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师长对待学生的五种要求 返回

师长对待学生的五种要求

知幻园 2024-04-28






接下来,佛陀告诉善生:“师长对待自己的学生,同样有五种要求。哪五种呢?”


这里不仅对学生有要求,对老师同样有要求,双方都有责任,并不是说学生一定要用一本《学生手册》来规范自己,而老师就可以肆意妄为,什么规矩都不需要,不是这样的,双方都需要规矩。



1

“一者顺法调御”




老师或上师,在教育学生或是给学生做开示时,要随顺法的真实意义。


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都有相应的规则,也就是说,应该按照世间法或佛法的规则如理如法地为学生宣讲,并非老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什么都不懂却凭着自己的分别念胡言乱语。


传道、授业、解惑




世间也经常讲“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老师,首先要“传道”,要教导学生做人以及行为规则等方面的道理。然后是“授业”,教授学生知识,既可以是世间的知识,也可以是出世间的知识。最后是“解惑”,老师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对于老师来说,其实“解惑”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不相同。好像有些学校的老师,只是在黑板前简单地讲一下知识,课讲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学生——“这个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怎样?”“他有什么样的困难和痛苦?”“又有哪些疑问?”这些从来都不关心。


实际上,对于真正的老师来说,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是非常重要的责任。因为学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并不长,他对很多事情还懵懵懂懂,有许多疑问,疑惑心也比较重。像有些新来的佛教徒也是这样,刚开始问题特别多,到了最后却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有的佛教徒在待了五六年之后,再让他问问题的话,他也只会“嗡玛呢巴美吽……”,再也问不出问题了,“解惑”已经圆满了。很多人是刚开始问题太多,最后问题又太少,过多过少都不好。


深入钻研,善于提问




对于佛教徒来说,深入钻研真的是很重要的品质。深入研究可以开发自己的智慧,获得灵感和创意。之前我们讲过,以色列的父母一般会问自己的孩子:“你今天在学校里问问题没有?”日本的父母会问:“你今天在学校里给别人添麻烦没有?”然后其他有些地方的父母就问:“你作业做完了吗!你今天得了多少分?”


分数可能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问问题,孩子应该从小就养成问问题的习惯。西方大部分的学校有这样的规定,学生如果不问问题就得不到学分。可是我们有些地方,好像孩子们从小就觉得问问题是很丢脸的事情,经常提问的人则会被大家认为“这个人分别念很重”。其实这些都不要紧的,关键是自己要善于问问题。


佛教徒也应该多问问题,特别是才刚进入佛门,自己也许还有很多的怀疑和疑惑需要遣除。我有时候看见很多道友在开放的环境中互相问问题,对重要的问题,他们还会有一些辩论,虽然有时候听上去像是在吵架一样,但也可以吧。萨迦班智达也讲过:“若二智者共商议,则将生出善智慧,姜黄硼砂配一起,便会变出余色彩。”当两位智者聚在一起时,会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所以说,大家很有必要以开放的心态互相交流。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真的很重要!


有些密·法班的道友说:“道友之间不能交流密法。”其实我也并没有说不能交流,私下交流是可以,但能不能辅导密法,不好说,互相问问题、交流,这应该可以。


不仅问问题很重要,回答问题同样重要。法师、辅导员在回答问题时,懂了就回答,如果不懂,却故意用专业术语含糊其辞,把别人糊弄过去,这也不合理。


总之,老师一定要“解惑”,要遣除他人心相续中的疑惑,然后他们才会对正法和真理有新的、正确的认识。对老师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2

二者诲其未闻




老师应该讲一些学生从来没有听过的知识、故事或教证。不是一个故事今天讲明天又讲,如果每天讲同样的教证,可能学生也会心烦,“又要讲这个。”像我这样,人老了,有点糊涂,昨天讲完,过后就忘了,今天又开始讲,我也担心你们心烦。当然,人们对于关心的事情会经常强调。我有时候是故意重复好几次,像生活佛教的一些理念,说一次可能不行,再三地说大家能记住。


