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圣大解脱经》笔记(2) 返回

《圣大解脱经》笔记(2)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0-09-09









课前开示


藏文传承。
 
今天要(把藏文传承)从头念一遍,昨天有些人以一些因缘没有听到。

今天我们继续讲《圣大解脱经》,在这之前要跟大家说一下。现在关于疫情的事,大家也应该清楚,国外很多国家可能还没有完全控制,国内部分地方已经控制了,但是个别地方包括广东、天津、四川还在不断地出现(病例)。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掉以轻心,应该要认真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平时要戴口罩、消毒、洗手,少接触人。在经堂等各个地方,也应该一如既往地注意。

很多专家说冬天还会出现(疫情),有这个可能,具体如何我们不是特别清楚。但在很多方面,包括坐飞机、坐车、跟人交往等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大家都知道,疫情在全世界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通过跟人接触、空气来传染,为了对自他的生命负责,最好长期戴口罩,尽量少出门。

佛学院这边一直没有开放,门口、路上都管得非常严。经堂里面,我希望从外面城市来此旅游的这些人,没有必要跟僧众交往。包括我的话,一直是不接待,不接触(外面的人)。现在也是这样的,也许你们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没必要胆子那么小,但在传染病面前,不是说“我很英雄,我很厉害”,没有什么可说的吧。病情并不是因为没有报道就不存在的。大家在有些时候,怕的时候太怕了,心畏缩,特别沮丧;有时候太放逸了,往往人会在放逸的时候发生很多事情。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现在这状况,很多人认为没什么事,但在这个时候更要谨慎,这个非常有必要。


劝听《圣大解脱经》 

 

现在正式讲经文。《圣大解脱经》,昨天前面跟大家介绍了,这部经是非常殊胜,我也劝一些有缘者,如果时间等各方面因缘具足,最好听这个传承,发愿自己将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家庭,甚至不同的人面前传授,对这些人是有利的。我们自己遇到圣解脱法门是非常荣幸的,世间人经常说:“我参加了什么研讨会特别荣幸。”也许是吧,但是我们耳边能听到《圣大解脱经》的声音,眼睛能看到这么多佛菩萨的名号和忏悔方式,心里不断地思维和忆念(这样的法义),这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这一点大家应该好好地记住,并且用欢喜心、难得的心、渴望的心来求法。这种求法的心态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依靠因缘,故你发什么样的愿就得什么样的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我昨天也讲了,《圣大解脱经》(不同的版本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的版本。像德国的巴伐利亚图书馆有此经藏文的,金子手写的版本,这是很珍贵的。这里面明确地说了是前译的印度班智达至纳莫扎(ཛི་ན་མི་ཏྲ། 藏地的译师僧人益西得(ཡེ་ཤེས་བདེ།汉地称为智军),他们译出来的。我自己昨天晚上都在想,这个教理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依靠它,能遣除很多疑惑、历史的争论。而且德国的巴伐利亚图书馆始建于1558年,是国际性、权威性的,离现在有那么多年(历史)建造的一个特别好的图书馆,所以这里面的藏译本,很珍贵。同时,我们《大正藏》当中也有《圣大解脱经》,在85卷里面,册数是2871。这编号对学术界的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重视的,应该是2871册吧。我们也有必要翻一下这些经典。我刚才说的德国图书馆,可能你们有些不懂藏文,懂的话也是(可以上网浏览这个藏译本),(这个图书馆在)网络上是免费开放的。像敦煌的图书馆没有会员证不一定进得去,也有这种情况。

【相关资料1】

   

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BayerischeStaatsbibliothek)为德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其对汉籍的收藏约始于十七世纪,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82-1983年,该馆出版了《东方图书》(Das Buch im Orient)一书,著录了20余种中国古代文献,包括1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2件敦煌写本,五代至清代的多种古籍善本,以及清代诰命等档案类文献。各书均有较详细的提要,部分附有图版。1984-1987年,该馆又陆续编辑出版了《东亚收藏品目录》(Katalog der Ostasiensammlung),以卡片影印的形式,著录了28000多种中文藏品,其中大部分为现代出版物及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等,但宋代至明代刻本仍多达一百部以上。此外还有敦煌写本及一些书画艺术品,如一件被褚德彝称为“河阳妙绘”的宋代郭熙画作[1]XI。1991年,该馆东亚部杜亚风(Alfons Dufey)又编有《巴伐利亚图书馆藏东亚古籍》(Die stasiatischenAltbestände der Bayerischen Staatsbibliothek),该书未收录敦煌写本与清代档案类文献,但对该馆的刻本汉籍收藏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近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巴伐利亚图书馆所藏汉籍的关注程度亦日渐增长,如张西平教授《德国巴伐利亚公立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述录》[2]160-166,概述了该馆收藏汉籍的历史,其收藏的重要宋元明刻本与明清时期耶稣会士中文著作藏本。



【相关资料2】

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巴伐利亚图书馆的前身是作为皇家图书馆存在的,如今因为德国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国家性图书馆,所以几个政治区域性图书馆就扮演了国家图书馆的角色,巴伐利亚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进馆的第一扇弧形门窄而低,进入后馆内光线昏黄暗淡,左右立着圆形柱子,弧形的棚顶上挂着发金色光的吊灯。正前方高高长长的台阶终点,通向的是光明。置身于繁杂浮躁的时代,人难免变得孤独与晦涩,而读书则通过悠长的台阶,带领人们的灵魂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打开这扇门,所到之处尽是温暖与明亮。

