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山谷明月 >> 【讲记】《俱舍精钥》104 返回

【讲记】《俱舍精钥》104

山谷明月 2021-09-23


开始学习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有更多精彩


思考题:

1.           请 分 析 以 界 所 分 的 九 十 八 种 见 修 所 断 。

2. 《大乘阿毗达磨》所说的一百一十二种见断、四百一十四种修断是如何计算的?

3. 若以行相来分,本论讲到了多少修断?是如何计算的?

4. 详细说明五种见各自的本体。

5. 唯一是见断、唯一是修断的随眠分别是哪些?既是见断又是修断的又有哪些?


下面继续讲《阿毗达磨俱舍论》的第五随眠品, 这一品当中主要分析众生相续中的各种烦恼。大家应该清楚,《俱舍论》当中的第五品,人们都认为比较难,关键是以前在这方面学习得比较少,花的时间也不多,如果经常思维或者通过各种方法去观察,刚开始的时候稍微有点难懂,后面不会觉得很困难。


随眠可以分为六种、七种或十种,总的来讲, 这十种烦恼的本体和分类,希望大家心里一定要记清楚,比如什么叫邪见?什么叫坏聚见?什么叫贪心、嗔心?……对这些应该清楚,否则下面分析的时候有点困难。


丁二、特殊随眠之分类:


特殊随眠的分类,是对应见断、修断来分的。


什么叫见断呢?大家应该清楚,凡夫人首先进入资粮道、加行道,之后获得见道,这时应该断除的烦恼, 叫做见断。按照小乘观点,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之间都属于修道,在修道过程中断除的烦恼叫做修断。那么,上述所说的十种随眠烦恼,有多少是在欲界中需要断的?有多少在见道时需要断?有多少在色界、无色界当中断呢?


根据前面所讲的,世间一切万法的真理可以包括在四谛当中,那么苦谛所摄的见断有多少?集谛所摄的见断有多少?灭谛所摄的见断有多少?道谛所摄的见断有多少?在这方面互相对应,了知所断烦恼的数目。跟物理、化学或者数学的有些内容比较, 我想《俱舍论》里面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复杂,应该比较简单,像加行或者中观等道理可能稍微有点复杂。因此,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退失,只要下一点功夫,跟其他道友们互相探讨,真正明白了其中道理的话,以后永远不会忘的。



此十各七除三见,八种除去二种见, 

以见欲苦等渐断,四种随眠修所断, 

色无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许九十八。


 

欲界当中的见断有多少呢?“此十”是指上述所讲的十种随眠,缘苦谛有十种见所断;“各七” 指缘集谛和灭谛,也即除去三种见,集谛和灭谛各有七种见所断;道谛有八种见所断,即十种随眠中除去二种见。这是欲界苦集灭道所摄的三十二种见断,通过获得见道,渐渐断除这些所断违品。十种随眠里面,贪心、嗔心、慢和无明四者也是修断, 除此以外的其他随眠唯一属于见断。也就是说,欲界当中有四种修断——贪、嗔、慢、无明,色界、无色界则除去嗔以外,各有三种修断。


如是承许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九十八种所断,也即八十八种见断和十种修断。是怎么算的呢?从见断来分,欲界苦集灭道四谛当中,苦谛有十见断、集谛有七见断、灭谛有七见断、道谛有八见断, 共有三十二种见所断;色界无有嗔心,也即欲界见断的基础上除去四嗔心,有二十八种见断;无色界也同样除去四个嗔心,有二十八种见断,因此有八十八种见断(32+28+28)。还有十种修断,即欲界的贪心、嗔心、慢心和无明四个,色界、无色界除去嗔, 各有三个。如此一来,八十八个见断加上十个修断, 总共有九十八个所断。


以上是从界来分。若以行相来分,修断还可以继续分析,下面会讲到。《现观庄严论》当中经常会遇到见断和修断,《俱舍论》也经常遇到,希望大家好好算一算,这也没什么不会算的。


随眠如果从行相之差别、界的角度来分类,则承许有九十八种。前面我们已经用界来分析过了, 用行相来算会更广一点。首先用界是如何计算的呢?