老师还是应该多为学生传递新知识。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老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和磨练。现在不像以前,以前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但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自己可以在网上学习,如果老师不爱学习,可能学生最后学得比老师还多。老师一上讲台,什么都不懂,学生却早就备好了课;老师不备课,学生却把课备好了,那老师还是挺丢脸的。


所以,我们作为老师,最好是每堂课都能给自己的学生讲授一些新的知识。我备课的时候,也会尽量多翻一些书,然后将教证和公案中所体现的佛教思想或是世间的道理,以契合时代与生活的方式开示给大家,这样你们听着也许会有一些新鲜感。这种新鲜感还是会让一些听者受益。如果开示的时候,完全照本宣科,没有一点新的体会,这在佛教中也不允许。


够格才能收弟子




以前印度有一个叫尼犍子的裸体外道,辩论、修行都很厉害。


他当时到处挑衅:“不管谁来跟我辩论,我绝对不会输。”这让很多佛教徒都感到害怕。


于是,舍利子就去跟他辩论。其实按照舍利子的智慧,辩倒尼犍子是轻而易举的,但舍利子又转念一想:如果太快将他击败,他可能面子上过不去,这样不一定能度化他。所以舍利子跟尼犍子持续辩论了七天,之后才在国王、大臣等很多人面前将尼犍子击败。


按照印度的规矩,辩输的尼犍子必须皈依佛教。可是他觉得舍利子身材不够高大,长相也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愿意在舍利子面前皈依。但他看到舍利子旁边有一位名叫“跋难陀”的比丘,长相庄严、身材高大,他心想:“舍利子都这么有智慧,那跋难陀的智慧可能更加超胜。”于是,他就在这位可爱的老师跋难陀面前出家了。


出家之后,尼犍子经常去找跋难陀问问题,可是跋难陀却一个也答不上来。跋难陀已经出家十年了,却回答不了尼犍子任何一个问题,这让尼犍子又开始轻贱佛教:“这个佛教徒真笨!出家这么多年了,连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他还不如我们外道。”


这件事后来传到佛陀那里,于是佛陀规定:不管出家的时间有多长,只要智慧不足,就不能收徒弟。


有些人好像智慧也不怎么样,学历也不怎么样,可是一出去就迫不及待要收徒弟。也许别人刚开始跟你接触时,觉得你的长相和谈吐都还不错,但他真正成了你的徒弟之后,要给你问问题时,你又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个时候,你可能会说:“你不能跟我问!我是你师父,你不能跟我这样说话,以后不准问我问题,弟子不能随便问师父!”


所以佛陀也说,如果智慧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还不足的话,就不能收弟子,收皈依弟子也不行。为什么我们要讲上师的法相?作为上师,自己至少要有一点可以给别人传授的知识才行。


“有用的知识”




当今时代,没有用的知识,即使传授得再多,人们也不会有兴趣。但如果讲出来的话语,对他们今生的生活、工作以及心态都能有所帮助的话,即使讲者长得不是很好看,地位也不是特别高,但这样的人也确确实实能利益到人们。关键在于,我们所讲的东西,能不能让世间人用得上,让人们得到受用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讲历史、诗学以及比较玄妙的知识时,极少数人能接受,但大多数人可能就没什么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也是将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什么是“有用的知识”呢?就是能赚钱、能很快变现的,像会计一类的知识;而“无用的知识”又是什么呢?也许从哲学、宗教或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是有用的,但要在短时间内将其转换成美金或人民币的话,会有一点困难,需要间接的过程,这种知识就是“无用的知识”。这种知识人人都看不起,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你作为老师,在摄受弟子时,也要观察哪些知识是弟子很快就能用上的,这些知识要尽快传。当然,佛教中“有用的知识”和“无用的知识”只与能否解脱、能否调伏烦恼有关。



3

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




老师不仅要给学生宣讲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思维明白其中甚深的意义,并不是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不能只让学生了解浅显、表面的意义,却无法通达其中甚深的原理。


比如说,如果要讲佛教的道理,那佛教的理论、整体框架以及它的延伸义,等等,这些都应该让对方明白。如果你只是简单笼统地介绍,却没有深入细致地讲解,那学生也可能没办法接受那些道理。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举一反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维问题。老师自己也应该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开阔地思考。