这扇“知识的大门”敞开后,前方是两个创始人Arbrecht V. herzog V. bayern 和 Ludwing L. Koenig V. bayer 的雕像,前者创立了巴伐利亚图书馆的前身,后者是这座建筑的创立者。

头顶的墙壁上印着三种图案:第一种刻着音乐图标🎼,代表着馆内的乐谱藏品;第二种图标则是书籍。有意思的是第三种图案,刻着“010010010”数字。这代表着巴伐利亚馆藏的数字化,这是一所普通读者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纸质书籍的图书馆。原因是他们将全部书籍依据年份进行编目,读者根据图书馆数据库提供的书籍目录和摘要预约,由馆员依据编码到库存处提取书籍。

除此之外,图书馆与谷歌合作,将大部分馆藏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建立了先进完善的数据库,世界各地的读者都可以通过谷歌在网上免费获取PDF格式的电子书籍。

当然,这对保护纸质书籍和目标明确的读者有利,但另一方面也许向意图“随手翻翻书”的读者关上了一扇门。为快捷的运输读者制定的书目,图书馆在建馆时就设置了一套自动化流程,馆员将挑选出来的书籍放在盒子里,通过电脑录入后,由传送带直接送往不同楼层的借阅区,这套传送系统如今仍在使用。


不管怎么样,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一方面非常好,因为以前非常难得的、隔着千山万水的,不同国家的文物馆、图书馆、大学的资料,可以从手机上看,从电脑上也可以看,非常方便;但另一方面,网络和手机的坏处就是,很多人的善根都(被它)毁坏了,年轻人整天玩手机,甚至老年人,很多都那个……前几年我们一些同学,毕业已有三十年了。毕业二十年的时候,我们聚过一次,还算可以,(大家)不算那么年老。毕业三十年的时候(2016年),(大家又)聚了一次,很多同学都是拿着手机,很远地这样看着,眼睛都不好了,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一直这样看着。(可见手机让)老年人毁坏善根,打发时间,增长贪嗔痴。所以这个时代是最好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坏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候,尤其作为修行人,尽量地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尽量地关闭恶趣的门。这一点很重要,在这里稍微讲一下。

《圣大解脱经》在藏地很重视

 

像《圣大解脱经》,在藏地很多人(用它)做转经轮。以前上师如意宝在有一次讲转经轮的功德时,说过最好是观音心咒的转经轮,《圣大解脱经》的转经轮,以前很多大德做过,法王并没有否认,但也没有讲功德如何大,这方面当时没有说。我们几个堪布回忆的时候,法王应该是非常认可的。因为以前上师的上师--玛尼上师,他也是特别劝大家做大转经轮,还有观音菩萨的转经轮。关于转经轮,我那天跟慈诚罗珠堪布聊天时,他说他家里也有一个像我这样比较大的转经轮,以前做得比较大,因为那个时候印刷(难),他们的纸张是有限(制)。他说那是他们家里最珍贵的东西,WENGE期间一直藏着。有一次,村里面的人看到了,他们家里觉得不安,(想)他会不会告诉上面,一直很担心,但是那个人还算可以,一直没有告上去。后来比较放松以后,一直到现在,我问:“那现在在哪里?”他不太确定地回答:“应该在我弟弟家里吧。”他有几个弟弟,(转经轮)应该在其中一个弟弟家里。
我们那个时候,藏地家里的传家宝就是转经轮、像佛。从个别的家庭,(人们)修行和生活方式中可见,《圣大解脱经》在藏地特别受重视。我昨天说了,在汉地,从敦煌文献的参本中也能发现,自六世纪一直到现在,(此经)不断被部分地方(所重视),但其程度,不像藏地这样上上下下那么普遍,这种情况是没有的。不管怎么样,对《圣大解脱经》,大多数的人也听得懂。如果听不懂,你们心里应该想,这一个小时尽量不打瞌睡、不玩手机,没法控制的分别念,想什么也都可以,我说(要求)不要想的话,你也管不住。可见这个分别念是很可怕的。这样的话,我相信每个人的耳边,传出经文的谛实语、金刚句,非常有意义。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在王舍城有八万个比丘,三万六千个菩萨,都非常有功德,有各种各样的功德,昨天讲了一部分功德,今天继续讲。



正式传讲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  上

其德高大。如须弥山。智慧深广。犹诸大海。


其德高大。如须弥山。这些菩萨的功德、威德、品德是什么样呢?非常高大,功德高尚,无量无边。如果用比喻来说,就像世间的须弥山。按照《俱舍论》的观点,(须弥山的四面由)金子、银子、琉璃、水晶组成,(高达)八万由旬,特别高。此山王超越了所有的山脉,同样地,菩萨的功德、威德,超越了所有的声闻、阿罗汉、世间各种各样的凡夫人。虽然我们看不到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功德是怎样,除了其传记的文字以外,看不到的。但是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特别了不起的,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传承上师们,我个人也是在一生当中,不算出名的、非常出名的(大德)都拜见过。现在一想,这些上师的威德和智慧真的是超越世间的很多凡夫人,所以他们的威德可以用山王来比喻。

