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06 | 安忍度与精进度: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相续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106 | 安忍度与精进度: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相续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2


传讲时间:2016. 4 .1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不应该生嗔恨心的理由。

戊五、思维嗔恨之缘由自生:




若我无有嗔不生,如同谷声互依存,
自成罪业众害处,偶缘宿业因生故,
理应尽力修忍耐,唯以调心法灭嗔。





“若我无有嗔不生,”其实对于嗔恨心,敌人和我都有一份“功劳”——“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七八十年代的歌中是这样唱的。如果没有我的话,嗔恨心不会产生;没有敌人的话,嗔恨心也不可能产生。所以,嗔恨心是由我和敌人共同创造的。

“如同谷声互依存,”就像空谷声一样,如果你面对空谷“哇”地喊一声,山谷中也会传出“哇”的一声,这个声音是依靠我的声音和山谷这两种因缘而产生的。

“自成罪业众害处,”因此,我们自己也是罪业的一部分了。

“偶缘宿业因生故,”嗔恨的因缘中有偶然性的,比如即生当中跟别人不合,外在的环境不好、天气不好,工作太累了,等等;还有宿业的因缘,有些人是因为前世的业力而生嗔恨心。

在这些因缘中,有我的一部分因缘,也有你的一部分因缘,所以吵架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全是别人的错——“就是你,就是你!”这样不合理的。实际上应该是:“就是你,也是我,我们两个都错了!”你要吵架的话应该这么讲,自己也承认自己的一部分错误,对吧?

“理应尽力修忍耐,唯以调心法灭嗔。”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地修安忍,唯以调心来摧毁自己的嗔恨心。

实际上,嗔恨心确实是由各种因缘同时具足而产生的。有些人可能由于前世的因缘而一直看不惯某个人,有些人是由于暂时的因缘而嗔恨别人,但是,只要我们想得通,这些因缘都是可以化解的。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有一个老翁,他的邻居养了一头猪,这头猪看到老翁就特别生气,老翁看到这头猪也很生气,很想把它买来吃掉。后来老翁想:“这样可能是不对的,也许我们前世有一种业缘。”他就出高价把那头猪买来,送到寺院放生。过一段时间他到寺院里面去,那头猪看到他特别欢喜,他看到那头猪也很欢喜。可见,前世的因缘可以通过善行来改变。

拓展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所以,我们要发悲心。你经常对某个人、某件事看不惯的话,就尽量调自己的心。调心以后,原来看不惯的事情,其实也可以看得惯,没有那么严重。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说:“能行忍辱者,见者皆欢喜,怨家舍毒心,皆生亲友想。”就是说,原来你经常生嗔恨心的时候,别人都看不惯你,后来你修了安忍心,别人看见你就很欢喜:“哇,这个人还是很可爱的。”如果你经常这样修安忍,舍弃毒害怨敌的心,并把他们当作亲人想,他们也会这样对你的。

我们佛教里唯一的办法,就是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有些人越修性格越不好,而有些人修行以后,虽然偶尔还会生一点嗔恨心,但是很快就息灭了,还是有进步的。

我们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定要息灭相续中的嗔恨心。那天也讲了,在菩萨乘当中,嗔恨确实是非常严重的罪业,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对治。尤其是嗔恨比较严重的人,能不能把《入行论·安忍品》再学一下、再修一下?

现在很多大德,如果没有时间讲《入菩萨行论》的全文,就把安忍品单独讲一遍。如果我们再三地学习和修行安忍品的话,应该在修行上有很大的进步。否则,可能会因为别人对你亲朋好友等的不满而生嗔恨心。

我们不能安忍的所有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我”——要么是为了“我”,要么是为了“我的亲朋好友”,生嗔恨心的原因都跟“我”有关。作为凡夫众生,我们很少为了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众生而生嗔恨心。有时候,我们所执著的“我”是很可笑的,也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学过这些道理,就没办法改变;但是学了大乘佛法的话,自己的相续就要有所改变,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时间关系,我每天讲得比较略,其实这些道理很想讲得广一点,那样可能会更好。

下面是“思维是否可改”,我们为什么要生气呢?不应该生气,而要思维所嗔恨的事情能不能改。

戊六、思维是否可改:




遇不乐境舍不喜,若有可改何不喜,
无改无利有何用,故当努力忍诸缘。





遇到不悦意的情景和不快乐的事情时,要用智慧去观察,这件事情可不可以扭转、可不可以改变。

如果为时已晚、已经不能改了,那就不要不高兴了。比如说,你的孩子把一个碗打烂了,那肯定就没办法了——你打他也没办法,你哭了、闹了也没办法的,那就不要不高兴了。

如果还可以改的话,那你改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不欢喜,不高兴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修安忍,其实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说:“如果事情可以改的话,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做什么都已经无济于事,没办法改的话,那你烦恼又有什么用呢?”