见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颠倒执著欲界近取蕴苦谛之见断的十种随眠,通过生起苦法忍与法智而遣除,就像了知假人便可去除人的执著一样。有关苦谛的十种烦恼,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苦谛就是五蕴聚合的身体,依靠五蕴聚合,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产生十种烦恼。虽然有些不同观点,但一般来说,自认为“我的五蕴到底在来世存不存在”, 或者认为“五蕴就是我”,由于不了知五蕴的本性, 自然而然产生坏聚见;边执见也会依靠五蕴而产生, 比如执著“我是常有的”、“我是断见的”……比如贪心、嗔心,依靠对五蕴的颠倒执著而生贪心, 或者依靠五蕴,对其他宗派生起嗔恨心等。十种随眠当中的贪嗔,与平时所说的贪嗔,在行相上稍微有一点点差别。总的来讲,十种随眠全部缘苦谛而产生。


因此,颂词中为什么说“十”呢?苦谛的见断肯定有十种,这是第一个问题。在获得见道时会生起苦法忍和苦法智,这时会遣除自己对五蕴相续的颠倒执著。比如原来把一个假人错看成真正的人, 内心生起恐惧,后来定睛一看,发现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原来的恐惧完全断除。同样的道理,原来对于五蕴的颠倒执著,通过生起苦法忍和法智,自相续中的烦恼全部得以遣除,也即获得欲界见道时, 由于完全通达了苦谛的本性,而将有关苦谛方面的十种随眠全部断除。


集谛、灭谛之见断各有七种,为什么是七种呢?十种随眠中除去坏聚见、边执见与戒禁取见三见。苦谛当中,有五种见和五种非见缘之产生,而在集谛和灭谛当中,其中的坏聚见不能缘集谛,为什么呢?所谓的集谛实际是痛苦的因,而坏聚见是执著五蕴为我,也即它所缘的是果法,执著的所缘行相不相同,所以无有坏聚见。而边执见是缘坏聚见产生的,既然无有坏聚见,边执见自然不会出现;同样, 戒禁取见是缘坏聚见和边执见产生的,既然无有坏聚见和边执见,也就不会有戒禁取见。那么,这三种见为什么不缘灭谛呢?灭谛不是坏聚见的对境, 因为灭谛是灭除烦恼的,不是我和我所的对境,不可能产生坏聚见,也就不会出现边执见和戒禁取见。所以,此三见在集谛和灭谛当中没有,除此以外的七种随眠,都属于集谛和灭谛的见断,也即各有七种。


道谛之见断有八种,哪八种呢?即十随眠中不包括坏聚见与边执见,为什么呢?互不矛盾而不会颠倒执著。大家应该清楚,道谛没有坏聚见和边执见, 于道谛无知,非道谓道,所以缘道谛有戒禁取见。


这样一来,在欲界当中的见所断,苦谛有十个, 集谛和灭谛各有七个,道谛有八个,有关四谛见断中的贪心、嗔心、无明、傲慢、怀疑,还有戒禁取见和邪见等是怎么样产生的,下面也会有一些分析,这里只是大概讲一下。总之从欲界来讲,共有三十二种见所断,也就是说,通达欲界苦集灭道本性的时候,依靠现见欲界中苦谛等四谛各自的自相, 会依次断除这些随眠(10+7+7+8)。比如先认识欲界苦谛的本质,则会断除十种烦恼;认识色界苦谛的本性时,会断除七种所断……下面会讲到,见道时先断除欲界苦谛所断,再断除色界苦谛所断和无色界的苦谛所断,之后断除欲界集谛所断、色界和无色界的集谛所断……现见四谛各自自相的时候,相应的所断烦恼全部都会断除。


颂词里面只讲到欲界的三十二种见断,实际间接也已经说明了色界和无色界的见所断,除去嗔以外,各自有二十八种见所断,再加上欲界的三十二种见断,三界当中共有八十八个见断。


修断:由于贪、嗔、慢、无明四种随眠直接缘真谛的见等或者颠倒误入所知自己的法相,这四种随眠的遍计部分仅仅依靠现见真谛就可以断除,它们的俱生部分则是修断。


贪、嗔、慢、无明这四种随眠烦恼,既有见断的部分,也有修断的部分,因为每一个烦恼都有遍计部分和俱生部分,遍计部分就是比较粗大、明显的部分,这一部分获得见道的时候完全会断除,也即属于见断;俱生部分也就是细微的部分,只有在修道的时候才能断除。烦恼有俱生烦恼和遍计烦恼, 同样,所知障也有遍计所知障和俱生所知障,俱生所知障就相当于格鲁派所讲的种子一样,极其细微, 一般的智慧不容易遣除。


