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88课 * CC+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88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我们已经知道产生嗔恨的对境有“行我不欲”与“挠我所欲”两大类。目前我们正在学习面对“挠我所欲”对境时,修安忍的方法。

🔹本课是在大科判“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下的科判“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这里的世间法主要是针对世间人最执着的赞誉。生活中如果有人要阻挠我们得到赞誉,让我如何不嗔之?然而在本课中圣者寂天菩萨通过让我们继续观察“不应喜之”,去松动原来对阻碍赞誉者的嗔恨毒结,从而反思原来“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紧接着寂天菩萨用更精彩的法义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思维:不但思维他们无害,还“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视阻碍赞誉者为我们的救护者和恩人。

1. 继续观察和思维,对于赞誉“不应喜之”:

①反思为什么会有“他乐故我乐”与“他喜而赞敌”我却不快乐的矛盾呢?说明我们的随喜没有广大和平等地遍及每一个众生,我们的心仍有“心结石”,因而所谓的“随喜”别人(因赞叹我产生)的快乐,实则在为自己贪爱赞誉的非理作意作无力辩解。(详见颂词1)

②如何做到对赞誉“不应喜之”:

A. 当自己受到别人的赞誉、恭敬时,首先应当以正知正念观察。先观察自己是否具有如此功德;再内观自心,看看自己是不是为之生起了欢喜心。

B. 如果自心为别人的称赞而沾沾自喜,应该抉择为非理作意。

C. 呵斥自己的愚童行为,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别高兴一样,完全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行为。

D. 进一步修心:外境中不管有什么痛苦快乐、兴盛衰败,自己的心要有一定的承受力。应观一切显现均如梦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心的幻现而已。(详见颂词2)

2. 进一步提升思维,将“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转为视为“有益”:

①思维赞誉会带来的过患:赞美称誉会使我的心掉举散乱,损坏自己的厌离心,使我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详见颂词3)

②思维阻碍赞誉者是救护者:首先要对赞誉名声会带来的上述四种过患产生定解;然后思维损害我名声之人在我困陷名声之网时对我的利益,即用诽谤、讥讽等方法,摧毁我的这种名声迷网,使自己免于堕入恶趣;再观察自己及身边他人,很多人就是通过别人的诋毁,让自己感受痛苦而使头脑变得清醒,从而厌患世间法走上学佛之路的。因此,我应该感恩阻碍赞誉者。(详见颂词4)

③思维阻碍赞誉者是解救者:我们唯一目的是迅速到达解脱安乐之究竟彼岸,不需要世俗名利恭敬的束缚,而阻碍赞誉者正是帮我们解开了自己无力摆脱的束缚。对待这个人我应该感恩,“何故反生嗔”呢?(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颂词1-1

消文释义

如果说:我是菩萨,因此赞叹者快乐我也快乐。那么,一切有情安乐也同样需要欢喜。为什么当其他人欢喜称赞你的仇敌而快乐时我却郁郁寡欢呢?理当欢喜快乐。(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他乐故我乐”:“他”: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这里指其他人。“乐”:快乐,“故”:缘故,原因。译为:其他人快乐,因此我就快乐。

于众应如是”:“众”:指一切众生。“如是”:意为如此,这样。事物的本来面目。译为:如果他乐而我乐,是因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乐于见到他人快乐、我就快乐的缘故,那么对于其他有情也应该一视同仁。

他喜而赞敌”:“喜”:高兴、快乐、可庆贺的等。“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译为:他人赞誉我的仇敌而欢乐时。

何故我不乐”:“何”:为什么。“故”:缘故,原因。译为:为什么我却闷闷不乐呢?


颂词1-2

重点难点

重点:为什么“他乐故我乐”,而“他喜而赞敌”我却不快乐呢?