拓展内容

《入菩萨行论》:“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这种观察方法其实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做了错事,就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观察一下:这个错误严重不严重,如果非常非常严重,谁也没办法改的话,那你再怎么生气也没用,已经无法挽救了;如果这件事情还可以改,那你就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就很好。而没有必要生气、发抖、撂电话、伤心、哭、闹,引得过路人都看着你,心想:“哇,这个人是怎么了?”隔壁邻居也听到了你的哭声,这样多不好啊?尤其是一个修行人,这样是很不好的。

其他人我们也改变不了、救不了,但是我特别希望,听闻大乘佛法的这些人,在相续上有一些改变,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本颂的思维方式在佛教当中很重要。

戊七、宣说嗔恨之自性为空性:




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
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





“观察空性如虚空,”们不应该生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你所听到的诽谤声,你所看不惯的人,还是你自己,在本性当中都是空性的;既然是空性的,你为什么要生气呢?这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通过智慧来观察的话,完全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比如害你的人,他身体的上上下下全部是由微尘组成的,他的心也不可得,是不生不灭的;你的身体和你的心也是一样。因此,你们俩的身心就像两部分的虚空一样,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了。此外,你所听到的诽谤的语言,你所接收到的令你不高兴的信息也是如此,完全是空性的。这样的话,一切都像虚空一样。

“喜忧得失善恶无,”在虚空般的境界中,欢喜也没有、忧愁也没有,得也没有、失也没有,苦、乐、善、恶什么都没有。

“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去执著、去在意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特别希望大家能安住在一切如虚空的境界中。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他说,有何得,有何失?一切都是没有的,希望每个人都像我一样,证悟虚空般的空性境界。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的开头时说,我不敢说自己有利他心;到了后面的时候说,特别希望所有的众生像我一样,不要有得,不要有舍,每天都要在无得无舍的状态当中;不要感到特别苦恼、特别伤心,应该处在一切都像虚空一样的境界中。这个时候,别人谩骂你、说你,你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拓展内容

《入菩萨行论》:“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入菩萨行论》:“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有一个人跟我讲,她跟丈夫吵架的时候,她丈夫经常入定,她就特别生气。每次她准备骂的时候,她丈夫就开始入定,她就更加生气了,因为无论跟他说什么,他都根本不在乎。骂完了以后,她丈夫就出定了。她说:“看到他这样我更加生气,有时候感觉自己在骂一个佛像,有时候感觉在骂一块石头。如果他骂我、我骂他的话,我就好接受一点。”

因为她是不学佛的,她丈夫是学佛的,有一次她专门找我,跟我说:“吵架的时候,让他不要入定,跟我好好地吵。”以前她丈夫不学佛的时候,他们两个会互相吵,她有时候就有一点获得胜利的感觉;现在的话,她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因为每次吵的时候他就准备入定,刚开始还有点念咒语的声音,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咒语,然后就入定了,等她吵完就出定了。这个方法有时候很好,有时候也不太好吧。

不管怎么样,后来我也没有时间找他,本来有机会的话应该说一下,那个要求不高嘛——吵架的时候不要入定,一切都像虚空一样,所以也不用入定。

《大智度论》中说,在一个寺院里面,有一间房子经常闹鬼,所以平常都不安排人住。有一次,一个出家人来住宿,寺院的人说:“其他房子都住满了,只有一间闹鬼的空房子,你敢不敢住?”那个出家人想:“应该没问题,我这么清静的戒律、这么广闻博学,我不怕鬼,可以住到里面。”他就进去了。

后来,又来了一个出家人要住宿,寺院的人说:“没有其他房子了,只有闹鬼的房子,你敢不敢住?”那个出家人也想:“我的空性境界非常好,应该没问题。”他们就又安排他住那间房子。