所以,欲界修断有四种随眠,色界除嗔恨心以外有三种,无色界除嗔恨心以外也有三种,共有十种修断(4+3+3)。这是用界来分的,不是用形象来分的。


总体来说,从见断、修断两方面来分析,欲界中有三十六种(32 见断 +4 修断),其中见道所断分苦集灭道四类见断,再加上修道所断,共有五类所断。


《俱舍论》中经常有五类所断的法相,在总说和第二品中也出现过,这里已经详细解释了什么是五类所断。意思就是说,欲界的五类所断全部加起来有多少呢?三十六个。色界和无色界的五类所断全部加起来是多少呢?也是同样的算法,将欲界烦恼中除去见断的四个嗔、修断的一个嗔,因而色界中见断修断的随眠有三十一种。无色界也与色界相同, 即苦谛之见断的九种(十随眠除去嗔)、集灭谛各有六种(见断的七种除去嗔)、道谛有七种(见断的八种除嗔)、修断有三(四修断除嗔)。如此可见,三界中见断有八十八种(32+28+28),加上十修断(4+3+3), 承许共有九十八种所断。


用界来分比较容易,用地也可以分。从修断来讲, 欲界为一地,再加上四无色界、四禅,即为三界九地, 每一地分上中下三品,每一品根据行相不同又分上、中、下,因此九地可以再乘以九,共有九九八十一品。三界中先不算嗔心,每一界都有三所断,每一地都有三所断,即八十一乘以三,共有二百四十三种所断,再加上欲界的九个嗔心,共二百五十二种修断。这是从行相来分的。


从《大乘阿毗达磨》的角度来分析,与这个说法稍微有一点不同,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当中讲过,即欲界见断缘苦谛、集谛、道谛、灭谛各有十所断,即四十种所断;色界和无色界,除去四嗔恨心以外,各自有三十六种所断,三界的见断加起来共有一百一十二种(40+36+36)。欲界的修断则有贪、嗔、疑、无明再加上坏聚见和边执见,共六种;色界和无色界除去嗔心,各有五个修断,因此三界的修断共有十六种(6+5+5)。三界的修断若以九地分析,则先不算嗔心,九地各九品共八十一品, 每一品各有五个随眠,即八十一乘以五,再加上欲界的九个嗔心,应该是四百一十四个修断(9*9*5+9)。


这以上是《大乘阿毗达磨》的算法。


有关见断和修断,在很多论典中都会遇到, 小乘《俱舍论》当中讲到见断八十八种和修断十种,这一点是比较清楚的;用行相来分则有修断二百五十二种,也是比较清楚的。《大乘阿毗达磨》里面有一百一十二种见断和四百一十四种修断,与小乘只是算法有一点不同,但在所断烦恼的行相上没有很大差别。因此,将见断、修断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的时候,按照大乘和小乘《阿毗达磨》的观点, 首先用界来分析,三界有多少见断、有多少修断?见断和修断全部加起来共有多少所断?如果用行相来分,见断已经在苦集灭道四谛行相作了区分,不必再分,而修断可以通过九地来分,共有多少所断?这种分析方法不是很困难的。


有一次有一位印度的喇嘛到学院来,当时他还是比较傲慢的,说自己对什么都比较精通,五部大论也学过。上师如意宝说:“可以,可以,既然学过五部大论,你可不可以把《俱舍论》里面的‘此十各七除三见……’这句颂词解释一下?”遇到一些特别傲慢的人,就让他分析一下见断和修断,如果能把这个分析得一清二楚,还是很值得佩服的。《俱舍论》里面的这些问题也是比较关键的。



丙二(旁述)分五:一、确定所断;二、各见之法相;三、遣除与末见相关之争论;四、颠倒之分类;五、慢之分类。


丁一、确定所断:


依有顶中所产生,忍毁唯一为见断,

余生为见修二断,非忍所毁唯修断。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他们认为有些随眠完全是修断,有些完全是见断,有些既是见断也是修断, 分三种类别,与大乘的有些说法有点不相同。其中, 有顶所生、依靠类智忍摧毁的烦恼,唯一是见断, 不是修断;除有顶以外,其他八地所生、由忍或智所摧毁的烦恼,既是见断也是修断;不是忍所摧毁的烦恼,唯一是修断,也即贪心等四种随眠烦恼的俱生部分,完全是修断。


若问:那么,所有见断随眠唯以见道、所有修断唯以修道而断除吗?