智慧深广。犹诸大海。菩萨们这通达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又深又广。有些人的智慧很浅薄,虽然口头上会说一点,但还是很浅显。有些人的智慧很狭隘,孤陋寡闻,只是懂一部分。现在的有些专家,深度和广度方面,不知道怎么样,每个人情况都不同。但是菩萨的智慧,确实又深又广,犹如大海,用“犹如”可能好一点,因为敦煌译本也是这样说的。(“犹诸大海”中的)“”是很多很多的意思。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个别的字按照敦煌译本的记录,稍微给它补充一下,可能好一点。大家都知道,世间的大海又深又广、深不可测,所以这些菩萨们的智慧也是深广无边。

我们所接触的大德,他们的智慧我们也能看出来,其所造的论典,所讲的法,摄受众生的方便,无法用我们的分别念来衡量。

【相关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中说,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由旬,长度单位,有一由旬等于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等说法),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


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降伏众魔。摄诸外道。使令清净。

具足诸力。无碍解脱。


降伏众魔。这些菩萨能降伏一切魔众,像魔王波旬,他的一切眷属也可以叫魔众,还有我们经常所说的四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为什么降伏四魔呢?因为对一切五蕴通达为如梦如幻,所以降伏蕴魔;通达烦恼皆是清净,降伏烦恼魔;通达万法是因缘而生,死亡对他来讲也并不可怕,故降伏死魔;通达了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那天子魔的危害也不存在。所以一切魔众得以降伏。


【相关资料】

所谓四魔,在《大方等大集经》显宗经典中,指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

蕴魔(或阴魔):指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众生接受它后会产生执著,所以叫魔。第一色蕴,四大及四大所生的眼根等一切色法,都是痛苦的来源、基础、依处,所以是魔;第二受蕴,不管是乐受还是苦受等,产生受以后,就不可能获得自在,所以是魔;第三想蕴,无论是大的分别念还是小的分别念,所有想都会带来执著,所以是魔;第四行蕴,因为缘好产生贪执、缘不好产生嗔恨等心相应不相应法,所以是魔;第五识蕴,六识所带来的一切相状、感受、分别,能给众生带来痛苦,所以是魔。

烦恼魔:包括三毒、五毒在内的八万四千烦恼。

死魔:从粗大的角度来讲,众生的相续最后灭尽时,都有极大的痛苦;从细微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是刹那无常变化的,都是痛苦的本性,因此叫死亡魔。

天子魔(或天魔):对解脱和遍知果位制造障碍的魔王。一般来讲,魔王波旬[2]看见有人希求解脱和遍知果位,就心生不悦,经常对众生放射贪嗔痴慢疑五种毒箭,让众生相续中产生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

总之,所谓魔,能夺走众生的解脱慧命,毁坏道法、功德。如《大智度论》云:“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摄诸外道。与空性见解、慈悲行为不符的所有外道,也得到摄受,并且使令清净--让他们得到正知正见,心清净。藏文版本中讲:“使令清净”,其它版本都是讲“使令清净”。也就说让我们整个心相续得到清净。菩萨们不仅摄诸外道,包括内道他们也会摄受的。

以前玄奘大师开无遮大法会,国王和国家的所有人一起参加辩论,有些说是大小乘的辩论,有些说是内外道的辩论,不管怎么样,最后获胜。像阿底峡尊者,十五岁时通达因明的《正理滴论》,这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也有。尊者十五岁时通达因明辩论的方法,当时外道大师被其降伏,自此尊者美名远扬,名声大震,在世上非常有名。其实阿底峡尊者的故事很精彩,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讲,一讲到仲敦巴和阿底峡尊者的故事,我们中午都吃不到饭,一直讲。法王以前看过《父子问答录》。《问答录》有两个,《弟子问答录》是阿底峡和仲敦巴的对话,《父子问答录》讲阿底峡尊者的故事。很多故事还是比较精彩的。故事可能稍微长一点,也跟大家简单讲一下。

【相关资料】


《菩提道次第广论》:


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面,善巧究竟。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藏地的前弘时期和后弘时期,朗达玛灭佛之后兴盛的佛法叫后弘时期,在这之前叫前弘时期,距离现在大概有一千年。朗达玛灭佛之后,有位名叫努.桑吉益西(གནུབ་ཆེན་སངས་རྒྱས་ཡེ་ཤེས།的大师示现神通,让朗达玛害怕了,发愿说:“我不害密宗,只害显宗,后来他毁坏了显宗,却不敢毁坏密宗。此后朗达玛让他的两个儿子来执政,一个儿子统治阿里地区,另一个儿子统治康区等地。整个藏地没有统一,变得零散。当时在阿里那边,是智慧光当国王。

在那个时候,藏地比较乱,说是开金矿,金子特别多。因此有印度人经常到藏地来淘金子,以佛法的名义来要金子。汉地的和尚也经常来,所以僧团中穿白色、黄色、黑色衣服的都有。而且藏地也有本土的宗教,所以穿蓝色和绿色衣服的也有,五花八门的。当时智慧光国王对此有点看不习惯,很想从印度邀请一个精通戒律的班智达来重新整顿藏地佛教。有此想法后,他派了二十一个译师(ལོ་ཙཱ་བ།去印度学翻译,但是他们当时都得了热病,死了十九个,只有宝贤译师、还有另一位译师(善慧译师)回来了。后来智慧光把王位交给他的侄子--菩提光བྱང་ཆུབ་འོད།,智慧光自己,则想亲自去印度请(阿底峡尊者)。