到了晚上,他去敲那间房子的门,里面那个和尚以为是鬼来了,就有点害怕,使劲地把门顶住。外面的和尚以为鬼已经在里面了,一定要进去,就拼命地推。僵持了一会儿,外面这个人的力气大一点,他就进去了。进去以后,两个人都以为对方是鬼,就一直拼命地斗,整晚都没有睡觉,都想着“一定要降伏鬼”,他们也没有特别害怕。结果天亮了,这两个出家人一看,原来他们互相都认识。

佛陀在佛经中说,这个比喻说明,世间人所嗔恨的好多对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你认为这是个敌人,就跟他斗,但实际上他不是敌人,而是你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所以你不要对他生嗔恨心。第二天当你醒过来的时候,就会明白。

拓展内容

《大智度论》:复次,一切法性皆空无所有,汝所瞋因缘亦皆虚诳无定,汝云何以虚诳事故,瞋骂、加害,乃至夺命?起此重罪业故,堕三恶道,受无量苦。汝莫以虚诳无实事故,而受大罪!

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故,诸道人皆舍房而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空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闇,打户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户。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户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

众生亦如是,五众无我、无人,空取相致斗诤;若支解在地,但有骨肉,无人、无我。

你看我们经常这样,在吵架的时候特别不开心,很想把对方怎么样。我原来说过吧,有个人跟我说:“我跟某人吵架的时候,很想掐住他的脖子,不让他呼吸。”但是,幸好他当时没有掐住对方的脖子,不然第二天他肯定很后悔的。

因为我们生嗔恨心的时候,有能取所取这二者——敌人也有,我也有;但是没有嗔恨心的时候,一切都如虚空一样。所以,特别希望大家有空性的境界来摄持。

丁四(精进度)分四:一、了知精进之人;二、宣说精进之违品;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四、了知功德后应当精进之理。
戊一、了知精进之人:




一切精进修行者,秉性喜爱诸善法,
善法不尽如云聚,芬芳莲园聚蜂群。





“一切精进修行者,秉性喜爱诸善法,”精进的人是什么样呢?他的本性是喜爱所有善法的。

这里的精进,并不是指搞生意特别精进,种庄稼特别精进,或者是每天赚钱很精进,这些都不叫精进。真正的精进,是特别喜爱善法。

“善法不尽如云聚,芬芳莲园聚蜂群。”喜爱善法的人其实特别精进,如果白天、晚上都很精进的话,所有善法自然而然会具足的。

我们寺院里面有一个老堪布,今年应该九十岁了吧。因为人老了,他的眼睛现在看不清,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说:“我的三种东西不能忘。”这三种东西好像是他的眼镜、放大镜,还有他念诵的法本。他早上三四点钟就起来念诵,九十岁的人这么早就开始念诵,可能一般的年轻人都做不到。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七八点钟甚至十点钟的时候还在睡觉,不能说像猪八戒吧,但是也差不多,一直呼呼地睡觉。所以很多年轻人特别贪睡,特别不精进,可以这么讲。

对这些人来说,善法不一定像云一样集聚在你的身上。而对于精进的人,悲心、信心等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和善法都会自然具足,就像芬芳的花园里面,蜜蜂会自然而然集聚一样,因为精进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正法念处经》中说:“精进得菩提,精进故生天,一切诸道果,无非精进得。”所有的地道功德,没有一个不是由精进得到的。

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学佛能长期精进。刚开始你们都很精进,我以前也特别精进,基本上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特别浪费时间,但是后来,慢慢也有了懈怠的时候。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精进于善法,而且要持之以恒。

比尔·盖茨曾说,他最羡慕巴菲特,他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没有意义的事情基本上不参与,每天都做有意义的事。他们是世间的精进者,我觉得他们也很厉害的,对于一些散乱、琐碎的事情根本没有兴趣,他们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修行者的话,也不得不面对一些世间事,尤其是一些应酬,可能也没办法拒绝。虽然有些事情是很无聊的,但是为了度化家人等身边的人,还是要随顺他们,就像文殊菩萨到了外道的宫殿时一样。

但是,长期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人生很短暂,这样浪费下去的话,死的时候可能什么善法都没有。如果这一生没有积累一些善法,来世能不能得到人身也很难说,所以大家要有一种紧迫感,这一点很重要。

