,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类的生活也会日益艰难。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仅仅靠开几个研讨会,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未来会怎么样,我不懂预言更无法预知,但如果每个人——无论你有没有信仰,都能共同肩负起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尽己所能地节约资源,地球的寿命一定会延长,也不会出现很大的危机。
这一点,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
(三) 问:在美国,佛教和天主教之间有很多交流,都是由天主教委员会赞助。期间,各教修行人围绕宗教话题展开对话。其实,研究寺院生活,非常有助于人们面对痛苦、暴力、生态环境等问题。我想知道,您是否参加过佛教与天主教、基督教之间的对话?您如何看待佛教和天主教、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答:今年七月,我将在香港举办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届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八大宗教的信众都会参加。各宗教的代表们也会就一些热门话题,以及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团结,各宗教之间互相学习。
地球上所有的宗教都应该团结,无论你信仰什么,都应学习一些其他对人类有利的思想。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有超越人类思维的深邃思想与不可思议的特殊能力。作为信徒,每个人首先要以自己的宗教为根本,然后在此基础上,还应借鉴其他宗教的优点,这样不但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还能促进世界发展与内心安乐,对各方面的提升都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宗教之间经常明争暗斗,只关心弘扬自己的宗教,对其他宗教一律否定,这只会伤及自他。虽然基督教的教典我看得不多,但知道里面也有一些爱的理念,鼓励信众多做慈善。特别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我特别赞叹、推崇,经常让大家向她学习。
(四) 问:您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主要有哪些区别?您有很多汉族弟子,如果他们在学佛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抵触,您会建议他们怎么做?
答:佛教分为汉传、藏传、南传,现在还有了西方佛教这一分支。准确地说,佛教属于心灵教育,是真正能让人离苦得乐的宗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没有什么明显差别。汉族弟子学修藏传佛教,一般也不会与汉传佛教发生抵触。
当年,印度传来的佛教,结合汉地传统形成了汉传佛教;结合藏地传统形成了藏传佛教。而佛法教义是一致的,都不离心地善良、利他菩提心,或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这是人人都应具备的素质,也是东西方公认的美德。若立足于这方面传播佛法,一般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汉地虽然也有佛法,但传法的上师明显供不应求。而藏传佛教通过辩经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大批智者,在实修方面,契合内心的圣者窍诀也不胜枚举。所以,现在很多汉族人喜欢学习藏传佛教,据我所知,有些城市修学藏传佛教的人数大概有五六千,这是已经登记的数字,没有登记的还有很多。
他们最需要的,是对身心和生活的正确指导。释迦牟尼佛说过,佛法如水,任何人都可以饮用。学佛没有年龄、民族、国家的限制,希望离苦得乐的人,都可以通过修学获得这样的智慧。
本杰明•伯根教授:
时间不多了,恐怕今天的提问只能到此为止。
刚忘记说明,是阿维夫教授组织了堪布昨晚的公开演讲。对于堪布的演讲,我们学校与乔治华盛顿大学都感到非常荣幸,特别是能成为堪布仁波切在美国巡讲第一站的华盛顿大学,更是荣幸万分。
这次只是我们两所大学和佛学院之间长远交流的一个开端。今天时间很短暂,但希望我们以后会有更多的交流。最后,请大家和我一起感恩堪布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