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53课 * CC+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153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节课开始学习《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入菩萨行论》共分为十品,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其中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令生起”,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精进、静虑、智慧三品是“不退而增上”。对于刚皈依佛门或者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来说,学《智慧品》时确实比较难,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钻研。否则,光是听一遍、看一遍,里面的内容恐怕无法完全领会。并且开始时一定要发愿:“不管这品再难懂、再费解,我也要把它学完、学懂!” 若能学好这一品,肯定会在中观空性方面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法王如意宝对这一品相当重视,大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学好。智慧品分三个科判讲解:1. 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2. 生智慧之方法;3. 以智慧所得之事。本节课学习“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和“生智慧之方法”两个科判中的内容,具体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首先,以连接文连接本品与前面各品所学的内容,教诫前面所讲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详见颂词1) 

🔹其次,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即首先“认识智慧之自性”,接着“深入对境无我”,最后“破除所断实执”。本节课先“抉择对境二谛”。 

1. 安立二谛之自性。

①要真正生起智慧,必须先了知智慧有胜义、世俗之分。(详见颂词2) 

②胜义谛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详见颂词3) 

③分析世间瑜伽士和世间平凡士之间的差别: 

A. 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分世间瑜伽士和世间平凡士二种。(详见颂词4)

B. 见解从低到高依次是:未学过宗派的人——学过宗派的外道——小乘有部宗——小乘经部宗——大乘唯识宗——大乘中观宗。(详见颂词5) 

C. 以双方共同承认的比喻来成立中观宗观点的殊胜。(详见颂词6) 

2. 遣除有关二谛的一些争论。此处先遣除因为法不实有,从而不必行持善法、积累资粮的诤辩。(详见颂词7)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颂词1-1

消文释义

发心至静虑之间的分支均是智慧之因的资粮,这一切,佛陀是为了让有情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因此,想要息灭自他痛苦的人务必要生起智慧。(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本颂重点

1.说到智慧,世人一般会说:“这个小孩读书时智慧很高。”或者,“那个人搞生意、学电脑的智慧不错。”此处说的不是这种智慧,而是指通达诸法皆是空性的出世间智慧。 

2. 为什么生起空性智慧能息灭自他痛苦?因为轮回的一切痛苦均来源于有漏的业惑,而业惑由实执中产生,证悟空性智慧可以断除这种实执,从而息灭一切痛苦。如果自己证悟了空性,那么也就可以为他众宣说空性,从而解除他众的痛苦。 

3. 缺乏智慧的五度,不能成为菩提之因。但也不能偏堕,要福慧双修。倘若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


颂词1-3

相关教证

1. 《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 

2. 憨山大师说:“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 

3. 《大智度论》中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 

4. 《菩提心释》中说:“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


颂词1-4

相关公案

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 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


颂词1-5

思维讨论

为什么有了空性境界,不需要勤作就能生起悲心?

提示: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见芸芸众生因实执而日夜劳碌,对他们一定会生起悲心。



(颂词2)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颂词2-1

科判分析

颂词2至颂词7都属于“生智慧之方法”科判中的子科判“抉择对境二谛”。其中颂词2至颂词6属于“安立二谛之自性”,颂词7属于“遣除争论”。本颂首先安立二谛的分类。


颂词2-2

消文释义

世俗是指能障碍真实义的一切迷乱分别法,由于在分别心前成立,因此为世俗谛。胜义是指圣者的无现智慧,由于是圣者所证悟的意义,故称为胜义。以上世俗与胜义二种被承许为二谛。(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3

重点难点

1.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 

2. “谛”有真实之意,之所以称为世俗谛,是因为语言、分别的对境本是虚假的,但凡夫人往往却执为真实。


颂词2-4

相关教证

1. 《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2. 龙猛菩萨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3. 月称菩萨云:“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4. 《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 

5. 《辨中边论》中云:“圣者行境故。”


颂词2-5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里面?

提示:什么叫做胜义谛?胜义谛超离我们的语言、思维,这种境界是无法言说的,这样的境界叫做胜义谛。所谓世俗谛,大家也应该清楚,就是在凡夫人的分别念、语言当中,能思维、能言说的一切境界。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的那样:所谓胜义谛和世俗谛实际上是一切诸法的真和妄,是从真假方面来安立的。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世间当中很多人不懂胜义谛和世俗谛,也就是说不懂一切诸法的实相和现相。如果你通达实相,那么就通达了胜义谛;如果你通达现相, 那么就通达了世俗谛。实相和现相,任何法都是具足的。《涅槃经》也有世间分二的说法, 一个是胜义谛,一个是世俗谛。所以,一切万法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里面。(源自《解义慧剑释》)



(颂词3)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颂词3-1

消文释义

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


颂词3-2

本颂重点

1. 本颂是安立二谛的本体,其中“胜义非心境”,是以遣除的方式说明胜义谛的本体不是凡夫心的对境;“说心是世俗”,则是说明凡夫心分别念的对境是世俗谛的本体。 

2. 善天论师讲解说:所谓的“成为心之行境”并不是指从肯定的方面成立,由于心能障碍现见胜义,因而承许心是世俗。慧源论师与普明尊者说心是分别念、是无明,因此胜义不是它的对境。 