戊二、宣说精进之违品:




彼之违品三懈怠,同恶怯懦自轻凌,
诸过根源不成善,毁坏兴盛起衰败。





精进的违品有三种懈怠,即同恶懈怠、怯懦懈怠和自轻凌懈怠。这三种懈怠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会出生很多不善法,毁坏世间的荣华富贵、成就、智慧等,并产生许许多多的过患、痛苦和衰败。

第一种是同恶懈怠,就是经常特别散乱,比如每天看手机、聊天,做一些无意义的琐事,包括经商、务农等。

第二种是怯懦懈怠,就是看到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时,就觉得很难,认为:“你也做不了,我也做不了。”有些怯懦的人经常说:“不要去,不要去,这个特别累。”他们首先就没有这种心力。其实有时候,如果我们真的勇敢去面对的话,到最后还是有很多事情会成办的。

尤其是没有自私的事情,多做一点也是可以的。如果为自己的事情做得太多了,也不一定很有意义;但是为众生、为佛法多做一些事情的话,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有什么后悔吧。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个是自轻凌懈怠。有些人一说到做善事的时候,就说:“啊,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做得到啊?不行啊,我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最近一直睡也睡不着,而且吃饭、走路各方面都很困难,今天嗓子也很不好,你看,啊——”发心的时候什么病都来了,有些人装得特别像,比电影演员还有演技;不用发心的时候就活蹦乱跳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这就叫做自轻凌懈怠。做善事的时候就说:“我不行,我这样的人……”而干一些坏事的时候就说:“我这样的人应该没有问题,这事我来,我来带队,我来当组长。”

好像《入行论》的说法稍微有点不同,你们应该清楚的。

拓展内容

《入行论释·善说海》:“如果广说精进的违品懈怠的分类,则有三种,也就是,行持相违善法的同恶懒惰;贪执恶事不善无记法的耽著恶事懒惰;声称自己无有能力行善而懈怠的自轻凌懒惰。”


其实懈怠者是很不好的,《正法念处经》中说:“懈怠之人,是不善人,是退没人。”懈怠的人不是好人,不是善人,是退没的人。实际上,懈怠会给自他带来很多很多的损失。尤其是一些发心人员,如果特别懈怠的话,别人能成办的很多事情,到了这个人的手里就损失很大。

现在国际上也是如此,某个总统在执政的过程当中,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很多方面都有很不好的影响,但是他上任以后大家才会知道这些。而某个国家的领导上任之后,整个国力都跟以往不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小小的团体当中也是同样,懈怠者对大家的影响是很不好的。如果是特别精进的人,尤其是对善法很精进的一些法师、辅导员,会把整个组的人全部调动起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有了这个能力的话,各方面都会非常好的。

所以,希望一些精进的、愿意发心的人,要长期地、努力地为佛法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很有必要的。


颂词背诵打卡


若我无有嗔不生,如同谷声互依存,

自成罪业众害处,偶缘宿业因生故,

理应尽力修忍耐,唯以调心法灭嗔。

遇不乐境舍不喜,若有可改何不喜,

无改无利有何用,故当努力忍诸缘。

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

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

一切精进修行者,秉性喜爱诸善法,

善法不尽如云聚,芬芳莲园聚蜂群。

彼之违品三懈怠,同恶怯懦自轻凌,

诸过根源不成善,毁坏兴盛起衰败。


温故而知新


105课-106课


【知识类】

1、请解释三种安忍、三种懈怠。


【修行类】

1、结合本课的道理和公案分析,如何做到修行不退?

2、修持安忍的方法:

(1)息灭外敌和调伏自心二者中,为什么说后者更重要?了知此理后应如何做?

(2)害缘有哪些功德?害缘对你修持安忍有哪些帮助?

(3)为什么说嗔恨之缘由自己产生?请结合公案分析,前世的因缘为什么可以改变?

(4)面对不悦意的情形时,如何通过其“是否可改”进行如理思维?

(5)如何以空性之理修持安忍?请结合《大智度论》中的公案说明。

3、懈怠有哪些过患?请从自他两方面说明。


【生活类】

1、学习了本课的道理后,你能否做到延缓发脾气或吵架?你能举出自己或周围的人在修行后发生改变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