当时宝贤译师他们说,在那烂陀寺有特别了不起的一个班智达(指阿底峡尊者),戒律非常清净,显宗弘扬得特别好。当时的那烂陀寺,密宗稍微保密,不是特别的(广弘),宝贤译师也不是特别清楚内在的情况。智慧光听说后,特别想去请阿底峡尊者,于是退位(让他侄子当国王),自己就到了克什米尔,却被当地的突厥王抓了当俘虏。菩提光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去看望他,准备赎他回来。突厥王说:“要么你们藏地的政权交给我,要么给我智慧光的身体等量的金子,我才可以放他。”于是菩提光到处去藏地要金子,后来得到了智慧光整个身体等量的金子,但是头的量(那么多的金子)还没有得到,然后他又去找突厥王交涉。交涉的时候,突厥王说:“那如果只有身体的量(的金子),那我把智慧光的头砍下来,他的身体给你,头我带走,你的金子也给我。”后来智慧光跟菩提光在监狱里见面,智慧光说;“我现在年龄也很高了,如果给那么多金子赎命,不值得。你最好是把金子拿来迎请阿底峡尊者,否则即便给了金子,他也会杀了我的,没有用的。”智慧光要他侄子想办法迎请阿底峡尊者,再次弘扬藏地的佛法。突厥王当场砍了智慧光的头,就这样他为了正法牺牲了。后来菩提光尽力想办法,再安排一些译师(去印度求学)。

在那个时候,有个叫精进狮子的译师,是除了当时的宝贤译师之外,在印度求学过很长时间的最好的翻译家,去了那烂陀寺。后来菩提光国王再派了一些人,拿了好多金子,其中一位叫做慈诚加瓦(ཚུལ་ཁྲིམས་རྒྱལ་བ།),汉文叫戒胜,把他们也派到印度那烂陀寺去。当时阿底峡尊者在那难陀寺很出名,他管教学、又当管家、又当堪布、还管房屋,他的腰间有好多门的钥匙。

阿底峡尊者个子特别高,身相特别庄严。他们到了那里以后,精进狮子一直在那边求学,他对译师们说:“你们最好不要说是来请阿底峡尊者,否则你们的金子可能会被抢走,印度人对藏地本来也有一些看法,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呆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没有听精进狮子的话,去阿底峡尊者面前说他们国王为了他是如何牺牲的,问他可不可以到藏地来弘扬佛法。当时阿底峡尊者的语气比较硬,说有两种人会去藏地,一种是喜欢金子的人。(像我们现在去汉地的人也有这样的,有一部分是喜欢钱的,有一部分是度众生的。)但是为金子的话,他出家前是孟加拉国的王子,所以不求金子。还有一种人为弘扬佛法,因为藏地是佛法的边地,但是他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弘扬佛法,他的上师们也不开许,所以不会去。精进狮子也说:“你们都不听我的,现在不是祈请的时机,你们最好以求学者的方式待一段时间。”期间他们来来去去几次又去求。

再过了一段时间,阿底峡尊者开除梅志巴(མཻ་ཏྲི་པ།),梅志巴为了供金刚瑜伽母供酒,在宿舍里有酒瓶,被一个沙弥发现了,去告状。阿底峡尊者没有详细调查,在特别庄严的僧团当中非常严厉地批评,说有饮酒的现象,这种情况无论如何要开除。梅志巴说:“你可能说的是我,我的酒虽然不是我自己喝的,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只好离开,而我不愿意从门离开,自己走自己的路,就穿墙而过。”这个时候阿底峡尊者才知道,他开除的是一个大成就者,非常后悔,一直忏悔,祈祷很多本尊,天天念祈祷。有一次,二十一度母的其中一位现前给他说:“你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开除了这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现在唯一的方法,要么你去藏地这黑暗的地方弘法,还有每天要做擦擦,只有这样才有办法。”后来阿底峡尊者得到授记以后,心动了。

【相关资料】

被阿底峡开除的梅志巴


作者: 多罗拉他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来源: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七种受教传承稀有宝源语》


梅志巴也叫梅志嘎巴,曾是外道婆罗门的班智达。后来他遇见了那洛巴尊者,遂趋入佛门。他在那洛巴前获得教言和灌顶,并在那烂陀寺出家。

他依止象冉那阿嘎绕、仙得巴那样的许多大成就者为上师。他自己也成为一位班智达,住在印度第二大寺院布扎马西拉的一个叫证雅的殿堂里,一边从事班智达的事业,一边修行,终于现见了金刚瑜伽母的尊颜。

尊者意识到增上等持助缘的时机已经成熟,开始私下行持秘密行为。一天,一个沙弥看见上师与女人一起喝酒,于是向僧众揭露了此事,僧人们哗然,便开始寻机对尊者进行攻击。尊者用神变从嘴里吐出白色乳汁,而让那位沙弥口吐美酒,见此情景,弟子们既震惊又迷惑不解,通过这一行为,终于使一场风波平息了。

可是不久,尊者正在和女人喝酒时又被管家等人撞见,他们刚要惩罚他,却见酒杯里明明是乳汁,女人也隐没不见,而只有一只金刚铃。从此,管家等人便悄悄地尾随在尊者身后,以便监视尊者。一天,当他们突然出现在尊者面前时,尊者来不及用密咒变幻酒和女人,便因此而被僧众开除了。