我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我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所以看到一个人很快乐,我就随喜他,自己也会很快乐。这里“他乐故我乐”是站在一个菩萨发菩提心,随喜他人快乐的角度来进行回辩的,把他相续和我相续的快乐二者,通过随喜联系起来了。他人的相续和我的相续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作为一个菩萨,也乐于见到其他众生快乐。

但为什么他喜而赞我,我就快乐,“他喜而赞敌”,我就不快乐了?其实这里还是存在偏袒心,表面上以菩提心做幌子,内心并不是真正按照菩提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不单是一个辩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反观出我们内心存在的一些缺陷。本来随喜应该很广大,平等遍及每一个众生,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自己的敌人时,不但不去随喜反而嗔恼痛苦。如果我们真正要修利他菩提心,必须要平等,“于众应如是”,然而现在我们的状态却是不平等的,是以自私狭隘的所谓随喜为自己贪爱赞誉的非理作意找借口。

难点:这个颂词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本来觉得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觉得自己很公正,通过这个颂词的标准反观自心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有时觉得自己有爱心、有菩提心,但是在不同的状况下,并不是一视同仁。并非是在一切场合、一切时间、一切境界之下,我都可以愿一切众生快乐。往往是当我内心高兴、愉悦的时候,我就愿一切众生快乐;如果我受到打击,或者我的怨敌现前时,就不愿意他获得快乐了。这说明我们的菩提心其实是有偏袒的。一方面我们愿意发菩提心,也愿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借助颂词认真学习的话,我们也找不到反观自己的切入点。通过这个颂词反观,就发现我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地方,表面上发了菩提心,但面对不同的情况就会暴露出问题。

但不要紧,知道了问题的所在,慢慢地调整,不放弃我们修道的决心。通过学习、打坐、探讨、通过和善知识交往等手段,慢慢让我们的心趋向于正轨。

修道不能够太急了,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我们调伏烦恼,就像调竹箭一样,如果箭弯了怎么调正它?我们要采用缓慢的方法,泡水、打油后,把它绑在坚硬、笔直的棍子或铁条上面,然后取下来再泡,再慢慢使劲,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会变得笔直。

我们的心态也是这样。现在我们的心很弯曲,离笔直的菩提道很远,那怎么调过来呢?如果要把凡夫的心态,一下子调整为菩萨的大菩提心,由于我们各方面的因缘和资粮还不够,一使劲,箭就会折断,折断之后再也起不来了。所以,一方面我们不能高估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是证悟的菩萨了,一方面也不能太过于沮丧,两方面都要避免。


颂词1-3

相关公案

1. 上师讲了他在赞叹某人有功德,如果跟那个人关系好就比较认可;如果关系不好,就会起来反对,并劝我们要以菩萨的爱心来对待,避免得了“心结石”。

2. 上师还讲了有些道友发生矛盾后,两个人表面上虽做了忏悔,内心里还有伤痕没有愈合。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对所有的众生充满爱心、平等对待。

以上两个公案都说明我们的有“心结石”,不能广大平等地遍及每位众生。


颂词1-4

思维讨论

当我们遇到有人赞叹怨敌功德的时候,如何做不但不产生嗔恨心,反而能积累功德?


颂词1-5

上下关联

本颂从其他人赞叹怨敌而我生嗔心的角度破斥了我们隐藏的对赞誉的贪执,从而思维喜爱赞誉不应理,下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不应喜之”。



(颂词2)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颂词2-1

消文释义

因此,当我受到他人赞扬时,生起欢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这种欢喜只是喜欢无义之事的愚童行为罢了。(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故我受赞时”:“故”:缘故,原因。“受”:接受,承受。译为:因此,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

心若生欢喜”:“若”:如果。“生”:内心中生起。译为:如果内心因此而生起欢喜。

此喜亦非当”:“此喜”:这里指因别人赞叹我而生欢喜。“亦”: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非”:无,没有。“当”:应该、应当、理当。译为:这种欢喜也是没有什么意义。

唯是愚童行”:“唯”:唯一,只能是。“愚”:无知。译为:只能算是一种无知稚童的行为。


颂词2-2

本颂重点

重点:如何行持对赞誉“不应喜之”?

