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来自哪里?信心来自哪里?——【1802】辅导 《中论广释》第15-16 (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802辅导
2
讲解本堂课正式内容
辛二、(观察第三者而破)
前面抉择了决定的去者和不决定的去者都不能去,这里观察第三品——定不定二俱的去者更不可能去。
①去法定②不定③,
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处皆无。
《中论释》原文
①无论决定是去法,
②还是决定不是去法,
③抑或两者兼具的情形,三种去法的去都不能采用。
①在决定是去法时,可用去者已经成立等前面所采用的观察方式加以破斥;(去者则不去)
②在决定不是去法时,则在三种道路上都不可能去,因为已经远离去法的缘故,如同住者一样;(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③而二者兼具的情形,是以两方面的理证可损,或者(可以说该情形)不存在的。(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中论释》原文
《显句论》云:
“三种情形的去,也即无论决定去,还是不决定去,或两者兼具三种情况,在第八品中,通过对作与作者进行观察时,以‘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等将进行宣说。”
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
决定无作者,不作无定业。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于业,其过先已说。
《中论释》原文
在《佛护论》中,也如同前述而就已去、未去、去时三者进行了阐述。
① 麦彭仁波切按照《佛护论》的观点是从已去、未去、去时抉择的。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② 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从作的行为、道路、作者三方面作了抉择。
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去者则不去,
不去者不去,
离去不去者,
无第三去者。
《中论释》原文
前往彼处与来至此地两者,都属于去法。(既然前面已经对去法进行了分析,)那么对于“来”,也就不必以其他理证(进行分析了)。
《中论释》原文
己二、以理证摄义:
由以上观察可以得知,无论是去法、去者还是所去的道路三者,都无法存在。因此,由一处前往另一处的去时(正去)等法,其本性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合理成立。如同印章中的印模与明镜中的影象等等一般。
总之,此法——远离了“从那里来至这里”或“从这里去往那里”的来去等一切能作所作,犹如虚空般的无显智慧【无能所智慧】已经宣说完毕。
《密严庄严经》:
所有任何见,凡众生所具,
正为断彼等,而说空性理。
虽闻空性见,有见若未灭,
具无可救见,如药导致病。
如焚干薪火,薪无火不存,
如是见薪焚,空性火亦灭。
见解灭尽时,生起正智火,
能焚诸烦恼,惑焚极庄严。”
上师讲记:
去法既决定又不决定的去者(即第三品——定不定二俱的去者),也不能采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或者说,从去业、去法、去者三方面观察,也不可能有去。是故,去法、去者、所去之处这三者皆不存在。
《中论释》是从未来、过去、现在三时的道路上进行观察,但一般来讲,从去的行为、所去道路、去者三方面观察也很合理。因为龙猛菩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去者、去法和去业三者都不存在。以这种方式观察来去非常殊胜!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
思考
思考:这一品到底讲了什么内容?万事万物从哪里来?最后到哪里去?住于哪里?
1.这一品的真正内涵大家一定要清楚,无来无去最终要表示什么呢?即要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如虚空一般,真实义中从来没有产生过,更不可能有来去。
2.一言以蔽之,缘起法不从哪里来也不往哪里去,现在也没有往处。去者不成立,去法不成立,去处也不成立。
3.心的来处是大法界,所谓法界,也就是远离一切法相的虚空。所以,“法界是心的来处”与“心没有来处”的两种说法是同一意思。
学了中论第二品观去来品,懂得去来=不来不去对我们生活有什么改变?修行有什么帮助?
坏情绪来了该如何对待?如何做到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闲看漫天云卷云舒?
👉1.认知它
👉2.正知正念感受它
👉3.接纳它,不取舍
👉4.体认它的本性
《五灯会元》:
清凉文益禅师悟道因缘
地藏和尚把他们送到山门口,并问文益禅师:“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到这里,地藏和尚便指着庭外的一块大石头,问道:“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
文益禅师道:“在心内。”
地藏和尚反问道:“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
文益禅师被窘得无言以对,三人当即又返回地藏院,放下行旋包,依地藏和尚法席下,求地藏和尚为他们抉择法义。
这样过了将近一个月,文益禅师每天向地藏和尚虽呈述自己的见解,讲说道理,可是地藏和尚却对他说:“佛法不恁么。”
文益禅师非常绝望,说道:“某甲词穷理绝也。”
地藏和尚道:“若论佛法,一切见(现)成。”
文益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并决定长期留在地藏和尚身边。
与此同时,文益禅师的两位同行,绍修和法进二禅师,在地藏和尚的点化下,亦皆契悟佛心。
《沩山警策》: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思考
学修密法的道友有必要闻思修中观吗?为什么?
上师讲记:
我们要到达万法空性的境界,以中观的理证观察相当重要,不管修学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等何种高深法门,始终不能离开这样的观察。
堪布阿琼仁波切有一个非常保密的密法教言,教言说:即生开悟对个别人来说确实是存在的,但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殊胜证悟境界的上师;二是具有证量的教言;三是具有把上师观成真正佛陀的具信弟子。具足这三种条件,在因缘聚合时,上师简单一句话,弟子就有可能当下顿然开悟。
所以,每个弟子应该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要求做——修持无上大圆满的人,应该认真学习中观论典,依靠中观见解进行观察极为重要!
这里的上师一定要具有殊胜证悟。教言要像全知龙钦绕降、全知麦彭仁波切等传下来的具有证量的法。弟子则不能像现在求密法的某些人一样,整天看上师的过失:上师偏心,上师有嗔心,上师行为不如法……整天这样观察,同时还想依靠上师的教言获得成就;我们应该把上师观成佛陀。如果具足了这三种条件,哪怕上师一句话,弟子也很有可能当下开悟。希望大家好好观察,看自己是否具有这些条件。如果没有具相上师,弟子很可能被引入漫无边际的黑暗中。如果自己的信心不够却一味盲修,那也只是浪费时间。
堪布阿琼的意思是,大家应该遵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先以中观观察为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观察之后,就会对心的整个来龙去脉、本体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心并不存在,并非像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当对此有所认识之后,修行境界才不容易退转。
作为一般根机的人,中观的观察方法相当重要。在全知无垢光尊者和堪布阿琼等大德的教言中都这样宣说:首先以中观的方式来观察自己心的来龙去脉,之后就会知道:心并不像我们以前所想像的那样存在,它没有来源和去处。在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里面,也宣说了证悟大圆满为什么首先要以中观的方式来观察等教言。当我们以中观的观察方式对心性有所认识后,见解就不容易退转。
第二品的解释到此为止,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听过一遍就万事大吉,而应该以本品所讲的方法反复进行观察,初学者再三观察特别重要。如果能证悟第一品和第二品所讲的空性,则其它各品所讲的空性也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观去来品》,能对自己的心有所认识。表面上看,这一品只是讲了无来无去,字面上好像很简单,但深入研究就会知道,它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大圆满非常甚深的教义。
慈诚罗珠堪布:
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因缘,想依靠大圆满法以及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空性也决非易事。相比之下,中观法门就显得比较容易与简便。
如果依靠中观的推理深深地进行思维,就能认识到执着诸法实有毫无理由,从而对诸法无自性生起前所未有的空性感受,这就叫证悟空性。
本
课
圆
满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
(本文为小编根据辅导PPT编排整理,仅供参考。)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