他离开寺院,在恒河上铺上皮垫,渡过了恒河。

据说,当年开除梅志巴尊者的管家就是阿底峡尊者。后来,为了忏悔此罪,阿底峡尊者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拜揖尊者。他在尊者前聆听佛法,并答应尊者来藏地弘法。在后来的日子里,尽其一生,阿底峡尊者从未间断做小泥塔,即使在藏地的马背上。(据说,阿底峡尊者曾问梅志巴尊者:“我当时那样开除你,怎样才能净除这个罪障呢?”尊者说:“你必须承诺做两件事,一是去藏地弘法,二是每天都要做小泥塔,不可间断。”)

虽然尊者拥有无边的瑜伽神力,但他还未彻底证悟。后来,本尊授记,吩咐他去吉祥山寻找夏瓦日巴。他动身前往南方,途中,遇到了萨嘎拉王子,两人一同到了吉祥山。当地人都说,夏瓦日巴是古代的成就者,怎么可能找到呢?可尊者毫不动摇,每日坚持不懈地祈祷。六个月后的一天,夏瓦日巴终于出现了。

尊者在他们面前解下发髻,长长的头发垂落双肩,肮脏的发丝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虱子。他的两个妃子——优嘉和歌乐,在他的头发里寻找虱子,把它们抓进嘴里嚼吃,并发出“啪”“啪”之声。王子立即在夏瓦日巴尊者的足下顶礼叩拜,梅志巴却犹豫不决,有些退失信心。夏瓦日巴尊者对王子传授“阿呀,匝拉,哇啦和”的词语时,王子当下解脱,顷刻间变为虹光之身,环绕尊者,冉冉而去。

见此情景,梅志巴周身汗毛悉竖,油然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他刚要向尊者五体投地,又见两位妃子开始杀野猪、孔雀和其它野兽。梅志巴不能相信自己双目所见,他的信心又一次动摇。此时,夏瓦日巴一弹指,妃子们消失不见,野兽也无踪无影。尊者为梅志巴灌顶,赐予他教言,梅志巴当下现见法界深奥实义,生起俱生大智慧,成为无量空行和勇士的主尊。

他暗忖,“我应该先修成宝剑等共同八悉地,成为寿命自在住世数劫的大持明者,然后依靠圣物继续修行,那时,一定会出现奇妙的明相。”

夏瓦日巴尊者手结契克印,一跃升入虚空:“即使你能做到那样的幻化又怎样?”尊者开示道,“你应当为众生广说真如实相义。”

梅志巴尊者于是前往印度中部。有些藏地学者认为:尊者后来曾与上师仙得巴进行过辩论,但这种历史传说并不符合实际。我的上师说,在印度圣地并没有这样的传说。当时,我向上师请示藏地的一些说法,上师说:“波志桑那巴,塔呀,沙马呀,佐贼思德沙塔嘎亚。”

意思是说,看来,是狗对藏人那么说的。哪里会有舍弃誓言的成就者和修行人呢!由此可知,这些说法只是藏地愚者的道听途说罢了。

按照藏地智者的说法,梅志巴尊者在印度中部为当地人传授不作意法门。当时,有人表示怀疑,尊者向他们详细诠释了这个法门的依据和来源,它出自一本古代秘籍。有些人提出,那不是续部,不可以作为依据。尊者又为他们宣讲了出自《喜金刚》和《密集金刚》的教证,有人询问这些法门的出处,尊者为此造了《自在决定论》,让他们领受住于寂静山林和天然岩窟宫殿,享用无尽法藏的喜悦和窍诀。

尊者在清凉尸陀林宣说了许多夺识法法门,他的一切所欲都由马哈嘎拉本尊为他提供。马哈嘎拉为他从百千万由旬以外的上空带来无以数计的器情世界之珍奇美物,也将马拉维国王的女儿从虚空中带来,后来,她成为著名的空行母亘嘎达拉。

尊者主要住在东方歌萨拉森林中,空行母有时变成狐狸接受食子。尊者的身体千变万化,可以显现各种不可思议的奇妙身相。由于曾两次在夏瓦日巴面前退失信心的缘故,尊者未能成就虹身。他七十岁圆寂,在中阴时获得了殊胜的大手印果位。

那洛巴圆寂时,尊者的弘法事业开始了。虽然尊者没有那洛巴那样的名声和著名弟子,但他一生中最大的利益众生事业也可以和那洛巴相提并论。当时在印度圣地,他的追随者很多,只是后来他的传承弟子逐渐衰弱了。但在北方的尼泊尔和西藏,他的法脉极为兴盛。


那个时候他也离开了那烂陀,到金刚座转绕,那几个求学者又请求,他就答应了,但是他的上师达玛日吉达(དྷརྨ་རཀྴི་ཏ།刚开始也不答应,因为阿底峡尊者的威望很不一般。后来他的上师也得到了本尊的授记,不得不答应。他们就启程,过了印度和尼泊尔的边界,(在尼泊尔)阿底峡尊者的最好的译师--精进狮子病得很严重,阿底峡尊者问:“为什么你这样,是不是做了错事?”精进狮子说:“我其它没什么错的,在印度的时候,我在一个大师那里求了一些咒语,但是金子不够,只付了一半(学费)。”阿底峡尊者说:“那你肯定是这样原因,为什么我在那你不向我求法,向其他大师求法?”过了一两天精进狮子死了。其他几个译师,像戒胜,他们翻译得很不好,阿底峡尊者当时很想回去,但因为是度母的授记,来到藏地。