1. 当自己受到别人的赞誉、恭敬时,首先应当观察。

①观察自己是否具有如此功德。如果我没有这样的功德,别人赞叹对我没有什么作用。有些人的赞叹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是有目的的,我们看不清楚。或许只是从表面上赞叹而已;如果别人赞叹的功德自己的确是具足的,那也没什么值得欢喜的,我因为暂时拥有某种因缘而具备这样的功德,功德也只是暂时的。

②内观自心,看看自己是不是为之生起了欢喜心。

2. 如果自心为别人的称赞而沾沾自喜,应该抉择为非理作意。反复思维寂天菩萨前面的教言,赞誉没有实义:

①一个暂时性的、偶尔性的东西,不是让我们欢喜的因。

②赞叹声是跟水声风声一样的无情法,生执爱不应理,否则也应对风声水声辱骂声起贪爱。

③他人喜欢我对我们的利乐不起作用。

④他人的欢喜心和自己快乐心是别别他法。

⑤思维赞誉是世间八法之一,会影响自己的道心。

3. 呵斥自己的愚童行为:既然已经了知赞誉的词句对今生来世均无实义,假如为此还沾沾自喜、欢喜若狂,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别高兴一样,完全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行为。赞誉美名犹如沙屋,若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对智者来说,“有德何须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

4. 进一步修心:外境中不管有什么痛苦快乐、兴盛衰败,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动,不要受到丝毫干扰,要有一定的承受力。应观一切显现均如梦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心的幻现而已。所以遇到欢喜快乐或哀伤痛苦时,自己应当稳重自持。


颂词2-3

相关教证

在密法中,上师在对弟子直指心性时,先是赞叹,然后呵斥,以此来观察自心,二者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利根者当下开悟。(让心有承受力的训练)


颂词2-4

思维讨论

当我们遇到赞叹时,该怎样思维和面对?


颂词2-5

上下关联

以上讲的是受赞叹时不应生欢喜心,接下来讲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而视为有益而欢喜。



(颂词3)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颂词3-1

消文释义

赞扬名声等能使自己的心散乱于善法所缘之外,它也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并且为了它会嫉贤妒能,对他人的圆满怒火中烧,这以上是《大疏》与《释论》中解释的。《普明论》中将其解释为:以嗔恨心毁坏他人的圆满。(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赞誉令心散”:“赞”:赞叹,赞美。“誉”:声誉、美誉。译为:赞美称誉会使我的心掉举散乱。

损坏厌离心”:“厌离心”:是对世间苦乐的真相看透之后,对原本贪着难舍的事情产生出离,不再为它所动,原来沸腾不止的热恼心相,变为如止水一般的平静。厌离心不是简单的厌恶和空虚,而是追求更究竟、站得更高的超越。译为:如果内心因此而生起欢喜。

令妒有德者”:“令”:使,使得。“妒”:因为别人好而忌恨。译为:使我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

复毁圆满事”:“复”:再,重来。“圆满事”: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译为:会再次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颂词3-2

本颂重点

重点:赞誉和名声会带来的四种过患?

在观察赞誉的过患时,我们要了知赞誉本身并没有过患。就好像金钱一样,金钱本身没有过患,过患与否要观待使用者的心态,如果你执著它,就会产生过患,成为罪恶的根源。同理,赞誉本身并没有过患,为什么我们要观察赞誉的过患呢?作为一个初学的凡夫,修行能力弱,道力不深厚,无法看透赞誉的过患,很容易受赞誉的影响。

总而言之,赞誉的本质是无利无害的,但因为我们凡夫人容易受其影响的缘故,所以要观察赞誉的过患:

首先,赞誉的第一个过患是“令心散”。就像钱财很容易让众生心乱一样,你的心在没得到钱财之前一直散乱,得到钱之后,为了想过好生活,也会散乱。同此道理,赞誉也比较容易让凡夫人的心乱。自己没有得到赞誉之前很想得到,很羡慕那种有名誉、高高在上的人,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那样。

第二大过患是“损坏厌离心”。佛教有些论典专门描述“厌离心”,对赞誉也有专门的讨论。尤其在讲厌弃世间八法的时候,对于苦乐、称讥、毁誉、得失有专门的讨论。如果我们对于名誉非常在意,就会损坏厌离心。因为厌离心的生起,需要对世事看透、放下。

