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如何把《金刚经》的道理用在治病救人中?
听课时总不自觉溜号,请问有没有方法让心专注?
医生因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不过他的初心是好的,请问他需要承受严重的报应吗?
我是学法医的,将来参加工作肯定会看到很多死亡的景象,如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
医学技术难免用动物做实验,用动物实验到底合不合理呢?
问:如何把《金刚经》的道理用在治病救人中?
答:《金刚经》宣说的是空性法门,治病救人是世俗的行为,空性与世俗本质上并不矛盾,但表面却看似相违——空性中没有什么可救度的,世俗中却要救护众生。
如果非要把《金刚经》的教义用于医务工作,其实也有甚深的行持方法,这里介绍一种较为易行的方式:《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而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无条件地帮助所有众生,而不是只饶益对自己好、对自己有用的人,所以作为医生,不论对待任何病人,亲人抑或怨敌,都能一视同仁地给与帮助,这就是在践行《金刚经》的理念。
现在有个别医生,病人如果跟自己关系好,就多花时间,认真诊治;如果跟自己关系不太好,就随便敷衍,草草了事。这样的做法,不要说大乘佛教,即便用儒家的思想来衡量,也是不合适的。
因此,如果能对所有病人,乃至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无私平等地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在实践大乘佛教的思想。
问:我是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听课时总不自觉溜号,请问有没有方法让心专注?
答:人的专注力是需要培养的。
一方面,作为老师,传讲任何一门课之前,都要对学生提出专注听讲的要求。这是一种很好的督促。
我所在的佛学院里,对于听法有严格的规范,所以在一节课的一两个小时内,大家都会全神贯注地听闻、记录,很多人连坐姿都不会改变。我的一个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有时上午持续讲四小时的课,而且对听者要求严格,甚至不允许中途上厕所,即使是这样,大家的听课状态也很不错。
美国学校里的有些老师对待学生也非常严格,要求他们上课时必须专注在课堂内容上,不允许东张西望,更不能东倒西歪或者打瞌睡、打哈欠等等。
所以,老师的约束对于学生集中精力能起到一定作用。
不过,现在有些老师的授课流于表面、平淡无奇,这种情况下要听者始终专心致志,也有一定困难。这可能跟这个时代也有关系,现在的时代被称为“不思时代”——大家普遍不愿深入思考,很多人就喜欢看看微博。可是140个字能说明多少道理?所以,听课不专注,可能是时代给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能跟老师的个人风格有关。
另一方面,作为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无论听任何课或讲座,都应当认真对待,尽量从头到尾作笔记,积极地思维。
我本人不论听任何课,佛教或非佛教的,都会想:“既然已经参加,就好好地听,认真记笔记。即使这个课跟我的专业不一定相关,但讲者是把自己思考过的内容拿来跟大家交流,肯定有一些价值。”
因此,要保证上课精力集中,一方面,老师的督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
问:有一名医生因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不过他的初心是好的,请问他需要承受严重的报应吗?
答:在这个问题上,佛教的观点跟世间法律有些类似。
世间法律规定,在并非故意的情况下因过失致人死亡,可以从轻处罚。同样,佛教把罪业分为四种:作已积集、作已未积、积而未作、未作未积。其中的“作已未积”罪,是指虽然造作了恶业,但过失不是很严重,罪业不会增长,比如无意中伤害了别人。你说的那名医生的行为就属于“作已未积”罪,虽然有一些过失,但并不会有特别严重的报应。
不过,即便是这样,他本人也要尽量忏悔,让这个罪业清净。
问:我们年轻人的压力和痛苦其实蛮多的,在看到周围的同学陷入痛苦时,是马上用佛法开导他?还是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他接受不了?
