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十七 | 洞见的修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在理智活动之后,直觉的心取而代之,并乍现了明晰的洞见,因而带来了许多的喜悦与欣喜。
---- 福 理 乔 . 卡 普 拉 ( Fritof C apra)
佛法修行人在四处是人骨和腐尸的坟场禅修,这在过去是很普 遍 的 修 持 。有 些 人 会 在 自 认 为 最 可 怕 的 时 刻 ,到坟场 住 上 几晚 。即使是月圆,那些地方的视线也很模糊,你难以辨认是风吹过骨头发出的嘎嘎声,还是狗的嚎叫声。他们修 持 的 目 的 ,是为了正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执著、贪 欲 、希 望 和 恐 惧 ,并希望能深刻体会无常和空性。
我最近听到一个故事,有位僧人去印度的坟场,他把普巴 金 刚 杵 (这 是 修 法仪轨用的刀子,象 征 “觉性的稳定”),插在一堆骨头前。他 静 静 坐 着 ,凝 视 那 些 骨 头 ,禅修生命的无 常 ,以及从空性中生起的所有经验。然 后 ,他听到附近有哭泣的声音,他 害 怕 极 了 ,准 备 拔 腿 就 跑 ,但 不 知 怎 么 着 ,一片漆黑之中,他的衣角被普巴金刚杵钉在地上,把他困在原地动弹不得,他吓死了,心 想 :“今天我死定了。”过了一会儿,他想到:“这不就是我来这里修持的目的吗?” 没 有 “我”,没有僧人,所 谓 的 “我” 只是一些腐朽的肉把一堆骨头包起来,然后受到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的驱使 。后 来 ,他拔起普巴金刚杵,带着更深刻的空性体悟走回他的寺院。
这故事的寓意并不是说,要 了 悟 空性和无常,你就必须到坟场用金刚杵钉住你的裤脚、裙 摆 或鞋子,然后因为动弹不得而吓得半死。我们平常在工作、人际关系和看着小孩上学等等,已经有够多的恐惧、不 确 定 、执著和厌恶的体验。但 问 题 是 ,是谁在害怕呢?是谁感到不确定呢?欲 望 、嫉 妒 、困 惑 、孤 单 、绝望在哪里呢?母 亲 、孩 子 、雇 员 、老板等等不同的身份,从哪里来的呢?他们往哪里去呢?这些体验究竟在哪里呢?
斩断对概念的执著
只要领悟心的意涵,就含摄了所有的了悟。
---- 蒋 贡 • 康 楚 仁 波 切 ,《要 点 提 纲 》
了悟就像 地 图 ,带 领 我 们 该 往 哪 里 去 ,还 有 如 何 到 达 目 的地 ,但 是 ,地图并不是旅程。从理智的观点了解空性,就是将事物分解成愈来愈小的部分,因 而 了 解 了 无 常 和 缘 起 (就如同稍早的解释),这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 “分析式禅修”。
经 过 分 析 ,我们很容易知道我的手、脚 或 脑 并 不 是 “我 ”,这个分析思维是旅程的第一步。我听说有些人一听到空性,立 刻 就 认 出 我 们 珍 爱 的 “自己”与 “他人” 概 念 、“我喜欢” 和 “我不喜欢” 及 “我不知道” 的盒 子 ,以及这些盒子中的更小盒子都立刻消融。我不是那些少数的幸运者,我 需 要 努 力 才 能 像 他 们 一 样 ,而 且 我 还 在 继 续 努 力 。还有许多盒子中的盒子有待我的发掘。
我 还 需 要 一 些 时 间 练 习 ,才能稳定地体验到明性与空性的双融合一。然 而 ,这些年来,我明白了这样的逐步进展并非障碍,而是让我发现愈来愈深的觉性。你 如 何 将 “有限的” 强加在本来就是“无限的”之上呢?我很幸运地学到斩断概念的方法,虽然只是一瞬间的直接体验到空性与明性的双融合一。这 个 方 法 就 是 梵 文 的 “毗 婆 舍 那 ”(vipashyana) , 藏 文 的 “拉通” (lhaktong)。这些词汇按传统翻译为 “观禅”,它 实 际 的 意 思 比 较 接 近 “卓越地照见” 或 “看透”。我 们 更 深 人 照 见 了 什 么 呢 ?我 们 所 有 的 “我 ” 和 “我 的 ”“他们” 和 “他们的” 概 念 ,还 有 通 常 很 吓 人 的 、极坚实的对于“实相” 的看法。