第三个问题是“令妒有德者”,令我们嫉妒有功德的人。本身对有功德的人,我们应该随喜赞叹,向他们看齐。即便不是高高在上的高僧大德,不是佛陀菩萨,只是我们的同行道友,如果他有功德,也应该随喜,见贤思齐。他有功德,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是,如果内心当中对名声太过于执著,有了名声之后,就觉得我和其他人不一样,觉得谁的功德都不如我,慢慢就会开始“嫉妒有德者”,这也是太耽著名声导致的。

第四个是“复毁圆满事”,毁坏谁的圆满事呢?因为自己太耽著名声的缘故,对于其他人、其他修行者圆满的因缘,或是弘法利生圆满的功德,他都会去做障碍。

把这些过患归纳起来,就是自己的心散乱了,没有厌离心,经常嫉妒有功德的人,给别人的闻思修做障碍,毁坏别人的圆满事业。如此一来,根本就不是一个修行者了。这些过患都来自过于贪著赞誉的缘故。

反思:赞美称誉能招致这么严重的过患,因此很多明智的修行人对它避之不及,唯恐自己遭到这些障碍。对修行人来说,得到的暇满人身不容易,自己生起的一点出离心等功德,也是费了很大的努力,如果一刹那贪执名誉把这一切全都毁坏了,谁都会为此而扼腕叹息。


颂词3-3

教证公案

1. 澳大利严南昆洛吾活佛小时候行坐床仪式几小时,心里一直觉得特别麻烦,这只是他当活佛的麻烦事的开始,后来几乎没有专修的机会。由此公案得见名声的利害一目了然。

2.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提婆达多与未生怨王同流合污,造了好几个无间罪。公案说明正是贪执赞誉带来的嫉妒心,让我们什么事都敢做,烦恼也以此而引发。

3. 阿底峡尊者说过:“赞誉和名声引诱我们趋向罪恶深渊,所以应如唾涕那样舍弃!”每一个想趋向解脱的修行人,当如是依教奉行!


颂词3-4

思维讨论

了知赞誉的过患后,以后在听到别人赞叹的时候,要做怎样的细微观察和思维?


颂词3-5

上下关联

本颂讲述赞誉的危害,下一个颂词从阻碍赞誉者对我今生来世的作用来宣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颂词4)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颂词4-1

消文释义

因此,如果有人想毁坏我的名誉等,那难道不是依靠他们的力量救护我,使我免于堕入恶趣了吗?为此更不该嗔恨。(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以是若有人”:“以是”:因此。“若”:如果。译为:因此,如果现在有人。

欲损吾声誉”:“欲”:指想要,想得到,想达到。“损”指损害,毁坏。译为:想要损害我的声誉。

岂非救护我”:“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非”:与是相背,不是。译为:难道不是在救护我。

免堕诸恶趣”:“免”:去掉,除掉。“堕”:掉下来,坠落。“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译为:会再次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颂词4-2

本颂重点

如何提升思维:损害我们声誉之人是在救护我们?

首先要对前面学习过的赞誉名声会带来的四种过患产生定解。

然后思维损害我名声之人在我困陷时发挥的作用。如果在自己陷于虚假的名誉中,为它所拖累、障蔽,愈来愈趋向于危险的罪业恶趣,这时有人用诽谤、讥讽等方法,摧毁我的这种名声迷网,使自己从障蔽中解脱,那么这个人的恩德岂不是很大吗?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就会一迷不返,堕落在罪恶险坑,造不可思议罪业而堕入恶趣。而他的诽谤却使我从这危险中摆脱出来,自己怎么能对此不知恩报恩,反而去生嗔呢?难道我们要一直挥霍虚耗众人的恭敬利养,将自己推落在地狱中去受苦才甘心吗?所以,他人对我们的名闻做损毁,实际上是把自己从三恶道中解救出来的行为,对此应当了知恩德。