他先去宝贤译师那里,开始是说:“你这么了不起的译师,我没有必要过来。后来像《前行》中所说,阿底峡尊者问他三乘法怎么修,(听到回答后)阿底峡尊者说:“我还是有必要过来,你这个坏罗扎瓦。”又过了一段时间,阿底峡尊者问:“我的翻译死了,你可不可以给我当翻译?” 宝贤译师答:“我不行了,我已经八九十岁了,白发苍苍,要闭关为主,好好修行。”阿底峡尊者没办法,后来听说玛尔巴译师(མར་པ་ལོ་ཙཱ་བ།)去过印度,就去拜访他。玛尔巴译师的上师是洛巴,那洛巴的上师就是梅志巴(མཻ་ཏྲི་པ།)。(师笑)玛尔巴译师听说,阿底峡尊者开除他上师的上师,他肯定不干,特别不满,肯定说活该。
 

当时菩提光是国王。阿底峡尊者到了藏地以后,刚开始菩提光特别赞叹,很开心,他的想法是把藏地的佛教变成以戒律为主的显宗。但是阿底峡尊者不答应,他要同时弘扬显宗和密宗。国王并不支持,准备送阿底峡尊者回印度,结果到了尼泊尔。本来按照度母的授记,在那里会遇到斯巴嘎绕,也就是仲敦巴(འབྲོམ་སྟོན་པ།),但是一直找不到。后来阿底峡尊者实在没办法,准备返回的时候,遇到了仲敦巴。他们就一起回到藏地。仲敦巴还是很厉害,他的翻译主要是自学的,主要是通过网络,开玩笑。仲敦巴当翻译,阿底峡尊者60岁(1040年)时来藏地,72岁(1052年)示现圆寂,以《菩提道灯论》为主,前面是显宗部分,后面是密宗部分,把显宗和密宗一起弘扬。我们以前也翻译过。后来宗喀巴大师的显宗部分是《菩提道次第论》,密宗是《密宗道次第论》,阿底峡噶当派在整个藏地得以兴盛。因为这个原因,后弘时期的佛教再次兴盛。


作为经常跟度母能像人与人之间一般对话的、这么了不起的大德,在显现上,一生当中的有些行为,也带来很多麻烦;后来到藏地时也发生了一些想象不到的事情。包括看当时的历史,当时的藏地,刚开始像达摩祖师刚来汉地的时候一样,汉地的国王当时刚开始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任何一个地方,可能有些君主非常支持佛教,有些君主可能支持某个佛教里的显宗和密宗。如果得到他的支持,暂时也得以弘扬;一旦没有他的支持,弘扬的范围不是很广。


菩提心在藏地的弘扬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在金洲上师那里真正生起了菩提心,以这个原因,哪怕是他一个人,他的力量可以在整个世界绽放。这里讲到摄诸外道,摄诸其他的众生,让他们的心得到清净,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从形象看,像人一样的,但实际上是真的得地菩萨。但是在显现上,他们跟我们有些几乎相同的经历。我们个人发了菩提心、学了佛以后,也可能不一定特别顺利。


像阿底峡尊者,在一个时代中非常伟大的一个人。包括现在虽然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依然特别敬仰,而且这种敬仰并不是源于他的名声。他的窍诀一直一代代相传,包括现在全知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阿底峡尊者,祈祷他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心里可以得到不同的智慧和悲心,这也是菩萨的威德力、智慧力、慈悲力。


具足诸力,菩萨实际上具足各种智慧的力量、悲心的力量、度化众生的力量。世间当中,有时候造恶业方面有强大的力量,但是造善业方面力量很薄弱。但这些菩萨具足很多正面的、摄受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力量,并且无碍解脱,自己也在烦恼当中获得解脱,没有什么阻碍。而我们要得到解脱,有时候可能修行上出现很多违缘、身体上出现违缘。周围的环境,包括生活资具方面,有很多阻碍。但是菩萨的力量没有任何阻挡,谁也阻挡不了。这样的一种解脱。

安住不动。念定总持。乐说辩才。


菩萨心常安住,他经常安住在如如不动的法界平等性中,他的正念、禅定、总持都是乐说辩才,也就是说他已经具足了无漏的正念、禅定和不忘陀罗尼,藏文当中是乐于圣教,并且具足辩才。但实际上,乐说辩才,《维摩诘经》当中也有,“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有这样的。意思就是说他的心经常在法界当中不动,具有无漏的、各种念定总持的功德,七种辩才无有阻碍。

【相关资料】


《大智度论》:释七种辩才


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

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利,是利辩。

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说无尽辩。

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绝者,名不可断辩。

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

说趣涅盘利益之事故,名义辩。

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四等六度。无量方便。一切法义。无不具足。



四等:四摄的意思,汉文当中叫做四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很多汉传佛教解释的是四无量心。藏文当中翻译成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还有无量的方便,对一切法义无不具足,不管是胜义谛的法、世俗谛的法,所有深广智慧、方便,无一不具足,一切都具足。正因为他具足所有的功德,佛也没办法衡量他的威德和功德。就像《华严经》中也讲:“菩萨功德无有边,一切修行皆具足,假使无量无边佛,于无量劫说不尽。”菩萨的功德确实是无不具足的,他通达六度四摄,通达一切方便法,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凡是功德、修行都具足,诸佛于无量劫中宣说,也没办法(说尽)。那天《地藏经》里面说佛陀数劫宣说地藏菩萨的功德也说不尽。


随顺众生。转不退轮。示有无智。善解法相。


菩萨始终随顺众生,他们看到众生怎么样能摄受,他们就如是随顺。就像《大方广十轮经》中也说:“有智之人,先观众生,然后说法。”真正有智慧的人,先观察众生的根机,再说法,而不是先说法,再观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在,有些先给众生灌个顶,先给他们说个法,过一段时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这个根机不好。”那就后悔莫及了。