毗 婆 舍 那 (拉 通 )不只是理智上的练习,它是内在深层的修持 ,就好像你在全黑的房间里要摸索门在哪里的那种感觉。你踏出每一步盲目的步伐,你 都 会 问 :“我在哪里 ?” 或 “瞋恨在哪里 ?” 或 “我生气的那个人是谁 ?”毗 婆 舍 那 (拉 通 ),是 一 种 对 于 空 性 的 了 解 ,结合专注力的禅 修 ,因 此 提 供 我 们 一 种 体 验 式 方 法 去 斩 断 “我 ”、 “我 的 ”、“你 ”、“你的”、“他 们 ”、 “他们 的 ”、 “瞋 恨 ” 或 “嫉 妒 ” 等等的概念执著。于 是 我 们 就 能 与 “不 受 内 心 习 性 约 束 的 觉 性 自 由 ”面对面。
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虽然我们习惯去感受经过觉性的念头,而不是去感受觉性本身 。然 而 ,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它具有无限的张力。它能够经验到各种体验,甚至能够经验到认为自身是有限、受 困 、丑陋 、焦 虑 、孤单或害怕等等的误解。当我们开始感受到永恒的本初 觉 性 ,而不是感受到经过觉性的念头、感 觉 和 感 官 知 觉 时 ,我们就朝着真实本性的自由跨出了第一步。
有一位学生告诉我:“我 要 离 婚 的 时 候 ,很努力地觉察我正在经历的痛苦。我把痛苦分解为小单位,看着内心生起的念头以及身体的感觉。我想到即将成为前夫的他一定会经历的痛苦,还有其他跟我们有同样遭遇的人的感受,结果我发 现 ,我并不孤独。他们经历这些痛苦,却不知道要观照他们的悲伤、焦虑或任何情绪,因而无法从中受益,因此,我希望他们能够感觉好一点。
“以这种方式面对痛苦,我 逐 渐 能 生 起 直 觉 的 体 验 ,而不 只 是 理 智 的 体 验 。直 觉 的 体 验 有 点 像 ‘就 是 这 样 ,—‘我 ’不 是 ‘我的痛苦’。不管我是谁或我是什么,我只是一个看着念头、感 觉 及 伴 随 而 来 的 身 体 感 受 的 观 察 者 。当然,我偶尔会感到悲伤和寂寞,我 的 心 脏 和 胃 会 感 到 有 点 沉 重 ,然后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下大错,并希望时光能倒转。但是 ,当我观察通过身心的一切,我发现有一个人或一样东西大于这些体验,那 就 是 ‘观 看 者 ’。不 受 到 我 的 念 头 、感觉和感官知觉干扰的那颗心,它就只是观察,完全不做好与坏的判别。“然后,我 开 始 寻 找 ‘观 看 者 ’,我 找 不 到 !但这不是说好 像 ‘什么也没有’— 我还是能感觉到觉性,但 是 ,我无法给它一个名字。
即 使 ‘觉 性 ’这 个 名 字 好 像 也 不 太 适 合它 ,这个字眼似乎太狭小了。我觉得有几秒钟,或再久一点,‘观看 者 ’、‘观 看 ’和 ‘观看的对境’好像是相同的。”“我知道我表达得不好,但 是 ,就 是 有 一 种 ‘巨大’ 的感觉,实在很难形容……”
其 实 ,她解释得很好,而且空性的体验是无法用真正适切的语言传达。传 统 佛 教 将 这 个 体 验 比 喻 为 “哑 巴 吃 糖 ”:哑巴尝到糖果的甜味,却无法形容它。若 以 现 代名词表达的话,我们会将这 个 经 验 称 为 像 之 前 提 到 的 “纯 真 的 觉 受 ”,我们看着辽阔的风景 ,当下单纯只有看的觉性:在一瞬间, “观看者”、 “观看的对境 ” 和 “观看的行为”是没有区别的。