最后观察自己及他人生活,很多情况就是通过别人的诋毁,让自己感受痛苦而使头脑变得清醒,从而厌患世间法的。其实谁毁坏我的声誉,就能把我从心散、损坏厌离心、嫉妒有德者等状态当中解脱出来,之后就可以认真地修行了。从一个世间人角度而言,他没有这些智慧,若被其他人损坏了声誉,就会像以前我们没有修对治法时的反应一样,会觉得自己的声誉受损了,要反击、要生嗔。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深刻的道理,想要修行佛法,但是内心当中总是放不下这些东西,怎么办呢?有些人就来帮助我放下,帮助我放下这些执著,阻止我为了获得名誉而造罪。从名誉产生负面作用的角度来讲,这个人救护了我,让我免堕恶趣感受痛苦。


颂词4-3

相关公案

1. 佛陀在给众人讲法时,一妇女受外道指使,当众指责佛陀与她有染,且腹中胎儿为佛之子,佛陀示现了安忍。天尊不悦,化现为老鼠,咬断系盆之绳,真相大白。

2. 《释尊广传》中,佛陀对阿难讲了在过去行菩萨道时,恒遭诋毁。即便成佛后,仍有众生谓我与女人行不净行,妄图毁谤。

3. 释迦牟尼佛以前在森林中,住着一位菩萨化现的犀牛,无论猴子怎么戏弄,不但不会反抗,依靠猴子成就忍辱成就波罗蜜多。


颂词4-4

上下关联

前面颂词分析了从声誉方面来宣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下一颂词将从只求解脱,无需“利敬”方面宣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颂词5)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颂词5-1

消文释义

此外,我唯一追求的是从轮回中解脱,不应当被成为解脱障碍的利养恭敬所束缚,有人从中作梗而使我解开轮回的束缚,我怎么能反而嗔恨他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吾唯求解脱”:“吾”:指我。“唯”:唯一,只想。译为我只想追求自他解脱。

无需利敬缚”:“利”:就是利养。“敬”就是恭敬名誉等。译为:不需要世俗名利恭敬的束缚。

于解束缚者”:“于”:对,对于。译为:对于解除名利束缚的恩人。

何故反生嗔”:“何故”:表示疑问,即什么缘故、道理。译为:为何要嗔恨他们呢?


颂词5-2

重点难点

如何进一步提升思维:损害我声誉之人是在解救我,对我是有利益的?

本颂词主要是从“解束缚”——解开解脱的束缚这一角度来体现“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中的“有益”。我们应当进一步思维:我们唯一目的都是想迅速到达解脱安乐之究竟彼岸,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想被其它东西所羁缚。如果是一个明智的修行人,他会时刻牢记目标,不会钻进名闻利养的网罟而遭受障难。然而像我等这样的修行人,往往容易迷失在利敬中,有时我们还没办法摆脱这些束缚,通过自己的能力解脱不了,而现在有一个人帮我解开了——他造违缘让我的利养受损,让我的恭敬受损,帮我从束缚解脱的因当中解脱出来了,对待这个人我应该感恩,“何故反生嗔”呢?他是对我有利益的人。

难点:想要求解脱,知道利敬不对,但是自己又下不了决心离开它,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外缘,依靠佛菩萨的加持,或者依靠怨敌的帮助。你不是下不了手吗?怨敌来帮你下手。他通过诋毁等其他的方式,让你解开束缚,让你看清楚利养恭敬的本质。因此,你一下子就能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特点,感觉上就好像有些人是走投无路了,才开始学佛、出家的。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讲,的确是走投无路,或者受到了挫折,看起来是个消极的因,但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却是一个积极的因。如果不遇到这些因素,我们总是想放而不敢放,但是障碍一来,就成了催化剂,成为一种助力,推动你走到这个境界,帮你上到一个高度。


颂词5-3

相关公案

1. 上师宣讲了《开启修心门扉》“看破今生”这一章中的仲敦巴尊者的公案,信众邀请他去会一些大人物,最后他让弟子代他去了。

2. 《影尘回忆录》中的弘一大师的公案,沈市长请倓虚法师请弘一法师面见朱将军,弘一法师笑而不语,最后带回一个纸条,婉言谢绝。


颂词5-4

上下关联

本颂词讲了欲求自他解脱的大安乐,不能被世俗名利恭敬所束缚,而阻碍赞誉者正是帮我们解脱了这种束缚。下一颂词继续宣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86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85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