随顺众生,先观察根机,然后转不退法轮。随顺众生以后,应该转法轮,转什么样的法轮呢?有发菩提心来转法轮,还有为众生宣说法藏来转法轮。《华严经》:“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华严经》中讲了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不断。其中讲到法种不断的时候,要为众生宣说法藏,这样的话,法种不断。前面也讲过,我们虽然没有像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那样转法轮的能力,《现观庄严论》里面讲发心的时候,转法轮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说了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法轮,一方面拿个转经轮也是转法轮,但是最重要的法轮是心的法轮、不退转的法轮。这个不退转的法轮,用现在的话来讲,要推广佛陀的教育,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学,只是信仰,很容易退转。所以我们要经常劝大家多闻思,这样不容易退。

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学任何知识,只要多下功夫,多花时间那就不容易退转。只是听一两堂课根本没办法。有些人讲“我想见见你,做个供养,照个相……”这些是非常相似的法,没有什么意义。最根本的是,我所传的法,如果符合经典、教义,希望你心里能保存,然后你不断地再传给下一代和其他有缘众生,这样的话,法才能长住世间。以前的上师,他们的心愿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这一代要拼命地把法往下传,像我的话,三十多年来,几乎每天都努力地给大家传法,但是我不知道大家相续当中有多少,不知道以后能不能传给有缘的人。但是一个人也可以,自己所得到的道理,你就可以给哪怕一个人,短暂的时间当中,给他们传授,这叫做不退转法轮。这个很重要。

示有无智。善解法相。示,展示的意思,佛经中经常讲开示悟入。这里指了知有和无的智慧,了知哪些法是有的,哪些法是没有的。以这样的智慧来善解万法的实相。这些菩萨确实具足了知、展示、解释有和无的真理。有和无,世间人没有的东西认为有,有的东西认为没有,比如本具如来藏,但我们都不知道,觉得可能没有;没有的东西,世俗的万法本来没有、因缘具足,但我们认为有,所以我们的智慧是颠倒的。

《入楞伽经》当中也说:“若因缘生法,不得言有无,因缘中有物,愚分别有无。”因缘所生的法,不能说有和无,如果我们认为因缘当中有的事物,这是愚者的分别念假立的“有”和“无”,这完全是错误的。世间人真的很可怜,常乐我净,大家都知道四种颠倒,本来无常的东西认为常有,本来不清净的认为是清净,本来没有的东西认为是有的,本来不快乐的认为是快乐的,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菩萨的智慧不是这样的。

 

现入三界。五眼所见。知众生根。


界是错字,应该是昧,禅定的三昧。菩萨入于三摩定的境界,入禅定,开显五眼。五眼所见,就是了知众生的根本。五眼——肉眼了知众生身体的痛苦,天眼了知众生身心的痛苦,慧眼了知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机,法眼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佛眼对一切万法、世俗胜义的一切都通达无碍。通过五眼了知众生不同的根机。这也是需要先入三摩定,如果没有入三摩定,五眼无法开显。这些菩萨能了知所有的众生的根机。

我们不知道众生的根机。有时候招聘需要笔试、面试,“你跟我说个话” “看看你长相怎么样”,然后老师们打分。如果我们知道众生的根机,直接就知道“你可以”、“你不行”。但是我们不知道众生的根机。



【相关资料】



五眼在《俱舍论》等小乘论典中没有提及。因为萨迦派的果仁巴说:“六通,小乘行人可以得到;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方可获得。”佛经亦云:“若欲获得五眼者,当勤修六波罗蜜。”


五眼的因、作用、范围、本体等,在《现观庄严论讲义》和《大乘阿毗达磨》中有详细介绍。本来,《文殊真实名经》和《胜乐金刚》的讲义中说,佛陀的功德无边无际,六根可以互用,身体的哪一部分都能了知一切外境。但此处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宣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经云:“菩萨摩诃萨,若修习五眼,则获无上圆满正等觉果。”


〖肉眼〗:在资粮道时获得,其因是前世供灯、修等持。肉眼能照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粗细众色。历史上也有些大成就者获得了肉眼功德。如《大圆满前行》中记载,国王松赞干布为将正法发扬光大,决定建造寺庙,在寻找净地[1]上师时,去请问国师酿万登珍桑波。国师依靠肉眼通,了知印度东方有大堪布菩提萨埵,于是国王迎请他作为净地上师。


〖天眼〗:加行道以上都具有,其因是行持有漏善法,或修持禅定等六度。天眼能照见十方众生的前生后世、投生何处等,对自他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的前后世是什么,全部能够一一现见。现在的瑜伽士、空行母,有些真正有天眼,有些只有与天眼相似的神通。《智者入门》的说法与此稍有不同,论云:“天眼的功德,是能照见无边色法。”


〖慧眼〗: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具有,其因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而获得。慧眼能如实现见万法的本体——胜义法性。当然,我们平时所说的慧眼,大多是将智慧喻为眼目,跟此处的定义不一样,此处的慧眼是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才有。


〖法眼〗:一地到十地出定时具有,其因也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法眼能如理通达教法和证法的意义,了知与自己等同者、比自己低劣者的根基。比如二地菩萨能知道一地菩萨以下的众生根基,其上境界则无法通达。