不一定。有部宗认为,有些烦恼唯一是见断, 有些烦恼唯一是修断,也有些烦恼,既是见断也是修断。


其中有顶所生、由类智忍所摧毁的见断,唯一通过见道断除。为什么不是修断呢?如果是修断会有很多过失,有部宗认为:修道有世间修道和出世间修道两种,以世间道无法断除有顶的烦恼,因为整个三界中最高的就是有顶,再没有可以超越它的了,而在无漏修道生起之前已经生起了见道,断除了有顶的随眠烦恼,所以有顶烦恼一定是见断,绝对不会是修断。


剩余八地所生、由忍或智所摧毁的随眠,由见道与修道二者断除,因为具有一切束缚的圣者依靠现见真谛的见道而断,比如粗大的贪心、嗔心等;而凡夫将见断与修断合而为一来断除时,需要依靠世间修道而断。诸如非见贪等四种俱生部分,不能以忍来摧毁而需要由智所摧毁的随眠,唯一由修道来断除,不会有见断的成分,这是由于它们是有漏法而且不是见断的缘故。


一般有部宗认为,以世间修道断除的修断比较殊胜。但是其他宗派认为,以世间道断除修断是不究竟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依靠世间修法来修持并制止自己的分别念以后,虽然会有一些神通和神变,但是无法通彻一切万法的本性。比如用世间有漏神通观察,可以了知二十劫以内的前世后世, 超出这个范围则无法了知,由此会生起邪见。比如一个人通过世间修道转生天界当中,通过神通观察, 发现自己在二十劫以内,并没有转生天界的因,此时便会生邪见,认为造恶也可以转生天界,对三宝和佛陀生起疑惑心。因此,世间的有漏神通是不可靠的。而出世间像声闻阿罗汉和一切智佛陀的神通, 完全可以通达多生累劫的因缘,也可以了知,虽然二十劫中没有转生天界的因,但在久远以前造过转生天界的顺后世受业,而世间有漏的神通无法了知过于久远的因缘。



丁二、各见之法相:


我与我所常与断,无有下劣视为胜, 

非因非道视因道,此等即是五种见。



对我与我所的执著、常与断的执著、无有业因果的执著,以及将下劣之见视为殊胜、非因非道视为因和道,此等即为五种见的定义和法相。


既然说有五见,那么五种见的本体是什么呢?


将近取蕴视为我与我所,即是坏聚见。从广义来讲,将一切法刹那刹那毁灭的行相执为我和我所的对境,就叫做坏聚见;从狭义而言,将自相续原本刹那毁灭的五蕴执著为我和我所,叫做坏聚见。中观称之为萨迦耶见,它是转生轮回的一种因,意思就是说,自己的五蕴相续聚合本来不是我和我所, 但自认为是我和我所,这就是坏聚见。


视近取蕴为常有或断灭,即是边执见。什么叫做边执见呢?将五蕴认为是我,按照数论外道的观点,认为我和五蕴常有;或者像顺世外道那样,认为我和五蕴为断灭。不论执为断灭还是常有,这两种执著都属于边执见,它是在坏聚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广义来讲,将万法执为常有和断灭也包括在边执见当中,比如认为柱子常有或者断灭。这里则是指众生自认为自己死后不存在,或者认为像大自在那样常有不变,这就叫做边执见,它是在坏聚见的基础上安立的。


认为业因果不存在,即是邪见。所谓的业因果不存在,从广义上讲,认为无有善报、恶报等,都可以属于邪见当中。在这里从狭义来讲,认为业因果不存在、三宝四谛不存在等等,产生这种颠倒的非理见,就叫做邪见。


本来前三种见等是下劣之见反而视为殊胜,即为见取见。什么叫见取见?就是指上述的邪见、坏聚见和边执见,认为这种见是很殊胜的,比如有人说业因果不存在,“这种观点很好,业因果真的不存在”,这叫做见取见;或者认为“我死以后是断灭的、五蕴聚合实有……这种见解真的很殊胜”, 这就是见取见。


大自在等原本不是因,反而认为是因,视非道为正道,身体依靠五火、绝食,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什么叫戒禁取见?本来万物的因不是大自在, 但是认为他就是万物之因;本来不是正道,但你认为是真正的道;本来依靠五火来焚烧自己不是功德, 但你认为这是功德;绝食、杀生等,本来不是清净的戒律,但你认为是很清净的戒律,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


对于上述五种见,平时在心相续中很容易产生, 它的分类很细致。那么,第一见为什么叫坏聚见呢?近取蕴是坏灭的聚合,将它视为我与我所,故而得名。










莫舍己道

勿扰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