3. 经中所说的“亦非佛智之对境”,密意是说胜义中一切均不成立。由于不成立一切,因此可以说没有什么可证悟的,但以无现智慧不执一切可以安立为证悟胜义。所以,(证悟胜义与胜义无可证悟)这两者也不矛盾。(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3

相关教证

1. 《宣说二谛经》中云:“胜义谛若成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

2. 《未生怨王忏悔经》中云:“未见一切法,即是真实之现见。”

3. 麦彭仁波切说:“未见到之法,即使最殊胜之见。”


颂词3-4

思维讨论

为什么“一切万法不存在”的单空属于世俗谛?

提示:因为单空只强调空的部分,比如碗里什么都没有、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把不存在当成空性,这是分别的对境,属于世俗谛,不是真正的胜义谛。



(颂词4)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颂词4-1

科判分析

颂词4至颂词6属于“能量彼之慧差别”科判,“彼”指二谛。其中本颂安立“补特伽罗之分类”。补特伽罗是梵语,是人或众生的意思。


颂词4-2

消文释义

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这两种人怎么区别呢?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颂词4-3

本颂重点

1. 认识二谛从人的角度分,大体上就分为世间瑜伽士和世间平凡士两种。世间瑜伽士分四种宗派(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世间平凡士分未学过宗派的人和学过宗派的外道。 

2. 世间平凡士包括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人,像数论派、胜论派等 360 种外道,这些外道归纳而言是常见派和断见派,他们都属于世间平凡士。



(颂词5)




瑜伽时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颂词5-1

消文释义

平凡士与瑜伽士之间的观点有何差别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观点,而瑜伽士当中, 又以通达空性智慧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


颂词5-2

重点难点

1. 见解从低到高依次是:未学过宗派的人——学过宗派的外道——小乘有部宗——小乘经部宗——大乘唯识宗——大乘中观宗。 

2. 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 

3. 有部经部以及唯识、中观三种瑜伽根据智慧是否符合所知实相的差别而上上超胜下下。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颂词5-3

思维讨论

1. 为什么不能诽谤高僧大德?提示:越是往上,越有不可思议的见解。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德巴堪布在一个论典中也说:“各宗见解是非常深奥的,一般凡夫人无法随便抉择,所以不要妄评别人的观点。”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 

2. 为什么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提示: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 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



(颂词6)




以二同许喻。




颂词6-1

消文释义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这不是诽谤现实吗?你们中观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 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认的比喻即可成立。


颂词6-2

重点难点

1. 本颂中包含有隐蔽的疑问,所以在学习本颂时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观点。颂词7也有隐蔽的疑问。 

2. 善天尊者解释说:运用双方一致承认并且是共所周知的比喻来建立所立而不需要观察。


颂词6-3

相关教证

1.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 《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


颂词6-4

思维讨论

本颂用了哪种窍诀进行辩论?你是否掌握了这种窍诀? 

提示:窍诀即是运用双方一致承认并且是共所周知的比喻来建立所立。比如,佛教说显现即是空性,用阳焰或水月可作比喻。倘若对方认为诸法不空,那他也应该举出一个比喻来。假如他说因为眼睛能看见,所以诸法不空。那可以反驳说:“眼睛看见不一定是真实存在,你做梦时眼睛也能看见,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依因明理论来说,你的所立还没有成立,要想成立的话,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认的一个比喻。但这种比喻根本举不出来,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



(颂词7)




为果不观察。




颂词7-1

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那么就不能依靠布施等获得菩提,因此也就不必为菩提而布施经历六度万行了。驳:胜义中虽然无有,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因而为证菩提果发放布施等无有相违之处。


颂词7-2

重点难点

1. 本颂为遣除世俗之五个争论中的第一个“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2. 解答这个疑问的关键是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


颂词7-3

相关教证

《入中论》云:“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


颂词7-4

思维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中观宗破万法无自性的观点? 

提示: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总之,否定眼前共同显现之此法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自性成实法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 这两句话非常关键。对于眼前各种各样的显现——瓶子、柱子、鲜花、佛像等,一概否认或者遮破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世俗中,所有的见闻觉知、前世今生等可以承认,即使中观派也不会遮破这些显现。这一点,《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说:“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中说:破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现在个别人特别担心:如果一切都空的话,是不是连世俗法也空了?既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万法皆空”,那因果是不是也空了?前世后世是不是也空了?现在的见闻觉知是不是已经全盘否定了?这样的话,整个世界不是已经毁灭了吗?作为佛教徒不是也很难解释清楚吗?在这方面特别特别担心。事实上,根本不用担心。无论是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否认见闻觉知等一切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当然,中观应成派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抉择中观见解时,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但在后得位时,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说的那样,因果等世俗法都可以成立,《入中论》当中对此也未作遮破。中观自续派更不用说,对于显现是根本不破的。(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52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151课 * CC+笔记