答:我虽然不是你们的同龄人,但也处在这个时代,我好像觉得压力不大、痛苦也不多,还是比较快乐的。
实际上,痛苦与否关键在于内心,如果我们没有过多的虚荣心、攀比心、奢求心,很多痛苦都会自然消失。
在如今的时代,大多数人不愁吃、不愁穿,不要总是口口声声地说“好苦啊,压力好大”。我前段时间去青岛的一个监狱,看到那里的犯人,当时就在心里感慨:“我还是很幸运的,有自由的空间,可以晒晒太阳、喝喝茶,想休息就可以睡一会儿。”所以,不要总是用悲观的语言暗示自己。
至于是否一开始就用佛法安慰痛苦之人,作为医学院的学生最擅长做实验,在这种事情上,你也不妨做个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就继续给他讲佛法,如果不成功,那就暂时换用其他方法。
问:我是学法医的,将来参加工作肯定会看到很多死亡的景象,如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
答:其实不仅是你,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走上岗位时,都要面对很多生命的逝去,尤其在中国,癌症患者位居世界第一,而有些报道中说癌症的死亡率比20年前增长了29.4%,差不多四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
作为医生,看到病人死去时,要避免两个极端心态:一个是内心麻木,有些人的心如同石头一般,面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甚至身边的至亲离开也毫不痛心,这是很不应该的;另一个是过于悲伤,面对病人的死亡,医生也不能特别伤心欲绝。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一个病人死了,旁边的医生非常悲痛,无法抑制地哭着。如果这样,医生也容易患上心脏病等疾病。
另一方面,他人的离去,是在向我们宣说无常的道理。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面对痛苦时,内心就不会那么脆弱。
我经常想:现在很多自杀的大学生、老师、医生等各种身份的人,如果明白佛教所讲的“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绝对不会走上这条绝路,因为即便陷入人生的低谷,也会想:“噢,一切都是无常的,我遭遇变故也是正常现象。”如此一来,自然会有力量面对。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佛教道理,这对你的人生很有帮助。
尤其是个别学生和老师,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而报以轻视的目光。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是人类崇高智慧的结晶,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奥秘,对于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利益——一旦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内心会变得强大。一个人如果内心强大,那么任何困境现前,都可以应对自如;相反,如果内心脆弱,那么即使拥有钱财、地位等外在事物,仍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而作为医务工作者,尤其要有一颗强大的心,所以,大家很有必要从佛法中汲取力量。
问:作为医学院的学生,难免会用动物做实验。对此我常常很矛盾:一方面处死动物时,自己也很伤心;另一方面如果不参加实验,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再者,又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动物的牺牲,医学技术也许就难以快速发展,由此也就无法拯救更多人。那么动物实验到底合不合理呢?
答:用动物做实验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动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没有高低之别,是完全平等的——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也贪生怕死;人有疼痛的感受,动物也不例外。
其实这类实验在人类身上也出现过,像日本731部队所做的人体实验,他们这样做时也声称是为了医学的发展,再比如西方历史上曾用黑人做实验。这些实验因为发生在人类身上,大家都觉得非常可怕,实际认真观察起来,用动物做实验也与此一样残忍。
但遗憾的是,一些学校或科研机构似乎无法避免动物实验,因为如果不做这些实验,相关的学习与科研就无法开展,甚至很多学生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被害的动物心怀愧疚,多作一些忏悔。
另外,也并非所有医学研究都使用动物做实验,动物实验大多出现在西医中,而中医和藏医并不会伤害动物——中医认为伤害动物是不好的行为,唐代的孙思邈曾说:“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意思是,想通过杀生求得延年益寿,只会适得其反;藏医的观点也与此类似。
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不做动物实验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就只能尽力忏悔,并且念观音心咒回向给被害的动物。
问:在我遇到困难时,有人帮了我,我很想回报他,但又没有能力。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
答: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肯定得受过很多人的帮助,比如生病时,有些医生对我们很关心,给与了帮助与救治。虽然我们有时无法立即回报他们,但要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观念,不能忘记这份恩德,这是智者的选择。只要记住这份恩情,在漫长的人生中,有一天也许就有机会报答他们。
问:我是临床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个人是依靠社会救济长大的,他长大后就发愿要报答社会,把工资基本都捐给了社会,捐给了贫苦孩子。但是他从没有给自己的女朋友买过东西,除了一对发卡。而这对发卡还是由于他看到路边卖发卡的老太太很可怜,才买了送给女朋友的。这给他的女朋友造成了困扰,导致两人之间产生矛盾。
像这样对别人有利却对亲人有害的做法,是善还是恶呢?
答:人与人的感情问题是比较微妙的,一方的话语只是一面之词,所以没有听到双方的说法之前,很难判断事情的真相。
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我们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结论也可能会有失偏颇。如果有机会采访一下那个男孩,也许他会说出比较特殊的价值观念。
再者,世人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所以完全把某个人定性在可恨或可怜、善或恶上,也不尽合理。
旁观者有时对问题的评判不一定全面,因此可能还要静下来思考,进一步地深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