早晨起床时,我 们 有 时 候 会 偶 然 体 验 到 “纯 真 的 觉 受 ”。有一 两 秒 的 时 间 我 们 还 迷 迷 糊 糊 的 ,那 个 时 候 我 们 不 会 执 著 谁 在看 、看 到 了 什 么 或 看 的 动 作 等 等 概 念 。那 个 瞬 间 就 是 单 纯 的 觉性 ,超 越 了 “这里”、“现在”、 “这 个 ” 或 “那 个 ” 的无概念的辽阔。接 着 ,相 对 观 点 的 习 气 立 刻 开 始 作 用 ,于 是 我 们 开 始 思 考 :“噢 !对 了 ,这 是 我 ,我 的 丈 夫 (或 是 太 太 、伴 侣 、狗 或 猫 ) 睡在旁边。这是卧房的墙、天 花 板 、窗 户 和 窗 帘 ,那是床头柜上的灯 ,那 里 有 个 梳 妆 台 …… ” 同 时 ,关 于 自 己 、房 间 、未 来 、过去 、我们遇到的人或想要遇到的人、我们失去的人…… 的念头和感觉生起。
我们毫不自觉地进人分别的过程。有 时 候 很 缓 慢 ,有时候很迅速地开始紧抓这些念头和感觉,并将它们作为我们游历于内在与外在世界中决定性和强化的参考依据。
轮回是涅槃的表现
当我们执著这些分别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这 就 是 轮 回 (梵文 :samsara, 藏文枢漏:khorlo) 的基本写照。在 梵文和藏文中,轮回的意思是车轮往同一方向持续地转动。我们感觉到移动和改变 ,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以不同形式在重蹈同样的内心习气。
从 这 种内心循环中解脱出来,梵 文 称 为 涅 槃 (nirvana) ,藏文 称 为 酿 迭 (nyangday)。在梵文和藏文中, “涅 槃 ” 的意 思 ,是透 过 直 接 的 体 验 了 悟 我 们 本 然 的 自 由 本 质 — 远 离 了 概 念 、贪着 、瞋恨等等的一颗完全平静的心。然 而 , 一 般人都误解佛法主张要证得涅槃,就 必须否定轮回— 逃 避 它 、摆 脱 它 、放 弃 它 ,轮回是敌人!轮回是老板!轮回既不是敌人,也不是老板。
一 般 人 都 误 解 “轮 回 ” 这个名 词 指 的 是 一 个 “地 方 ”。为 了 要 更 正 确 了 解 轮 回 ,我们可以这样 看 :我们游历在一个具有无常和互为缘起特性的地方,我们努力执著地为自己、他人和周遭世界下定义。不管轮回怎么不舒服,起 码 我 们 对 它 很 熟 悉 。观 禅 (梵 文 :Vipashyana) , 或说紕婆舍那,或是说洞见的修持,一 开始看似困难 ,甚至很不舒服,因为它扰乱了我们对于熟悉事物的执著。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想象你的体验是长期被卷起来的一张纸。你要把整张纸展开,但 是 ,它就是习惯要卷回来。如果要看到整张纸 ,就必须固定纸张的两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整张纸,远超过之前读到的寥寥几字。现 在 ,想象纸张没有尽头地持续展开。文 字 不 是 纸 张 ,也不是阅读纸上文字的那个动作。它们全都同时发生:文 字 、纸张和阅读纸上的文字。
当然,这 只 是 个 比 喻 ,但 或 许 能 帮 助 我 们 解 释 轮 回 的 显 相 ,甚至是我们对轮回的执著。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因为体验的基础是涅槃— 体验万物的能力,加上感知显相的能力。轮回是涅槃的展现,就像世俗谛是胜义谙的展现。我们需要的只是练习去认清。即使是我们对世俗谛特定对境的执著能够发生,也是因为空性与明性的双融合一。息 内 ,或 说 奢 摩 他 (止 禅 ),有 特 定 的 步 骤 帮 助 我 们 进 入“观禅”,也就是明性与空性的直接体验。我认为直接体验的开展并不容易,所 以 ,我们应该要以非常缓慢、少 量 、细嚼慢咽的方式进行。想要克服累积一生的内在习气,并没有什么迅速容易的方法。不 过 ,旅程本身就是奖励,所 以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步骤。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