〖佛眼〗:得佛果时具有,其因是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眼是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彻见万法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本性,其范围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现观庄严论》讲义中说,一地到十地之间可以得到相似的佛眼。

通过以上这些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佛陀完全具备了五眼。

——节选自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金刚经开示录》

   



威德无量。盖诸大众。


菩萨的威德、功德无量无边,能遮盖所有世间的大众。世间的大众,他们的价值观是相似的,真正大菩萨的威力、功德,包括他的语言、身相,远远超越世间大众。世间大众根本没法相比。


禅定智慧。以修其心。


菩萨通过长期的禅定、智慧调伏自己的心。有经典中讲:“善调伏心者,则证常乐。”善于调伏自心的人,能证悟真正的、常有的安乐。菩萨确实是用他的禅定和智慧来调伏自己的心。


相好严身。众相第一。


菩萨相好庄严的身相,很多人没办法相比的。世间当中,菩萨的庄严身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需要依靠一个非常庄严的身相。为什么呢?为了摧毁其他众生的傲慢,同时世间人是“外貌协会”的,如果是特别庄严的菩萨,他就生起极大的信心,如果不太庄严,他就会轻视,产生蔑视之心。所以,菩萨有这样非常庄严的身相。


心如虚空。


菩萨的心广大无边,如虚空一样,虚空无有阻碍,很宽广。

世间有种说法:人之谤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如果有人诽谤我,我可以跟他辩论,但是还不如容纳,他要诽谤就诽谤,他要说我就说我,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窍诀。

【相关资料】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李叔同

现在的人们是怎样呢?我们看到网上对某个人谩骂和诽谤的时候,他就不断地回应、进行辩论,就这样说来说去、折腾。所以不管是网上也好,当面也好,如果有些人有理由、没理由说你,你就尽量让他说就说吧。当然,心很狭窄的话接受不了,你说一句,我顶一句,最后整个世界都变成地狱了,可能会这样。但如果我们的心不是那么的狭隘,心里面的空间不是那么狭小的话,都可以容纳。

对于大菩萨而言,别人对他的诽谤,他看作是赞美;别人对他的侮辱,他认为这是修行的道用法,这样一来,他的世界也是非常美好的。所以,现在很多人心里很忧伤、枯燥、烦乱,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得到的很多与自己预期的欲望不相合,达不到目的的话,求不得苦,产生很多烦恼、恐怖、担心。

如果我们的心真的是像无上大圆满里面所讲的一样,在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当中安住的话,世界上所发生的很多问题就像雪花融入大海一样,全部变成修行和光明法界显示的一种增上缘,除此之外你不会整天苦恼、吵架、打架,互相产生矛盾,不会这样。

所以,以以牙还牙的方式生活,会给自他带来痛苦。如果自己的心稍微放松,实际上对他人也带来放松。如果每个人自己特别拘束,你周围的世界也会用执着的绳索捆得紧紧的,那这个世界不一定很庄严。所以,我们很羡慕菩萨的心如虚空。心本身也是如虚空一样,里面没有任何阻碍,以如如不动的心观自己的心的时候,完全能明白。可是凡夫众生很可怜,没有证悟这一点,而菩萨证悟了这一点。正因为证悟了这一点,哪怕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他也如仙人入禅定一样,非常欢悦。

我们凡愚和菩萨的差别也在这里。我们每个人在菩提的路上要精进。可能从来没有学过心法的人,什么都很矛盾、很困惑,但我们至少听过大乘佛法非常方广的意义,有时候理论上真正能接受,但实际上,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刚开始有点难,但慢慢心放松下来也会有帮助的。这就是修行。
 
多不多?好像还有很多,怎么办呢?再讲一点点。本来是想把这段讲完的,但是好像也没有必要那样赶。


舍诸世间所有色好。达诸法性。


菩萨舍弃了世间当中所有的显色和形色,藏文当中说的是显色和形色。意思是很好的颜色和形状的事物。有时候我们觉得彩虹很好看、衣服很好看,有些被颜色吸引,有些被形状吸引,比如服装,有欧式的、美式的,很好看。世间人被五欲六尘诱惑,心在那上面,一直解脱不了。

但菩萨完全舍弃了世间当中的歌舞、妙色,所有这些都没有兴趣,他享受的是什么呢?很精彩的是什么呢?就是显空无二、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的境界。同住法界,他住于法界,享受最高的思想境界。比如一个人,他真的证悟了空性的话,在他面前有一个特别出名的文工团、艺术团唱歌跳舞的话,他认为这些人是不是发疯了?我安住在我的心性当中,这些都没什么。我听说有些佛教徒的家属非要把他带到电影院去,他到了电影院就一直打坐,因为他不得不去电影院,但是到电影院里,外界的各种现象也动摇不了他,别人看电影,他自己开始坐禅。

要不今天讲到这里吧,不然好像后面讲不完。



圣大解脱经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其德高大。如须弥山。智慧深广。犹诸大海。降伏众魔。摄诸外道。使令清净。具足诸力。无碍解脱。安住不动。念定总持。乐说辩才。四等六度。无量方便。一切法义。无不具足。随顺众生。转不退轮。示有无智。善解法相。现入三界。五眼所见。知众生根。威德无量。盖诸大众。禅定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众相第一。心如虚空。舍诸世间所有色好。达诸法性。





往期链接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课堂笔录合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课堂笔录合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课堂笔录合集

《吉祥经》笔记+音频

《圣大解脱经》笔记(1)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