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的学生在世出世间两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师生间的纽带




尤为重要的是,老师自己一定要热爱知识,如果自己都不热爱知识,那还跟学生传什么法?讲什么课?如果一个老师,整天忙的都是做买卖之类的社会交易,心根本不在知识上,这样的人去教学生,最后只会误人子弟。就像有的老师,他虽然被称为老师,但他的心思并没有放在教书育人上,讲课时敷衍了事,课后也不会关心学生,那他给学生带来的利益肯定微乎其微。


其实,老师和学生之间连结的纽带,跟社会其他阶层比较起来,是有所不同的。对于知识的热爱,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老师要热爱知识,学生也应该热爱知识,对于闻思、背书以及辩论等与知识有关的事情,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充满兴趣。假使老师不喜欢知识,学生也不喜欢,那师徒之间可能只剩下君臣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就是缺失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因为大家都对知识没有兴趣,这真的是很大的问题。


因此,选一位好的老师就非常关键。因为老师的思想会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特别爱学习、爱思考、爱修行,那么大部分学生对于闻思修的兴趣也自然而然会被带动起来。



4

四者示其善友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结交善友。


学生缺乏经验,对很多事情都比较迷茫,他很难分辨哪些是好人,哪些又是恶友,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的交友提供建议——什么样的人可以接触,什么样的人不可以,如果跟恶友(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接触,那自身的前途和智慧等各方面又会受到哪些不好的影响。这些学生比较关心的内容,老师应该经常讲给学生听。


可是有的老师只是在讲台上讲个课,然后下课就走了,学生的心态、行为等各方面都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作为老师,还是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尤其是在依止善友方面。



5

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吝




老师应该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教给学生。


倾囊相授




我在讲《维摩诘经》时也说过:“作为老师,应该毫不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弟子。”可是有的人却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如果我把所有的秘诀全都传给别人的话,那我自己怎么办呢?”所以他不愿意把知识传授给别人。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来讲,这样的想法确实不好。


我也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可以。我很想在离开人间之前,把以前所有得过的法,无论是显宗的法还是密宗的法,很着急地讲给有缘者——无缘的人不会想听,我也无所谓。但是对有缘者,我就经常想:我以前得的这个法,对我利益特别大,只要各方面因缘具足,我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有缘者。


其实不吝法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吝啬,不愿意传法,课堂上只讲一些浅显的内容,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要收费才教。现在这样的情况有很多,课堂上讲一套,私下才教真正的内容,但是要收费。我前面也讲了,收取一些合理的费用是可以,但如果把知识和佛法当作赚钱的工具,甚至当作买卖品用金钱来交易的话,会有非常大的过失。


作为老师,应该以真诚的心,将自己所拥有的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有缘的弟子、学生或朋友。


《毗奈耶杂事》中也说:“若能如是弟子于师。以敬顺心为供侍者。能令善法相续不绝。”如果让自己的学生真正得到了善法,他们就能让善法恒久地流传下去,永远也不会间断——当老师以这样一颗心对待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时,就不会再对学生有任何的保留了。


实际上,老师保留知识对自己的来世也不利。本来周利磐陀伽(小路)尊者的前世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师,但后来因为吝法,不愿意把知识传授给别人,结果他这一世成了特别愚笨的人。


所以说,老师不应该对学生有所保留,而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就像《释氏要览》中所说的那样:“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如父想。”如果你将自己的弟子当作儿子一样看待,那你肯定不会不给他传授知识。同样,弟子也应该将自己的老师看作亲生父亲,而不能看作一般的世间人。这样一来,我们之间会有一种爱的连结,有了这样爱的连结,老师不会吝啬,弟子也一定会受益匪浅。所以,对老师来说,无有吝啬地传授知识非常重要。


佛陀告诉善生:“如果弟子以恭敬心承侍师长,那么双方都会得到快乐,生活也不会有忧虑和畏惧,今生、来世都会非常快乐。”


这以上讲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敬摘录《善生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