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126. 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五品) 返回

126. 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每日一颂】《四百论》(第五品)

知幻园 2023-12-10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126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


问曰:欲度脱轮回生死,即应断除其因——业和烦恼,而佛教沙门接受高大宽敞的房屋精舍和百味饮食等供养,显然不应理。因为享受这些安乐资具即会增长贪欲,所以必须如同外道宗派一样,断除这些贪欲的所依境,依身体受寒热饥渴逼恼等苦行,来断除业和烦恼。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中观四百论》




由安乐享受能增长贪欲,而由苦恼逼迫即会增长嗔恚,如果说身受安乐非断除业烦恼的苦行,那么身受苦逼又为何是苦行呢?


外道所谓的苦行,实非能断除业和烦恼的正法,因而内道修行人不应依止。若依苦行外道所说,身体接受住房、衣食等资具受用,即为享受安乐,会增长贪欲,为断贪欲烦恼应远离这些乐因;那么同样道理,身体上的苦受,实际上是增长嗔恚的因,比如说身体被他人撞痛了,你会立刻由此而对他生嗔怒责怪,没有穿没有吃感受冷冻饥饿时,人们即会对有吃有穿者生起嫉妒恼怒等等,因而苦受也是增长烦恼的因,理应以乐受解除。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说只有苦受是断除业和烦恼之因,而乐受非苦行不是断除业烦恼之因呢?


外道认为断除业烦恼应依苦行,又说身体乐受非苦行,而乐受却是苦恼嗔恚的对治,若不许此为断烦恼之苦行,那么苦受依何理由成立是苦行呢?如是观察,即能推翻外道的观点。


应知在内道中,能摧灭烦恼之正法即名苦行,而且必须注重依止内相续中的正见,并非仅依外表行为逼迫身心五蕴,由此可见,外道逼迫身体的行为其实并非苦行。世尊为了遮止修行人的贪欲,而授予了十二头陀苦行的息贪方便助缘,为了遮止嗔恼炽盛的修行人生嗔恚,即授予良好的饮食、法衣等安乐资具,依外境助缘方便辅助修行者息灭嗔恼。


在此必须注意,历代高僧大德们皆赞叹依各种苦行而修正法,是为了迅速消除相续中的烦恼罪障,而依外境方便为助缘磨砺自心智慧使之明利,因自心智慧是断业惑之正因,若内心不能依止殊胜的无我智慧,外表行为再艰苦,也非内道所承认的苦行。


譬如说,通过压榨甘蔗才能得到甜美的蔗糖;同样,欲要除去业和烦恼,获得甜美的解脱安乐,也需要依靠正确方法,修炼业惑皮壳所遮盖的自心智慧,才能真正从中得到正见智慧,获得自在安乐。


月称菩萨言:“外苦内愚痴,苦行非真实,否则禽兽等,何不成苦行?”诸修行人当依如是殊胜教言,而明了修习断烦恼的方便,是必须依止方便智慧双运正道,切勿误入如禽兽之苦行外道歧途。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四品


101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102

犹如死主声,世间皆生畏,

如是遍智声,死主亦生畏。


103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104

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

是故诸业中,唯意为主要。


105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106

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


107

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108

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


109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

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110

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

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


111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112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

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113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114

若菩萨境中,有由未策励,

堕落于恶趣,是智者所呵。


115

若于他苦迫,不欲赞悲愍,

如何于无怙,能哀愍行施。


116

若有为利他,久住于世间,

间住尚有损,况真心起嗔。


117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


118

方便诸时中,久远所集福,

如来说彼量,尚非遍智境。


119

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120

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

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


121

若昔所作恶,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业者,无有不能办。


122

大势心意者,此间亦无损,

故彼视三有,涅槃无差别。


123

若谁一切时,从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间主。


124

世间亦现见,从胜出最胜,

故不思议力,应知亦定有。


125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

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